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皂素的应用及其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071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茶皂素的应用及其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皂素的应用及其制剂。
背景技术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马拉色菌(Pityrosporum)是人类及温血动物皮肤上的常驻菌群,属于嗜脂性担子菌纲酵母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人们已经在温血动物皮肤上发现了糠秕马拉色菌、厚皮马拉色菌和合轴马拉色菌;其后的研究又发现了除上述3种以外的球形马拉色菌、钝形马拉色菌、限制性马拉色菌和斯洛菲马拉色菌;所述的马拉色菌主要生长在人类的表皮角质层中,是一种嗜脂性的菌群,主要以皮肤表面的三酰基甘油和游离的脂肪酸为营养。研究还发现,皮脂腺功能的强弱是影响三酰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分泌的主要因素,因此马拉色菌在皮肤上生长密度因年龄增长和脂质分泌较少而降低。所述的 马拉色菌以酵母相和菌丝相生长,在正常人皮肤上以酵母相生长,其中糠秕马拉色菌可单独以氨酸基为中介生长;同时,马拉色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尤其是皮肤病。有大量研究表明,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疾病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该菌的密度、菌种及代谢产物均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此外,马拉色菌还可引起头皮屑、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等。头皮屑通常是肉眼难以观察的鳞屑,其存在形式通常是角质化单细胞形式,但当一定量的角质化单细胞黏附在一起时,临床上就可观察到片状的白色鳞屑。Behrman研究资料中,按临床表现将头皮屑分为两型单纯糠疹型和脂溢性糠疹型;单纯糠疹型为出现在正常头皮上的灰白疏松干燥的头屑;脂溢性糠疹型则表现为鳞屑多,且油腻易黏附,可形成蜡样痂皮,基底为红色,并伴有少量的黏性渗出。正常头皮的角质层包含了完全角化并相互紧贴的25-30层角质化细胞,而头皮屑的头皮角质层里通常少于10层角质化细胞,且这些角质化细胞经常角化功能不全,排列不齐,细胞间有裂缝。头皮屑的产生过程很可能始于一个不连续的,真皮乳头区的毛细血管扩张;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迁移进入乳头区、表皮,造成表皮细胞间水肿,部分细胞坏死形成小水疱,随后颗粒层消失,出现角化不全,逐渐水肿减轻,炎症细胞渐消失,表皮自行修复,角质层表面形成鳞屑。已有大量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相关学说证实,马拉色菌是与头皮屑病因相关的最重要的微生物。正常的头皮上分布着多种微生物,密度大约是103-105/mm2,其中包括葡萄球菌、丙酸杆菌和马拉色菌;马拉色菌在体内外营养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表现为酵母相或菌丝相,其生长有严格的脂质需求。而马拉色菌在分子水平上的不同亚型可以引起临床和病理上不同的炎症反应和多种疾病,且菌丝相和某些酵母相都可以致病。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人通过试验指出,治疗头皮屑使用真菌抑制剂的疗效明显优于细菌抑制剂,还有报道,口服或外用酮康唑、和吡硫锌等抗真菌药物可以有效的治疗头屑过多。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发生在皮脂溢出基础上的慢性皮肤炎症。临床上以头面部及上背部黄红色斑片伴油腻性鳞屑及结痂为特征,并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皮肤表面皮脂增多及化学成分的改变,使存在于皮肤的正常菌群大量异常增殖,侵犯皮肤从而引起发病。