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6864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总的来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更具体地讲,本发明涉及一种能以低驱动电压和高亮度操作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通常,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是一种显示装置,其中由气体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发射的真空紫外线激发荧光体以产生可见光,从而产生图像。由于这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具有高分辨率、大屏幕,所以其作为下一代薄型显示装置已经备受关注。
传统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通常采用三电极表面放电型结构。三电极表面放电型结构包括前基板,其上形成有两个显示电极;后基板,与前基板以预定距离分隔,且在其上形成有寻址电极。两基板之间的空间被障肋划分为多个放电室,荧光体层形成在后基板上的放电室中。此外,放电气体被注入到各放电室中。
放电发生与否取决于寻址电极和一个显示电极之间的寻址放电,利用位于同一表面上的显示电极发生显示亮度的维持放电。因此,在传统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寻址放电由对向放电产生,维持放电由表面放电产生。
虽然显示电极与寻址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显示电极之间的距离,但是寻址放电的击穿电压低于显示放电的击穿电压。这是因为寻址放电是由对向放电引起的,从而寻址放电的击穿电压低于由表面放电引起的维持放电的击穿电压。因此,如果改进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能够通过对向放电引起维持放电,那么它就比传统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效率高。
另一方面,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内的等离子体放电受鞘层和正柱区的影响。鞘层是在围绕介电层或电极的在非发光区中消耗大部分电压的区域,正柱区是在非常低的电压下能够活跃地产生等离子体放电的区域。因此,通过增大正柱区的尺寸可以提高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效率。鞘层的长度与放电间隙无关,而通过增加放电的长度可增大正柱区。然而,如果将放电间隙增加以增大放电长度,则击穿电压升高。
此外,放电气体在各放电室中放电的效率随着Xe气分压的增大而提高。然而,如果Xe气的分压增大,则击穿电压降低。
因此,在传统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存在不能同时实现低击穿电压和高效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通过对向放电引起维持放电以降低击穿电压,并且其增加放电长度以实现高的发光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改进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其间具有空间且彼此面对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空间被划分为多个放电室。寻址电极在第一基板上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荧光体层形成在放电室中。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空间中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与放电室对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从第一基板向第二基板扩展,且其间具有间隔而彼此面对。各寻址电极包括第一部分,与各放电室的放电空间对应;第二部分,沿着第一电极与第一部分电连接。第一部分的宽度和第二部分的宽度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其间具有空间而彼此面对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空间被划分为多个放电室。寻址电极在第一基板上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荧光体层形成在放电室中。第一电极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空间中沿着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第二电极在一对第一电极之间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从第一基板向第二基板扩展,且其间具有间隔而彼此面对。各第一电极具有沿着第二方向形成的第一部分和从第一部分向第二电极突出的第二部分。


通过结合附图的以下对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或其它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且更容易理解。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截取的组合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局部剖面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更改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更改实施例的局部平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三更改实施例的局部平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四更改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五更改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10是沿着图9中的线X-X截取的组合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局部剖面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
图12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与一个放电室对应的电极的结构的局部平面图。
图13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与一个放电室对应的电极的结构的局部平面图。
图14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与一个放电室对应的电极的结构的局部平面图。
图15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与一个放电室对应的电极的结构的局部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原理制造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局部分解透视图,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截取的组合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局部剖面图。
参照图1,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其间具有预定空间而彼此面对的第一基板10(以下,称为“后基板”)和第二基板20(以下,称为“前基板”),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预定的空间被划分为多个放电室38。
