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作辊非对称窜辊控制冷轧带钢边部减薄的方法_2

文档序号:9255055阅读:来源:国知局
实际边降,通过反馈闭环控制 模型计算出传动侧带锥度工作辊锥形段插入量;WRSO(i)-第i机架操作侧带锥度工作辊 位置;WRSFO(i) -由前馈控制模型计算出的第i机架操作侧带锥度工作辊前馈预设定位 置;

[0072] EL0_FW-入口多点凸度仪测出操作侧带钢实际凸度,用前馈控制模型计算出操 作侧带锥度工作辊的锥形段插入量;WRSBO(i)-由反馈闭环控制模型计算出的第i机架操 作侧带锥度工作辊反馈设定位置;
[0073] WRSBO (i)=EL0_B(i) (6)
[0074] EL0_BW-出口多点边降仪测出成品带钢操作侧的实际边降,通过反馈闭环控制 模型计算出操作侧带锥度工作辊锥形段插入量;WRBD(i)-第i架工作辊传动侧弯辊力; WRBFD(i) -由前馈控制模型计算出的第i机架工作辊传动侧弯辊力;
[0075] WRBFD (i) =kd_f (i) · ELD_F (i) (7)
[0076] kd_f(i)-第i机架传动侧前馈工作辊弯辊系数;WRBBD⑴一由反馈闭环控制模 型计算出的第i机架工作辊传动侧弯辊力;
[0077] WRBBD (i) =kd_b (i) · ELD_B(i) (8)
[0078] kd_b(i)-第i机架传动侧反馈工作辊弯辊系数;WRBO(i)-第i架工作辊操作侧 弯辊力;WRBFO(i) -由前馈控制模型计算出的第i机架工作辊操作侧弯辊力;
[0079] WRBFO(i) =ko_f (i) · EL0_F(i) (9)
[0080] ko_f⑴一第i机架操作侧前馈工作辊弯辊系数;WRBBO⑴一由反馈闭环控制模 型计算出的第i机架工作辊操作侧弯辊力;
[0081] WRBBO (i) =ko_b ⑴· EL0_B(i) (10)
[0082] ko_b(i)-第i机架操作侧反馈工作辊弯辊系数;WRBSD(i)-带钢跑偏引起第i机 架传动侧工作辊弯辊力的补偿量;
[0083] WRBSD (i)=kd_s(i) · S(i) (11)
[0084] kd_s⑴一第i机架跑偏对传动侧工作辊弯辊的影响系数;WRBSO⑴一带钢跑偏 引起第i机架操作侧工作辊弯辊力的补偿量;
[0085] WRBSO⑴=ko_s(i) · S(i) (12)
[0086] ko_s (i) -第i机架跑偏对操作侧工作辊弯辊的影响系数;
[0087] 由式(1)~(12)可得到边部减薄的工艺模型为:
[0091] 入口多点凸度仪测出带钢的宽度W、跑偏量so、传动侧凸度和操作侧凸度,出口多 点边降仪测出带钢的出口跑偏量Sl,将这些数据发送给前馈控制模型。前馈控制模型根据 这些实际测得的数据,工作辊窜辊的功效函数,利用最小二乘方法分别求出1#-3#机架操 作侧带锥度工作辊前馈预设定位置WRSFO (i)、1#-3#机架传动侧带锥度工作辊前馈预设定 位置WRSFD(i)。根据各机架工作辊锥形段前馈插入量ELD_F(i)、EL0_F(i),用式(7)、(9) 分别计算出1#_3#机架传动侧工作辊的前馈弯辊力WRBFD (i)、l#-3#机架操作侧工作辊的 前馈弯辊力WRBFO (i)。这些数值可用于上工作辊窜辊、下工作辊窜辊、传动侧工作辊弯辊和 操作侧工作辊弯辊的初始值设定。相邻采用周期内的跑偏的变化量Asa)、传动侧前馈锥 形段插入变化量AELD_F(i)、操作侧前馈锥形段插入变化量AEL0_F(i)用于边部减薄控 制模型。
