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0906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特别涉及一种在将放电单元限定为独立单元的两个基板之间具有阻挡肋结构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PDP通常是一种显示器件,其中由气体放电产生的紫外线激励荧光体,由此实现预定图像。由于PDP(甚至具有大荧光屏尺寸)可能实现的高分辨率,很多人相信它们将成为主要的下一代平面显示器结构。
在传统PDP中,参见图16,在后基板100上沿着一个方向(在图中的X轴方向)形成地址电极101。在其上设置地址电极101的后基板100的整个表面上形成介质层103,以使介质层103覆盖地址电极101。在介质层103上以条形图形在对应地址电极101之间的位置上形成阻挡肋105。形成在阻挡肋105之间的是红、绿和蓝色荧光层107。
形成在面对后基板100的前基板110的表面上的是放电维持电极114。每个放电维持电极114包括一对透明电极112和一对总线电极113。透明电极112和总线电极113设置在基本上垂直于后基板100的地址电极101的方向上(Y轴方向)。介质层116形成在其上形成放电维持电极114的前基板110的整个表面上,以便介质层116覆盖放电维持电极114。MgO保护层118形成得覆盖整个介质层116。
后基板100的地址电极101和前基板110的放电维持电极114交叉的区域成为形成放电单元的区域。
地址电压Va施加于地址电极101和放电维持电极114之间,以便进行地址放电,然后维持电压Vs施加于一对放电维持电极114之间,以便进行维持放电。此时产生的紫外线激励相应的荧光层,从而通过透明前基板110发射可见光,由此实现图像显示。
然而,利用其中如图16那样形成放电维持电极114和以条形图形设置阻挡肋105的PDP结构,在相邻放电单元(即彼此相邻且其间设置阻挡肋105的放电单元)之间可能产生交扰。此外,由于在用于分割放电单元的相邻阻挡肋105之间不设置结构,因此在相邻阻挡肋105内的相邻放电单元之间可能产生错误放电。为了防止产生这些问题,必须在对应相邻像素的放电维持电极114之间提供最小距离。但是,这限制了对改进放电效率所做的努力。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努力中,已经公开了一种具有改进电极和阻挡肋结构的PDP,如图17和18所示。
在图17所呈现的PDP结构中,尽管以典型的条形图形形成阻挡肋121,但是放电维持电极123的结构改变了。即,放电维持电极123包括透明电极123a和总线电极123b,对于每个放电单元,按照从总线电极123b延伸并互相相对的方式形成一对透明电极123a。美国专利No.5661500公开了一种具有这种结构的PDP。但是,在按照这种方式构成的PDP中,沿着形成阻挡肋121的方向的错误放电仍然是个问题。
在图18所示的PDP结构中,实现了用于阻挡肋125的矩阵结构。特别是,阻挡肋125包括交叉的垂直阻挡肋125a和水平阻挡肋125b。日本特许公开专利No.平10-149771公开了具有这种结构的PDP。
然而,利用这种矩阵阻挡肋结构,由于除了形成阻挡肋以外的所有区域都被设计成放电区,因此只存在产生热量的区域而没有吸热或散热的区域。结果是,过去一段时间之后,在产生放电和不产生放电的单元之间产生温度差。这些温度差不仅影响放电性能,而且将导致亮度差、产生明亮的余像以及其它这种质量问题。明亮的余像指的是甚至在预定时间间隔内显示亮度高于其周边的图形,然后返回到整个荧光屏的亮度之后,在局部区域和其周边之间产生的亮度差别。
此外,在具有这种矩阵结构的阻挡肋125的PDP中,在限定放电单元的角部区域中不均匀地形成荧光层,或者从荧光层到放电维持电极127的距离足够大以至于减少了转换成可见光的效率。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最优化了影响放电的电极和放电单元的结构,由此使放电效率最大,并提高了将真空紫外线转换成可见光的效率,以便确保放电稳定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限定放电单元的阻挡肋的截面形成为阶梯结构,以便在制造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期间容易对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抽真空。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彼此相对并且其间具有预定间隙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地址电极形成在第二基板上。阻挡肋安装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阻挡肋限定多个放电单元和多个非放电区。荧光层形成在每个放电单元内。放电维持电极形成在第一基板上。非放电区形成在由穿过每个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横轴和纵轴包围的区域中。放电单元横轴通常穿过相邻放电单元的中心,放电单元纵轴通常穿过相邻放电单元的中心。非放电区可以分别位于穿过相邻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横轴和穿过相邻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纵轴之间的中心位置上。每个非放电区可按照具有独立单元结构的方式由阻挡肋形成。非放电区是通过分开相邻放电单元的阻挡肋形成的。非放电区还可通过分开对角相邻的放电单元的阻挡肋形成。而且,形成独立单元结构的非放电区可分为多个独立单元。实际上,非放电区可由位于非放电区内的至少一个间隔阻挡肋分为多个非放电子区。在可形成放电维持电极的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对共享至少一个阻挡肋。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如果放电单元的长度是沿着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则每个放电单元如下形成,随着距离放电单元中心的距离增加,放电单元的端部在沿着形成放电维持电极的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减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随着距离放电单元中心的距离增加,沿着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的每个放电单元的两端具有逐渐减小的深度,该深度是从在朝向第二基板的方向上与第一基板相邻的阻挡肋的端部测量的。
