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5491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铆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铆接机械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铆接装置。



背景技术:

铆接是利用轴向力,将零件铆钉孔内钉杆墩粗并形成钉头,使多个零件连接的方法,即使用铆钉连接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工件,广泛应用于机体各种组件和部件,还包括应用于有特殊严要求的结构中。

现有的铆接机分为径向铆接机与摆碾铆接机,都是利用电机通过联轴器将运动传动给主轴,同时液压系统驱动活塞连同主轴向下施压,不同之处为径向铆接机是主轴通过少齿差行机构将运动传递给球面运动副,且当铆头接触到铆钉时,铆头围绕铆钉中心线按11瓣梅花运动轨迹对铆钉进行无滑动碾压,从而完成铆接;而摆碾铆接机当铆头接触到铆钉时,铆头围绕铆钉中心线公转,同时铆头在切向力的作用下自转,从而完成铆接。

但是,现有的铆接机结构极为复杂,无法保障稳定地铆压,造成铆接效果差;而且,对提供的铆压动力要求高,耗能大;另外,仅能加工单一尺寸的工件,适用范围窄;再者,铆压作动速度慢,作业效率低,远远无法达到低能耗、高效率的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铆接装置,该铆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铆压作动稳定、耗能少、适用范围广及铆压作动速度快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铆接装置,包括:

机架;

第一直线驱动器,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绕一水平的X轴枢接于所述机架上;

第一移动座,所述第一移动座沿竖直方向移动设于所述机架上,且所述第一移动座位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的上方;

第一连杆组件,所述第一连杆组件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移动座之间;

承载座,所述承载座呈安装高度可调整设于所述第一移动座的顶部;

第二直线驱动器,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绕一平行于所述X轴的轴心线枢接于所述机架上;

第二移动座,所述第二移动座沿竖直方向移动设于所述机架上,且所述第二移动座位于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与所述承载座之间;

第二连杆组件,所述第二连杆组件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移动座之间;

抵压座,所述抵压座呈安装高度可调整设于所述第二移动座上;

铆压头,所述铆压头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抵压座上。

较佳地,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包含第一连动杆及第一弯折臂,所述第一弯折臂具有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连接臂及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下端枢接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上端枢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连动杆的下端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连接部位,所述第一连动杆的上端枢接于所述第一移动座的底部,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连接部位朝上。

较佳地,所述第二连杆组件包含第二连动杆及第二弯折臂,所述第二弯折臂具有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三连接臂及第四连接臂,所述第三连接臂的上端枢接于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所述第四连接臂的下端枢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二连动杆的上端枢接于所述第三连接臂与所述第四连接臂的连接部位,所述第二连动杆的下端枢接于所述第二移动座的顶部,所述第三连接臂与所述第四连接臂的连接部位朝下。

较佳地,所述铆接装置还包括第一调整组件,所述第一调整组件包含第一微调螺杆、第一壳体、第一调整座、第二调整座、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微调螺杆沿水平方向设于所述第一移动座上,所述第一壳体固定于所述第一移动座上;所述第一调整座沿所述第一微调螺杆的长度方向滑动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调整座连接于所述第一微调螺杆的输出端;所述第一弹性件抵接于所述第一调整座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且所述第一弹性件恒驱使所述第一调整座朝靠近所述第一微调螺杆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调整座沿竖直方向滑动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二弹性件抵接于所述第二调整座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且所述第二弹性件恒驱使所述第二调整座竖直向下移动;所述第一调整座的顶部形成有倾斜设置的第一抵触面,所述第二调整座的底部形成有平行于所述第一抵触面的第二抵触面,所述第二抵触面滑动抵触于所述第一抵触面上;所述承载座固定于所述第二调整座的顶部。

较佳地,所述铆接装置还包括第二调整组件,所述第二调整组件包含第二微调螺杆、第二壳体、第三调整座、第四调整座、第三弹性件及第四弹性件,所述第二微调螺杆沿水平方向设于所述第二移动座上,所述第二壳体固定于所述第二移动座上;所述第三调整座沿所述第二微调螺杆的长度方向滑动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三调整座连接于所述第二微调螺杆的输出端;所述第三弹性件抵接于所述第三调整座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且所述第三弹性件恒驱使所述第三调整座朝靠近所述第二微调螺杆的方向移动;所述第四调整座沿竖直方向滑动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第四弹性件抵接于所述第四调整座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且所述第四弹性件恒驱使所述第四调整座竖直向上移动;所述第三调整座的底部形成有倾斜设置的第三抵触面,所述第四调整座的顶部形成有平行于所述第三抵触面的第四抵触面,所述第四抵触面滑动抵触于所述第三抵触面上;所述抵压座固定于所述第四调整座的底部。

