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光体盒的制作方法_5

文档序号:9234605阅读:来源:国知局
节侧槽172和小径套节侧槽173。
[0236]大径套节侧槽172是从滑块162的左表面向右方凹的槽,沿着滑块162的径向延伸。大径套节侧槽172的宽度比大径套节侧突条部166的宽度稍大。
[0237]小径套节侧槽173是从滑块162的右表面向左方凹的槽,沿着滑块162的径向延伸。小径套节侧槽173的宽度比小径套节161的小径套节侧突状部170的宽度稍大。小径套节侧槽173当在左右方向上投影时与大径套节侧槽172垂直。
[0238]滑块162的大径套节侧槽172接收大径套节160的大径套节侧突条部166,滑块162的小径套节侧槽173接收小径套节161的小径套节侧突状部170,从而构成十字滑块联轴节155。即,十字滑块联轴节155被构成为包括作为多个中间齿轮的一个例子的第二惰轮164和二次辊齿轮168。
[0239]由此,第二惰轮164和二次辊齿轮168通过滑块162相对于大径套节侧突条部166和小径套节侧突状部170滑动而以偏离轴中心的状态联动。因此,输入到第二惰轮164的驱动力确实传递到二次辊齿轮168。如图1lA所示,二次辊齿轮168与第二惰轮164同样右视时逆时针旋转。
[0240]十字滑块联轴节155通过十字滑块联轴节连接孔200而跨着鼓框体31的第一容纳部204的内外而配置。
[0241]如图10和图1lB所示,一次辊齿轮156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一次辊齿轮156的直径比二次辊齿轮168的直径大。一次辊齿轮156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安装到一次辊轴121的左端部。如图1lA和图1lB所示,一次辊齿轮156在连接前下方和后上方的方向上配置在鼓齿轮96与十字滑块联轴节155之间。一次辊齿轮156的前上端部当从左右方向看时与第一惰轮154的后下端部重叠。一次辊齿轮156的后上端部与二次辊齿轮168的前下端部啮合。即,一次辊齿轮156被构成为将从设备本体12的图未示的驱动源所传递的驱动力输入到一次辊6。如图1lA所示,一次辊齿轮156右视时顺时针旋转。
[0242]如图6所示,转印辊齿轮157配置在转印辊4的左端部。转印辊齿轮157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转印辊齿轮157的上端部与凸缘齿轮94的下端部啮合。
[0243](5-2)齿轮保持部
[0244]如图9和图10所示,齿轮保持部151被构成为是与鼓框体31分开的构件,在驱动单元32配置在驱动传递机构150的左方。齿轮保持部151呈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板状。齿轮保持部151由例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等树脂材料或金属制成。形成齿轮保持部151的材料相对于形成第二左侧鼓凸缘92的材料(POM)的耐热性和耐磨损性比形成基部框体35的材料(PS)好。齿轮保持部151具有:作为配合插通部的一个例子鼓轴支撑部176 ;作为第一突起的一个例子的第一惰轮支撑部177 ;作为第二突起的一个例子的大径套节支撑部178 ;作为第一配合爪的一个例子的第一配合爪179 ;作为第二配合爪的一个例子的第二配合爪180 ;第一凸台孔181 ;第二凸台孔182 ;以及作为配合部的一个例子的线缆清洁器配合部183。
[0245]鼓轴支撑部176呈从齿轮保持部151的前下端的右表面部向右方突出的大体圆筒状。鼓轴支撑部176的外径与基部框体35的基部左侧壁39的大径贯穿孔56的直径大体相同。鼓轴支撑部176的内径与鼓轴86的直径大体相同。
