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10109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的显示介质层、以及设置在该第一基板的背离该显示介质层的上表面上的触控层。该第一基板对应于该触控显示装置的第一侧处设置有多个第一引脚以连接该触控层的电极走线,该第二基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引脚,该多个第二引脚与该第一基板上的多个第一引脚均位于该触控显示装置的第一侧,并通过第一印刷电路板连接。该触控显示装置省去了单独用于承载触控芯片的印刷电路板的制作费用,降低了产品成本,同时减小了触控显示装置的模组厚度。
【专利说明】触控显示装置【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笔记本电脑等数字化工具朝着便利、多功能且美观的方向发展,其中显示屏幕是这些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人机沟通界面,目前,主流的显示屏幕大都采用液晶显示技术。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无线移动通讯和信息家电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为了达到更便利、更轻巧以及更人性化的目的,许多信息产品已由传统的键盘或鼠标等装置输入,转为使用触控式面板(Touch Panel)作为输入装置,其中,触控式液晶显示装置已成为主流产品。
[0003]触控显示装置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在显示面板上贴合触摸面板(OnCell),另一种是将触摸传感器集成到显示面板内部(In Cell)。然而,传统的On Cell类型的触控显示装置厚度较大,而In Cell类型的触控显示装置又因其结构、制程均比较复杂而导致其生产良率较低。因此,目前业界又研发了一种单层On Cell类型的触控显示装置:直接在显示面板的上基板与上偏光片之间形成一层具有透明电极图案的触控层。相较于传统的On Cell类型的触控显示装置,单层On Cell类型的触控显示装置至少省掉了一个透明基板以及一层粘合层,因此厚度较小。而相较于In Cell类型的触控显示装置,单层OnCell类型的触控显示装置制程简单、生产良率高。因此,单层On Cell类型的触控显示装置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0004]请参照图1, 其为一种现有技术中单层On Cell类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在图1中,触控显示装置10包括一上基板11与一下基板12,上基板11上设置有一层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触控层(图未示)。触控层的电极走线通过第四印刷电路板13连接到外接的第五印刷电路板(图未示)上。该下基板12上设置有显示电极走线,该显示电极走线通过第六印刷电路板15连接到第七印刷电路板16上。其中,第四印刷电路板13与第六印刷电路板15为软性印刷电路板,第四印刷电路板13用于将触控层上的触控信号传递给第五印刷电路板,第五印刷电路板上具有触控芯片,用以接受与处理触控信号;第七印刷电路板16上设置有电源电路、时序控制器、影像信号产生器等元件,用于将影像数据信号、驱动控制信号、时序信号等等用于显示影像的各种显示信号通过第六印刷电路板15传送给显示装置,以使显示装置正常工作。
[0005]因此,由于触控层的电极走线需通过第四印刷电路板13连接到外接的第五印刷电路板,也就是需要较长的第四印刷电路板13且需要第五印刷电路板用以接收与处理触控信号,增加了制造成本;同时,在对图1所示的触控显示装置进行模组组装时,第四印刷电路板13与第五印刷电路板需固定在显示面板的背面,占据一定的空间,增大了模组厚度,且第四印刷电路板13连接到外接的第五印刷电路板上时需绕过下基板12,需要较长的长度,并且弯折时产生的应力较大,使得第四印刷电路板13容易脱落从而进一步导致触控异常。[0006]另外,现有技术中也有省去外接的第五印刷电路板的情况,即将触控芯片直接设置在第四印刷电路板13上,这样虽然省去了第五印刷电路板的制造成本,但是仍然需要通过单独开模将触控芯片设置在第四印刷电路板13上,又会增加第四印刷电路板13的制作费用。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以实现省去单独用于承载触控芯片的印刷电路板的制作费用及减少模组厚度的目的。
[0008]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具有首尾相连的第一侧、第二侧、第三侧与第四侧,该触控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显示介质层,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该第一基板包括靠近该显示介质层的下表面与背离该显示介质层的上表面;以及触控层,该触控层位于该第一基板的背离该显不介质层的上表面上,该第一基板对应于该触控显示装置的第一侧处设置有多个第一引脚以连接该触控层的电极走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基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引脚,该多个第二引脚与该第一基板上的多个第一引脚均位于该触控显示装置的第一侧,并通过第一印刷电路板连接,该第一印刷电路板为软性印刷电路板。