沿着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的每个放电单元的两端部可具有基本上为梯形形状的结构,可以是楔形的,或者可以是弧形的。由沿着形成放电维持电极的方向相邻的每对放电单元共享的阻挡肋平行地形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非放电区形成在由穿过每个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横轴和纵轴包围的区域中,并且形成放电单元的阻挡肋包括第一阻挡肋部件和第二阻挡肋部件,第一阻挡肋部件平行于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第二阻挡肋部件不平行于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阻挡肋部件与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相交。
第一阻挡肋部件和第二阻挡肋部件可具有不同高度。第一阻挡肋部件可以高于或低于第二阻挡肋部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非放电区形成在由穿过每个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横轴和纵轴包围的区域中,如果放电单元的长度是沿着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则每个放电单元按照如下方式形成,随着距离放电单元中心的距离增加,放电单元的端部在沿着形成放电维持电极的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减小,并且放电维持电极包括总线电极和从每个总线电极延伸形成的突起电极,其中总线电极延伸使得为每个放电单元提供一对总线电极,一对相对的突起电极形成在对应每个放电单元的区域中。
随着距离放电单元中心的距离增加,用于将突起电极连接到总线电极并从总线电极延伸的突起电极的近端在形成总线电极的方向上的宽度减小,突起电极的近端可形成得对应放电单元的端部的形状。
与连接到总线电极并从总线电极延伸的近端相对的每个突起电极的远端可形成得包括凹槽,并在一个实施例中,凹槽基本上形成在沿着形成总线电极的方向的每个突起电极的远端的中心。而且,可以在每个突起电极的凹槽两侧形成突起,在一个实施例中,以没有急剧变化角度的方式倒圆每个突起电极的凹槽的边缘。
突起电极可以是透明的。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剖面分解透视图。
图2是图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图3是沿着图2的线A-A截取的剖面图。
图4是图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修改例的部分平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图6是图5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修改例的部分平面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图8是图7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修改例的部分平面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分解透视图。
图10是图9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图11是沿着图10的线B-B截取的剖面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分解透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分解透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分解透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图16是传统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切除的透视图。
图17是具有条形阻挡肋结构的传统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图18是具有矩阵阻挡肋结构的传统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剖面分解透视图,图2是图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基本上平行设置且其间具有预定间隙的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其中产生等离子体放电的多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由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阻挡肋25限定。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形成在第一基板10上,地址电极21形成在第二基板20上。下面将更详细地介绍PDP的这种基本结构。
多个地址电极21在与第一基板10相对的第二基板20的表面上沿着一个方向(附图中为X方向)形成。地址电极21形成为条形图形,并在相邻地址电极21之间具有均匀的预定间隔。介质层23形成在其上形成地址电极21的第二基板20的表面上。介质层23可以形成得在第二基板20的这个整个表面上延伸,由此覆盖地址电极21。在本实施例中,尽管作为以条形图形设置的情况介绍了地址电极2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地址电极21可以形成为各种不同的图形和形状。
阻挡肋25限定多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而且还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间隙中限定非放电区26。在一个实施例中,阻挡肋25形成在介质层23上,介质层23设置在第二基板20上,如上所述。放电单元27R、27G和27B表示其中提供放电气体和期望通过施加地址电压和放电维持电压产生气体放电的区域。非放电区26是不施加电压因而不期望在其中产生气体放电(即发光)的区域。非放电区26是在Y方向至少与阻挡肋25的厚度一样大的区域。
