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处理纤维、树脂组合物和其成形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7282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表面处理纤维、树脂组合物和其成形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表面处理纤维、含有表面处理纤维的聚烯烃树脂组合物和其成形体。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改善聚烯烃树脂刚性或耐冲击性等机械强度的手段,大量提出混合了 填料或纤维的成形材料的方案。近年来,由于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导致部件轻量化的要求变得强烈。其对策之一就 提出了配合聚酯纤维,使聚烯烃树脂的刚性或冲击强度等机械强度得到提高的方案。例如,专利文献1中提出将聚烯烃树脂作为基质成分,含有合成有机纤维作为强 化纤维的纤维强化粒料的方案。此外,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和专利文献4中,作为机械强度或耐热性得到改进的 树脂组合物,提出含有聚萘酸亚烷基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纤维和聚丙烯树 脂的树脂组合物。(专利文献1)特开2001-49012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5-272754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2006-8995号公报(专利文献4)特开2006-233379号公报但是,现状是即使上述公报中记载的树脂组合物,弯曲强度和耐冲击性等机械强 度并不充分。

发明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树脂组合物,其含有纤维和聚烯烃树脂, 能够得到弯曲强度和耐冲击性等机械强度优异的成形体。本发明人鉴于上述事实,经过大量研究,结果发现在用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 羧酸衍生物改性的聚烯烃树脂中,含有用上浆剂(sizingagent)进行表面处理的纤维时, 能够得到机械强度优异的成形体。由此,完成了本发明。即本发明涉及树脂组合物,其含有(i)含有100重量份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 二醇酯和/或聚萘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的纤维(A-I)和0. 1 10重量份上浆剂(A-II)、且 上浆剂(A-II)附着于纤维(A-I)表面的表面处理纤维(A),以及(ii)作为树脂成分的、用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改性的聚烯烃树脂 (改性聚烯烃树脂(B))。此外,本发明包含由上述树脂组合物制得的成形体。进而,本发明涉及表面处理纤维(A),其含有100重量份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 二醇酯和/或聚萘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的纤维(A-I)和0. 1 10重量份上浆剂(A-II),且 上浆剂(A-II)附着于纤维(A-I)的表面。
具体实施例方式〈表面处理纤维(A)>本发明的表面处理纤维(A)是下述纤维,即,其含有100重量份包含聚对苯二甲 酸亚烷基二醇酯和/或聚萘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的纤维(A-I)和0. 1-10重量份上浆剂 (A-II),且上浆剂(A-II)附着于纤维(A-I)表面。(纤维(A-I))纤维(A-I)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和/或聚萘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优 选纤维(A-I)包含聚萘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优选以亚烷基-2,6-萘二甲酸酯或亚烷基_2,7-萘二甲 酸酯为主要重复单元的聚酯。聚酯中萘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的含量,优选为90摩尔%以 上,更优选为95摩尔%以上,进而优选为96 100摩尔%。亚烷基优选碳原子数为2 4的亚烷基。作为亚烷基,可以列举亚乙基、1,3-亚丙 基、1,4_亚丁基等。亚烷基也可以为环亚烷基。聚萘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优选为聚萘二甲 酸乙二醇酯,更优选为聚亚乙基-2,6-萘二甲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优选以对苯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为主要重复单元的 聚酯。聚酯中对苯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的含量,优选为90摩尔%以上,更优选为95摩尔% 以上,进而优选为96 100摩尔%。亚烷基优选碳原子数为2 4的亚烷基。作为亚烷基,可以列举亚乙基、1,3-亚丙 基、1,4_亚丁基等。亚烷基也可以为环亚烷基。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优选为聚对苯
二甲酸乙二醇酯。在纤维(A-I)的全部重复单元中,如果含有少量的其他单元(第三成分)也无影 响。作为所述第三成分可以列举(a)具有2个酯形成性官能团的化合物。例如草酸、琥珀酸、 癸二酸、二聚酸等脂肪族二羧酸;环丙烷二羧酸、六氢对苯二甲酸等脂环族二羧酸;邻苯二 甲酸、间苯二甲酸、萘-2,7_ 二甲酸、二苯基羧酸等芳香族二羧酸;二苯基醚二羧酸、二苯基 磺酸、二苯氧基乙烷二羧酸、3,5-二羧基苯磺酸钠等羧酸。此外还可以列举乙醇酸、对羟基 苯甲酸、对羟基乙氧基苯甲酸等含氧羧酸。另外,还可以列举丙二醇、丙撑二醇、二甘醇、四 甲撑二醇、六甲撑二醇、新戊二醇、对二甲苯二醇、1,4_环己烷二甲醇、双酚Α、ρ,ρ' -二羟 基苯基砜、1,4-双(β-羟基乙氧基)苯、2,2-二(ρ-β-羟基乙氧基苯基)丙烷、聚亚烷基 二醇等含氧化合物。此外也可以列举这些物质的功能性衍生物。另外,还可以列举由上述 羧酸、含氧羧酸、含氧化合物或其功能性衍生物衍生的高聚合度化合物。所述第三成分还可以列举(b)具有1个酯形成性官能团的化合物。例如苯甲酸、 苄氧基苯甲酸、甲氧基聚亚烷基二醇等。进而,(c)具有3个以上酯形成性官能团的化合物,例如甘油、季戊四醇、三羟甲基 丙烷等,也可以在聚合物实质上为线状的范围内使用。此外,这些聚酯中,也可以含有二氧 化钛等消光剂、磷酸、亚磷酸及它们的酯等稳定剂。对于该纤维(A-I),由于在将树脂和纤维混合并成形时,在高温区域内模量比较 低,因此对机械冲击的耐性高,另外与树脂的融合性优异,在实际使用的低温区域中,模量
