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4686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改进结构的等离子体显示板。
背景技术
等离子体显示板(PDP)是薄而轻的平板显示器,其具有大的尺寸,高分辨率以及宽视角。与其他平板显示器相比,PDP极易被制造成大尺寸,因而PDP被认为是下一代大平板显示器。
根据放电电压特性,PDP可以分成DC型(直流型),AC型(交流型)和混合型。PDP还可以根据放电结构的不同分成相对放电类型和表面放电类型。
常规三极管表面放电PDP包括扫描电极,共用电极,总线电极,覆盖电极的电介质层,MgO层,它们布置在前衬底上。大多数(40%)从荧光层发射的可见射线被这些电极和层吸收,因此发光效率低。
如果常规PDP长时间显示同样的图像,荧光层被放电气体的带电粒子进行离子溅射,导致永久性的图像滞留(image sticking)或老化。
另外,由于扫描电极和地址电极(发生地址放电)之间的距离长,所以地址放电电压高。另外,由于扫描电极和共用电极(发生持续放电)在相同的平板上形成,所以放电起始电压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改进结构的PDP。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PDP,其在放电过程中增加壁电荷的数量,并且改善发光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PDP,其包括在相对低电压下驱动的电极,进而提高了发光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PDP,其包括有效发生的地址放电,地址放电电压减小。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PDP,其包括可被增大的放电表面和扩展的放电面积,使得等离子体数目增加,获得相应的低电压驱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PDP,其甚至在高浓度气体例如氙气用作放电气体时仍能获得低电压驱动,进而改善了发光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PDP,包括,荧光层的覆盖区域增加,相应的,放电过程中由紫外线碰撞荧光层产生的可见射线增加,改善了亮度。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PDP,当维持相同的放电电压时,发光效率提高。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PDP,防止了放电单元间的串扰。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PDP,防止PDP部分由于带电粒子的碰撞而损坏。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PDP,在长时间显示相同图像时,防止了由带电粒子引起的荧光体的离子溅射和永久性的图像滞留或者老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的PDP包括第一衬底;第二衬底,其与第一衬底相对;位于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之间的由电介质材料形成的第一间隔壁;位于第一间隔壁和第二衬底之间的由电介质材料形成的第二间隔壁,第二间隔壁和第一间隔壁共同分隔了放电单元;位于第一间隔壁内的环绕放电单元的第一放电电极;位于第二间隔壁内的环绕放电单元的第二放电电极;放电单元内放置的荧光层;和注入到放电单元中的放电气体,其中第一和第二间隔壁的侧面形成凹陷部分。
第一间隔壁的侧面可以内倾斜于第二衬底,第二间隔壁的侧面可以外倾斜于第二衬底。第一放电电极可以布置成与第一间隔壁的倾斜部分平行,第二放电电极可以布置成与第二间隔壁的倾斜部分平行。第一间隔壁的倾斜部分与第二间隔壁的倾斜部分之间的夹角在90°≤角度<180°(角度大于或等于90度,小于180度)。
第一和第二放电电极可以在平行于地址电极相交的方向上扩展。
PDP还可以包括覆盖地址电极的电介质层。
本发明的PDP中,因为第一和第二间隔壁的侧面形成凹陷部分,放电路径闭合,使得放电起始电压减小。而且,放电路径由第一和第二放电电极的外部形成,产生均匀放电。这样,发光效率改善。
而且,在第二放电电极的外部形成壁电荷,第二放电电极与地址电极之间的距离缩短,使得地址放电电压减小,以便更有效的形成地址放电。
