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切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87860发布日期:2019-02-01 19:29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筋切割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切割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筋切割机。



背景技术:

钢筋切割机用于剪断、切割钢筋,在建筑工地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为使得切割能更好的进行,钢筋切割机上均设置有用于夹紧钢筋的夹紧装置,由于钢筋的粗细不同,而而现有技术中的夹紧装置不能调节高度,也不能调节位置,使用非常麻烦;同时,底座下部设置有用于移动的万向移动轮,在使用切割机时,需要固定底座,目前的做法是将底座升起离开底座实现稳定底座,但是由于用于升降底座的升降装置设计不合理,因此底座的稳定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当前夹紧装置不能调节高度以及升降装置升起底座后不稳定的问题,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钢筋切割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钢筋切割机,包括:下部设置有万向移动轮的底座、设置于底座上的切割装置、驱动装置以及用于夹紧钢筋的夹紧装置;

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安装于底座上并用于驱动切割装置;所述夹紧装置安装于底座上部,夹紧装置包括移动螺栓、与移动螺栓螺纹配合的咬合部以及限制咬合部转动的限转部,所述移动螺栓具有螺帽的端部位于底座上开设的一“T”形移动槽内,且移动螺栓在移动槽限制下仅能沿移动槽移动,移动螺栓配合有用于夹紧移动槽槽壁的第一螺母;所述咬合部包括“L”形的底板、与底板一端铰接的可伸缩的转动板、所述底板远离转动板的一端固定有与移动螺栓螺纹配合的第二螺母,所述转动板远离底板的另一端铰接有一套设于移动螺栓外部的移动套,移动套上部设置有与移动螺栓螺纹配合的第三螺母且第三螺母位于第二螺母上方,以当操作者将第三螺母拧向第二螺母时能减小转动板与底板之间的距离以夹紧钢筋;所述限转部包括与底板侧面滑动配合的限转板,所述限转板宽度等于移动槽宽度,且限转板下端能在重力作用下伸入移动槽内以限制底板围绕移动螺栓转动;当上移限转板将其下端与移动槽脱离时操作者能转动咬合部以升高或下降。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下部还安装有用于升降底座的升降装置,升降装置包括“Z”形的升降螺杆、与升降螺杆螺纹配合的两滑动块、设置于两滑动块之间的楔块、弹簧以及固定于底座下部的固定套,所述升降螺杆穿过固定套且在固定套能限制升降螺杆沿其轴线移动,所述楔块两侧为斜面且分别与一滑动楔块的斜面滑动配合,楔块连接有与底座连接的两弹簧,两弹簧分别位于固定套两侧,两滑动块上部均与底座滑移配合且两滑动块滑动方向与升降螺杆方向相同,升降螺杆上与两滑动块配合的两段螺纹旋向相反,以使得转动升降螺杆后两滑动块能同时靠近,且能使楔块远离底座并将万向移动轮撑离地面;当反向转动升降螺杆后,两滑动块能互相远离,此时两弹簧能将楔块拉近底座。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还包括滑动连接在底座下部的盛屑盒,所述切割装置下方开设有用于漏下切割后铁屑的条形的漏屑孔,漏屑孔形状为沉孔且漏屑孔底壁为光滑斜面,以使铁屑能滑进漏屑孔下方的盛屑盒内,底座下部固定有背对设置的两卡紧块,以当滑动盛屑盒后其上部边缘两侧能分别卡在一卡紧块上。

进一步地,所述咬合部内设置有与钢筋接触的硬质橡胶层。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切割机底座上部设置有夹紧装置,其紧装置由螺母和螺杆螺纹配合,因此能上下调节高度,满足了不同直径钢筋的夹紧需要;

2、本实用新型夹紧装置使用第三螺母与移动螺栓螺纹配合,这种夹紧方式更加稳定并能有效防止夹紧后钢筋产生松动;

3、通过设置的第一螺母实现了本实用新型夹紧装置能够沿着移动槽左右移动的功能,根据不同的钢筋直径通过左右移动夹紧装置以找到最好的切割位置,提高切割的效率,移动咬合部时仅将限转板上移即可,其操作方便可靠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升降装置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为盛屑盒与底座连接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5为固定套与升降螺杆连接示意图;