4高,能够有效地发挥纤维补强的效果。纤维(A-I)的单丝纤度,优选为1 30dtex,更优选为3 15dtex。单丝纤度的 上限值优选为20dtex,更优选为16dtex。单丝纤度的下限值优选为2dtex。通过在这样的 范围内,变得容易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单丝纤度小于Idtex时,有制丝性出现问题的倾向; 纤度过大的话,有纤维/树脂间的界面强度降低的倾向。此外,从纤维的分散面来看,优选 纤度大的;在补强效果方面,优选纤度在某种程度以下。纤维(A-I)的特性粘度优选为0. 7以上、更优选为0. 7 1. 0。特性粘度是由下述 粘度求得的值,所述粘度是将纤维溶解在苯酚和邻二氯苯的混合溶剂(容积比6 4)中, 在35°C下测定的粘度。特性粘度小于0. 7时,不仅有纤维的强度、韧度降低的倾向,而且有 耐热性降低的倾向。另一方面,特性粘度超过1. 0的纤维容易造成纺丝工序的不良,有制造 变难的倾向。纤维(A-I)的拉伸强度,优选为6 llcN/dtex,更优选为7 lOcN/dtex。当小 于6cN/dteX时,树脂组合物的拉伸强度有降低的倾向。此外,纤维(A-I)的拉伸弹性率,优 选为18 30GPa,更优选为20 28GPa。该值较小的话,树脂组合物的弯曲强度有降低的 倾向。纤维(A-I)在180°C的干热收缩率,优选为8%以下,更优选为7%以下。干热收缩 率超过8%时,由成形加工时的热导致的纤维尺寸的变化变大,树脂组合物的成形形状不仅 会出现不良,树脂和纤维间也会产生间隙,有补强效果降低的倾向。具有这种强度的纤维(A-I)可以用现有公知的方法制造。即纤维㈧可以如下述 那样得到将聚合得到的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和/或聚萘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的碎 片再进行固相聚合等,充分提高特性粘度,将该碎片熔融纺丝,并进行拉伸而得到。纺丝优选作为复丝来进行,优选总纤度为500 50,OOOdtex,丝数在25 25,000 根的范围内。拉伸可以将未拉伸的丝进行纺丝后、暂时卷曲并另外进行拉伸来制造。此外,可以 利用不卷曲未拉伸丝而连续拉伸的方法等方法进行制造。得到的纤维模量高,尺寸稳定性 也优异。〈上浆剂(A-II)>对于表面处理纤维㈧,上浆剂(A-II)相对于纤维(A-I) 100重量份,附着0. 1 10重量份,优选0. 1 3重量份。上浆剂(A-II)可以列举聚烯烃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 脂、淀粉、植物油、和它们与环氧化合物的混合物。上浆剂(A-II)优选含有选自聚烯烃树 脂、聚氨酯树脂及它们的混合物的至少一种的树脂。(聚烯烃树脂)作为上浆剂(A-II)的聚烯烃树脂,优选选自烯烃的均聚物和2种以上烯烃的共聚 物。具体来说,可以列举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戊稀、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乙烯_丙烯嵌 段共聚物、乙烯_ α _烯烃共聚物、丙烯_ α -烯烃共聚物等。聚烯烃树脂优选聚乙烯树脂、 聚丙烯树脂。此外,聚烯烃树脂优选用酸成分将上述聚烯烃树脂改性得到的酸改性聚烯烃树 脂。
5
酸改性聚烯烃树脂可以列举磺化聚烯烃树脂。磺化聚烯烃树脂可以通过将烯烃树 脂氯磺化后变换成磺基,或者直接磺化来制得。即,使烯烃树脂与氯和二氧化硫或氯磺酸反 应进行氯磺化,再使其变化为磺基而制得。另外可以列举将烯烃树脂直接磺化得到的烯烃 树脂。其中,优选磺化聚乙烯和磺化聚丙烯。另外,作为酸改性聚烯烃树脂,可以列举将聚烯烃树脂用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 和羧酸衍生物改性得到的树脂。其中,用于羧酸改性的不饱和羧酸可以列举马来酸、富马酸、衣康酸、丙烯酸、甲基 丙烯酸等。此外,不饱和羧酸的衍生物可以是这些酸的酸酐、酯、酰胺、酰亚胺、金属盐等。具 体的例子可以列举马来酸酐、衣康酸酐、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缩水 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马来酸单乙酯、马来酸 二乙酯、富马酸单甲酯、富马酸二甲酯、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马来酸单酰胺、马来酸二 酰胺、富马酸单酰胺、马来酰亚胺、N-丁基马来酰亚胺、甲基丙烯酸钠等。在这些化合物中, 不含有游离羧酸基的化合物,可以在聚合后通过水解等生成羧酸基。在不饱和羧酸化合物 和其衍生物中,本发明中最优选的是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的缩水甘油酯和马来酸酐。羧酸改性聚烯烃树脂可以通过在制造烯烃树脂时,使聚合性不饱和羧酸或其衍生 物与烯烃共聚来制造。即,可以将至少1种的烯烃单体和至少1种的不饱和羧酸化合物或 其衍生物进行无规或嵌段共聚来制造。也可以在得到的聚烯烃树脂上进而接枝聚合不饱和 羧酸或其衍生物。其中优选通过将以乙烯和/或丙烯为主体的烯烃单体与(甲基)丙烯酸 缩水甘油酯或马来酸酐共聚而进行酸改性的树脂。羧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也可以通过在烯烃均聚物或2种以上烯烃的共聚物上接枝 聚合不饱和羧酸化合物或其衍生物来制造。其中,优选在以乙烯和/或丙烯为主要构成单 元的聚烯烃树脂上,接枝聚合马来酸酐而得到的树脂。通过使用这样的聚烯烃树脂,能够得 到纤维和树脂成分之间的高粘合性。此外,重均分子量为1,000 10,000的聚烯烃树脂对 于纤维的密合性高,从而是优选的。接枝聚合在聚烯烃树脂上的马来酸酐等羧酸成分的重 量,优选相对于聚烯烃树脂为0. 01 20重量%。聚烯烃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500以上、更优选为1000以上,进而优选为 2000 150,000。重均分子量小于500时,在纤维上形成的聚烯烃树脂的被膜强度低,有难 以得到满意的纤维对补强树脂的相溶性、粘合性能的倾向。聚烯烃树脂的软化熔融温度,优选为80 160°C,更优选为90 150°C,进而优选 为100 140°C。小于80°C时,不仅在浸渍工序的干燥阶段,树脂容易脱落,而且脱落的树 脂在浸渍设备的辊或导杆等上大量附着,使工序通过性极端恶化。相反,超过160°C时,在浸 渍工序的热处理阶段,树脂难以软化熔融,树脂难以扩展至纤维的单丝水平。通过使树脂具 有适当的软化熔融温度,在浸渍工序的热处理阶段,树脂熔融、均勻扩展至纤维中的单丝水 平,通常具有使纤维上浆的作用。此外,作为上浆剂(A-II)的聚烯烃树脂的附着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纤维(A-I), 为0. 1 10重量份,优选为0. 2重量份以上,进而优选为0. 3 3. 0重量份。当聚烯烃树 脂的附着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纤维,小于0. 1重量份时,树脂的补强效果有降低的倾向。 另一方面,如果过多,则构成纤维的单丝之间通过树脂固定,纤维变硬,且纤维的润滑性显 著降低,因此在成形时等,在接触的导杆等上发生单丝切断,在基质树脂中的分散性降低,
