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抗血栓功能的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及其制作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3812641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纺织产品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具抗血栓功能的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及其制作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远红外线为放射波长及辐射波长为3-400μm范围的电磁波,对于含有c-c键、c-o键、c-h键的物质,能够起到穿透物质并引起分子振动而提供能量,使此类物质内部的温度升高获得温热的效果,且不过高地提升物质的表面温度。目前将具有此类提供远红外效果性能物质,如铂、钯、铱、铑添加到纤维中,开发制作出了含有温热效果的纤维、服装、寝具及内衣等。目前市面上较多的通过添加铂到纤维材料中,发挥远红外性能,如cn201010295701公开的一种含有铂光量子的针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中,采用55%~80%的铂金纤维,20%~45%的长绒棉制成铂金纤维混纺纱,并采用95%的铂金纤维混纺纱,5%的莱卡编织制成面料。该方法并未公开铂金纤维混纺纱的制作过程,且其铂金纤维混纺纱的干强、湿强相对较弱;如cn200880118346.4公开的含有纳米尺寸的金刚石和铂纳米胶体的纤维和包含这种纤维的寝具中,通过采用通过爆炸法合成的,纳米尺寸的混合金刚石或将混合金刚石的纯化而得到的超分散金刚石和铂纳米胶体的纤维分散、附着于纤维中,并通过金刚石和铂纳米胶体的辐射提供促进血液循环效果。但经过试验,其湿强相对较弱,应用于衣服、裤子等需要多次清洗的纺织品中,容易因机械强度不足,在重复洗涤过程中导致织物出现表面撕裂的现象。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抗血栓功能的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其具有优秀干强,湿强,且具有优秀远红外效果,使用本品制得的丝状物制得的织物,适于大多数纺织品的应用。基于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制得的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中,其含有以均匀拓扑状分散于高分子纤维材料的含铂纳米晶须,且含铂纳米晶须以质量百分数计,包含以下物质:以含铂量计的铂或铂化合物40%~55%,银15%~20%;氧化钛20%~25%氧化铝10%~15%;以总质量份数计,所述的含铂纳米晶须占高分子纤维材料的0.5%~3%;经发明人试验,采用该含铂纳米晶须,并以均匀拓扑状分散于诸如尼龙、维尼纶、聚酯、聚丙烯腈、莫代尔、纤维素粘胶等高分子纤维材料,制得的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具备高强度、高模量和高伸长率的优点;经试验,采用90%~95%的纤维素粘胶和5%~10%的莫代尔、或尼龙20%-60%和聚酯40%-80%、或维尼纶25%-50%和聚丙烯腈50%-75%作为高分子纤维材料,通过将含铂纳米晶须以均匀拓扑状分散于上述高分子纤维材料中,并通过不同材料间的共混纺丝,或混纺制成丝状的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对于提升本品的干强、湿强尤为明显。本发明制得的共混物可以采用下述方法进行生产:通过选自铂或铂化合物加热汽化形成1~10nm的超微粒子铂金粉末,并附着于含有银粉末、氧化钛粉末、氧化铝粉的载体上制备为含铂纳米晶须,并将含铂纳米晶须充分分散于高分子纤维材料溶液中,经湿法纺丝成型制得丝状的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本发明组成物中,所含有的成分铂或铂化合物以纯度为99%以上为佳,尤以纯度99.99%及以上的更优,通过高温汽化铂或铂化合物使之形成1~10nm的超微粒子铂金粉末并附着于银、氧化钛、氧化铝制成含铂纳米晶须,相对于尺寸粒度较高的,具备铂或铂化合物和其余颗粒的含铂纤维而言,纳米尺寸的晶须有助于提升高分子纤维产品的单纤强度,且采用此种丝状的共混物制备的织物在干燥、或浸润状态下的揉捻、拉伸过程均具备良好的结构强度,可应用于诸如手套、袜子、衣服等服装;寝具、地毯、窗帘等室内制品、生鲜水果包装或工业材料的应用。