在放电室38中,用于吸收紫外线并发射可见光的红色、绿色和蓝色荧光体层19和29沿着底表面和障肋的表面形成,放电气体(例如,含氙Xe、氖Ne等的气体混合物)被注入到各放电室38中。当放电时,气体形成等离子体,从而发射紫外线。这些紫外线撞击荧光体层19和29,从而发射可见光。
现在将详细描述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首先,在后基板10的与前基板20相对的一个表面上,寻址电极12沿着一个方向(y轴方向)形成,介电层14形成在后基板10的整个内表面上从而覆盖寻址电极12。寻址电极12以预定的间隔彼此分隔。将参照图3来详细描述寻址电极12。
用于划分放电室38的障肋16和26形成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空间内。障肋16和26包括第一障肋层16(以下,称为“后障肋”),与后基板10邻近,向着前基板20突出;第二障肋层26(以下,称为“前障肋”),与前基板20邻近,向着后基板10突出。
后障肋16形成在介电层14上,介电层14形成在后基板10上。后障肋16包括第一障肋构件16a,布置在与寻址电极12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上;第二障肋构件16b,形成在与第一障肋构件16a交叉的方向(x轴方向)上,后障肋16在后基板10上将各后放电室18划分为独立的放电空间。
此外,前障肋26包括第三障肋构件26a,其形状与第一障肋构件16a的形状对应;第四障肋构件26b,其形状与第二障肋构件16b的形状对应。即,第三障肋构件26a和第四障肋构件26b沿着彼此交叉的方向形成在前基板20上,从而形成与后放电室18对应的前放电室28。
由后障肋16划分的后放电室18和由前障肋26划分的前放电室28结合起来基本上形成单个的放电室38。
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后障肋16和前障肋26包括彼此交叉的障肋构件16a和16b、26a和26b,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在本发明的范围中可使用和包括各种形状的障肋。此外,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形成了后障肋16和前障肋26,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第一荧光体层19形成在后放电室18中。第二荧光体层29形成在前放电室28中。第一荧光体层19形成在与后基板10邻近的底表面和组成后障肋16的障肋构件16a、16b的侧面上。第二荧光体层29形成在与前基板20邻近的底表面和组成前障肋26的障肋构件26a、26b的侧面上。
第一荧光体层19和第二荧光体层29的每个在后放电室18和前放电室28中吸收真空紫外线,并产生向着前基板20的可见光。因为第二荧光体层29透射可见光,所以为了使真空紫外线的损失最小,第二荧光体层29可形成得比第一荧光体层19薄。
由于由后障肋16形成的后放电室18和由前障肋26形成的前放电室28基本上形成一个放电室38,所以优选地,第一荧光体层19和第二荧光体层29通过由气体放电产生的真空紫外线的碰撞而发射相同的可见光。
在放电室38的每一面上形成荧光体层19和29提高了PDP的亮度。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后基板10或前基板20上可形成单个的荧光体层,这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中。
可通过在后基板10上形成介电层(未示出)和后障肋16,然后将荧光体涂覆在介电层上来形成第一荧光体层19。可通过在前基板20上形成介电层(未示出)和前障肋26,然后将荧光体涂覆在介电层上来形成第二荧光体层29。作为选择,如图中所示,可通过在前基板20上形成前障肋26而在前基板20上不形成介电层,然后将荧光体层覆在前障肋26上来形成第二荧光体层29。
此外,也可通过将后基板10和前基板20蚀刻以使其形状分别与后放电室18和前放电室28的形状对应,并将荧光体层分别涂覆在后基板10和前基板20上来形成第一荧光体层19和第二荧光体层29。在此实施例中,后障肋和后基板可由相同的材料整体地形成,前障肋和前基板可由相同的材料整体地形成。
此外,介电层34和介电层35应该位于后障肋16和前障肋26之间,使得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可形成在介电层34中以与介电层35交叉并延伸穿过介电层35。介电层34和35使电极31和32绝缘,并同时存储由放电产生的壁电荷。
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可具有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条形,与寻址电极12交叉于放电室38的两侧。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可平行地设置在第二障肋构件16b和第四障肋构件26b之间,同时与第一障肋构件16a和第三障肋构件26a交叉。
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沿着与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第一电极31的剖面,在与基板10和20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h1可大于在与基板10和20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w1。沿着与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第二电极32的剖面,在与基板10和20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h2可大于在与基板10和20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w2。因此,可更容易地引起对向放电,从而可获得高的发射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位于放电室38的侧面上,其对显示器的贡献相当小,所以可使用具有优良导电性的金属电极。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极31与寻址电极12一起在寻址期期间选择施加扫描脉冲电压时被选通的放电室38,第二电极32与第一电极31一起参与维持期的放电以显示图像。然而,由于电极的作用可随施加的信号电压而不同,所以本发明不限于此。
可采用厚膜陶瓷片(TFCS)法制造第一电极31、第二电极32和围绕这些电极的介电层34和35。即,具有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的介电层34和交叉的介电层35可被单独地制造,然后连接在后障肋16和前障肋26之间。
此外,可在介电层34和35的表面上形成MgO保护膜36。另外,MgO保护膜36可形成在暴露于等离子体放电中的部分上,所述等离子体放电在放电室38内的放电空间中产生。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在基板10和20之间位于对显示器贡献相当低的部分上,所以涂覆在介电层34上的用于覆盖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的MgO保护膜36可由具有透射可见光特性的MgO构成。不透射可见光的MgO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比透射可见光的MgO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高,从而可更降低击穿电压。
以下,将参照图3来详细描述寻址电极12。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
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寻址电极12包括第一部分12a,与放电室38对应地形成;第二部分12b,与第一部分12a电连接。第一部分12a的平面形状可根据放电室38的形状而具有不同的形状。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2a的平面形状为矩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2a和第二部分12b的宽度彼此不同。详细地讲,中间的第一部分12a的宽度WA1可大于末端的第二部分12b的宽度WA2。这里,沿着与寻址电极12的纵向方向交叉的方向(x轴方向)测量第一部分12a和第二部分12b的宽度。