图6滑动块剖视图。

附图标记为:底座1、万向移动轮11、盛屑盒12、漏屑孔13、卡紧块14、切割装置2、驱动装置3、夹紧装置4、移动螺栓41、第一螺母411、咬合部42、底板421、转动板422、第二螺母423、移动套424、第三螺母425、橡胶层426、限转板43、升降装置5、升降螺杆51、限位圈511、滑动块52、螺纹套521、滑动板522、滑动槽523、楔块53、弹簧54、固定套5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作用更加清楚及易于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一种钢筋切割机,如图1、图2、图4以及图5所示,包括:下部设置有万向移动轮11的底座1、设置于底座1上的切割装置2、驱动装置3以及用于夹紧钢筋的夹紧装置4;其中,所述驱动装置3为一驱动电机,其安装于底座1上并用于驱动切割装置2;所述夹紧装置4安装于底座1上部,夹紧装置4包括移动螺栓41、与移动螺栓41螺纹配合的咬合部42以及限制咬合部42转动的限转部,所述移动螺栓41具有螺帽的端部位于底座1上开设的一“T”形移动槽内,且移动螺栓41在移动槽限制下仅能沿移动槽移动,这是由于移动螺栓41的螺帽侧面与移动槽内壁接触,限制了移动螺栓41转动并仅能做沿移动槽移动,螺母移动螺栓41配合有用于夹紧移动槽槽壁的第一螺母411,并在拧动第一螺母411时移动螺栓41能沿着移动槽移动,这样便实现了移动螺栓41带着左右移动的目的;所述咬合部42包括“L”形的底板421、与底板421一端铰接的可伸缩的转动板422、所述底板421远离转动板422的一端固定有与移动螺栓41螺纹配合的第二螺母423,所述转动板422远离底板421的另一端铰接有一套设于移动螺栓41外部的移动套424,移动套424上部设置有与移动螺栓41螺纹配合的第三螺母425且第三螺母425位于第二螺母423上方,以当操作者将第三螺母425拧向第二螺母423时能减小转动板422与底板421之间的距离以夹紧钢筋;所述限转部包括与底板421侧面滑动配合的限转板43,所述限转板43宽度等于移动槽宽度,且限转板43下端能在重力作用下伸入移动槽内以限制底板421围绕移动螺栓41转动;当上移限转板43将其下端与移动槽脱离时操作者能转动咬合部42以升高或下降。使用时,拧动第三螺母425使得移动套424上下移动,转动板422可伸缩便能使得钢筋被夹紧,同时若需要升高或者下降咬合部42的高度可把限转板43将移动槽移出,围绕移动螺栓41转动咬合部42便能将其升高或下降;由于不同的钢筋直径不同,因此需要左右移动移动螺栓41以找到切割最合适的位置。

进一步地,参见图1以及图2,所述底座1下部还安装有用于升降底座1的升降装置5,升降装置5包括“Z”形的升降螺杆51、与升降螺杆51螺纹配合的两滑动块52、设置于两滑动块52之间的楔块53、弹簧54以及固定于底座1下部的固定套55,所述升降螺杆51穿过固定套55且在固定套55能限制升降螺杆51沿其轴线移动,具体为,升降螺杆51中部固定有限位圈511,限位圈511能防止升降螺杆51沿着轴线移动并只能转动,所述楔块53两侧为斜面且分别与一滑动楔块53的斜面滑动配合,具体为,楔块53两侧斜面设置有两连接板,每一连接板均能在滑动块52开设的滑动槽523内滑动,楔块53连接有与底座1连接的两弹簧54,两弹簧54分别位于固定套55两侧,两滑动块52上部均与底座1滑移配合且两滑动块52滑动方向与升降螺杆51方向相同,滑动块52与底座1滑动连接的具体方式,滑动块52上部固定有两滑动板522,每一滑动板522均与底座1下部开设的滑槽滑动连接,滑动块52上位于两滑动板522之间固定有与升降螺杆51螺纹配合的螺纹套521,升降螺杆51上与两滑动块52配合的两段螺纹旋向相反,以使得转动升降螺杆51后两滑动块52能同时靠近,且能使楔块53远离底座1并将万向移动轮11撑离地面;当反向转动升降螺杆51后,两滑动块52能互相远离,此时两弹簧54能将楔块53拉近底座1。由于楔块53与滑动块52接触的面积比较大,因此能在底座1被升起时保证切割机的稳定性,使得切割更加精确地进行。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底座1还包括滑动连接在底座1下部的盛屑盒12,所述切割装置2下方开设有用于漏下切割后铁屑的条形的漏屑孔13,漏屑孔13形状为沉孔且漏屑孔13底壁为光滑斜面,以使铁屑能滑进漏屑孔13下方的盛屑盒12内,底座1下部固定有背对设置的两卡紧块14,以当滑动盛屑盒12后其上部边缘两侧能分别卡在一卡紧块14上。这样,能在操作者使用了切割机后防止地面留下难以清理的铁屑,也避免了额外的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咬合部42内设置有与钢筋接触的硬质橡胶层426,这样能防止钢筋和底板421、转动板422直接接触,同时橡胶层426能使得钢筋更好地夹紧。

本实用新型使用原理为:升降装置5使用的,操作者转动螺杆端部可将两滑动块52同时移近或者同时背向运动,位于两滑动块52之间的楔块53能做竖直向下的运动。也就是说当需要收起升降装置5时,转动螺杆能将两滑动块52同时背向运动,楔块53能在两弹簧54作用下逐渐靠近底座1,此时万向移动轮11逐渐移向地面,最后实现支撑;夹紧装置4的使用,首先要根据钢筋直径不同左右移动夹紧装置4至合适的位置,再拧动第三螺母425以夹紧钢筋即可。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