参见图1和2,由阻挡肋25限定的非放电区26形成在由放电单元横轴H和纵轴V包围的区域中,其中放电单元横轴H和纵轴V穿过每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中心并且分别与X方向和Y方向对准。在一个实施例中,非放电区26位于相邻横轴H和纵轴V之间的中心位置上。换句话说,在一个实施例中,沿着X方向彼此相邻的每对放电单元27R、27G和27B与沿着Y方向相邻的另一对放电单元27R、27G和27B具有公共的非放电区26。利用由阻挡肋25实现的这种结构,每个非放电区26具有独立的单元结构。
在安装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的方向(Y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27R、27G和27B形成得共享至少一个阻挡肋25。而且,每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如此形成,即,随着距离每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中心的距离在提供地址电极21的方向(X方向)增加,放电单元的端部在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的方向(Y方向)上的宽度减小。就是说,如图1所示,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中部的宽度Wc比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端部的宽度We大,随着距离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中心的距离增加,端部的宽度We一直减小直到某一点。因此,在第一实施例中,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端部形成为梯形形状,直到达到阻挡肋25封闭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预定位置为止。这导致每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具有总体平面的八边形状。
按照上述方式限定非放电区26和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阻挡肋25包括与地址电极21平行的第一阻挡肋部件25a和如上所述限定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端部且不与地址电极21平行的第二阻挡肋部件25b。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二阻挡肋部件25b形成得延伸到某一点,然后在形成放电维持电极1 2和13的方向延伸,并在地址电极21上交叠。因此,第二阻挡肋部件25b在沿着地址电极21的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27R、27G和27B之间基本上形成为X形状。第二阻挡肋部件25b还可以对角地分开其间具有非放电区的相邻放电单元。
红(R)、绿(G)和蓝(B)荧光体淀积在放电单元27R、27G和27B内,以便分别形成荧光层29R、29G和29B。这将参照图3更详细地说明,其中图3是沿着图2的线A-A截取的剖面图。
参见图3,随着距离放电单元27R的中心的距离增加,沿着地址电极21的方向在放电单元27R的两个端部上的深度减小。就是说,放电单元27R的端部上的深度de小于放电单元27R中部的深度dc,并且随着到中心的距离沿着X方向增加,深度de减小。
作为这样形成放电单元27R的深度de和dc的结果,荧光层29R与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之间的距离在放电单元27R的端部减小。由于气体放电的强度在放电单元27R的端部上相对较低,因此这种结构提高了在这些区域中将真空紫外线转换成可见光的效率。其它颜色的放电单元27G和27B与放电单元27R相同地形成,因此其工作方式也相同。
相对于第一基板10,多个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形成在与第二基板20相对的第一基板10的表面上。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在基本上垂直于地址电极21的方向(X方向)的方向(Y方向)延伸。此外,介质层14形成在第一基板10的整个表面上,并覆盖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MgO保护层16形成在介质层14上。为了简化附图,图3中所示的介质层14和MgO保护层16在图1和2中未示出。
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分别包括形成为条形图形的总线电极12b和13b以及分别从总线电极12b和13b延伸形成的突起电极12a和13a。对于沿着Y方向的每行放电单元27R、27G和27B,总线电极12b延伸到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一端中,总线电极1 3b延伸到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相反端中。因此,每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具有位于一端上的总线电极12b之一和位于另一端上的总线电极13b之一。
就是说,对于沿着Y方向的每行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突起电极12a与相应的总线电极12b叠加并从该总线电极突出到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区域中。突起电极13a与相应的总线电极13b叠加并从该总线电极突出到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区域中。因此,一个突起电极12a和一个突起电极13a在对应每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区域中彼此相对形成。
突起电极12a和13a的近端(即突起电极12a和13a分别固定到总线电极12b和13b并从其伸出的位置)形成得对应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端部的形状。即,随着距离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中心的距离沿着X方向增加,突起电极12a和13a的近端沿着Y方向的宽度减小,由此对应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端部的形状。
