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6967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能够改善位于非显示区域中的哑隔墙的结构、能够通过提供宽度大的玻璃料防止外端松动、并且能够在减小噪声的同时提供并排出放电气体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通常,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是一种通过在放电室内产生的气体放电发射的真空紫外线激发荧光体从而显示图像的装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由于其具有高分辨率和大屏幕所以成为下一代薄型显示装置。
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在前基底和后基底之间,放电室由以带形或格子形的图案形成的隔墙来分隔。隔墙形成在组成显示区域和部分非显示区域的放电室中,显示区域基本上实现了图像,非显示区域围绕显示区域,隔墙提供了使得显示区域的最外面的放电室的放电稳定的哑室(dummy cell)。形成这种哑室的隔墙被称作哑隔墙。
前基底和后基底通过设置在其间的玻璃料彼此附着,玻璃料与哑隔墙分隔一定距离,该距离可大得足以产生共振空间,由此使得面板产生噪声。
如果为了减小共振空间而采用宽度大的玻璃料,那么玻璃料会进入排气管并污染面板。另一方面,如果为了减小共振空间而仅扩展隔墙,那么隔墙会减小放电气体的供气量和排气量从而降低面板的亮度。
上述的隔墙通过下文中的方法制成形成具有隔墙膏的隔墙层;采用喷砂(sandblast)法、压铸(press)法和利用感光材料的蚀刻法来将隔墙层图案化;在高于450℃的高温下将图案化的隔墙焙烧。焙烧隔墙是为了去除包含在隔墙材料中的杂质、粘合剂等并使得隔墙更坚硬。
当焙烧隔墙时,在隔墙膏中存在的所有载体(vehicle)组分被蒸发,组成隔墙的主要组分通过相互结合而收缩。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如图12中所示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隔墙的格子结构是矩形,那么当焙烧隔墙时,沿着隔墙110的纵侧产生张力,因此隔墙110弯曲(见圆圈标注的部分)。
同样,由于力的平衡在隔墙的最外端没有均匀地保持,所以当焙烧隔墙时,隔墙向内翘起,从而发生了松动。因此,最外端高于其它部分。结果,如图13中所示,在前基底100和隔墙110之间产生间隙(见圆圈标注的部分)。当驱动面板时,由于振动导致这个间隙产生噪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减小了形成在玻璃料和哑隔墙之间的共振空间,从而抑制噪声并使得放电气体能够被平稳地提供和排出。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抑制隔墙的形状改变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以防止隔墙弯曲从而抑制噪声。
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抑制隔墙形状改变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以提高隔墙的高度的均匀度并防止在前基底和隔墙之间产生间隙,从而抑制噪声。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前基底和后基底,设置成彼此面对;寻址电极和显示电极,在前基底和后基底之间,彼此分隔且各自沿着彼此交叉的方向延伸;隔墙,在前基底和后基底之间,在分隔多个放电室的同时形成显示区域并沿着显示区域的外围形成非显示区域。非显示区域包括哑区,在哑区中哑室由以多个间隔与显示区域分隔开的哑隔墙分隔。
各哑区包括水平隔墙带和扇形部分,所述水平隔墙以带形与显示区域的一个边缘平行地形成,所述扇形部分位于水平隔墙带的两端并被外部弧形部分围绕。哑区可沿着寻址电极的延伸方向设置在显示区域的两侧。
水平隔墙带在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和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之间可包括至少一个水平隔墙构件。在一个实施例中,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和相邻的水平隔墙构件之间的距离以及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和相邻的水平隔墙构件之间的距离都可小于位于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和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之间的一对水平隔墙构件间的距离。
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的线宽可大于任何其它的水平隔墙构件的线宽。
扇形部分可包括分别从线的中心线性延伸到外部弧形部分的倾斜隔墙构件,所述线将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的一端连接到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的一端。在一个实施例中,倾斜隔墙构件可将扇形部分在角度上四等分。同样,将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的前端与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的前端连接的线被水平隔墙带和扇形部分共用。
外部弧形部分在其延伸方向上可连接到水平隔墙带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水平隔墙带的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可以以线性形状形成。此外,外部弧形部分在其延伸方向上可连接到水平隔墙带的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水平隔墙带的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可以以线性形状形成。
从水平隔墙带的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到其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外部的弧形部分的线宽可逐渐变宽。
扇形部分可包括以弧形形状分别从水平隔墙带的一点延伸到其另一点的弧形隔墙构件。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扇形部分的外部弧形部分和相邻的弧形隔墙构件之间的距离可大于水平隔墙带和相邻的弧形隔墙构件之间的距离。
扇形部分可包括肋状隔墙构件,肋状隔墙构件从外部弧形部分线性延伸到弧形隔墙构件的至少一个和/或在相邻的弧形隔墙构件之间线性延伸。在一个实施例中,各肋状隔墙构件可以以恒定的间隔来划分各弧形隔墙构件。各肋状隔墙构件的线宽可小于各弧形隔墙构件的线宽。
用于密封前基底和后基底的玻璃料的线宽可大于玻璃料的内表面和哑区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隔。在一个实施例中,玻璃料的线宽是玻璃料的内表面和哑区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隔的2~3倍。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哑区和第二哑区,第一哑区与显示区域分隔开并位于非显示区域中,第二哑区与第一哑区分隔开,在第二哑区中哑室由从位于显示区域内的隔墙延伸的哑隔墙分隔。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哑区的形成方式可与上述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哑区的形成方式类似。即,第一哑区包括第一水平隔墙带和第一扇形部分,所述第一水平隔墙带以带形与显示区域的一个边缘平行地形成,所述第一扇形部分由第一外部弧形部分围绕并位于第一水平隔墙带的两侧。
第二哑区包括第二扇形部分、第二水平隔墙带和第一竖直隔墙带,第二扇形部分位于显示区域的外角上并由彼此交叉的竖直线性部分和水平线性部分以及与两个线性部分都交叉的第二外部弧形部分围绕,第二水平隔墙带与第二扇形部分的竖直线性部分接触,第一竖直隔墙带与第二扇形部分的水平线性部分接触。
岛隔墙构件可单独地形成在第一哑区的第一扇形部分和第二哑区的第二扇形部分之间的空间中,以与各哑区分隔开。岛隔墙构件可具有圆形部分或环形部分。