[0246]第一惰轮支撑部177在齿轮保持部151的前后方向大体中央配置在鼓轴支撑部176的后上方。第一惰轮支撑部177呈从齿轮保持部151的右表面向右方突出的大体圆柱状。鼓轴支撑部176的直径与第一惰轮154的内径大体相同。
[0247]大径套节支撑部178在齿轮保持部151的后方部分的上下方向大体中央配置在第一惰轮支撑部177的后下方。大径套节支撑部178呈从齿轮保持部151的右表面向右方突出的大体圆柱状。大径套节支撑部178的直径与大径套节160的贯穿孔167的直径大体相同。
[0248]第一配合爪179在齿轮保持部151的后下端部配置在大径套节支撑部178的后下方。第一配合爪179呈从齿轮保持部151的右表面向右方突出,从其右端部向后方弯曲的大体爪状。
[0249]第二配合爪180在齿轮保持部151的前后方向大体中央配置在第一惰轮支撑部177的后上方,并且配置在大径套节支撑部178的前上方。第二配合爪180呈从齿轮保持部151的右表面向右方突出,从其右端部向上方弯曲的大体爪状。
[0250]第一凸台孔181配置在齿轮保持部151的后上端部。第一凸台孔181贯穿齿轮保持部151,呈侧视时长孔状。
[0251]第二凸台孔182配置在齿轮保持部151的前上端部。第二凸台孔182贯穿齿轮保持部151,呈侧视时大体圆形。
[0252]线缆清洁器配合部183在齿轮保持部151的上端部配置在第二凸台孔182与第一惰轮支撑部177之间。线缆清洁器配合部183贯穿齿轮保持部151,呈侧视时大体矩形。
[0253]齿轮保持部151相对于鼓框体31从左方安装,覆盖驱动传递机构150。
[0254]具体来说,齿轮保持部151通过第一惰轮支撑部177插通第一惰轮154内、大径套节支撑部178插通十字滑块联轴节155的大径套节160的贯穿孔167来支撑第一惰轮154和具有第二惰轮164的大径套节160。
[0255]鼓轴支撑部176插通基部框体35的基部左侧壁39的大径贯穿孔56并与之配合,同时被感光鼓2的鼓轴86插通。
[0256]鼓轴支撑部176的右端部与左壁后方部51的第一部分53的右表面大体平齐。由此,鼓轴支撑部176的右端部被构成为与轴承构件85的第二左侧鼓凸缘92的内筒部99的左端部接触。
[0257]第一凸台孔181接收盖框体36的盖左侧壁66的第一定位凸台73,第二凸台孔182接收盖框体36的盖左侧壁66的第二定位凸台74,由此,齿轮保持部151相对于鼓盒I定位。
[0258]第一配合爪179配合到基部左侧壁39的左壁后方部51的第二部分54的第一配合部57,第二配合爪180配合到盖框体36的盖上壁67的上壁后方部78的第二配合部80。即,齿轮保持部151连接基部框体35和盖框体36。
[0259]于是,齿轮保持部151组装到鼓框体31,从而保护驱动传递机构150。
[0260]如图6所示,齿轮保持部151的下方部分当在左右方向上投影时与基部左侧壁39的上方部分重叠。
[0261]电晕型带电器3的线缆清洁器103当配置在左端部时,线缆清洁器103的配合突起107与线缆清洁器配合部183配合。
[0262]由此,在不使用线缆清洁器103时,线缆清洁器103的位置被固定。
[0263](5-3)来自驱动源的驱动的传递
[0264]如图1lA和图1lB所示,当对鼓齿轮96传递来自设备本体12的图未示的驱动齿轮的驱动力时,鼓齿轮96右视时逆时针旋转。鼓齿轮96将其驱动力传递到第一惰轮154。
[0265]当第一惰轮154被传递来自鼓齿轮96的驱动力时,第一惰轮154右视时顺时针旋转。第一惰轮154将其驱动力传递到十字滑块联轴节155的大径套节160的第二惰轮164。
[0266]在十字滑块联轴节155中,当大径套节160的第二惰轮164被传递来自第一惰轮154的驱动力时,大径套节160右视时逆时针旋转。大径套节160通过滑块162将其驱动力传递到小径套节161。