[0009]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二基板进一步设置有多个第三引脚与触控走线区,该多个第三引脚通过第二印刷电路板与第三印刷电路板连接,该触控走线区内设置有多条用于传递触控信号的走线连接该多个第二引脚与对应的第三引脚,该第三印刷电路板上设置有用于接收和处理经该第二印刷电路板传递的触控信号的触控芯片,该第二印刷电路板为软性印刷电路板。
[0010]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二基板进一步设置有多个第三引脚、触控走线区与第二印刷电路板;该触控走线区内设置有多条用于传递触控信号的走线连接该多个第二引脚与对应的第三引脚;该第二印刷电路板上设置有用于接收和处理触控信号的触控芯片,该多个第三引脚通过第二印刷电路板与该触控芯片连接,该第二印刷电路板为软性印刷电路板。
[0011]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软性印刷电路板内的走线经整合之后与该多个第二引脚连接。
[0012]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该触控走线区为两个,分别位于该第二基板对应于该触控显示装置的第二侧与第四侧处。
[0013]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多个第二引脚与该多个第三引脚设置在该第二基板对应于该触控显示装置的第二侧与第一侧处。
[0014]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多个第二引脚与该多个第三引脚均设置在该第二基板对应于该触控显示装置的第一侧处。
[0015]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二基板进一步设置有栅极驱动芯片,该多个第二引脚与该多个第三引脚分别设置在该栅极驱动芯片两侧的该第二基板上。
[0016]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二基板进一步设置有栅极驱动芯片,该多个第二引脚与该多个第三引脚设置在该栅极驱动芯片的同一侧的该第二基板上。
[0017]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基板上的多个第一引脚分成两组,分别经由两个第一印刷电路板连接至该第二基板上的对应第二引脚。
[0018]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由于该触控显示装置采用第一印刷电路板将第一基板上的电极走线跳线至该第二基板上,与该第一印刷电路板连接的该第一基板的多个第一引脚与该第二基板的多个第二引脚均设置在该触控显示装置的同一侧。因此,该第一印刷电路板的长度相较于现有技术无需太长,同时无需再另外增加一个单独用于承载触控芯片的印刷电路板,降低了产品成本,同时减小了触控显示装置的模组厚度,且使第一印刷电路板不易折断,从而使触控显示装置的触控功能受触控用第一印刷电路板的影响小。
[0019]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中单层On Cell类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图2所示的触控显示装置沿II1-1II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图2所示的触控显示装置沿IV -1V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5]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6]图7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7]图8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8]图9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触控显示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方法、步骤、结构、特征及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0030]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发明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0031]请参照图2,其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在图2中,触控显示装置20包括第一基板21、与第一基板21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22、设置在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之间的显示介质层(图未示)、以及设置在第一基板21上的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触控层(图未示),第一基板21具有靠近显示介质层的上表面与背离显不介质层的下表面,即触控层位于第一基板21的背离显不介质层的上表面上。
