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文档序号:2598457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等)及其驱动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所谓的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就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装置而论,在基片的表面上,由在x方向上延伸并且在y方向上并列(与x方向交叉)的多条栅极信号线、和在y方向上延伸并且在x方向上并置的多条漏极信号线围绕的相应区域构成象素区域,并且大量的这些各个象素区域形成一个显示部分。在使用液晶显示板的显示装置中,在中间夹着液晶彼此相对设置的一对基片的、一侧的基片的与液晶相对的面(液晶侧的基片表面)上,形成这些栅极信号线和漏极信号线。栅极信号线也称作扫描信号线,而漏极信号线也称作源极信号线、数据信号线或视频信号线。
在每个象素区域上,至少形成响应来自栅极信号线的扫描信号驱动的一个切换元件和对其从漏极信号线经切换元件供给视频信号的一个象素电极,因而构成一个象素。
象素电极与相对电极形成一对,并且一种光学材料插入在象素电极与相对电极之间。在每个象素区域中,通过使用在象素电极与相对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场或电流控制光学材料的光学透射率和光发射,显示装置进行预定图像的显示。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相对电极形成在上述一对基片的形成有像素电极的基片或者与其相对的另一基片的任何一个上,并且响应在象素电极与相对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场控制液晶的光学透射率。
通过把扫描信号依次供给到每根栅极信号线,选择沿对其供给扫描信号线的栅极信号线平行排列的一个象素组的各个象素。依照这种选择定时,把供给到每根漏极信号线的视频信号供给到每个象素的象素电极。
在具有这样一种构造的显示装置中,为了使图像在使显示装置显像动画图像时清晰,一直努力在屏幕的整个区域上在多个帧上提供黑色显示。
然而,在其中把显示装置的显示屏幕的整个区域沿着沿栅极信号线延伸的漏极信号一个接一个地划分成多段,并且这些段对于输入到显示装置的图像数据的每个帧周期以黑色分别依次显示,本发明的发明人已经发现如下技术问题问题1在显示屏幕上,在与把显示屏幕划分成上述多段的边界相对应的部分处,出现沿上述栅极信号线延伸并且较亮显示的横向带条。
问题2显示相对于显示屏幕的其它段较亮的亮度线,从而它们在响应上述帧周期的转换倾斜地横过显示屏幕的同时流动。
问题3随着上述帧周期的依次转换,出现一种其中在沿上述栅极信号线的显示屏幕的一部分处不进行黑色显示的现象或一种其中显示屏幕的一部分显示得比希望亮度暗的现象。

发明内容
考虑到这些情况形成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如下目的1提供一种能防止在显示装置的显示屏幕上显示的横向带条的产生的显示装置及其一种驱动方法(具体地说,一种反转在象素之间的视频信号的极性的液晶显示装置)。
目的2提供一种能防止产生在显示屏幕上流动的亮度线的显示装置及其一种驱动方法。
目的3提供一种使上述象素阵列在图像数据的每个帧周期期间(就是说,在显示板的整个区域上的每次视频信号输入)进行均匀(没有奇点)的黑色显示操作的显示装置及其一种驱动方法。
下面简要解释在本申请中公开的各发明中的典型发明的技术方案。
显示装置1在一种显示装置中,包括(A)一个象素阵列,具有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二维排列的多个象素,所述多个象素的每一个包括把电压施加到液晶上的一对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所述多个象素的各个组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并列的多个象素行,而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所述多个象素的各个组形成沿所述第一方向并列的多个象素列;(B)一个扫描驱动电路,通过输出扫描信号选择所述多个象素行;(C)一个数据驱动电路,把一个显示信号输出到所述多个象素列的每一个,并且把所述显示信号施加到属于所述象素列的任何一个和由所述扫描信号选择的所述多个象素行的至少一个的所述多个象素的每一个上;及(D)一个显示控制电路,控制所述象素阵列的显示操作,(E)在图像数据每个水平扫描周期期间把一线图像数据输入到所述数据驱动电路,(F)所述数据驱动电路交替地反复(i)第一步骤,用来对所述图像数据的每个所述行依次产生与其对应的第一显示信号,并且把所述第一显示信号输出到所述多个象素列的每一个N次(N是等于或大于2的自然数);和(ii)第二步骤,用来产生一个使象素的亮度等于或暗于在施加第二显示之前的亮度的第二显示信号,并且把所述第二显示信号输出到所述多个象素列的每一个M次(M是小于N的自然数),(G)扫描驱动电路交替地反复(i)第一选择步骤,用来响应在所述第一步骤中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的N次输出的每一次,每Y行(Y是小于N/M的自然数)顺序从所述象素阵列的一端到另一端沿所述象素阵列的所述第二方向选择多个象素行;和(ii)第二选择步骤,用来响应在所述第二步骤中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的M次输出的每一次,每Z行(Z是不小于N/M的自然数)顺序从所述象素阵列的一端到另一端沿所述第二方向选择除在所述第一选择步骤中选择的那些(Y×N)之外的多个象素行,(H)在所述多个象素的每一个设置的所述电极对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的极性是(i)沿在所述第一步骤期间施加了所述第一信号的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至少一个的彼此相邻的多个象素中彼此不同;和(ii)所述多个象素的在所述第二选择步骤中选择的一个,与在所述第二选择步骤之后选择的所述多个象素的另一个之间,通过施加到所述一个象素上的所述第二信号而成为彼此不同,其中所述另一个象素属于所述一个象素所属的所述多个象素列之一。
显示装置2在显示装置1中,扫描驱动器电路在图像数据的每个帧周期期间开始输出扫描信号,并且在帧之一期间相对于扫描信号输出的开始在第二步骤中的第二显示信号的输出定时与在帧之一以后的帧的另一个期间的输出定时不同。
显示装置3在显示装置1中,响应第一显示信号的每次输出选择的多个象素行的各个行的数量Y是1,在第一步骤中第一显示信号输出的数量N等于或大于4,响应第二显示信号的每次输出选择的多个象素行的各个行的数量Z等于或大于4,及在第二步骤中第二显示信号输出的数量N等于1。
用于显示装置1的驱动方法(A′)该显示装置具有一个象素阵列,在该象素阵列中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二维排列多个象素,多个象素的每一个包括把电压施加到液晶上的一对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象素的各个组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并列的多个象素行,而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象素的各个组形成沿所述第一方向并列的多个象素列,(B’)所述多个象素行响应每个扫描信号分别被选择;(1)所述多个象素列每个接收显示信号,并且把所述显示信号施加到所述多个象素的属于由扫描信号选择的所述象素行的各个象素行所备有的所述电极对的一方上,并把一个基准电压施加到在所述各个象素所备有的所述电极对的另一方上,(F’+G’)交替地反复(i)第一步骤,用来按每Y行(Y是自然数)顺序从所述象素阵列的一端到另一端沿所述象素阵列沿所述第二方向选择多个象素行N次(N是等于或大于2的自然数),并且把按照响应图像数据的一个水平同步信号顺序输入到所述显示装置的每行图像数据分量产生的第一显示信号施加到在属于顺序选择的所述每Y个象素行的象素的每一个中设置的电极对的一方上;和(ii)第二步骤,用来按每Z行(Z是自然数)顺序从一端到另一端选择除在所述第一步骤期间选择的那些之外的多个象素行M次(M是满足关系M<N、Y<N/M≤Z的自然数),并且把第二显示信号施加到在属于顺序选择的所述Z个象素行的象素的每一个中设置的电极对的一方上,从而所述Z个象素行的亮度变得等于或低于在向其供给所述第二显示信号之前的亮度,其中(H’)(i)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相对于基准电压的极性,在所述第一步骤中的N次每Y个象素行选择之一与其后的另一个之间彼此不同;和(ii)在所述第二步骤中选择的所述Z个象素行中输入的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相对于基准电压的极性,与输入到在所述第二步骤以后选择的象素行的至少一行的除所述第二显示信号之外的显示信号相对于基准电压的极性具有不同的极性。
用于显示装置2的驱动方法(A′)该显示装置具有一个象素阵列,在该象素阵列中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二维排列多个象素,多个象素的每一个包括把电压施加到液晶上的一对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象素的各个组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并列的多个象素行,而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象素的各个组形成沿所述第一方向并列的多个象素列,(B’)所述多个象素行响应每个扫描信号分别被选择;(1)所述多个象素列每个接收一个显示信号,并且把所述显示信号施加到所述多个象素的属于由扫描信号选择的所述象素行的各个象素行所备有的所述电极对的一方上,并把一个基准电压施加到在所述各个象素所备有的所述电极对的另一方上,(F’+G’)交替反复(i)第一步骤,用来按每Y行(Y是自然数)顺序从所述象素阵列的一端到另一端沿所述象素阵列沿所述第二方向选择多个象素行N次(N是等于或大于2的自然数),并且把按照响应图像数据的一个水平同步信号顺序输入到所述显示装置的每行图像数据分量产生的第一显示信号施加到在属于顺序选择的所述每Y个象素行的象素的每一个中设置的电极对的一方上;和(ii)第二步骤,用来按每Z行(Z是自然数)顺序从一端到另一端选择除在所述第一步骤期间选择的那些之外的多个象素行M次(M是满足关系M<N、Y<N/M≤Z的自然数),并且把第二显示信号施加到在属于顺序选择的所述Z个象素行的象素的每一个中设置的电极对的一方上,从而所述Z个象素行的亮度变得等于或低于在向其供给所述第二显示信号之前的亮度,其中(H”)(i)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相对于基准电压的极性在所述象素列的相互相邻列中彼此不同;和(ii)在所述第二步骤中选择的所述Z个象素行中输入的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相对于基准电压的极性,与输入到在所述第二步骤以后选择的象素行的至少一行的除所述第二显示信号之外的显示信号相对于基准电压的极性具有不同的极性。
用于显示装置3的驱动方法在用于显示装置1和2的驱动方法的任一个中,在其每个帧周期把图像数据输入到显示装置,在每个帧周期期间开始多个象素的选择操作,及相对于在帧之一中多个象素行的选择操作开始的第二步骤的定时不同于在该帧之一以后的帧的另一个的定时。
用于显示装置4的驱动方法在用于显示装置1或2的驱动方法中,其中通过把响应第一显示信号的每次输出选择的各个象素行的数量Y设置到1和把第一显示信号输出的数量N设置到不小于4,进行第一步骤,并且,
通过把响应第二显示信号的每次输出选择的各个象素行的数量Z设置到不小于4和把第二显示信号输出的数量N设置到1,进行第二步骤。
显示装置4(J)在一种显示装置中,包括一个象素阵列,具有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二维排列的多个象素,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象素的各个组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并列的多个象素行,而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象素的各个组形成沿所述第一方向并列的多个象素列;(B)一个扫描驱动电路,通过输出扫描信号选择多个象素行;(C)一个数据驱动电路,把一个显示信号输出到所述多个象素列的每一个,并且把所述显示信号施加到属于所述多个象素列的任何一个和由所述扫描信号选择的所述多个象素行的至少一个的象素的每一个上;以及(D)一个显示控制电路,控制所述象素阵列的显示操作,(E)其中在图像数据每个水平扫描周期期间把一行图像数据输入到所述数据驱动电路;(K)所述数据驱动电路交替地反复(i)第一步骤,用来对所述图像数据的每个所述行依次产生与其对应的第一显示信号,并且在每一定期间把所述第一显示信号输出到所述多个象素列的每一个N次(N是等于或大于2的自然数);和(ii)第二步骤,用来产生一个使象素的亮度等于或暗于在施加第二显示之前的亮度的第二显示信号,并且在所述每一定期间把所述第二显示信号输出到所述多个象素列的每一个M次(M是小于N的自然数);(G)所述扫描驱动电路交替地反复(i)第一选择步骤,用来响应在所述第一步骤中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的N次输出的每一次,每Y行(Y是小于N/M的自然数)顺序从所述象素阵列的一端到另一端沿所述象素阵列的所述第二方向选择多个象素行;和(ii)第二选择步骤,用来响应在所述第二步骤中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的M次输出的每一次,每Z行(Z是不小于N/M的自然数)顺序从所述象素阵列的一端到另一端沿所述第二方向选择除在所述第一选择步骤中选择的那些(Y×N)之外的多个象素行;(L)所述扫描驱动电路在图像数据的每个帧期间反复进行遍及所述象素阵列的多个象素行的选择操作;(M)所述第二步骤的所述一定期间与遍及所述象素阵列的象素行选择操作的开始时间的偏差,在每一个帧期间与在其以后的所述帧期间的另一个是不同的;并且(N)把所述第二步骤的所述一定期间与每一个帧期间中的象素行选择操作的开始时间的偏差与在其以后的所述帧期间的另一个的偏差之间的时间差,调节成短于一定期间的(N-2)倍。
用于一种显示装置5的驱动方法在一种显示装置中,包括(J)一个象素阵列,具有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二维排列的多个象素,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象素的各个组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并列的多个象素行,而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象素的各个组形成沿所述第一方向并列的多个象素列;(B)一个扫描驱动电路,通过输出扫描信号选择多个象素行;(C)一个数据驱动电路,把一个显示信号输出到所述多个象素列的每一个,并且把所述显示信号施加到属于所述多个象素列的任何一个和由所述扫描信号选择的所述多个象素行的至少一个的象素的每一个上;以及(D)一个显示控制电路,控制所述象素阵列的显示操作,(E)其中在图像数据每个水平扫描周期期间把一行图像数据输入到所述数据驱动电路;(F)所述数据驱动电路交替地反复(i)第一步骤,用来对所述图像数据的每个所述行依次产生与其对应的第一显示信号,并且把所述第一显示信号输出到所述多个象素列的每一个N次(N是等于或大于2的自然数);和(ii)第二步骤,用来产生一个使象素的亮度等于或暗于在施加第二显示之前的亮度的第二显示信号,并且把所述第二显示信号输出到所述多个象素列的每一个M次(M是小于N的自然数),(O)所述扫描驱动电路交替地反复(i)第一选择步骤,用来根据输入到所述扫描驱动电路的扫描时钟信号,响应在所述第一步骤中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的N次输出的每一次,每Y行(Y是小于N/M的自然数)顺序从所述象素阵列的一端到另一端沿所述象素阵列的所述第二方向选择多个象素行;和(ii)第二选择步骤,用来响应在所述第二步骤中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的M次输出的每一次,每Z行(Z是不小于N/M的自然数)顺序从所述象素阵列的一端到另一端沿所述第二方向选择除在所述第一选择步骤中选择的那些(Y×N)之外的多个象素行;(P)所述扫描驱动电路在图像数据的每个帧期间反复进行遍及所述象素阵列的多个象素行的选择操作,并且具有用来在所述帧期间之一替换成其后的所述帧期间的另一个的时候,把所述帧期间之一中的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的最后输出与所述帧期间的另一个中的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的起始输出之间产生的所述扫描时钟信号的数量调节到N的装置。
