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8915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上油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涤纶生产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上油装置。



背景技术:

涤纶作为合成纤维中的三大主力纤维之一,因其优良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服装面料以及其它非服装领域。涤沦产品自问世以来,也曾以其悬垂性好、强度高、挺括、不易起趋而被下游用户当作主要纺织原料来织造各类纺织品。因高速纺纺丝张力大,不利于卷绕成型,故通常通过在丝条卷绕前进行上油操作,以减少纺丝张力。

公开号为CN20229788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活化型涤纶工业丝上油装置,包括油箱门、集油箱、上油嘴、导丝钩、支架A、支架B、活封板、抽吸管。所述上油嘴位于支架B上,导丝钩位于支架A上,活封板开有小口,固定于集油箱顶部,抽吸管位于集油箱内部,与排油烟系统相接。上油装置加入了集油箱,活封板位于集油箱顶部,活封板上开有小口。

上述上油装置主要通过将上油嘴与poy丝条接触实现对poy丝条的上油,在使用过程中,上油嘴与丝条的接触状态对poy丝条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上述上油嘴直接与丝条接触,丝条分裂出的废丝等杂质容易在与上油嘴接触时堵塞上油嘴,造成丝条上油不均或是欠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油均匀的上油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上油装置,包括机架、若干设置于机架上的喷油嘴以及用于为喷油嘴供油的供油装置,所述喷油嘴上设有呈“U”型设置的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供油装置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凹槽和供油装置相连通的出油槽,所述出油槽与丝条相接触且呈弧状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凹槽可增大喷油嘴与丝条的接触面积,达到更好的上油效果;油剂在沿供油装置流向出油槽的过程中,一部分溶解于油剂中的空气会析出,形成气泡,气泡在油剂与丝条接触时,形成气阻,将丝条向外吹,容易造成丝条上油不均或是欠油,因出油槽与凹槽相对应,出油槽与外界的接触面积变大,气体向外扩散,可减小气阻对丝条的冲击力。通过将出油槽与丝条接触的端部呈弧状设置,则喷油嘴与丝条接触处位于出油槽的下方,当油剂充满出油槽后,油剂沿弧状面下滑并与丝条接触,可避免丝条与出油槽直接接触,可减少丝条分裂出的废丝等杂质堵塞出油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油槽沿背离供油装置的方向倾斜向上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空气的密度小于油剂密度,位于下方的油剂沿弧状面向外流,与丝条接触并对丝条上油;气泡位于油剂上方,气泡沿出油槽释放时,气体对丝条的冲击力平行于出油槽,可将冲击力分为水平分力和竖直分力,丝条会受水平分力的影响向外移动,与喷油嘴分离,而通过倾斜设置出油槽,可减小水平分力,减小气阻对丝条上油效果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上设有导丝钩,所述导丝钩位于所述喷油嘴下方且位于喷油嘴的内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丝钩限制了丝条的位置,使丝条在传导过程中需先经过喷油嘴,可使丝条与喷油嘴更好的接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喷油嘴下方设有用于收集油剂的集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喷油嘴中流出的油剂受重力落至集油槽中,便于对油剂的收集处理,可提高油剂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油槽呈倾斜状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油剂沿倾斜面向下滑动,便于对油剂的收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油槽与丝条接触的侧边呈弧状设置。

因集油槽位于喷油嘴正下方,而导丝钩位于集油槽下方且位于喷油嘴内侧,因此传输过程中,丝条会与集油槽接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减少丝条与集油槽接触时受到的应力,减小丝条的磨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喷油嘴之间设有用于分隔喷油嘴的隔板,所述隔板固定于机架上。

因丝条在高速传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振动,一部分附着于丝条上的染料粉尘在丝条振动过程中与丝条分离,漂浮于空气中,当相邻喷油嘴所上油的丝条颜色不同时,容易被弥漫在周围的染料粉尘影响,丝条会吸收到不同颜色的染料粉尘,影响丝条最终成色,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对喷油嘴进行隔离,减少不同颜色的染料粉尘对丝条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隔板之间设有挡灰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板、挡灰板以及机架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减少漂浮的染料粉尘外泄,影响其他丝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灰板的上侧与机架滑动连接且通过穿设于挡灰板和机架之间的限位件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沿机架滑动挡灰板便可观察丝条的状态以及染色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供油装置包括油箱以及设置于油箱和喷油嘴之间用于连接油箱和喷油嘴的供油管,供油管和油箱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供油管和油箱连接的抽吸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油箱可对喷油嘴供油,通过调节抽吸泵的吸油速度,可调节喷油嘴中油剂的流速,达到更适宜的上油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过设置凹槽和导丝钩,可使丝条与喷油嘴更好的接触,提高上油效果;

其二,通过倾斜设置出油槽以及使出油槽与丝条的接触侧呈弧状设置,可减少出油槽堵塞或是气阻对丝条的影响,使丝条上油更均匀;

其三,通过设置挡灰板以及隔板,形成相对密闭的空间,在减少因丝条振动而产生的染料粉末外散的同时,可减少相邻丝条产生的不同颜色的染料粉末与丝条接触,使丝条着色更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上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上油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取出横板后上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放大图;

图5为图1中B部放大图;

图6为喷油嘴剖视图;

图7为上油装置的主视图;

图8为图3中C部放大图;