6大量发生丝切断的情况,生产率有降低的倾向。(聚烯烃树脂和环氧化合物的混合物)上浆剂(A-II),优选为聚烯烃树脂和1分子中含有2个以上环氧基的环氧化合物 的混合物。聚烯烃树脂如前所述。作为环氧化合物,可以列举甘油聚缩水甘油醚、二甘油聚缩水甘油醚、聚甘油聚缩 水甘油醚、山梨醇聚甘油缩水甘油醚等缩水甘油醚化合物。特别优选为缩水甘油醚化合物, 能够提高与树脂的粘合力。此外,也优选这些环氧化合物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环氧化合物的附着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纤维(A-I),优选为0. 1 1. 0重量份, 更优选为0.2 0.8重量份。附着量小于0. 1重量份时,纤维的补强效果有降低的倾向。另 一方面,如果超过2. 0重量份,则在成形时等,环氧化合物脱落在接触的导杆上,生成污渍, 发生单丝切断,在树脂成分中的分散性降低,丝切断多发,有生产率降低的倾向。这是由于 构成纤维的单丝间通过树脂固定,在应补强的树脂中难于分散。因此,上浆剂(A-II)中的环氧化合物的含量相对于100重量份聚烯烃树脂,优选 为1 50重量份,更优选为5 30重量份。表面处理纤维㈧优选含有100重量份纤维(A-I),用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 酸衍生物改性的聚烯烃树脂0. 1 2. 0重量份,和在1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环氧基的环氧 化合物0. 1 1. 0重量份。(聚烯烃树脂和脂肪族胺系化合物的混合物)上浆剂(A-II)优选是聚烯烃树脂和脂肪族胺化合物的环氧乙烷加成物和/或环 氧丙烷加成物的混合物。进而优选将环氧化合物合用。该上浆剂提高了与树脂成分的粘合 性。聚烯烃树脂和环氧化合物如前所述。脂肪族胺化合物,优选是碳原子数为4 22的脂肪族胺化合物,更优选是碳原子 数为4 22的烷基胺化合物。烷基可以列举丁基、月桂基、硬脂酰基、油基等。脂肪族胺化合物,优选是对于脂肪族胺化合物加成2 20摩尔环氧乙烷和/或环 氧丙烷加成物而成的化合物。这种胺化合物的环氧乙烷和/或环氧丙烷加成物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P0E(4 20)月桂基氨基醚、POE (20)硬脂酰基氨基醚、POE (2 20)油基氨基醚、EO (5)/PO (4)单丁 基氨基醚、POE(2 20)月桂基乙醇胺、POE(2 20)月桂基二乙醇胺等。POE为聚氧乙烯 化、EO为环氧乙烷、PO为环氧丙烷,括号内的数值表示环氧乙烷的加成摩尔数。在本发明 中,通过采用胺化合物的环氧乙烷和/或环氧丙烷加成物,可以提高由纤维带来的对于树 脂成分的补强效果。另外,胺化合物的环氧乙烷和/或环氧丙烷加成物对于纤维的附着量,相对于100 重量份的纤维优选为0. 01 0. 3重量份,更优选0. 03 0. 2重量份。当附着量相对于100 重量份的纤维小于0. 01重量份时,有对树脂的补强效果降低的倾向。另一方面,当超过0. 3 重量份时,纤维变硬,且纤维的润滑性显著降低,因此在成形时等,在接触的导杆等上发生 单丝切断,在基质树脂中的分散性降低,丝切断多发,有生产率降低的倾向。因此,上浆剂(A-II)中的脂肪族胺化合物的环氧乙烷和/或环氧丙烷加成物的含 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烯烃树脂,优选为0. 5 30重量份,更优选为1 20重量份。(聚氨酯树脂)
7
上浆剂(A-II)也可使用聚氨酯树脂。本发明中使用的聚氨酯树脂,可以通过使分 子内具有2个羟基的化合物(二醇成分)和分子内具有2个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二异氰 酸酯成分),在不含水、无活性氢的有机溶剂中进行加成聚合而得到。此外,在没有溶剂的状 态下使原料直接反应,也能够得到目标产物的聚氨酯树脂。作为原料的二醇成分,可以列举聚酯二醇、聚醚二醇、聚碳酸酯二醇、聚醚酯二醇、 聚硫醚二醇、聚乙缩醛、聚硅氧烷等多元醇化合物,以及低分子量的乙二醇、1,4_ 丁二醇、1, 6-己二醇、3-甲基-1,5-戊二醇、二甘醇等二醇类。其中,在本发明中使用的聚氨酯树脂,由 于需要是延展性低的弹性体,因此优选较多含有容易形成硬质片段的低分子量二醇成分。作为另一种原料的二异氰酸酯成分,可以使用普通的芳香族二异氰酸酯或脂肪族 二异氰酸酯。具体来说,可以列举二异氰酸甲苯酯、二异氰酸二甲苯酯、二异氰酸萘酯、二苯 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环己基二异氰酸酯、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等化合物。其中,在本发明中使用的聚氨酯树脂为延展性低的弹性体, 需要玻璃化温度高,因此优选较多含有容易形成硬质片段的芳香族系的二异氰酸酯。聚氨酯树脂优选达至纤维单丝的表面,因而优选通过浸渍处理附于纤维上。因此, 聚氨酯树脂优选是水系乳液或悬浮液,为了达至纤维的单丝表面,优选其分散粒径更小。具 体来说,优选为0. 2μπι以下,更优选为0. 15 ym以下,进而优选为0. Iym以下。当分散粒径 为0.2μπι以上时,在浸渍处理中,聚氨酯粒子不能达至纤维(复丝)内部的单丝(细丝), 有只能附于纤维表面的单丝上的担心。使聚氨酯树脂以乳液或悬浮液的形态在水中分散的方法没有特别地限定,可采用 利用预先引入树脂中的亲水基团进行自乳化的方法(乳液)、使用表面活性剂等分散剂使 不能自乳化的聚氨酯树脂分散的方法(悬浮液)的任一种方法。但是,易于实施水分散微 粒的制作和稳定化的是乳液,且在设备方面乳液也是有利的。此外,制备悬浮液所需要的表 面活性剂等分散剂,在此后的工序中在制备树脂组合物时成为杂质的可能性高,有损害物 性的担心,因此本发明中使用的聚氨酯树脂优选可自乳化的。在聚氨酯树脂中引入亲水基团的方法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可以通过在二醇成分 或二异氰酸酯成分的一部分中,加入具有羧酸酯或磺酸酯等阴离子基团、季胺等阳离子基 团的化合物,并使其共聚而得到。此外,本发明中使用的聚氨酯树脂,均勻地附着在作为复丝的纤维的各单丝(细 丝)表面,通常优选的是使单丝上浆,但是在与聚烯烃树脂的混炼工序中,单丝以低的占有 率解离,需要形成分散在聚烯烃树脂中的功能。因此,聚氨酯树脂的干燥被膜需要是延展性 低的弹性体,不优选其柔软且具有粘性。由此,聚氨酯树脂干燥被膜的抗张强度优选为10 60Mpa,更优选为20 50Mpa。 当小于IOMpa时,树脂立即破坏,不能赋予纤维上浆性。当超过60Mpa时,在混炼工序中单 丝难于解离,容易发生纤维的分散斑。聚氨酯树脂干燥被膜的延展性优选为1 50%,更优选为5 45%,进而优选为 10 40%。当小于时,树脂立即破坏,不能赋予纤维上浆性。反之,当超过50%时,在 混炼工序中单丝变得难于解离,容易发生纤维的分散斑。此外,聚氨酯树脂干燥被膜的玻璃化温度,优选为30 100°C,更优选为40 90°C,进而优选为50 80°C。