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组抗侧滚扭杆衬套退卸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2535发布日期:2019-04-13 00:34阅读:554来源:国知局
动车组抗侧滚扭杆衬套退卸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过盈配合衬套管的专用退卸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车组抗侧滚扭杆衬套退卸工装。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动车组抗测滚扭杆1两端均设有外径为R的衬套2,衬套2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同轴安装至抗测滚扭杆1的端部,当抗测滚扭杆1的衬套磨耗到限时更换。现有的退卸方法为:在衬套2的外侧壁上沿其轴向铣削出一个宽度约为12mm,深度为2.2mm的退卸浅槽2-1,然后用管钳等工具卡在退卸浅槽2-1上,对衬套2施加扭矩,从而使衬套2与抗测滚扭杆1彼此从动,并沿轴向实现退卸。在此退卸过程中,允许衬套2被破坏。

然而,由于抗侧滚扭杆端杆与衬套配合紧密,上述的衬套退卸过程往往难以顺利实施,有时会造成衬套2突然由退卸浅槽的薄弱处被撕裂或从抗测滚扭杆1的端部沿轴向突然滑脱,进而使管钳工具直接在抗测滚扭杆1的表面造成破坏性的划痕,甚至造成操作者受伤。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因动车组的抗测滚扭杆与衬套过盈配合紧密而导致基于常规管钳退施加扭矩的常规退卸操作难以顺利实施,有时会造成衬套突然被撕裂或滑脱,进而使管钳工具直接在抗测滚扭杆的表面造成破坏性的划痕,甚至造成操作者受伤,其退卸过程费时费力,且无法保证检修产品工件质量及作业人员和作业的安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车组抗侧滚扭杆衬套退卸工装。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动车组抗侧滚扭杆衬套退卸工装,其包括套筒基座、径向压块、两个退卸浅槽防转限位块和径向压块定位螺栓,套筒基座为立方体,其左右侧壁的中心设有贯通的衬套通孔,套筒基座的前端面中部开设有沿轴向方向的基座长槽孔,套筒基座的上端面设有径向压块定位螺孔,径向压块定位螺孔下端垂直贯穿基座长槽孔的上端面;套筒基座的前端面上还设有两个间距为L的防转限位块安装槽,其二者距套筒基座的中垂面左右对称;每个防转限位块安装槽的底面中心均开设有一个防转限位块安装螺孔;所述径向压块的上端面中部设有压块定位长槽孔,其由水平方向插入基座长槽孔内;每个退卸浅槽防转限位块包括一个字母L形的直角限位块和一个直角限位块顶紧螺栓;直角限位块的限位块水平端由水平方向插入基座长槽孔内;直角限位块的限位块竖直端上设有限位块竖直端螺孔;每个限位块竖直端均嵌入一个对应的防转限位块安装槽内,直角限位块顶紧螺栓顺次与其直角限位块上的限位块竖直端螺孔以及一个对应的防转限位块安装螺孔均螺纹链接;径向压块定位螺栓与径向压块定位螺孔螺纹链接,径向压块定位螺栓的下端插入压块定位长槽孔内,并将径向压块压紧在基座长槽孔的基座长槽孔下端面上。

所述衬套通孔的轴线与基座长槽孔下端面共面;基座长槽孔与衬套通孔贯通;设基座长槽孔的开孔深度为S;基座长槽孔的垂向宽度值、限位块水平端的垂向厚度值和径向压块的垂向厚度值均为H;限位块竖直端的左右宽度值和防转限位块安装槽的宽度值均为m;限位块竖直端前、后端面之间的厚度值和防转限位块安装槽的开槽深度值均为k,径向压块定位螺孔的轴线到套筒基座的前端面的距离值也是k;k值是S值的一半。

所述径向压块其前、后两端面上均设有彼此互为镜像对称的坡面倒角;径向压块的前、后两端面上未被倒角加工到的残余侧壁分别形成径向顶紧端头,限位块水平端下端面的前端也设有倒角,并形成防转限位端头。

所述衬套通孔的直径为R;套通孔的长度是衬套长度的95%,径向压块左右端面的宽度为L;限位块水平端的总长度为T,T=S+2mm;套通孔的轴线到套筒基座前端面的距离值N=S+R。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动车组抗侧滚扭杆衬套退卸工装的套筒基座为立方体,其左右侧壁的中心设有贯通的衬套通孔,套筒基座的前端面中部开设有沿轴向方向的基座长槽孔,套筒基座的上端面设有径向压块定位螺孔,径向压块定位螺孔下端垂直贯穿基座长槽孔的上端面;套筒基座的前端面上还设有两个间距为L的防转限位块安装槽,其二者沿竖直方向的对称开设于衬套通孔的左右两侧。该衬套退卸工装的两个退卸浅槽防转限位块能通过其防转限位端头插入退卸浅槽内,并共同对退卸浅槽进行防转限位。径向压块定位螺栓能够将径向压块压紧在基座长槽孔上,以保持径向压块对衬套的径向顶紧压力,进而维持衬套的径向压扁变形状态。

用手转动抗测滚扭杆时,衬套的退卸浅槽的槽口侧壁在抗测滚扭杆的带动下反复受到防转限位端头并在应力作用下发生撕裂,从而可以使处于径向压扁变形状态下衬套与抗测滚扭杆之间的过盈配合得以解除。进而,在不伤及抗测滚扭杆外侧壁的前提下,使其沿轴从衬套内向退卸出来。

