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道路上空的立体车库框架结构形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1735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横跨道路上空的立体车库框架结构形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立体车库技术,尤其涉及了可以设背在城市中横跨道路上空的立体车库框架结构形式。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中的民众拥有小型汽车(轿车)作为代步工具的数量越来越多,建造昂贵的楼房车库或/和地下车库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之后,又出现的占地面积很小的以钢构形式出现的廉价的立体车库,对于缓解上述发展的社会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也应该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生事物,然而,也出现了制约现有立体车库发展的问题:立体车库的设计方案都是以呈矩形地面的高层框架结构形式出现的,占地面积虽然小,然而,欲在已有的城市道路,尤其是成熟的省会城市或一线大城市中需要集中停车的部位再找到适合于建造立体车库及其辅助的短距离车辆专用通道的地皮,也是相当困难了。一以上情况已经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现有立体车取得可持续性发展的机会。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立体车库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即在几乎不增加专用建造立体车库地皮以及几乎不影响现有交通状况的前提下,为妥善解决城市中停车难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建造改进型立体车库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拟采用以下的技术:本发明包括:用于运载汽车升降的电梯装置所需要的垂直升降井,以及位于该垂直升降井两旁的垂向叠加排列的纵向停车位;其特征在于:A.在该立体车库底部增设了辅助的底层衔接设施,该底层衔接设施的平面形状等于或超越其上部立体车库的平面形状,并且:所述的垂直升降井部位一直向下延伸至底层衔接设施的底部,其位于地面的运载底板与行车道路齐平;所述的垂直升降井两旁的纵向停车位对应底层衔接设施的两个纵向空间部分处于能够贯穿的中空状态,其地面与行车道路齐平;B.立体车库整体的底部由位于中心线的底层衔接设施以及在行车道路宽度的方向上位于上述底层衔接设施旁侧的并与之结构形式雷同的旁侧底层衔接设施共同组成;所述的垂直升降井部位一直向下延伸至旁侧底层衔接设施的底部,其位于地面的运载底板与行车道路齐平;所述的垂直升降井两旁的纵向停车位对应旁侧底层衔接设施的两个纵向空间部分处于能够贯穿的中空状态,其地面与人行道或行车道路齐平。
—所述的垂直升降井与在它两旁且垂向排列的纵向停车位为一排的队形,至少在其纵深方向上是由单排组成的。本发明设置时的特殊使用方法:在行车道路拥挤时的车流高峰期间,敞开属于旁侧底层衔接设施的垂直升降井在其旁侧底层衔接设施内部的向下延伸部位空间的前后大门,让旁侧底层衔接设施的中由电梯垂直上下驱动运载汽车的运载底板也作为行车道路上临时增加的公共车道部分来使用,在车流高峰期间以外的时间中,上述的前后大门是处于闭合状态禁止其他车辆通行的;或者:只有当使用运载底板来运载汽车上下工作的时间段内,才让上述的前后大门处于禁止其他车辆通行的闭合状态,除此之外的其他绝大部分时间中,上述的前后大门均处于允许其他车辆通行的敞开状态。—在上述的前后大门是处于闭合状态禁止其他车辆通行的短暂时间内,自行车等人力慢行交通工具可以绕行旁边的人行道来越过前方的立体车库。本发明与现有技术比较的特点:由于采用了本发明上述的诸项举措,打破了城市窄小空间地理条件对于已经要求不高的建造立体车库的制约,再次拓宽了立体车库对于选择建造地点的适用范围,为大量地在城市普通行车道路边侧或/和中间建造足够数量的立体车库,进而为解决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停车难问题创造了条件。