第二扇形部分可包括从竖直线性部分和水平线性部分的交叉点线性延伸到第二外部弧形部分的第二倾斜隔墙构件。第二扇形部分可包括以弧形形状分别从第二水平隔墙带的一点向其另一点延伸的弧形隔墙构件。
第二扇形部分可包括第二肋状隔墙构件,第二肋状隔墙构件从第二外部弧形部分线性延伸到弧形隔墙构件的至少一个和/或形成在相邻的弧形隔墙构件之间。各弧形隔墙构件可在其延伸方向上连接到第二水平隔墙带的隔墙构件和第一竖直隔墙带的隔墙构件。
第二扇形部分的竖直线性部分和水平线性部分可被第二水平隔墙带和第一竖直隔墙带共用。
第二水平隔墙带在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和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之间可包括至少一个水平隔墙构件。在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和相邻的水平隔墙构件之间的距离可小于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和相邻的水平隔墙构件之间的距离。
第一竖直隔墙带在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和最内的竖直隔墙构件之间可包括至少一个竖直隔墙构件。在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和相邻的竖直隔墙构件之间的距离可大于在最内的竖直隔墙构件和相邻的竖直隔墙构件之间的距离。
第二外部弧形部分在其延伸方向上可连接到第二水平隔墙带的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第二外部弧形部分在其延伸方向上可连接到第一竖直隔墙带的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第三哑区,在第三哑区中,哑室由在多个显示电极的延伸方向上从第二哑区延伸的哑隔墙分隔并位于非显示区域中。
第三哑区在多个显示电极的延伸方向上可设置在第二哑区的两侧上。各第三哑区可包括第三扇形部分和第二竖直隔墙带,第三扇形部分位于显示区域的内角上并由彼此交叉的竖直线性部分和水平线性部分以及与两个线性部分都交叉的第三外部弧形部分围绕,第二竖直隔墙带与第三扇形部分的水平线性部分接触。
第三哑区还可包括第三竖直隔墙带,第三竖直隔墙带接触第三扇形部分的竖直线性部分以及与第三扇形部分连接的第二竖直隔墙带,并且第三竖直隔墙带连接到第二哑区。
第三扇形部分可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倾斜隔墙构件和弧形隔墙构件,第三倾斜隔墙构件从竖直线性部分和水平线性部分的交叉点线性延伸到第三外部弧形部分,弧形隔墙构件分别从竖直线性部分的一点向水平线性部分的一点延伸。此外,第三扇形部分可包括肋状隔墙构件,肋状隔墙构件从第三外部弧形部分线性延伸到弧形隔墙构件的至少一个和/或形成在相邻的弧形隔墙构件之间。
第三外部弧形部分可在其延伸方向上连接到第三竖直隔墙带的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第三竖直隔墙带的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可以以线性形状形成。此外,第三弧形部分可在其延伸方向上连接到第三竖直隔墙带的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第三竖直隔墙带的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可以以线性形状形成。


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与描述部分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平面图;图2是放大了尺寸的图1中示出的部分“A”的局部平面图;图3是放大了尺寸的图1中示出的部分“B”的局部平面图;图4是放大了尺寸的图1中示出的部分“C”的局部平面图;图5是沿着图3的切线V-V截取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放大了尺寸的位于根据图1的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上侧或下侧的第一哑区的图像;图7A是示出沿着图6中示出的箭头“a7”的方向形成的隔墙构件的轮廓的曲线图;图7B是示出沿着图6中示出的箭头“b7”的方向形成的隔墙构件的轮廓的曲线图;图8是放大了尺寸的位于根据图1的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边缘上的第一哑区和第二哑区之间的空间的图像;图9A是示出沿着图8中示出的箭头“a8”的方向形成的隔墙构件的轮廓的曲线图;
图9B是示出沿着图8中示出的箭头“b8”的方向形成的隔墙构件的轮廓的曲线图;图10是放大了尺寸的位于根据图1的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左侧或右侧的第三哑区的图像;图11A是示出沿着图10中示出的箭头“a11”的方向形成的隔墙构件的轮廓的曲线图;图11B是示出沿着图10中示出的箭头“b11”的方向形成的隔墙构件的轮廓的曲线图;图12是放大了尺寸的位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左侧或右侧上的隔墙的图像;图13是示出在其端部松动的图12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隔墙中的情况的照片。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以下的详细描述中,通过说明的方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示例性实施例。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认识到的,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可以以各种方式进行修改,所有的修改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因此,附图和描述将被认为在本质上是描述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部分会在附图中示出,或者由于对于本发明的全面了解不是必须的而没有在说明书中讨论的部分不在附图中示出。相同的标号指明相同的元件。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平面图,图2是放大了尺寸的图1中示出的部分“A”的局部平面图。
如图1和图2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具有如下结构前基底10和后基底15彼此面对地设置,其间具有被密封的预定的间隙。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被划分为显示区域D和非显示区域,在显示区域D中可见光被发射以显示真实的图像,非显示区域沿着显示区域D的外围设置。
在显示区域D中,多个放电室由位于前基底10和后基底15之间的隔墙分隔。非显示区域被划分为第一哑区M1、第二哑区M2和冗余区域E,在第一哑区M1中第一哑室被与显示区域D分隔开的第一哑隔墙分隔,第二哑区M2与第一哑区M1分隔并且在第二哑区M2中第二哑室被第二哑隔墙分隔,第二哑隔墙从位于显示区域D中的隔墙延伸,冗余区域E位于第一哑区M1和第二哑区M2的外部,以形成达到玻璃料12的空间,玻璃料12用于密封前基底10和后基底15,第一哑区M1可形成在与围绕显示区域D的第二哑区M2的四侧对应的四个位置上,或者如图1中所示,可形成在沿着显示区域D的竖直方向(图1)的两侧上。
同样如图1中所示,如果第一哑区M1形成在显示区域D的两侧,则非显示区域还可包括在第二哑区M2的没有设置第一哑区M1的一侧上的第三哑区M3。第三哑区M3具有被第三哑隔墙分隔的第三哑室,第三哑隔墙沿着水平方向(图1)从第二哑区M2向两侧延伸。
由于第一哑区M1、第二哑区M2和第三哑区M3减小了在非显示区域中形成的共振空间,所以可减小在共振空间中产生的噪声。此外,第一哑区M1与显示区域D、第二哑区M2和第三哑区M3分隔开,并且在哑区之间形成放电气体的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由于这些附加的哑区(例如哑区M1、M2和M3),放电气体的供气阻力和排气阻力可被最小化,从而放电气体通过排气管H可被平稳地提供和排出。
第一哑区M1与显示区域D分隔开并包括带形的第一水平隔墙带201和第一扇形部分301,第一水平隔墙带201与显示区域D的一个边缘平行地形成,第一扇形部分301被第一外部弧形部分3051围绕(见图2)并位于第一水平隔墙带201的两端部。