用于显示装置4的驱动方法在显示装置4或5的任一个中,响应第一显示信号的每次输出选择的多个象素行的各个象素行的数量Y是1,在第一步骤中第一显示信号输出的数量N等于或大于4,响应第二显示信号的每次输出选择的多个象素行的各个象素行的数量Z等于或大于4,及在第二步骤中第二显示信号输出的数量N等于1。
用于显示装置5的驱动方法(J′)该显示装置具有一个象素阵列,在该象素阵列中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二维排列多个象素,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象素的各个组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并列的多个象素行,而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象素的各个组形成沿所述第一方向并列的多个象素列,(B’)所述多个象素行响应每个扫描信号分别被选择;(C’)所述多个象素列每个接收一个显示信号,并且把显示信号供给到属于所述多个象素列的每一个和由所述扫描信号选择的所述多个象素行的每一个的所述象素的每一个,(F’+O’)交替反复(i)第一步骤,用来响应扫描时钟信号按每Y行(Y是自然数)顺序从所述象素阵列的一端到另一端沿所述象素阵列沿所述第二方向选择多个象素行N次(N是等于或大于2的自然数),并且把按照响应图像数据的一个水平同步信号顺序输入到所述显示装置的每行图像数据分量产生的第一显示信号施加到在属于顺序选择的所述每Y个象素行的象素的每一个中设置的电极对的一方上;和(ii)第二步骤,用来按每Z行(Z是自然数)顺序从一端到另一端选择除在所述第一步骤期间选择的那些之外的多个象素行M次(M是满足关系M<N、Y<N/M≤Z的自然数),并且把第二显示信号施加到在属于顺序选择的所述Z个象素行的象素的每一个中设置的电极对的一方上,从而所述Z个象素行的亮度变得等于或低于在向其供给所述第二显示信号之前的亮度;其中(P’)在所述帧期间之一替换成其后的所述帧期间的另一个的时候,把所述帧期间之一中的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的最后输出与所述帧期间的另一个中的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的起始输出之间产生的所述扫描时钟信号的数量调节到N。
用于显示装置6的驱动方法在用于显示装置5的驱动方法中,通过把响应第一显示信号的每次输出选择的各个象素行的数量Y设置到1和把第一显示信号输出的数量N设置到不小于4,进行第一步骤,并且,通过把响应第二显示信号的每次输出选择的各个象素行的数量Z设置到不小于4和把第二显示信号输出的数量N设置到1,进行第二步骤。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结构,而是能变化地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


图1表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一种驱动方法的第一实施例解释的显示信号的输出定时和与输出定时相对应的扫描线的驱动波形;图2表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一种驱动方法的第一实施例解释的对于一个显示控制电路(定时控制器)的图像数据的输入波形(输入数据)和来自显示控制电路的输出波形(驱动器数据)的定时;图3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况;图4表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一种驱动方法的第一实施例解释的在显示信号的一个输出周期期间同时选择四条扫描线的驱动波形;图5表示用来把图像数据写到对于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提供的多个(例如,四个)行存储器上和从行存储器读出图像数据的相应定时;图6表示在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每个帧周期(三个连续帧周期的每一个)的显示定时;图7表示当按照图6中表示的象素显示定时驱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时对于显示信号的亮度响应(与象素相对应的一个液晶层的光学透射率的变化);图8表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的第二实施例解释的在多个连续帧周期m,m+1,m+2,…上供给到与栅极线G1,G2,G3,…相对应的各个象素行的显示信号(基于图像数据的m,m+1,m+2,…和基于一个消隐信号的B)的变化;图9是提供给一种有源矩阵型显示装置的一种象素阵列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10表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的第三实施例解释的在多个连续帧周期m,m+1,m+2,…上以点反转驱动供给到与栅极线G1,G2,G3,…相对应的各个象素行的显示信号(基于图像数据的m,m+1,m+2,…和基于一个消隐信号的B)的变化;图11描绘在表示在图10中的波形图之后在图10中表示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模式;图12描绘在表示在图10中的波形图之后在图10中表示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模式;图13描绘在表示在图10中的波形图之后在图10中表示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模式;图14描绘在表示在图10中的波形图之后在图10中表示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模式;图15描绘在表示在图10中的波形图之后在图10中表示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模式;图16描绘在表示在图10中的波形图之后在图10中表示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模式;图17描绘在表示在图10中的波形图之后在图10中表示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模式;图18描绘在表示在图10中的波形图之后在图10中表示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模式;图19描绘在表示在图10中的波形图之后在图10中表示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模式;图20描绘在表示在图10中表示的波形图之后在图10中表示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模式;图21描绘在表示在图10中表示的波形图之后在图10中表示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模式;图22描绘在表示在图10中的波形图之后在图10中表示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模式;图23描绘在表示在图10中的波形图之后在图10中表示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模式;图24描绘在表示在图10中的波形图之后在图10中表示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模式;
图25描绘在表示在图10中的波形图之后在图10中表示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模式;图26描绘在表示在图10中的波形图之后在图10中表示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模式;图27描绘在表示在图10中的波形图之后在图10中表示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模式;图28描绘在表示在图10中表示的波形图之后在图10中表示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模式;图29描绘在表示在图10中表示的波形图之后在图10中表示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模式;图30描绘在表示在图10中的波形图之后在图10中表示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模式;图31描绘在表示在图10中的波形图之后在图10中表示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模式;图32描绘在表示在图10中表示的波形图之后在图10中表示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模式;图33描绘在表示在图10中表示的波形图之后在图10中表示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模式;图34表示对于第三实施例当输出消隐信号而对于帧的每次变换不产生时间偏差时的缺陷,其中图34(a)表示在1帧周期期间沿过去时间的显示信号的输出,图34(b)表示通过供给表示在图34(a)中的显示信号施加到一种液晶显示板的各个象素上的电压的极性,及图34(c)表示对其以图34(a)表示的顺序供给显示信号(图像数据、消隐信号)的液晶显示板的屏幕上产生的明亮横向带条;图35表示第三实施例的显示信号(从图像数据导出的m,m+1,m+2,…和从消隐信号导出的B)的相应帧的象素的写状态;图36表示当把每个消隐信号B的极性设置成一种与其次要输出到消隐信号的图像数据的极性相反的极性时图像数据的驱动波形,其中图36(a)表示当在负(-)极性的图像数据之前立即输出正(+)极性的消隐信号时的电压波形,及36(b)表示当在(+)极性的图像数据之前立即输出负(-)极性的消隐信号时的电压波形;图37表示当把每个消隐信号B的极性设置成一种与其次要输出到消隐信号B的图像数据的极性等同的极性时图像数据的驱动波形,其中图37(a)表示在图36(a)中表示的图像数据输出序列中当在负(-)极性的图像数据之前立即输出负(-)极性的消隐信号时的电压波形,及37(b)表示在图36(b)中表示的图像数据输出序列中当在正(+)极性的图像数据之前立即输出正(+)极性的消隐信号时的电压波形;图38表示在图12中表示的驱动中的图像数据和消隐信号的波形,其中图38(a)是按照图36(a)中表示的技术(+极性的消隐信号跟随有-极性的图像数据)输出的一种n帧电压波形,图38(b)是按照图36(b)中表示的技术(-极性的消隐信号跟随有+极性的图像数据)输出的一种(n+1)帧电压波形,图38(c)是按照图36(b)中表示的技术输出的一种(n+2)帧电压波形,及图38(d)是按照图36(a)中表示的技术输出的一种(n+3)帧电压波形;图39表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的第四实施例的一种模式在多个连续帧周期m,m+1,m+2,…上供给到与栅极线G1,G2,G3,…相对应的各个象素行的显示信号(基于图像数据的m,m+1,m+2,…和基于一个消隐信号的B)的变化;图40表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的第四实施例的另一种模式在多个连续帧周期m,m+1,m+2,…上供给到与栅极线G1,G2,G3,…相对应的各个象素行的显示信号(基于图像数据的m,m+1,m+2,…和基于一个消隐信号的B)的变化;图41表示在第二帧代替第一帧的同时、作为第五实施例(在一个显示信号的输出周期期间同时选择4根扫描线的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之一)解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波形,其中输入水平周期的数量是4的倍数;图42表示在第三帧代替第二帧的同时在第五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波形,其中输入水平周期的数量是4的倍数;
图43表示在第四帧代替第三帧的同时在第五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波形,其中输入水平周期的数量是4的倍数;图44表示在第一帧代替第四帧的同时在第五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波形,其中输入水平周期的数量是4的倍数;图45表示在第二帧代替第一帧的同时在第五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波形,其中输入水平周期的数量是“4的倍数”+1;图46表示在第三帧代替第二帧的同时在第五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波形,其中输入水平周期的数量是“4的倍数”+1;图47表示在第四帧代替第三帧的同时在第五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波形,其中输入水平周期的数量是“4的倍数”+1;图48表示在第一帧代替第四帧的同时在第五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波形,其中输入水平周期的数量是“4的倍数”+1;图49表示在第二帧代替第一帧的同时在第五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波形,其中输入水平周期的数量是“4的倍数”+2;图50表示在第三帧代替第二帧的同时在第五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波形,其中输入水平周期的数量是“4的倍数”+2;图51表示在第四帧代替第三帧的同时在第五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波形,其中输入水平周期的数量是“4的倍数”+2;图52表示在第一帧代替第四帧的同时在第五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波形,其中输入水平周期的数量是“4的倍数”+2;图53表示在第二帧代替第一帧的同时在第五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波形,其中输入水平周期的数量是“4的倍数”+3;图54表示在第三帧代替第二帧的同时在第五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波形,其中输入水平周期的数量是“4的倍数”+3;图55表示在第四帧代替第三帧的同时在第五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波形,其中输入水平周期的数量是“4的倍数”+3;图56表示在第一帧代替第四帧的同时在第五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波形,其中输入水平周期的数量是“4的倍数”+3;图57是一个驱动波形图,表示通过在帧转换时不进行扫描时钟脉冲的数量的调节在相同线上产生两个消隐信号的缺陷;及图58是一个驱动波形图,表示通过在帧转换时不进行扫描时钟脉冲的数量的调节在一条线上不产生消隐信号的缺陷。
具体实施例方式
结合附图解释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最佳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结合图1至7解释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和一种用来驱动它的方法。在这个实施例中,相对于把一个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板用作一个象素阵列的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解释。然而,显示装置的基本结构和驱动方法适用于把电发光阵列或发光二极管阵列用作象素阵列的显示装置。
图1是时序图,表示到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象素阵列的显示信号输出(数据驱动器输出电压)的选择定时和与相应信号输出相对应的在象素阵列内的扫描信号线G1。图2是时序图,表示到提供到显示装置的一个显示控制电路(定时控制器)的图像数据输入(输入数据)和来自显示控制电路的图像数据输出(驱动器数据)的定时。