图1示意了现有技术中可能会设计出来的最简单的一种由双车位垂向叠加排列的钢构立体车库的框架结构布局方案的概况(单排车位两列共14个车位)。图2示意了其底部设置了本发明中所需要的辅助的底层衔接设施的框架结构布局方案的概况(单排车位两列共14个车位)。图3示意了一种横跨在六车道(由中部的四个快车道与两边各一的慢车道组成)上的整体框架结构布局方案(俯视示意——由三个立体车库并排组成)。1:为驱动车辆升降设备运行服务而专设的垂直升降井;2:位于垂直升降井两旁的由下而上且呈垂向叠加排列的纵向停车位;3:作为服务对象的小型汽车(轿车);4:采用电梯装载小型汽车(轿车)升降的运载底板:5:本发明中关键的底层衔接设施;5’:本发明中关键的旁侧底层衔接设施(其上部的立体车库主体结构形式可以基本上雷同于底层衔接设施5上部的立体车库主体结构形式);6:行车道路;7:大型双层客车;8:人行道;9:往返行车道路的中心线。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见图3的示意,由四个快车道与两边的慢车道组成,将本发明的底层衔接设施5设置在中心线9位置上以及又将两个旁侧底层衔接设施5’分别设置在前者的两旁,此时,看起来好像:本发明的垂直升降井I的部位与纵向停车位2两个部分的均将占用了行车道路6与人行道8的道路面积。然而,本发明的关键在于:就在现有双排车位立体车库框架结构技术的基础上,即在现有的立体车库借助于其底部增设的底层衔接设施5与旁侧底层衔接设施5’ (均由钢构或钢筋混凝土建成)而形成的本发明技术的基础上,就可以在不会明显影响道路交通与人行交通的现状前提下,即方便地将立体车库可以横跨行车道路6的前提下,设置在行车道路6上的中心线9位置以及行车道路6的路边人行道8的位置上面,并对于上述有可能“占用道路”的问题提出了基本上不会影响其交通的缓解方案:显然,在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如图3的示意)中:由垂直升降井I与两旁的呈垂向叠加排列的纵向停车位2均分别通过底层衔接设施5与旁侧底层衔接设施5’占用了行车道路6上的道路面积与人行道8上的道路面积,然而:如果,让底层衔接设施5与旁侧底层衔接设施5’内位于垂直升降井I两旁的的空间不设置停车位2,并使其前后贯通,即前后无门,就自然形成了可以作为行车道路6中的必然组成部分以及人行道8的必然组成部分。一完全可以方便地使得本发明的内部地面与本发明的外部道路地面齐平。当然,作为行车道路6来使用贯穿本发明底部通道的层高,应该取大于大型双层客车7的高度(例如:取用5米——比一般的小型汽车3停车位2要高得多),其宽度可以取大于大型双层客车7宽度的两倍(例如:取用5米或接近于实地快车道的宽度——比一般的小型汽车3停车位2要宽得多)。——显然,在本发明中作为非露天快车道使用的部位,其占地净面积(是壁的厚度与长度之积)极小,可以达到几乎不影响行车道路7上的正常交通状况的程度。当然,作为人行道8来使用贯穿本发明底部通道的部分,要比上述作为行车道路6来使用时容易处理得多,而且也没有必要增加其底部人行通道的宽度,这里的详述从略。当然,本发明中由垂直升降井I部位通过底层衔接设施5所占用的地皮面积非常有限,其宽度一般在两米多一点(不少的行车道路7当中还会有“绿地”隔离带),将陔底层衔接设施5设置在行车道路7的中心线9的位置上,不会对该多车道的行车道路7造成明显的交通影响;然而,本发明中设置在旁侧底层衔接设施5’内位于垂直升降井I的部位正好位于行车道路7两边的慢车道上,对自行车等人力交通工具是有影响的,但是,可以采用如“发明内容”段落中的“本发明设置时的特殊使用方法:”予以缓解。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见图3的示意中的左大半部分,也是由四个快车道与两边慢车道组成的六个车道,将本发明的底层衔接设施5设置在中心线9位置上以及又将一个旁侧底层衔接设施5’设置在前者的左侧,此时,看起来好像:本发明的垂直升降井I的部位与纵向停车位2两个部分的均将占用行车道路6与人行道8的道路面积,然而,完全按照上述第一个实施例的缓解方案,也同样可以做到,在解决了停车难的前提下,基本上不会明显影响到现状的交通状况。