第一水平隔墙带201包括水平隔墙构件和竖直隔墙构件,从而形成多个第一哑室,其中,水平隔墙构件在与显示区域D的一个边缘平行的方向上形成,竖直隔墙构件在与水平隔墙构件交叉的方向上形成。至少一个水平隔墙构件会形成在第一水平隔墙带201的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201和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203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四个水平隔墙构件形成在其间。
在这种情况下,在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201和相邻的水平隔墙构件211之间的距离L20o1以及在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203和相邻的水平隔墙构件211之间的距离L20i1,小于在位于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201和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203之间的相邻的水平隔墙构件211间的距离L20t1。在本实施例中,距离L20o1和距离L20i1的值相同,都是距离L20t1的一半。
同样,关于位于第一水平隔墙带201内部的隔墙构件,恒定的力作用在四个方向上,以致不发生弯曲。然而,力的平衡会在一端比如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201外被破坏。因此,会发生由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201从介电层脱离而造成的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201的底表面处的松动。为了防止这个问题,通过竖直隔墙构件来保持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201与相邻的水平隔墙构件211距离短距离L20O1,以有效地处理焙烧时产生的引力。此外,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201的线宽大于其它水平隔墙构件211的线宽,从而当通过喷砂法来蚀刻隔墙层时能够有效地防止隔墙受损。这里,各隔墙构件的线宽可被限定为在相对于各隔墙构件的纵向方向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宽度。
第一扇形部分301被以线301的中心C1为中心的第一外部弧形部分3051围绕,从而形成半圆区域,线301从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201的前(或下)端向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203的前(或下)端延伸。第一水平隔墙带201与线301接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扇形部分301的第一外部弧形部分3051的形成方式可为,其内表面与线301的中心C1分隔恒定的距离。
从线301的中心C1线性延伸到第一外部弧形部分3051的第一倾斜隔墙构件3111形成在第一哑区M1的第一扇形部分301中。第一倾斜隔墙构件3111的数目可为3个,从而第一扇形部分301在角度上被四等分。因此,如果如图1和图2中所示,第一扇形部分301形成为半圆形,则第一扇形部分301的被三个第一倾斜隔墙构件3111等分的各四等份部分的角度为大约45度。
形成为弧形的从第一水平隔墙带201的一点延伸到其另一点的弧形隔墙构件321和322形成在第一哑区M1的第一扇形部分301中。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弧形隔墙构件321和322位于第一外部弧形部分3051和中心C1之间。
此外,在第一外部弧形部分3051和相邻的弧形隔墙构件321之间的距离L30o1、在弧形隔墙构件321和322之间的距离L30t1、弧形隔墙构件322和中心C1之间的距离L30i1可以互不相同。在本实施例中,中心C1和相邻的弧形隔墙构件322之间的距离L30i1大于第一外部弧形部分3051和相邻的弧形隔墙构件321之间的距离L30O1,并且也大于相邻的弧形隔墙构件321和322之间的距离L30t1。在图2中,弧形隔墙构件321和322的至少一个(例如隔墙构件321)在其延伸方向连接到第一水平隔墙带201的至少一个隔墙构件211。距离L30o1和距离L30t1的值可基本上相同。
此外,从第一外部弧形部分3051线性延伸到弧形隔墙构件321和322的第一肋状隔墙构件3311形成在第一哑区Mt的第一扇形部分301中。各第一肋状隔墙构件3311的线宽小于第一弧形隔墙构件321和322的每个的线宽。
可形成第一肋状隔墙构件3311,以按均匀的间隔来划分弧形隔墙构件321和322。位于第一外部弧形部分3051和相邻的弧形隔墙构件321之间的第一肋状隔墙构件3311的数目可大于位于相邻的弧形隔墙构件321和322之间的第一肋状隔墙构件3311的数目。
此外,第一水平隔墙带201和第一扇形部分301共用线301,线301在第一哑区M1中将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201的前端连接到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203的前端。即,线301将第一水平隔墙带201与第一扇形部分301分隔开。
第一外部弧形部分3051在其延伸方向连接到第一水平隔墙带201的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201,第一水平隔墙带201的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201以线性的形状形成。此外,第一外部弧形部分3051在其延伸方向上连接到第一水平隔墙带201的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203,第一水平隔墙带201的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203以线性的形状形成。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201和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203以线性的形状形成,从而被用作防止隔墙的端部松动的支撑物。
从第一水平隔墙带201的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203到其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201,第一外部弧形部分3051的线宽逐渐变宽。第一外部弧形部分3051的在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201处的前端的线宽等于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201的线宽,第一外部弧形部分3051的在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203处的前端的线宽等于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203的线宽。
因此,第一外部弧形部分3051的线宽大于弧形隔墙构件321和322、第一倾斜隔墙构件3111、第一肋状隔墙构件3311的每个的线宽,以有效地防止当采用喷砂法蚀刻隔墙层时隔墙受损。此外,弧形隔墙构件321和322、第一倾斜隔墙构件3111、第一肋状隔墙构件3311的每个具有较窄的线宽。
关于位于第一水平隔墙带201内部的隔墙构件,恒定的力作用在四个方向上,从而不发生弯曲。然而,由于位于第一扇形部分301内部的弧形隔墙构件321和322、第一倾斜隔墙构件3111、第一肋状隔墙构件3311形成在第一水平隔墙带201的端部,所以力的平衡会被破坏。因此,由隔墙的各端部的底表面会从介电层脱离的现象造成会发生松动。然而,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过减小弧形隔墙构件321和322、第一倾斜隔墙构件3111、第一肋状隔墙构件3311的每个的线宽而减小了面板中的隔墙构件间的引力,因此可防止隔墙的端部翘起。
图3是放大了尺寸的图1中示出的部分“B”的局部平面图。
参照图1和图3,第二哑区M2包括第二扇形部分302和第二水平隔墙带202以及第一竖直隔墙带402,其中,第二扇形部分302位于显示区域D的外角上,第二水平隔墙带202和第一竖直隔墙带402位于第二扇形部分302附近。此外,缓冲隔墙带19形成在显示区域D和第二水平隔墙带202之间。在一个实施例(未示出)中,缓冲隔墙带19也可形成在显示区域D和第一竖直隔墙带402之间。