自1874年Malassez首次提出马拉色菌与脂溢性皮炎的发病有关,马拉色菌与脂溢性皮炎关系一直存在争议;Heng等人证实,皮损的消退与马拉色菌含量下降成正相关。抗真菌药用于治疗脂溢性皮炎后,马拉色菌数量明显减少,皮损得到改善,这给马拉色菌与脂溢性皮炎的关系提供了有力证据。Pechere等人研究发现,马拉色菌的致病性并不取决于其在皮肤上的密度,而是由马拉色菌亚型决定的;Tajima等人运用PCR技术分析显示,患者皮肤上的主要菌种是球形马拉色菌和限制性马拉色菌;且脂溢性皮炎与限制性马拉色菌的特定亚型有关。特应性皮炎以瘙痒、红斑、脱屑,皮肤肥厚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婴幼儿、年轻人及青春期后女性,尤其在面颈部多见,其中遗传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国内外一些文献表明,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IgE水平升高,另外大量研究表明,特应性皮炎患者马拉色菌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为20% -100%,马拉色菌为特应性皮炎的病因之一,在临床治疗中,可考虑加用抗真菌药,但应用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银屑病主要表现为炎性红色丘疹,约米粒至绿豆大小,后逐渐融合为棕红色斑丘疹及斑块,边界清楚,周围炎性浸润,表面覆盖多层干燥的银白色鳞屑。国外曾报道以灭活 的生存的糠秕孢子菌做斑贴实验,在人和兔体表都能引起银屑病样皮损;也有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血清中存在一种抗糠秕马拉色菌抗体,而糠秕马拉色菌的可溶性成分(蛋白质)对银屑病患者的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具备明显的趋化作用,提示糠秕马拉色菌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同形反应。茶皂素是从山茶科植物的种子中提取的一种糖式化合物,它属皂素类,是一种天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茶籽中的皂素属五环三萜类皂苷,由苷元、糖和有机酸构成,其苷元为-香树精(-amyrin)衍生物,基本碳架为齐墩果烷,糖片段均由四个单糖组成,糖体部分主要有阿拉伯糖、木糖、半乳糖、以及葡萄糖醛酸等;有机酸部分主要有当归酸、惕各酸、醋酸和肉桂酸等;有机酸和皂苷元的结合形式为羟基与有机酸形成酯。茶皂素具有表面活性大,湿润性强,亲水亲油性好,表面张力小,临界胶束浓度低,表面性不受PH值和水质影响,对蛋白质具有清洁和保护作用,能起消毒、杀菌、防腐、乳化、分散、润湿、去污,发泡等多种表面活性性质。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目前,尚未见茶皂素作为马拉色菌抑制剂的应用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茶皂素作为马拉色菌抑制剂的应用,尤其是在制备治疗马拉色菌引起皮肤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含有茶皂素的外用制剂和日化用品。本发明提供了茶皂素作为马拉色菌抑制剂的应用。其中,本发明所述的茶皂素,(英文名称tea saponin)是从山茶科植物的种子中提取的一种糖式化合物,它属皂素类,是一种天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述的茶皂素属五环三萜类皂苷,由苷元、糖和有机酸构成,其苷元为-香树精(-amyrin)衍生物,基本碳架为齐墩果烷,糖片段均由四个单糖组成,糖体部分主要有阿拉伯糖、木糖、半乳糖、以及葡萄糖醛酸等;有机酸部分主要有当归酸、惕各酸、醋酸和肉桂酸等;有机酸和皂苷元的结合形式为羟基与有机酸形成酯。一般茶皂素为乳白色或淡黄色固体无定形粉末;相对分子质量为1200-2800,熔点为223°C -224°C ;平均分子式为C57H9tlO56 ;水溶液的pH值为5. 7。本发明中,所述的茶皂素可自商业获得,或者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方法,从植物茶籽中提取、化学合成或者生物合成制得。其中,所述的商业获得的购买厂家及型号较佳的为浙江东方茶业科技有限公司,纯度50%或90% ;湖南今汉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纯度90%或98%。
