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应性异噻唑啉酮类抗菌整理剂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700642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反应性异噻唑啉酮类抗菌整理剂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抗菌整理剂的制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反应性异噻唑啉酮类抗菌整理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纺织品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各类纺织品也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优良的寄居地,疾病的重要传播源,因此,研究纺织品的抗菌性意义重大。现有的抗菌整理剂虽具有抗菌效果好、安全性高和加工技术成熟等优点,但也存在广谱抗菌性和耐久性差的缺点。为提高抗菌整理剂的耐洗性,国内外学者研制出了多种反应性抗菌整理剂,如有机硅季铵盐类、卤代羟基二苯醚类、壳聚糖类、卤胺类等,但它们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点,如不耐阴离子洗涤剂洗涤、高温条件下易产生二噁英类致癌物质、碱性条件下易失去抗菌性或释放刺激皮肤的游离氯等,从而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异噻唑啉酮类防腐杀菌剂是一类新型、广谱、高效的非氧化性杀菌剂,抗菌能力强,应用剂量小,相容性好,毒性低,从80年代开始已广泛用于工业各个领域,是目前国内外性能价格比最具优势的防腐杀菌剂之一。由于它对纤维缺乏亲和力,至今在纺织品上应用较少。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将其通过改性的方法制成反应性抗菌剂,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反应性异噻唑啉酮类抗菌整理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抗菌整理剂,当其乳液用量达到10y。(o.w.f)时,经50次水洗后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仍可达到95.90%;用量为20M(o.w.f)时,经50次水洗之后,防霉性能仍能达到0级,表明整理后织物具有优良的耐洗性能,该制备方法简单,原料来源方便,便于工业化生产。本发明的一种反应性异噻唑啉酮类抗菌整理剂的制备方法,包括(1)称取一定量的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溶于二甲基甲酰胺中,然后加入液溴(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与液溴的摩尔比为1:3),在65'C反应3h,提纯得浅黄色固体4-溴-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2)将4-溴-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加入二甲基甲酰胺中,依次加入L-脯氨酸、碳酸钾以及对(P-硫酸酯乙基砜)苯胺(摩尔比4-溴-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L-脯氨酸:碳酸钾对(e-硫酸酯乙基砜)苯胺=1:0.01:0.5:1.2),在80。C下反应12h,反应结束后提纯得深黄色固体(4-(对-(e-硫酸酯乙基砜)苯基)氨基-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产物经乳化后形成抗菌整理剂乳液,与织物配成浴比为15:1的工作液进行织物抗菌整理。所述步骤(2)中的抗菌整理剂乳液有效组分4-(对-(e-硫酸酯乙基砜)苯基)氨基-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的质量百分比为10%;所述的抗菌整理剂用于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整理,以及对黄曲霉、黑曲霉、鲍曲霉和桔青霉的防霉整理。有益效果(1)本发明的抗菌整理剂,当其乳液用量达到1(P/。(o.w.f)时,经50次水洗后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仍可达到95.90%;用量为20。/。(0.wi)时,经50次水洗之后,防霉性能仍能达到O级,表明整理后织物具有优良的耐洗性能;(2)该制备方法简单,原料来源方便,便于工业化生产。图1为织物抗菌整理工艺流程图图2为5%用量的抑菌圈测试结果图图3为15%用量的抑菌圈测试结果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实施例1(1)向三口瓶中加入8.52g正辛基异噻唑啉酮和40ml二甲基甲酰胺,加入19.2g液溴,在65'C反应3h,加入300ml水,搅拌的黄色糊状物,滤出沉淀,用乙醇重结晶,得浅黄色固体,产率为93%;(2)向四口瓶中加入2.92g上步中间产物和20ml二甲基甲酰胺,依次加入0.12gL-脯氨酸,0.69g碳酸钾以及2.81g对(e-硫酸酯乙基砜)苯胺,在8(TC下反应12h,反应结束后加入100ml水,得黄色糊状物,滤出沉淀,得深黄色固体,产率为86%。实施例2将抗菌整理剂乳液(有效组分4-(对-(e-硫酸酯乙基砜)苯基)氨基-2-正辛基异噻哇啉酮质量百分比为10%),配成浴比为15:1的工作液,然后进行织物抗菌整理,工艺流程如图l所示。实施例3(1)定性抗菌测试以大肠杆菌为测试菌种,经5X(o.w.f)和15X(o.w.f)抗菌整理剂乳液整理的纯棉针织物进行抑菌圈测试(见图2,图3)。由图2、图3可知,经5%和15%用量的反应性抗菌整理剂乳液整理的织物试样周围均未产生抑菌圈,揭开试样检查样品覆盖处无菌落,说明织物具有抗菌效果,且该抗菌整理剂属于非溶出型。(2)抗菌整理剂用量对抗菌性的影响以纯棉织物为待整理布样,考察织物经不同用量整理剂整理后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情况,结果见表l。