[0092] 出口边降仪测出带钢的传动侧边降、操作侧边降,由闭环反馈控制模型计算出 1#_3#机架传动侧工作辊的反馈弯辊力WRSBD (i)、1#-3#机架操作侧工作辊的反馈弯辊力 WRSBO (i)。根据各机架工作辊锥形段反馈插入量ELD_B (i)、EL0_B (i),用式(8)、( 10)可分 别计算出1#_3#机架传动侧工作辊的反馈弯辊力WRBBD (i)、l#-3#机架操作侧工作辊的反 馈弯棍力WRBBO(i)。传动侧反馈锥形段插入变化量AELD_B(i)、操作侧反馈锥形段插入变 化量ΛΕΙΙ)_Βα),用于边部减薄控制模型。前馈控制模型和闭环反馈控制模型的计算结果 叠加在一起即可得到各机架的传动侧锥形段工作辊窜辊变化量为:
[0093] Δ WRSD (i) = Δ S (i) - Δ ELD_F (i) + Δ ELD_B (i)
[0094] 操作侧锥形段工作辊窜辊变化量为:
[0095] Δ WRSO (i) =- Δ S (i) - Δ EL0_F (i) + Δ EL0_B (i)
[0096] 传动侧工作辊弯辊力变化量为:
[0097] AWRBD(i)=kd_f(i) · AELD_F(i)+kd_b(i) · AELD_B(i)
[0098] +kd_s(i) · AS(i)
[0099] 操作侧工作辊弯辊力变化量为:
[0100] AWRB0(i)=ko_f(i) · AEL0_F(i)+ko_b(i) · AEL0_B(i)
[0101] +ko_s(i) · AS(i)
[0102] 鞍钢某1500冷连轧机l#-3#机架实施工作辊非对称窜辊后,95%冷轧钢板的Hl 15 和H15边降值控制在7 μ m以内,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主权项】
1. 一种工作辊非对称窜辊控制冷轧带钢边部减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内容及方 法为: (1) 入口带钢的宽度W用作前馈预设定控制; (2) 入口多点凸度仪测得来料两侧的实际凸度,用前馈控制模型分别计算出传动侧和 操作侧带锥度工作辊的锥形段插入量ELD_F(i)和ELO_F(i),用作前馈预设定控制; (3) 由入口多点凸度仪测得的来料跑偏量S用于前馈预设定控制; (4) 出口多点边降仪测出成品带钢两侧的实际边降,通过反馈闭环控制模型分别计算 出传动侧和操作侧带锥度工作辊锥形段插入量ELD_B(i)和ELO_B(i); (5) 根据传动侧和操作侧单锥度工作辊位置的变化,给予相应工作辊弯辊补偿控制,实 现工作辊非对称窜辊控制冷轧带钢的边部减薄; 边部减薄工艺模型为:式中:i一表示第i机架;WRSD⑴一第i机架传动侧带锥度工作辊位置;WRSFD⑴一由 前馈控制模型计算出的第i机架传动侧带锥度工作辊前馈预设定位置;W一带钢宽度;S (i) -第i机架带钢跑偏量,SO-入口凸度仪测得的带钢跑偏量;Sl-出口边降仪测得的带钢跑偏量;L(i)一第i 机架辊缝到入口凸度仪的距离;LO -出口边降仪到入口凸度仪的距离; ELD_F (i) -入口多点凸度仪测出传动侧带钢实际凸度,用前馈控制模型计算出传动侧 带锥度工作辊的锥形段插入量;WRSBD(i)-由反馈闭环控制模型计算出的第i机架传动侧 带锥度工作辊反馈设定位置; WRSBD (i)=ELD_B(i) (4) ELD_B⑴一出口多点边降仪测出成品带钢传动侧的实际边降,通过反馈闭环控制模型 