在本发明的组成物中,所含的银、氧化钛、氧化铝以粉末状态进行加工为宜,尤以微米、纳米颗粒尺寸更便于含铂纳米晶须的加工;在本发明的含铂纳米晶须的加工中,优选采用银、氧化钛、氧化铝三者与铂或铂化物制备此种含铂纳米晶须效果为最佳。本品对于日常需多以摩擦、清洗的诸如此类的纺织品应用时,相对降低制得的含铂纳米晶须尺寸,以300nm以下的含铂纳米晶须为佳;对于多以稳定放置,清洗次数较少的产品,可适当提高含铂纳米晶须尺寸,以800nm以下为宜。对于本品的生产中,可通过将纯度99%以上的选自铂或铂化合物以及银共同加热至1773~2000℃汽化,形成1~10nm的超微铂金-银粒子粉末,并附着于纳米尺寸的结晶型二氧化钛、纳米尺寸的α晶体型氧化铝制备为含铂纳米晶须,并将含铂纳米晶须充分分散于高分子纤维材料纺丝原液中,经纺丝成型制得丝状的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采用此种方法生产的产品,形成的含铂纳米晶须形态为铂或铂化合物-银包覆于二氧化钛和/或氧化铝上,1773~2000℃的加工环境条件下,采用纳米尺寸的结晶型二氧化钛粉和/或纳米尺寸的α晶体型氧化铝粉作为载体,添加此方法制得的含铂纳米晶须制得的本产品,具有更为优良的纵向强度。采用此种方法,使用纯度为99%以上的α晶体型氧化铝,纯度为80%以上的结晶型二氧化钛为佳,在此两种载体的使用中,α晶体型氧化铝可采用800nm以下粒径,结晶型二氧化钛则采用600nm以下粒径尤佳。将上述各类方法中制得的含铂纳米晶须,充分分散于高分子纤维材料纺丝原液中,相对现有市售产品结构强度更高,通过下述方法将含铂纳米晶须分散至高分子纤维材料纺丝原液中,可提高高分子纤维材料纺丝原液中含铂纳米晶须的分散性。(1)将一种或以上的高分子纤维材料纺丝原液,与水按1:3-5的比例配制为初级分散液,所述的初级分散液的质量为含铂纳米晶须质量10~50倍;(2)取至少一种含初级分散液与含铂纳米晶须混合,并以2000~5000r/min的转速搅拌2-4h,制成含铂纳米晶须分散液;(3)将含铂纳米晶须分散液与余下的同源的纺丝原液共混,并以500~2000r/min的转速搅拌4-8h,制成共混溶液;(4)将各共混溶液和非同源的纺丝原液分别通入真空脱泡机中完成脱泡操作;(5)将脱泡后的共混溶液和非同源的纺丝原液以凝固浴温度38-45℃,纺丝速度25-35m/min,丝条在凝固浴中的浸没时间在0.8-1.5秒的速度分别进行湿法纺丝,而后混纺制成丝状的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在步骤(4)中进行真空脱泡操作中,采用压力为-0.05~-0.15mpa,温度为50~80℃的条件下抽真空20~60min,并在抽真空完毕后以50-80℃注入惰性气体完成脱泡操作,可避免对于共混溶液和非同源的纺丝原液混匀过程中,产生的气泡在纤维内形成空洞,在牵伸时断裂形成毛丝、断丝,便于纺丝工序的进行,提高最终成品丝状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的强度。采用纤维素粘胶纺丝原液,和莫代尔纺丝原液作为高分子纤维纺丝原液,生产出的丝状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生产出的织物,可广泛应用于大多数纺织产品如衣服、袜子、内衣、外套,具备较佳的透气性。(1)将纤维素粘胶纺丝原液和莫代尔纺丝原液按90-95:5-10的比例配比,将纤维素粘胶纺丝原液与水按1:3-5的比例配制为纤维素粘胶初级分散液,纤维素粘胶初级分散液的质量为含铂纳米晶须质量的20-40倍;(2)将纤维素粘胶初级分散液与含铂纳米晶须混合,并以3000~5000r/min的转速搅拌2-4h,制成含铂纳米晶须分散液;(3)将含铂纳米晶须分散液与余下的纤维素粘胶纺丝原液共混,并以1000~2000r/min的转速搅拌6-8h,制成共混溶液;(4)将共混溶液和莫代尔纺丝原液分别通入真空脱泡机中以压力为-0.05~-0.15mpa,温度为50~80℃的条件下抽真空20~60min,并在抽真空完毕后以50-80℃注入惰性气体完成脱泡操作;(5)将脱泡后的共混溶液和莫代尔纺丝原液以凝固浴温度38-45℃,纺丝速度25-35m/min,丝条在凝固浴中的浸没时间在0.8-1.5秒的速度分别进行湿法纺丝,而后混纺制成丝状的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采用硫酸10-30g/l、硫酸钠400-450g/l、硫酸锌20-50g/l的比例配制为充足的凝固浴,对于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的成型,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采用含铂纳米晶须分散于纤维素粘胶初级分散液中,利用纤维素粘胶本身含有大量羟基,对于含铂纳米晶须具有更为优良的吸附力,可使含铂纳米晶须与羟基之间具有较强的结合力,从而形成的稳固的结构;生产方式相对简单,且具有良好的泛用性,可作为寝具、布帘、日常衣物面料或内衬、以及抗菌布料的材料使用。