寻址电极12的第一部分12a形成在放电室38的放电空间内,以与第一电极31一起产生寻址放电。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增加第一部分12a的宽度WA1,寻址放电的击穿电压降低,许多壁电荷存储在围绕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的介电层34和35中。
通过减小对寻址放电贡献小的第二部分12b的宽度WA2,可降低寻址电极12中流动的电流。因此,可降低功耗。
当从基板10和20的前表面观察时,寻址电极12的第一部分12a和第一电极31彼此分隔第一间隔d1,第一部分12a和第二电极32彼此分隔第二间隔d2。因为寻址电极12的第一部分12a和第一电极31参与寻址放电,所以通过使第一间隔d1小于第二间隔d2,即通过靠近第一电极31形成第一部分12a,可有效地降低寻址放电的击穿电压。此外,第一间隔d1和第二间隔d2可基本上彼此相等。
另一方面,如图3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对每个放电室38,设置了包括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的对。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的布置可顺序地在一对放电室38中重复,所述的一对放电室38在与寻址电极12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上彼此相邻。
以下,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更改实施例。由于第一实施例的更改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所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更改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参照图4,在本更改实施例中,后障肋41和前障肋42具有在与寻址电极12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的条形。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沿着一个方向(x轴方向)形成,同时与后障肋41和前障肋42交叉。在本发明中,可使用不同的障肋结构。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更改实施例的局部平面图。
参照图5的更改实施例,各放电室38可包括位于其一端的第一电极43和位于其相对端的第二电极44。并且,成对的相邻的第一电极43和成对的相邻的第二电极44形成在放电室38之间。
因为相邻的第一电极43彼此分离地延伸且彼此绝缘,相邻的第二电极44也彼此分离地延伸且彼此绝缘,所以这种布置是可能的。此外,矩阵形介电层的使用防止了相邻放电室38之间的串扰。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三更改实施例的局部平面图。
参照图6,在本更改实施例中,在与寻址电极12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一对放电室38共用第二电极46。因此,电极在一对放电室38中的布置方式为第一电极45、第二电极46、第一电极45。因此,用作维持电极的第二电极46公共地参与一对放电室38的维持放电。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四更改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参照图7,在本更改实施例中,黑层47与前基板20相邻地形成。黑层47可形成在前基板20的表面上或形成在介电层(未示出)上,所述介电层形成在前基板20上。
通过在前基板20上形成黑层47,防止了外部光被反射,从而可提高明室对比度。通过在形成有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的部分内形成黑层47,不会阻挡由放电产生的可见光,从而可提高明室对比度。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五更改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参照图8,在本更改实施例中,组成前障肋48和后障肋16的障肋中的至少一个被涂上颜色,以提高明室对比度。例如,前障肋48可用黑色颜料涂色。黑色颜料可以是例如FeO、RuO2、TiO、Ti3O5、Ni2O3、CrO2、MnO2、Mn2O3、Mo2O3、Fe3O4中的至少一个或其组合。
以下,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由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或相似,所以将省略对相同或相似结构的描述。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制造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局部分解透视图,图10是沿着图9中的线X-X截取的组合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局部剖面图。
参照图9和图10,根据此实施例的后障肋116包括第五障肋构件116c,第五障肋构件116c将在第二障肋构件116b之间形成在后基板110上的后放电室118划分为两个放电空间118a和118b。
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后障肋116包括第一障肋构件116a,形成在与寻址电极112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上;第二障肋构件116b,形成在与第一障肋构件116a交叉的方向(x轴方向)上,并将形成在后基板110上的各后放电室118划分为独立的空间;第五障肋构件116c,在与第二障肋构件116b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上形成在第二障肋构件116b之间,并将后放电室118划分为两个放电空间118a和118b。
前障肋126包括以与第一障肋构件116a对应的形状形成的第三障肋构件126a和以与第二障肋构件116b对应的形状形成的第四障肋构件126b,从而在前基板120上形成与后放电室118对应的前放电室128。
由后障肋116划分的后放电室118和由前障肋126划分的前放电室128可形成一个放电室138。
此外,矩阵形介电层134和135布置在前障肋116和后障肋126之间。包括参与各放电室138的放电的第二电极132和第一电极131的一对电极形成在介电层134和135内。MgO保护膜136可形成在各介电层134和135的表面上。
第二电极132与寻址电极112一起在寻址部分期间选择施加扫描脉冲电压时将选通的放电室138,第一电极131与第二电极132一起参与维持部分的放电以显示图像。然而,由于各电极的作用会根据施加的信号电压而不同,所以可除去上述的作用。
第一电极131在与寻址电极112交叉的方向(x轴方向)上形成在各放电室138的两侧。由于第一电极131在第二障肋构件116b和第四障肋构件126b之间沿着x轴方向布置,所以第一电极131、第二障肋构件116b和第四障肋构件126b可以作为在与寻址电极112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上划分彼此相邻的放电室138的基准。
第二电极132沿着与第一电极131平行而与各放电室138交叉的方向(x轴方向)形成在一对第一电极131之间。因此,在各放电室138中,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彼此分隔且面对。
在本实施例中,减小了在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之间产生的维持放电的放电间隙,从而可更降低击穿电压。即,由于放电产生在与放电室138交叉的第二电极132和位于放电室138两侧的一对第一电极131之间,所以在参与维持放电的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之间的放电间隙减小了一半。因此,利用低击穿电压发生驱动。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电极131形成在放电室138的对显示放电贡献很少的区域中,所以第一电极131可由具有优良导电性的金属电极制成。此外,第二电极132可由具有优良导电性的金属电极制成。当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被形成为不透明的金属电极时,可提高明室对比度。