计算出传动侧带锥度工作辊锥形段插入量;WRSO(i)-第i机架操作侧带锥度工作辊位置; WRSFO(i) -由前馈控制模型计算出的第i机架操作侧带锥度工作辊前馈预设定位置;EL0_F⑴一入口多点凸度仪测出操作侧带钢实际凸度,用前馈控制模型计算出操作侧 带锥度工作辊的锥形段插入量;WRSBO(i)-由反馈闭环控制模型计算出的第i机架操作侧 带锥度工作辊反馈设定位置; WRSBO (i)=EL0_B(i) (6) EL0_B⑴一出口多点边降仪测出成品带钢操作侧的实际边降,通过反馈闭环控制模 型计算出操作侧带锥度工作辊锥形段插入量;WRBD(i)-第i架工作辊传动侧弯辊力; WRBro(i) -由前馈控制模型计算出的第i机架工作辊传动侧弯辊力; WRBFD(i)=kd_f (i) · ELD_F(i) (7) kd_f (i)-第i机架传动侧前馈工作辊弯辊系数;WRBBD(i)-由反馈闭环控制模型计 算出的第i机架工作辊传动侧弯辊力; WRBBD ⑴=kd_b ⑴· ELD_B(i) (8) kd_b⑴一第i机架传动侧反馈工作辊弯辊系数;WRBO(i)-第i架工作辊操作侧弯辊 力;WRBFO(i) -由前馈控制模型计算出的第i机架工作辊操作侧弯辊力; WRBFO(i)=ko_f(i) · EL0_F(i) (9) ko_f⑴一第i机架操作侧前馈工作辊弯辊系数;WRBBO⑴一由反馈闭环控制模型计 算出的第i机架工作辊操作侧弯辊力; WRBBO (i) =ko_b ⑴· EL0_B(i) (10) ko_b (i)-第i机架操作侧反馈工作辊弯辊系数;WRBSD (i)-带钢跑偏引起第i机架传 动侧工作辊弯辊力的补偿量; WRBSD (i)=kd_s(i) · S(i) (11) kd_s(i)-第i机架跑偏对传动侧工作辊弯辊的影响系数;WRBSO⑴一带钢跑偏引起 第i机架操作侧工作辊弯辊力的补偿量; WRBSO(i)=ko_s(i) · S(i) (12) ko_s(i)-第i机架跑偏对操作侧工作辊弯辊的影响系数; 由式(1)~(12)可得到边部减薄的工艺模型为:工作辊的初始位置和初始弯辊力由工艺模型确定,乳制过程控制中的工作辊位置和弯 辊力由边部减薄控制模型确定。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工作辊非对称窜辊控制冷轧带钢边部减薄的方法,将入口带钢宽度用作前馈预设定控制;入口多点凸度仪测得来料两侧实际凸度,用前馈控制模型计算出传动侧和操作侧带锥度工作辊锥形段插入量,用作前馈预设定控制;将入口多点凸度仪测得来料跑偏量用于前馈预设定控制;出口多点边降仪测出成品带钢两侧实际边降,通过反馈闭环控制模型计算出传动侧和操作侧带锥度工作辊锥形段插入量;根据传动侧和操作侧单锥度工作辊位置变化,进行工作辊弯辊补偿控制;通过上下工作辊的独立窜动、操作侧和传动侧工作辊的独立弯辊,实现带钢两侧边部厚度的独立控制,使两侧凸度不同的来料达到理想的边部减薄效果,并补偿带钢跑偏对边部减薄的影响。
【IPC分类】B21B37/20
【公开号】CN104971948
【申请号】CN201410143167
【发明人】刘宝权, 王军生, 张岩, 侯永刚, 秦大伟, 宋君, 吴萌, 柴明亮, 费静, 王奎越
【申请人】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0月14日
【申请日】2014年4月1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