此外该动车组抗侧滚扭杆衬套退卸工装还具有结构简单实用,操作方便,成本低廉,便于推广普及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动车组的抗测滚扭杆与衬套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动车组抗侧滚扭杆衬套退卸工装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爆炸装配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套筒基座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套筒基座的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套筒基座的俯视图;

图7是图6中A-A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退卸浅槽防转限位块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退卸浅槽防转限位块的侧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径向压块的立体图;

图11是过本实用新型径向压块长边中点的中垂面剖示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动车组抗侧滚扭杆衬套退卸工装与带有衬套的抗测滚扭杆1的爆炸装配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动车组抗侧滚扭杆衬套退卸工装的应用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局部剖面示意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2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动车组抗侧滚扭杆衬套退卸工装包括套筒基座3、径向压块4、两个退卸浅槽防转限位块5和径向压块定位螺栓6,套筒基座3为立方体,其左右侧壁的中心设有贯通的衬套通孔3-1,套筒基座3的前端面中部开设有沿轴向方向的基座长槽孔3-2,套筒基座3的上端面设有径向压块定位螺孔3-3,径向压块定位螺孔3-3下端垂直贯穿基座长槽孔3-2的上端面;套筒基座3的前端面上还设有两个间距为L的防转限位块安装槽3-4,其二者距套筒基座3的中垂面左右对称;每个防转限位块安装槽3-4的底面中心均开设有一个防转限位块安装螺孔3-4-1;所述径向压块4的上端面中部设有压块定位长槽孔4-1,其由水平方向插入基座长槽孔3-2内;每个退卸浅槽防转限位块5包括一个字母L形的直角限位块5-1和一个直角限位块顶紧螺栓5-2;直角限位块5-1的限位块水平端5-1-1由水平方向插入基座长槽孔3-2内;直角限位块5-1的限位块竖直端5-1-2上设有限位块竖直端螺孔;每个限位块竖直端5-1-2均嵌入一个对应的防转限位块安装槽3-4内,直角限位块顶紧螺栓5-2顺次与其直角限位块5-1上的限位块竖直端螺孔以及一个对应的防转限位块安装螺孔3-4-1均螺纹链接;径向压块定位螺栓6与径向压块定位螺孔3-3螺纹链接,径向压块定位螺栓6的下端插入压块定位长槽孔4-1内,并将径向压块4压紧在基座长槽孔3-2的基座长槽孔下端面3-2-1上。

衬套通孔3-1的轴线与基座长槽孔下端面3-2-1共面;基座长槽孔3-2与衬套通孔3-1贯通;设基座长槽孔3-2的开孔深度为S;基座长槽孔3-2的垂向宽度值、限位块水平端5-1-1的垂向厚度值和径向压块4的垂向厚度值均为H;限位块竖直端5-1-2的左右宽度值和防转限位块安装槽3-4的宽度值均为m;限位块竖直端5-1-2前、后端面之间的厚度值和防转限位块安装槽3-4的开槽深度值均为k,径向压块定位螺孔3-3的轴线到套筒基座3的前端面的距离值也是k;k值是S值的一半。

径向压块4其前、后两端面上均设有彼此互为镜像对称的坡面倒角4-2;径向压块4的前、后两端面上未被倒角加工到的残余侧壁分别形成径向顶紧端头4-3,限位块水平端5-1-1下端面的前端也设有倒角,并形成防转限位端头5-1-1-1。

衬套通孔3-1的直径为R;套通孔3-1的长度是衬套2长度的95%,径向压块4左右端面的宽度为L;限位块水平端5-1-1的总长度为T,T=S+2mm;套通孔3-1的轴线到套筒基座3前端面的距离值N=S+R。

具体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动车组抗侧滚扭杆衬套退卸工装时,如图12至图14所示,将带有衬套2的抗测滚扭杆1插入衬套通孔3-1中,并使退卸浅槽2-1朝向基座长槽孔3-2所在的方向。此后,分别将两个退卸浅槽防转限位块5各自的防转限位端头5-1-1-1均插入退卸浅槽2-1内,并使二者共同对退卸浅槽2-1进行防转限位,然后,通过直角限位块顶紧螺栓5-2将直角限位块5-1固定在其对应的防转限位块安装槽3-4内。

将径向压块4插入衬套通孔3-1中,使其左右端面分别由一个对应的直角限位块5-1限位,然后,用径向顶紧端头4-3将退卸浅槽2-1的底面顶紧,并使衬套2发生微一定程度的径向压扁变形。此后,用径向压块定位螺栓6的下端插入压块定位长槽孔4-1内,并将径向压块4压紧在基座长槽孔3-2的基座长槽孔下端面3-2-1上,从而保持径向压块4对衬套2的径向顶紧压力,并维持衬套2的径向压扁变形状态。

此后,用一只手将动车组抗侧滚扭杆衬套退卸工装固定,并用另一只手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交替转动抗测滚扭杆1,衬套2的退卸浅槽2-1的槽口侧壁在抗测滚扭杆1的带动下反复受到防转限位端头5-1-1-1的限位挤压,从而在应力作用下发生撕裂,并使处于径向压扁变形状态下衬套2与抗测滚扭杆1之间的过盈配合得以解除。进而,在不伤及抗测滚扭杆1外侧壁的前提下,使其沿轴从衬套2内向退卸出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