[0267]当小径套节161被传递来自大径套节160的驱动力时,小径套节161的二次辊齿轮168与第二惰轮164同样右视时逆时针旋转。小径套节161的二次辊齿轮168将其驱动力传递到一次辊齿轮156。
[0268]当一次辊齿轮156被传递来自二次辊齿轮168的驱动力时,一次辊齿轮156右视时顺时针旋转。
[0269]由此,通过鼓齿轮96被输入驱动力而旋转的感光鼓2右视时逆时针旋转,通过一次棍齿轮156被输入驱动力而旋转的一次棍6右视时顺时针旋转。即,感光鼓2与一次棍6被构成为在接触位置方向相同地旋转。
[0270]于是,通过驱动传递机构150的第一惰轮154、第二惰轮164和二次辊齿轮168,一次辊齿轮156的转速相对于鼓齿轮96的转速被减速,一次辊6相对于感光鼓2的圆周速度之比为约0.3。即,第一惰轮154、第二惰轮164和二次辊齿轮168构成减速机构。
[0271]通过感光鼓2 —边被向左方施压一边旋转,感光鼓2的内筒部99的左端面与驱动传递机构150的鼓轴支撑部176的右端面滑动摩擦。
[0272]这时,由聚缩醛(POM)制成的第二左侧鼓凸缘92的内筒部99与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制成的齿轮保持部151的鼓轴支撑部176之间的滑动摩擦表面因为摩擦热而变形或熔融的临界值比由聚缩醛(POM)制成的第二左侧鼓凸缘92的内筒部99与由聚苯乙烯(PS)制成的鼓框体31的基部框体35的基部左侧壁39之间的滑动摩擦表面因为摩擦热而变形或熔融的临界值高。
[0273]4、设备本体的详细说明
[0274]如图14B所不,设备本体12具有:作为外部电极的一个例子的第一本体电极191 ;作为外部电极的一个例子的第二本体电极192 ;作为外部电极的一个例子的第三本体电极193 ;以及作为外部电极的一个例子的第四本体电极194。
[0275]第一本体电极191在鼓盒I安装在设备本体12的状态下配置为与充电电极104在左右方向上接触。
[0276]第二本体电极192在鼓盒I安装在设备本体12的状态下配置为与栅极电极105在左右方向上接触。
[0277]第三本体电极193在鼓盒I安装在设备本体12的状态下配置为与一次电极117的接触部138在左右方向上接触。
[0278]第四本体电极194在鼓盒I安装在设备本体12的状态下配置为与二次电极118的接触部145在左右方向上接触。
[0279]第一本体电极191、第二本体电极192、第三本体电极193和第四本体电极194被构成为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位,总是被向左方施力。第一本体电极191、第二本体电极192、第三本体电极193和第四本体电极194与设备本体12所具有的图未示的电源电连接。
[0280]5、鼓盒向设备本体的安装
[0281]接下来,说明鼓盒I相对于设备本体12的安装操作。
[0282]当将鼓盒I安装到设备本体12时,如图2所示,首先,操作者将显影盒20容纳在鼓盒I的第二容纳部205,构成处理盒13。
[0283]接下来,打开前盖17,通过开口部16将处理盒13从前上方插入设备本体12。
[0284]于是,如图13A所示,第一本体电极191相对于鼓盒I向前上方移动,从而一边与盖右侧壁65的右表面滑动摩擦,一边位于栅极电极105的下方。
[0285]第二本体电极192相对于鼓盒I向前上方移动,从而一边与基部右侧壁38的右表面和盖右侧壁65的右表面滑动摩擦,一边位于二次电极118的接触部145的曲线部147的后方。
[0286]第三本体电极193和第四本体电极194不与基部右侧壁38接触,位于鼓盒I的后方。
[0287]接下来,当将处理盒13进一步压入设备本体12内时,如图13B所示,第一本体电极191相对于鼓盒I向前上方移
当前第5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