各第二扇形部分302被彼此交叉的竖直线性部分302和水平线性部分303以及与线性部分302和303都交叉的第二外部弧形部分3052围绕,以形成扇形区域。各第二水平隔墙带202与竖直线性部分302接触,各第一竖直隔墙带402与水平线性部分303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二扇形部分302的第二外部弧形部分3052与竖直线性部分302和水平线性部分303的第二交叉点C2间隔恒定距离。此外,如果竖直线性部分302与水平线性部分303正交(如图3中所示),那么第二扇形部分302为四分之一圆形。
从竖直线性部分302和水平线性部分303的第二交叉点C2线性延伸到第二外部弧形部分3052的第二倾斜隔墙构件3112形成在第二哑区M2的第二扇形部分302中。第二倾斜隔墙构件3112将竖直线性部分302和水平线性部分303形成的角等分。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果竖直线性部分302与水平线性部分303正交,则第二倾斜隔墙构件3112与竖直线性部分302或水平线性部分303形成的角度可成为45度。
从竖直线性部分302的一点延伸到水平线性部分303的一点的弧形隔墙构件323、324和325形成在第二哑区M2的第二扇形部分302中。在本实施例中,三个弧形隔墙构件323、324和325位于第二外部弧形部分3052和第二交叉点C2之间。在图3中,第二外部弧形部分3052和相邻的弧形隔墙构件323之间的距离L30o2、弧形隔墙构件323、324和325中的两个相邻的构件之间的距离L30t2、弧形隔墙构件325和第二交叉点C2之间的距离L30i2可以互不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交叉点C2和相邻的弧形隔墙构件325之间的距离L30i2大于第二外部弧形部分3052和相邻的弧形隔墙构件323之间的距离L30o2。弧形隔墙构件323、324和325(例如构件323和325)在其延伸方向连接到第二水平隔墙带202的隔墙构件(例如构件212)和第一竖直隔墙带402的隔墙构件。
此外,从第二外部弧形部分3052线性延伸到弧形隔墙构件323、324和325的第二肋状隔墙构件3312以及从第二弧形部分3052线性延伸到弧形隔墙构件323的第二肋状隔墙构件3322形成在第二哑区M2的第二扇形部分302中。在图3中,第二肋状隔墙构件3312和3322的线宽小于弧形隔墙构件323、324和325的线宽。
第二肋状隔墙构件3312和3322以恒定的间隔来划分弧形隔墙构件323、324和325。位于第二外部弧形部分3052和相邻的弧形隔墙构件323之间的第二肋状隔墙构件3312和3322的数目可大于位于相邻的弧形隔墙构件323、324和325之间的第二肋状隔墙构件3312的数目。
此外,第二水平隔墙带202和第一竖直隔墙带402共用第二哑区M2的第二扇形部分302的水平线性部分303和竖直线性部分302。即,竖直线性部分302将第二水平隔墙带202与第二扇形部分302分隔开,水平线性部分303将第一竖直隔墙带402与第二扇形部分302分隔开。
第二水平隔墙带202包括与显示区域D的一个边缘平行的水平隔墙构件以及与水平隔墙构件交叉的竖直隔墙构件,以形成多个第二哑室。至少一个水平隔墙构件可形成在第二水平隔墙带202的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204和其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205之间。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水平隔墙构件212形成在其间。在图3中,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204和相邻的水平隔墙构件212之间的距离L20o2小于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205和相邻的水平隔墙构件212之间的距离L20i2。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距离L20i2等于位于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204和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205之间的水平隔墙构件212间的距离L20t2。
第一竖直隔墙带402包括与显示区域D的一个边缘平行的水平隔墙构件和与水平隔墙构件交叉的竖直隔墙构件,以形成多个第二哑室。至少一个竖直隔墙构件可形成在第一竖直隔墙带402的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1和最内的竖直隔墙构件403之间。在本实施例中,三个竖直隔墙构件411形成在其间。在图3中,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1和相邻的竖直隔墙构件411之间的距离L40o2大于相邻的竖直隔墙构件411之间的距离以及最内的竖直隔墙构件403和相邻的竖直隔墙构件411之间的距离L40i2。距离L40i2小于距离L40o2以及两个相邻的竖直隔墙构件411之间的距离。此外,第一竖直隔墙带402的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1的线宽大于与其相邻的竖直隔墙构件411的线宽。
此外,与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1交叉的水平隔墙构件4212的线宽小于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1的线宽。关于位于第一竖直隔墙带402内部的隔墙构件(例如竖直隔墙构件411),恒定的力作用在四个方向上,从而不发生弯曲。然而,在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1的端部上,力的平衡会被破坏。因此,由隔墙的各端部的底表面会从介电层脱离的现象而造成会发生松动。为了防止这个问题,第一竖直隔墙带402中与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1交叉的水平隔墙构件4212的线宽小于在显示区域D中的水平隔墙构件(或各水平隔墙构件)的线宽,以减小向着面板的在隔墙构件之间的引力。因此,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1与引力对抗,从而可防止隔墙的端部翘起。
此外,第一竖直隔墙带402包括第一肋状隔墙构件4312,第一肋状隔墙构件4312穿过竖直隔墙构件411从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1线性延伸到最内的竖直隔墙构件403。第一肋状隔墙构件4312的线宽小于显示区域D中的水平隔墙构件的线宽。第一肋状隔墙构件4312使得在由竖直隔墙构件411和水平隔墙构件4212形成的各第二哑室中相邻的水平隔墙构件4212间的距离小,从而在焙烧隔墙构件时其它的竖直隔墙构件411和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1抵抗使隔墙构件向着面板中心弯曲的引力,因而可防止隔墙的端部翘起。
第二哑区M2的第二扇形部分302的第二外部弧形部分3052在其延伸方向上连接到第二水平隔墙带202的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204。此外,第二水平隔墙带202的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204以线性形状形成。
类似地,第二哑区M2的第二扇形部分302的第二外部弧形部分3052在其它的延伸方向上连接到第一竖直隔墙带402的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1。此外,第一竖直隔墙带402的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1以线性形状形成。
此外,岛(island)隔墙构件50可位于第一哑区M1的一个前端和相邻的第二哑区M2的一个前端之间。即,岛隔墙构件50在第一哑区M1的第一扇形部分301和第二哑区M2的第二扇形部分302之间分别地与哑区M1和M2分隔开。岛隔墙构件50与第一哑区M1的前端和第二哑区M2的前端分隔开,从而放电气体的供气和排气通道形成在岛隔墙构件50的外围中,以在减小共振空间的同时,当通过排气管H(图1中示出)提供和排出放电气体时平稳地提供和排出放电气体。岛隔墙构件50可具有不同的形状,在一个实施例中,其具有圆形部分或环形部分。因此,岛隔墙构件可以以柱形或圆柱形形成。