[0032]其中,第一基板21为彩色滤光片基板,第二基板22为薄膜晶体管基板。
[0033]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介质层为液晶层,在其他实施例中,显示介质层也可以为有机发光层,在此并不做特别限定。[0034]触控显示装置20具有首尾相连的四侧,分别定义为第一侧201、与第一侧201相对的第二侧202、连接在第一侧201与第二侧202 —端的第三侧203、以及连接在第一侧201与第二侧202另一端的第四侧204。
[0035]第一基板21对应于触控显示装置20的第二侧202处设置有多个第一引脚210,触控层包括透明电极图案,触控层的电极走线延伸至该多个第一引脚210,并与对应的第一引脚210连接。
[0036]第二基板22包括多个栅极驱动芯片220与多个源极驱动芯片221。多个栅极驱动芯片220设置在第二基板22的对应于触控显示装置20的第一侧201处,多个源极驱动芯片221设置在第二基板22对应于触控显示装置20的第三侧203处。第二基板22上对应于触控显示装置20的第二侧202处设置有多个第二引脚224,第二基板22对应于该触控显示装置20的第一侧201的边缘处设置有多个第三引脚223,定义多个第二引脚224为触控信号引脚,主要用于传递触控信号,定义多个第三引脚223为外接引脚,多个第三引脚223由多个第四引脚2231与多个第五引脚2232组成,其中多个第四引脚2231用以传递触控信号,多个第五引脚2232用以传递显示信号。
[0037]触控显示装置20进一步包括第一印刷电路板23连接第一基板21上的多个第一引脚210与第二基板22上的多个第二引脚224,通过第一印刷电路板23将第一基板21上的走线跳线至第二基板22,且第一印刷电路板23为软性印刷电路板。
[0038]第二基板22进一步包括一触控走线区226,触控走线区226位于第二基板22对应于触控显示装置20的第四侧204及第二基板22对应于触控显示装置20的第二侧202处,多条用于传递触控信号的走线设置在触控走线区226内,连接多个第二引脚224与对应的多个第四引脚2231。由于多个第四引脚2231与第二引脚224分别设置在第二基板22对应于触控显示装置20的第一侧201与第二侧202的相对两侧处,触控走线在第二基板22对应于触控显示装置20的第二侧202内进行整合,即分别将具有相同驱动信号的多条触控走线连接到一起,整合成一条,经整合后的触控走线经由第二基板22对应于触控显示装置20的第四侧204处延伸至对应的多个第三引脚223。
[0039]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20进一步包括一个软性印刷电路板即第二印刷电路板24,第二印刷电路板24连接第三引脚223与第三印刷电路板25。第三印刷电路板25包括触控芯片250,该触控芯片250用于接收和处理经第二印刷电路板24传递的触控信号。多个第四引脚2231与触控走线区226内的走线相连接,多个第五引脚2232与设置在第二基板22上的显示信号走线相连接,该显示信号包括影像数据信号、驱动控制信号、时序信号等用于显示影像的各种信号。同样,第三印刷电路板25还包括电源电路、时序控制器、影像信号产生器等元件,通过第二印刷电路板24连接至第二基板22以传送和接收各种显示信号,以使触控显示装置20正常工作。
[004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触控显示装置20也可以只包括第二印刷电路板24,第二印刷电路板24与第三引脚223连接,用于接收和处理触控信号的触控芯片250设置在第二印刷电路板24上,第二印刷电路板24还包括电源电路、时序控制器、影像信号产生器等元件,上述元件通过第二印刷电路板24连接至第二基板22以传送和接收各种显示信号,以使触控显示装置20正常工作。如此可以省掉第三印刷电路板25,从而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同时,省掉第三印刷电路板25后,因为不需要再在第二印刷电路板24上焊接用于与第三印刷电路板25连接的金手指,避免了焊接不良问题的出现。
[0041]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图3是图2所示的触控显示装置沿II1-1II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的触控显示装置沿IV -1V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及图4所示,触控显示装置20包括第一基板21、第二基板22、位于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之间的显示介质层(图中未不出)、一第一偏光片26和第二偏光片27,第一基板21具有靠近显不介质层的下表面与背离显示介质层的上表面,第二基板21具有靠近显示介质层的上表面与背离显不介质层的下表面,第一偏光片26设置在该第一基板21的背离显不介质层的上表面上,第二偏光片27设置在第二基板22的背离显不介质层的下表面上。触控层形成于第一基板21的背离显不介质层的上表面上,即第一基板21的靠近第一偏光片26的一个面上。第二印刷电路板24的一端焊接在第二基板22的边缘上,多个栅极驱动芯片220设置在第二基板22上。
