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交通信号灯附近的交通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8381发布日期:2018-09-28 21:45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交通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智能交通信号灯附近的交通柱。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有些斑马线上会安装有交通柱,以警示行人过斑马线,行人一般看到交通柱,会停留在交通柱以内,等绿灯后再过马路,但有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会不顾交通规则而闯红灯,这种情况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智能交通信号灯附近的交通柱,以阻止行人闯红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案来实现:一种智能交通信号灯附近的交通柱,该交通柱包括对称设置的立柱,两个立柱之间连接有阻挡杆,并在两个立柱之间的地面,设置有阻挡杆隐藏槽;

所述立柱包括柱体外壳、底座,所述柱体外壳通过螺栓立式固定在底座上,两个立柱的相向侧设置有长槽孔,长槽孔用于阻挡杆的升降;

所述柱体外壳内设置有皮带轮组件,所述皮带轮组件包括上带轮、下带轮、皮带、电机,所述上带轮通过轴杆设置在柱体外壳内壁上部,下带轮通过轴杆设置在柱体外壳内壁下部,所述下带轮轴连接电机的驱动轴,所述上带轮和下带轮之间套上皮带;

两个立柱内的皮带之间连接有阻挡杆;

所述阻挡杆外露于柱体外壳的杆体呈直角U型,其置于柱体外壳内部的杆体在同一个水平方向上,阻挡杆下降至底部时,其直角U型部的横向杆体能够隐藏于所述阻挡杆隐藏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为圆环体,其圆环体朝向所述长槽孔的一侧设置有缺口,在圆环体上设置有若干螺栓孔,沿底座底面设置有环状槽,柱体外壳底部的环状板体被固定于该环状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阻挡杆为柔性阻挡杆。

进一步的,所述柱体外壳为金属外壳或塑料外壳,其外表面设置有环状警示色。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下面的地面设置有预埋件,该预埋件设有螺丝孔,螺栓穿过底座螺纹连接于预埋件。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交通柱内置有皮带轮组件,电机带动皮带转动,皮带带动阻挡杆升起或降下,升起的阻挡杆阻止行人通过,阻挡杆降下后将行人放行。本实用新型交通柱能够有效的阻止行人闯红灯,进而减少了交通事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置于交通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左侧的交通柱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底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照附图1-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智能交通信号灯附近的交通柱,该交通柱包括对称设置的立柱1,两个立柱1之间连接有阻挡杆8,并在两个立柱1之间的地面,设置有阻挡杆隐藏槽10;

所述立柱1包括柱体外壳、底座3,所述柱体外壳1通过螺栓5立式固定在底座3上,两个立柱的相向侧设置有长槽孔,长槽孔用于阻挡杆8的升降;

所述柱体外壳内设置有皮带轮组件,所述皮带轮组件包括上带轮9、下带轮4、皮带7、电机2,所述上带轮9通过轴杆设置在柱体外壳内壁上部,下带轮4通过轴杆设置在柱体外壳内壁下部,所述下带轮4轴连接电机2的驱动轴,所述上带轮9和下带轮4之间套上皮带7;

两个立柱1内的皮带7之间连接有阻挡杆8;

所述阻挡杆8外露于柱体外壳的杆体呈直角U型,其置于柱体外壳内部的杆体在同一个水平方向上,阻挡杆8下降至底部时,其直角U型部的横向杆体能够隐藏于所述阻挡杆隐藏槽10内。

所述底座3为圆环体,其圆环体朝向所述长槽孔的一侧设置有缺口32,在圆环体上设置有若干螺栓孔,沿底座底面设置有环状槽33,柱体外壳底部的环状板体被固定于该环状槽33内。

所述阻挡杆8为柔性阻挡杆。

所述柱体外壳为金属外壳或塑料外壳,其外表面设置有环状警示色。

所述底座3下面的地面设置有预埋件6,该预埋件6设有螺丝孔,螺栓5穿过底座3螺纹连接于预埋件6。

在柱体外壳的内壁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感应器,用于感应阻挡杆8的到达位置,并发出信号给置于柱体外壳内的微处理器,微处理器接收信号来控制电机的工作或停止。

在实际操作中,阻挡杆8在绿灯转红灯前2-3秒开始工作,或红灯转绿灯前2-3秒开始工作。由于斑马线处的红绿灯不设置黄灯警示,有时绿灯转红灯前几秒钟,是连闪状态,连闪状态的绿灯就是提醒行人不要过斑马线或已经进入斑马线上的行人需要加快步伐通过斑马线,而在绿灯闪烁时,电机就应该启动将阻挡杆升起。当红灯转绿灯时,目前的红灯转绿灯不会闪烁提醒,而是直接切换成绿灯,因此,在红灯转绿灯前2-3秒钟,电机开始工作,使阻挡杆8降下,以提高行人通过斑马线的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