突起电极12a和13a是通过透明电极如ITO(氧化铟锡)电极实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使用金属电极作为总线电极12b和13b。
图4是图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修改例的部分平面图。
在穿过非放电区26的中心的X方向上形成间隔阻挡肋24。间隔阻挡肋24可通过延长第一阻挡肋部件25a形成。通过形成间隔阻挡肋24,将非放电区26分为两个部分26a和26b,形成非放电子区。应该指出的是,非放电区26可分为两个以上的部分,这取决于间隔阻挡肋24的数量和形成。
附图中,将介绍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到第八实施例的PDP。在这些PDP中,尽管第一实施例的PDP的基本结构相同,但是改变了第二基板20的阻挡肋结构和第一基板10的放电维持电极结构,以便提高放电效率。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参考标记表示。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如图所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PDP中,多个非放电区36和多个放电单元37R、37G和37B由阻挡肋35限定。非放电区36形成在由放电单元横轴和纵轴包围的区域中,其中放电单元横轴和纵轴穿过每个放电单元37R、37G和37B的中心并且分别与X方向和Y方向对准,这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放电单元37R、37G和37B的端部如此形成,即,随着距离每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中心的距离在提供地址电极21的方向(X方向)增加,放电单元的端部在放电维持电极17和18的方向(Y方向)上的宽度减小。这种结构继续延伸,直到达到最小宽度的某一点为止,由此放电单元37R、37G和37B的端部为楔形。因此,放电单元37R、37G和37B具有总体平面的六边形状。
放电维持电极17和18分别包括总线电极17b和18b以及突起电极17a和18a,其中总线电极17b和18b沿着基本上垂直于形成地址电极21的方向(X方向)的方向(Y方向)形成。对于沿着Y方向的每行放电单元37R、37G和37B,总线电极17b在相同方向延伸并与放电单元37R、37G和37B的一端叠加。总线电极18b按照与放电单元37R、37G和37B的相反端叠加的方式延伸。因此,每个放电单元37R、37G和37B具有位于其一端上的总线电极17b和位于另一端上的总线电极18b。
此外,对于沿着Y方向的每行放电单元37R、37G和37B,突起电极17a与相应的总线电极17b叠加并从该总线电极突出到放电单元37R、37G和37B的区域中。突起电极18a与相应的总线电极18b叠加并从该总线电极突出到放电单元37R、37G和37B的区域中。因此,一个突起电极17a和一个突起电极18a在对应每个放电单元37R、37G和37B的区域中彼此相对形成。
突起电极17a和18a的近端(即突起电极17a和18a分别固定到总线电极17b和18b并从其伸出的位置)形成得对应放电单元37R、37G和37B的端部的楔形形状。
图6是图5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修改例的部分平面图。
在穿过非放电区36的中心的X方向上形成间隔阻挡肋34。间隔阻挡肋34可通过延长阻挡肋35的第一阻挡肋部件35a而形成。通过形成间隔阻挡肋34,将非放电区36分为两个部分36a和36b。应该指出的是,非放电区36可分为两个以上的部分,这取决于间隔阻挡肋34的数量和形成。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如图所示,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PDP中,多个非放电区46和多个放电单元47R、47G和47B由阻挡肋45限定。非放电区46形成在由放电单元横轴和纵轴包围的区域中,其中放电单元横轴和纵轴穿过每个放电单元47R、47G和47B的中心并且分别与X方向和Y方向对准,这与第一实施例相同。通过沿着地址电极21的方向(X方向)设置放电单元47R、47G和47B的长度,将放电单元47R、47G和47B的端部倒圆成弧形。
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分别包括总线电极12b和13b以及突起电极12a和13a,其中总线电极12b和13b沿着基本上垂直于形成地址电极21的方向(X方向)的方向(Y方向)形成。对于沿着Y方向的每行放电单元47R、47G和47B,总线电极12b在相同方向延伸并与放电单元47R、47G和47B的一端叠加,总线电极13b按照与放电单元47R、47G和47B的相反端叠加的方式延伸。因此,每个放电单元47R、47G和47B具有位于其一端上的一个总线电极12b和位于另一端上的一个总线电极13b。
此外,对于沿着Y方向的每行放电单元47R、47G和47B,突起电极12a与相应的总线电极12b叠加并从该总线电极突出到放电单元47R、47G和47B的区域中;突起电极13a与相应的总线电极13b叠加并从该总线电极突出到放电单元47R、47G和47B的区域中。因此,一个突起电极12a和一个突起电极13a在对应每个放电单元47R、47G和47B的区域中彼此相对形成。
突起电极12a和13a的近端(即突起电极12a和13a分别固定到总线电极12b和13b并从其伸出的位置)形成为楔形形状的结构。就是说,随着沿着Y方向距离放电单元47R、47G和47B的中心的距离增加,突起电极12a和13a的近端沿着Y方向的宽度减小,由此实现它们的楔形形状。
图8是图7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修改例的部分平面图。