此外,如图1中所示,为了减小冗余区E的共振空间,用于密封前基底10和后基底15的玻璃料12的线宽可大于玻璃料12的内表面和第一哑区M1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隔。玻璃料12的线宽可为玻璃料12的内表面和第一哑区M1的外表面之间间隔的2~3倍。
通常,在对比例中,该间隔为6mm,玻璃料12的线宽为4至5mm。然而,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了第一哑区M1,从而将间隔设为1~2mm,将玻璃料12的线宽设为5~7mm。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从实验中可以看出,与对比例进行比较,前噪声和后噪声减小。
图4是放大了尺寸的图1中所示的部分“C”的局部平面图。
参照图4,第三哑区M3在水平隔墙构件(例如图3的水平隔墙构件204、205和/或212)延伸的方向上位于第二哑区M2的两侧。各第三哑区M3包括第三扇形部分303和第二竖直隔墙带403。
第三扇形部分303位于第三哑区M3的角上,并被彼此交叉的竖直线性部分304和水平线性部分305以及与线性部分304和305都交叉的第三外部弧形部分3053包围,以形成扇形区域。第二竖直隔墙带403与第三扇形部分303的水平线性部分305接触。
此外,包括第三扇形部分303和第二竖直隔墙带403的第三哑区M3可连接到第二哑区M2。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哑区M3通过第三竖直隔墙带40a3连接到第二哑区M2。第三竖直隔墙带40a3与第三扇形部分303的竖直线性部分304和连接到第三扇形部分303的第二竖直隔墙带403接触,并连接到第二哑区M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扇形部分303的第三外部弧形部分3053与竖直线性部分304和水平线性部分305的第三交叉点C3分隔恒定的间隔。此外,如果竖直线性部分304与水平线性部分305正交,则第三扇形部分303为四分之一圆形。
从竖直线性部分304和水平线性部分305的第三交叉点C3线性延伸到第三外部弧形部分3053的第三倾斜隔墙构件3113形成在第三哑区M3的第三扇形部分303中。形成第三倾斜隔墙构件3113以等分竖直线性部分304和水平线性部分305形成的角度。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果竖直线性部分304与水平线性部分305正交,则第三倾斜隔墙构件3113与竖直线性部分304或水平线性部分305形成的角度可成为45度。
从竖直线性部分304的一点延伸到水平线性部分305的一点的弧形隔墙构件326、327、328和329形成在第三哑区M3的第三扇形部分303中。在本实施例中,四个弧形隔墙构件326、327、328和329位于第三外部弧形部分3053和第三交叉点C3之间。在图4中,第三外部弧形部分3053和相邻的弧形隔墙构件326之间的距离L30o3、弧形隔墙构件326、327、328和329的两个相邻的隔墙构件之间的距离L30t3、弧形隔墙构件329和第三交叉点C3之间的距离L30i3可以互不相同。在本实施例中,弧形隔墙构件329和第三交叉点C3之间的距离L30i3大于第三外部弧形部分3053和相邻的弧形隔墙构件326之间的距离L30o3。弧形隔墙构件326、327、328和329在其延伸方向上连接到第三竖直隔墙带40a3的隔墙构件,并连接到第二竖直隔墙带403的隔墙构件。
此外,第三肋状隔墙构件3313和第三肋状隔墙构件3323形成在第三哑区M3的第三扇形303中,其中,第三肋状隔墙构件3313从第三外部弧形部分3053线性延伸到弧形隔墙构件326、327、328和329,第三肋状隔墙构件3322从第二弧形部分3053线性延伸到弧形隔墙构件326。在图4中,第三肋状隔墙构件3313和3323的每个的线宽小于弧形隔墙构件326、327、328和329的每个的线宽。
可形成第三肋状隔墙构件3313和3323,以按恒定的间隔来划分弧形隔墙构件326、327、328和329。此外,位于第三外部弧形部分3053和相邻的弧形隔墙构件326之间的第三肋状隔墙构件3313和3323的数目大于位于相邻的弧形隔墙构件326、327、328和329之间的肋状隔墙构件3313的数目。
此外,第三竖直隔墙带40a3和第二竖直隔墙带403共用第三哑区M3的第三扇形部分303的竖直线性部分304和水平线性部分305。即,竖直线性部分304将第三扇形部分303与第三竖直隔墙带40a3分隔开,水平线性部分305将第三扇形部分303与第二竖直隔墙带403分隔开。
第二竖直隔墙带403包括水平隔墙构件和竖直隔墙构件,其中,水平隔墙构件连接到第三竖直隔墙带40a3的水平隔墙构件,竖直隔墙构件与水平隔墙构件相交,以形成多个第三哑室。至少一个竖直隔墙构件可形成在第二竖直隔墙带403的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4和其最内的竖直隔墙构件406之间。
第二竖直隔墙带403包括外部的竖直隔墙带4013和内部的竖直隔墙带4023,其中,外部的竖直隔墙带4013在外部连接到第三扇形部分303的水平线性部分305,内部的竖直隔墙带4023位于外部的竖直隔墙带4013的内部并在内部连接到水平线性部分305。
至少一个竖直隔墙构件可形成在外部竖直隔墙带4013的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4和其最内的竖直隔墙构件405之间。在本实施例中,一个竖直隔墙构件412形成在其间。
外部的竖直隔墙带4013和内部的竖直隔墙带4023共用最内的竖直隔墙构件405。此外,至少一个竖直隔墙构件可形成在最内的竖直隔墙构件406和竖直隔墙构件405之间,竖直隔墙构件405也是最内的竖直隔墙带4023的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在本实施例中,六个竖直隔墙构件413形成在其间。第二竖直隔墙带403和第三竖直隔墙带40a3共用最内的竖直隔墙构件406。
在图4中,在第二竖直隔墙带403的外部的竖直隔墙带4013中的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4和竖直隔墙构件412之间的或竖直隔墙构件412和405之间的距离L4013,大于在内部的竖直隔墙带4023中的两个相邻的竖直隔墙构件413之间的距离L4023。此外,第二竖直隔墙带403的外部的竖直隔墙带4013的竖直隔墙构件412的线宽小于内部的竖直隔墙带4023的各竖直隔墙构件413的线宽。此外,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4的线宽大于相邻的竖直隔墙构件412的线宽。
此外,第三竖直隔墙带40a3共用第二竖直隔墙带403的最内的竖直隔墙构件406,并在第二哑区M2的最内的竖直隔墙构件406和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1(见图3)之间具有至少一个竖直隔墙构件414。
此外,与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4交叉的水平隔墙构件422的线宽小于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4的线宽。
关于位于第二竖直隔墙带403内部的隔墙构件(例如竖直隔墙构件413),恒定的力作用在四个方向上,从而不发生弯曲。然而,在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4的端部,力的平衡可被打破。因此,由隔墙的各端部的底表面从介电层脱离的现象导致会发生松动。为了防止这个问题,在第二竖直隔墙带403的外部的竖直隔墙带4013中与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4交叉的水平隔墙构件422的线宽,小于在内部的竖直隔墙带4023中的水平隔墙构件的线宽,以减小向着面板的隔墙构件间的引力。结果,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4抵抗引力,从而可防止隔墙的端部翘起。
此外,第二竖直隔墙带403的外部的竖直隔墙带4013包括第二肋状隔墙构件4313,第二肋状隔墙构件4313通过竖直隔墙构件412从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4线性延伸到最内的竖直隔墙构件405。第二肋状隔墙构件4313的线宽小于内部的竖直隔墙带4023中的各水平隔墙构件的线宽。第二肋状隔墙构件4313使得当焙烧隔墙时其它竖直隔墙构件412和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4能够抵抗使隔墙构件向着面板的中心弯曲的引力,从而可防止隔墙的端部翘起。
