白背叶提取物制备方法以及抗乙肝病毒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1118阅读:8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白背叶提取物制备方法以及抗乙肝病毒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乙肝病毒的中药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白背叶中提取所得有效 成分群的抗乙肝病毒活性剂制备具有治疗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各种病症作用药物的用途。
背景技术
乙肝病毒(HBV)为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持续性HBV复制导致肝脏炎性病引起 乙型肝炎。该疾病为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 发病率较高等特点。据卫生部统计,仅2004年有记录的乙型肝炎病例就达到91万人,而慢 性无症状HBV携带者可能占普通人口数量的9.09。/。,达到1.2亿人。长期HBV复制引起的 肝脏炎症能导致患者肝脏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癌变等严重后果。据统计,全球每年有约 100万病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肝硬化或肝癌,在我国由慢性肝炎患者发展为原发 性肝癌的相对危险高于正常人200倍。
抗乙肝病毒治疗能抑制或清除HBV,减少和防止肝脏功能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 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其存活时间。目前临床抗病毒治疗常采用干扰素 及核苷类药物。干扰素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能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 但干扰素治疗在实现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阴转和HBV清除上疗效有限,HBeAg阳性 病人经干扰素a-2b治疗的HBeAg阴转率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苷酸(HBV-DNA)清除率 仅分别为33%和37%,,并且干扰素副作用较多,包括流感样症状、疲劳、应激性抑郁和骨髓 抑制等。核苷类药物包括拉米夫定(3TC)、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等药物,该类药物主要抑制 HBVDNA聚合酶,导致前基因组核糖核酸(RNA)无法反转录为DNA;或与某种三磷酸脱 氧核糖核苷竞争参与HBV-DNA合成,整合后终止病毒DNA的延伸。但是核苷类药物只能 抑制病毒复制,不能从根本上清除病毒,并且长时间用药易引起病毒突变,产生耐药性。此 外,干扰素及核苷类药物均有明显的停药反跳,停药后易出现病毒大量复制、肝功能迅速恶 化的症状。并且药品的造价昂贵,患者治疗的经济负担很重。
白背叶(whitebackleaf)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Arg.,别名
酒药子树、野桐、白背桐、吊栗,性味归经微苦、涩,平。功能主治根柔肝活血,
4健脾化湿,收敛固脱。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子宫脱垂,脱肛,白带,妊娠水肿。叶 消炎止血。外用治中耳炎,疖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文献记载,白背叶具有清热利湿、 解毒止血、止痛之功,常用于肠炎腹泻、慢性肝炎、脾脏肿大及跌打损伤等。中国人民解放 军第二军医大学的徐一新、陈海生等采用醇提取,硅腔TLC,低压柱层析分离,光谱鉴定。 结果分得4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为Acetyl aleuritolic acid(I),高根二醇-3-醋酸酯 (erythordiol-3-acetate)( II),东莨菪内酯(acopoletin)(III), P -谷甾醇-3-O- P -D-吡喃葡萄糖武(P -sitosterol-3-O-e -D-glucopyranoside)(IV),认为这是白背叶的主要活性白背叶成分,"白背叶 根化学成分研究"《解放军药学学报》.1999,15(5).-7-10。广西中医学院的吴桂凡、韦松等将 白背叶的乙醇浸出物,用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所得化合物以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
行鉴定。结果分得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蒲公英赛醇(i )、 e谷甾醇(11)、 5, 7-二羟基 -6-异戊烯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m)、洋芹素(IV)、洋芹素-7-0-e-D-葡萄糖苷(V)。"白 背叶中一个新的异戊烯基二氢黄酮"《中草药》.2006,37(8),1126-1128。但是未进行这些化合 物的药效学试验。