所述的茶皂素的提取的方法较佳的为以茶籽饼为原料、浓度为70%_95%的乙醇水溶液为提取液,按照质量比1:4-1:8的比例混合,50-100°C条件下加热回流提取l_8h ;利用茶籽饼质量2-8倍的DlOl型大孔树脂吸附提取液后,经O. 2%的氢氧化钠溶液洗脱至无色;用蒸馏水冲洗至溶液pH中性,再用70%-95%乙醇水溶液洗脱至无色,收集70-95%乙醇水溶液的洗脱液,干燥,即得茶皂素;所述的茶皂素的提取的方法更佳的为以茶籽饼为原料、浓度为70%的乙醇水溶液为提取液,按照质量比1:8的比例混合,85°C条件下加热回流提取2h ;利用茶籽饼质量4倍的DlOl型大孔树脂吸附提取液后,经O. 2%的氢氧化钠溶液洗脱至无色;用蒸馏水冲洗至溶液PH中性,再用90%乙醇水溶液洗脱至无色,收集90%乙醇水溶液的洗脱液,干燥,即得
茶皂素;其中,所述乙醇的百分比为体积百分比,所述的氢氧化钠水溶液的百分比为质量百分比。本发明中,所述的马拉色菌(Pityrosporum)是人类及温血动物皮肤上的常驻菌群,属于嗜脂性担子菌纲酵母属;所述的马拉色菌较佳的为糠秕马拉色菌(Malassezia.furfur)、厚皮马拉色菌(Malassezia. pachydermatis)、合轴马拉色菌(Malassezia.sympodialis)、球形马拉色菌(Malassezia. globosa)、纯形马拉色菌(Malassezia.obtusa)、限制性马拉色菌(Malassezia. restricta)或斯洛菲马拉色菌(Malassezia.slooffiae)。所述的糠批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较佳的为糠批马拉色菌(Malasseziafurfur) ATCC44344 ο本发明还提供了茶皂素在制备治疗马拉色菌引起皮肤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较佳的,所述的皮肤疾病为头屑过多、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或银屑病中的一种。其中,头屑过多较佳的为单纯糠疹型或脂溢性糠疹型。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外用制剂,其包括茶皂素与药物载体;其剂型为喷雾剂、气雾剂或软膏。其中,所述的软膏较佳的为乳膏。其中,所述的药物载体为药学上允许的药物载体,较佳的为微球、脂质体或微乳液。所述的茶皂素占药物载体的质量百分比较佳的为0. 0001%-99% ;更佳的为0.001%_10%。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日化用品,其含有茶皂素和化妆用可接受的载体。其中,所述的日化用品较佳的为洗发水、护发素、洗手液、沐浴露、乳液或膏霜中的一种。本发明中,所述的外用制剂和/或日化用品的使用方式一般为皮肤外用。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本发明所用试剂和原料均市售可得。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作为植物提取物的茶皂素,取材方便,是一种潜在的高效低毒药物,它可作为马拉色菌抑制剂使用,也可用于制备治疗马拉色菌引起皮肤疾病的药物;同时,还可进一步用于制备日化产品和外用制剂,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I为实施例2茶皂素对马拉色菌抑制实验中的抑菌圈。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按照常规方法和条件,或按照商品说明书选择。实施例I茶皂素的制备。以茶籽饼为原料、浓度为70%的乙醇水溶液为提取液,按照质量比1:8的比例混合,85°C条件下加热回流提取2h ;利用茶籽饼质量4倍的DlOl型大孔树脂吸附提取液后,经O. 2%的氢氧化钠溶液洗脱至无色;用蒸馏水冲洗至溶液pH中性,再用90%乙醇水溶液洗脱至无色,收集90%乙醇水溶液的洗脱液,干燥,即得茶皂素。实施例2茶皂素(浙江东方茶业科技有限公司)对马拉色菌抑制实验。实验菌株糠批马拉色菌(Malasseziafurfur, ATCC44344);培养基马拉色菌固体培养基葡萄糖40g/L,琼脂14g/L,蛋白胨10g/L,蒸馏水溶解,调节pH为6. 8^7. 0,115°C高压灭菌20min ;马拉色菌液体培养基葡萄糖40g/L,蒸馏水溶解,调节pH为6. 8 7. 0,115°C高压灭菌20min。实验方法将受试菌在马拉色菌固体培养基上传代培养后,以确保菌落的纯化和活力,挑取单克隆至50ml马拉色菌液体培养基,30°C培养24h,用比浊仪(生物梅里埃公司)调整其至麦氏4号比浊管浓度。用培养基稀释菌液,使其最终菌浓度为105CFU/mL,然后吸取IOOul涂在固体培养基上,用管碟法(牛津杯内径6mm,外径8mm,高IOmm)测定茶阜素在100mg/ml时的抑菌圈大小,以判断药物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显示,抑菌圈的平均值为21. 0_,表明茶皂素能明显抑制马拉色菌的生长(如表I所示,且参照图I)。表I茶皂素对马拉色菌的抑制作用
