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治疗肝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通常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由于引发肝炎的病因不同,虽然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但是在病原学、血清学、损伤机制、临床经过及预后、肝外损害、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往往有明显的不同。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所说的肝炎,多数指的是由甲型、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目前,医学上对肝炎的治疗,尤其是乙肝等的治疗,主要采用的是抗病毒治疗,由于抗病毒治疗有其明确的适应症及禁忌症,以及受经济条件等方面原因的影响,目前能够接收正规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还比较有限,所以大多数患者只能通过抗炎保肝来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目前用于治疗急慢性肝损害的药物,较常用的有葫芦素、甘草酸二铵等。这些化学药物普遍有一定的副作用,并导致远期治疗效果差、病毒株产生耐药现象、停药后复发率高等问题。中药在抗病毒、调节机体免疫力、保护肝细胞等方面都可发挥较好的疗效。但是目前中药制剂普遍存在起效缓慢,需要长期使用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肝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治疗肝炎的药物,由以下原料组成:冰片1-5份、乳酸11-19份、司卡摩尼亚脂7-15份、水苏糖3-7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治疗肝炎的药物,由以下原料组成:冰片2-4份、乳酸13-17份、司卡摩尼亚脂9-13份、水苏糖4-6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治疗肝炎的药物,由以下原料组成:冰片3份、乳酸15份、司卡摩尼亚脂11份、水苏糖5份。
一种治疗肝炎的药物的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
1)将冰片与司卡摩尼亚脂混合研磨,过150目筛,加入二者质量4.3倍的去离子水,然后升温至76-78℃,并在该温度下搅拌处理40-45min,制得混合物A;
2)将乳酸、水苏糖置入混合物A中,然后在60℃的温度下超声处理33-35min,超声功率为900W,再在55℃的温度下搅拌至干,造粒即得药物。
所述药物在制备治疗肝炎药物中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药物在各原料的协同作用下对各种肝炎都有很好的疗效,可以降低转氨酶作用,修复损伤的肝细胞,尤其是对乙型肝炎、黄疸性肝炎及肝硬化等有明显的缓解和治疗作用。在对众多肝病患者的跟踪治疗中,治愈率达80%以上,最高达100%,且治愈时间短,一般一个疗程即可治愈,且治疗过程中不需要服用他药,疗效好、见效快、无毒副作用、治愈后不复发,保肝降酶,成本低,制备简单,适于大规模生产和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治疗肝炎的药物,由以下原料组成:冰片1份、乳酸11份、司卡摩尼亚脂7份、水苏糖3份。
将冰片与司卡摩尼亚脂混合研磨,过150目筛,加入二者质量4.3倍的去离子水,然后升温至76℃,并在该温度下搅拌处理40min,制得混合物A。将乳酸、水苏糖置入混合物A中,然后在60℃的温度下超声处理33min,超声功率为900W,再在55℃的温度下搅拌至干,造粒即得药物。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治疗肝炎的药物,由以下原料组成:冰片5份、乳酸19份、司卡摩尼亚脂15份、水苏糖7份。
将冰片与司卡摩尼亚脂混合研磨,过150目筛,加入二者质量4.3倍的去离子水,然后升温至78℃,并在该温度下搅拌处理45min,制得混合物A。将乳酸、水苏糖置入混合物A中,然后在60℃的温度下超声处理35min,超声功率为900W,再在55℃的温度下搅拌至干,造粒即得药物。
实施例3
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治疗肝炎的药物,由以下原料组成:冰片2份、乳酸13份、司卡摩尼亚脂9份、水苏糖4份。