经本发明提供的具抗血栓功能的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其具备良好的抗血栓以及杀菌性能,且作为布料具有优良的性质,通过采用多种高分子纤维材料与含铂纳米晶须的配合,可得到具备耐磨、耐水洗、透气性、柔软度等功能的纺织品,适合作为为寝具、衣物、装饰帘布、抗菌布料等产品材料的应用。附图说明图1是受试者手指末端血液动力的时移图;图2是受试者佩戴露指手套30分钟后手指末端血液动力的时移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容易被理解,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实施例1将市售的铂金粉末、银粉、氧化钛粉、氧化铝粉按40%~55%、15%~20%、20%~25%、10%~15%的比例配比;优选的,将市售的铂金粉末、银粉、及二氧化钛粉按45-50%、17%-20%、22%-24%、10%-14%的比例配比;将配比后的铂金粉末、银粉、氧化钛粉、氧化铝粉均调整至粒度为5μm以下,平均粒径为2-3μm,且颗粒尺寸宜以均等粗细为佳;通过将铂金粉末加热汽化形成1-10nm的超微粒子铂金粉末,附着于银粉、氧化铝粉、二氧化钛粉上,制备出含铂纳米晶须,以高分子纤维材料溶液质量的0.5%~3%,添加至高分子纤维材料溶液中,经湿法纺丝成型制得丝状的,含铂纳米晶须以均匀拓扑状分散于高分子纤维材料中的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更为优选的,含铂纳米晶须以高分子纤维材料溶液质量的1.5%~2.8%的比例添加至高分子纤维材料溶液中,可制得兼具优良性能以及合理成本的丝状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加热汽化铂金粉末,使铂金粉末形成1-10nm的超微粒子铂金粉末,使之附着于银粉、氧化铝粉、二氧化钛粉上,相对于直接添加铂金胶体溶液与其他载体结合,在铂金纤维中纳米铂金同等分散效果的条件下,可减少铂的添加含量,并获得相似远红外放射效果;且稳定存在于纤维中的银具有一定的杀菌功能,对于纺织品中的细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采用此含铂纳米晶须可有效提升成品丝状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的强度,制作方法相对简单,且具有良好的适配性,添加至诸如尼龙、维尼纶、聚酯、聚丙烯腈、莫代尔、纤维素粘胶等高分子纤维材料的纺丝原液中,经湿法纺丝制备丝状的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相对于同类产品具有高强度、高模量和高伸长率的优势,适合作为日常床单、被褥、窗帘、衣物内层等材料的使用。实施例2将市售的铂金粉末、银粉、结晶型二氧化钛粉末、α晶体型氧化铝粉末按40%~55%、15%~20%、20%~25%、10%~15%的比例配比,优选的,将市售的铂金粉末、银粉、结晶型二氧化钛粉末、α晶体型氧化铝粉末按46%~50%、15%~18%、20%~23%、10%~13%的比例配比;并均调整至粒度为1μm以下,平均粒径为0.5-0.8μm,且颗粒尺寸宜以均等粗细为佳;通过将铂金粉末和银在惰性气体环境下,共同加热至1773~2000℃汽化,形成1~10nm的超微铂金-银粒子粉末,附着于结晶型二氧化钛粉末和α晶体型氧化铝粉末上,制备出含铂纳米晶须,以高分子纤维材料溶液质量的0.5%~1.5%,添加至高分子纤维材料溶液中,经湿法纺丝成型制得丝状的,含铂纳米晶须以均匀拓扑状分散于高分子纤维材料中的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通过在此1773~2000℃的汽化温度下,利用银、铂金熔点的不同,可使附着于结晶型二氧化钛粉末和α晶体型氧化铝粉末的超微铂金-银粒子粉末形成呈较多铂金成分在外,较多银成分在内的壳体,可进一步防止较活泼的银被氧化,采用此方式制作的含铂纳米晶须,共混于纤维中可进一步提高制得产品的杀菌效果;相对于实施例1制备的成品,实施例2制备的成品的纵向强度相对更高,采用90%~95%的纤维素粘胶和5%~10%的莫代尔、或尼龙20%-50%和聚酯40%-80%、或维尼纶25%-40%和聚丙烯腈50%-75%作为高分子纤维材料,并将以本实施例方法制得的含铂纳米晶须以均匀拓扑状分散于上述各类高分子纤维材料中,相对于实施例1成品的干强有