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自动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器人的底座和机器人。
背景技术: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进步,机器人不仅在工业生产领域,在日常生活领域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例如,一种可以在家长不能陪伴于儿童身边时,帮助其看护儿童的育儿机器人,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机器人的底座承载机器人的头部,底座内部包含机器人的各种控制组件,是机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现有机器人的底座结构复杂、形式多样,拟人化程度低,不利于儿童很好地接受育儿机器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机器人的底座,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外形简洁、美观可爱的机器人的底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机器人的底座为类球状,由顶盖、后盖、前盖和底盘拼合而成;所述后盖和前盖连接形成机器人的底座的主体;所述顶盖连接于所述后盖和前盖的顶部;所述底盘连接于所述后盖和前盖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底盘设置有机器人的驱动机构。
优选地,还包括两个仿生翅膀,分别位于所述机器人的底座的主体两侧面、后盖和前盖的侧面连接处,所述仿生翅膀可随机器人的运动开合运动。
优选地,所述顶盖为圆盘状,与所述机器人的后盖和底盘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盘包括中心圆盘和均匀分布于所述中心圆盘的圆周上、并与所述中心圆盘相交的三个周围圆盘;所述驱动机构为三轮驱动机构,三个轮分别位于三个周围圆盘,下方与地面接触。
优选地,所述后盖为弧面状,上缘与所述顶盖后缘相吻合,下缘与所述底盘后缘相吻合。
优选地,所述前盖为弧面状,外表面中下部的弧面凸起,所述前盖上缘与所述顶盖前缘相吻合,下缘与所述底盘前缘相吻合。
优选地,所述后盖设置有开关装置和避障装置。
优选地,所述前盖设置有避障装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还提出一种机器人,包括机器人的底座,该机器人的底座为类球状,由顶盖、后盖、前盖和底盘拼合而成;所述后盖和前盖连接形成机器人的底座的主体;所述顶盖连接于所述后盖和前盖的顶部;所述底盘连接于所述后盖和前盖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后盖和前盖相连接形成机器人的底座的类球形主体,顶部连接顶盖,底部连接底盘,内部安置包括驱动机构在内的机器人的内部组件,提供了一种类球状的、外表简洁、美观可爱的机器人的底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机器人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机器人的底座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机器人的底座的顶盖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机器人的底座的底盘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机器人的底座的后盖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机器人的底座的前盖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机器人的底座。
机器人的底座是机器人的部件之一,起着承载机器人的头部,安置机器人的内部组件等作用。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器人的底座为类球状,由顶盖1、后盖2、前盖3和底盘4拼合而成;后盖2和前盖3连接形成机器人的底座的主体;顶盖1连接于后盖2和前盖3的顶部;底盘4连接于后盖2和前盖3的底部。
