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后舱冷循环交换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1318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后舱冷循环交换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后舱冷循环交换管,包括橡胶材料制成的胶管本体,胶管本体由内向外依次包括三元乙丙橡胶制作的内管橡胶层、纤维线增强层和三元乙丙橡胶制作的外管橡胶层;该胶管本体经挤出硫化成型后具有四个空间走向段,并且胶管本体至少有一端具有扩径的异径端头,该异径端头配装有呈直角形结构的快速管接头。本实用新型耐高温170度、耐老化、耐臭氧、脉冲性能好、内径大、空间形状复杂,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专利说明】发动机后舱冷循环交换管【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具体地说是用于北美通用汽车凯迪拉克车型上的一种发动机后舱冷循环交换管。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壮大,国内汽车产供销量正以10%的速度增长,同时汽车零部件的出口量也在不断地增长。汽车发动机是汽车重要部位之一,发动机周围连接了许多的分零件,许多大小金属制作的零部件难以做到空间形状及走向弯曲自如,橡胶软管发挥了作用,弥补了金属件与金属硬管之间相互摩擦,相互干涉,对接件接口困难等不足。发动机后舱冷循环交换管如果采用橡胶管制作不仅能大大降低材料的生产成本,而且还能避免上述金属管带来的缺陷。发动机后舱冷循环交换管不仅要耐热,耐臭氧老化,同时还要耐冷却液。交换管所耐冷却液是由水、防冻液及各种专门用途的防腐剂组成的混合物,这些冷却液在一定的压力下,以及一定的温度下不能蒸发,这就要求胶管的耐渗透性要好,同时还要求胶管走向和装配方便上能满足汽车的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能实现快速对接,且耐老化、耐臭氧、耐冷却液,并能保证管内介质流量,满足发动机空间走向需求的一种发动机后舱冷循环交换管。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发动机后舱冷循环交换管,包括橡胶材料制成的胶管本体,胶管本体由内向外依次包括三元乙丙橡胶制作的内管橡胶层、纤维线增强层和三元乙丙橡胶制作的外管橡胶层;该胶管本体经挤出硫化成型后具有四个空间走向段,并且胶管本体至少有一端具有扩径的异径端头,该异径端头配装有呈直角形结构的快速管接头。
[0005]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措施还包括:
[0006]上述的四个空间走向段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直管走向段、第二弧形走向段、第三直管走向段和末端扭转弧形段。
[0007]上述的胶管本体一端具有异径端头,该异径端头硫化成型在第一直管走向段的端头。
[0008]上述的异径端头外套卡装有用于定位束紧快速管接头的第一预张开卡箍。
[0009]上述的末端扭转弧形段的尾端外套卡装有第二预张开卡箍。
[0010]上述的胶管本体上从第一直管走向段至末端扭转弧形段套装有一体编织成型的起防摩擦和隔热保护作用的编制护套。
[0011]上述的纤维线增强层为采用16针数的针织机在内管橡胶层上编织的芳纶线层。
[0012]上述的胶管本体的内径为22毫米。
[0013]上述的内管橡胶层、纤维线增强层和外管橡胶层的厚度之和为3.5毫米。[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胶管本体由内向外依次由三元乙丙橡胶制作的内管橡胶层、纤维线增强层和三元乙丙橡胶制作的外管橡胶层组成;并且胶管本体经挤出硫化成型后具有四个空间走向段,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胶管不仅耐老化、耐臭氧、耐冷却液、抗脉冲性能好、而且还根据发动机外围其它管路的走向设计有四个空间走向段,从而能避免胶管与其它管路发生干涉摩擦的可能,同时本产品至少有一端具有扩径的异径端头,异径端头配装有呈直角形结构的快速管接头。使本产品安装拆卸更加方便,节省了人力物力。本实用新型满足GMWl5024 TYPE G标准,具有内径大、空间形状复杂、价格低、质量好的特点,满足凯迪拉克车型的使用要求。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结构图;
[0017]图3是本实用新型横断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9]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其中的附图标记为:异径端头A、内径D、厚度之和H、胶管本体1、内管橡胶层la、纤维线增强层lb、外管橡胶层lc、第一直管走向段11、第二弧形走向段12、第三直管走向段13、末端扭转弧形段14、快速管接头2、第一预张开卡箍3、第二预张开卡箍4、编制护套5。
[0021]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后舱冷循环交换管,包括橡胶材料制成的胶管本体1,胶管本体I由内向外依次包括三元乙丙橡胶制作的内管橡胶层la、纤维线增强层Ib和三元乙丙橡胶制作的外管橡胶层Ic ;该胶管本体I经挤出硫化成型后具有四个空间走向段,并且胶管本体I至少有一端具有扩径的异径端头A,该异径端头A配装有呈直角形结构的快速管接头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北美通用汽车凯迪拉克车型上满足GMW15024标准TYPE G的发动机后舱冷循环交换管,由于该胶管不仅要耐热,耐臭氧老化,同时还要耐冷却液,因此其橡胶组分要充分考虑其使用环境。本实用新型的胶管本体I的内管橡胶层Ia和外管橡胶层Ic的胶料组分如下:
[0022]三元乙丙橡胶100重量份
[0023]过氧化物硫化剂4.8重量份
[0024]交联剂TAIC2.2重量份
[0025]防老剂RD2重量份
[0026]补强剂55055重量份
[0027]补强剂66035重量份
[0028]增塑剂225012重量份
[0029]硬脂酸2重量份
[0030]粘合剂A5重量份
[0031]合计:217重量份
[0032]采用这种组分的胶管,再利用过氧化物硫化剂的耐热性来提高耐热性缩短硫化时间,换句话说,传统的用硫磺硫化的胶管的耐热温度为150度,而用过氧化物硫化的胶管的耐热温度为170度,同时,传统的硫磺硫化所需的时间是40分钟,而用过氧化物硫化所需的时间是20分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节省生产成本。另外本实用新型成型有四个空间走向段并且胶管本体I配装有快速管接头2,使本产品不仅能够实现快速的安装拆卸,方便整车配装,而且能有效地避免胶管与其它管路发生干涉摩擦,保证胶管内流体流动的流畅性。本实用新型耐高温170度、耐老化、耐臭氧、脉冲性能好、内径大、空间形状复杂、价格低、质量好,产品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0033]实施例中,从图1中可以看到,本实用新型的四个空间走向段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直管走向段11、第二弧形走向段12、第三直管走向段13和末端扭转弧形段14。
[0034]实施例中,胶管本体I 一端具有异径端头A,该异径端头A硫化成型在第一直管走向段11的端头。
[0035]实施例中,异径端头A外套卡装有用于定位束紧快速管接头2的第一预张开卡箍3。
[0036]实施例中,末端扭转弧形段14的尾端外套卡装有第二预张开卡箍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预张开卡箍3和第二预张开卡箍4是将橡胶软管安装在对接件上,用预张开卡箍紧固。使用环保型预张开卡箍,及环保型,粘合力好且能快速凝固的胶水,预张开卡箍装配在管子上,将胶水滴在管子上凝固,保证胶管与卡箍粘接牢靠不脱落,装配在整车上加紧力好,管子不漏水。
[0037]实施例中,胶管本体I上从第一直管走向段11至末端扭转弧形段14套装有一体编织成型的起防摩擦和隔热保护作用的编制护套5。编制护套5是在胶管本体I的外部套上的编织防护套,主要是起保护作用,能有效地延长本产品的使用寿命。
[0038]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纤维线增强层Ib为采用16针数的针织机在内管橡胶层Ia上编织的芳纶线层。本产品采用这种材料作为增强层,是充分发挥芳纶线的强度高、伸长率小、脉冲性能好的特性,使发动机后仓水管的强度更高。
[0039]实施例中,胶管本体I的内径D为22毫米。
[0040]实施例中,本产品的胶管本体I壁厚为3.5毫米,也就是说内管橡胶层la、纤维线增强层Ib和外管橡胶层Ic的厚度之和H为3.5毫米。
【权利要求】
1.发动机后舱冷循环交换管,包括橡胶材料制成的胶管本体(I),其特征是:所述的胶管本体(I)由内向外依次包括三元乙丙橡胶制作的内管橡胶层(la)、纤维线增强层(Ib)和三元乙丙橡胶制作的外管橡胶层(Ic);该胶管本体(I)经挤出硫化成型后具有四个空间走向段,并且所述的胶管本体(I)至少有一端具有扩径的异径端头(A),该异径端头(A)配装有呈直角形结构的快速管接头(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后舱冷循环交换管,其特征是:所述的四个空间走向段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直管走向段(11)、第二弧形走向段(12)、第三直管走向段(13)和末端扭转弧形段(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后舱冷循环交换管,其特征是:所述的胶管本体(I)一端具有异径端头(A),该异径端头(A)硫化成型在第一直管走向段(11)的端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后舱冷循环交换管,其特征是:所述的异径端头(A)外套卡装有用于定位束紧快速管接头(2)的第一预张开卡箍(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后舱冷循环交换管,其特征是:所述的末端扭转弧形段(14)的尾端外套卡装有第二预张开卡箍(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后舱冷循环交换管,其特征是:所述的胶管本体(I)上从第一直管走向段(11)至末端扭转弧形段(14)套装有一体编织成型的起防摩擦和隔热保护作用的编制护套(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后舱冷循环交换管,其特征是:所述的纤维线增强层(Ib)为采用16针数的针织机在内管橡胶层(Ia)上编织的芳纶线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后舱冷循环交换管,其特征是:所述的胶管本体(I)的内径⑶为22毫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后舱冷循环交换管,其特征是:所述的内管橡胶层(la)、纤维线增强层(Ib)和外管橡胶层(Ic)的厚度之和(H)为3.5毫米。
【文档编号】B32B1/08GK203742757SQ201420195304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2日
【发明者】蒋亨雷 申请人:浙江峻和橡胶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