图3是结构视图(方块图),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概况,其中在图3中表示的一个象素阵列101的细节和其周缘的一个例子表示在图9中。根据表示在图3中的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的构造描绘在图1和图2中表示的上述时序图。
图4是时序图,表示对于根据这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象素阵列显示信号输出(数据驱动器输出电压)和与相应输出相对应的扫描信号线的每次选择的定时的另一个例子。当扫描信号线的四根由在显示信号的一个输出周期期间从一个移位寄存器型扫描驱动器输出的扫描信号选择时,把显示信号供给到分别与这些扫描信号线相对应的象素行。
图5是时序图,表示其中把用于4条线的图像数据一一写到在提供给一个显示控制电路104(见图3)的行存储器电路中包括的所有其它4个行存储器和从各个行存储器读出图像数据并且传输到一个数据驱动器(视频信号驱动电路)的定时。图6涉及一种用来驱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方法,并且表示在象素阵列中根据这个实施例的图像数据和消隐信号的显示定时,而图7表示当按照这种定时驱动这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时的亮度响应(与象素相对应的液晶层的光学透射率的变化)。
首先,结合图3解释这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的概况。
显示装置100包括一个具有WXGA级分辨率的液晶显示板(下文称作“液晶板”),作为一个象素阵列101。具有WXGA级分辨率的象素阵列101不限于液晶板,并且其特征在于其每一个在水平方向上排列1280点象素的768个象素行在屏幕中在垂直方向上并列。
尽管由于其分辨率这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象素阵列101基本上等同于结合图9解释的显示装置的象素阵列,但包括768条线的栅极线10和包括1280条线的数据线12在象素阵列101的屏幕内分别并列。而且,在象素阵列101中,其每个响应经前述线之一传输的扫描信号选择的并且从后述线之一接收显示信号的983040个象素PIX两维排列,并且由这些象素PIX产生图像。
当象素阵列显示彩色图像时,在水平方向上与在彩色显示中使用的基色数量相对应地划分每个象素。例如,在带有与光的三基色(红、绿、蓝)相对应的一个彩色滤波器的液晶板中,上述数据线12的数量增大到3840条线,并且在显示屏幕中包括的象素PIX的总数量也是上述值的三倍大。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在这个实施例中用作象素阵列101的上述液晶板,在液晶板中包括的每个象素PIX装有一个作为切换元件SW的薄膜晶体管(缩写为TFT)。而且,每个象素在一种所谓的正常黑色显示模式中操作,其中供给到每个象素的显示信号越大,象素呈现得亮度越高。不仅这个实施例的液晶板的象素、而且上述电发光阵列或发光二极管阵列的象素也以正常黑色显示模式操作。
在以正常黑色显示模式操作的液晶板中,在从数据线12经切换元件SW施加到形成在图9中象素PIX中的象素电极PX上的一个灰度级电压、与施加到面对像素电极PX同时在其之间夹持一个液晶层LC的相对电极CT上的反电压(也称作基准电压、共用电压)之间的电位差越大,液晶层LC的光学透射率升高得越多,以便增大象素PIX的亮度。就是说,对于是液晶板的显示信号的灰度级电压,灰度级电压离反电压的值越远,显示信号增大得越多。
对于在图3中表示的象素阵列(TFT型液晶板)101,以与图9中表示的象素阵列101的相同方式,分别提供一个数据驱动器(显示信号驱动电路)102,把与显示数据相对应的显示信号(灰度级电压或色调电压)供给到在象素阵列101上形成的数据线(信号线)12;和扫描驱动器(扫描信号驱动电路)103-1、103-2、103-3,把扫描信号(电压信号)供给到在象素阵列101上形成的栅极线(扫描线)10。在这个实施例中,尽管沿象素阵列101的所谓垂直方向把扫描驱动器划分成三个驱动器,但这些驱动器的数量不限于3。而且,这些驱动器可以用集中这些功能的一个扫描驱动器代替。
一个显示控制电路(定时控制器)104把用来控制与显示数据相对应的显示信号输出的上述显示数据(驱动器数据)106和定时信号(数据驱动器控制信号)107传输到数据驱动器102。而且,显示控制电路104把扫描时钟信号112和扫描开始信号113传输到相应的扫描驱动器103-1、103-2、103-3。尽管显示控制电路104也把与扫描驱动器103-1、103-2、103-3相对应的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1、114-2、114-3传输到这些扫描驱动器103-1、103-2、103-3,但这个功能以后解释。扫描状态选择信号鉴于其功能也称作显示操作选择信号。
显示控制电路104接收从显示装置100的一个外部视频信号源,如电视机、个人计算机、DVD播放机等,输入到显示控制电路104的图像数据(视频信号)120和视频控制信号121。尽管一个临时存储图像数据120的存储器电路提供在显示控制电路104的内侧或其外缘,但在这个实施例中,一个行存储器电路105并入在显示控制电路104中。视频控制信号121包括一个控制图像数据的传输状态的垂直同步信号VSYNC、一个水平同步信号HSYNC、一个点时钟信号DOTCLK和一个显示定时信号DTMG。
响应垂直同步信号VSYNC(与其同步地)把在显示装置100中产生用于1屏的图像的图像数据输入到显示控制电路104。就是说,在由垂直同步信号VSYNC定义的每个循环(也称作垂直扫描周期或帧周期)期间把图像数据从上述视频信号源顺序输入到显示装置100(显示控制电路104),并且每个帧周期把用于1屏的图像依次显示在象素阵列101上。
通过划分具有由上述水平同步信号HYNC定义的循环的1帧周期(也称作水平扫描周期),把在一帧周期中的图像数据顺序输入到显示装置。就是说,在每个帧周期期间输入到显示装置的每个图像数据包括多个行数据,并且通过在垂直方向上在每个水平扫描周期期间依据每行数据在水平方向上顺序排列图像,产生由图像数据产生的1屏图像。借助于其中由上述点时钟信号定义的上述各个行数据,辨别与在1屏中在水平方向上排列的各个象素相对应的数据。
由于图像数据120和视频控制信号121也输入到使用阴极射线管的显示装置,所以必须保证在每个水平扫描周期和每个帧周期期间用来把其电子线从扫描完成位置扫到扫描开始位置的时间。这个时间构成在图像信息传输中的死时间,并因此把称作不影响与死时间相对应的图像信息的传输的回扫周期的区域也提供给图像数据120。在图像数据120中,由于上述显示定时信号DTMG,把与这些回扫周期相对应的区域与影响图像信息传输的其它区域区分开。
另一方面,在这个实施例中描述的有源矩阵型显示装置100产生与用于在数据驱动器102处的1行的图像数据(上述行数据)的量相对应的显示信号,并且响应栅极线10的选择由扫描驱动器103把这些显示信号共同输出到在象素阵列101中并行排列的多根数据线(信号线)12。因而,在理论上,行数据到象素列的输入从一个水平扫描周期到下个水平扫描周期连续而不在其之间夹持加扫周期,同时图像数据到象素阵列的输入也从一个帧周期到下个帧周期连续。因而,在这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按照通过缩短在上述水平扫描周期中包括的回扫周期产生的循环进行使用显示控制单元104从存储器电路(行存储器)105的用于1行的每个图像数据(行数据)的读出(分配到存储器电路105的用于1行的图像数据的存储)。
由于这个循环反映在到以后描述的象素阵列101的显示信号的输出间隔上,所以把循环称作象素阵列操作的水平周期或简单地称作水平周期。显示控制电路104产生一个定义水平周期的水平时钟脉冲CL1,并且把水平时钟脉冲CL1作为上述数据驱动器控制信号107之一传输到数据驱动器102。在这个实施例中,就用来把用于1行的图像数据存储到存储器电路105的时间(上述水平扫描周期)而论,通过缩短用来从存储器电路105读出图像数据的时间(上述水平周期),产生用来在每1帧周期期间把消隐信号输入到象素阵列101的时间。
图2是时序图,表示使用显示控制电路104把图像数据输入(存储)到存储器电路105和从存储器电路105输出(读出)图像数据的一个例子。使用显示控制电路104响应包括用于在图像数据中包括的所有多个行数据(1行的图像)L1、L2、L3、…的相应回扫周期的水平同步信号HSYNC(与其同步地)把在由垂直同步信号VSYNC的脉冲间隔定义的每个帧周期期间输入到显示装置的图像数据,如图像数据的波形中所示,顺序输入到存储器电路105。显示控制电路104按照上述水平时钟脉冲CL1或与水平时钟脉冲CL1类似的定时信号顺序读出存储在存储器电路105中的行数据L1、L2、L3、…,如输出数据的波形所示。
这里,使把从存储器电路105输出的各个行数据L1、L2、L3、…沿一个时间轴彼此隔开的回扫周期比使输入到存储器电路105的各个行数据彼此隔开的回扫周期短。因而,在用来把行数据N次(N是2或更大的自然数)输入到存储器电路105必需的周期与周来把这些行数据从存储器电路105输出必需的周期(N次行数据输出周期)之间,产生能够从存储器电路105输出行数据M次(M是小于N的自然数)的时间。在这个实施例中,通过利用其中从存储器电路105输出的用于M行的图像数据的所谓额外时间,使象素阵列101进行分离显示操作。
这里,图像数据(在图2中的图像数据中包括的行数据)在传输到数据驱动器102之前临时存储在存储器电路105中,并因此,图像数据在与存储周期相对应的一个延迟时间期间由显示控制电路104读出。当把一个帧存储器用作存储器电路105时,这个延迟时间与1帧周期相对应。当把图像数据以30Hz的频率输入到显示装置时,其1帧周期是约33ms(毫秒),并因此,显示装置的用户不能感觉到图像的显示时间相对于图像数据到显示装置的输入时间的延迟。然而,通过向显示装置100提供多个行存储器代替作为存储电路105的帧存储器,能缩短这个延迟时间,能简化显示控制电路104的结构或外围电路结构,或者能抑制尺寸的增大。
结合图5解释把用来存储多个行数据的行存储器用作存储器电路105的显示装置100的驱动方法的一个例子。在根据这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的驱动中,在用来把用于N行的图像数据输入到显示控制电路104的周期与用来把用于N行的图像数据从显示控制电路104输出的周期(用来从数据驱动器102顺序输出分别与N行图像数据相对应的显示信号的周期)之间的上述额外时间中,把掩蔽已经保持在象素阵列中的显示信号(在一个前面的帧周期中输入到象素阵列的图像数据)的显示信号(下文,这些信号称作消隐信号)写M次。在显示装置100的这种驱动方法中,反复其中使用数据驱动器102从相应N行图像数据顺序产生显示信号并且响应水平时钟脉冲CL1把图像数据顺序输出到象素阵列101(总共N次)的第一步骤、和其中响应水平时钟脉冲CL1把上述消隐信号M次输出到象素阵列101的第二步骤。尽管结合图1以后解释显示装置的这种驱动方法的进一步解释,但在图5中把上述N值设置到4而把上述M值设置到1。
如图5中所示,存储器电路105包括彼此独立地进行数据写和读出的行存储器1至4,其中把与水平同步信号HSYNC同步地顺序输入到显示装置100的用于每1行的图像数据120一个接一个地顺序存储到这些行存储器1至4的一个中。就是说,存储器电路105具有用于4行的一个存储器容量。例如,在通过存储器电路105的用于4行的图像数据120的获得周期Tin中,从行存储器1到行存储器4顺序输入用于4行的图像数据W1、W2、W3、W4。
图像数据的获得周期Tin延伸过基本上长达由在视频控制信号121中包括的水平同步信号HSYNC的脉冲间隔定义的水平扫描周期的四倍的时间。然而,在图像数据的这个获得周期Tin以把图像数据存储到行存储器4中结束之前,使用显示控制电路104顺序读出在这个周期中存储在行存储器1、行存储器2和行存储器3中的图像数据作为图像数据R1、R2、R3。因而,图像数据W1、W2、W3、W4的获得周期Tin一结束,就可能开始把用于下4行的图像数据W5、W6、W7、W8存储到行存储器1至4。
在上述解释中,附加到图像数据每1行上的标号在把图像数据输入到行存储器的时刻处与在从行存储器输出图像数据的时刻处之间变化。例如,把W1附加到前者上,而把R1附加后者上。这反映,用于每1行的图像数据包括上述回扫周期,并且当响应具有比上述水平同步信号HSYNC高的频率的水平时钟脉冲CL1(与其同步地)从行存储器1至4的任一个读出图像数据时,缩短在图像数据中包括的回扫周期。因而,例如,与沿时间轴输入到行存储器1的用于1行的图像数据(下文称作行数据)W1的长度相比,沿时间轴从行存储器1输出的行数据R1的长度较短,如图5中所示。
在从把行数据输入到行存储器到从行存储器读出行数据的周期中,即使当不处理在行数据中包括的图像信息(例如,沿屏幕的水平方向产生1行的图像)时,也能如上述那样压缩图像信息沿时间轴的长度。因而,在从行存储器1至4输出4行图像数据R1、R2、R3、R4的结束时间与从行存储器1至4输出4行图像数据R5、R6、R7、R8的开始时间之间,产生上述额外时间Tex。
把从行存储器1至4读出的4行图像数据R1、R2、R3、R4传输到数据驱动器102作为驱动器数据106,并且产生分别与图像数据R1、R2、R3、R4相对应的显示信号L1、L2、L3、L4(对应于下次读出的图像数据R5、R6、R7、R8也产生显示信号L5、L6、L7、L8)。响应上述水平时钟脉冲CL1按照由在图5中表示的输出显示信号的草图指示的顺序把这些显示信号分别输出到象素阵列101。因而,通过允许存储器电路105至少包括具有上述N行的容量(或其海量)的行存储器,有可能把在一个一定帧周期期间输入到显示装置的1行图像数据在这个帧周期期间输入到象素阵列,并因此,能提高显示装置响应图像数据输入的响应速度。
另一方面,如从图5清楚理解的那样,上述额外时间Tex与用来响应上述水平时钟脉冲CL1从行存储器输出1行图像数据的时间相对应。在这个实施例中,通过利用这个额外时间Tex把另一个或单独的显示信号输出到象素阵列一次。根据这个实施例的另一个显示信号是一个所谓的消隐信号B,消隐信号B把对其输入另一个显示信号的象素的亮度减小到一个等于或低于在不把另一个显示信号输入到象素之前的亮度的级。例如,响应消隐信号B把在1帧周期之前以较高灰度级(在单色图像显示中为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明亮灰色)显示的象素的亮度减小到低于上述级。另一方面,在1帧周期之前以较低灰度级(在单色图像显示中为黑色或像木炭灰度的暗灰色)显示的象素的亮度,即使在输入消隐信号B之后也几乎不变。这个消隐信号B把在每个帧周期期间在象素阵列中产生的图像临时转换成暗图像(消隐图像)。由于象素阵列的这种显示操作,即使对于保持型显示装置,也能以与脉冲型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相同的方式进行在每个帧周期期间响应输入到显示装置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显示。
通过把反复其中把N行图像数据顺序输出到象素阵列的第一步骤、和其中把消隐信号B输出到象素阵列M次的第二步骤的显示装置的上述驱动方法应用于保持型显示装置,能与归因于脉冲型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相同的方式进行归因于保持型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显示装置的这种驱动方法不仅适用于结合图5已经解释的并且包括具有至少N行容量的行存储器作为存储器电路105的显示装置,而且例如也适用于用一个帧存储器代替存储器电路105的显示装置。
结合图1进一步解释显示装置的这样一种驱动方法。尽管在上述第一和第二步骤中的显示装置的操作使用在图3中表示的显示装置100中的数据驱动器102定义显示信号的输出,但下面描述使用扫描驱动器103与显示信号的输出相对应地进行的扫描信号的输出(象素行的选择)。在下文叙述的解释中,施加到栅极线(扫描信号线)10上并且选择与栅极线10相对应的象素行(沿栅极线排列的多个象素PIX)的“扫描信号”指示使分别施加到在图1中表示的栅极线G1、G2、G3、…上的扫描信号恢复High(高)状态的扫描信号的脉冲(栅极脉冲)。在图9中表示的象素阵列中,提供给象素PIX的切换元件SW经连接到切换元件SW上的栅极线10接收栅极脉冲,并且允许从数据线12供给的显示信号输入到象素PIX。
在与上述第一步骤对应的周期期间,对于与N行图像数据相对应的显示信号的每次输出,把选择与栅极线的Y线相对应的象素行的扫描信号施加到栅极线的Y线上。因而,扫描信号从扫描驱动器103输出N次。扫描信号的这样一种施加在显示信号的上述每次输出期间每隔栅极线的Y根线在从象素阵列101一端(例如,在图3中的上端)到另一端(例如,在图3中的下端)的方向上顺序进行。因而,在第一步骤中,选择与(Y×N)条栅极线相对应的象素行,并且把基于图像数据产生的显示信号供给到各个象素行。图1表示当把N的值设置到4和把Y的值设置到1时显示信号的输出定时(见数据驱动器输出电压的草图)和施加到与输出定时相对应的相应栅极线(扫描线)上的扫描信号的波形。这里,第一步骤的周期分别与数据驱动器输出电压1至4、5至8、9至12、…、513至516、…相对应。
对于数据驱动输出电压1至4,把扫描信号顺序施加到栅极线G1至G4上。对于下次数据驱动输出电压5至8,把扫描信号顺序施加到栅极线G5至G8上。在过去另外的时间之后,对于数据驱动输出电压513至516,把扫描信号顺序施加到栅极线G513至G516上。就是说,在增大在象素阵列101中栅极线10的地址号(G1、G2、G3、…、G257、G258、G259…、G513、G514、G515…)的方向上顺序进行来自扫描驱动器103的扫描信号的输出。
