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尾门内开保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97169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尾门内开保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门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尾门内开保险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主流的汽车机械式尾门锁总成结构示意如图1,主要由尾门锁体组件1、锁芯拉杆2、外开拉杆组件3。该结构可实现的功能为:由锁芯拉杆2控制尾门锁锁体组件1的锁止,由外开拉杆3控制尾门锁体组件1的开启。

现有的机械式尾门锁总成在车门关闭后只能从车外,通过使用钥匙对锁芯进行操作,从而锁芯拉杆动作,完成尾门锁的锁止动作。

尾门与乘客舱联通,但是尾门关闭后,乘客从车内无法对尾门锁进行锁止动作,也无法进行解锁动作。尾门锁未能从车外完成闭锁动作时,车内无锁止装置,外侧门把手和其他外侧锁控制件的操作会将尾门开启,存在安全隐患;尾门锁从车外锁止后,车内无解锁装置,如发生意外,车内乘客无法在第一时间解开尾门锁保险,影响救援。

《GB 15086-2013 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出台后,新增了以下内容:

门锁的锁止装置的装备要求如下:

每个车门应至少装备一个锁止装置,当其锁止时应能防止外侧门把手和其他外侧锁开启控制件的操作,该锁止装置在车内应装有操作装置,该操作装置应能够实现锁止装置的锁止和解锁。

该法规已于2016年1月1日发布实施,现有的机械式尾门锁总成无法满足新法规的相关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尾门内开保险装置,旨在新增一种尾门内开装置,满足现行GB 15086-2013要求。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尾门内开保险装置,包括尾门锁体组件、锁芯拉杆、外开拉杆,所述尾门锁体组件包括锁体、锁芯摆臂、外开摆臂,所述锁芯摆臂、外开摆臂分别下端与锁体连接,所述锁芯拉杆连接在锁芯摆臂上端,所述外开拉杆连接在外开摆臂上端,该装置包括锁止拉杆、尾门内保险组件,所述尾门内保险组件与锁止拉杆连接,所述锁芯摆臂设有锁芯拉杆安装孔和锁止拉杆安装孔,所述锁芯拉杆连接锁芯拉杆安装孔,所述锁止拉杆连接锁止拉杆安装孔,所述锁芯拉杆安装孔、锁止拉杆安装孔、锁芯摆臂与锁体的连接处三者构成杠杆结构的三个位点,以锁芯摆臂与锁体的连接处为杠杆的支点,所述锁芯拉杆安装孔、锁止拉杆安装孔为杠杆的两个端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芯摆臂下端设有锁钩,所述锁体设有锁槽,尾门锁紧时所述锁钩连接在锁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芯摆臂包括锁芯拉杆转臂和设有锁止拉杆安装孔的锁止拉杆安装块,所述锁芯拉杆转臂底端与锁钩铰接,所述锁芯拉杆安装孔位于锁芯拉杆转臂顶端一侧,所述锁芯拉杆转臂顶端的另一侧设有锁止槽位,锁止拉杆安装块配合锁止槽位并与锁芯拉杆转臂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尾门内保险组件包括尾门内锁保险,所述尾门内锁保险包括可锁止的保险锁芯拨杆、保险锁壳,所述保险锁芯拨杆与保险锁壳铰接,所述保险锁芯拨杆设有锁止拉孔,所述锁止拉孔连接锁止拉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保险锁壳设有钥匙孔位,所述钥匙孔位连通保险锁芯拨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保险锁壳设有卡脚,所述保险锁壳通过卡脚卡扣连接在尾门内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尾门内保险组件包括尾门内锁保险罩,所述尾门内锁保险罩覆盖在尾门内锁保险上并与尾门的内饰板配合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止拉杆为折弯结构,所述锁止拉杆的两端分别设有倒钩,所述锁止拉杆通过倒钩分别连接锁止拉杆安装孔和尾门内保险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增加了尾门锁总成内锁保险功能,实现了车内锁止时,可防止外侧门把手和其他外侧锁控制件的操作,增加了整车的安全性;满足新法规GB15086-2013的相关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尾门内开保险装置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尾门内开保险装置中汽车尾门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尾门内开保险装置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尾门内开保险装置中尾门锁体组件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尾门内开保险装置中尾门内锁保险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尾门内开保险装置中尾门内锁保险的正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尾门内开保险装置中尾门内锁保险罩的测试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尾门内开保险装置中锁止拉杆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装配在汽车尾门6上,该汽车尾门内开保险装置,包括尾门锁体组件1、锁芯拉杆2、外开拉杆3,尾门锁体组件1包括锁体11、锁芯摆臂12、外开摆臂19,锁芯摆臂12、外开摆臂19分别与锁体11连接,锁芯拉杆2连接到锁芯摆臂12上端,所述外开拉杆3连接在外开摆臂19上端,包括锁止拉杆4、尾门内保险组件5,尾门内保险组件5与锁止拉杆4连接,锁芯摆臂12设有锁芯拉杆安装孔13和锁止拉杆安装孔14,锁芯拉杆2连接锁芯拉杆安装孔13,锁止拉杆4连接锁止拉杆安装孔14,锁芯拉杆安装孔13、锁止拉杆安装孔14、锁芯摆臂12与锁体11的连接处三者构成杠杆结构的三个位点,以锁芯摆臂12与锁体11的连接处为杠杆的支点,锁芯拉杆安装孔13、锁止拉杆安装孔14为杠杆的两个端点。在原机械式尾门锁组件基础上增加锁止拉杆4及内尾门内保险组件5。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锁芯摆臂12下端设有锁钩15,锁体11设有锁槽16,尾门锁紧时所述锁钩15连接在锁槽16内。