10%~15%的提升,湿强有5%~12%的提升;在适合于作为床单被褥、日常衣物的使用,且具有较高的抑菌性能,更适合于作为婴幼儿产品的使用;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此含铂纳米晶须可有效提升成品丝状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的强度,且具有良好的适配性,添加至诸如尼龙、维尼纶、聚酯、聚丙烯腈、莫代尔、纤维素粘胶等高分子纤维材料的纺丝原液中,经湿法纺丝制备丝状的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相对于同类产品具有高强度、高模量和高伸长率的优势。针对将含铂纳米晶须共混于纤维中,可通过现有将其他晶须共混于纤维进行湿法纺丝的方式进行纤维的加工,即可获得具备高强度、高模量和高伸长率的丝状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通过下述方法加工制作的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可使含铂纳米晶须更加充分地分散于高分子纤维材料溶液中,经湿法纺丝制作的丝状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含铂纳米晶须可呈均匀拓扑状分散于的高分子纤维材料当中,可大大增强制得丝状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的干强、湿强,相对其他采用相同含铂纳米晶须,以常规晶须共混方法制得的产品有进一步的提升,更相对于市售的铂金纤维混纺纱中,铂金纤维的强度,有较大的提升。通过实施例1、实施例2的方法中制备得到的含铂纳米晶须作为材料,并通过下述实施例3-5的方式,制备得到丝状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实施例3通过采用实施例2方法中制备得到的含铂纳米晶须作为材料,按下述方法进行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的制作:(1)将尼龙20%-60%纺丝原液和聚酯40%-80%纺丝原液分别按1:3和1:4的比例与水配比为尼龙初级分散液和聚酯初级分散液,尼龙初级分散液的质量为实施例2含铂纳米晶须质量30倍、聚酯初级分散液的质量为含铂纳米晶须20倍;(2)将尼龙初级分散液与配比的含铂纳米晶须混合,并以4000r/min的转速搅拌3h,制成含铂纳米晶须尼龙分散液;将聚酯初级分散液与配比的含铂纳米晶须混合,并以3000r/min的转速搅拌3h,制成含铂纳米晶须聚酯分散液;(3)将含铂纳米晶须尼龙初级分散液与余下的尼龙纺丝原液共混,将含铂纳米晶须聚酯分散液与余下的聚酯纺丝原液共混,并分别以500~2000r/min的转速搅拌4-8h,制成两种共混溶液;(4)将两种共混溶液分别通入真空脱泡机中完成脱泡操作,可避免气泡在纺丝过程中造成纤维空洞,使纤维结构均匀,减少断裂;作为优选,可设定真空脱泡机容器内以压力为-0.05~-0.15mpa,温度为50~80℃的条件下抽真空20~60min,并在抽真空完毕后以50-80℃注入惰性气体完成脱泡操作,具有良好的脱泡效果;(5)将脱泡后的两种共混溶液分别进行纺丝,而后混纺制成丝状的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采用尼龙-聚酯纤维作为基础材料制得的丝状的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制成的纺织品具有较好的耐磨性,面料挺括,保形性好,摩擦系数低,适合于作为抗皱耐磨面料应用到布帘,衣物外面料,抗菌布料等产品上。实施例4通过实施例1或2方法中制备得到的含铂纳米晶须作为材料,按下述方法进行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的制作:(1)按90%~95%的纤维素粘胶纺丝原液和5%~10%的莫代尔纺丝原液配比,将纤维素粘胶纺丝原液分别与水按1:5比例配制为纤维素粘胶初级分散液,制得的纤维素粘胶初级分散液为实施例1或2含铂纳米晶须质量35倍;(2)将纤维素粘胶初级分散液与配比的含铂纳米晶须混合,并以5000r/min的转速搅拌4h,制成含铂纳米晶须分散液;(3)将含铂纳米晶须分散液与余下的纤维素粘胶纺丝原液共混,并以1800~2000r/min的转速搅拌5-7h,制成共混溶液;(4)将共混溶液和莫代尔纺丝原液分别通入真空脱泡机中,以压力为-0.1~-0.15mpa,温度为50~80℃的条件下抽真空40~60min,并在抽真空完毕后以50-80℃注入惰性气体完成脱泡操作;(5)将脱泡后的共混溶液和莫代尔纺丝原液,以凝固浴温度38-45℃,纺丝速度25-35m/min,丝条在凝固浴中的浸没时间在0.8-1.5秒的速度分别进行湿法纺丝,而后混纺制成丝状的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优选的,在本方法的纺丝过程中,优选的,可采用硫酸10-30g/l、硫酸钠400-450g/l、硫酸锌20-50g/l的比例配制为充足的凝固浴;更优选的,可通过以硫酸15-30g/l、硫酸钠420-450g/l、硫酸锌30-50g/l的比例配制为共混溶液的凝固浴,硫酸10-25g/l、硫酸钠400-430g/l、硫酸锌25-45g/l的比例配制为莫代尔初级分散液的凝固浴,对于纺丝过程中的抽丝稳定性有良好的提升作用。