将参照图11和图12与图9和图10一起来详细描述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的结构。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图12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与一个放电室对应的电极结构的局部平面图。
在本实施例中,沿着一个方向(y轴方向)形成在前基板110上的寻址电极112具有均匀的线宽。
参照图11,第一电极131包括第一部分131a,沿着与寻址电极112交叉的方向(x轴方向)形成;第二部分131b,从第一部分131a向着第二电极132突出,但没有与第二电极132接触。第一部分131a位于第二障肋构件116b和第四障肋构件126b之间,第二部分131b位于第一障肋构件116a和第三障肋构件126a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在与寻址电极112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一对放电室138共用第一部分131a,在与寻址电极112交叉的方向(x轴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一对放电室138共用第二部分131b。在这种结构中,第二部分131b具有均匀的线宽。
一对第一电极131的第二部分131b对称地形成在放电室138的两侧,并横过间隙彼此面对,所述间隙将一对第一电极131的第二部分131b与划分各放电室138的第二电极132分隔。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电极131的形成方式可为,其围绕各放电室138的三个面。即,在形成各放电室的两个放电空间中,第一电极131位于放电室的三个面,第二电极132位于放电室的一个面,从而可更有效地利用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之间产生的维持放电的放电空间。
以这种结构,如图12中所示,在与寻址电极12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上,在放电室138中部的在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之间的距离大于在放电室138两侧的在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之间的距离。即,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在放电室138的两边缘部分具有短间隙G1,而在放电室138的中部具有长间隙G2。
因此,在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之间产生的维持放电在放电室138边缘部分的短间隙G1处开始,并扩散到放电室138中部的长间隙G2内。维持放电在短间隙G1处开始,从而降低了击穿电压,主放电在放电长度相对长的长间隙G2处维持,从而提高了放电效率。
此外,由于在本实施例中可有效地降低击穿电压,所以解决了长久以来不能有效增大Xe气分压的传统难题。即,在本实施例中,可增大Xe气的分压,从而可提高放电效率。
以下,将详细描述第三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第三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可与第二实施例的基本结构相同或相似。
图13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与一个放电室对应的电极结构的局部平面图。
第一电极141在与寻址电极112交叉的方向(x轴方向)上形成在各放电室138的两侧,第二电极142形成在第一电极141之间,同时穿过放电室138。
各第一电极141包括第一部分141a,沿着与寻址电极112交叉的方向(x轴方向)形成;第二部分141b,沿着与寻址电极112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形成且彼此面对。因此,第一电极141围绕放电室138的三个面,从而可有效地利用放电空间。
参照图1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41的第二部分141b的线宽从其末端向第一部分141a逐渐增大,与第二电极142相对的表面为曲面,从而放电的扩散可容易地进行。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电极141和第二电极142之间产生的维持放电在放电室138边缘部分的短间隙处开始,并扩散到放电室中部的长间隙,从而在降低击穿电压的同时,可有效地提高效率。
图14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与一个放电室对应的电极的结构的局部平面图。
第一电极151在与寻址电极112交叉的方向(x轴方向)上形成在各放电室138的两侧,第二电极152形成在第一电极151之间,同时穿过放电室138。第一电极151和第二电极152彼此面对,从而可由对向放电引起维持放电,从而降低击穿电压。
此时,各第一电极151包括第一部分151a,沿着与寻址电极112交叉的方向(x轴方向)形成;第二部分151b,沿着与寻址电极112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形成在放电室的两侧且彼此面对。因此,第一电极151围绕放电室138的三个面,从而可有效地利用放电空间。
参照图14,在本实施例中,向着第一电极151的第一部分151a突出的突出部分152a连接到第二电极152。第二电极152的突出部分152a优选地在放电室138中的彼此面对的第二部分151b之间形成在各放电室138的中部,且突出部分152a的平面形状是矩形。由于突出部分152a的平面形状是矩形,所以形成第一电极151和第二电极152之间的短间隙的部分可加宽。
在操作中,维持放电在突出部分152a和位于放电室138边缘部分的第一电极151之间的短间隙开始,从而可降低击穿电压。
图15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与一个放电室对应的电极的结构的局部平面图。
参照图15,向第一电极161的第一部分161a突出的突出部分162a形成在第二电极162上。第二电极162的突出部分162a在各放电室138的中部形成在放电室138中的彼此面对的第二部分161b之间,突出部分162a的平面形状为半圆形或半椭圆形。
虽然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应该理解,从权利要求中可知的本发明的范围内的各种更改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详细描述以及附图,仍将落入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其间具有空间而彼此面对,所述空间被划分为多个放电室;寻址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上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荧光体层,形成在所述放电室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空间中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以与所述放电室对应,其中,在所述放电室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从所述第一基板向所述第二基板凸出且其间具有间隔而彼此相对放置,其中,所述寻址电极包括与各放电室的放电空间对应的第一部分和与第一部分电连接的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的宽度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宽度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宽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寻址电极的所