当小于30°C时,树脂被膜生成粘性,在混炼工序中单丝变得难于解离,容易发生纤维的分散斑。相反,当超过100°C时,树脂被膜变硬,变得过于强韧,在 混炼工序中单丝难于解离。进而,作为聚氨酯树脂,优选具有室温附近的30°C以上,优选50°C以上的玻璃化 温度,且干燥被膜为低的延展性。在这种情况下,在直至将表面处理纤维混合于树脂的工序 中,赋予纤维上浆性,在之后的树脂成分成形工序中,通过工序中的分配,能够容易地解离 成单丝水平,形成更高性能的树脂组合物。聚氨酯树脂的软化熔融温度优选为80 160°C,更优选为90 150°C,进而优选 为100 140°C。当小于80°C时,不仅在浸渍工序的干燥阶段,树脂容易脱落,而且脱落的 树脂大量附着在浸渍设备的辊或导杆等上,工序通过性极端恶化。相反,当超过160°C时,在 浸渍工序的热处理阶段,树脂难以软化熔融,树脂难以扩展至纤维的单丝水平。通过使树脂 具有适度的软化熔融温度,树脂可在浸渍工序的热处理阶段熔融,并均勻地扩展至纤维中 的单丝水平,通常具有使纤维上浆的作用。聚氨酯树脂的被膜,可以使用玻璃培养皿或聚四氟乙烯培养皿等,通过浇铸法除 去挥发组分来得到。通过使处理温度为室温 120°C左右,并根据样品而适当地设定处理时 间,可以得到良好的干燥被膜。膜厚优选为0.1 1.0mm,更优选为0.5 1.0mm。与测定 相适应,对该被膜进行加工。例如,在测定抗张强度或延展性时,将试验片打穿成 铃状,制 成拉伸试验的试验片。(表面处理剂)为了改进与树脂成分的润湿性或粘合性等,也可以在上浆剂(A-II)中混合表面 处理剂。该表面处理剂可以列举例如,硅烷系偶联剂、钛酸酯系偶联剂、铝系偶联剂、铬系偶 联剂、锆系偶联剂和硼烷系偶联剂等,其中优选硅烷系偶联剂或钛酸酯系偶联剂,特别优选 硅烷系偶联剂。硅烷系偶联剂可以列举例如,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β -甲氧基乙氧基)硅烷,
Y-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Y -缩水甘油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β -(3,4-环 氧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N- β -(氨基乙基)-γ -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 β -(氨 基乙基)_ Y _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Y -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苯基-γ -氨基 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以及Y-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等,其中优选
Y“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N- β -(氨基乙基)-γ -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等氨基硅烷 类。上浆剂(A-II)中表面处理剂的含量,优选为0. 01 10重量%,更优选为0. 02
5重量%。此外,在不损害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处理剂成分,例如通常 的矿物油、脂肪酸酯类等的平滑剂、高级醇环氧乙烷加成物,固化蓖麻油环氧乙烷加成物等 的乳化剂、其他抗静电剂、耐热剂、着色剂等。(表面处理)本发明的表面处理纤维(A),是在纤维(A-I)的表面附着上浆剂(A-II)而成的。 处理优选使含有上浆剂的处理液含浸在纤维束中,通过加热使其干燥。干燥的温度为80 200°C,时间为30 300秒左右,这从纤维的强度保持和处理剂的粘合方面考虑是最适的。 此时干燥机从维持纤维的表面状态的目的考虑,优选非接触型的干燥机。
<树脂成分>(改性聚烯烃树脂(B))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含有改性聚烯烃树脂(B)作为树脂成分。改性聚烯烃树脂 (B)是将聚烯烃树脂用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改性而得到的树脂。这里,作为改性聚烯烃树脂⑶原料的聚烯烃树脂,是包含1种烯烃的均聚物或2 种以上烯烃的共聚物的树脂。此外,改性聚烯烃树脂(B),换句话说,是使选自不饱和羧酸和 不饱和羧酸衍生物的至少1种化合物、与1种烯烃的均聚物或2种以上烯烃的共聚物进行 反应而生成的树脂,其是在分子中具有源于不饱和羧酸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的部分结构的 树脂。改性聚烯烃树脂(B)的例子可以列举下述(B-a)-(B-c)的改性聚烯烃树脂。作为改 性聚烯烃树脂(B),可以单独使用这些改性聚烯烃树脂,也可将2种以上合用。(B-a)在烯烃的均聚物中接枝聚合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得到的改 性聚烯烃树脂。 (B-b)在将2种以上的烯烃共聚而得到的共聚物上,接枝聚合不饱和羧酸和/或不 饱和羧酸衍生物得到的改性聚烯烃树脂。(B-c)在嵌段共聚物中接枝聚合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而得到的改 性聚烯烃树脂,所述嵌段共聚物在烯烃均聚后与2种以上的烯烃共聚而得。改性聚烯烃树脂(B)能够通过溶液法、本体聚合法、熔融混炼法等来制造。此外, 也可将这些2种以上的方法合用。溶液法、本体聚合法、熔融混炼法等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例如,“实用聚合物合金 设计”(井出文雄著,工业调查会(1996年发行))、Prog. Polym. Sci.,24,81-142 (1999), 特开2002-308947号公报、特开2004-292581号公报、特开2004-217753号公报、特开 2004-217754号公报等记载的方法。改性聚烯烃树脂(B)可以使用市售的改性聚烯烃树脂,可以列举例如商品名 r 一(日油(株)制)、商品名义一 CP (日油(株)制)、商品名# > κ 7 T - ^