在穿过非放电区46的中心的X方向上形成间隔阻挡肋44。间隔阻挡肋44可通过延长阻挡肋45的第一阻挡肋部件45a而形成。通过形成间隔阻挡肋44,将非放电区46分为两个部分46a和46b。应该指出的是,非放电区46可分为两个以上的部分,这取决于间隔阻挡肋44的数量和形成。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剖面放大透视图,图10是图9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图11是沿着图10的线B-B截取的剖面图。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中,限定非放电区56和放电单元57R、57G和57B的阻挡肋55包括第一阻挡肋部件55a和第二阻挡肋部件55b,其中第一阻挡肋部件55a平行于地址电极21,第二阻挡肋部件55b限定放电单元57R、57G和57B的端部、不与地址电极21平行、并且在地址电极21上相交。第二阻挡肋部件55b在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X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57R、57G和57B之间基本上形成为X形状。每个非放电区56由在形成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的方向(Y方向)相邻的一对第二阻挡肋部件55b以及在形成地址电极21的方向(X方向)相邻的一对第一阻挡肋部件55a限定。因此非放电区56形成为独立的单元结构。
此外,形成阻挡肋55的第一阻挡肋部件55a和第二阻挡肋部件55b具有不同高度。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一阻挡肋部件55a的高度h1高于第二阻挡肋部件55b的高度h2。结果是,参见图11,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形成排气空间E,由此在制造期间更有效地和更平缓地对PDP进行抽真空。还可以使第一阻挡肋部件55a的高度h1低于第二阻挡肋部件55b的高度h2。
第四实施例的所有其它方面如放电单元57R、57G和57B和/或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的形状以及放电单元57R、57G和57B相对于非放电区56的定位都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剖面放大透视图。在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中,限定非放电区66和放电单元67R、67G和67B的阻挡肋65包括第一阻挡肋部件65a和第二阻挡肋部件65b,其中第一阻挡肋部件65a平行于地址电极21,第二阻挡肋部件65b限定放电单元67R、67G和67B的端部、不与地址电极21平行、并在地址电极21上相交。第一阻挡肋部件65a在形成地址电极21的方向上形成为条形图形,并且各在相同方向延伸PDP的长度。第二阻挡肋部件65b在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X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67R、67G和67B之间基本上形成为X形状。包括部分66a和66b的每个非放电区66由在形成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的方向(Y方向)相邻的一对第二阻挡肋部件65b以及在形成地址电极21的方向(X方向)穿过非放电区66的中心的第一阻挡肋部件65a之一限定。
此外,形成阻挡肋65的第一阻挡肋部件65a和第二阻挡肋部件65b具有不同高度。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一阻挡肋部件65a的高度高于第二阻挡肋部件65b的高度。这就可以在制造期间更有效地和更平缓地对PDP进行抽真空。还可以使第一阻挡肋部件65a的高度低于第二阻挡肋部件65b的高度。
第五实施例的所有其它方面如放电单元67R、67G和67B和/或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的形状以及放电单元67R、67G和67B相对于非放电区66的定位都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剖面放大透视图。在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中,限定非放电区76和放电单元77R、77G和77B的阻挡肋75包括第一阻挡肋部件75a和第二阻挡肋部件75b,其中第一阻挡肋部件75a平行于地址电极21,第二阻挡肋部件75b限定放电单元77R、77G和77B的端部、不与地址电极21平行、并在地址电极21上相交。第一阻挡肋部件75a在形成地址电极21的方向上形成为条形图形,并且各在相同方向延伸PDP的长度。第二阻挡肋部件75b在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X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77R、77G和77B之间基本上形成为X形状。每个非放电区76由在形成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的方向(Y方向)相邻的一对第二阻挡肋部件75b以及在形成地址电极21的方向(X方向)穿过非放电区76的中心的第一阻挡肋部件75a之一限定。
此外,形成阻挡肋75的第一阻挡肋部件75a和第二阻挡肋部件75b形成得具有不同高度。在第六实施例中,第一阻挡肋部件75a的高度高于第二阻挡肋部件75b的高度。这就可以在制造期间更有效地和更平缓地对PDP进行抽真空。还可以使第一阻挡肋部件75a的高度低于第二阻挡肋部件75b的高度。
第六实施例的所有其它方面如放电单元77R、77G和77B和/或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的形状以及放电单元77R、77G和77B相对于非放电区76的定位都与第二实施例相同。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剖面放大透视图。在根据第七实施例的显示面板(PDP)中,限定包括部分86a和86b的非放电区86以及放电单元87R、87G和87B的阻挡肋85包括第一阻挡肋部件85a以及第二阻挡肋部件85b,其中第一阻挡肋部件85a平行于地址电极21,第二阻挡肋部件85b限定放电单元87R、87G和87B的端部、不与地址电极21平行、并在地址电极21上相交。第一阻挡肋部件85a在形成地址电极21的方向上形成为条形图形,并且各在相同方向延伸PDP的长度。第二阻挡肋部件85b在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X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87R、87G和87B之间基本上形成为X形状。每个非放电区86由在形成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的方向(Y方向)相邻的一对第二阻挡肋部件85b以及在形成地址电极21的方向(X方向)穿过非放电区86的中心的第一阻挡肋部件85a之一限定。