锁芯摆臂12包括锁芯拉杆转臂17和设有锁止拉杆安装孔14的锁止拉杆安装块18,锁芯拉杆转臂17底端与锁钩15铰接,锁芯拉杆安装孔13位于锁芯拉杆转臂17顶端一侧,锁芯拉杆转臂17顶端的另一侧设有锁止槽位,锁止拉杆安装块18配合锁止槽位并与锁芯拉杆转臂17连接。

更改锁体锁芯拉杆转臂17,增加锁止拉杆安装孔14,更改影响区域小,成本低。通过对现有尾门锁体组件结构的改进,使其具备如下功能:锁止时,可防止外侧门把手和其他外侧锁控制件的操作。

实施例三:

如图5、7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尾门内保险组件5包括尾门内锁保险51,所述尾门内锁保险51包括可锁止的保险锁芯拨杆52、保险锁壳53,保险锁芯拨杆52与保险锁壳53铰接,保险锁芯拨杆52设有锁止拉孔521,锁止拉孔521连接锁止拉杆4。

其中,如图6所示,保险锁壳53设有钥匙孔位531,所述钥匙孔位531连通保险锁芯拨杆52。

保险锁壳53设有卡脚532,所述保险锁壳53通过卡脚532卡扣连接在尾门6的内板上。

尾门内保险组件5包括尾门内锁保险罩54,所述尾门内锁保险罩54覆盖在尾门内锁保险51上并与尾门的内饰板配合连接。

增一种尾门内开装置,尾门内锁保险51通过卡脚532卡到尾门内板,装配简单方便。尾门内锁保险罩54与内饰板配合,盖到内锁保险上,内开装置与内饰无间隙,无感知质量问题。尾门内锁保险51通过锁止拉杆4和锁体11连接,使其具备以下功能:可实现从车内进行操作。

实施例四:

如图8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锁止拉杆4为折弯结构,锁止拉杆4的两端分别设有倒钩41,锁止拉杆4通过倒钩41分别连接锁止拉杆安装孔14和尾门内保险组件5。倒钩41可有效保证锁止拉杆4不会从内锁保险装置及锁体组件中脱出,保证装置的有效。

新增尾门锁的锁止拉杆4,使其具备以下功能:可实现内开装置通过它对尾门锁体组件进行锁止。

锁止拉杆4将锁芯摆臂12锁止时,外开摆臂19与锁钩15离空,操作外开摆臂19无法断开锁钩15与锁体的连接;锁止拉杆4将锁芯摆臂12解锁时,外开摆臂19与锁钩15联动,操作外开摆臂19断开锁钩15与锁体的连接,解锁尾门锁。

本专利的发动机罩锁开启结构由以下零部件组成:锁止拉杆4,尾门内保险组件5,该结构已经在CN100V项目上实施,已经经过26000Km坏路试验验证功能均完好正常,已经实施。

本实用新型创新的优点:

1. 增加内开保险装置满足法规要求;

2. 更改锁体锁芯拉杆转臂17,增加锁止拉杆安装孔14,更改影响区域小,成本低;

3. 尾门内锁保险罩54与内饰板配合,盖到尾门内锁保险51上,内开装置与内饰无间隙,无感知质量问题;

4. 尾门内锁保险51通过卡脚532卡到尾门内板定位后,打上螺钉紧固,装配简单方便。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