另一方面,在与上述第二步骤相对应的周期期间对于显示信号的每M次输出,把选择与栅极线的Z线相对应的象素行的扫描信号施加到栅极线的线上作为消隐信号。因而,从扫描驱动器103输出扫描信号M次。对其施加扫描信号以便一次从扫描驱动器103输出扫描信号的栅极线(扫描线)的组合不受具体限制。然而,从在第一步骤中保持供给到象素行的显示信号和减小施加到数据驱动器102的负载的观点出发,最好在显示信号的每次输出期间把扫描信号顺序施加到栅极线的所有其它Z线上。在第二步骤中扫描信号对于栅极线的施加以与第一步骤相同的方式从象素阵列101的一端到象素阵列101的另一端顺序进行。因而,在第二步骤中,选择与包括(Z×M)条栅极线相对应的象素行,并且把消隐信号供给到各个象素行。
图1表示在跟随第一步骤的第二步骤中当把M值设置到1而把Z值设置到4时消隐信号B的输出定时和响应输出定时施加到相应栅极线(扫描线)上的扫描信号的波形。在跟随其中把扫描信号顺序施加到栅极线G1至G4的第一步骤的第二步骤中,为了输出消隐信号B一次,把扫描信号顺序施加到范围从G257至G260的4根栅极线上。然后,在跟随其中把扫描信号顺序施加到栅极线G5至G8的第一步骤的第二步骤中,为了输出消隐信号B一次,把扫描信号顺序施加到范围从G261至G264的4根栅极线上。而且,在跟随其中把扫描信号顺序施加到栅极线G513至G516的第一步骤的第二步骤中,为了输出消隐信号B一次,把扫描信号顺序施加到范围从G1至G4的4根栅极线上。
如以上描述的那样,在第一步骤中,分别把扫描信号顺序施加到四根栅极线上,而在第二步骤中,为了例如响应来自数据驱动器102的显示信号的输出把扫描信号共同或同时施加到四根栅极线上,必须使扫描驱动器103的操作与相应步骤匹配。如以前描述的那样,在这个实施例中使用的象素阵列具有WXGA级的分辨率,并且包括768线的栅极线对于象素阵列并列。另一方面,在第一步骤中顺序选择的四根栅极线(例如,G1至G4)的一组和在跟随第一步骤的第二步骤中顺序选择的四根栅极线(例如,G257至G260)的一组在沿增大在象素阵列101中的栅极线10的地址号的方向上由包括252线的栅极线彼此隔开。因而,把包括在象素阵列中并列的768线的栅极线沿其垂直方向(栅极线的延伸方向)划分成每个包括256线的三组,并且对于每组独立控制来自扫描驱动器103的扫描信号的输出操作。为了使这样一种控制能够实现,在图3中表示的显示装置中,沿象素阵列101排列三个扫描驱动器103-1、103-2、103-3,并且响应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1、114-2、114-3控制来自相应扫描驱动器103-1、103-2、103-3的扫描信号的输出操作。
例如,当在第一步骤中选择栅极线G1至G4而在跟随第一步骤的第二步骤中选择栅极线G257至G260时,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1指令扫描驱动器103-1恢复这样一种状态,其中反复在扫描时钟脉冲CL3一个接一个的连续4个脉冲期间输出用来顺序选择栅极线的扫描信号、和在跟随扫描信号输出的扫描时钟脉冲CL3的一个脉冲期间停止扫描信号的输出。另一方面,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2指令扫描驱动器103-2恢复这样一种扫描状态,其中反复在扫描时钟脉冲CL3的4个连续脉冲期间停止扫描信号的输出、和在跟随输出停止的扫描时钟脉冲CL3的一个脉冲期间把扫描信号输出到4条栅极线。而且,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3使输入到扫描驱动器103-3的扫描时钟脉冲CL3无效,并且停止由扫描时钟脉冲CL3启动的扫描信号的输出。相应扫描驱动器103-1、103-2、103-3通过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1、114-2、114-3装有与上述两个指令相对应的两个控制信号传输网络。
另一方面,在图1中表示的一个扫描开始信号FLM的波形包括在时刻点t1和t2处上升的两个脉冲。响应在时刻点t1处产生的扫描开始信号FLM的脉冲(描述为脉冲1,下文称作第一脉冲)开始在上述第一步骤中的一系列栅极线选择操作,而响应在时刻点t2处产生的扫描开始信号FLM的脉冲(描述为脉冲2,下文称作第二脉冲)开始在上述第二步骤中的一系列栅极线选择操作。扫描开始信号FLM的第一脉冲也与在1帧周期期间把图像数据(由上述垂直同步信号VSYNC的脉冲定义)输入到显示装置的开始相对应。因而,每帧周期反复地产生扫描开始信号FLM的第一脉冲和第二脉冲。
而且,通过调节在扫描开始信号FLM的第一脉冲与跟随扫描开始信号FLM的第一脉冲的第二脉冲之间的间隔或在这个第二脉冲与跟随第二脉冲的脉冲(例如,下个帧周期的第一脉冲)之间的间隔,能调节在1帧周期期间根据在象素阵列中的图像数据用来保持显示信号的时间。就是说,包括在扫描开始信号FLM上产生的第一脉冲和第二脉冲的脉冲间隔能交替地取两个不同的值(时间宽度)。另一方面,扫描开始信号FLM由显示控制电路(定时控制器)104产生。由上文,参考在显示控制电路104中的扫描开始信号FLM能产生上述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1、114-2、114-3。
图1表示其中每当对于每个1线在象素阵列中把在图1中表示的图像数据写4次时在象素阵列中把消隐信号写一次的操作。如结合图5已经解释的那样,在用来把用于4线的图像数据输入到显示装置必需的时间内完成这种消隐信号写操作。而且,响应上述操作,把扫描信号输出到象素阵列5次。因而,用来操作象素阵列必需的水平周期成为视频控制信号121的水平扫描周期的4/5。以这种方式,在1帧周期期间要输入到显示装置的图像数据(基于图像数据的显示信号)和消隐信号到在象素阵列内的全部象素的输入在这个1帧周期内完成。
在图1中表示的消隐信号在其显示控制电路104和外围电路中产生伪图像数据(下文称作消隐数据)。这里,伪图像数据可以传输到数据驱动器102,并且在数据驱动器102中可以产生消隐数据。要不然,产生消隐信号的一个电路可以预先形成在数据驱动器102中,并且响应从显示控制电路104传输的水平时钟脉冲CL1的一个特定脉冲可以把消隐信号输出到象素阵列101。
在前一种情况下,一个帧存储器提供在显示控制电路104中或显示控制电路104的附近,并且使用显示控制电路104指定在帧存储器中存储的其中消隐信号在每个帧周期期间根据图像数据强化的象素(由于图像数据以高亮度显示的象素),及可以产生使数据驱动器102响应象素产生在暗度方面不同的消隐信号的消隐数据。
在后一种情况下,水平时钟脉冲CL1的脉冲数量由数据驱动器102计数,以便使数据驱动器102响应计数输出能够使象素显示实现黑色或接近黑色的暗色(例如,诸如木炭灰色之类的颜色)的显示信号。在液晶显示装置的一部分处,确定象素亮度的多个灰度级电压由显示控制电路(定时转换器)104产生。在这样一种液晶显示装置中,多个灰度级电压由数据驱动器102传输,选择与图像数据相对应的灰度级电压,并且由数据驱动器102输出到象素阵列。以相同方式,由于数据驱动器102响应水平时钟脉冲CL1的脉冲通过灰度级电压的选择可以产生消隐信号。
显示信号到象素阵列的输出方式、和扫描信号到与在图1中表示的根据本发明的显示信号相对应的相应栅极线(扫描线)的输出方式,适于响应输入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用来驱动带有具有同时把扫描信号输出到多根栅极线的功能的扫描驱动器103的显示装置。另一方面,通过使相应扫描驱动器103-1、103-2、103-3在扫描时钟脉冲CL3的每个脉冲期间顺序输出用于栅极(扫描线)的每1线的扫描信号,能进行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显示操作而不用如在以上解释的那样同时把扫描信号输出到多条扫描线。联系在图4中表示的显示信号和扫描信号的相应输出波形,解释由于扫描驱动器103的这种操作每当把4线的图像数据顺序输入到其一个接一个的其它象素行的一个时(图像数据输出四次的上述第一步骤)把消隐数据输入到4个象素行(其中一次输出消隐数据的上述第二步骤)反复的这个实施例的图像显示操作。
对于结合图4解释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与图1相同的方式参照在图3中表示的显示装置。每个扫描驱动器103-1、103-2、103-3包括用来输出扫描信号的256个终端。就是说,每个扫描驱动器103能把扫描信号输出到最多包括256线的栅极线。另一方面,象素阵列101(例如,液晶显示板)装有包括768线的栅极线10和与相应栅极线相对应的象素行。因而,三个扫描驱动器103-1、103-2、103-3沿垂直方向(提供到象素阵列的数据线12的延伸方向)在象素阵列101的一侧处顺序排列。扫描驱动器103-1把扫描信号输出到一组栅极线G1至G256,扫描驱动器103-2把扫描信号输出到一组栅极线G257至G512,及扫描驱动器103-3把扫描信号输出到一组栅极线G513至G768,以便控制在显示装置100的整个屏幕(象素阵列101的整个区域)上的图像显示。
对其应用结合图1解释的驱动方法的显示装置和对其应用结合图4在下文解释的驱动方法的显示装置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具有扫描驱动器的上述排列。而且,就扫描开始信号FLM的波形在每个帧周期中包括开始输出用来把图像数据输入到象素阵列的一系列扫描信号的第一脉冲、和开始输出用来把消隐数据输入到象素阵列的一系列扫描信号的第二脉冲的提供而论,结合图1解释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和结合图4解释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是相同的。而且,就扫描驱动器103响应扫描时钟脉冲CL3获得上述扫描开始信号FLM的第一脉冲和第二脉冲、并且此后响应进入象素阵列的图像数据或消隐数据的获得顺序移位从其响应扫描时钟脉冲CL3要输出扫描信号的终端(或一组终端)的提供而论,使用在图1中表示的信号波形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和使用在图4中表示的信号波形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也是相同的。
然而,结合图4解释的这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与结合图1解释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1、114-2、114-3的作用。在图4中,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1、114-2、114-3的相应波形指示为DISP1、DISP2、DISP3。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首先确定在各区域中的扫描信号的输出状态,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响应施加到这些区域的操作状态控制这些区域(例如在DISP2的情况下,一组象素与一组栅极线G257至G512相对应)。
在图4中,在数据驱动器输出电压响应4线的图像数据呈现显示信号L513至L516的输出的周期(其中输出显示信号L513至L516的上述第一步骤)中,把扫描信号从与对其输入这些显示信号的象素行相对应的扫描驱动器103-3施加到栅极线G513至G516上。因而,传输到扫描驱动器103-3的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3对于响应扫描脉冲CL3顺序输出用于栅极线G513至G516的每1线的扫描信号的每1线进行所谓的栅极线选择(对于栅极脉冲的每次输出一次)。因而,在1个水平周期上(由水平时钟脉冲CL1的脉冲间隔定义)把显示信号L513供给到与栅极线G513相对应的象素行。然后,在1个水平周期上把显示信号L514供给到与栅极线G514相对应的象素行。以后,在1个水平周期上把显示信号L515供给到与栅极线G515相对应的象素行。最后,在1个水平周期上把显示信号L516供给到与栅极线G516相对应的象素行。
另一方面,在跟随第一步骤并且其中在每个水平周期期间(响应水平时钟脉冲CL1的脉冲)顺序输出这些显示信号L513至L516的上述第二步骤中,在跟随与第一步骤相对应的4个水平周期的1个水平周期中输出消隐信号B。在这个实施例中,把在显示信号L516的输出与显示信号L517的输出之间输出的消隐信号B供给到与栅极线组G5至G8相对应的各个象素行。因而,要求扫描驱动器103-1进行在消隐信号B的输出周期内把扫描信号施加到栅极线G5至G8的所有4线上的所谓4线同时栅极线选择。然而,在根据图4的象素阵列的显示操作中,如上所述,尽管扫描驱动器103响应扫描时钟脉冲CL3(一次产生的脉冲)开始仅向一根栅极线施加扫描信号,但扫描驱动器103不会开始向多根栅极线施加扫描信号。就是说,扫描驱动器103不会同时升高用于多根栅极线的扫描信号脉冲。
因而,传输到扫描驱动器103-1的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1把扫描信号施加到对其在输出消隐信号B之前要施加扫描信号的Z条栅极线的至少(Z-1)线上,并且控制扫描驱动器103-1,从而扫描信号的施加时间(扫描信号的脉冲宽度)延长到一个至少是水平周期N倍长的周期。把这些变量Z、N定义为选择数在第二步骤中的Z根栅极线并且作为输出数量;在第一步骤中的N个显示信号,这些在用来把图像数据写到象素阵列的第一步骤和用来把消隐数据写到象素阵列的第二步骤的解释中描述。
例如,把扫描信号以如下方式分别施加到栅极线G5至G8上。在一个是水平周期的5倍长的周期上从显示信号L514的输出开始时刻把扫描信号供给到栅极线G5。在一个是水平周期的5倍长的周期上从显示信号L515的输出开始时刻把扫描信号供给到栅极线G6。在一个是水平周期的5倍长的周期上从显示信号L516的输出开始时刻把扫描信号供给到栅极线G7。在一个是水平周期的5倍长的周期上从显示信号L516的输出完成时刻(在显示信号L516的输出周期以后用来输出消隐信号B的开始时刻)把扫描信号供给到栅极线G8。就是说,尽管归因于扫描驱动器103的一组栅极线G5至G8的栅极脉冲的相应上升时间在每1个水平周期期间响应扫描时钟脉冲CL3顺序移位,但通过延迟在上升时间的N水平周期之后的相应栅极脉冲的相应下降时间,使栅极线组G5至G8的所有栅极脉冲恢复一种其中在上述消隐信号输出周期期间栅极脉冲升高(在图4中的高)的状态。在以这种方式控制栅极脉冲的输出时,最好使扫描驱动器103具有一种移位寄存器运算功能。这里,在其中把消隐信号供给到对应象素行的栅极线G1至G12的栅极脉冲中指示的阴影区域以后解释。
另一方面在这个周期(其中输出显示信号L513至L516的上述第一步骤)与跟随第一步骤的第二步骤之间,显示信号不供给到与从扫描驱动器103-2接收扫描信号的栅极线组G257至G512相对应的象素行。因而,传输到扫描驱动器103-2的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2在第一步骤和第二步骤延伸的周期期间使扫描时钟脉冲CL3对于扫描驱动器103-2无效。使用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使扫描时钟脉冲CL3无效的这样一种操作,在给定定时下适用于一种其中把显示信号和消隐信号供给到在对其从扫描驱动器103输出扫描信号的区域内的象素组的情形,向该扫描驱动器103传输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2。
在图4中表示与从扫描驱动器103-1输出的扫描信号相对应的扫描时钟脉冲CL3的波形。尽管响应定义显示信号和消隐信号的间隔的输出的水平时钟脉冲CL1的脉冲产生扫描时钟脉冲CL3的脉冲,但在显示信号L513、L517、…的输出开始时刻不产生脉冲。以这种方式,使用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能进行在特定时刻使从显示控制电路104传输到扫描驱动器103的扫描时钟脉冲CL3无效的操作。可以进行使扫描时钟脉冲CL3对于扫描驱动器103-2部分无效的操作,从而与扫描时钟脉冲CL3相对应的信号处理路径包括在扫描驱动器103中,并且响应传输到扫描驱动器103的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可以开始信号处理路径的操作。这里,尽管在图4中没有表示,但控制图像数据对于象素阵列写的扫描驱动器103-3在消隐信号B的输出开始时刻对于扫描时钟脉冲CL3也成为死的。因而,有可能防止扫描驱动器103-3错误地把消隐信号供给到对其由于消隐信号B的输出在跟随第二步骤的第一步骤中供给基于图像数据的显示信号的像素行。