此外,形成阻挡肋85的第一阻挡肋部件85a和第二阻挡肋部件85b具有不同高度。在第七实施例中,第一阻挡肋部件85a的高度高于第二阻挡肋部件85b的高度。这就可以在制造期间更有效地和更平缓地对PDP进行抽真空。还可以使第一阻挡肋部件85a的高度低于第二阻挡肋部件85b的高度。
第七实施例的所有其它方面如放电单元87R、87G和87B和/或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的形状以及放电单元87R、87G和87B相对于非放电区86的定位都与第三实施例相同。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剖面放大透视图。在根据第八实施例的显示面板(PDP)中,放电维持电极92和93分别包括沿着基本上垂直于形成地址电极21的方向的方向形成的总线电极92b和93b,并分别包括分别从总线电极92b和93b延伸到对应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区域中的突起电极92a和93a。
突起电极92a和93a的远端如此形成,以便沿着Y方向的中心形成凹槽,并且到凹槽两侧的部分突出。因此,在每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中,突起电极92a之一与突起电极93a之一相对,并且作为在突起电极92a和93a的远端形成凹槽和突起的结果,其间的间隙改变。这就导致在突起电极92a和93a的凹槽彼此相对的位置上形成长间隙,并在突起电极92a和93a的突起彼此相对的位置上形成短间隙。因而,在相对的突起电极92a和93a之间的短间隙中初始地产生的等离子体放电更有效地扩散,由此提高了总放电效率。
突起电极92a和93a的远端可以只形成有凹入的中心区域,以便在凹槽两侧形成突起部分,或者可以在凹槽两侧形成突起,并延伸穿过沿着Y方向形成的参考直线r。此外,在每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提供一对相同定位的突起电极92a和93a可以如上所述那样形成,或者只有一对中的一个可以形成有凹槽和突起。不管使用的具体结构怎样,在一个实施例中,突起电极92a和93a的凹槽和突起的边缘被倒圆成没有尖锐的角度变化的形式。
第八实施例的所有其它方面如放电单元27R、27G和27B形状以及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相对于非放电区26的定位都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在上述本发明的PDP中,非放电区形成在放电单元之间,放电单元形成得使放电效率最大,并且荧光层形成得更靠近放电维持电极,以便实现将真空紫外线转换成可见光的提高的效率。
此外,每个放电单元形成为独立的空间,以便防止相邻放电单元之间的交扰。而且,与地址电极对准的第一阻挡肋部件和在地址电极上相交的第二阻挡肋部件形成为不同的高度,由此允许在制造期间平缓地和有效地对PDP进行抽真空。
尽管前面已经详细地介绍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应该理解,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这里教导的基本发明概念的各种改变和/或修改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彼此相对设置并且其间具有预定间隙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形成在第二基板上的地址电极;安装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多个阻挡肋,所述阻挡肋限定多个放电单元和多个非放电区;形成在每个放电单元内的荧光层;和形成在第一基板上的放电维持电极,其中非放电区形成在由穿过相邻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横轴和穿过相邻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纵轴包围的区域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非放电区分别位于穿过相邻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横轴和穿过相邻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纵轴之间的中心位置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阻挡肋分开相邻的放电单元,并作为单元结构形成非放电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单元结构分开对角相邻的放电单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非放电区被位于非放电区内的至少一个间隔阻挡肋分为多个非放电子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在形成放电维持电极的方向上相邻的多对放电单元共享至少一个阻挡肋。
7.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彼此相对设置并且其间具有预定间隙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形成在第二基板上的地址电极;安装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多个阻挡肋,所述阻挡肋限定多个放电单元和多个非放电区;形成在每个放电单元内的荧光层;和形成在第一基板上的放电维持电极,其中非放电区形成在由穿过相邻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横轴和穿过相邻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纵轴包围的区域中;和其中每个放电单元按照如下方式形成,随着距离放电单元中心的距离沿着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增加,放电单元的端部沿着形成放电维持电极的方向的宽度逐渐减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随着距离放电单元中心的距离增加,沿着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的每个放电单元的两端部具有逐渐减小的深度,该深度是从在朝向第二基板的方向上与第一基板相邻的阻挡肋的端部测量的。