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37375发布日期:2020-12-08 15:44阅读:82来源:国知局
装配治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触摸屏显示模组工治具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装配治具。
背景技术
:lcm即液晶显示模组;触摸屏显示模组是指将触摸屏tp(touchpanel)、液晶显示器件、连接件、控制与驱动等外围电路pcb电路板、背光源、结构件等装配在一起的组件。近年来伴随智能家居、车载显示、物联交互快速发展,触摸屏显示模组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行业tp+lcm贴合方式有三种:1.框贴(泡棉胶)2.oca全贴合(固态光学胶)3.ocr全贴合(液态光学胶)。针对手工框贴治具常规采取tp+泡棉胶+lcd+背光直接接触粘合形成触摸屏显示模组,具体步骤为tp与框贴泡棉胶组合ctp半成品件,lcd与背光组合形成lcm半成品件,然后ctp成半品件直接与lcm半成品件贴合。当检查ctp半成品件或lcm半成品件是不良品时,作业员需要将ctp半成品件与lcm半成品件拆开,更换新的半成品件后再粘合装配,但这样操作直接降低了装配效率。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治具,旨在简化装配步骤,提高装配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装配治具,用于触摸屏显示模组装配,所述装配治具包括:底座;下治具,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下治具背向所述底座的一侧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于安装第一半成品;上治具,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下治具背向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上治具设有装配口,所述安装槽与所述装配口连通,所述装配口用于安装第二半成品;及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的一端与所述上治具连接,所述支撑组件的另一端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下治具,所述上治具具有与所述下治具抵接的第一状态以及与所述下治具间隔的第二状态。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装配治具还包括多个呈间隔设置的所述支撑组件,且多个所述支撑组件间隔且环绕所述安装槽和装配口设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治具环绕所述装配口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装配孔,所述装配孔的孔壁设有装配凸台;所述下治具设有环绕所述安装槽的槽口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安装孔,每一所述安装孔与一所述装配孔同轴设置,所述安装孔的孔壁设有安装凸台;每一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螺丝和套设在所述螺丝的弹簧,所述螺丝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安装孔和所述装配孔,并与所述装配凸台限位抵接,所述弹簧两端分别与装配凸台和所述安装凸台弹性抵接。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螺丝的长度大于所述上治具和所述下治具的厚度之和。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的水平投影面积小于所述装配口的水平投影面积。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下治具环绕所述安装槽设有限位凸起;所述上治具面向所述下治具的一侧凹设有限位槽;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槽卡接。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为矩形安装槽,所述下治具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避位孔,每一所述避位孔位于所述安装槽的拐角处,并与所述安装槽连通。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治具面向所述下治具的一侧凸设有抓取部,所述抓取部与所述限位凸起间隔设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装配治具还包括设于所述下治具的直线轴承,所述上治具设有过孔;所述直线轴承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过孔。