较佳地,所述铆接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组件,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含第一抵触件及第一阻挡件,所述第一抵触件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二连接臂上,所述第一阻挡件固定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二连接臂转动至竖直位置时,第一抵触件抵触于所述第一阻挡件。

较佳地,所述铆接装置还包括第二限位组件,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包含第二抵触件及第二阻挡件,所述第二抵触件垂直固定于所述第四连接臂上,所述第二阻挡件固定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二连接臂转动至竖直位置时,第二抵触件抵触于所述第二阻挡件。

较佳地,所述铆接装置还包括第一滑座及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滑座沿竖直方向滑动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移动座固定于所述第一滑座上,所述第一加强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座与所述第一移动座之间。

较佳地,所述铆接装置还包括第二滑座及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滑座沿竖直方向滑动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二移动座固定于所述第二滑座上,所述第二加强板固定于所述第二滑座与所述第二移动座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铆接装置的第一直线驱动器绕一水平的X轴枢接于机架上,第一移动座沿竖直方向移动设于机架上,且第一移动座位于第一直线驱动器的上方,第一连杆组件传动连接于第一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与第一移动座之间,承载座呈安装高度可调整设于第一移动座的顶部,第二直线驱动器绕一平行于X轴的轴心线枢接于机架上,第二移动座沿竖直方向移动设于机架上,且第二移动座位于第二直线驱动器与承载座之间,第二连杆组件传动连接于第二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与第二移动座之间,抵压座呈安装高度可调整设于第二移动座上,铆压头可拆卸的安装于抵压座上。则,第一直线驱动器驱使第一连杆组件带动第一移动座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与承载座形成在同一竖直方向的锁死压合力,同时,第二直线驱动器驱使第二连杆组件带动第二移动座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与抵压座及铆压头形成在同一竖直方向的锁死压合力,仅需通过第一直线驱动器及第二直线驱动器提供较小的驱动力,即可实现驱使铆压头以较大的铆压冲力对承载座所承载的工件进行快速铆接加工,结构更为简单,能够保障稳定地铆压加工,大大改善了铆接效果;而且,对提供的铆压动力要求低,耗能小;另外,通过对承载座及抵压座的安装高度进行调整,即可适应对不同加工尺寸的工件铆压加工,适用范围更广;再者,铆压作动大大加快,作业效率大大提高,能够更好的满足低能耗、高效率的生产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铆接装置在铆压状态时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铆接装置在铆压状态时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铆接装置在分开状态时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铆接装置的承载座、第一调整组件及第一移动座组合安装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铆接装置的抵压座、铆压头、第二调整组件及第二移动座组合安装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铆接装置100包括机架10、第一直线驱动器20a、第一移动座20c、第一连杆组件30a、承载座40a、第二直线驱动器20b、第二移动座20d、第二连杆组件30b、抵压座40b及铆压头40c,第一直线驱动器20a绕一水平的X轴枢接于机架10上,第一移动座20c沿竖直方向移动设于机架10上,且第一移动座20c位于第一直线驱动器20a的上方,第一连杆组件30a传动连接于第一直线驱动器20a的输出端与第一移动座20c之间,承载座40a呈安装高度可调整设于第一移动座20c的顶部,第二直线驱动器20b绕一平行于X轴的轴心线枢接于机架10上,第二移动座20d沿竖直方向移动设于机架10上,且第二移动座20d位于第二直线驱动器20b与承载座40a之间,第二连杆组件30b传动连接于第二直线驱动器20b的输出端与第二移动座20d之间,抵压座40b呈安装高度可调整设于第二移动座20d上,铆压头40c可拆卸的安装于抵压座40b上。则,第一直线驱动器20a驱使第一连杆组件30a带动第一移动座20c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与承载座40a形成在同一竖直方向的锁死压合力,同时,第二直线驱动器20b驱使第二连杆组件30b带动第二移动座20d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与抵压座40b及铆压头40c形成在同一竖直方向的锁死压合力,仅需通过第一直线驱动器20a及第二直线驱动器20b提供较小的驱动力,即可实现驱使铆压头40b以较大的铆压冲力对承载座40a所承载的工件进行快速铆接加工,结构更为简单,能够保障稳定地铆压加工,大大改善了铆接效果;而且,对提供的铆压动力要求低,耗能小;另外,通过对承载座40a及抵压座40b的安装高度进行调整,即可适应对不同加工尺寸的工件铆压加工,适用范围更广;再者,铆压作动大大加快,作业效率大大提高,能够更好的满足低能耗、高效率的生产需求。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直线驱动器20a及第二直线驱动器20b优选为气缸,但不以此为限。具体地,如下:

请参阅图1至图3,第一连杆组件30a包含第一连动杆31a及第一弯折臂32a,第一弯折臂32a具有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连接臂321a及第二连接臂322a,第一连接臂321a的下端枢接于第一直线驱动器20a的输出端,第二连接臂322a的上端枢接于机架10上,第一连动杆31a的下端枢接于第一连接臂321a与第二连接臂322a的连接部位,第一连动杆31a的上端枢接于第一移动座20c的底部,第一连接臂321a与第二连接臂322a的连接部位朝上。通过第一直线驱动器20a驱使第一弯折臂32a转动,使得第一连接臂321a带动第一连动杆31a摆动,再由第一连动杆31a顶推第一移动座20c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直至第一直线驱动器20a、第二连接臂322a及第一连动杆31a均转动至竖直位置,第一连接臂321a转动至水平位置,使得第二连接臂322a、第一连动杆31a及第一移动座20c处于同一竖直方向上,从而形成在同一竖直方向的锁死压合力,能够通过动力较小的第一直线驱动器20a提供较大的铆压动力,耗能更小。同时,第二连接臂322a、第一连动杆31a及第一移动座20c处于同一竖直方向上,能够承受较大的负载冲力,能够稳定地铆接作动,提高作业效率,且结构更为简单合理,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第二连杆组件30b包含第二连动杆31b及第二弯折臂32b,第二弯折臂32b具有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三连接臂321b及第四连接臂322b,第三连接臂321b的上端枢接于第二直线驱动器20b的输出端,第四连接臂322b的下端枢接于机架10上,第二连动杆31b的上端枢接于第三连接臂321b与第四连接臂322b的连接部位,第二连动杆31b的下端枢接于第二移动座20d的顶部,第三连接臂321b与第四连接臂322b的连接部位朝下。通过第二直线驱动器20b驱使第二弯折臂32b转动,使得第三连接臂321b带动第二连动杆31b摆动,再由第二连动杆31b顶推第二移动座20d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直至第二直线驱动器20b、第四连接臂322b及第二连动杆31b均转动至竖直位置,第三连接臂321b转动至水平位置,使得第四连接臂322b、第二连动杆31b及第二移动座20d处于同一竖直方向上,从而形成在同一竖直方向的锁死压合力,能够通过动力较小的第二直线驱动器20b提供较大的铆压动力,耗能更小。同时,第四连接臂322b、第二连动杆31b及第二移动座20d处于同一竖直方向上,能够承受较大的负载冲力,能够稳定地铆接作动,提高作业效率,且结构更为简单合理,降低生产成本。当承载座40a与铆压头40c相互靠近时,第一连杆组件30a及第二连杆组件30b均能够承受提供稳定快速的铆压冲力,进一步提高铆接加工的稳定性与作业效率。

较优者,本实用新型的铆接装置100还包括第一限位组件60a,第一限位组件60a包含第一抵触件61a及第一阻挡件62a,第一抵触件61a垂直固定于第二连接臂322a上,第一阻挡件62a固定于机架10上;第二连接臂322a转动至竖直位置时,第一抵触件61a抵触于第一阻挡件62a,防止第一直线驱动器20a驱使第一弯折臂32a过度转动而无法形成同一竖直方向的锁死压合力,从而提高铆接的稳定性。同时,本实用新型的铆接装置100还包括第二限位组件60b,第二限位组件60b包含第二抵触件61b及第二阻挡件62b,第二抵触件61b垂直固定于第四连接臂322b上,第二阻挡件62b固定于机架10上;第四连接臂322b转动至竖直位置时,第二抵触件61b抵触于第二阻挡件62b,防止第二直线驱动器20b驱使第二弯折臂32b过度转动而无法形成同一竖直方向的锁死压合力,更一步保障能够稳定地铆接,结构更为合理。

较优者,本实用新型的铆接装置100还包括第一滑座70a及第一加强板80a,第一滑座70a沿竖直方向滑动设于机架10上,第一移动座20c固定于第一滑座70a上,第一加强板80a固定连接于第一滑座70a与第一移动座20c之间。使第一移动座20c在机架10上更稳定地移动,且在第一加强板80a加强支撑作用下,使得第一移动座20c的安装结构更为牢固可靠,负载能力更强,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结构更为合理。更优是,本实用新型的铆接装置100还包括第二滑座70b及第二加强板80b,第二滑座70b沿竖直方向滑动设于机架10上,第二移动座20d固定于第二滑座70b上,第二加强板80b固定于第二滑座70b与第二移动座20d之间。使第二移动座20d在机架10上更稳定地移动,且在第二加强板80b加强支撑作用下,使得第二移动座20d的安装结构更为牢固可靠,负载能力更强,进一步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结构更为合理。

