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堵器及其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696406阅读:来源:国知局
细杆152的波状结构的波峰处或者锯齿状结构的齿顶处所在的外径等于网管中部131的最大压缩直径,方便扎丝16的捆扎。
[0120]实施例三
[0121]本实施例提供的封堵器制作方法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是,本实施例中,具有褶皱11的腰部3以及预设扩展外形网状框架20是在一个工序步骤中形成的。
[0122]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如图23在模棒上采用网格线交叉编织的方式形成网管13并加热定型,其中,网管13包括用于形成腰部3的网管中部131,以及用于分别形成两个盘状结构(第一盘状结构201以及第二盘状结构206)的网管端部132。与第一实施例中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模棒呈直径一致的圆柱状,在该模棒12上编织形成网管13,该网管中部以及网管端部直径相同。
[0123]之后,如图24所示,用固定环18将网管13两端的网格线固定;以方便将两端固定的网管13在热定型模具22中同时形成预设扩展外形以及具有褶皱11的腰部3。
[0124]由于本实施例中,具有褶皱11的腰部3以及预设扩展外形网状框架20是在一个工序步骤中形成的,故该实施例中热定型模具22与实施例一中不同,该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热定型模具22腰部成型腔内设有可移除的芯模26,芯模26表面设有沿轴向依次排列的若干波状或者锯齿状结构,用以在腰部3形成褶皱11。热定型模具22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一种相同,此处便不再赘述。
[0125]在进行褶皱成型以及形成具有预设扩展外形的网时,首先将芯模26穿过网管13的网格100放置于网管中部131内,用扎丝16将网管中部131扎置于芯模26上,且扎丝16扎设于芯模26波状结构的波谷位置或者锯齿状结构的齿底位置,使网管中部131形成褶皱11 ;之后,将网管13放置于热定型模具22中,形成具有预设扩展外形的网状框架20 ;取出网状框架20,在网状框架20的一个固定环18上固定带有内螺纹的栓头19形成支撑网1。
[0126]其中,对网管13热定型所需要的条件,以及栓头19与固定环18固定连接的方式与实施例一中相同,另外,在形成支撑网1后,在支撑网1上穿织编织线4以及缝制阻流膜21的方式与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便不再赘述。
[0127]可以理解的是,也可先将网管13的一端用固定环18固定后,将芯模26放入网管13,用扎丝16将网管中部131扎置于芯模26上,再用固定环18固定网管13的另一端。
[0128]实施例四:
[0129]与实施例三相同,本实施例提供的封堵器的制造方法中,具有褶皱11的腰部3以及预设扩展外形网状框架20是在一个工序步骤中形成的。不同的是,第四实施例中热定型模具22的具体结构不同,如图26所示,热定型模具22包括具有开口 250的下模25,以及盖设于开口 250上的用于通过挤压网管13并加热形成网状框架20的上模23 ;开口 250底部以及上模23的朝向开口 250的一侧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定位槽235。
[0130]其中网管端部132的最大压缩直径等于开口 250的内径。网管中部131直径比两网管端部132的直径小,且网管中部132的最大压缩直径等于腰部3的直径,两网管端部132的最大压缩直径分别等于第一盘状结构201和第二盘状结构206的直径。
[0131]将如图14所示的网管13两端用固定环18固定后,将两端固定的网管18放入置于热定型模具中,具体的,将固定环18分别插入到对应的定位槽235中,朝向下模24方向推动上模23挤压网管13的两端部和中部,并加热,形成具有预设扩展外形的网状框架20。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直接挤压网管13的方式形成网状框架20,工艺简单,制作方便。
[0132]本实施例中其它步骤与实施例三中相同,此处不再详述。
[0133]上述四个实施例中,在支撑网1上穿织编织线4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0134]实施方式一:
[0135]当仅仅在第一中心区202以及第二中心区209穿织编织线4时,以第一中心区202为例形成如图4所示的编织线结构,穿织轨迹包括第一轨迹;第一轨迹包括多个首尾相连的第一轨迹段72(如图27所示),每个第一轨迹段72设置于相邻两个第一网格线5之间。
[0136]或者穿织轨迹包括第二轨迹,第二轨迹包括多个首尾相连的第二轨迹段82(如图27所示),每个第二轨迹段82设置于相邻两个第二网格线6之间。