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下治具背向所述上治具的一侧与所述底座可拆卸地连接,且所述下治具与所述底座呈夹角设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装配治具的底座可拆卸连接下治具,并在下治具背向底座的一侧可活动地连接上治具,且下治具设有用于安装第一半成品的安装槽,上治具设有用于安装第二半成品的装配槽;装配治具还设置支撑组件的一端与所述上治具连接,所述支撑组件的另一端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下治具;如此设置,当位于安装槽的第一半成品或位于装配槽的第二半成品被检查是不良品时,上治具可通过支撑组件与下治具间隔,使得第一半成品和第二半成品不会粘合,便于作业员更换半成品;当没有检查到不良品时,作业员可直接驱动上治具与下治具抵接,使得第一半成品和第二半成品粘合;进而简化装配步骤,从而提高装配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配治具一实施例处于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配治具的上治具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装配治具的下治具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装配治具的下治具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装配治具处于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俯视图;图7为图6的a-a截面示意图;图8为图1的俯视图;图9为图8的b-b截面示意图;图10为上治具放置第一半成品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下治具放置第二半成品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第一半成品和第二半成品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底座30a装配口11基座30b装配孔12第一柱30c限位槽13第二柱30d过孔20下治具31装配凸台20a安装槽32抓取部20b安装孔40支撑组件20c避位孔41螺丝21安装凸台42弹簧22限位凸起50直线轴承30上治具3液晶显示器1触摸屏4背光组件2框贴泡棉胶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装配治具,用于装配显示模组。参照图1、图3及图4,所述装配治具包括底座10、下治具20、上治具30及支撑组件40;下治具20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底座10,所述下治具20背向所述底座10的一侧设有安装槽20a,所述安装槽20a用于安装第一半成品;上治具30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下治具20背向所述底座10的一侧;所述上治具30设有装配口30a,所述安装槽20a与所述装配口30a连通,所述装配口30a用于安装第二半成品;所述支撑组件40的一端与所述上治具30连接,所述支撑组件40的另一端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下治具20,所述上治具30具有与所述下治具20抵接的第一状态以及与所述下治具20间隔的第二状态。在本实施例中,下治具20的安装槽20a安装有第一半成品,该第一半成品为触摸屏1与框贴泡棉胶2组合ctp半成品;上治具30的装配口30a安装有第二半成品,该第二半成品为液晶显示器3与背光组件4组合形成lcm半成品;所述第一半成品和所述第二半成品的结构请参考图12;第一状态参照图8和图9,第二状态参照图5、图6及图7,其中第一半成品的面积小于第二半成品的面积,参照图10和图11,具体的装配过程为:撕去第一半成品的框贴泡棉胶的保护膜,将第一半成品卡接在安装槽20a内,再将第二半成品撕除待框贴面保护膜和框贴泡棉离型膜,然后将第二半成品在上治具30的装配口30a卡好;而下治具20和上治具30之间通过支撑组件40隔开预设距离,使得位于下治具20的第一半成品和位于上治具30的第二半成品不会贴合在一齐;随后作业员在规定的距离和照度下对可视区检视有无不良项目,包括内面脏污、异物、变形、偏位等。检查完成后,当发现第一半成品或第二半成品为不良品,可直接将第一半成品或第二半成品取下,更换新的半成品,最后手动驱动上治具30下移与下治具20抵接,进而实现第一半成品和第二半成品贴合,作业员可直接将贴合后的成品从装配口30a上取出。当作业员没有发现有不良品时,也是手动驱动上治具30下移与下治具20抵接,进而实现第一半成品和第二半成品贴合。如此设置,可通过支撑组件40预先将上治具30和下治具40分隔,当存在有不良品时无需将第一半成品和第二半成品拆开再进行更换,由此进而简化装配步骤,从而提高装配效率。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装配治具的底座10可拆卸连接下治具20,并在下治具20背向底座10的一侧可活动地连接上治具30,且下治具20设有用于安装第一半成品的安装槽20a,上治具30设有用于安装第二半成品的装配口30a;装配治具还设置支撑组件40的一端与所述上治具30连接,所述支撑组件40的另一端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下治具20;如此设置,当位于安装槽20a的第一半成品或位于装配口30a的第二半成品被检查到位不良品,上治具30可通过支撑组件40与下治具20间隔,使得第一半成品和第二半成品不会粘合,便于作业员更换半成品;当没有检查为不良品时,作业员可直接驱动上治具30与下治具20抵接,使得第一半成品和第二半成品粘合;进而简化装配步骤,从而提高装配效率。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7及图9,所述装配治具还包括多个呈间隔设置的所述支撑组件40,且多个所述支撑组件40间隔且环绕所述安装槽20a和装配口30a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装配治具的四周各设置一所述支撑组件40,利用多个支撑组件40通过对上治具30进行支撑,增大上治具30与下治具20隔开的支撑力度,进而避免上治具30在没有驱动的情况下与下治具20贴合。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7及图9,所述上治具30环绕所述装配口30a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装配孔30b,所述装配孔30b的孔壁设有装配凸台31;所述下治具20环绕所述安装槽20a的槽口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安装孔20b,每一所述安装孔20b与所述装配孔30b同轴设置,所述安装孔20b的孔壁设有安装凸台21;每一所述支撑组件40包括螺丝41和套设在所述螺丝41的弹簧42,所述螺丝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安装孔20b和所述装配孔30b,并与所述装配凸台31限位抵接,所述弹簧42两端分别与所述装配凸台31和所述安装凸台21弹性抵接。