张晓刚等发现白背叶根水煎液对HepG2215细胞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HBeAg 的分泌有明显抑制,其对2213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为48.25mg/ml,而在此浓度以 下的水煎液均明显抑制2215细胞分泌HBsAg及HBeAg,半数有效浓度(IC50)分别为3.64 和1.12 mg/ml。但白背叶根水煎液对2215细胞HBV DNA复制的抑制作用不显著[张晓刚, 等,时珍国医国药,2006, 17 (8)), 1437-1438]。徐舒等通过鸭乙肝病毒实验发现,白背叶 根水煎液有抑制鸭乙肝病毒(DHBV) DNA复制的作用,并且停药后仍有后续抑制DHBV 复制的作用[徐舒,等,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 4 (3), 285-288]。
第一军医大学的赵进军等通过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研究白背叶根防治肝纤维化的作 用以及白背叶根抗氧化能力的研究。方法应用40% CCl4花生油溶液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 型,观察白背叶根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和肝组织中多种指标的影响,观察的指标包括丙氨 酸转氨酶(ALT),天门氨酸转氨酶(AST), MDA, NO和肝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以及肝 组织损伤程度(病理切片观察),结果白背叶根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多项指标的水平, 并能减轻肝脏胶原纤维增生程度,认为白背叶根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和抗氧化能力, 抗氧化作用可能是白背叶根阻断肝纤维化形成的机理之一。《中药材.2002,25(3).-185-187,"白 背叶根在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中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从上述公开文献了解到,白背叶和根对肝炎病毒有抑止作用,也能够防治肝纤维化以及 具有抗氧化能力。但是白背叶提取物中的那一部分起抑止肝炎病毒有、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 公开文献没有披露。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抗白背叶植物提取物中具有抗乙肝病毒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白背 叶植物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抗乙肝病毒活性及治疗乙肝病毒感染所引起疾病的用途。
从上述的背景技术中我们看到,白背叶中有许多种化合物,不同的提取方法得到不同的 物质,它们的结构以及作为药物治疗的疾病也有所不同。
本发明'人就是根据几年来的科学试验中从白背叶植物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析, 经过药效学试验,确定了抗乙肝病毒活性及制备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疾病的药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白背叶植物中的化合物提取和提纯
取白背叶的干燥植物叶,去除杂质,打碎或剪碎后于沸水中提取,每公斤干燥植物叶加 水1 20L,加热提取1 8小时,趁热过滤,收集滤液。滤渣再次采用沸水重复提取1~3次, 趁热过滤后合并所得滤液。
所得滤液控温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柱,温度20'C 8(TC,采用水洗脱,再采用10%~80%乙 醇进行洗脱,收集与盐酸-镁粉溶液呈阳性反应的乙醇洗脱液,减压干燥,重结晶得到终产物。
所述的大孔吸附树脂可以选用D101大孔树脂(国内有很多厂家生产),也可以选用X5、 AB-8树脂,(南开大学化工厂生产);或者XAD-4、 XAD-7树脂,(美国Rohm. Hass公司生 产)。
提取物干燥后所得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为棕黄色粉末状结晶,经液相色谱分析,其基本 组分为洋芹素,洋芹苷-7-0-e-D-葡萄糖苷,5,7-二羟基-6-异戊烯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结 构如下
洋芹素结构式:<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6</formula>
洋芹苷-7-O- P -D-葡萄糖苷结构式:<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6</formula>5,7-二羟基-6-异戊烯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结构式:
本发明提取的基本组分可以是上述两种或三种化合物的组合物,最好的比例是洋芹素 5%~70%,洋芹苷-7-O-P-D-葡萄糖苷30%~90%, 5,7-二羟基-6-异戊烯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 0%~20%。本发明提供上述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抑制HBsAg及HBeAg的表达,并抑制乙肝 病毒DNA复制的活性;以及用于制备治疗乙肝病毒感染所引起各种疾病药物的新用途。
二、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抗乙肝病毒作用
本发明人的药效学实验表明,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在没有细胞毒性的浓度下,对HepG 2215细胞HBsAg和HBeAg表达有显著抑制作用。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最大无毒浓度为 37.5tig/ml ,在该浓度下培养三天后,对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分别达到 86.6%和74.79%,对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的IC50分别为8.61吗/ml和20.87 ng/ml。 此外,发明人经鸭乙肝病毒实验发现,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能显著抑制DHBV-DNA的复制。 感染了鸭乙肝病毒的雏鸭,连续10天口服50 200mg/kg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显著抑制了 血清DHBV-DNA浓度,服药5 10天,其抑制率为14~20%,并且停药后对血清DHBV DNA 有后续的抑制效果。
根据发明人的上述研究,本发明提供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HBsAg和HBeAg表 达,抑制乙肝病毒DNA复制的活性,有望用于治疗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该发明具有 以下优点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制备方法简单易行,适宜工业化生产;经实验表明白背叶黄 酮类化合物抗乙肝病毒作用显著,优于白背叶的其他粗提取;白背叶在我国资源丰富,分布 广泛,原料成本低廉。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特点和实质,下面用实施例的形式提供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洋 开素5%~70%,洋芹苷-7-0-e-D-葡萄糖苷30%~90%, 5,7-二羟基-6-异戊烯基-4'-甲氧基二氢 黄酮0%~20%)的提取工艺及抗乙肝病毒的药理实验结果,说明其在制药领域中的用途。实施例l:白背叶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和提纯-
取白背叶的干燥植物叶,去除杂质,打碎或剪碎后于沸水中提取,每公斤干燥植物叶加 水1~20L,加热提取1~8小时,趁热过滤,收集滤液。滤渣再次采用沸水重复提取1~3次,
趁热过滤后合并所得滤液。
所得滤液控温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柱,温度2(TC 8(TC,采用水洗脱,再采用10%~80%乙 醇进行洗脱,收集与盐酸-镁粉溶液呈阳性反应的乙醇洗脱液,减压干燥,重结晶得到终产物。
所述的大孔树脂采用D101大孔树脂或者AB-8树脂。将层析柱底用棉花塞紧,加入干树 脂体积一倍的乙醇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湿法装柱,层析柱柱径高比一般在h 5 10。乙醇冲 洗后用水冲洗除尽柱中的乙醇。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所得滤液加热后倾入蓄液球 内,过柱滤液控制温度在20~80°C,以提高吸附效率。采用水洗脱至洗脱液无色之后可换乙 醇洗脱,并注意控制洗脱液流速。减压干燥乙醇洗脱液,将洗脱液体积浓縮至原体积的 5%~50%,之后静置重结晶,洗脱液的浓縮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重结晶的速度和纯度,故应 严格控制。
提取物干燥后所得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为棕黄色粉末状结晶,经液相色谱分析,其基本 组分为洋芹素5%~70%,洋芹苷-7-0-e-D-葡萄糖苷30%~90%, 5,7-二羟基-6-异戊烯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0%~20%。