[0137]或者穿织轨迹同时包括第一轨迹以及第二轨迹,此时第一轨迹以及第二轨迹的具体位置分别与单独在第一中心区202设置第一轨迹或者第二轨迹时相同,此处便不再详述。
[0138]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轨迹段72以及第二轨迹段82均是由第一盘面204盘面中心延伸至第一边缘线209处。
[0139]第一轨迹以及第二轨迹自身均是首尾相连的,故穿织时用一根编织线4沿着第一轨迹或者第二轨迹穿织,直至该编织线4首尾相遇,再将该编织线4首尾相连;或者在第一轨迹和第二轨迹中每一轨迹上均穿织一根编织线4,并将每根编织线4首尾相连,其中,当同时在第一轨迹以及第二轨迹上穿织编织线4时,在第一轨迹上和第二轨迹上穿织编织线4的先后顺序可调。
[0140]此时,编织线4包括用于在第一轨迹上穿织的第一编织线7,和/或用于在第二轨迹上穿织的第二编织线8。
[0141]穿织方式可选为一上一下或多上多下的穿织方式,同样如图27所示,以第一编织线7 —上一下穿织为例,在穿织轨迹上,用穿织针牵引第一编织线7自一根第二网格线6之下穿设到另一根紧邻的第二网格线6之上,或者是一根第一编织线7自一根第二网格线6之上穿设到另一根紧邻的第二网格线6之下,并且依次穿织,当在两个相邻第一轨迹段72相连处,弯折第一编织线7沿着下一个第一轨迹段72继续如此穿织,直至该第一编织线7的线头以及线尾相遇,并将线头与线尾之间相互打结。
[0142]或者是,穿织轨迹包括位于第一中心区202的第三轨迹,第三轨迹包括由第一盘面204盘面中心向第一边缘线209散开的多个圆周,此时穿织编织线后形成如图5所示的编织线结构。第三轨迹均是首尾相连的,故穿织时用一根编织线4沿着第三轨迹穿织,直至该编织线4首尾相遇,再将该编织线首尾相连。
[0143]此时,如图5所示,编织线4包括用于在第三轨迹上穿织的第三编织线9。相互交叉的网格线在穿织轨迹上有多个交叉点56。穿织方式可选为一上一下或者多上多下的穿织方式,以第三编织线9 一上一下穿织为例,用穿织针牵引一根第三编织线9,将该第三编织线9自一个交叉点56之下穿设到同一圆周上紧邻交叉点56之上,或者是一根该第三编织线9自一个交叉点56之上穿设到同一圆周上紧邻的交叉点56之下,并且依次穿织,当该第三编织线9线头以及线尾相遇时,将该第三编织线9线头和线尾打结,此时形成如图10所述的封堵器结构。
[0144]在第二中心区209穿织丝线的方式,与在第一中心区202穿织编织线4的方式相同,此处便不再详述。
[0145]实施方式二:
[0146]与实施方式一不同,该实施方式中不仅是在第一中心区202以及第二中心区209穿织编织线4,而且在第一边缘区203以及第二边缘区上穿织编织线4,即是在整个第一盘面204以及第三盘面207上穿织编织线4。
[0147]本实施方式中穿织编织线4的方式与仅仅在第一中心区202(以及第二中心区209)穿织方式相同,不同的是,穿织轨迹是设置于整个第一盘面204或者第三盘面207上。
[0148]即当穿织轨迹为第一轨迹、第二轨迹或者第一轨迹与第二轨迹的结合时,第一轨迹段72或者第二轨迹段82均是由第一盘面204的盘面中心延伸至第一盘面204盘面边缘的,穿织编织线4后形成如图7所示的编织线结构。当采用第三轨迹时,第三轨迹为从第一盘面204中心散射至第一盘面204盘面边缘的多个圆周,穿织编织线4后形成如图8所示的编织线结构。
[0149]实施方式三:
[0150]与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未图示)中,不仅仅是在第一中心区202以及第二中心区209穿织编织线4,而且在第二盘面205以及第四盘面208上穿织编织线4。
[0151]当在第二盘面205和第四盘面208设置第一轨迹、第二轨迹或者第一轨迹与第二轨迹的结合时,每一根第一轨迹段72或者是第二轨迹段82是由第二盘面205与腰部3连接处延伸至第二盘面205边缘处的,或者是由第四盘面208与腰部3连接处延伸至第四盘面208边缘处的;当采用第三编织线9时,多根第三编织线9是穿织于第二盘面205上的由第二盘面205或第四盘面208与腰部3的连接处向盘面边缘散射的多个圆周上。
[0152]实施方式四
[0153]与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中,不仅仅是在第一中心区202以及第二中心区209穿织编织线4,而且在腰部3上穿织编织线4。
[0154]具体的,当在腰部3上穿织编织线4时,穿织轨迹包括第四轨迹。第四轨迹为环设于腰部3表面的沿腰部3轴向依次排列的多个圆周;穿织轨迹包括多根沿着腰部3轴向延伸的多个第四轨迹段,多根第四轨迹段分离设置或者首尾相连形成第四轨迹。
[0155]当穿织轨迹为设置于腰部3的多个圆周时,在该第四轨迹上穿织第四编织线10后形成如图11所述的封堵器结构。其穿织方式与实施方式一中的第三编织线9沿着第三轨迹穿织方式相同,此时形成如图9所示的封堵器腰部的编织线结构。
[0156]当穿织轨迹为由多个第四轨迹段首尾相连形成的第四轨迹时,形成如图10所述的封堵器腰部的编织线结构。每一第四轨迹段的穿织方式与第三轨迹段穿织方式不同的是,当穿织至两个相邻的第四轨迹段连接处时,需弯折第四编织线10,之后再继续编织,直至该第四编织线10首尾相遇,该穿织方式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