权利要求
1.茶阜素作为马拉色菌(Pityrosporum)抑制剂的应用。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茶皂素购买自浙江东方茶业科技有限公司或湖南今汉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茶皂素由下述方法制得以茶籽饼为原料、浓度为70%-95%的乙醇水溶液为提取液,按照质量比1:4-1:8的比例混合,50-100°C条件下加热回流提取l_8h ;利用茶籽饼质量2-8倍的DlOl型大孔树脂吸附提取液后,经O. 2%的氢氧化钠溶液洗脱至无色;用蒸馏水冲洗至溶液pH中性,再用70%-95%乙醇水溶液洗脱至无色,收集70-95%乙醇水溶液的洗脱液,干燥,即得茶皂素; 较佳的,所述的茶皂素由下述方法制得以茶籽饼为原料、浓度为70%的乙醇水溶液为提取液,按照质量比1:8的比例混合,85°C条件下加热回流提取2h ;利用茶籽饼质量4倍的DlOl型大孔树脂吸附提取液后,经O. 2%的氢氧化钠溶液洗脱至无色;用蒸馏水冲洗至溶液PH中性,再用90%乙醇水溶液洗脱至无色,收集90%乙醇水溶液的洗脱液,干燥,即得茶皂素; 其中,所述乙醇的百分比为体积百分比,所述的氢氧化钠水溶液的百分比为质量百分比。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马拉色菌(Pityrosporum)为糠批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厚皮马拉色菌(Malassezia. pachydermatis)、合轴马拉色菌(Malassezia. sympodialis)、球形马拉色菌(Malassezia. globosa)、纯形马拉色菌(Malassezia. obtusa)、限制性马拉色菌(Malassezia. restricta)和斯洛菲马拉色菌(Malassezia. slooffiae)中的一种;其中,所述的糖批马拉色菌(Malasseziafurfur)较佳的为糖批马拉色菌(Malasseziafurfur) ATCC44344。
5.茶皂素在制备治疗马拉色菌引起皮肤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皮肤疾病为头屑过多、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或银屑病中的一种; 其中,头屑过多为单纯糠疹型或脂溢性糠疹型。
7.一种外用制剂,其包括茶皂素与药物载体;其剂型为喷雾剂、气雾剂或软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外用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载体为微球、脂质体或微乳液; 所述的茶皂素占药物载体的质量百分比为O. 0001%-99% ;较佳的为O. 001%-10% ; 其中,所述的软膏较佳的为乳膏。
9.一种日化用品,其含有茶皂素和化妆用接受的载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日化用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日化用品为洗发水、护发素、洗手液、沐浴露、乳液或膏霜。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茶皂素作为马拉色菌抑制剂的应用,尤其是在制备治疗马拉色菌引起皮肤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含有茶皂素的外用制剂和日化用品。
文档编号A61Q19/10GK102949405SQ20121022452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9日
发明者孙常磊, 朱丽平, 段朝辉, 翟春涛, 赵雪梅, 李成亮 申请人:上海莱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