卜(住友化学(株)制)、商品名B0NDINE(住友化学(株)制)、商品名REXPERL(日本# 1J 二 ★ ^ > (株)制)、商品名Admor (三井化学(株)制)、商品名MODIC · AP(三菱化学 (株)制)、商品名f 'J # >卜’(々口 卜 > (株)制)、商品名-一乂 ” ” ^ (三洋化成 (株)制)等。改性聚烯烃树脂⑶制备中使用的不饱和羧酸可以列举例如,马来酸、富马酸、衣 康酸、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等。另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可以列举,不饱和羧酸的酸酐、酯化 合物、酰胺化合物、酰亚胺化合物和金属盐等。其具体例子可以列举马来酸酐、衣康酸酐、 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 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马来酸单乙酯、马 来酸二乙酯、富马酸单甲酯、富马酸二甲酯、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马来酸单酰胺、马来 酸二酰胺、富马酸单酰胺、马来酰亚胺、N-丁基马来酰亚胺、甲基丙烯酸钠等。另外,还可以 使用枸橼酸或苹果酸这样的、在接枝到聚烯烃的工序中进行脱水而生成不饱和羧酸的酸。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优选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的缩水甘油酯、 马来酸酐、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改性聚烯烃树脂(B)优选下述(B-d)的树脂。
(B-d)通过在聚烯烃树脂上接枝聚合马来酸酐或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或甲基丙 烯酸-2-羟基乙酯而得到的树脂,所述聚烯烃树脂含有源于选自乙烯和丙烯的至少1种烯 烃的单元作为主要的构成单元。改性聚烯烃树脂(B)中含有的源于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的构成单 元的含量,从冲击强度、疲劳特性、刚性等机械强度的角度考虑,优选为0. 1 10重量%、更 优选为0. 1 5重量%,进而优选为0. 2 2重量%,特别优选为0. 4 1重量%。并且, 源于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的构成单元的含量,是利用红外吸收光谱或NMR 光谱对基于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的吸收进行定量而得到的数值。(聚烯烃树脂(C))树脂成分也可以进而含有聚烯烃树脂(C)。聚烯烃树脂(C)是包含1种烯烃的均 聚物或2种以上烯烃的共聚物的树脂,其不包括用不饱和羧酸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改性的 树脂。聚烯烃树脂(C)可以列举聚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等。聚烯烃树脂优选为聚丙烯树 脂。这些聚烯烃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2种以上合用。聚丙烯树脂可以列举例如,丙烯均聚物、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丙烯-α _烯烃无 规共聚物、丙烯-乙烯_ α -烯烃无规共聚物,和将丙烯均聚后,再将乙烯和丙烯共聚而得到 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等。从耐热性的角度考虑,聚丙烯树脂优选为丙烯均聚物,和将丙烯均 聚后再将乙烯和丙烯共聚而得到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中含有的乙烯的含量(其中,丙烯和乙烯的合计量为100 摩尔%),丙烯-α-烯烃无规共聚物中含有的α-烯烃的含量(其中,丙烯和α-烯烃的合 计量为100摩尔% ),丙烯-乙烯_ α _烯烃无规共聚物中含有的乙烯和α -烯烃的合计含 量(其中,丙烯、乙烯和α-烯烃的合计量为100摩尔%),均小于50摩尔%。上述乙烯的 含量、α -烯烃的含量、乙烯和α _烯烃的合计含量使用“新版高分子分析手册”(日本化学 会、高分子分析研究恳谈会编纪伊国屋书店(1995))中记载的IR法或NMR法进行测定。聚乙烯树脂可以列举例如乙烯均聚物、乙烯_丙烯无规共聚物、乙烯- α -烯烃无 规共聚物等。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中含有的丙烯的含量(其中,乙烯和丙烯的合计量为 100摩尔%),乙烯-α-烯烃无规共聚物中含有的α-烯烃的含量(其中,乙烯和α-烯烃 的合计量为100摩尔% ),乙烯-丙烯_ α _烯烃无规共聚物中含有的丙烯和α -烯烃的合 计含量(其中,乙烯、丙烯和α -烯烃的合计量为100摩尔% ),均小于50摩尔%。作为聚烯烃树脂(C)构成成分的α -烯烃可以列举例如1_ 丁烯、2-甲基丙 烯、2-甲基-1-丁烯、3-甲基-1-丁烯、1-己烯、2-乙基-1-丁烯、2,3_ 二甲基-1-丁烯、 2-甲基-1-戊烯、3-甲基-1-戊烯、4-甲基-1-戊烯、3,3_ 二甲基-1-丁烯、1-庚烯、甲 基-ι-己烯、二甲基-ι-戊烯、乙基-ι-戊烯、三甲基-ι- 丁烯、甲基乙基-ι- 丁烯、1-辛 烯、甲基-ι-戊烯、乙基-ι-己烯、二甲基-ι-己烯、丙基-ι-戊烯、甲基乙基-ι-庚烯、三甲 基-ι-戊烯、丙基-ι-戊烯、二乙基-ι- 丁烯、1-壬烯、1-癸烯、1-十一烯、1-十二烯等。优 选碳原子数为4 8的α -烯烃(例如1- 丁烯、1-戊烯、1-己烯、1-辛烯)。聚烯烃树脂(C)可通过溶液聚合法、浆液聚合法、本体聚合法、气相聚合法等来制 备。这些聚合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聚烯烃树脂(C)更具体的制备方法的例子可以列举例如“新聚合物制造工序”(佐 伯康治编集、工业调查会(1994年发行))、特开平4-323207号公报、特开昭61-287917号公报等中记载的聚合方法。聚烯烃树脂(C)制备时使用的催化剂可以列举多位点催化剂或单位点催化剂。优 选的多位点催化剂可以列举使用含有钛原子、镁原子和卤原子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得到的催 化剂,另外,优选的单位点催化剂可以列举金属茂催化剂。制备作为聚烯烃树脂(C)的聚丙烯树脂时使用的优选催化剂,可以列举上述使用 含有钛原子、镁原子和卤原子的固体催化剂成分获得的催化剂。从防止成形体中表面处理聚酯纤维(A)的分散性降低、成形体的外观不良或冲击 强度降低的角度考虑,聚烯烃树脂(C)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优选为1 500g/10分钟,更 优选10 400g/10分钟,进而优选20 300g/10分钟。另外,MFR是根据A. S. Τ. M. D1238, 在230°C、21. 2N负荷下测定的值。聚烯烃树脂(C)为丙烯均聚物时,其等规五单元分率优选为0.95 1.0,更 优选为0.96 1.0,进而优选为0.97 1.0。等规五单元分率是A. Zambelli等人在 Macromolecules,第6卷,第925页(1973年)中发表的方法,即,使用18C-NMR测定的、 在下述链的中心处的丙烯单体单元的分率,所述链是丙烯分子链中五单元的等规链、换言 之是5个丙烯单体单元连接并内消旋键合的链。其中,关于NMR吸收光谱的归属,根据 Macromolecules,第8卷,第687页(1975年)进行分析。此外,当聚烯烃树脂(C)是将丙烯均聚后再共聚乙烯和丙烯而得到的丙烯嵌段共 聚物时,上述丙烯均聚物部分的等规五单元分率优选为0. 95 1. 0、更优选为0. 96 1. 0, 最优选为0. 97 1.0。