而且,因为在部分第一衬底处(从放电单元发射的可见射线经过这里)没有电极,所以开孔比和透射率大为改善。
另外,因为在所有定义了放电空间的侧面上发生表面放电,所以放电表面可被大大扩展。
另外,因为放电在放电单元侧面产生并向放电单元的中央部分扩展,所以整个放电单元可以被有效的利用。相应的,PDP可以在低电压下驱动,使得发光效率大为改善。
而且,因为PDP甚至在高浓度氙气用作放电气体条件下仍可以获得低电压下驱动,所以发光效率得到改善。


本发明更为彻底的评价以及很多附带的优势,在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阐述中,将更为显而易见和易于理解。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其中图1是常规PDP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PDP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图2中沿着线III-III部分的剖面图;图4是图3中沿着线IV-IV部分的剖面图;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个变型的剖面图;图6是图5中沿着线VI-VI的剖面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PDP的剖面图;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PDP的分解透视图;图9是图8中沿着线IX-IX的剖面图;和图10是图9中沿着线X-X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看附图,图1是常规三极管表面放电PDP100的分解透视图。参照图1,三极管表面放电PDP包括扫描电极106,共用电极107,总线电极108,覆盖电极的电介质层109,和MgO层111,它们布置在前衬底101上。多数(大约40%)从荧光层101发射的可见射线被电极和层吸收,因而发光效率低。
如果常规PDP长时间显示同样的图像,荧光层110被放电气体的带电粒子进行离子溅射,导致永久性的图像滞留或图像老化。
另外,因为扫描电极106与地址电极122(发生地址放电)之间的距离大,所以地址放电电压高。另外,因为扫描电极与共用电极(发生连续放电)在相同的平板上形成,所以放电起始电压高。
现在参照附图(其中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全面描述本发明。
第一实施例参考图2到4,详细阐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PDP。
PDP200包括第一衬底201,与第一衬底201平行的第二衬底202,位于第一衬底201和第二衬底202之间的由电介质材料形成的第一间隔壁208,位于第一衬底201和第二衬底202之间的由电介质材料形成的第二间隔壁211,其与第一间隔壁208共同分割了放电单元,布置在第一间隔壁208内围绕放电单元220的第一放电电极207,布置在第二间隔壁211内的第二放电电极206以露出放电单元220,布置在放电单元220内的荧光层210,以及注入到放电单元220中的放电气体(未示出)。
在该实施例中,因为放电单元220产生的可见射线通过第一衬底201发射到外部,所以第一衬底201由透光性好的材料形成,例如玻璃。可见射线的前透射率大为改善,这是因为第一衬底201没有由氧化铟锡(ITO)形成的扫描电极106和共用电极107,总线电极以及覆盖电极的电介质层109,而它们在常规PDP100的前衬底上形成。相应的,如果实施的图像具有常规的亮度,电极106,107,108在相对低的电压下驱动,使得发光效率提高。
第一间隔壁208和第二间隔壁211依照红子像素,绿子像素,蓝子像素的一个子像素分割了放电单元220,并且阻止了放电单元220之间的串扰。
第一间隔壁208包括第一中央部分208b和环绕第一中央部分208b的第一外部部分208a。同样,第二间隔壁211包括第二中央部分211b和环绕第二中央部分211b的第二外部部分211a。
第一间隔壁208和第二间隔壁211防止了第一放电电极207和第二放电电极206在持续放电过程中的直接电学相连,阻止了带电粒子直接碰撞电极206和207,这样可以保护电极206和207。第一间隔壁208和第二间隔壁211由电介质材料形成,例如PbO,B2O3和SiO2,它们可以引导带电粒子积累壁电荷。第一中央部分208b和第一外部部分208a可以由相同的或者不同的材料形成。