通过实施例1或2制备的含铂纳米晶须,均能达到较为相似的效果,结合该方法将其分散于纤维素粘胶初级分散液中,辅以适宜的搅拌剪切速度,纤维素粘胶本身含有大量羟基对于含铂纳米晶须具有更为优良的吸附力,呈拓扑状均匀分散于纤维素粘胶初级分散液当中的含铂纳米晶须与羟基之间具有较强的结合力,从而形成的稳固的结构,两者之间具有较为优秀的的配适性,与通过该方法制备得到的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生产方式较为简单,且具有良好的泛用性,可作为寝具、布帘、日常衣物面料或内衬、以及抗菌布料的材料使用。实施例5通过采用实施例2方法中制备得到的含铂纳米晶须作为材料,按下述方法进行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的制作:(1)按25%-50%的聚丙烯腈纺丝原液和50%-75%的维尼纶纺丝原液进行配比,将聚丙烯腈纺丝原液与水按1:4的比例配制为聚丙烯腈初级分散液,制得的聚丙烯腈初级分散液为实施例2含铂纳米晶须质量25倍;(2)将聚丙烯腈初级分散液与配比的含铂纳米晶须混合,并以3000-4000r/min的转速搅拌4h,制成含铂纳米晶须分散液;(3)将含铂纳米晶须分散液与余下的聚丙烯腈纺丝原液共混,并以1500-1800r/min的转速搅拌6-8h,制成共混溶液;(4)将共混溶液和维尼纶纺丝原液分别通入真空脱泡机中以压力为-0.05~-0.15mpa,温度为50~80℃的条件下抽真空20~60min,并在抽真空完毕后以50-80℃注入惰性气体完成脱泡操作;(5)将脱泡后的共混溶液和维尼纶纺丝原液分别进行湿法纺丝,而后混纺制成丝状的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通过将含铂纳米晶须添加到具有一定抗菌能力的聚丙烯腈中,可增强其抗菌能力,且其具有的柔软、膨松的性质,将其与维尼纶共同混纺制备的丝状的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制得的纺织品抗菌性能更高,适合作为婴幼儿的服装使用。纤维性能测试例将实施例1-2制备的含铂纳米晶须添加到实施例3-5的高分子纤维材料中,通过常规纺丝方法制备得到丝状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作为测试例3-5,与通过实施例3-5制备得到的丝状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对比,并与市面上购得的铂金纤维混纺纱、铂金纤维进行效果对比,具体如表1表1产品实施例3测试例3实施例4测试例4实施例5测试例5市售铂金纤维混纺纱市售铂金纤维干强(cn/dtex)28-3025-2726-3124-2626-2823-2522-2321-23湿强(cn/dtex)19-2419-2220-2719-2220-2720-2513-1412-14干伸(%)25-3023-2618-2217-1917-2117-1917-1817-18通过对比实施例与测试例之间的干强、湿强、干伸数据,可见通过实施例3-5方法生产的产品相对于采用常规方法制得的产品,具有更为优秀的性能,且实施例与测试例制成的产品,相对于市售产品,从干强、湿强、干伸均具有较大的提升,尤以湿强相对于市售产品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便于纺织品在的染色、脱水、洗涤等湿态加工工序的进行。以性能泛用性较强的实施例2作为抗血栓性能测试,通过采用超声波血液流量计作为检测仪器,考察受试者使用本品后血液流量变化状况。抗血栓性能试验血液循环为生理状态,在血管内不凝结,保持流动循环状态,是因为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抗血栓性、凝血系统、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维持动态平衡状态,但由于身体保养不足、自然衰老等原因,容易因血管硬化而导致内皮细胞抗血栓性下降、凝血因子分泌过度、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失衡、脂质积蓄等原因而导致血管栓塞,导致体内供血循环不畅,尤其在血管末梢的毛细血管部位更容易发生上述现象。