[0042]结合图2与图4所示,由于触控显示装置20采用第一印刷电路板23将第一基板21上的电极走线跳线至第二基板22上,并与第二基板22上的显示信号走线一起经由第二印刷电路板24连接至第三印刷电路板25以实现触控显示,与第一印刷电路板23连接的第一基板21的多个第一引脚210与第二基板22的多个第二引脚224均设置在对应于触控显示装置20的第二侧202处,因此,第一印刷电路板23无需绕过第二基板22,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软性线路板的长度较短,且用以接收及处理触控信号的触控芯片设置在第三印刷电路板25上,无需再另外增加一个单独用于承载触控芯片的印刷电路板,降低了产品成本,同时减小了触控显示装置的模组厚度,且使第一印刷电路板23不易折断,提高了触控显示装置20的产品良率。
[0043]另外,在如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中无论将触控芯片设置在第四印刷电路板13上还是设置在外接的第五印刷电路板(图中未示出)上,都需要分别对第四印刷电路板13及第七印刷电路板16、或者第五印刷电路板(图中未示出)及第七印刷电路板16进行开模设计,从而增大了开模设计的费用。而本实施例中因将触控芯片与电源电路、时序控制器、影像信号产生器等元件共同设置在第三印刷电路板25上,只要进行一次开模设计就可以,从而降低了制作成本。
[0044]请参照图5,其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的触控显示装置30与上述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20相似,其区别主要在于:第一基板31上的多个第一引脚310设置在对应于触控显示装置30的第一侧301处,第二基板32上的多个第三引脚323与多个第二引脚324同样设置在对应于触控显示装置30的第一侧301处,第三引脚323与第二引脚324分别设置在栅极驱动芯片320两侧,第三引脚323设置在栅极驱动芯片320与第二基板32的外周边缘之间,第四引脚324设置在栅极驱动芯片320与第一引脚310之间。
[0045]第一印刷电路板33连接第一基板31上的多个第一引脚310与第二基板32上的多个第二引脚324,通过第一印刷电路板33将第一基板31上的电极走线跳线至第二基板32。本实施例在实现降低触控显示装置20的产品成本、减小模组厚度、使第一印刷电路板23不易折断等目的的同时,由于第二基板32上的多个第三引脚323与多个第二引脚324均设置在触控显示装置30的第一侧301,设置在第二基板32上的触控走线无需穿过第二基板32对应于触控显示装置30的第四侧304处,可以减小触控显示装置30的第四侧304与第三侧303之间的宽度,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设计,更有利于实现触控显示装置30的第四侧304与第三侧303的窄边框设计。
[0046]请参照图6,其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所示的触控显示装置40与上述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30相似,其区别主要在于:第二基板42上的多个第三引脚423设置在栅极驱动芯片420与第二基板42的外周边缘之间,多个第二引脚424设置在第三引脚423与栅极驱动芯片420之间。
[0047]请参照图7,其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7所示的触控显示装置50与上述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20相似,其区别主要在于:连接第一基板51的多个第一引脚510的第一印刷电路板53对其内走线先进行整合之后再与第二基板52上的多个第二引脚524连接,本实施例在实现降低触控显示装置50的产品成本、减小模组厚度、使第一印刷电路板53不易折断等目的的同时,使得第一印刷电路板53的面积小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印刷电路板23,且减少了第二引脚524的数量,进一步降低了产品制造成本。
[0048]请参照图8,其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8所示的触控显示装置60与上述第四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50相似,其区别主要在于:第一基板61的多个第一引脚610分成两组,分别由两个第一印刷电路板63连接,两个第一印刷电路板63分别对其内走线先进行整合、汇聚之后再与第二基板62上的多个第二引脚624连接,多个第二引脚624同样被分成两组以与对应的第一印刷电路板63连接。设置在第二基板62上的触控走线区626内的走线从多个第二引脚624经由第二基板62对应于触控显示装置60的第四侧604处延伸至对应的多个第三引脚623。第一印刷电路板63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边631与第二边632,触控层上的多条触控信号走线先从第一引脚610上引出到第一印刷电路板63上,并经弯折后延伸到第二引脚624,多条触控信号走线沿着从第一边631到第二边631的方向并行排列在第一印刷电路板63上,需要占据一定的宽度,且为了减少驱动走线之间的电磁干扰,相邻驱动走线之间预留一定的宽度,进一步导致触控信号走线在第一印刷电路板63上占据的面积较大,使第一印刷电路板63在第一边631与第二边632之间的宽度较大,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两个第一印刷电路板63,将多条驱动电极走线分成了两组,一半数量的触控信号走线从第一引脚610引出后并行排列在其中一个第一印刷电路板63上,另一半数量的的驱动走线从第一引脚610引出后并行排列在另一个第一印刷电路板63上,这样就可以将触控信号走线在第一印刷电路板63上占据的面积减小到原来一半的宽度,从而减少了第一印刷电路板63在第一边631与第二边632之间的宽度,因此本实施例进一步减少了第一印刷电路板63的材料成本,同时减小了第一基板61上第一引脚610所在侧的非显示区的宽度。