第三哑区M3的第三扇形部分303的第三外部弧形部分3053在一个延伸方向上连接到第三竖直隔墙带40a3的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206。此外,第三竖直隔墙带40a3的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206以线性形状形成。
类似地,第三哑区M3的第三扇形部分303的第三外部弧形部分3053在另一个延伸方向上连接到第二竖直隔墙带403的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4。此外,第二竖直隔墙带403的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4以线性形状形成。
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206和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4以线性形状形成,因而它们被用作防止隔墙的端部松动的支撑物。
图5是沿着图3的切线V-V截取的局部剖视图。
参照图5,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前基底10和后基底15以预定的间隙彼此面对,放电室70位于基底10和15之间,以采用各放电室70的各自的放电机理来发射可见光,从而显示图像。
寻址电极77沿着一个方向形成在后基底15上,介电层75形成在后基底15的整个表面上从而覆盖寻址电极77。如上所述,隔墙具有预定的图案,放电室70和哑室80形成在介电层75上。用于产生红色、绿色和蓝色可见光的发光层73涂覆在放电室70内,并用作像素。
此外,显示电极61和62(见图3)沿着与寻址电极77交叉(十字交叉)的方向形成在与后基底15相对的前基底10的一个表面上。在放电室70中,显示电极61和62可在其间形成放电间隙且显示电极61和62彼此面对。在本实施例中,显示电极61和62分别包括透明电极61a和62a,用于形成放电间隙;汇流电极61b和62b,由金属电极制成,用于确保透明电极61a和62a的导电性。然而,显示电极可仅由金属电极形成,且显示电极的形状不限于图中所示出的形状。
可形成覆盖显示电极61和62的介电层68,也可形成在放电期间用于保护介电层68并增大了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MgO保护膜69。
图6是放大了尺寸的位于根据图1的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上侧或下侧的第一哑区的图像。图7A和7B是分别示出沿着图6中示出的箭头“a7”和“b7”的方向形成的隔墙构件的轮廓的曲线图。
如图7A和7B中所示,第一哑区M1的第一扇形部分301的隔墙的端部没有松动,并且其高度基本上等于内部隔墙的高度。
图8是放大了尺寸的位于根据图1的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一个边缘上的第一哑区和第二哑区之间的空间的图像。图9A和9B是分别示出沿着图8中示出的箭头“a8”、“b8”的方向形成的隔墙构件的轮廓的曲线图;如图9A和9B中所示,第一哑区M1的第一水平隔墙带201和第二哑区M2的端部没有松动,并且其高度基本上等于内部隔墙的高度。
图10是放大了尺寸的位于根据图1的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左侧或右侧的第三哑区的图像。图11A和11B是分别示出沿着图10中示出的箭头“a11”、“b11”的方向形成的隔墙构件的轮廓的曲线图。
如图11A和11B中所示,第三哑区M3的第二竖直隔墙带403的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404没有向着面板的中心弯曲,第三哑区M3的端部没有松动,并且其高度基本上等于内部隔墙的高度。
如上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第一哑区位于与显示区域分隔开的非显示区域中,用于密封前基底和后基底的玻璃料的线宽增加,以减小玻璃料与多个哑隔墙之间的共振空间。因此,可防止在共振空间中产生噪声,并且可平稳地提供和排出放电气体。放电气体的平稳提供和排出防止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亮度劣化。
此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形成在非显示区域中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哑区中设置第一、第二和第三扇形部分。此外,邻近第一、第二和第三扇形部分分别设置第一水平隔墙带、第二水平隔墙带(和/或第一竖直隔墙带)和第二竖直隔墙带。因此,在焙烧后隔墙膏收缩时,可防止由于引力而造成的哑隔墙弯曲和哑隔墙的外端松动。
同样地,由于防止了哑隔墙的弯曲和隔墙的端部的松动,所以在隔墙和前基底之间没有产生间隙,从而可防止噪声的产生。
虽然已经连同某些示例性实施例已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实施例,相反地,而是意在覆盖包括在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前基底和后基底,彼此面对;多个寻址电极和多个显示电极,彼此分隔,并且均在所述前基底和所述后基底之间沿着彼此交叉的方向延伸;多个隔墙,在所述前基底和所述后基底之间,在分隔多个放电室的同时形成显示区域,并沿着所述显示区域的外围形成非显示区域,其中,所述非显示区域包括具有多个哑室的多个哑区,所述多个哑室由以多个间隔与所述显示区域分隔的多个哑隔墙分隔,其中,所述哑区的每个包括水平隔墙带和扇形部分,所述水平隔墙带以带形与所述显示区域的一个边缘平行地形成,所述扇形部分位于所述水平隔墙带的两端部,所述扇形部分被外部弧形部分围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哑区沿着所述寻址电极的延伸方向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两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水平隔墙带包括在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和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之间的至少一个水平隔墙构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至少一个水平隔墙带包括多个水平隔墙构件,其中,所述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和与所述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相邻的所述多个水平隔墙构件中的一个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和与所述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相邻的所述多个水平隔墙构件中的一个之间距离,都小于位于所述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和所述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之间的所述多个水平隔墙构件中的一对之间的距离。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的线宽大于任何其它的水平隔墙构件的线宽。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扇形部分包括从线的中心线性延伸到所述外部弧形部分的倾斜隔墙构件,所述线将所述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的一端连接到所述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的一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倾斜隔墙构件包括多个倾斜隔墙构件,以将所述扇形部分在角度上四等分。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将所述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的一端连接到所述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的一端的线被所述水平隔墙带和所述扇形部分共用。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外部弧形部分在其延伸方向上连接到所述水平隔墙带的所述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所述水平隔墙带的所述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以线性形状形成。