第一倾斜部分291a,内倾斜于第二衬底202,在第一间隔壁208的侧面形成,第二倾斜部分291b外倾斜于第二衬底202,在第二间隔壁211的侧面形成。尽管第一倾斜部分291a和第二倾斜部分291b在图2和图3中相互接触,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种结构。也就是说,第一倾斜部分291a和第二倾斜部分291b仅需在第一间隔壁208和第二间隔壁211的侧面形成凹陷部分212。
参照图3,第一倾斜部分291a和第二倾斜部分291b以预定的角度倾斜。第一倾斜部分291a和第二倾斜部分291b之间的优选夹角是90°≤θ1<180°。在这种结构中,放电有效的发生在第一放电电极207和第二放电电极206上,它们分别位于第一间隔壁208和第二间隔壁211内。原因是当放电电极之间的放电接近相对放电时,放电电极之间放电特性更为有效。另外,在早期,从第一放电电极207和第二放电电极206之间的间隙开始放电,然后演变扩散到它们的外部部分。另外,在第一间隔壁208和第二间隔壁211的侧面积累的壁电荷之间的距离缩短。因而,放电路径变短,进而降低了放电起始电压。
优选的第一间隔壁208和第二间隔壁211的侧面都覆盖有用作保护层的MgO层209和219。尽管MgO层209和219并不是必须的部分,但它们可以防止间隔壁208和211由带电粒子与电介质材料形成的间隔壁208和211之间的碰撞引起的损坏。而且,MgO层209和219在放电过程发射很多二次电子。
第一间隔壁208和第二间隔壁211可以分别形成,但也可以在一体中形成。这里,一体并不意味着间隔壁208和211在相同的工艺过程形成,而是指以不易被分离的方式来形成间隔壁208和211。
参照图3和图4,环绕放电单元的第一放电电极207布置在第一间隔壁208内,环绕放电单元的第二放电电极206布置在第二间隔壁211内。
第一放电电极207和第二放电电极206由导电金属形成,例如铝和铜。而且,第一放电电极207和第二放电电极206在垂直于前衬底201的方向上被分离放置,并且相互平行而延伸。
第一放电电极207的放置平行于第一倾斜部分291a,第二放电电极206的放置平行于第二倾斜部分291b。相应的,除了壁电荷积累的间隔壁208和211的侧面之外,放电电极207和206的布置尽可能相互靠近,导致了放电效率的提高。
PDP还可包括位于第二间隔壁211和第二衬底202之间的第三间隔壁205。在这种情况下,荧光层210放置在与第三间隔壁205相同的平面上。尽管第一到第三间隔壁208,211,205分割了图2矩阵中的放电单元220,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种结构。也就是说,如果仅需形成多个放电单元,则间隔壁可以以多种类型形成,例如,开放的间隔壁例如条纹类型,和闭合的间隔壁例如华夫饼干(waffle)、矩阵或者δ(delta)类型。而且,在剖面部分,封闭的间隔壁可以分割放电单元使其具有多边形的剖面,例如,矩形,三角形,五边形或者圆形或椭圆形。然而,优选的是,分割放电单元220的第一间隔壁和第二间隔壁以相同的形状形成。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优选第一到第三间隔壁208,211和205的形状相同,但它们也可以以不同的形状形成。另外,尽管第二间隔壁211和第三间隔壁205可以分别形成,但优选的是它们一体形成。
第二衬底202支撑地址电极203和电介质层204,第二衬底202由主要成分是玻璃的材料形成。
地址电极203布置在与第一衬底201相对的第二衬底202上。地址电极203放置在与第一和第二放电电极207和206放置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其在布置一行放电单元202的方向上延伸。地址电极203启动地址放电,使其易于启动第一放电电极207和第二放电电极206之间的连续放电。也就是说,地址电极203减小了连续放电的起始电压。地址放电在扫描电极和地址电极之间发生。当地址放电结束时,正离子在扫描电极上积累,电子在共用电极上积累。这样,扫描电极和共用电极之间的连续放电易于发生。与地址电极203相近的第二放电电极206用作扫描电极,第一放电电极207用作共用电极,这是因为当扫描电极和地址电极之间的缝隙变窄时,地址放电更为有效。然而,甚至在没有地址电极的情况下,第一放电电极和第二放电电极之间也能发生放电。因此,本发明不限于具有地址电极的结构。在没有地址电极的情况下,第一放电电极和第二放电电极延伸并相交。
电介质层204中埋藏或者嵌有地址电极203,电介质层204由电介质材料形成,例如PbO,B2O3和SiO2,其能够引导电荷,还可以防止由于放电过程正离子或者电子与地址电极203碰撞而造成的地址电极203的毁坏。