其次,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使在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分别控制的区域中顺序产生的扫描信号的脉冲(栅极脉冲)在其中把栅极脉冲输出到栅极线的阶段无效。在图4中表示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中的这种功能,使传输到扫描驱动器103的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与把消隐信号供给到象素阵列的扫描驱动器103内的信号处理有关。在图4中表示的三个波形DISP1、DISP2、DISP3表示与在相应扫描驱动器103-1、103-2、103-3内的信号处理有关的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1、114-2、114-3的那些。当这些波形DISP1、DISP2、DISP3在低电平下时,栅极脉冲的输出变得有效。而且,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1的波形DISP1在其中在上述第一步骤中把显示信号输出到象素阵列的周期期间为高电平,从而使在这个周期期间由扫描驱动器103-1产生的栅极脉冲的输出无效。
例如,在其中把显示信号L513至L516供给到象素阵列的4个水平周期期间在与栅极线G1至G7分别相对应的扫描信号上产生的栅极脉冲,使其相应输出响应在这个周期期间为高电平的扫描状态选择信号DISP1而无效,如由阴影指示的那样。因而,有可能防止把基于图像数据的显示信号错误地供给到对其在一定周期期间要供给消隐信号的象素行。并因此,能肯定地进行归因于这些象素行的消隐显示(在这些象素行中显示的图像的擦除),并且同时,能防止基于图像数据本身的显示信号的强度损失。而且,在输出消隐信号B并且在输出显示信号L513至L516的4个水平周期与输出显示信号L517至L520的以下4个水平周期之间排列的1个水平周期期间,扫描状态选择信号DISP1为低电平。因而,把在这些周期期间在与相应栅极线G5至G8相对应的扫描信号上产生的栅极脉冲共同输出到象素阵列,同时选择与包括4线的这些栅极线相对应的象素行,及把消隐信号B供给到各个象素行。
如上所述,在表示在图4中的显示装置的显示操作中,根据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有可能不仅确定向其传输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的扫描驱动器103的操作状态(上述第一步骤和上述第二步骤之一的操作状态或不取决于它们中的任何一个的非操作状态),而且确定响应这些操作状态由扫描驱动器103产生的栅极脉冲的输出的有效性。这里,基于这些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的扫描驱动器103的一系列控制(扫描信号从扫描驱动器103的输出),从相对于基于图像数据的显示信号对于象素阵列的写和消隐信号的写、响应扫描开始信号FLM把扫描信号输出到栅极G1开始。
图4主要表示使用响应扫描开始信号FLM的上述第二脉冲由扫描状态选择信号DISP1顺序移位的扫描驱动器103的栅极线的线选择操作(4线同时选择操作)。尽管在图4中没有表示,但由于响应扫描状态选择信号DISP1的显示装置的操作,响应扫描开始信号FLM的第一脉冲顺序移位使用扫描驱动器103的对于每个1线的栅极线的选择操作。因而,在图4中表示的显示装置的操作中,也必须在每个帧周期期间响应扫描开始信号FLM对于每个一次开始两种类型的象素阵列的扫描,并因此,作为扫描开始信号FLM的波形,第一脉冲和跟随第一脉冲的第二脉冲出现。
在图1和图4中表示的显示装置的上述驱动方法中,能改变沿象素阵列101的一侧排列的扫描驱动器103的数量和传输到扫描驱动器103的扫描状态选择信号114的数量,而不用改变联系图3和9已经解释的象素阵列101的结构,其中由三个扫描驱动器103共享的相应功能可以由一个扫描驱动器103集中保持(例如,把扫描驱动器103的内部划分成分别与上述三个扫描驱动器103-1、103-2、103-3相对应的电路部分)。
图6是时序图,表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在三个连续帧周期上的图像显示定时。在每个帧周期的开始处,响应扫描开始信号FLM的第一脉冲开始图像数据从第一扫描线(与上述栅极线G1相对应)到象素阵列的写。在从这个时间点过去时间Δt1之后,响应扫描开始信号FLM的第二脉冲开始消隐数据从第一扫描线到象素阵列的写。而且,在从产生扫描开始信号FLM的第二脉冲的时间点过去时间Δt2之后,响应扫描开始信号FLM的第一脉冲开始在下个帧周期中要输入到显示装置的图像数据到象素阵列的写。这里,在本实施例中,在图6中表示的时间Δt1′等于时间Δt1,而在图6中表示的时间Δt2′等于时间Δt2。
就图像数据到象素阵列的写的进行和消隐数据的写的进行而论,尽管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一个水平周期期间它们选择的栅极线的线数(前者1条,后者4条),但这些写的进行相对于过去的时间基本上等同。因而,无论扫描线在象素阵列中的位置如何,与相应扫描线相对应的象素行根据图像数据保持显示信号的周期(基本上覆盖上述时间包括用来接收显示信号的时间)和其中保持消隐信号的象素行的周期(基本上覆盖上述时间Δt2包括用来接收消隐信号的时间),在象素阵列的垂直方向上基本上是均匀的。就是说,能抑制在象素阵列中在象素行(沿垂直方向)之间的显示亮度的差异。
在本实施例中把1帧的67%和33%分别分配给在象素阵列中的图像数据的显示周期和消隐数据的显示周期,如图6中所示,并且进行与帧周期的分配相对应的扫描开始信号FLM的定时调节(调节上述时间Δt1和Δt2)。然而,通过改变扫描开始信号FLM的定时,能适当地改变图像数据的显示周期和消隐数据的显示周期。
当以图6中表示的图像显示定时操作显示装置时象素行的亮度响应的一个例子表示在图7中。在这种亮度响应中,具有WXGA级的分辨率并且在正常黑色显示模式中操作的一种液晶显示板用作在图3中表示的象素阵列101,并且以白色显示象素行的显示ON数据作为图像数据写在象素行中,而以黑色显示象素行的显示OFF数据作为消隐数据写在象素行中。因而,在图7中表示的亮度响应表示与液晶显示板的象素行相对应的液晶层的光学透射率的变化。
如图7中所示,在1帧周期期间的象素行(在这些象素行中包括的每个象素)首先响应与图像数据相对应的亮度,而此后响应黑色亮度。尽管液晶层的光学透射率响应施加到液晶层上的电场的变化较缓,如从图7清楚理解的那样,但光学透射率的值足以响应与用于每个帧周期的图像数据相对应的电场和与消隐数据相对应的电场。因而就归因于在帧周期期间在屏幕(象素行)上产生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而论,在帧周期内足以从屏幕(象素行)擦除图像,并因此,在与脉冲型显示装置相同的状态下显示图像。由于基于图像数据的图像的这样一种脉冲型响应,能减小在图像数据上产生的动画图像的模糊。通过改变象素阵列的分辨率或通过改变在图2中表示的驱动器数据的水平周期中的回扫周期的速率,能以相同方式得到这样一种便利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一步骤中,对于图像数据的每1线产生的显示信号顺序输出到象素阵列四次,并且分别顺序供给到与栅极线的1线相对应的象素行,而在以后的第二步骤中,把消隐信号顺序一次输出到象素阵列,并且供给到与4条栅极线相对应的象素行。然而,在第一步骤中显示信号的输出数量N(这个值也与在象素阵列中写的线数据的数量相对应)不限于4,而在第二步骤中消隐信号的输出数量M不限1。而且,在第一步骤中用于显示信号的一次输出对其施加扫描信号(选择脉冲)的栅极线的线数Y不限于1,而在第二步骤中用于一次消隐信号输出对其施加扫描信号的栅极线的线数Z不限于4。要求这些因数N、M是自然数,满足条件M<N并且要求N是2或更大。而且,也要求因数Y是小于N/M的自然数,并且因数Z是等于或大于N/M的自然数。更进一步,在其中把N线图像数据输入到显示装置的一个周期内,完成其中进行N次显示信号输出和M次消隐信号输出的1个循环。就是说,把在象素阵列的操作中是水平周期(N+M)倍长的值设置到一个值,该值等于或小于是在图像数据到显示装置的输入中的水平扫描周期的N倍长的值。前一个水平周期由水平时钟脉冲CL1的脉冲间隔定义,而后一个水平扫描周期由构成视频控制信号之一的水平同步信号HSYNC的脉冲间隔定义。
根据象素阵列的这样的操作条件,在其中把N线图像数据输入到显示装置的周期Tin期间,进行来自数据驱动器102的(N+M)次信号输出,就是说,进行包括第一步骤和跟随第一步骤的第二步骤的1个循环的象素阵列操作。因而,把在这个循环中分别分配给显示信号的输出和消隐信号的输出的时间(下文称作Tinvention)减小到是在周期Tin期间为了顺序输出与N线图像数据相对应的显示信号而输出信号一次必需的时间(Tprior)的(N/(N+M))倍大的一个值。然而,由于因数M是小于N的自然数,所以根据本发明,其中输出在1个循环期间的信号的本发明的输出周期Tinvention能保证等于或比上述Tprior的1/2长的长度。就是说,从图像数据到象素阵列写的观点出发,相对于在上述日本未审查专利出版物2001-166280中描述的技术,得到在上述SID 01 Digest,第994至997页中描述的有益效果。
而且,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周期Tinvention期间把消隐信号供给到象素,有可能迅速降低象素的亮度。因而,与在SID 01 Digest,第994至997页中描述的技术相比,根据本发明,能清楚地划分在1帧周期期间每个象素行的视频显示周期和消隐显示周期,并因此能有效地减小运动模糊。而且,在本发明中,尽管对于每(N+M)次断续地进行消隐信号到象素的供给,但相对于1次消隐信号输出,消隐信号能供给到与Z条栅极线相对应的象素行,并因此,能抑制在视频显示周期与在象素行之间产生的消隐显示周期之间的比值的差异。而且,通过对于消隐信号的每次输出每隔栅极线的Z条把扫描信号顺序施加到栅极线上,由于对于对其供给消隐信号的象素行数量的限制,也能减小对于来自数据驱动器102的消隐信号的一次输出的负载。
因而,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驱动不限于联系图1至图7已经解释并且其中把N设置4,把M设置到1及把Z设置到4的例子。只要满足上述条件,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就普遍地适用于保持型显示装置的整个驱动。例如,当在每个帧周期期间在一种交织方法中经奇数线或偶数线的任一种把图像数据输入到显示装置时,通过把奇数线或偶数线的图像数据顺序施加到其每1条上和把扫描信号顺序施加到栅极线的每2条上,可以把显示信号供给到与栅极的两条相对应的象素行上(这种情况下,至少上述因数Y呈现2)。而且,在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驱动中,把水平时钟脉冲CL1的频率设置到一个是水平同步信号HSYNC的频率的((N+M)/N)倍大(在图1和图4中表示的例子中为1.25倍)的一个值。然而,水平时钟脉冲CL1的频率可以进一步增大,以便使脉冲间隔变窄和保证象素阵列的操作余量。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脉冲振荡电路可以提供到显示控制电路104或在其附近,并因此联系具有比在由脉冲振荡电路产生的视频控制信号中包括的点时钟脉冲DOTCLK高的频率的基准信号,可以增大水平时钟脉冲CL1的频率。
就上述相应因数而论,可以最好把因数N设置到4或更大的自然数,而可以最好把因数M设置到1。而且,因数Y可以最好取与因数M相等的值,而因数Z可以最好取与因数N相等的值。
《第二实施例》也在本实施例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相对于在图2中表示的定时输入到在图3中表示的显示装置的图像数据,以在图1或图4中表示的波形从数据驱动器102输出显示信号和扫描信号,并且按照在图6中表示的显示定时进行显示。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基于在图1和图4中表示的图像数据的显示信号的输出的消隐信号的输出定时每帧周期变化,如图8中所示。
在把液晶显示板用作象素阵列的显示装置中,在图8中表示的本实施例的消隐信号的输出定时具有这样一种有益效果能分散在对其供给消隐信号的液晶显示板的数据线中产生的信号波形的环行影响,由此能提高图像的显示质量。在图8中,分别与水平时钟脉冲CL1的脉冲相对应的周期Th1、Th2、Th3、…在横向顺序排列,并且在这些周期的任一个中,其每一个包括用于从数据驱动器102输出的图像数据的每1线的显示信号m、m+1、m+2、m+3…和消隐信号B的草图,对于连续帧周期n、n+1、n+2、n+3…的每一个在纵向顺序排列。在本实施例中描述的显示信号m、m+1、m+2、m+3不限于特定线的图像数据,而是例如能用作在图1中的显示信号L1、L2、L3、L4以及显示信号L511、L512、L513、L514。
每当以联系第一实施例解释的方式把图像数据写入象素阵列四次时,把消隐数据写入象素阵列一次。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从在上述周期Th1、Th2、Th3、Th4、Th5、Th6、…中每隔4个周期排列的任何一组周期(例如,包括周期Th1、Th6、Th12、…的一组)到周期的另一组(例如,包括周期Th2、Th7、Th13、…的一组)的每个帧,顺序改变在图8中表示的把消隐数据施加到象素阵列上的项。例如,在帧周期n内,在把第m线数据输入到象素阵列之前(在把基于第m线数据的显示信号施加到第m象素行之前),把消隐数据输入到象素阵列(把消隐数据施加到与栅极线的给定4线相对应的象素行)。在帧周期n+1中,在把第m线数据输入到象素阵列之前和在把基于第(m+1)线数据的显示信号输入到象素阵列之前,把上述消隐数据输入到象素阵列。第(m+1)线数据到象素阵列的输入跟随第m线数据的输入,并且把基于第(m+1)线数据的显示信号施加到第(m+1)象素行上。在相应线数据到象素阵列的以后输入中,把基于线数据的显示信号施加到具有与线数据相同地址(顺序)的象素行。
在帧周期n+2中,在把第(m+1)线数据输入到象素阵列中之后和在把基于第(m+2)线数据的显示信号输入到象素阵列之前,把消隐数据输入到象素阵列。在以后的帧周期n+3中,在把第(m+2)线数据输入到象素阵列中之后和在把基于第(m+3)线数据的显示信号输入到象素阵列之前,把消隐数据输入到象素阵列。此后,通过移位或偏移消隐数据的定时每1水平周期反复线数据和消隐数据到象素阵列的这种输入,并且在帧周期n+4中,输入返回到在帧周期n中线数据和消隐数据到象素阵列的输入图案。通过反复一系列操作,能均匀地分散当不仅把消隐信号而且把基于线数据的显示信号输出到象素阵列的相应数据线时沿数据线的延伸方向产生的信号波形的环行影响,从而能提高在象素阵列上显示的图像的质量。
也在本实施例中,以与第一实施相同的方式,以图6中表示的图像显示定时操作显示装置。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用来把消隐信号施加到象素阵列上的定时如上述那样每个帧周期移位,所以用来产生通过消隐信号开始象素阵列的扫描的扫描开始信号FLM的第二脉冲的时间点对应于帧周期偏移。与产生扫描开始信号FLM的定时的第二脉冲的变化相对应,在图6中在帧周期1中指示的时间Δt1在以后帧周期2中成为比时间Δt1短(或长)的时间Δt1′,而在帧周期1中指示的时间Δt2在以后帧周期2中成为比时间Δt2长(或短)的时间Δt2′。考虑到在基于在图8中表示的一对帧周期n和n+1与另一对帧周期n+3和n+4之间观察的线数据m的显示信号上象素阵列扫描开始时间的“偏移”,在本实施例中,与扫描开始信号FLM的脉冲间隔相对应的两个时间间隔Δt1、Δt2的至少一个响应帧周期改变。
如上所述,当按照根据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在每个帧周期期间沿时间轴移位消隐信号的输出周期的驱动方法跟随在图6中表示的图像显示定时进行显示操作时,在设置扫描开始信号时一些变化是必需的。然而,由本实施例得到的有益效果几乎比得上在图7中表示的由第一实施例得到的有益效果。因而,也在本实施例中,能基本上以与脉冲型显示装置相同的方式在保持型显示装置上显示与图像数据相对应的图像。而且,与保持型象素阵列相比,动画图像不会危及亮度,并因此,有可能通过减小在动画图像中产生的运动模糊进行显示。也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调节扫描开始信号FLM的定时(例如,上述脉冲间隔Δt1、Δt2的分布)能适当地改变在1帧周期期间在图像数据的显示周期与消隐数据的显示周期之间的比值。而且,本实施例的驱动方法对于显示装置的适用范围,如在第一实施例的驱动方法的情况下那样,不受象素阵列(例如,液晶显示板)的分辨率限制。更进一步,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以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相同的方式,通过适当改变在由水平时钟脉冲CL1定义的水平周期中包括的回扫周期的比值,能增大或减小在第一步骤中显示信号的输出数量N和由第二步骤选择的栅极线的线数Z。
《第三实施例》图10是视图,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并且与图8相对应。
就是说,以与图8相同的方式,图10也表示显示信号的变化,其中按照在图6中表示的显示定时以在图1或图4中表示的波形从数据驱动器102输出显示信号和扫描信号。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每个帧周期改变在图1或图4中表示的关于基于图像数据的显示信号的输出的消隐信号的输出定时。况且,在图10中省略扫描信号CL1的波形。