实施例2: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对HepG2215细胞HBsAg和HBeAg表达的抑制作用。 2.1试剂Eagles MEM干粉(美国Gibco产.品);胎牛血清(美国Hyclone Lab产品);G-418 (Genticin产品);L-谷氨酰胺(Amresco分装);卡那霉素(Amresco分装);DMSO (博大 泰克公司产品);0.25%胰蛋白酶(美国Hyclone Lab产品);乙肝表面抗原测试盒及乙肝e抗 原测试盒(酶联免疫法,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
2.2体外细胞培养2215细胞由美国Mount Sinai医学中心构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 技术研究所惠赠。细胞培养用MEM培养液含胎牛血清10%,谷氨酰胺300pg/ml, G-418 380 pg/ml,卡那霉素750 |xg/ml,用5%NaHC03调pH值至7.2~7.4。细胞于含10%胎牛血清的 MEM培养液中,置37'C、 5XC02培养箱培养,2~3天换培养液一次,约7~10天长满培养 瓶。
2.3实验方法以细胞形态学病变为指标评价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对2215细胞的毒性。设细
胞对照组和7个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药物组(基本组分为洋芹素5%~70%,洋芹苷-7-O- e -D-
葡萄糖苷30%~90%, 5,7-二羟基-6-异戊烯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0%~20%),药物终浓度分别
为150、 75、 37.5、 18.75、 9.38、 4.69、 2.34 ng/ml。每组设3个复孔。细胞长满后,经0.25
8%胰酶消化,调整细胞浓度至l()Scells/ml,接种于96孔板,每孔0.2ml。培养24h后弃原培 养液,细胞对照组加正常培养液,用药组加含药培养液,培养3天。至培养第4天,各组均 换正常培养液,继续培养4天。至培养第8天,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以细 胞形态学病变为指标评价WF对2215细胞的毒性,依Reed-Muench法将细胞受损百分率高 于25%的认为药物有细胞毒性,低于25%即认为细胞未受药源性损伤,由此确定最大无毒浓 度。收集最大无毒浓度及低于该浓度WF培养的各孔上清,供HBsAg和HBeAg测定用。
取上述细胞培养上清液,按HBsAg和HBeAg酶联免疫(ELISA)试剂盒说明书测定HBsAg 禾口HBeAgOD值。抗原抑制率、IC5o,分别按下式计算
抗原鹏U百分率,纖对照^值:f合药,0滩xKK)(公式—)
/C50 = lg—
细胞对照OD值 50-小于50%抑制百分率
(公式二)
.B + (大于50%抑制百分率-小于50%抑制百分率)x C.
其中A=lg (抑制率大于50%的药物浓度)B=lg (抑制率小于50%的药物浓度) C=A-B
2.4统计分析实验结果均以平均值土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各组间差异。
2.5实验结果细胞毒性实验救过显示,不同浓度的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培养导致细胞出现
不同程度死亡,其中150pg/ml组细胞约98%死亡;75 ng/ml组细胞约40%死亡,细胞皱縮;
37.5pg/ml组细胞约15%死亡,细胞铍縮;18.75 ^g/ml组及该浓度以下组细胞生长状态与细
胞对照组比较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细胞数量也没有明显减少。由此确定37.5 ng/ml为最大
无毒浓度。
采用ELISA法检测最大无毒浓度以下的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对2215细胞HBsAg及 HBeAg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在2.34-37.5 pg/ml对2215细胞表 达HBsAg和HBeAg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且其抑制程度与用药浓度呈正相关,对二者的 抑制率分别达到84.6%和74.8%。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抑制2215细胞表达HBsAg的IC50为 8.61吗/ml,对HBeAg表达的IC5Q为20.87pg/ml。实验数据见表一和表二。
抑制率最高达到
2.6结论HBsAg及HBeAg是乙肝病毒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发明人的实验表明,白背叶 黄酮类化合物在无毒性的浓度下,对2215细胞表达HBsAg和HBeAg有强大抑制作用。表一.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对2215细胞表达HBsAg的抑制作用(f士" n=3)
组别 药物浓度0ig/ml) OD值抑制率(%)IC50(pg/ml)
对照组 一1.932±0.082—一
提取物WF8.61
37.50.180士0.01(T86.60
18.750.501士0.013"70.04
9.38.0駕±0.149**51.79
4.690.939士0.198"37.39
2.340.957±0.200**21.91
注表示与细胞对照组比较P〈0.01。