如上所述,因为第一间隔壁208和第二间隔壁211的侧面形成预设的角度θ1,所以壁电荷在第一间隔壁208和第二间隔壁21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积累,第一和第二间隔壁布置在第一和第二放电电极207和206的端部,使得放电面积增加。相应的,放电路径也在地址电极203和放电电极207和206的端部形成,这样,地址放电更为有效的发生,并且地址放电电压减小。
如图2和3所示,荧光层210在第三间隔壁205和位于第三间隔壁205之间的电介质层204的侧面形成。荧光层210包括接收紫外射线和发射可见射线的部分,该紫外射线由第一放电电极207和第二放电电极206之间的放电产生。形成红子像素的荧光层包含荧光体,例如Y(V,P)O4:Eu;形成绿子像素的荧光层包含荧光体,例如Zn2SiO4:Mn和YBO3:Tb;形成蓝子像素的荧光体包含荧光体,例如BAM:Eu。
放电单元220被放电气体填充,例如氖气(Ne),氙气(Xe)或者其中的混合气体。根据本发明,放电表面可以增加,放电区域可以扩展,所以等离子的数目增加。因此,低电压驱动成为可能。因为本发明在甚至是高浓度氙气用作放电气体条件下仍可以获得低电压驱动,发光效率可以大为改善。因而,本发明解决了常规PDP的问题,在常规PDP中很难在高浓度氙气用作放电气体时实现低电压驱动。
用作保护层的MgO层229形成在第一衬底201的下面部分上。因为MgO层229的操作与上面描述一致,这里省略其详细描述。这里,MgO层229并不是本发明所必须的部分。
在上面描述的PDP200中,通过在地址电极203和第二放电电极206上施加地址电压,地址放电被激励。作为地址放电的结果,用于连续放电的放电单元220被选用。
其后,在所选的放电单元220的第一放电电极207和第二放电电极206间施加交流连续电压,其间发生连续放电。因为连续放电,受激放电气体的能级降低,因而发射紫外射线。紫外射线激励布置在放电单元220中的荧光层210,受激荧光层210的能级降低,发射紫外射线,进而形成图像。
根据图1所示的常规PDP,扫描电极13和共用电极12之间的连续放电发生在水平方向,所以放电区域相对狭窄。然而,根据本发明,PDP的连续放电不局限于受限区域,所以放电区域相对宽阔。
而且,连续放电沿着放电单元220的侧面在闭合曲线内形成,并逐步向放电单元220的中央部分扩展。这样,发生连续放电的区域体积增大,在常规PDP中不用的放电单元中的空间电荷也对放电有贡献。结果是使PDP的发光效率大为改善。
另外,因为第一间隔壁208和第二间隔壁211的侧面形成预设的角度θ1,所以可以获得相对放电的效果。相应的,放电效率提高,放电路径缩短,从而放电起始电压减小。
如图3所示,连续放电仅在第一和第二间隔壁208和211所限定的区域内发生。因此,因带电粒子引起的荧光体的离子溅射可以避免,并且当长时间显示相同图像时也不会出现永久性图像滞留。
现在参照图5和图6,描述第一实施例的变型。图5是该变型的剖面图,图6是沿图5中VI-VI线的剖面图。在附图中,和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的元件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和相似的结构和功能。
区别在于第一间隔壁208’的中央部分和外部部分一体形成,而不是分别形成。而且,不像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放电电极分别在各个相邻的放电单元处形成矩形,对称于中央部分207a’,此处的第一放电电极207’以梯式方式形成。因为第二间隔壁211’和布置在第二间隔壁211’内的第二放电电极206’以与第一间隔壁208’和第一放电电极207类似的形状形成,所以这里省去其详细描述。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PDP200,放电电极207’和206’以及间隔壁211’和208’很容易形成。因此,制造成本降低和简化。
第二实施例下面参照图7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PDP。
PDP300包括第一衬底301,与第一衬底301平行的第二衬底302,布置在第一衬底301和第二衬底302之间的由电介质材料形成的第一间隔壁308,布置在第一衬底301和第二衬底302之间的由电介质材料形成的第二间隔壁311,其与第一间隔壁308共同分隔放电单元,第一间隔壁308内环绕放电单元320的第一放电电极307,第二间隔壁311内的露出放电单元320的第二放电电极306,位于第二间隔壁311和第二衬底302之间的第三间隔壁305,位于由第三间隔壁305定义的空间内的荧光层310,以及注入到放电单元320中的放电气体(未示出)。