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沿着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的每个放电单元的两端部具有基本上梯形形状的结构。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沿着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的每个放电单元的两端部基本上为楔形形状。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沿着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的每个放电单元的两端部基本上为弧形。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平行地形成由沿着形成放电维持电极的方向相邻的每对放电单元共享的阻挡肋。
13.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彼此相对设置并且其间具有预定间隙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形成在第二基板上的地址电极;安装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多个阻挡肋,所述阻挡肋限定多个放电单元和多个非放电区;形成在每个放电单元内的荧光层;和形成在第一基板上的放电维持电极,其中非放电区形成在由穿过相邻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横轴和穿过相邻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纵轴包围的区域中;和其中形成放电单元的阻挡肋包括第一阻挡肋部件和第二阻挡肋部件,第一阻挡肋部件平行于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第二阻挡肋部件不平行于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第二阻挡肋部件在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相交。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第一阻挡肋部件和第二阻挡肋部件具有不同的高度。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第一阻挡肋部件高于第二阻挡肋部件。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第一阻挡肋部件低于第二阻挡肋部件。
18.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彼此相对设置并且其间具有预定间隙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形成在第二基板上的地址电极;安装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多个阻挡肋,所述阻挡肋限定多个放电单元和多个非放电区;形成在每个放电单元内的荧光层;和形成在第一基板上的放电维持电极,其中非放电区形成在由穿过相邻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横轴和穿过相邻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纵轴包围的区域中,其中每个放电单元如此形成,随着距离放电单元中心的距离沿着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增加,放电单元的端部在沿着形成放电维持电极的方向的宽度逐渐减小,和其中放电维持电极包括总线电极和突起电极,总线电极延伸成使得为每个放电单元提供一对总线电极,并且突起电极从每个总线电极延伸形成,以至于一对相对的突起电极形成在对应每个放电单元的区域中。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随着距离放电单元中心的距离增加,将突起电极连接到总线电极并从总线电极延伸的突起电极的近端在形成总线电极的方向上的宽度减小。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突起电极的近端形成得对应放电单元的端部的形状。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与连接到总线电极并从总线电极延伸的近端相反的每个突起电极的远端形成得包括凹槽。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凹槽形成在沿着形成总线电极的方向的每个突起电极的远端的基本中心位置上。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在每个突起电极的凹槽两侧形成突起。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每个突起电极的凹槽的边缘被倒圆成没有尖锐角度变化的形式。
25.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突起电极是透明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彼此相对设置并且其间具有预定间隙。地址电极形成在第二基板上。阻挡肋安装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该阻挡肋限定多个放电单元和多个非放电区。荧光层形成在每个放电单元内。放电维持电极形成在第一基板上。非放电区形成在由穿过每个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横轴和纵轴包围的区域中。此外,每个放电单元如此形成,随着距离放电单元中心的距离沿着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增加,放电单元的端部在沿着形成放电维持电极的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减小。
文档编号H01J11/12GK1519884SQ20041002833
公开日2004年8月11日 申请日期2004年1月2日 优先权日2003年1月2日
发明者权宰翊, 姜景斗 申请人:三星Sd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