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半成品安装在安装槽20a,第二半成品安装在装配口30a;当作业员没有施加压力至上治具30时,弹簧42靠近螺丝41设置螺帽的一端抵接在装配孔30b的孔壁,此时上治具30可利用弹簧42将自身支撑,并与下治具20隔开预设距离,且螺丝41的螺帽与下治具20的外壁相互限位,使得螺丝41不能从下治具20脱离,从而使得上治具30与下治具20间隔的同时不会完全分离。当作业员施加压力至上治具30时,弹簧42处于压缩状态,使得上治具30可沿螺丝41的轴向且往下治具20的方向移动,上治具30带动第二半成品与下治具20的第一半成品抵接,作业员可将粘合后的成品取出,此时弹簧42没有压力恢复松弛状态,弹簧42随即可带动上治具30上升,从而使得上治具30和下治具20重新形成间隔。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7和图9,所述螺丝41的长度大于所述上治具30和所述下治具20的厚度之和。通过上述设置,当作业员没有施加压力至上治具30时,上治具30与下治具30能形成足够大间隔,进而让上治具30不容易与下治具20贴合,从而保证只有作业员驱动的情况下,上治具30才能与下治具20贴合。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3,所述安装槽20a的水平投影面积小于所述装配口30a的水平投影面积。如此设置,鉴于第一半成品的水平投影面积小于第二半成品的水平投影面积,将安装槽20a的面积小于装配口30a的面积,使得第一半成品和第二半成品更容易安装在安装槽20a和装配口30a内。而且当上治具30和下治具20抵接后,第一半成品和第二半成品贴合,压力消除后使得上治具30带动第二半成品上升,而第二半成品可带动第一半成品也上升,贴合后的成品不容易被上治具30卡住,从而便于成品被作业员取出。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3及图4,所述下治具20环绕所述安装槽20a设有限位凸起22;所述上治具30面向所述下治具20的一侧凹设有限位槽30c;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限位凸起22与所述限位槽30c卡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上治具30面向下治具20的一侧凹设限位槽30c,如此,当上治具30被驱动下移与下治具20抵接时,下治具20可通过限位凸起22与限位槽30c相互限位,进而使得上治具30在水平方向不容易与下治具20偏移位置,从而使得第一半成品和第二半成品更容易安装。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3,所述下治具20背向所述底座10的一侧凸设有第一凸台22,所述第一凸台22背向所述下治具20的一侧设有凸圈,所述第一凸台22和所述凸圈围合形成所述安装槽20a。如此设置,上治具30与凸设在下治具20的第一凸台22和凸圈抵接,进而可让上治具30的装配口30a和下治具20的安装槽20a形成依次连通的安装空间,让第一半成品与第二半成品更容易抵接。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述安装槽20a为矩形安装槽,所述下治具20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避位孔20c,每一所述避位孔20c位于所述安装槽20a的拐角处,并与所述安装槽20a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槽20a为矩形安装槽,在安装槽20a的每一拐角连通一避位孔20c;当第一半成品卡接入安装槽20a时,避位孔20c可供第一半成品的拐角移动的空间,使得第一半成品的拐角不容易被磨损。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述上治具30面向所述下治具20的一侧凸设有抓取部32,所述抓取部32与所述限位凸起22间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上治具30的抓取部32便于作业员抓取,可加快装配速度。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3,所述装配治具还包括设于所述下治具20的直线轴承50,所述上治具30设有过孔30d;所述直线轴承50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过孔30d。在本实施例中,上治具30可通过直线轴承50相对过孔30d穿插,使得上治具30相对于下治具20移动更顺畅平稳。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11,所述下治具20背向所述上治具30的一侧与所述底座10可拆卸地连接,且所述下治具20与所述底座10呈夹角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0包括基座11、两个第一柱12及两个第二柱13,两个所述第一柱12和两个所述第二柱13均设于所述基座11;所述第一柱12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柱13的长度,所述下治具20背向所述上治具30的一侧与两个所述第一柱12和两个所述第二柱13可拆卸地连接,以使所述下治具20与所述基座11呈夹角设置。而下治具20与两个第一柱12和两个第二柱13可拆卸地连接,使得下治具20与基座11呈夹角设置,且下治具20与基座11形成的夹角为检查视角,该检查视角为最佳的检查角度,如此便于作业员对装配治具检查,加快检查速度。按品质定义的检查视角和不良项目检查,超过规定的标注和限样就定义为不良品。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