表二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对2215细胞表达HBeAg的抑制作用(n=3)
组别药物浓度(ug/ml) OD值抑制率(%)IC50Og/ml)
对照组 一2.716±0.121—_
提取物WF20.87
37.50.130±0扁**74.79
18.751.621±0.209**45.46
9.381.973士0.078"27.13
4.691.979±0.157**16.25
2.341.985士0.16广8.68
注"表示与细胞对照组比较P〈0.01。
实施例3: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对DHBV-DNA复制的抑制作用实验
3.1试剂阳性对照药物拉米夫定(lamivudine, 3TC,葛兰素史克制药公司);DMSO (广州
市新港化工有限公司);a -32 -0邻(北京福瑞生物技术工程公司);缺口翻译试剂盒(Promega公司);SephadexG-50 (Ficoll公司);PVP (Pharmacia公司);SDS (Merck公司);0.45nm 硝酸纤维素膜(Amersham公司);鱼精DNA及牛血清白蛋白均购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 3.2实验动物及病毒来源1日龄北京麻鸭,体重60 100g,购自北京前进种鸭动物饲养场。 DHBV-DNA强阳性血清,采自南京麻鸭,-70"保存。
3.3实验方法l日龄北京鸭,经腿胫静脉注射DHBV-DNA阳性血清0.2 ml/只。雏鸭经DHBV 感染第7天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病毒对照组(生理盐水,p.o.)、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低剂 量组(75mg/kg, p.o.)、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高剂量组(150mg/kg, p.o.)、阳性对照组每组 GTC 50 mg/kg, p.o.),每组6只。感染DHBV后第7天(即TO)开始给药,2次/天,连 续给药10天。(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基本组分为洋芹素5% 70%,洋并苷-7-0-e-D-葡萄糖 苷30%~90%, 5,7-二羟基-6-异戊烯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0%~20%)
分别在DHBV感染后第7天(TO)用药前,用药第5天(T5),用药第10天(T10)及 停药后第3天(P3),自鸭腿胫静脉取血,离心分离血清,-70^保存待检。严格按照缺口翻 译试剂盒说明书测定血清DHBV-DNA水平。用32P标记DHBV-DNA探针,并做鸭血清斑点 杂交,放射自显影膜片斑点,酶标检测仪测定490nm处OD值,计算血清DHBV-DNA密度, 以杂交斑点OD值作为标本DHBV-DNA水平值。按以下公式计算药物在各时间点对动物血 清DHBV-DNA的抑制率
房扁率(%)=给药前二T-OD值、—给i后⑨值x 1。0%
给药前(T0) <9£)值
3.4统计分析实验结果均以平均值土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药物治疗前后 各时间点同组动物血清DHBV-DNA水平变化;采用成组数据t检验分析各时间点的药物对 血清DHBV-DNA的抑制率。
3.5实验结果DHBV感染后T0、 T5、 T10及P3时间点鸭血清DHBV-DNA经斑点杂交法
测定,所有4组实验动物感染DHBV后,血清DHBV-DNA均呈强阳性。酶标仪检测各实验
样本在490nm处OD值表明,口服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后5-10天动物血清DHBV-DNA浓度
呈极显著下降,且停药3天后仍显著抑制DHBV-DNA。而口服阳性药3TC 5-10天也显著降
低动物血清DHBV-DNA浓度,但停药3天后动物血清DHBV-DNA浓度明显反跳性回升。
实验结果见表三及附图。
计算药物对DHBV-DNA的抑制率发现,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对动物血清DHBV-DNA的
抑制率与用药时间正相关,且停药3天后低剂量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对DHBV-DNA的抑制
率仍有所上升,而高剂量对DHBV-DNA的抑制率仅略低于用药第10天。而阳性药3TC在
用药期间对动物血清DHBV-DNA有明显抑制,但停药3天后其抑制率迅速下降。实验数据
11见表三。
表三.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对动物血清DHBV-DNA复制的影响)
组别剂量 TO mg/kgT5 T10P3
OD柳OD柳抑制率(。/0) OD的o抑制率(%)OD49o抑制率(%)病毒对照组-1.83士0.211.75士0.15* 3.64 1.66士0.229.291.73士0.23 5.64
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
75 2.09士0.131.90士0.11* 8.57 1.78士0.15"14.761.68士0.1广19.49#
150 2.67士0.132.34士0.23** 12.32# 2.20士0.22"17.372.22士0.16** 16.54