将冰片与司卡摩尼亚脂混合研磨,过150目筛,加入二者质量4.3倍的去离子水,然后升温至77℃,并在该温度下搅拌处理42min,制得混合物A。将乳酸、水苏糖置入混合物A中,然后在60℃的温度下超声处理34min,超声功率为900W,再在55℃的温度下搅拌至干,造粒即得药物。
实施例4
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治疗肝炎的药物,由以下原料组成:冰片4份、乳酸17份、司卡摩尼亚脂13份、水苏糖6份。
将冰片与司卡摩尼亚脂混合研磨,过150目筛,加入二者质量4.3倍的去离子水,然后升温至77℃,并在该温度下搅拌处理42min,制得混合物A。将乳酸、水苏糖置入混合物A中,然后在60℃的温度下超声处理34min,超声功率为900W,再在55℃的温度下搅拌至干,造粒即得药物。
实施例5
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治疗肝炎的药物,由以下原料组成:冰片3份、乳酸15份、司卡摩尼亚脂11份、水苏糖5份。
将冰片与司卡摩尼亚脂混合研磨,过150目筛,加入二者质量4.3倍的去离子水,然后升温至77℃,并在该温度下搅拌处理42min,制得混合物A。将乳酸、水苏糖置入混合物A中,然后在60℃的温度下超声处理34min,超声功率为900W,再在55℃的温度下搅拌至干,造粒即得药物。
对比例1
除不含有司卡摩尼亚脂外,其配方及制备过程与实施例5一致。
对比例2
仅含有司卡摩尼亚脂,其制备过程与实施例5一致。
实施例6
本发明参照张均田主编,《现代药理试验方法》(下册),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第1397-1398页,“第一节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中公开的方法,建立小鼠四氯化碳急性化学肝损伤模型,进行本发明的药物抗肝损伤的药效学试验。
试验分组:
1、正常对照组:动物未作任何处理,正常生理盐水灌胃;
2、模型对照组: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正常生理盐水灌胃;
3、对比例1组:对比例1药物10mg/kg体重
4、对比例2组:对比例2药物10mg/kg体重灌胃
5、实施例5组:实施例5药物10mg/kg体重灌胃。
表1显示了各组对小鼠肝功能主要指标GOT、GPT的影响。
表1
该表显示治疗各组(对比例1组、对比例2组、实施例5组)均与模型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实施例5组与对比例1组、对比例2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显示本发明中的司卡摩尼亚脂与冰片、乳酸、水苏糖存在协同效应。
实施例7临床试验
1.病例选择
选择肝炎患者400例,随机分为9组,每组50例,分别为实施例1组(实施例1药物)、实施例2组(实施例2药物)、实施例3组(实施例3药物)、实施例4组(实施例4药物)、实施例5组(实施例5药物)、对比例1组(对比例1药物)、对比例2组(对比例2药物)、对比例3组(市售治疗药物)。各组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每天按组分别服用实施例1-5或对比例1-2药物或市售治疗药物一次,15天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
3.疗效评定
痊愈为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各检查亦正常者;好转为症状显著减轻,外观基本正常;无效为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或有加重。
4.各组临床疗效比较:
各组比较,实施例组的效果较对比例组好,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2)。本发明在各原料的相互作用下,治疗肝炎的疗效极为显著。
表2
典型病例:
1.张某,男,50岁,患慢性肝炎,治病多年未愈,病情反复,且时有发作,以实施例3药物服用1个疗程后彻底治愈,后不再复发。
2.姜某,女,38岁,患急性黄疸性肝炎,凝血酶原的活动度低于40%,血清胆红素及丙氨酸基转移酶高,以实施例4药物治疗半个疗程后,凝血酶原的活动度、血清胆红素及丙氨酸基转移酶都恢复正常值,治愈后不再复发。
3.王某,男,21岁,患乙型肝炎,检查结果为小三阳,主要症状表现为免疫系统紊乱、生长发育不良,以实施例5药物持续治疗两个疗程后治愈并出现保护性抗体。
4.宋某,男,46岁,患肝硬化,治病多年未愈,病情反复,且时有发作,以实施例5药物服用1个疗程后彻底治愈,后不再复发。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