因为第一衬底301,保护层309,319和329,具有第一中央部分308b和第一外部部分308a的第一间隔壁308,具有第二中央部分311b和第二外部部分311a的第二间隔壁311,第一放电电极307,第二放电电极306以及第三间隔壁305的结构和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或相似,这里略去对它们的描述。
内倾斜于第二衬底302的第一倾斜部分391a在第一间隔壁308的侧面形成,外倾斜于第二衬底302的第二倾斜部分391b在第二间隔壁311的侧面形成。尽管图7中第一倾斜部分391a和第二倾斜部分391b相互接触,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就是说,第一倾斜部分391a和第二倾斜部分391b在第一间隔壁308和第二间隔壁311的侧面形成凹陷部分312。
第一倾斜部分391a和第二倾斜部分391b形成预设角度。优选的是,第一倾斜部分391a和第二倾斜部分391b之间夹角为90°≤θ2<180°。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PDP300,放电起始电压降低,放电效率得到改善。
一个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衬底302的横截面302a具有凹陷部分。而且,第二衬底302上的地址电极303的横截面具有弯曲部分。地址电极303在一个方向延伸,与第一和第二放电电极307和306相交。在覆盖地址电极303的电介质层304中,第三间隔壁305间的上部具有横截面304,其具有如V形的凹陷形304a。
荧光层310在位于第三间隔壁305和第三间隔壁305的侧面之间的电介质层304上形成。因为电介质层304以凹陷型形成,所以荧光层310的覆盖面积增大。相应的,放电过程中紫外线与荧光层碰撞产生的可见射线增多,使得亮度提高。进而,甚至当维持相同的放电电压时,仍然提高了发光效率。
另外,因为电介质层304以凹陷型形成,所以第二放电电极306相对于凹陷部分304a的地址放电可以更为有效的执行。也就是说,放电路径在第二放电电极306和地址电极303的外部之间形成,因而放电路径和壁电荷的分布在地址电极303的整个区域上都是均匀的。这样,地址电极303和用作扫描电极的第二放电电极之间的放电路径缩短,使得地址放电易于执行,并且放电电压降低。
因为第二实施例的驱动方法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因此略去其详细描述。
第三实施例现在参考图8到图10,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PDP。
PDP400包括第一衬底401,与第一衬底401平行的第二衬底402,布置在第一衬底401和第二衬底402之间的由电介质材料形成的第一间隔壁408,布置在第一间隔壁408和第二衬底402之间的由电介质材料形成的第二间隔壁411,其与第一间隔壁408共同分隔放电单元,第一间隔壁408内的环绕放电单元420的第一放电电极407,第二间隔壁411内的露出放电单元420的第二放电电极406,位于第二间隔壁411和第二衬底402之间的第三间隔壁405,位于由第三间隔壁405所定义的空间内的荧光层410,以及注入到放电单元420中的放电气体(未示出)。
因为第一衬底401,保护层409,419和429,具有第一中央部分408b和第一外部部分408a的第一间隔壁408,具有第二中央部分411b和第二外部部分411a的第二间隔壁411,第三间隔壁405,荧光层410,电介质层404,地址电极403以及第二衬底402的结构和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相似,所以这里略去对它们的描述。
内倾斜于第二衬底402的第一倾斜部分491a在第一间隔壁408的侧面形成,外倾斜于第二衬底的第二倾斜部分491b在第二间隔壁411的侧面形成。第一倾斜部分491a和第二倾斜部分491b在第一间隔壁408和第二间隔壁411的侧面形成凹陷部分412。
第一倾斜部分491a和第二倾斜部分491b形成预设角度。优选的是,第一倾斜部分491a和第二倾斜部分491b之间的角度为90°≤θ3<180°。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PDP400,放电起始电压降低,放电效率得到改善。
