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焊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07414发布日期:2018-06-05 20:03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焊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自动焊线装置。



背景技术:

在马达生产过程中,需要将两根电线焊接在上面,而现有技术中通常都是通过人工将电线焊接在马达上,并在焊接点上进行点胶,这样的话就导致焊线效率很低,焊线质量也差,劳动者的工作强大很大。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焊线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通过手工将电线焊接在马达上导致焊接质量及效率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动焊线装置,其中,所述自动焊线装置包括:

机架,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送料机构,设置在所述送料机构左端部后侧的第一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前侧的送线机构,设置在所述送线机构相对一侧的焊接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右侧的第二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机构相对一侧的点胶机构;

所述送料机构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通过带传送驱动一水平传送带,所述带传动包括设置在第一驱动电机输出轴上的主动带轮,从动带轮和啮合在主动带轮及从动带轮上的皮带,所述从动带轮设置在方形柱体上,所述方形柱体中部设置有一第一凹槽,通过所述水平传送带使得物料沿着第一凹槽移动。

优选地,所述的自动焊线装置,其中,所述从动带轮一侧设置有一张紧轮。

优选地,所述的自动焊线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及第二夹持机构皆包括:

设置在所述方形柱体后侧的第一导轨,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端部的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输出轴连接有在第一导轨上左右运动的第一滑块;

所述第一滑块上表面横向设置有一夹持板,所述夹持板正下方设置有一活动的顶板,所述顶板通过设置在顶板下方的第一气缸驱动上下运动。

优选地,所述的自动焊线装置,其中,所述送线机构包括:

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二导轨,安装在所述第二导轨上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二导轨端部的第二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上方设置有第三驱动电机,所述第三驱动电机输出轴连接有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块通过设置在第三驱动电机后侧的第三导轨上滑动,所述第二滑块与第三导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及第三驱动电机上方皆设置有送料辊;

所述第三滑块上表面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正上方设置有第四驱动电机,所述第四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圆柱体,所述第三滑块侧面设置有用于电线穿过的通孔,通过所述第四驱动电机驱动电线;

所述第三导轨末端上方设置有用于切断电线的切线单元,所述切线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导轨右侧的安装板,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的第五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五驱动电机输出轴上的齿轮,所述齿轮啮合有齿条,所述齿条端部固定连接有活动的上切刀,所述上切刀正下方设置有固定的下切刀。

优选地,所述的自动焊线装置,其中,所述焊接机构包括:

设置在所述方形柱体后侧的焊接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焊接支撑板端部的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输出轴固定连接有一焊头固定块,所述焊头固定块一侧面固定连接有第四导轨,所述焊头固定块下表面设置有焊头夹子,所述焊头夹子前侧设置有焊头,通过所述第二气缸驱动焊头固定块在第四导轨上下运动。

优选地,所述的自动焊线装置,其中,所述点胶机构包括:

设置在所述方形柱体前侧的点胶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点胶支撑板端部的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上设置有用于挤出胶体的第四气缸,所述第四气缸端部设置有点胶针。

优选地,所述的自动焊线装置,其中,所述机架上还设置有显示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自动焊线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送料机构,设置在所述送料机构左端部后侧的第一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前侧的送线机构,设置在所述送线机构相对一侧的焊接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右侧的第二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机构相对一侧的点胶机构,通过所述自动焊线装置将电线焊接在马达上,有效的提高了焊线的质量及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还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自动焊线装置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自动焊线装置较佳实施例中的送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自动焊线装置较佳实施例中的第一夹持机构及第二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自动焊线装置较佳实施例中的送线机构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自动焊线装置较佳实施例中的送线机构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自动焊线装置较佳实施例中的焊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自动焊线装置较佳实施例中的点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焊线装置,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焊线装置中,包括: 机架100,设置在所述机架100上的送料机构200,设置在所述送料机构200左端部后侧的第一夹持机构300,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机构300前侧的送线机构400,设置在所述送线机构400相对一侧的焊接机构500,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机构300右侧的第二夹持机构600,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机构600相对一侧的点胶机构700;所述送料机构200包括:设置在机架100上的第一驱动电机201,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01通过带传送202驱动一水平传送带203,所述带传动202包括设置在第一驱动电机201输出轴上的主动带轮212,从动带轮222和啮合在主动带轮212及从动带轮222上的皮带232,所述从动带轮222设置在方形柱体204上,所述方形柱体204中部设置有一第一凹槽,通过所述水平传送带203使得物料沿着第一凹槽移动。