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含有用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以下有时称 为不饱和羧酸等)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作为树脂成分。当树脂成分中源于不饱和羧酸等 的单元含量相同时,与仅以用不饱和羧酸等改性的程度少的改性聚烯烃树脂(B)作为树脂 成分相比,在没有改性的聚烯烃树脂(C)中含有少量的高度改性的改性聚烯烃树脂(B),能 够较高地维持树脂组合物整体的机械强度。这是因为改性聚烯烃树脂(B)通过含有不饱和 羧酸等而有分子量降低的倾向的缘故。因此在本发明中,优选含有改性聚烯烃树脂(B)和 聚烯烃树脂(C)作为树脂成分的方式。当树脂成分含有聚烯烃树脂(C)时,树脂成分中的改性聚烯烃树脂⑶的含量和 聚烯烃树脂(C)的含量,从提高本发明树脂成分的刚性或机械强度的角度、或树脂组合物 制备稳定性的角度考虑,各自优选为0. 5 40重量%和60 99. 5重量%,更优选为0. 5 30重量%和70 99. 5重量%,进而优选为1 20重量%和80 99重量%。此外,当树脂成分含有聚烯烃树脂(C)时,树脂组合物中表面处理纤维㈧的含量 和树脂成分的含量,从提高树脂组合物的刚性或机械强度的角度、或树脂组合物的成形品 的外观的角度考虑,各自优选为1 70重量%和30 99重量%,更优选为5 68重量% 和32 95重量%,进而优选为10 65重量%和35 90重量%,特别优选为15 60重 量%和40 85重量%,最优选为20 55重量%和45 80重量%。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根据需要也可以配合至少1种的弹性物。弹性物可以列举 聚酯系弹性物、聚氨酯系弹性物、PVC系弹性物和这些物质的混合物等。此外,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中也可配合例如,抗氧剂、耐热稳定剂、中和剂、紫外吸 收剂等稳定剂、抑泡剂、阻燃剂、阻燃助剂、分散剂、抗静电剂、润滑剂、二氧化硅等防粘齐U、
12染料或颜料等着色剂、增塑剂、成核剂或结晶促进剂等。此外,还可以配合玻璃薄片、云母、玻璃粉、玻璃珠、滑石、粘土、矾土、碳黑和硅灰 石等板状或粉粒状的无机化合物或须晶等。<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本发明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可以列举例如下述⑴ (3)的方法等。(1)将全部各成分混合形成混合物后,将该混合物进行熔融混炼的方法。(2)将各成分任意组合,各自混合形成混合物后,将该混合物进行熔融混炼的方法。(3)拉挤成形法(义卜义一夕3 >法)在上述⑴或⑵方法中,作为得到混合物的方法,可以列举通过例如亨舍尔混合 机、螺旋叶片式搅拌机、搅拌机等进行混合的方法。此外,作为熔融混炼的方法,可以列举通 过班伯里混炼机、塑料磨机(,7卜S > )、布拉本德塑性变形图记录仪(寸’ C夕‘一
)、单轴或双轴挤出机等进行熔融混炼的方法。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可以利用拉挤成形法或电缆被覆法,更优选利用拉挤成形法 来制备。从制备的容易性、所得成形体的刚性和冲击强度等机械强度或制振特性的角度考 虑,优选拉挤成形法或电缆被覆法。拉挤成形法是指一边拉伸基本连续的纤维束、一边使树 脂含浸在纤维束中的方法。例如可以列举下述(1) (3)的方法等。(1)使纤维束在含浸槽中通过,所述含浸槽放入了包含树脂和溶剂的乳液、悬浮液 或溶液,使纤维束含浸该乳液、悬浮液或溶液后,除去溶剂的方法;(2)将树脂粉末吹拂到纤维束上、或者使纤维束通过放入了树脂粉末的槽中而将 树脂粉末附着于纤维上后,将该粉末熔融,使纤维束含浸树脂的方法;(3)使纤维束通过十字头中,同时由挤压机等向十字头供给熔融树脂,使纤维束含 浸该树脂的方法。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优选通过上述(3)使用十字头的拉挤成形法,更优选通过 使用特开平3-272830号公报等中记载的十字头的拉挤成形法来制造。另外,在上述拉挤成形法中,树脂的含浸操作可以1段进行,也可以分成至少2段 来进行。此外,也可将利用拉挤成形法制造的颗粒状树脂组合物(颗粒),和利用熔融混炼 法制造的颗粒混合在一起。将颗粒应用于注射成形时,从不损害注射成形性,能够得到强度高的成形品的角 度考虑,用拉挤成形法制造的颗粒的长度,优选为2 50mm。更优选的长度为3 20mm,特 别优选5 15mm。当颗粒的总长小于2mm时,其刚性、耐热性、冲击强度和制振特性的改进 效果有时降低。此外,超过50mm时,有时难于进行成形。此外,用拉挤成形法制造的颗粒长度,与其中含有的表面处理纤维(A)的重均纤 维长度相等。颗粒的长度与其中含有的表面处理纤维(A)的长度相等,是指用溶剂提取等公 知的方法分离颗粒中含有的表面处理纤维(A)并测定的重均纤维长度,为颗粒总长的 90-110%。重均纤维长度根据特开2002-5924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但灰化工序除外)进行 测定。即,表面处理纤维(A)的长度按照以下(ii) (iv)顺序进行测定。
13
(ii)使纤维在重量为其1000倍以上的液体中均勻分散;(iii)从均勻分散液中取出一部分,以使纤维重量为0. l-2mg的范围;(iv)通过滤过或干燥从该均勻分散液的一部分中取出纤维,测定全部纤维的纤维 长度。表面处理纤维(A)的长度与颗粒的长度相等。即颗粒中的表面处理纤维(A)的重 均平均长度,优选为2 50mm,更优选为3 20mm,进而优选为5 15mm。此外,本发明的 颗粒状树脂组合物中,表面处理纤维(A)通常是相互平行排列的。〈成形体〉本发明包含由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制得的成形体。成形方法可以列举注射成形 法、注射压缩成形法、挤出成形法等。在本发明的成形体中含有的表面处理纤维(A)的重均纤维长度优选为Imm以上。 从成形体的机械强度、耐久性和制振特性的方面考虑,成形体中含有的表面处理纤维(A) 的重均纤维长度更优选为1 10mm。本发明成形体的用途可以列举汽车用部件,可以列举对机械强度、耐久性、振动衰 减特性和良好外观有要求的外装材料部件、对耐热刚性有要求的内装材料部件,发动机内 的部件等。外装材料部件可以列举例如防护板、超大防护板、格栅防护装置、发动机百叶窗 板、毂盖、侧防护器、侧缎、寸 < 卜“Π Τ" 7力一卜、前脚架、侧踏板、车顶栏杆、后扰流板、保险 杠等。内装材料部件可以列举例如4 > 〃1、Π 7、饰板等;发动机内的部件可以列举例如保 险杠、散热片、风扇罩、灯罩、保险盒、车内加热器、空气净化器等。此外,本发明成形体的用途还可以列举各种电子产品的部件、各种机器的部件、构 造物等的部件等。各种电子产品的部件可以列举电动工具、照相机、摄像机、电子微波炉、电 饭锅、水壶、吸尘器、个人电脑、复印机、打印机、FDD、CRT的机械壳等。各种机器的部件可以 列举泵套管等。构造物等的部件可以列举罐、管、建筑用模具框架等。实施例以下通过实施例和比较例来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 例和比较例的评价方法如下所示。(1)弯曲弹性率(单位MPa)根据A. S. Τ. M D790,在下述条件进行测定。测定温度23°C样品厚度3.2mm间距50mm拉伸速度2mm/分钟(2)弯曲强度(单位MPa)根据A. S. Τ. M D790,在下述条件进行测定。测定温度23°C样品厚度3.2mm间距50mm拉伸速度2mm/分钟