[0049]请参照图9,其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9所示的触控显示装置70与上述第五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60相似,其区别主要在于:设置在第二基板72上的触控走线区726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内的触控走线连接两组第二引脚724中的对应一组,并经由第二基板72对应于触控显示装置70的第四侧704处延伸至对应的多个第三引脚723 ;另外一部分内的触控走线连接两组第二引脚724中的另一组,并经由第二基板72对应于触控显示装置70的第三侧703处延伸至对应的多个第三引脚723。本实施例在实现降低触控显示装置70的产品成本、减小模组厚度、使第一印刷电路板73不易折断等目的的同时,将触控走线分成了两组,分别设置在第二基板72对应于触控显示装置70的第三侧703与第四侧704上,避免了单独增大第二基板72其中一侧的宽度,使组装完成的触控显示装置模组的上下边框的宽度趋于对称,看上去比较美观。
[0050]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发明设置在第二基板上的触控走线区可依触控显示装置的基板周边的实际大小进行设计,并不仅仅限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位置。
[0051]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具有首尾相连的第一侧、第二侧、第三侧与第四侧,该触控显示装置包括: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 显不介质层,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该第一基板包括靠近该显不介质层的下表面与背离该显示介质层的上表面; 以及触控层,该触控层位于该第一基板的背离该显不介质层的上表面上,该第一基板对应于该触控显示装置的第一侧处设置有多个第一引脚以连接该触控层的电极走线,其特征在于: 该第二基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引脚,该多个第二引脚与该第一基板上的多个第一引脚均位于该触控显示装置的第一侧,并通过第一印刷电路板连接,该第一印刷电路板为软性印刷电路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基板进一步设置有多个第三引脚与触控走线区,该多个第三引脚通过第二印刷电路板与第三印刷电路板连接,该触控走线区内设置有多条用于传递触控信号的走线连接该多个第二引脚与对应的第三引脚,该第三印刷电路板上设置有用于接收和处理经该第二印刷电路板传递的触控信号的触控芯片,该第二印刷电路板为软性印刷电路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基板进一步设置有多个第三引脚、触控走线区与第二印刷电路板; 该触控走线区内设置有多条用于传递触控信号的走线连接该多个第二引脚与对应的第三引脚; 该第二印刷电路板上设置有用于接收和处理触控信号的触控芯片,该多个第三引脚通过第二印刷电路板与该触控芯片连接,该第二印刷电路板为软性印刷电路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软性印刷电路板内的走线经整合之后与该多个第二引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走线区为两个,分别位于该第二基板对应于该触控显示装置的第二侧与第四侧处。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第二引脚与该多个第三引脚设置在该第二基板对应于该触控显示装置的第二侧与第一侧处。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第二引脚与该多个第三引脚均设置在该第二基板对应于该触控显示装置的第一侧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基板进一步设置有栅极驱动芯片,该多个第二引脚与该多个第三引脚分别设置在该栅极驱动芯片两侧的该第二基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基板进一步设置有栅极驱动芯片,该多个第二引脚与该多个第三引脚设置在该栅极驱动芯片的同一侧的该第二基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板上的多个第一引脚分成两组,分别经由两个第一印刷电路板连接至该第二基板上的对应第二引脚。
【文档编号】G02F1/1333GK103744557SQ201410016613
【公开日】2014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15日
【发明者】李彬, 邱峰青, 李宏明 申请人: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