述第一部分的平面形状是矩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当在寻址期期间顺序地施加扫描脉冲电压时,在所述寻址电极和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寻址放电选择放电室,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一起产生维持放电,其中,从所述第二基板的前表面观察,所述寻址电极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一电极其间具有第一间隔而彼此分隔,所述寻址电极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其间具有第二间隔而彼此分隔,所述第二间隔大于所述第一间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还包括介电层,所述介电层基本上围绕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每个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所述空间被障肋划分,所述障肋包括与所述第一基板邻近形成的第一障肋层和与所述第二基板邻近形成的第二障肋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位于介电层中,所述介电层位于所述第一障肋层和所述第二障肋层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各放电室包括由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组成的一对电极。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被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一对放电室共用。
10.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其间具有空间而彼此面对,所述空间被划分为多个放电室;寻址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上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荧光体层,形成在所述放电室中;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空间中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空间中在一对所述第一电极之间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从所述第一基板向所述第二基板凸出,以使其间具有间隔而彼此面对,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第一部分和从所述第一部分向所述第二电极突出的第二部分。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所述第一部分被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一对放电室共用。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所述第二部分被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一对放电室共用。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还包括介电层,所述介电层基本上围绕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每个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所述空间被障肋划分,所述障肋包括与所述第一基板邻近形成的第一障肋层和与所述第二基板邻近形成的第二障肋层。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位于介电层中,所述介电层位于所述第一障肋层和所述第二障肋层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所述第二部分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形成在各放电室的两侧以彼此面对。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测量的所述放电室的中部的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在所述放电室的两侧的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距离。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基本上围绕各放电室的三个面。
19.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所述第二部分具有基本均匀的线宽。
20.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线宽从所述第二部分的末端向所述第一部分逐渐增加。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面对所述第二电极的表面为曲面。
2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向着所述第一电极的所述第一部分突出的突出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二电极上。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第一电极的第二部分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形成在各放电室的两侧以彼此面对,所述第二电极的所述突出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电极的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所述第一电极的所述第二部分在各放电室中彼此面对。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电极的所述突出部分的平面形状是矩形、半圆形或半椭圆形。
2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位于各放电室的两侧,所述第二电极穿过各放电室。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能降低击穿电压并增大放电长度以实现高的发光效率。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其间具有空间而彼此面对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空间被划分为多个放电室。寻址电极在第一基板上沿着一个方向延伸。荧光体层形成在放电室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空间中沿着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以与多个放电室的每个对应。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从第一基板向第二基板扩展,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间隔而彼此面对。寻址电极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与各放电室的放电空间对应;第二部分,沿着第二方向与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电连接。第一部分的宽度与第二部分的宽度不同。
文档编号H01J11/22GK1783398SQ20051012420
公开日2006年6月7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23日
发明者许民, 辛慧媛, 朴链俱, 赵诚俊 申请人:三星Sd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