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放电电极407包括放电单元407a和总线单元407b,第二放电电极406包括放电单元406a和总线单元406b。放电单元407a和406a以及总线单元407b和406b可以布置成不同的结构。然而,优选的是,总线单元407b和406b之间的距离大于放电单元407a与406a之间的距离。当总线单元407b和406b相互远离时,壁电荷可以更广泛的在第一和第二间隔壁408和411的侧面上积累。而且,因为放电单元407a和406a的布置相互紧凑,电极407和406之间的距离减小,所以放电起始电压减小。另外,因为放电单元407a和406a的这种摆放,电极面积扩展,进而提高了放电过程中壁电荷的数量,并且改善了发光效率。放电单元407a和406a可以是由ITO(氧化铟锡)形成的透明电极。
另外,第一放电电极407是平行于第一倾斜部分491a形成,第二放电电极406是平行于第二倾斜部分491b形成。因为第二实施例的驱动方法与第一实施例相似,这里略去对其的讨论。
虽然参照示例性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特定的展示和描述,但应当理解的是,在不背离下面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形式和细节上的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包括第一衬底;第二衬底,与所述第一衬底相对;第一间隔壁,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之间,由电介质材料形成;第二间隔壁,位于所述第一间隔壁和所述第二衬底之间,由电介质材料形成,所述第二间隔壁与所述第一间隔壁共同分隔了放电单元,所述第一和第二间隔壁的至少一个侧面形成凹陷部分;第一放电电极,位于所述第一间隔壁内,以环绕放电单元;第二放电电极,位于所述第二间隔壁内,以环绕放电单元;荧光层,位于放电单元内;和注入到放电单元中的放电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所述第一间隔壁的侧面内倾斜于第二衬底,第二间隔壁的侧面外倾斜于所述第二衬底,以容纳形成凹陷部分的所述第一和第二间隔壁的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所述第一放电电极平行于所述第一间隔壁的倾斜部分,所述第二放电电极平行于所述第二间隔壁的倾斜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所述第一间隔壁的倾斜部分和第二间隔壁的倾斜部分之间的夹角是90°≤角度<18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放电电极在地址电极相交的方向上平行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还包括覆盖所述地址电极的电介质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所述电介质层和所述地址电极位于所述第二衬底和所述荧光层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相对于放电单元的所述电介质层的上部形成凹陷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所述电介质层的上部具有V形的横截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间隔壁的侧面被保护层覆盖。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所述第一衬底的下面部分被保护层覆盖。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所述第一间隔壁和第二间隔壁在一体中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间隔壁和所述第二衬底间的第三间隔壁,其中,荧光层位于与所述第三间隔壁相同的平面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所述第二间隔壁和所述第三间隔壁在一体中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所述第一放电电极和第二放电电极由导电金属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和第二放电电极包括总线单元和放电单元。