14
(3) IZOD 冲击强度(单位kj/m2)根据A. S. Τ. M D256,在下述条件进行测定。测定温度23°C样品厚度3.2mm[有V型切口](4)比重(单位_)根据A. S. Τ. M D792 测定。(5)重均纤维长度(单位mm)用索格利特提取法(溶剂二甲苯)从样品中除去树脂,回收纤维,利用特开 2002-5924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测定重均纤维长度。S卩,表面处理纤维(A)的长度,按照以 下(ii) (iv)的顺序进行测定。(ii)使纤维在重量为其1000倍以上的液体中均勻分散;(iii)从均勻分散液中取出一部分,以使纤维重量为0. l-2mg的范围;(iv)通过滤过或干燥从该均勻分散液的一部分中取出纤维,测定全部纤维的纤维 长度。实施例1 (表面处理纤维(A1))制备用酸改性聚烯烃树脂进行了表面处理的聚酯纤维(A1)。使用特性粘度0.62的聚亚乙基-2,6_萘二甲酸酯的碎片,在固相聚合后利用熔 融纺丝拉伸法,得到l,100dtex/250f的聚酯纤维(D1^单丝纤度为4dtex,单丝的直径 为20 μ m。此外,该纤维的特性粘度为0. 90。另外拉伸强度为7. 8cN/dtex,拉伸弹性率为 170cN/dteX,在180°C的干热收缩率为6. 2%,且模量高,尺寸稳定性优异。对于该未处理纤维(D1),赋予聚丙烯-马来酸酐接枝聚合物26份,聚甘油聚缩水 甘油醚52份,月桂胺的环氧乙烷(EO) 7摩尔加成物22份的混合物作为上浆剂,使其干燥后 附着量相对于纤维重量为3. 0重量%,然后利用非接触加热器在150°C实施5秒钟的热处 理,得到表面处理纤维(A1)15实施例2 (表面处理纤维(A2))除了使上浆剂在干燥后的附着量相对于纤维重量为1. 5重量%以外,用与实施例 1同样的方法得到表面处理纤维(A2)。实施例3 (表面处理纤维(A3))除了使上浆剂在干燥后的附着量相对于纤维重量为0. 2重量%以外,用与实施例 1同样的方法得到表面处理纤维(A3)。实施例4 (表面处理纤维(A4))使用特性粘度0.62的聚亚乙基-2,6_萘二甲酸酯的碎片,在固相聚合后利用熔融 纺丝拉伸法,得到l,670dtex/144f的纤维。单丝纤度为13dtex,单丝的直径为35 μ m。此 外,纤维的特性粘度为0. 90。另外拉伸强度为7. 9cN/dteX,拉伸弹性率为170cN/dteX,在 180°C的干热收缩率为5.9%,且模量高,尺寸稳定性优异。对该纤维,赋予聚丙烯-马来酸酐接枝聚合物26份、聚甘油聚缩水甘油醚52份, 月桂胺的环氧乙烷(EO) 7摩尔加成物22份的混合物作为上浆剂,使其干燥后附着量相对于 纤维重量为3. 0重量%,然后利用非接触加热器在150°C实施5秒钟的热处理,得到赋予了 上浆剂的纤维(A4)。
实施例5 (表面处理纤维(A5))制备用聚氨酯树脂进行了表面处理的聚酯纤维(A5)。使用特性粘度为0.62的聚亚乙基-2,6_萘二甲酸酯的碎片,在固相聚合后利用熔 融纺丝拉伸法,得到1,100dtex/250f的纤维。单丝纤度为4dtex,单丝的直径为20 μ m。此 外,该纤维的特性粘度为0. 90。另外拉伸强度为7. ScN/dtex,拉伸弹性率为170cN/dteX,在 180°C的干热收缩率为6. 2%,且模量高,尺寸稳定性优异。使用分子内具有羧酸酯作为亲水成分,在水中稳定且自乳化的聚氨酯树脂处理液 作为上浆剂,对该纤维进行浸渍处理。处理液的聚氨酯树脂浓度为8重量%,水为92重 量%,聚氨酯树脂乳液的水分散粒径为61nm。从聚氨酯树脂处理液中蒸发作为挥发成分的 水而得到的被膜物性是,拉伸强度为35MPa,延展性为30%,玻璃化温度为61°C,软化熔融 温度为113°C。浸渍处理后,利用非接触加热器在150°C干燥15秒,接着在180°C热处理15秒,得 到用聚氨酯树脂进行了表面处理的纤维(A5)。相对于纤维100重量份,聚氨酯树脂固形成 分的附着量为3.0重量%。实施例6 (表面处理纤维(A6))制备用聚乙烯树脂进行了表面处理的聚酯纤维(A6)。使用特性粘度为0.62的聚亚乙基-2,6_萘二甲酸酯的碎片,在固相聚合后利用熔 融纺丝拉伸法,得到1,100dtex/250f的纤维。该纤维的特性粘度为0. 90。另外拉伸强度为 7. 8cN/dteX,拉伸弹性率为170cN/dteX,在180°C的干热收缩率为6. 2%,且模量高,尺寸稳 定性优异。采用分子内具有羧酸酯作为亲水成分的聚乙烯树脂处理液作为上浆剂,对该纤维 进行浸渍处理。为了使聚乙烯树脂在水中稳定分散,在聚乙烯树脂处理液中添加少量的磷 酸酯系表面活性剂。从聚乙烯树脂处理液中蒸发作为挥发成分的水而得到的被膜的物性 是,拉伸强度为28MPa,延展性为47%,玻璃化温度为31°C,软化熔融温度为128°C。在浸渍 处理中,处理液的聚乙烯树脂浓度为10重量%,磷酸酯系表面活性剂为5重量%,水为85 重量%,聚乙烯树脂悬浮液的水分散粒径为125nm。浸渍处理后,利用非接触加热器在150°C干燥15秒,接着在180°C热处理15秒,得 到赋予了聚乙烯树脂的纤维(A6)。相对于纤维100重量份,聚乙烯树脂固形成分的附着量 为 2. 5%。实施例7 14 (含有纤维的颗粒)根据特开平3-121146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用表1所示的组成,制备颗粒长度为 Ilmm的含有纤维的颗粒。另外,在含浸温度为200°C,拉取速度为13m/分钟下进行。S卩,分 别对表面处理纤维(A1 A6),一边通过将通路加工成波状的十字头模进行牵拉,一边使其 含浸在由与十字头模连接的挤出机供给的树脂成分中,然后通过赋形冲模作为条状拉取并 切断,得到含有纤维的颗粒。改性聚丙烯树脂(B-I)是马来酸酐改性的聚丙烯树脂(MFR = 60g/10分钟、马来 酸酐的接枝量=0. 6重量% )。马来酸酐改性聚丙烯树脂根据特开2004-197068公报的实 施例1中记载的方法进行制备。未改性的聚丙烯树脂(C-I)为丙稀均聚物(MFR = 120g/10分钟)。
比重、弯曲弹性率、弯曲强度、IZOD冲击强度、重均纤维长度的评价通过使用下述 日本制钢所制成形机在下述条件下对所得的含有纤维的颗粒进行注射成形而得到的评价 用样品来进行。其结果如表所示。〔成形机〕成形机日本制钢所制成形机J150E合模力=I5Ot螺杆深螺槽螺杆螺杆直径46mm螺杆L/D:20. 3〔成形条件〕机筒温度200°C模具温度50°C返压=OMPa比较例1除了使用未处理的聚酯纤维(D1)代替表面处理聚酯纤维(A1)以外,用与实施例7 相同的方法制造含有纤维的颗粒,并进行评价。比较例2除了将表面处理聚酯纤维(A1)的量改变为20重量份,不配合改性聚丙烯树脂 (B-1),并将聚丙烯树脂(C-I)的量改变为80重量份以外,用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制造颗 粒,并进行评价。