机器人的顶盖1、后盖2、前盖3和底盘4相互拼合形成完整封闭的机器人的底座。其中,后盖2和前盖3的侧边缘形状相互匹配,拼合形成机器人的底座的球形主体部分,它们之间可通过螺栓或卡扣等方式相连接。在一具体方案中,可在后盖和前盖的内表面边缘分别设置相互匹配的卡扣,卡扣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在后盖2和前盖3的侧边缘设置一定数目的均匀分布的相互匹配的插片和插口,通过插接连接。或者在后盖2和前盖3的侧边缘均设置特定形状的插口。通过额外的与插口相匹配的连接块与两侧边的插口插接相连。在又一具体方案中,可在后盖2和前盖3的适当位置设立螺孔或螺孔柱,通过螺栓连接,作为本实施例的一较佳方案,将在后文对其进行详细阐述。将后盖2和前盖3拼合形成机器人的主体后,主体顶部和底部的边缘形状分别与顶盖1和底盘4的形状相匹配。同理,拼合完成后,顶盖1和底盘4可通过螺栓或卡扣与机器人的底座的主体相连,形成完整的机器人的底座。拼合后,顶盖1不仅可与后盖2和前盖3相连,与底盘4之间也相互连接,使机器人的底座更加牢固,其中一种具体方案将在后文中详细阐述。由顶盖1、后盖2、前盖3和底盘4形成完整封闭的机器人的底座,底座内部设置有机器人的内部组件,底座外部为类球形。
在一优选方案中,底盘4还设置有机器人的驱动机构。随着机器人功能的多样化发展,不能自主移动的机器人已经难以满足实际应用中的需求,因此在机器人的底盘4上设置了驱动机器人运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可以有多种形式,本方案中采取了稳定性好、转向灵活的三轮驱动机构,将在后文中详细阐述。
其中一种具体方案中,如图2和图3所示,顶盖1为圆盘状,与机器人的后盖2和底盘4相连接。顶盖1的中心孔11用于给连接机器人的头部和机器人的底座内部的组件提供通道,中心孔11外的两边分别设置有中部螺孔柱12,该中部螺孔柱12与底盘螺孔柱41相配合,通过螺栓连接顶盖1和底盘4.。中部螺孔柱12外的圆周上均匀分布有六个螺孔13,用于连接机器人的头部与机器人的底座。顶盖1的后部边缘还设置有三个边缘螺孔柱14,与后盖2上的边缘螺孔22通过螺栓相连,使得顶盖1与后盖2相对固定。
如图2和图4所示,底盘4包括中心圆盘和均匀分布于中心圆盘的圆周上、并与中心圆盘相交的三个周围圆盘;驱动机构为三轮驱动机构,三个轮分别位于三个周围圆盘,下方与地面接触。其中,一个从动轮为万向轮43,可在水平面内360°转动,位于前部的周围圆盘,决定机器人的运动方向,两个主动轮即驱动轮44,位于后部的两个周围圆盘,驱动机器人的运动。给机器人供电的电池组安装于中心圆盘上方的电池仓42中,电池仓42的矩形上表面的对角线位置设置有两个底盘螺孔柱41,该底盘螺孔柱41通过螺栓与顶盖1的中部螺孔柱12相连,使得机器人的底座的上下两部分紧固相连。
如图2和图5所示所示,后盖2为弧面状,上缘与顶盖1后缘相吻合,下缘与底盘4后缘相吻合。后盖2的侧面为半球面,内部有骨架支撑结构,使其更加坚固,以免在意外碰撞时损坏。后盖的上缘为半圆形,与圆形顶盖1的后半圆相吻合,上缘均匀分布有三个边缘螺孔22,与顶盖1的边缘螺孔柱14通过螺栓相连。后盖2的侧面内均匀分布有六个后盖螺孔柱21,与前盖3的前盖螺孔柱31通过螺栓连接成机器人的底座的主体。后盖2下部附带有两个与底盘后部的周围圆周相匹配的驱动轮盖23,使得驱动轮44的上半部分处于拼合之后的底座内部,以免影响机器人的底座的外观的简洁性。后盖2还设置有开关装置6和避障装置7。其中,开关装置6位于后盖2的侧面中部位置,控制整个机器人的开启与关闭。避障装置7位于开关装置的下方,后盖2的表面对应位置有透明挡片,使得避障装置7可以正常工作。
如图2和图6所示,前盖3为弧面状,外表面中下部的弧面凸起,前盖3上缘与顶盖1前缘相吻合,下缘与底盘4前缘相吻合。前盖3的上缘与圆形顶盖1的前半部分相吻合。前盖3的侧面为类半球面,中部向前凸起形成一弧面,前盖3的内表面设置有六个均匀分布的前盖螺孔柱31,与后盖螺孔柱21的位置相对应,并通过螺栓连接。前盖3的凸起部分的下边缘预留有用于安置万向轮43的开孔33,开孔33与底盘的前部周围圆盘相卡合,连接前盖和底盘,并将万向轮43隐藏于其凸起部分中,使得机器人的底座外观更简洁。前盖3还设置有避障装置7,分别位于凸起部分的中部和其左右两边。避障装置7的对应位置设置有透明挡片32,以保证其正常工作。
机器人的底座还包括两个仿生翅膀5,如图1和图2所示,分别位于机器人的底座的主体两侧面、后盖2和前盖3的侧面连接处。在后盖2和前盖3的侧边分别设置有仿生翅膀5的后盖翅膀连接孔24和前盖翅膀连接孔34,通过螺钉将仿生翅膀5经安装板51与机器人的后盖2和前盖3相连,并在内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随机器人的运动开合运动,仿生翅膀5进一步增强了机器人的底座的趣味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还提出一种机器人,包括机器人的底座,该机器人的底座的具体结构和连接方式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机器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后盖和前盖相连接形成机器人的底座的球形主体,顶部连接顶盖,底部连接底盘,提供了一种类球状的、外表简洁、美观可爱的机器人的底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