3TC组 50 1.88士0.111.56士0.31* 17.34 1.25士0.43"33.77#L60士0.35 15.41
注n=6,血清DHBV-DNA以测定样本在490nm处吸光值表示,数据以3f土s列出,采用釆用 配对数据t检验,*P<0.05, "PO.Ol,与同组TO比较。DNA抑制率以平均值表示,采用成组 数据t检验,#P<0.05,与同时间点病毒对照组比较。
3.6结论幼年感染DHBV的雏鸭可发展成持续性DHBV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和人乙型肝 炎病毒在基因结构和复制方式等方面有其相似性,故常以DHBV感染动物的模型,研究抗 HBV药物的疗效、抑制病毒复制的动力学、消毒剂效果的观察。本发明人的实验表明,白背 叶黄酮类化合物对雏鸭血清DHBV -DNA的复制有显著抑制,其停药后反跳明显小于拉米夫 定,并且停药后对DHBV-DNA仍有后继的抑制效果。


图1 一图4是.DHBV感染后雏鸭血清DHBV-DNA的动态变化情况,其中图1是病毒对 照组;图2是3TC组;图3是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低剂量组;图4是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高 剂量组。
图中看到,DHBV感染后雏鸭血清DHBV-DNA用不同的药物,结果白背叶黄酮类化 合物对雏鸭血清DHBV -DNA的复制有显著抑制。
权利要求
1.一种白背叶提取物抗乙肝病毒提取物,其特征在于它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洋芹素洋芹苷-7-O-β-D-葡萄糖苷5,7-二羟基-6-异戊烯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
2. —种白背叶提取物抗乙肝病毒提取物,其特征在于其提取物中各成分的质量含量包 括洋芹素5%~70%;洋芹苷-7-O-P-D-葡萄糖苷30%~90%和5,7-二羟基-6-异戊烯基-4'-甲氧 基二氢黄酮0%~20%。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背叶提取物抗乙肝病毒提取物,其特征在于提取方法是取 白背叶的干燥植物叶,去除杂质,打碎或剪碎后于沸水中提取,每公斤干燥植物叶加水1~20L, 加热提取1~8小时,趁热过滤,收集滤液,滤渣再次采用沸水重复提取1~3次,趁热过滤后 合并所得滤液,所得滤液控温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柱,温度2(TC 80'C,采用水洗脱,再采用 10% 80%乙醇进行洗脱,收集与盐酸-镁粉溶液呈阳性反应的乙醇洗脱液,减压干燥,重结晶得到终产物。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白背叶提取物的活性及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提取物包括白背 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抗乙肝病毒活性及制备治疗乙肝病毒感所引起相关疾病药物的用途。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白背叶提取物的抗乙肝病毒活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提取物对乙 肝病毒复制、表达及现代医学公认的乙肝病毒活性相关指标的抑制。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白背叶提取物制备治疗乙肝病毒感所引起相关疾病药物的用途,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提取物加入医用辅料用于制备治疗乙肝病毒感所引起相关疾病药物或药物 组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白背叶提取物抗乙肝病毒活性及制备治疗乙肝病毒感所引起相关疾病药物的用途。本发明的白背叶提取物为基本组分包括洋芹素、洋芹苷-7-O-β-D-葡萄糖苷、及5,7-二羟基-6-异戊烯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的黄酮类化合物,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有显著的抑制HepG 2215细胞表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乙肝病毒e抗原的作用,并能显著抑制鸭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停药反跳弱于阳性对照药物拉米夫定,且停药后对乙肝病毒有后续的抑制效果。本发明提药物抗乙肝病毒作用强大,药效成分明确,适宜工业化生产,可预期用于制备治疗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疾病的药物。
文档编号A61K31/352GK101584702SQ200910114160
公开日2009年11月25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9日
发明者邓家刚, 郑作文, 松 韦 申请人:广西中医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