—至此,很显然,本发明的改进中所增加关键设施“底层衔接设施5”与“旁侧底层衔接设施5’ ”的主要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克服或大幅度地缓解建造了本发明之后有可能给交通现状带来一些不方便的问题。—个成熟的城市,尤其是包括省会在内的一线大城市中,符合建造本发明行车道路6的总数量或总长度是相当可观的,若能够实现在该道路上根据实际需要高密度地建造本发明,将会在很大的程度上缓解城市中停车难的问题。——不少需要大批量停车的大型商场,大型饭店,影剧院与众多的办公楼,等等公用设施都会开设在上述叫宽敞的行车道路6的两侧。
权利要求
1.一种横跨道路上空的立体车库框架结构形式,它包括:用于运载汽车(3)升降的电梯装置所需要的垂直升降井(1),以及位于该垂直升降井(I)两旁的垂向叠加排列的纵向停车位⑵; 其特征在于: A.在该立体车库底部增设了辅助的底层衔接设施(5),该底层衔接设施(5)的平面形状等于或超越其上部立体车库的平面形状,并且: 所述的垂直升降井(I)部位一直向下延伸至底层衔接设施(5)的底部,其位于地面的运载底板(4)与行车道路(6)齐平; 所述的垂直升降井(I)两旁的纵向停车位(2)对应底层衔接设施(5)的两个纵向空间部分处于能够贯穿的中空状态,其地面与行车道路(6)齐平; B.立体车库整体的底部由位于中心线(9)的底层衔接设施(5)以及在行车道路(6)宽度的方向上位于上述底层衔接设施(5)旁侧的并与之结构形式雷同的旁侧底层衔接设施(5,)共同组成; 所述的垂直升降井(I)部位一直向下延伸至旁侧底层衔接设施(5,)的底部,其位于地面的运载底板(4)与行车道路(6)齐平; 所述的垂直升降井(I)两旁的纵向停车位(2)对应旁侧底层衔接设施(5,)的两个纵向空间部分处于能够贯穿的中空状态,其地面与人行道(8)或行车道路(6)齐平。
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跨道路上空的立体车库框架结构形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垂直升降井(I)与在它两旁且垂向排列的纵向停车位(2)为一排的队形,至少在其纵深方向上是由单排组成的。
3.一种根掘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跨道路上空的立体车库框架结构形式的设置特殊使用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行车道路(6)拥挤时的车流高峰期间,敞开属于旁侧底层衔接设施(5,)的垂直升降井(I)在其旁侧底层衔接设施(5,)内部的向下延伸部位空间的前后大门,让旁侧底层衔接设施(5,)的中由电梯垂直上下驱动运载汽车(3)的运载底板(4)也作为行车道路(6)上临时增加的公共车道部分来使用,在车流高峰期间以外的时间中,上述的前后大门是处于闭合状态禁止其他车辆通行的; 或者: 只有当使用运载底板(4)来运载汽车(3)上下工作的时间段内,才让上述的前后大门处于禁止其他车辆通行的闭合状态,除此之外的其他时间中,上述的前后大门均处于允许其他车辆通行的敞开状态。
全文摘要
一种横跨道路上空的立体车库框架结构形式,它是在现有最简单的由双排垂向叠加排列的纵向停车位(2)构成的立体车库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让立体车库底部增设了起到重要辅助作用的底层衔接设施(5),并通过该关键的底层衔接设施(5)与旁侧底层衔接设施(5’)共同来实现让立体车库可以横跨设置在整个行车道路(6)或大半个行车道路(6)的上部空间来实现的,其前提是基本上不会明显影响交通的现状。拓展了立体车库在城市中的适用地理条件,为大量地在城市普通行车道路(6)上建造密集的钢构立体车库(打破了一般城市地理条件上对于建造立体车库的制约),进而为在最大程度上缓解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停车难问题创造了条件。
文档编号E04H6/18GK103195275SQ201210007498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6日
发明者梁嘉麟 申请人:梁嘉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