在这种情况下,在顺序输出的N次显示信号中包括的消隐信号B没有并列在与时间轴正交的方向上,而是使其输出定时彼此移位或偏移。就是说,如图8中所示,就分别与水平时钟脉冲CL1的脉冲相对应的周期Th1、Th2、Th3、…而论,把第n帧的消隐信号分配给周期Th1,把第(n+1)帧的消隐信号分配给周期Th3,把第(n+2)帧的消隐信号分配给周期Th4,及进一步,把第(n+3)帧的消隐信号分配给周期Th5。
就是说,在上述周期Th1、Th2、Th3、…的任一个中,在上述顺序输出的N次显示信号中包括的消隐信号B只呈现一次。换句话说,在相应帧的显示中彼此不同的时刻通过移位时间输出消隐信号B。
然后,作为在图8中没有表示的构造,上述显示信号经受所谓的交变。就是说,在图10中,就第n帧显示信号、在消隐信号B与下次消隐信号B之间输出的从m到m+3的相应线的图像数据而论,其极性这样变换,从而把其一个-极性给m线,把其一个+极性给m+1线,把其一个-极性给m+2线,及把其一个+极性给m+3线。
这里,在m线中的-极性意味着由-极性开头,并且然后按照在线方向上的象素单位以+、-、+、-、…的顺序变化。在m+1线中的+极性意味着以+极性开头,并且然后按照在线方向上的象素单位以-、+、-、+、…的顺序变化。在m+2线中的-极性意味着由-极性开头,并且然后按照在线方向上的象素单位以+、-、+、-、…的顺序变化。在m+3线中的+极性意味着以+极性开头,并且然后按照在线方向上的象素单位以-、+、-、+、…的顺序变化。
而且,在每个象素中极性是+的事实意味着施加到象素电极PX上的电压相对于相对电极CT呈现正极性,而在每个象素中极性是-的事实意味着施加到象素电极PX上的电压相对于相对电极CT呈现负极性。
因而,当某一象素的极性呈现+时,在行方向的其它相邻象素和在列方向上的其它相邻象素的极性呈现-,而当某一象素的极性呈现-时,在行方向的其它相邻象素和在列方向上的其它相邻象素的极性呈现+,由此实现所谓的点反转交变。
也相对于消隐信号B以相同方式进行这种极性变化。然而,重要的是,某一消隐信号B的极性呈现与在消隐信号B之后要输出的图像数据的极性相反的极性。就是说,在图10中,尽管把通过对于每个帧周期移位输出定时排列的消隐信号B的极性偶然设置到+,但把下次输出到相应消隐信号B的图像数据的极性设置到-。
图11至图33是视图,分别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的其它实施例,并且与图10相对应。
在所有这些图中,如上所述,消隐信号B没有并列在与时间轴正交的方向上,并且其输出定时沿时间轴移位或偏移,从而进行所谓的点反转驱动。同时,在这些图中表示的情形满足消隐信号B的极性呈现与紧接消隐信号B要输出的图像数据的极性相反的极性的条件。
就是说,在表示在图11至图33中的相应情况下,与表示在图10中的情形相比,使在每帧中的消隐信号B相对于在时间偏移中的另一帧的消隐信号B不同,并且消隐信号B的极性也因而不同。
然而,本实施例等同于其它实施例的地方在于,分配图像数据的极性,从而它们所有都能进行点反转驱动,并因此,把每个消隐信号B的极性设置成与紧接消隐信号B要输出的图像数据的极性相反的极性。
在第三实施例中表示的每个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的目的在于,在进行所谓点反转驱动的前提下,通过对于每个帧周期移位或偏移消隐信号B的输出定时进一步提高显示质量。更具体地说,在第三实施例中表示的每个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的目的在于,使在显示中比背景较明亮并且能由肉眼观察到的横向带条最小。
图34表示当进行所谓点反转驱动时的缺陷,其中在显示信号中包括消隐信号B,并且在对于每帧的相同定时处插入消隐信号B。
首先,图34(a)表示这样的情形沿在第1帧中的时间流失输出显示信号,从而在紧接消隐信号B后出现第m线图像数据,然后输出第(m+1)线图像数据、第(m+2)线图像数据、第(m+3)线图像数据、及下个消隐信号B、第(m+4)线图像数据、…。然后,尽管在图中没有表示,对于第2帧和以后帧同样进行,其中在与时间轴正交的方向上排列相应消隐信号B。就是说,在相应帧的转换中,对于每个帧在相同定时处输出消隐信号B。
在这种情况下,相应图像数据对于每条线或在线上的每个象素改变其极性。例如,尽管在第m线上的图像数据的极性在图34中描述为-,但这个极性指示在m线上第一象素的极性。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消隐信号B的极性呈现与紧接消隐信号B要输出的图像数据的极性相反的极性。
而且,图34(b)是当把在图34(a)中表示的显示信号供给到液晶显示板时施加到液晶显示板的各个象素上的电压的极性的平面图。
在图34中表示的第m线图像数据、第(m+1)线图像数据、第(m+2)线图像数据及第(m+3)线图像数据分别写在图34(b)中的第m线(行)、第(m+1)线(行)、第(m+2)线(行)、及第(m+3)线(行)中。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第m线(行)的各个象素,在由给到在图34(a)中的第m线的图像数据的一部分的-极性开头之后,以+、-、+、-、…的顺序到图中的右边依次确定极性。以相同方式,相对于第(m+1)线(行)的各个象素,在由给到在图34(a)中的第(m+1)线的图像数据的一部分的+极性开头之后,以-、+、-、+、…的顺序到图中的右边依次确定极性。
然后,紧接上述相应图像数据输出的消隐信号B同时写在图34(b)中的第(m+α)线(行)、第(m+α+1)线(行)、第(m+α+2)线(行)、及第(m+α+3)线(行)中。
如能从图34(b)清楚理解的那样,使对其供给消隐信号B的各个象素的极性(例如,在图中在第(m+α)行至第(m+α+3)行中的各个象素的极性)在视频线的方向(与扫描线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在输出消隐信号B之后对其供给1线的显示信号的各个象素(例如,在图中在第(m+4)行中的各个象素的极性)彼此不同。
在具有这样一构造的液晶显示板的显示表面上,如图34(c)中所示,在供给消隐信号B之后的线上,就是说,在第m线(行)和第(m+4)线(行)上,显示比背景较明亮的线状横向带条。由于横向带条的显示即使在以后帧中也不改变其位置,所以用肉眼观察到横向带条。鉴于上文,在这个第三实施例中,如在图10至图33中表示的相应模式的情况下,在顺序输出N次显示信号中包括的消隐信号B使其输出定时在不同时刻移位或偏移而不并列在与时间轴正交的方向上。图35表示当在顺序输出N次显示信号中包括的消隐信号B使其输出定时在不同时刻移位或偏移而不并列在与时间轴正交的方向上时在相应帧中线状的横向带条的位置。
图35表示在第n帧显示中在第m线上显示的线状横向带条、在第(n+1)帧显示中在第(m+2)线上显示的线状横向带条、在第(n+2)帧显示中在第(m+1)线上显示的线状横向带条、及在第(n+3)帧显示中在第(m+3)线上显示的线状横向带条。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线状横向带条不停留在相同线上,并且当变换帧时向其它线运动,并因此,横向带条用肉眼几乎观察不到并且以注意不到的方式显示。
其次,解释在这样的驱动中把每个消隐信号B的极性设置成与紧接消隐信号B输出的图像数据的极性相反的原因。
图36(a)、(b)是当把每个消隐信号B的极性设置成与紧接消隐信号B输出的图像数据的极性相反时在第n帧和第(n+1)帧中相应图像数据和消隐信号B的波形图。在图36(a)中表示的消隐信号B具有+极性,而在图36(b)中表示的消隐信号B具有-极性。
波形图对应于相对施加到相对电极CT上的反电压(基准电压、共用电压)而施加到象素电极PX上的电压,其中当施加到象素上的电压呈现+极性时,施加到象素电极PX上的电压相对于基准电压呈现正极性,而当施加到象素电极PX上的电压呈现-极性时,施加到象素电极PX上的电压相对于基准电压呈现负极性。
然后,在图36(a)的情况下,把紧接消隐信号B输出的图像数据的极性设置到-,并且这个-从消隐信号B的极性+变化而来。然而,这里,在消隐信号B之前输出的图像数据的极性具有+极性,并因此,在对于基准电压具有+极性的消隐信号B的一个过渡周期期间和在到对于基准电压具有-极性的图像数据的电压的一个过渡周期期间的电压波形变化不会变陡和变尖,并因此,用于紧接消隐信号B输出的图像数据的白色显示的积分值作为较大值显示。这意味着,在图36(a)中,在从具有+极性的消隐信号B到具有-极性的图像数据的过渡时刻处的电压(绝对值)变得大于在从具有+极性的图像数据到具有-极性的图像数据的过渡时刻处的电压(绝对值)。在图中在这些电压之间的差作为电位差指示。
以相同方式,在图36(b)的情况下,把紧接消隐信号B输出的图像数据的极性设置到+,并且从消隐信号B的极性-变化为这个+。然而,这里,在消隐信号B之前输出的图像数据的极性具有-极性,并因此,在对于基准电压具有-极性的消隐信号B的一个过渡周期期间和在到对于基准电压具有+极性的图像数据的电压的一个过渡周期期间的电压波形变化不会变陡和变尖,并因此,用于紧接消隐信号B输出的图像数据的白色显示的积分值作为较大值显示。这意味着,在图36(b中,在从具有-极性的消隐信号B到具有+极性的图像数据的过渡时刻处的电压(绝对值)变得大于在从具有-极性的图像数据到具有+极性的图像数据的过渡时刻处的电压(绝对值)。在图中在这些电压之间的差作为电位差指示。
然而,由于每个消隐信号B的极性具有与紧接消隐信号B输出的图像数据的极性相反的极性,所以使上述电位差的数值实现最小化。
就是说,图37(a)、(b)是分别与上述图36(a)、(b)对应的视图,其中把每个消隐信号B的极性设置成与紧接消隐信号B输出的图像数据的极性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7(a)中所示,把紧接消隐信号B输出的图像数据的极性设置到-,并且从消隐信号B的极性-变化为这个-。然而,这里,在消隐信号B之前输出的图像数据的极性具有-极性,并因此,在对于基准电压具有-极性的消隐信号B的一个过渡周期期间和在到对于基准电压具有-极性的图像数据的电压的一个过渡周期期间的电压波形变化临时降到负,并且由于紧接消隐信号B输出的图像数据使负极性的绝对值增大。因而,用于白色显示的积分值作为一个较大值显示。这意味着,在图37(a)中,在从具有-极性的消隐信号B到具有-极性的图像数据的过渡时刻处的电压(绝对值)变得大于在从具有+极性的图像数据到具有-极性的图像数据的过渡时刻处的电压(绝对值)。在图中在这些电压之间的差作为电位差指示。在这种情况下,电位差呈现比在图36(a)中表示的电位差大的值。
以相同的方式,如图37(b)中所示,把紧接消隐信号B输出的图像数据的极性设置到+,并且从消隐信号B的极性+变化为这个+。然而,这里,在消隐信号B之前输出的图像数据的极性具有+极性,并因此,在对于基准电压具有-极性的消隐信号B的一个过渡周期期间和在到对于基准电压具有+极性的图像数据的电压的一个过渡周期期间的电压波形变化临时升高到正,并且由于紧接消隐信号B输出的图像数据使负极性的绝对值增大。因而,用于白色显示的积分值作为一个较大值显示。这意味着,在图37(b)中,在从具有+极性的消隐信号B到具有+极性的图像数据的过渡时刻处的电压(绝对值)变得大于在从具有+极性的图像数据到具有-极性的图像数据的过渡时刻处的电压(绝对值)。在图中在这些电压之间的差作为电位差指示。在这种情况下,电位差呈现比在图36(b)中表示的电位差大的值。
图38(a)、(b)、(c)、(d)分别表示在第n帧、第(n+1)帧、第(n+2)帧及第(n+3)帧中的图像数据和消隐信号B的波形图,作为在图12中表示的一种驱动模式的一个例子。
如能从这些图清楚理解的那样,图38(a)与表示在图36(a)中的情形相对应,图38(b)与表示在图36(b)中的情形相对应,图38(c)与表示在图36(b)中的情形相对应,及图38(d)与表示在图36(a)中的情形相对应。
因而,紧接消隐信号B供给的用于1线的图像数据呈现比其它的图像数据的高的亮度。然而,能把亮度抑制到最小级。
而且,紧接消隐信号B供给的用于1线的图像数据在相应帧的转换中以与消隐信号B相同的方式不停留在相同线上,而是向其它线运动。因而,图像数据用肉眼几乎观察不到,并且以注意不到的方式显示。在第三实施例中描述的实施例也能直接应用于在第一实施例中表示的修改。例如,在第一步骤中显示信号的输出数量M不限于4,而在第二步骤中消隐信号的输出数量M不限于1。
如能从以上解释清楚理解的那样,根据液晶显示装置和本实施例的驱动方法,有可能防止在屏幕上显示的横向带条的产生。
《第四实施例》图39是视图,表示在多个连续帧周期n、n+1、n+2、…中作为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的第三实施例解释的供给到与栅极线G1、G2、G3、…相对应的各个象素行的显示信号(从图像数据导出的m、m+1、m+2、…和从消隐信号导出的B)的变化。图38与图8相对应。
以与在图8中表示的情形相同的方式,相对于在图2中表示的定时处输入的图像数据,显示信号和扫描信号以在图1或图4中表示的波形从数据驱动器102输出,并且按照在图6中表示的显示定时显示。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基于在图1和图4中表示的图像数据的显示信号的输出的消隐信号的输出定时按每帧周期变化。
就是说,在表示在图39中的实施例中,以与在图8中表示的实施例相同的方式,显示信号和扫描信号以在图1或图4中表示的波形从数据驱动器102输出,并且按照在图6中表示的显示定时显示。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基于在图1和图4中表示的图像数据的显示信号的输出的消隐信号的输出定时按每帧周期变化。
然而,在表示在图39中的实施例的情况下,在顺序输出N次显示信号中包括的消隐信号B,当然,没有并列在与时间轴正交的方向上,并且使其输出定时移位或偏移。而且,消隐信号B分布在直线上(在图中从左上侧到右下侧延伸的直线),从而它们都不并列。就是说,响应N次显示信号顺序显示的帧的每一个的消隐信号B这样分布,从而周期的时间顺序偏移(移位)相对于下个消隐信号至多不包括Th1(Th2、Th3、Th4、…)的(N-2)个。
图39表示一种其中把N设置到N=4的情形。假定一组包括连续四个帧(例如,帧n、n+1、n+2、n+3),在属于该组的每个帧中与刚好在每个帧之前的另一个帧中的消隐信号的相应输出项之间识别长达周期Th1、Th2、Th3、Th4、…的一个(在图39中水平时钟脉冲CL1的一个循环)的时间顺序偏移。
如图39中所示,在与水平时钟脉冲CL1的相应脉冲相对应的周期Th1、Th2、Th3、…中,把n帧的消隐信号分配给周期Th1,把(n+1)帧的消隐信号分配给周期Th3,把(n+2)帧的消隐信号分配给周期Th2,及进一步,把(n+3)帧的消隐信号分配给周期Th4。这里,在过渡到(n+4)帧之后,反复上述关系。
因此,在包括帧n、n+1、n+2、及n+3的上述组中,只有在(n+2)帧中用来输出消隐信号B的项移动到与其在刚好在(n+2)帧之前的(n+1)帧中用来输出消隐信号B的另一个相邻的上述周期Th1、Th2、Th3、Th4、…的一个。况且,用来在(n+2)帧中输出消隐信号B的每一项向用于与紧在(n+2)帧之前的另一个帧((n+1)帧)相反的(n+2)帧的扫描开始信号FLM移动,而用来在属于该组的其它帧中输出消隐信号B的每一项离开用于与紧在其它帧之前的另一个帧相反的其它帧的扫描开始信号FLM移动。在图39中,在(n+2)帧之后出现4帧的(n+6)帧具有与(n+2)帧类似的特征。
本实施例采用以上构成的原因如下。例如,当进行在图8表示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时,由于环行波形的影响,紧接相应帧的消隐信号B输出的显示数据,即在第n帧中的显示信号m、m+4、…,在第(n+1)帧中的显示信号m+1、m+5、…,在第(n+2)帧中的显示信号m+2、m+6,在第(n+3)帧中的显示信号m+3、m+7,分别以较大亮度显示,并且这样显示,从而它们在象素区域上线性排列。因而,显示与其它区域相比较亮的回扫线(显示流),从而它们响应相应帧的转换流动,由此显示数据能用肉眼观察到。
第四实施例为解决这种缺陷而提供,并且这样配置,从而如上所述,相应消隐信号B这样分布,从而它们不并列在图39中从左上部开始并且到右下部的直线上。由于这样一种构造,观察屏幕作为整体,接收波形环行影响的线在从第n帧到第(n+1)帧的转换中在屏幕上以向下方向上运动,在从第(n+1)帧到第(n+2)帧的转换中在屏幕上以向上方向上运动,在从第(n+2)帧到第(n+3)帧的转换中在屏幕上以向下方向上运动,及在从第(n+3)帧到第(n+4)帧的转换中在屏幕上以向上方向上运动,由此有可能使得用户难以用肉眼观察到显示流。
图40是视图,表示基于上述相同概念的另一种模式,并且也与图8相对应。
在图40中表示的情况下,就与水平时钟脉冲CL1的相应脉冲分别对应的周期Th1、Th2、Th3、…而论,把第n帧的消隐信号分配给周期Th1,把第(n+1)帧的消隐信号分配给周期Th3,把第(n+2)帧的消隐信号分配给周期Th4,及进一步,把第(n+3)帧的消隐信号分配给周期Th2。这里,在包括第(n+4)帧的以后帧中,反复上述关系。
由上文,就相应帧的消隐信号B而论,相对于下个消隐信号呈现周期Th1(Th2、Th3、Th4、…)的时间顺序偏移的帧只有第(n+2)帧。这种模式基本上等同于在图39中表示的模式。
第四实施例也能直接应用于在第一实施例中表示的修改。例如,在第一步骤中显示信号的输出数量M不限于4,而在第二步骤中消隐信号的输出数量M不限于1。