当血管发生栓塞现象时,通过提升血液流通量,能一定程度的减少血管栓塞,使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自血管壁脱落,经由血管循环被排出。在心拍数hr恒定的情况下,通过监测毛细血管丰富的手指末端的各项指标,如最高血流速s、最终扩张期血流速d、平均血流速度mn、抵抗系数rp、最高/最终扩张期血流速比sd、拍动系数pi,可判别测量期间手指末端血管末梢的血液循环状况。将实施例2的丝状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制作为露指手套,通过监测受试者手指末端血液动力的时移图,以及受试者戴入露指手套3分钟后的手指末端血液动力的时移图,监测佩戴手套前后手指末端血管末梢的血液循环状况数据对比,以衡量纳米铂金-纤维共混物产生的远红外效应的抗血栓效果。如图1-2所示,在佩戴手套前,受试者手指末端血液动力的时移图偏移幅度较大,最高血流速s的呈瞬时变化快,波峰较高的状态,最高血流速s相对最终扩张期血流速d变异幅度较大,平均血流速度mn较低,血管抵抗系数rp,末梢血管抵抗系数sd达到最大,(rp达到最大,超过1.00以1.00表示,sd达到最大以**.**表示),拍动系数pi较大,可见在使用本产品前受试者手指末端血液流动呈栓塞,血循环不通畅状态;在佩戴手套3分钟后,最高血流速s有所缓和,最高血流速s相对最终扩张期血流速d变异幅度较小,平均血流速度mn较低相对于佩戴前提升2倍以上,血管抵抗系数rp,末梢血管抵抗系数sd均有所下降,拍动系数pi下降,可见在使用本产品后,受试者手指末端血液流动呈平稳流动现象,且血液流速相对于测试前有明显提升,促进了栓塞部位的血液循环状态,而具备血液动力充足、血循环流畅则有助于血管内栓子的排出。因此,本发明制备的纺织品具有良好的抗血栓功效,作为看雪爽不了的使用具有令人满意的效果。注:rp=(s-d)/s;判断血管抵抗状况指标,数值越大抵抗越高,rp数值最大为1.00,超过1.00以1.00表示;sd=s/d;判断末梢血管抵抗状况指标,数值越大抵抗越高,超过最大值以**.**表示;pi(s-d)/mn;判断血液流速的变异性程度,数值越大变异程度越大。抗菌性能试验采用jisz2801:2000《抗菌制品抗菌性能的检测与评价》,评价本产品的抗菌性能,在实施例5的布料上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大肠杆菌(atcc25922)、白色念珠菌(atcc10231),并进行对比,具体对比如表2-4:表2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24小时变化表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后菌数(cfu/g)接种24h后菌数(cfu/g)减菌率(%)抗菌活性值(r)实施例51.5×105<20>99.9>5.4对照组1.5×1056.3×106--表3大肠杆菌接种24小时变化表大肠杆菌接种后菌数(cfu/g)接种24h后菌数(cfu/g)减菌率(%)抗菌活性值(r)实施例53.0×105<20>99.9>5.7对照组3.0×1051.1×107--表4白色念珠菌接种24小时变化表白色念珠菌接种后菌数(cfu/g)接种24h后菌数(cfu/g)减菌率(%)抗菌活性值(r)实施例53.0×105<20>99.9>3.6对照组3.0×1051.0×107--采用aatcc100-2012抗菌纺织品的评价方法,在实施例5的布料上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并进行效果对比,具体如表5-表6:表5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24小时变化表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后菌数(cfu/g)接种24h后菌数(cfu/g)减菌率(%)实施例52.0×1050>99.9对照组2.0×1051.3×102-表6肺炎克雷伯菌接种24小时变化表肺炎克雷伯菌接种后菌数(cfu/g)接种24h后菌数(cfu/g)减菌率(%)实施例52.0×1051.9×104>90.5对照组2.0×1052.5×105-通过上述数据可知,本产品的制备的纺织品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作为抗菌布料的使用具有令人满意的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