17.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包括第一衬底;第二衬底,与所述第一衬底相对;第一间隔壁,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之间,由电介质材料形成;第二间隔壁,位于所述第一间隔壁和所述第二衬底之间,由电介质材料形成,所述第二间隔壁与所述第一间隔壁共同分隔了放电单元,所述第一和第二间隔壁的侧面形成凹陷部分;第一放电电极,位于所述第一间隔壁内,以环绕放电单元;和第二放电电极,位于所述第二间隔壁内,以环绕放电单元,所述第一间隔壁和所述第二间隔壁防止了第一放电电极和第二放电电极在持续放电过程中直接电学相连。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所述第一间隔壁包括第一中央部分和环绕所述第一中央部分的第一外部部分,所述第二间隔壁包括第二中央部分和环绕所述第二中央部分的第二外部部分;和所述第一间隔壁包括第一倾斜部分,内倾斜于所述第二衬底,其在所述第一间隔壁的侧面形成;第二倾斜部分,外倾斜于所述第二衬底,其在所述第二间隔壁侧面形成,所述第一和第二倾斜部分容纳所述第一和第二间隔壁的侧面处的凹陷部分。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所述第二衬底包括凹陷部分,所述第二衬底上的地址电极具有弯曲部分,所述地址电极在一个方向延伸,相交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放电电极,覆盖第三间隔壁间的所述地址电极的电介质层包括一个凹陷形,第三间隔壁位于所述第二间隔壁和所述第二衬底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所述第一和第二放电电极都包括放电单元和总线单元,第一和第二放电电极的总线单元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和第二放电电极的放电单元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和第二放电电极的所述放电单元相互毗邻,所述第一放电电极是平行于所述第一间隔壁的第一倾斜部分形成,第二放电电极是平行于所述第二间隔壁的第二倾斜部分形成,所述第一和第二倾斜部分容纳所述第一和第二间隔壁处的所述凹陷部分。
2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包括第一衬底;第二衬底,与所述第一衬底相对;多个第一间隔壁,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之间;多个第二间隔壁,位于所述第一间隔壁和所述第二衬底之间,由电介质材料形成,所述第二间隔壁与所述第一间隔壁共同分隔了放电单元,所述第一和第二间隔壁的侧面形成凹陷部分,所述第一间隔壁的侧面内倾斜于所述第二衬底,所述第二间隔壁的侧面外倾斜于所述第二衬底,以容纳形成所述凹陷部分的所述第一和第二间隔壁的侧面;多个第一放电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一间隔壁内以环绕放电单元,每个一体形成的所述第一间隔壁嵌有所述第一放电电极,第一放电电极在每个相邻的放电单元处分别形成矩形和梯形的任何一种,对称于所述第一和第二间隔壁其中一个的一部分。多个第二放电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二间隔壁内以环绕放电单元,每个一体形成的所述第二间隔壁嵌有所述第二放电电极,所述第二间隔壁和布置在所述第二间隔壁内的第二放电电极的形状与所述第一间隔壁和所述第一放电电极的形状类似,每个所述第一和第二放电电极包括相互分离一定距离的至少一个单元;和电介质层,覆盖位于所述第二衬底和放电单元内荧光层之间的地址电极,所述电介质层包括板形部分或者凹陷部分,所述地址电极包括板形部分或者弯曲部分。
全文摘要
一种PDP(等离子体显示板)包括第一衬底;与第一衬底相对的第二衬底;位于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之间的由电介质材料形成的第一间隔壁;位于第一间隔壁和第二衬底之间的由电介质材料形成的第二间隔壁,第二间隔壁与第一间隔壁一起分割放电单元;位于第一间隔壁内的环绕放电单元的第一放电电极;位于第二间隔壁内的环绕放电单元的第二放电电极;放电单元中的荧光层;注入到放电单元中的放电气体,其中,第一和第二间隔壁的侧面形成凹陷部分。
文档编号H01J17/16GK1681067SQ20051006488
公开日2005年10月12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8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9日
发明者安正哲, 郑银莹 申请人:三星Sd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