《第五实施例》图41至图56表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的第五实施例解释的来自显示控制电路(定时控制器)的信号的输出波形和来自与这些信号相对应的扫描驱动器和数据驱动器的信号的相应输出波形,其中以与在图4中表示的那些相同的方式表示波形。然而,在图41至图56中表示的本实施例与在图4中表示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如能从在相应图的中心处描绘的扫描开始信号FLM的脉冲清楚理解的那样,在相应帧的横向在中心处排列着某一帧周期与下个帧周期之间的一条边界。
在第五实施例中,在从一帧到下一帧的转换时刻处,在前一帧中最后输出的消隐信号B与在后一帧中首先输出的消隐信号B之间产生的扫描时钟脉冲CL3的数量总是调节到N个,同时防止扫描时钟脉冲CL3的数量成为不确定或不限定的(成为2、3或5)。
进行这样一种调节的原因如下。例如,如在图57中所示,可能有这样一种情形在前一帧中最后输出的消隐信号B与在后一帧中首先输出的消隐信号B之间产生的扫描时钟脉冲CL3的数量成为3。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有这样一种现象在其中扫描开始信号FLM定位在其中心处在栅极线Gj+3的线上的1帧中,写消隐信号B两次。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这根线作为一个边界工作,并且在图像数据的保持时间与消隐信号B的保持时间之间的比值在象素阵列的上下部分之间是不同的,并因此产生亮度差,由此线部分显示得比其它背景暗。
而且,如图58中所示,可能有这样一种情形在前一帧中最后输出的消隐信号B与在后一帧中首先输出的消隐信号B之间产生的扫描时钟脉冲CL3的数量成为5。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有这样一种现象在其中扫描开始信号FLM定位在其中心处在栅极线Gj+4的线上的1帧中,根本不写消隐信号B。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这根线作为一个边界工作,并且在图像数据的保持时间与消隐信号B的保持时间之间的比值在象素阵列的上下部分之间是不同的,并因此产生亮度差,由此线部分显示得比其它背景亮。
因而,在这个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在前一帧中最后输出的消隐信号B与在后一帧中首先输出的消隐信号B之间产生的扫描时钟脉冲CL3的数量总是调节到N个,从而按照N帧单位使图像数据的保持时间和消隐信号B的保持时间彼此一致,由此能消除在象素阵列的上下部分之间的亮度差。
这里,由于预先设置在到显示控制电路(定时控制器)的图像数据的输入波形(输入数据)与在显示控制电路的输出波形(驱动器数据)之间的定时,所以使用例如定时控制器(显示控制电路)104能容易地进行在帧转换时刻处的扫描时钟脉冲CL3的数量调节。
下文,解释一种采用一种方法的情形,其中使用输入4个水平周期写用于4线的图像数据和用于4线的消隐数据,并且使用在图41中表示的实施例分布消隐数据。
这里,在上述相应图中,所有符号CL31、CL32、CL33都指示扫描时钟脉冲,其中扫描时钟脉冲CL31输入到扫描驱动器103-1,扫描时钟脉冲CL32输入到扫描驱动器103-2及扫描时钟脉冲CL33输入到扫描驱动器103-3。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对于所有相应扫描时钟脉冲CL31、CL32、CL33在相同定时处输出脉冲,但它们之一用于基于除消隐信号B之外的显示信号的显示,而两个剩余扫描时钟脉冲用于基于消隐信号B的显示。
因而,相对于两个其它剩余扫描时钟脉冲,在帧的转换时刻处,能调节在前一帧中最后输出的消隐信号B与在后一帧中首先输出的消隐信号B之间产生的扫描时钟脉冲的数量。
在这样一种构造中,首先,判断在1帧中的输入水平周期的数量是否是4的倍数、4+1的倍数、4+2的倍数或4+3的倍数。而且,监视输入帧和把输入水平周期的数量分配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帧,并且反复这种操作。基于上文,下文解释其中输入水平周期的数量是4的倍数的情形。
如图41中所示,在第一帧与第二帧的转换时刻,在最后消隐信号B对于第一帧的写与开始消隐信号B对于第二帧的写之间存在2个水平周期。在这种方式中,在2个水平周期期间,当把通常的扫描时钟脉冲CL3输入到扫描驱动器时,输出定时仅移位2线,并因此扫描时钟脉冲CL3短缺2个时钟脉冲。因而,扫描时钟脉冲CL3添加有对于第二帧的开始1个水平周期短缺的两个脉冲,以便输出3个脉冲。
如图42中所示,在第二帧与第三帧的转换时刻,在最后消隐信号B对于第二帧的写与开始消隐信号B对于第三帧的写之间存在3个水平周期。在这种方式中,在3个水平周期期间,当把通常的扫描时钟脉冲CL3输入到扫描驱动器时,输出定时仅移位3线,并因此扫描时钟脉冲CL3短缺1个时钟脉冲。因而,扫描时钟脉冲CL3添加有对于第三帧的开始1个水平周期短缺的一个脉冲,以便输出2个脉冲。
如图43中所示,在第三帧与第四帧的转换时刻,在最后消隐信号B对于第三帧的写与开始消隐信号B对于第四帧的写之间存在6个水平周期。在这种方式中,在6个水平周期期间,当把通常的扫描时钟脉冲CL3输入到扫描驱动器时,输出定时移位6线,并因此出现其中没有写消隐信号的两线。因而,扫描时钟脉冲CL3变得多两个脉冲。因而,从第四帧的开始停止扫描时钟脉冲CL3两个水平同期。
如图44中所示,在第四帧与第一帧的转换时刻处,在最后消隐信号B对于第四帧的写与开始消隐信号B对于第一帧的写之间存在5个水平周期。在这种方式中,在5个水平周期期间,当把通常的扫描时钟脉冲CL3输入到扫描驱动器时,输出定时移位5线,并因此出现其中没有写消隐信号B的1线。因而,扫描时钟脉冲CL3变得多一个脉冲。因而,在第一帧的开始水平同期处停止扫描时钟脉冲CL3。
因而,对于所有线通过1次/1帧进行消隐信号B的写,从而能得到良好的显示质量。把总共四帧作为调节的结果,扫描时钟脉冲CL3添加有3个时钟脉冲,并且停止三个时钟脉冲,并因此调节数量彼此一致。因而,在图像数据保持时间与消隐信号B保持时间之间的比值遍及包括的4帧彼此一致,并因此消除在象素阵列上下部分之间的亮度差,由此能提高图像质量。
而且,在上述条件的前提下,解释其中输入水平周期的数量是4+1的倍数的情形。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用于输入4线的回扫周期进行消隐信号B的写。就是说,根据输入4线周期产生输出5线周期。这里,当在1帧中输入水平同期的数量是4+1的倍数时存在分数。为了消除这种情形,把四个帧设置为一个单元,并且组合从四帧得到的分数以进一步产生输出1线周期。
如图45中所示,在第一帧与第二帧的转换时刻,在最后消隐信号B在第一帧中的写与开始消隐信号B在第二帧中的写之间存在4个水平周期。因而,不进行扫描时钟脉冲CL3的脉冲数量的调节。
以后,如图46中所示,在第二帧与第三帧的转换时刻,在最后消隐信号B在第二帧中的写与开始消隐信号B在第三帧中的写之间存在4个水平周期。因而,不进行扫描时钟脉冲CL3的脉冲数量的调节。
然后,如图47中所示,在第三帧与第四帧的转换时刻,在最后消隐信号B在第三帧中的写与开始消隐信号B在第四帧中的写之间存在3个水平周期。在这种方式中,就3个水平周期而论,当把通常的扫描时钟脉冲CL3输入到扫描驱动器时,输出定时移位3线,并因此出现其中写消隐信号两次的1线。因而,扫描时钟脉冲CL3短缺1个时钟脉冲。因而,扫描时钟脉冲CL3在第三帧的开始1个水平周期中添加有1个时钟脉冲的短缺量,以便输出两个脉冲。
然后,如图48中所示,在第四帧与第一帧的转换时刻,在最后消隐信号B在第四帧中的写与开始消隐信号B在第一帧中的写之间存在5个水平周期。在这种方式中,就5个水平周期而论,当把通常的扫描时钟脉冲CL3输入到扫描驱动器时,输出定时移位5线,并因此出现其中不写消隐信号的1线。因而,扫描时钟脉冲CL3多包括1个时钟脉冲。因而,在第一帧的水平周期的开始中停止扫描时钟脉冲CL3。
因而,对于所有线通过1次/1帧进行消隐信号B的写,从而能得到良好的显示质量。而且,把总共四帧作为调节的结果,扫描时钟脉冲CL3添加有1个时钟脉冲,并且停止一个时钟脉冲,并因此调节数量彼此一致。因而,在图像数据保持时间与消隐信号B保持时间之间的比值在整个象素阵列上遍及包括的4帧彼此一致,并因此消除在象素阵列上下部分之间的亮度差,由此能提高图像质量。
而且,在上述条件的前提下,解释其中输入水平周期的数量是4+2的倍数情形。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用于输入4线的回扫周期进行消隐信号B的写。就是说,根据输入4线周期产生输出5线周期。这里,当在1帧中输入水平周期的数量是4+2的倍数时存在分数。为了消除这种情形,把四个帧设置为一个单元,并且组合从四帧得到的分数以进一步产生输出2线周期。
如图49中所示,在第一帧与第二帧的转换时刻,在最后消隐信号B在第一帧中的写与开始消隐信号B在第二帧中的写之间存在4个水平周期。因而,不进行扫描时钟脉冲CL3的脉冲数量的调节。
以后,如图50中所示,在第二帧与第三帧的转换时刻,在最后消隐信号B在第二帧中的写与开始消隐信号B在第三帧中的写之间存在5个水平周期。因此,扫描时钟脉冲CL3的脉冲个数不进行调整。在这种方式中,就5个水平周期而论,当把通常的扫描时钟脉冲CL3输入到扫描驱动器时,输出定时移位5线,并因此出现其中不写消隐信号的1线。因而,扫描时钟脉冲CL3多包括1个时钟脉冲。因而,在第三帧的开始水平周期中停止扫描时钟脉冲CL3。
然后,如图51中所示,在第三帧与第四帧的转换时刻,在最后消隐信号B在第三帧中的写与开始消隐信号B在第四帧中的写之间存在4个水平周期。因而,不进行扫描时钟脉冲CL3的脉冲数量的调节。
然后,如图52中所示,在第四帧与第一帧的转换时刻,在最后消隐信号B在第四帧中的写与开始消隐信号B在第一帧中的写之间存在3个水平周期。在这种方式中,就3个水平周期而论,当把通常的扫描时钟脉冲CL3输入到扫描驱动器时,输出定时移位3线,并因此出现其中写消隐信号两次的1线。因而,扫描时钟脉冲CL3短缺1个时钟脉冲。因而,扫描时钟脉冲CL3在第一帧的开始1个水平周期中添加有1个时钟脉冲的短缺量,以便输出两个脉冲。
因而,对于所有线通过1次/1帧进行消隐信号B的写,从而能得到良好的显示质量。而且,把总共四帧作为调节的结果,扫描时钟脉冲CL3添加有1个时钟脉冲,并且停止一个时钟脉冲,并因此调节数量彼此一致。因而,在图像数据保持时间与消隐信号B保持时间之间的比值在整个象素阵列上遍及包括的4帧彼此一致,并因此消除在象素阵列上下部分之间的亮度差,由此能提高图像质量。
而且,在上述条件的前提下,解释其中输入水平周期的数量是4+3的倍数情形。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用于输入4线的回扫周期进行消隐信号B的写。就是说,根据输入4线周期产生输出5线周期。这里,当在1帧中输入水平周期的数量是4+3的倍数时存在分数。为了消除这种情形,把四个帧设置为一个单元,并且组合从四帧得到的分数以进一步产生输出2线周期。
如图53中所示,在第一帧与第二帧的转换时刻,在最后消隐信号B在第一帧中的写与开始消隐信号B在第一帧中的写之间存在5个水平周期。在这种方式中,就5个水平周期而论,当把通常的扫描时钟脉冲CL3输入到扫描驱动器时,输出定时移位5线,并因此出现其中不写消隐信号的1线。因而,扫描时钟脉冲CL3多包括1个时钟脉冲。因而,在第二帧的开始水平周期中停止扫描时钟脉冲CL3。
以后,如图54中所示,在第二帧与第三帧的转换时刻,在最后消隐信号B对于第二帧的写与开始消隐信号B对于第三帧的写之间存在2个水平周期。在这种方式中,就2个水平周期而,当把通常的扫描时钟脉冲CL3输入到扫描驱动器时,输出定时移位2线,并因此出现其中写消隐信号B两次的2线。因而,扫描时钟脉冲CL3短缺2个时钟脉冲。因而,扫描时钟脉冲CL3在第三帧的开始1个水平周期中添加有2个时钟脉冲的短缺量,以便输出三个脉冲。
然后,如图55中所示,在第三帧与第四帧的转换时刻,在最后消隐信号B在第三帧中的写与开始消隐信号B在第四帧中的写之间存在5个水平周期。在这种方式中,就5个水平周期而论,当把通常的扫描时钟脉冲CL3输入到扫描驱动器时,输出定时移位5线,并因此出现其中不写消隐信号B的1线。因而,扫描时钟脉冲CL3多包括1个时钟脉冲。因而,在第四帧的开始水平周期中停止扫描时钟脉冲CL3。
然后,如图56中所示,在第四帧与第一帧的转换时刻,在最后消隐信号B在第四帧中的写与开始消隐信号B在第一帧中的写之间存在4个水平周期。因而,不进行扫描时钟脉冲CL3的脉冲数量的调节。
因而,对于所有线通过1次/1帧进行消隐信号B的写,从而能得到良好的显示质量。而且,把总共四帧作为调节的结果,扫描时钟脉冲CL3添加有2个时钟脉冲,并且停止2个时钟脉冲,并因此调节数量彼此一致。因而,在图像数据保持时间与消隐信号B保持时间之间的比值在整个象素阵列上遍及包括的4帧彼此一致,并因此消除在象素阵列上下部分之间的亮度差,由此能提高图像质量。
在第五实施例中描述的实施例也能直接应用于在第一实施例中表示的修改。例如,在第一步骤中显示信号的输出数量M不限于4,而在第二步骤中消隐信号的输出数量M不限于1。
如能从以上解释清楚理解的那样,根据在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和第五实施例中描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有可能防止在屏幕上亮度线显示流的产生。
而且,本发明能得到在相应帧中黑色显示的均匀性。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个象素阵列,具有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二维排列的多个象素,所述多个象素的每一个包括把电压施加到液晶上的一对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所述多个象素的各个组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并列的多个象素行,而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所述多个象素的各个组形成沿所述第一方向并列的多个象素列;一个扫描驱动电路,通过输出扫描信号选择所述多个象素行;一个数据驱动电路,把一个显示信号输出到所述多个象素列的每一个,并且把所述显示信号施加到属于所述象素列的任何一个和由所述扫描信号选择的所述多个象素行的至少一个的所述多个象素的每一个上;及一个显示控制电路,控制所述象素阵列的显示操作,在图像数据每个水平扫描周期期间把一线图像数据输入到所述数据驱动电路,所述数据驱动电路交替地反复第一步骤,用来对所述图像数据的每个所述行依次产生与其对应的第一显示信号,并且把所述第一显示信号输出到所述多个象素列的每一个N次(N是等于或大于2的自然数);和第二步骤,用来产生一个使象素的亮度等于或暗于在施加第二显示之前的亮度的第二显示信号,并且把所述第二显示信号输出到所述多个象素列的每一个M次(M是小于N的自然数),所述扫描驱动电路交替地反复第一选择步骤,用来响应在所述第一步骤中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的N次输出的每一次,每Y行(Y是小于N/M的自然数)顺序从所述象素阵列的一端到另一端沿所述象素阵列的所述第二方向选择多个象素行;和第二选择步骤,用来响应在所述第二步骤中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的M次输出的每一次,每Z行(Z是不小于N/M的自然数)顺序从所述象素阵列的一端到另一端沿所述第二方向选择除在所述第一选择步骤中选择的那些(Y×N)之外的多个象素行,在所述多个象素的每一个设置的所述电极对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的极性是沿在所述第一步骤期间施加了所述第一信号的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至少一个的彼此相邻的多个象素中彼此不同;和所述多个象素的在所述第二选择步骤中选择的一个,与在所述第二选择步骤之后选择的所述多个象素的另一个之间,通过施加到所述一个象素上的所述第二信号而成为彼此不同,其中所述另一个象素属于所述一个象素所属的所述多个象素列之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扫描驱动电路在图像数据的每个帧期间开始输出扫描信号,并且在帧之一期间相对于扫描信号输出的开始在所述第二步骤中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的输出定时与在帧之一以后的帧的另一个期间的输出定时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响应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的每次输出选择的所述多个象素行的各个行的数量Y是1,在所述第一步骤中所述第一显示信号输出的数量N等于或大于4,响应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的每次输出选择的所述多个象素行的各个行的数量Z等于或大于4,及在所述第二步骤中所述第二显示信号输出的数量N等于1。