发明效果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可以提供弯曲强度和耐冲击性等机械强度优异的成形体。 此外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由于可以形成比重低的成形体,因此适用于要求轻量化的成形 体。本发明的表面处理纤维(A),通过含在改性聚烯烃树脂(B)中,从而可以提供弯曲 强度和耐冲击性等机械强度优异的成形体工业实用性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和成形品,可用于汽车用部件等中。
权利要求
树脂组合物,其含有(i)含有100重量份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和/或聚萘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的纤维(A I)和0.1~10重量份上浆剂(A II)、且上浆剂(A II)附着于纤维(A I)表面的表面处理纤维(A),以及(ii)作为树脂成分的、用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改性的聚烯烃树脂(改性聚烯烃树脂(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含有1 70重量%的表面处理纤维(A)和 30 99重量%的树脂成分,树脂成分含有0. 5 40重量%的改性聚烯烃树脂⑶和60 99. 5重量%的聚烯烃树脂(C)。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上浆剂(A-II)含有选自聚烯烃树脂、 聚氨酯树脂和它们的混合物的至少1种的树脂。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上浆剂(A-II)是聚烯烃树 脂和1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环氧基的环氧化合物的混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上浆剂(A-II)是聚烯烃树 脂、和脂肪族胺化合物的环氧乙烷加成物和/或环氧丙烷加成物的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上浆剂(A-II)的聚烯烃树 脂是用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改性的树脂。
7.根据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表面处理纤维(A)含有100 重量份的纤维(A-I)、0. 1 2. 0重量份的用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改性的聚 烯烃树脂和0. 1 1. 0重量份的1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环氧基的环氧化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表面处理纤维㈧的重均纤 维长度为2 50mm,外形为颗粒状。
9.成形体,其由权利要求1 8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得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形体,其是汽车内装材料用部件或汽车外装材料用部件。
11.表面处理纤维(A),其含有100重量份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和/或聚萘 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的纤维(A-I)和0. 1-10重量份的上浆剂(A-II),且上浆剂(A-II)附 着于纤维(A-I)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表面处理纤维(A),纤维(A-I)包含聚萘二甲酸亚烷基二 醇酯。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表面处理纤维(A),其中,上浆剂(A-II)含有选自聚 烯烃树脂、聚氨酯树脂和它们的混合物的至少1种的树脂。
14.根据权利要求11 13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处理纤维(A),其中,上浆剂(A-II)是 聚烯烃树脂和1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环氧基的环氧化合物的混合物。
15.根据权利要求11 14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处理纤维(A),其中,上浆剂(A-II)是 聚烯烃树脂、和脂肪族胺化合物的环氧乙烷加成物和/或环氧丙烷加成物的混合物。
16.根据权利要求11 15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处理纤维(A),其中,聚烯烃树脂是用 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改性的树脂。
17.根据权利要求11 16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处理纤维(A),其中,表面处理纤维(A) 含有100重量份的纤维(A-I)、0. 1 2. 0重量份的用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 改性的聚烯烃树脂和0. 1 1. 0重量份的1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环氧基的环氧化合物。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树脂组合物,其含有纤维和聚烯烃树脂,能够得到弯曲强度和耐冲击性等机械强度优异的成形体。本发明涉及树脂组合物,其含有(i)含有100重量份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和/或聚萘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的纤维(A-I)和0.1~10重量份上浆剂(A-II)、且上浆剂(A-II)附着于纤维(A-I)表面的表面处理纤维(A),以及(ii)作为树脂成分的、用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衍生物改性的聚烯烃树脂(改性聚烯烃树脂(B))。
文档编号D06M15/564GK101925639SQ20098010303
公开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22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24日
发明者北野胜久, 新健二, 渡边坚二, 高桥真一 申请人: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帝人纤维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