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外部弧形部分在其延伸方向连接到所述水平隔墙带的所述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所述水平隔墙带的所述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以线性形状形成。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从所述水平隔墙带的所述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到所述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所述外部弧形部分的线宽逐渐地变宽。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扇形部分包括分别从所述水平隔墙带的一点延伸到其另一点的多个弧形隔墙构件。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扇形部分的所述外部弧形部分和与所述外部弧形部分相邻的所述多个弧形隔墙构件中的一个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水平隔墙带和与所述水平隔墙带相邻的所述多个弧形隔墙构件中的一个之间的距离。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扇形部分包括多个肋状隔墙构件,所述多个肋状隔墙构件从所述外部弧形部分线性延伸到所述多个弧形隔墙构件的至少一个和/或在相邻的所述多个弧形隔墙构件之间线性延伸。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肋状隔墙构件以恒定的间隔来划分所述多个弧形隔墙构件。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肋状隔墙构件的每个的线宽小于所述多个弧形隔墙构件的每个的线宽。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用于密封所述前基底和所述后基底的玻璃料的线宽,大于玻璃料的内表面和所述哑区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隔。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玻璃料的线宽是所述玻璃料的所述内表面和所述哑区的所述外表面之间的间隔的2~3倍。
19.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前基底和后基底,彼此面对;多个寻址电极和多个显示电极,彼此分隔,并且均在所述前基底和所述后基底之间沿着与彼此交叉的方向延伸;多个隔墙,在所述前基底和所述后基底之间,在分隔多个放电室的同时形成显示区域,并沿着所述显示区域的外围形成非显示区域,其中,所述非显示区域包括具有多个第一哑室的第一哑区和具有多个第二哑室的第二哑区,所述多个第一哑室由从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中的多个隔墙延伸的多个第一哑隔墙分隔,所述多个第二哑室由与所述第一哑区分隔开的多个第二哑隔墙分隔,其中,所述第一哑区包括第一扇形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外部,并由彼此交叉的竖直线性部分和水平线性部分以及与所述竖直线性部分和所述水平线性部分都交叉的第一外部弧形部分围绕;第一水平隔墙带,接触所述第一扇形部分的所述竖直线性部分;第一竖直隔墙带,接触所述第一扇形部分的所述水平线性部分。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与所述第一哑区和所述第二哑区分隔开的岛隔墙构件单独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哑区和所述第二哑区的所述第一扇形部分之间。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岛隔墙构件具有圆形部分或环形部分。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扇形部分包括从所述竖直线性部分和所述水平线性部分的交叉点线性延伸到所述第一外部弧形部分的第一倾斜隔墙构件。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扇形部分包括分别从所述竖直线性部分的一点延伸到所述水平线性部分的一点的多个弧形隔墙构件。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扇形部分包括多个第一肋状隔墙构件,所述第一肋状隔墙构件从所述第一外部弧形部分线性延伸到所述多个弧形隔墙构件的至少一个和/或在相邻的所述多个弧形隔墙构件之间线性延伸。
25.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扇形部分包括多个弧形隔墙构件,其中所述多个弧形隔墙构件在其延伸方向上连接到所述第一水平隔墙带的多个隔墙构件的至少一个和所述第一竖直隔墙带的多个隔墙构件的至少一个。
26.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扇形部分的所述竖直线性部分和所述水平线性部分被所述第一水平隔墙带和所述第一竖直隔墙带共用。
27.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水平隔墙带在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和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之间包括至少一个水平隔墙构件,在所述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和与所述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相邻的至少一个水平隔墙构件的一个之间的距离小于在所述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和与所述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相邻的至少一个所述水平隔墙构件的一个之间的距离。
28.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竖直隔墙带在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和最内的竖直隔墙构件之间包括至少一个竖直隔墙构件,在所述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和与所述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相邻的至少一个竖直隔墙构件的一个之间的距离大于在所述最内的竖直隔墙构件和与所述最内的竖直隔墙构件相邻的至少一个所述竖直隔墙构件的一个之间的距离。
29.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外部弧形部分在其延伸方向上连接到所述第一水平隔墙带的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所述第一水平隔墙带的所述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以线性形状形成。
3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外部弧形部分在其延伸方向上连接到所述第一竖直隔墙带的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所述第一竖直隔墙带的所述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以线性形状形成。