4.一种用于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该显示装置具有一个象素阵列,在该象素阵列中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二维排列多个象素,多个象素的每一个包括把电压施加到液晶上的一对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象素的各个组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并列的多个象素行,而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象素的各个组形成沿所述第一方向并列的多个象素列,所述多个象素行响应每个扫描信号分别被选择;所述多个象素列每个接收显示信号,并且把所述显示信号施加到所述多个象素的属于由扫描信号选择的所述象素行的各个象素行所备有的所述电极对的一方上,并把一个基准电压施加到在所述各个象素所备有的所述电极对的另一方上,所述驱动方法交替地反复第一步骤,用来按每Y行(Y是自然数)顺序从所述象素阵列的一端到另一端沿所述象素阵列沿所述第二方向选择多个象素行N次(N是等于或大于2的自然数),并且把按照响应图像数据的一个水平同步信号顺序输入到所述显示装置的每行图像数据分量产生的第一显示信号施加到在属于顺序选择的所述每Y个象素行的象素的每一个中设置的电极对的一方上;和第二步骤,用来按每Z行(Z是自然数)顺序从一端到另一端选择除在所述第一步骤期间选择的那些之外的多个象素行M次(M是满足关系M<N、Y<N/M≤Z的自然数),并且把第二显示信号施加到在属于顺序选择的所述Z个象素行的象素的每一个中设置的电极对的一方上,从而所述Z个象素行的亮度变得等于或低于在向其供给所述第二显示信号之前的亮度,其中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相对于基准电压的极性,在所述第一步骤中的N次每Y个象素行选择之一与其后的另一个之间彼此不同;在所述第二步骤中选择的所述Z个象素行中输入的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相对于基准电压的极性,与输入到在所述第二步骤以后选择的象素行的至少一行的除所述第二显示信号之外的显示信号相对于基准电压的极性具有不同的极性。
5.一种用于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该显示装置具有一个象素阵列,在该象素阵列中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二维排列多个象素,多个象素的每一个包括把电压施加到液晶上的一对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象素的各个组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并列的多个象素行,而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象素的各个组形成沿所述第一方向并列的多个象素列,所述多个象素行响应每个扫描信号分别被选择;所述多个象素列每个接收一个显示信号,并且把所述显示信号施加到所述多个象素的属于由扫描信号选择的所述象素行的各个象素行所备有的所述电极对的一方上,并把一个基准电压施加到在所述各个象素所备有的所述电极对的另一方上,所述驱动方法交替反复第一步骤,用来按每Y行(Y是自然数)顺序从所述象素阵列的一端到另一端沿所述象素阵列沿所述第二方向选择多个象素行N次(N是等于或大于2的自然数),并且把按照响应图像数据的一个水平同步信号顺序输入到所述显示装置的每行图像数据分量产生的第一显示信号施加到在属于顺序选择的所述每Y个象素行的象素的每一个中设置的电极对的一方上;和第二步骤,用来按每Z行(Z是自然数)顺序从一端到另一端选择除在所述第一步骤期间选择的那些之外的多个象素行M次(M是满足关系M<N、Y<N/M≤Z的自然数),并且把第二显示信号施加到在属于顺序选择的所述Z个象素行的象素的每一个中设置的电极对的一方上,从而所述Z个象素行的亮度变得等于或低于在向其供给所述第二显示信号之前的亮度,其中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相对于基准电压的极性在所述象素列的相互相邻列中彼此不同;在所述第二步骤中选择的所述Z个象素行中输入的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相对于基准电压的极性,与输入到在所述第二步骤以后选择的象素行的至少一行的除所述第二显示信号之外的显示信号相对于基准电压的极性具有不同的极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用于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中在其每个帧期间把图像数据输入到所述显示装置,在每个帧期间开始多个象素行的选择操作,及相对于在帧之一中多个象素行的选择操作开始的所述第二步骤的定时不同于在帧之一以后的帧的另一个中的定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用于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中通过把响应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的每次输出选择的各个象素行的数量Y设置到1和把所述第一显示信号输出的数量N设置到不小于4,进行所述第一步骤,并且,通过把响应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的每次输出选择的各个象素行的数量Z设置到不小于4和把所述第二显示信号输出的数量N设置到1,进行所述第二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用于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中在其每个帧期间把图像数据输入到所述显示装置,在每个帧期间开始多个象素行的选择操作,及相对于在帧之一中多个象素行的选择操作开始的所述第二步骤的定时不同于在帧之一以后的帧的另一个中的定时。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用于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中通过把响应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的每次输出选择的各个象素行的数量Y设置到1和把所述第一显示信号输出的数量N设置到不小于4,进行所述第一步骤,并且,通过把响应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的每次输出选择的各个象素行的数量Z设置到不小于4和把所述第二显示信号输出的数量N设置到1,进行所述第二步骤。
10.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个象素阵列,具有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二维排列的多个象素,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象素的各个组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并列的多个象素行,而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象素的各个组形成沿所述第一方向并列的多个象素列;一个扫描驱动电路,通过输出扫描信号选择多个象素行;一个数据驱动电路,把一个显示信号输出到所述多个象素列的每一个,并且把所述显示信号施加到属于所述多个象素列的任何一个和由所述扫描信号选择的所述多个象素行的至少一个的象素的每一个上;以及一个显示控制电路,控制所述象素阵列的显示操作,其中在图像数据每个水平扫描周期期间把一行图像数据输入到所述数据驱动电路;所述数据驱动电路交替地反复第一步骤,用来对所述图像数据的每个所述行依次产生与其对应的第一显示信号,并且在每一定期间把所述第一显示信号输出到所述多个象素列的每一个N次(N是等于或大于2的自然数);和第二步骤,用来产生一个使象素的亮度等于或暗于在施加第二显示之前的亮度的第二显示信号,并且在所述每一定期间把所述第二显示信号输出到所述多个象素列的每一个M次(M是小于N的自然数);所述扫描驱动电路交替地反复第一选择步骤,用来响应在所述第一步骤中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的N次输出的每一次,每Y行(Y是小于N/M的自然数)顺序从所述象素阵列的一端到另一端沿所述象素阵列的所述第二方向选择多个象素行;和第二选择步骤,用来响应在所述第二步骤中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的M次输出的每一次,每Z行(Z是不小于N/M的自然数)顺序从所述象素阵列的一端到另一端沿所述第二方向选择除在所述第一选择步骤中选择的那些(Y×N)之外的多个象素行;所述扫描驱动电路在图像数据的每个帧期间反复进行遍及所述象素阵列的多个象素行的选择操作;所述第二步骤的所述一定期间与遍及所述象素阵列的象素行选择操作的开始时间的偏差,在每一个帧期间与在其以后的所述帧期间的另一个是不同的;并且把所述第二步骤的所述一定期间与每一个帧期间中的象素行选择操作的开始时间的偏差与在其以后的所述帧期间的另一个的偏差之间的时间差,调节成短于一定期间的(N-2)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响应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的每次输出选择的多个象素行的各个象素行的数量Y是1,在所述第一步骤中所述第一显示信号输出的数量N等于或大于4,响应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的每次输出选择的多个象素行的各个象素行的数量Z等于或大于4,及在所述第二步骤中所述第二显示信号输出的数量N等于1。
12.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个象素阵列,具有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二维排列的多个象素,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象素的各个组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并列的多个象素行,而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象素的各个组形成沿所述第一方向并列的多个象素列;一个扫描驱动电路,通过输出扫描信号选择多个象素行;一个数据驱动电路,把一个显示信号输出到所述多个象素列的每一个,并且把所述显示信号施加到属于所述多个象素列的任何一个和由所述扫描信号选择的所述多个象素行的至少一个的象素的每一个上;以及一个显示控制电路,控制所述象素阵列的显示操作,其中在图像数据每个水平扫描周期期间把一行图像数据输入到所述数据驱动电路;所述数据驱动电路交替地反复第一步骤,用来对所述图像数据的每个所述行依次产生与其对应的第一显示信号,并且把所述第一显示信号输出到所述多个象素列的每一个N次(N是等于或大于2的自然数);和第二步骤,用来产生一个使象素的亮度等于或暗于在施加第二显示之前的亮度的第二显示信号,并且把所述第二显示信号输出到所述多个象素列的每一个M次(M是小于N的自然数),所述扫描驱动电路交替地反复第一选择步骤,用来根据输入到所述扫描驱动电路的扫描时钟信号,响应在所述第一步骤中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的N次输出的每一次,每Y行(Y是小于N/M的自然数)顺序从所述象素阵列的一端到另一端沿所述象素阵列的所述第二方向选择多个象素行;和第二选择步骤,用来响应在所述第二步骤中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的M次输出的每一次,每Z行(Z是不小于N/M的自然数)顺序从所述象素阵列的一端到另一端沿所述第二方向选择除在所述第一选择步骤中选择的那些(Y×N)之外的多个象素行;所述扫描驱动电路在图像数据的每个帧期间反复进行遍及所述象素阵列的多个象素行的选择操作,并且具有用来在所述帧期间之一替换成其后的所述帧期间的另一个的时候,把所述帧期间之一中的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的最后输出与所述帧期间的另一个中的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的起始输出之间产生的所述扫描时钟信号的数量调节到N的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响应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的每次输出选择的多个象素行的各个象素行的数量Y是1,在所述第一步骤中所述第一显示信号输出的数量N等于或大于4,响应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的每次输出选择的多个象素行的各个象素行的数量Z等于或大于4,及在所述第二步骤中所述第二显示信号输出的数量N等于1。
14.一种用于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该显示装置具有一个象素阵列,在该象素阵列中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二维排列多个象素,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象素的各个组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并列的多个象素行,而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象素的各个组形成沿所述第一方向并列的多个象素列,所述多个象素行响应每个扫描信号分别被选择;所述多个象素列每个接收一个显示信号,并且把显示信号供给到属于所述多个象素列的每一个和由所述扫描信号选择的所述多个象素行的每一个的所述象素的每一个,所述驱动方法交替反复第一步骤,用来响应扫描时钟信号按每Y行(Y是自然数)顺序从所述象素阵列的一端到另一端沿所述象素阵列沿所述第二方向选择多个象素行N次(N是等于或大于2的自然数),并且把按照响应图像数据的一个水平同步信号顺序输入到所述显示装置的每行图像数据分量产生的第一显示信号施加到在属于顺序选择的所述每Y个象素行的象素的每一个中设置的电极对的一方上;和第二步骤,用来按每Z行(Z是自然数)顺序从一端到另一端选择除在所述第一步骤期间选择的那些之外的多个象素行M次(M是满足关系M<N、Y<N/M≤Z的自然数),并且把第二显示信号施加到在属于顺序选择的所述Z个象素行的象素的每一个中设置的电极对的一方上,从而所述Z个象素行的亮度变得等于或低于在向其供给所述第二显示信号之前的亮度;其中在所述帧期间之一替换成其后的所述帧期间的另一个的时候,把所述帧期间之一中的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的最后输出与所述帧期间的另一个中的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的起始输出之间产生的所述扫描时钟信号的数量调节到N。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用于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中通过把响应所述第一显示信号的每次输出选择的各个象素行的数量Y设置到1和把所述第一显示信号输出的数量N设置到不小于4,进行所述第一步骤,并且,通过把响应所述第二显示信号的每次输出选择的各个象素行的数量Z设置到不小于4和把所述第二显示信号输出的数量N设置到1,进行所述第二步骤。
全文摘要
一种显示装置,带有一个象素阵列,其中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两维排列多个象素,其中交替地反复用来沿第二方向顺序选择象素行的每Y行N次,并且把一个图像信号施加到为属于所选择的象素行的每Y行的象素的每一个中提供的电极对的一个上;用来沿第二方向顺序选择象素行的每Z行M次,并且把一个消隐信号施加到为属于所选择的象素行的每Z行的象素的每一个中提供的电极对的一个上,而Y、N、Z、和M是满足关系M<N和Y<N/M≤Z的自然数,并且在象素每一个中的电极对的另一个保持在基准电压下;及对于供给到象素列的每一个的消隐信号相对于基准电压的极性,反转为供给到消隐信号之后的每一个像素列的图像信号的极性,从而防止水平带条出现在由象素阵列显示的图像中。
文档编号G09G3/20GK1470930SQ031492
公开日2004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02年6月27日
发明者田中昌广, 新田博幸, 武田伸宏, 中村雅志, 宏, 幸, 志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株式会社日立器件工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