图9为图7中D部放大图。

图中:1、机架;2、喷油嘴;21、凹槽;22、出油槽;3、供油装置;31、油箱;32、抽吸泵;33、供油管;34、排气管;4、连接件;41、通孔;42、集油槽;5、调节机构;51、调节杆;511、滑块;512、滑槽;52、锁紧件;521、锁紧螺栓;53、调节螺栓;54、调节螺母;6、隔板;61、滑轨;62、滑道;7、抽风机;8、横板;81、凹槽一;9、刻度尺;10、挡灰板;101、凹环;102、挡块;11、限位块;111、凸环;12、限位件;13、放置板;14、导丝钩;15、丝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2至4所示,一种上油装置,包括机架1、喷油嘴2以及用于为喷油嘴2供油的供油装置3,喷油嘴2之间设有用于将喷油嘴2相互连接的连接件4,喷油嘴2与供油装置3接触的端部套设于连接件4中且与连接件4固定连接,连接件4与机架1之间设有用于调节喷油嘴2与机架1位置的调节机构5。

如图2所示,供油装置3包括依次连接的油箱31、抽吸泵32和供油管33,供油管33的另一端与喷油嘴2的出油槽22连接,供油管33靠近油箱31的端部设有用于将进入供油管33的空气排出的排气管34,排气管34呈倒置的“L”型设置,且排气管34与供油管33之间可通过密封胶实现密封。为避免油剂腐败,可在油箱31中适当添加杀菌剂,通过交叉使用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杀菌剂可达到更好的效果。

也可直接将油箱31设置于喷油嘴2上方,此时通过在油箱31与供油管33之间设置限流阀可限制喷油嘴2的出油速度,当油箱31设置于喷油嘴2上方时,因空气的密度小于油剂的密度,空气会集结于油管的上方,可减少油箱31中的空气从喷油嘴2排出。

如图3所示,机架1上设有若干竖直设置的隔板6,通过隔板6可将喷油嘴2分为若干单元组,不同单元组内的喷油嘴2可为不同颜色的丝条15上油,隔板6可避免不同颜色的丝条15之间串色。

如图1所示,喷油嘴2的上方设有抽风机7,抽风机7的抽风口位于隔板6之间。喷油嘴2上方放置有横板8,横板8与机架1之间围成抽风机抽取空气的范围,达到更好的抽气效果。如图5所示,因喷嘴2会相对水平滑移,而横板8的水平位置无需调整,因此可在横板8上设置凹槽一81,连接件4与凹槽一81之间穿设有螺栓,螺栓与连接件4螺纹连接,通过将螺栓与凹槽一81抵触可固定连接件4和横板8的位置。

如图4和6所示,喷油嘴2上设有呈“U”型设置的凹槽21,丝条15嵌于凹槽21中,喷油嘴2上设有若干出油槽22,出油槽22环绕凹槽21设置,且出油槽22的一端与供油管33连接,另一端与凹槽21相连通,且出油槽22沿背离供油管33的方向倾斜向上设置。喷油嘴2与丝条15的接触端呈弧状设置,此时,喷油嘴2与丝条15接触处位于出油槽22下方。

如图4所示,调节机构5包括调节杆51,调节杆51呈“L”型设置,隔板6上设有滑轨61,调节杆51上设有沿滑轨61滑动的滑块511,滑块511呈“T”型设置,通过锁紧件52将调节杆51固定于隔板6上,锁紧件52可设置为穿设于调节杆51上与调节杆51螺纹连接的锁紧螺栓521,通过将锁紧螺栓521的端部与隔板6抵触,抵触产生的摩擦力将锁紧螺栓521以及连接件4固定于隔板6上。隔板6上设有用于测量连接件4滑动距离的刻度尺9。

如图4和7所示,调节杆51上设有滑槽512,连接件4的两端均设有通孔41,通过将调节螺栓53穿设于滑槽512和通孔41中,并将调节螺栓53上的调节螺母54与连接件4抵触连接,可将调节螺栓53、连接件4和调节杆51的位置进行固定。

如图6和7所示,连接件4上设有用于收集油剂的集油槽42,集油槽42位于喷油嘴2的正下方。将集油槽42倾斜设置,使油剂沿倾斜面下滑,且可在集油槽42的下端出口处设置用于收集油剂的收集桶。集油槽42与丝条15接触的端部呈弧形设置。

如图8所示,因时间的推移,机架1的轻微振动以及废丝对丝条15的拉扯力,使丝条15发生一定偏移,此时容易导致丝条15脱离喷油嘴2,为保证上油效果,喷油嘴2下方设有导丝钩14,导丝钩14固定于机架1上。可设置导丝钩14与喷油嘴2所在平面与竖直平面夹角为5°左右。因喷油嘴2的位置会根据丝条种类等进行调整,因此设置导丝钩14也可沿隔板6滑移。通过在隔板6上固定设置滑道62,滑道62和导丝钩14之间穿设有螺栓和螺母,通过将螺母与导丝钩14抵触可固定导丝钩14在滑道62上的位置。

如图7和9所示,为达到更好的隔绝效果,隔板6之间还设有挡灰板10,挡灰板10位于连接件4的下方。挡灰板10的两端设有与挡灰板10转动连接的限位块11,限位块11上设有凸环111,挡灰板10上设有凹环101,凸环111嵌于凹环101中使限位块11与挡灰板10转动连接且轴向限位,限位块11与滑轨61的接触端呈“T”字型设置,且限位块11位于挡灰板10的上侧,限位块11和滑轨61上分别设有相对应的限位孔,通过将限位件12依次穿过限位孔可将挡灰板10固定于机架1上,并起到遮挡效果,当需要观察丝条15情况时,可拔出限位件12,使限位件12脱离挡灰板10,此时,挡灰板10会受重力沿滑轨61下滑至滑轨61的底端。挡灰板10的两端设有挡块102,挡块102位于挡灰板10的下侧,挡块102可避免挡灰板10在滑动过程中向内转动(向内转动容易造成挡灰板10与丝条15接触)。

机架1的下端设有倾斜设置的放置板13,当挡灰板10沿滑轨61下滑时,挡灰板10的下侧沿放置板13向下滑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