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压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尘盖压装装置。
背景技术:
国内微型轴承的组装防尘盖及挡圈(即卡簧)设备存在较大缺陷,成品率低下,调整过程复杂,出现不良时处理不便,轴承内径小于 3 毫米以下基本靠人工完成。
随着工业进步,采用自动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卡簧压装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防尘盖压装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设有位移传感器检测压装位置的变化,并采用压力传感器实时检测压装时的压力大小,工作时在触摸屏上可根据不同产品参数对应设定不同的位移值范围和压力范围要求,在压装时可在触摸屏上显示在设定的位移范围内的最大压力值。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防尘盖压装装置,包括壳体、驱动装置、传动机构、固定伸缩机构、工作台、模板、定位板、压装板、压装头、以及多个固定螺栓,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壳体内,所述传动机构的两端分别连接驱动装置、压装头,用于将驱动装置的机械能传递到压装头,所述固定伸缩机构一端固定设置在壳体上,另一端与压装板螺纹连接,所述工作台与压装板相匹配,所述模板、定位板分别设置在工作台上,且定位板上设置有与模板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固定螺栓的两端分别连接压装板和工作台;所述驱动装置、传动机构、压装板、压装头、模板、工作台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其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触摸屏、PLC控制模块、A/D处理模块、电源,所述PLC控制模块分别与触摸屏、电源、A/D处理模块,所述A/D处理模块分别与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压装头底部,所述位移传感器设置在固定伸缩机构上。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为油缸。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为传动轴。
进一步地,所述压装板与工作台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伸缩机构为带驱动的固定伸缩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模板与工件相匹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防尘盖压装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采用自动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设有位移传感器检测压装位置的变化,并采用压装头底部的压力传感器实时检测压装时的压力大小,工作时在触摸屏上可根据不同产品参数对应设定不同的位移值范围和压力范围要求,在压装时可在触摸屏上显示在设定的位移范围内的最大压力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防尘盖压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防尘盖压装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控制系统模块图;
图中,1-壳体,2-驱动装置,3-传动机构,4-固定伸缩机构,5-压装板,6-压装头,7-工作台,8-模板,9-定位板,10-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防尘盖压装装置,包括壳体1、驱动装置2、传动机构3、固定伸缩机构4、工作台7、模板8、定位板9、压装板5、压装头6、以及多个固定螺栓10,所述驱动装置2设置在壳体1内,所述传动机构3的两端分别连接驱动装置2、压装头6,用于将驱动装置2的机械能传递到压装头6,所述固定伸缩机构4一端固定设置在壳体1上,另一端与压装板5螺纹连接,所述工作台7与压装板5相匹配,所述模板8、定位板9分别设置在工作台7上,且定位板9上设置有与模板8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固定螺栓10的两端分别连接压装板5和工作台7;所述驱动装置2、传动机构3、压装板5、压装头6、模板8、工作台7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其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触摸屏、PLC控制模块、A/D处理模块、电源,所述PLC控制模块分别与触摸屏、电源、A/D处理模块,所述A/D处理模块分别与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压装头6底部,所述位移传感器设置在固定伸缩机构4上。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2为油缸。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3为传动轴。
进一步地,所述压装板5与工作台7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伸缩机构4为带驱动的固定伸缩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模板8与工件相匹配。
本发明的防尘盖压装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采用自动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设有位移传感器检测压装位置的变化,并采用压装头6底部的压力传感器实时检测压装时的压力大小,工作时在触摸屏上可根据不同产品参数对应设定不同的位移值范围和压力范围要求,在压装时可在触摸屏上显示在设定的位移范围内的最大压力值。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