请参阅图4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铆接装置100还包括第一调整组件50a,第一调整组件50a包含第一微调螺杆51a、第一壳体52a、第一调整座53a、第二调整座54a、第一弹性件55a及第二弹性件56a,第一微调螺杆51a沿水平方向设于第一移动座20c上,第一壳体52a固定于第一移动座20c上;第一调整座53a沿第一微调螺杆51a的长度方向滑动设于第一壳体52a内,第一调整座53a连接于第一微调螺杆51a的输出端;第一弹性件55a抵接于第一调整座53a与第一壳体52a之间,且第一弹性件55a恒驱使第一调整座53a朝靠近第一微调螺杆51a的方向移动;第二调整座54a沿竖直方向滑动设于第一壳体52a内,第二弹性件56a抵接于第二调整座54a与第一壳体52a之间,且第二弹性件56a恒驱使第二调整座54a竖直向下移动;第一调整座53a的顶部形成有倾斜设置的第一抵触面57a,第二调整座54a的底部形成有平行于第一抵触面57a的第二抵触面58a,第二抵触面58a滑动抵触于第一抵触面57a上;承载座40a固定于第二调整座54a的顶部。结构更为简单,降低生产成本,则,一方面,第一微调螺杆51a驱使第一调整座53a朝靠近机架10的方向移动,第一调整座53a通过第一抵触面57a滑动在第二抵触面58a上,以此推动第二调整座54a向上移动,达到微调承载座40a向上移动;另一方面,第一微调螺杆51a驱使第一调整座53a朝远离机架10的方向移动,第一调整座53a通过第一抵触面57a滑动在第二抵触面58a上,以此推动第二调整座54a向下移动,达到微调承载座40a向下移动。即可实现对承载座的安装高度进行调整,即可适应对不同加工尺寸的工件铆压加工,适用范围更广。且因第一弹性件55a恒驱使第一调整座53a朝靠近第一微调螺杆51a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调整座53a能够自动朝靠近第一微调螺杆51a的方向移动,操作更为省力,结构更为合理。同时通过第二弹性件56a恒驱使第二调整座54a竖直向下移动的结构,保障第二抵触面58a与第一抵触面57a紧密接触,防止第二抵触面58a与第一抵触面57a脱离出现空隙,作动更为稳定合理。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铆接装置100还包括第二调整组件50b,第二调整组件50b包含第二微调螺杆51b、第二壳体52b、第三调整座53b、第四调整座54b、第三弹性件55b及第四弹性件56b,第二微调螺杆51b沿水平方向设于第二移动座20d上,第二壳体52b固定于第二移动座20d上;第三调整座53b沿第二微调螺杆51b的长度方向滑动设于第二壳体52b内,第三调整座53b连接于第二微调螺杆51b的输出端;第三弹性件55b抵接于第三调整座53b与第二壳体52b之间,且第三弹性件55b恒驱使第三调整座53b朝靠近第二微调螺杆51b的方向移动;第四调整座54b沿竖直方向滑动设于第二壳体52b内,第四弹性件56b抵接于第四调整座54b与第二壳体52b之间,且第四弹性件56b恒驱使第四调整座54b竖直向上移动;第三调整座53b的底部形成有倾斜设置的第三抵触面57b,第四调整座54b的顶部形成有平行于第三抵触面57b的第四抵触面58b,第四抵触面58b滑动抵触于第三抵触面57b上;抵压座40b固定于第四调整座54b的底部。结果更为简单,降低生产成本,则,一方面,第二微调螺杆51b驱使第三调整座53b朝靠近机架10的方向移动,第三调整座53b通过第三抵触面57b滑动在第四抵触面58b上,以此推动第四调整座54b向下移动,达到微调抵压座40b向下移动;另一方面,第二微调螺杆51b驱使第三调整座53b朝远离机架10的方向移动,第三调整座53b通过第三抵触面57b滑动在第四抵触面58b上,以此推动第四调整座54b向上移动,达到微调抵压座40b向上移动,即可实现对抵压座40b的安装高度进行调整,即可适应对不同加工尺寸的工件铆压加工,适用范围更广。且因第三弹性件55b恒驱使第三调整座53b朝靠近第二微调螺杆51b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三调整座53b能够自动朝靠近第二微调螺杆51b的方向移动,操作更为省力,结构更为合理。同时通过第四弹性件56b恒驱使第四调整座54b竖直向上移动的结构,保障第四抵触面58b与第三抵触面57b紧密接触,防止第四抵触面58b与第三抵触面57b脱离出现空隙,作动更为稳定合理。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铆接装置100的工作原理详细说明:

首先,通过第一直线驱动器20a驱使第一弯折臂32a转动,使得第一连接臂321a带动第一连动杆31a摆动,再由第一连动杆31a顶推第一移动座20c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直至第一直线驱动器20a、第二连接臂322a及第一连动杆31a均转动至竖直位置,第一连接臂321a转动至水平位置,使得第二连接臂322a、第一连动杆31a及第一移动座20c处于同一竖直方向上,从而形成在同一竖直方向的锁死压合力。同时,通过第二直线驱动器20b驱使第二弯折臂32b转动,使得第三连接臂321b带动第二连动杆31b摆动,再由第二连动杆31b顶推第二移动座20d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直至第二直线驱动器20b、第四连接臂322b及第二连动杆31b均转动至竖直位置,第三连接臂321b转动至水平位置,使得第四连接臂322b、第二连动杆31b及第二移动座20d处于同一竖直方向上,从而形成在同一竖直方向的锁死压合力。即可实现驱使铆压头及承载座以较大的铆压冲力相互靠近移动,以对承载座所承载的工件进行快速铆接加工。

并且通过第一限位组件60a与第二限位组件60b的阻挡限位作用,防止第一弯折臂32a和第二弯折臂32b过度转动,挺高铆接的稳定性。

再者,若需微调距离以满足生产需求更好铆接在一起,可通过第一调整组件50a与第二调整组件50b进行微调。一方面,可通过第一调整组件50a的第一微调螺杆51a驱使第一调整座53a朝靠近机架10的方向移动,第一调整座53a通过第一抵触面57a滑动在第二抵触面58a上,以此推动第二调整座54a向上移动,达到微调承载座40a向上移动;对应地,第一微调螺杆51a也可驱使第一调整座53a朝远离机架10的方向移动,第一调整座53a通过第一抵触面57a滑动在第二抵触面58a上,以此推动第二调整座54a向下移动,达到微调承载座40a向下移动。另一方面,可通过第二调整组件50b的第二微调螺杆51b驱使第三调整座53b朝靠近机架10的方向移动,第三调整座53b通过第三抵触面57b滑动在第四抵触面58b上,以此推动第四调整座54b向下移动,达到微调抵压座40b向下移动;对应地,第二微调螺杆51b也可驱使第三调整座53b朝远离机架10的方向移动,第三调整座53b通过第三抵触面57b滑动在第四抵触面58b上,以此推动第四调整座54b向上移动,达到微调承载座40a向上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铆接装置100的第一直线驱动器20a绕一水平的X轴枢接于机架10上,第一移动座20c沿竖直方向移动设于机架10上,且第一移动座20c位于第一直线驱动器20a的上方,第一连杆组件30a传动连接于第一直线驱动器20a的输出端与第一移动座20c之间,承载座40a呈安装高度可调整设于第一移动座20c的顶部,第二直线驱动器20b绕一平行于X轴的轴心线枢接于机架10上,第二移动座20d沿竖直方向移动设于机架10上,且第二移动座20d位于第二直线驱动器20b与承载座40a之间,第二连杆组件30b传动连接于第二直线驱动器20b的输出端与第二移动座20d之间,抵压座40b呈安装高度可调整设于第二移动座20d上,铆压头40c可拆卸的安装于抵压座40b上。则,第一直线驱动器20a驱使第一连杆组件30a带动第一移动座20c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与承载座40a形成在同一竖直方向的锁死压合力,同时,第二直线驱动器20b驱使第二连杆组件30b带动第二移动座20d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与抵压座40b及铆压头40c形成在同一竖直方向的锁死压合力,仅需通过第一直线驱动器20a及第二直线驱动器20b提供较小的驱动力,即可实现驱使铆压头40b以较大的铆压冲力对承载座40a所承载的工件进行快速铆接加工,结构更为简单,能够保障稳定地铆压加工,大大改善了铆接效果;而且,对提供的铆压动力要求低,耗能小;另外,通过对承载座40a及抵压座40b的安装高度进行调整,即可适应对不同加工尺寸的工件铆压加工,适用范围更广;再者,铆压作动大大加快,作业效率大大提高,能够更好的满足低能耗、高效率的生产需求。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