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自动焊线装置将电线焊接到马达组上,其工作过程是:首先将马达组放置到送料机构200上,然后启动该装置,首先通过第一夹持机构300夹持住,此时,所述送线机构400将两根电线输送到第一夹持机构300的一侧,使得这两根电线恰好插入到到马达的凹槽上并剪断这两根电线,然后焊接机构500将电线焊接住,接着通过送料机构200将马达组传送给第二夹持机构600,通过点胶机构700对焊接点进行点胶,最后,通过送料机构200将马达组送到下一工作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从动带轮222一侧设置有一张紧轮。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夹持机构300及第二夹持机构600皆包括:设置在所述方形柱体204后侧的第一导轨301,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301端部的第二驱动电机302,所述第二驱动电机302输出轴连接有在第一导轨301上左右运动的第一滑块303;所述第一滑块303上表面横向设置有一夹持板304,所述夹持板304正下方设置有一活动的顶板305,所述顶板305通过设置在顶板305下方的第一气缸306驱动上下运动。

如图4及图5所示,所述送线机构400包括:设置在机架100上的第二导轨401,安装在所述第二导轨401上的第二滑块402,所述第二滑块402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二导轨401端部的第二驱动电机403驱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403上方设置有第三驱动电机404,所述第三驱动电机404输出轴连接有第三滑块405,所述第三滑块405通过设置在第三驱动电机404后侧的第三导轨406上滑动,所述第二滑块402与第三导轨406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机403及第三驱动电机404上方皆设置有送料辊407;所述第三滑块405上表面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正上方设置有第四驱动电机408,所述第四驱动电机408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圆柱体,所述第三滑块405侧面设置有用于电线穿过的通孔,通过所述第四驱动电机408驱动电线;所述第三导轨406末端上方设置有用于切断电线的切线单元409,所述切线单元409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导轨406右侧的安装板419,设置在所述安装板419上的第五驱动电机429,设置在所述第五驱动电机429输出轴上的齿轮,所述齿轮啮合有齿条,所述齿条端部固定连接有活动的上切刀439,所述上切刀439正下方设置有固定的下切刀449。

如图6所示,所述焊接机构500包括:设置在所述方形柱体204后侧的焊接支撑板501,设置在所述焊接支撑板501端部的第二气缸502,所述第二气缸502输出轴固定连接有一焊头固定块503,所述焊头固定块503一侧面固定连接有第四导轨504,所述焊头固定块503下表面设置有焊头夹子505,所述焊头夹子505前侧设置有焊头506,通过所述第二气缸502驱动焊头506固定块在第四导轨504上下运动,所述第二气缸502的输出轴上设置有缓冲弹簧。

如图7所示,所述点胶机构700包括:设置在所述方形柱体204前侧的点胶支撑板701,设置在所述点胶支撑板701端部的第三气缸702,所述第三气缸702上设置有用于挤出胶体的第四气缸703,所述第四气缸703端部设置有点胶针704。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机架100上还设置有显示屏101。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自动焊线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送料机构,设置在所述送料机构左端部后侧的第一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前侧的送线机构,设置在所述送线机构相对一侧的焊接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右侧的第二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机构相对一侧的点胶机构,通过所述自动焊线装置将电线焊接在马达上,有效的提高了焊线的质量及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还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