表1整理剂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由表l可以看出,随着抗菌整理剂乳液用量的增加,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均逐渐增加,且当抗菌整理剂乳液用量达到l(^(o.w.f)时,织物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可达到100%。(3)洗涤次数对抗菌性能的影响以大肠杆菌为测试菌种,考察不同洗涤次数对纯棉织物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见表2。表2洗涤次数对织物抗菌性能的影响抗菌整理剂乳液抗菌率/%用量/%(o.w.f)洗o次洗10次洗20次洗30次洗50次000000599.4599.2098.1394.7685.03899.6199.3598.4395.1289.921010099.6398.9797.7095.901210099.8599.1398.0496.311510010099.7399.1697.902010010010099.8799.40由表2可以看出,抗菌整理剂用量为1(m(o.w.f)时,在经50次水洗之后,抗菌率仍能达到95.90%。实施例4以黄曲霉、黑曲霉、鲍曲霉和桔青霉的混合孢子悬液为测试菌种,考察不同洗涤次数对整理纯棉织物防霉性能的影响,结果见表3,采用IS0846分级标准,标准见表4。表3洗涤次数对理织物防霉性能的影响抗菌整理剂生长级数用量/(g/U洗o次洗10次洗20次洗30次洗50次5001248000131000012120001215000012000000表4IS0846分级标准生长级数~~^显微镜下没有明显生长1没有肉眼可见的生长,但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2肉眼看到明显生长,覆盖<25%的样品表面3肉眼看到明显生长,覆盖〈50%的样品表面4大量生长,覆盖〉50%的样品表面5生长繁茂,覆盖整个样品表面由表3可以看出,抗菌整理剂剂为2(W(o.w.f)时,在经50次水洗之后,防霉性能仍能达到0级。权利要求1.一种反应性异噻唑啉酮类抗菌整理剂的制备方法,包括(1)称取的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溶于二甲基甲酰胺中,然后加入液溴,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与液溴的摩尔比为1:3,在65℃反应3h,提纯得浅黄色固体4-溴-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2)将4-溴-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加入二甲基甲酰胺中,依次加入L-脯氨酸、碳酸钾以及对(β-硫酸酯乙基砜)苯胺,摩尔比4-溴-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L-脯氨酸:碳酸钾:对(β-硫酸酯乙基砜)苯胺=1:0.1:0.5:1.2,在80℃下反应12h,反应结束后提纯得深黄色固体4-(对-(β-硫酸酯乙基砜)苯基)氨基-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产物经乳化后形成抗菌整理剂乳液,与织物配成浴比为151的工作液进行织物抗菌整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应性异噻唑啉酮类抗菌整理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抗菌整理剂乳液有效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1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应性异噻唑啉酮类抗菌整理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菌整理剂用于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整理,以及对黄曲霉、黑曲霉、鲍曲霉和桔青霉的防霉整理。全文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反应性异噻唑啉酮类抗菌整理剂的制备方法,包括(1)称取一定量的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溶于二甲基甲酰胺中,然后加入液溴(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与液溴的摩尔比为1∶3),在65℃反应3h,提纯得浅黄色固体4-溴-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2)将4-溴-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加入二甲基甲酰胺中,依次加入L-脯氨酸、碳酸钾以及对(β-硫酸酯乙基砜)苯胺(摩尔比4-溴-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L-脯氨酸∶碳酸钾∶对(β-硫酸酯乙基砜)苯胺=1∶0.01∶0.5∶1.2),在80℃下反应12h,反应结束后提纯得深黄色固体4-(对-(β-硫酸酯乙基砜)苯基)氨基-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产物经乳化后形成抗菌整理剂乳液,直接应用于织物抗菌整理。本发明的抗菌整理剂,当其乳液用量达到10%(o.w.f)时,经50次水洗后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仍可达到95.90%;用量为20%(o.w.f)时,经50次水洗之后,防霉性能仍能达到0级,表明整理后织物具有优良的耐洗性能,该制备方法简单,原料来源方便,便于工业化生产。文档编号D06M13/368GK101412698SQ200810202168公开日2009年4月22日申请日期2008年11月4日优先权日2008年11月4日发明者刘元美,刘玉勇,孔令红,泉朱,洋杨,郭玉良,高琴文申请人:东华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