3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哑区包括第二水平隔墙带和第二扇形部分,所述第二水平隔墙带以带形形成并与所述显示区域的一个边缘平行,所述第二扇形部分被第二外部弧形部分围绕并位于所述第二水平隔墙带的两端。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与所述第一哑区和所述第二哑区分隔开的岛隔墙构件单独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哑区的所述第一扇形部分和所述第二哑区的所述第二扇形部分之间。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岛隔墙构件具有圆形部分或环形部分。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水平隔墙带在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和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之间包括至少一个水平隔墙构件。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扇形部分包括从线的中心线性延伸到所述第二外部弧形部分的多个第二倾斜隔墙构件,所述线将所述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的一端连接到所述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的一端。
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外部弧形部分在其延伸方向上连接到所述第二水平隔墙带的所述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所述第二水平隔墙带的所述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以线性形状形成。
37.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外部弧形部分在其延伸方向上连接到所述第二水平隔墙带的所述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所述第二水平隔墙带的所述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以线性形状形成。
38.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从所述第二水平隔墙带的所述最内的水平隔墙构件到所述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所述第二外部弧形部分的线宽逐渐变宽。
39.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扇形部分包括分别从所述第二水平隔墙带的一点延伸到其另一点的多个弧形隔墙构件。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扇形部分包括多个第二肋状隔墙构件,所述多个第二肋状隔墙构件从所述第二外部弧形部分线性延伸到所述多个弧形隔墙构件的至少一个和/或在相邻的所述多个弧形隔墙构件之间线性延伸。
4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前基底和后基底,彼此面对;多个寻址电极和多个显示电极,彼此分隔,并且均在所述前基底和所述后基底之间沿着彼此交叉的方向延伸;多个隔墙,在所述前基底和所述后基底之间,在分隔多个放电室的同时形成显示区域,并沿着所述显示区域的外围形成非显示区域,其中,所述非显示区域包括具有多个第一哑室的第一哑区和具有多个第二哑室的第二哑区,所述多个第一哑室由从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中的多个隔墙延伸的多个第一哑隔墙分隔,所述多个第二哑室由在所述多个显示电极的延伸方向上从所述第一哑区延伸的多个第二哑隔墙分隔。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哑区包括第一扇形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外部,并由彼此交叉的竖直线性部分和水平线性部分以及与所述竖直线性部分和所述水平线性部分都交叉的第一外部弧形部分围绕;第一水平隔墙带,与所述第一扇形部分的所述竖直线性部分接触;第一竖直隔墙带,与所述第一扇形部分的所述水平线性部分接触。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扇形部分包括从所述竖直线性部分和所述水平线性部分的交叉点线性延伸到所述第一外部弧形部分的至少一个第一倾斜隔墙构件。
44.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扇形部分包括分别从所述竖直线性部分的一点延伸到所述水平线性部分的一点的多个弧形隔墙构件。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扇形部分包括多个第一肋状隔墙构件,所述多个第一肋状隔墙构件从所述第一外部弧形部分线性延伸到所述多个弧形隔墙构件的至少一个和/或在相邻的所述多个弧形隔墙构件之间线性延伸。
46.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哑区在所述多个显示电极的延伸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哑区的两侧,并包括第二扇形部分和第二竖直隔墙带,所述第二扇形部分位于角上并由彼此交叉的竖直线性部分和水平线性部分以及与所述竖直线性部分和所述水平线性部分都交叉的第二外部弧形部分围绕,所述第二竖直隔墙带与所述第二扇形部分的所述水平线性部分接触。
47.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哑区还包括第三竖直隔墙带并连接到所述第一哑区,所述第三竖直隔墙带与所述第二扇形部分的所述竖直线性部分和连接到所述第二扇形部分的所述第二竖直隔墙带接触。
48.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扇形部分包括从所述竖直线性部分和所述水平线性部分的交叉点线性延伸到所述第二外部弧形部分的至少一个第二倾斜隔墙构件。
49.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扇形部分包括以弧形形状分别从所述竖直线性部分的一点向所述水平线性部分的一点延伸的多个弧形隔墙构件。
50.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扇形部分包括多个第二肋状隔墙构件,所述多个第二肋状隔墙构件从所述第二弧形部分线性延伸到所述多个弧形隔墙构件的至少一个和/或在相邻的所述多个弧形隔墙构件之间线性延伸。
51.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外部弧形部分在其延伸方向上连接到所述第三竖直隔墙带的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所述第三竖直隔墙带的所述最外的水平隔墙构件以线性形状形成。
52.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外部弧形部分在其延伸方向上连接到所述第二竖直隔墙带的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所述第二竖直隔墙带的所述最外的竖直隔墙构件以线性形状形成。
53.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非显示区域还包括具有多个第三哑室的第三哑区,所述第三哑室由以多个间隔与所述第一哑区分隔的多个第三哑隔墙分隔。
54.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三哑区包括第三水平隔墙带和第三扇形部分,所述第三水平隔墙带以带形形成并与所述显示区域的一个边缘平行,所述第三扇形部分位于所述第三水平隔墙带的两端并由第三弧形部分围绕。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减小了玻璃料和哑隔墙之间的共振空间,以抑制噪声并平稳地提供和排出放电气体。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前基底和后基底,彼此面对;寻址电极和显示电极,彼此分隔开,并且均在前基底和后基底之间沿着彼此交叉的方向延伸;隔墙,在前基底和后基底之间,在分隔多个放电室的同时形成显示区域,并沿着显示区域的外围形成非显示区域。该非显示区域包括第一哑区和第二哑区,在第一哑区中哑室由从位于显示区域中的隔墙延伸的哑隔墙分隔,在第二哑区中哑室由与第一哑区分隔的哑隔墙分隔。
文档编号H01J11/48GK1848359SQ20051013398
公开日2006年10月18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13日
发明者朴正焕, 宋贤哲, 辛承宪, 姜永铁, 金正峻 申请人:三星Sd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