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状覆膜砂泥芯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状覆膜砂泥芯装置,包括包裹在泥芯外表的芯盒,芯盒的内腔形状与铸件内部的管状油路的型腔相吻合,芯盒的内腔设有铜管,铜管沿芯盒的中心线延伸,铜管的两端伸出芯盒外,沿铜管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有多个透气孔,芯盒的内腔与铜管的外壁之间填充有覆膜砂。铜管的内腔设有钢丝,钢丝的两端分别伸出铜管的两端口外。铜管的各透气孔设有将其封闭的蜡封,透气孔沿铜管的长度方向呈螺旋线状排列。该管状覆膜砂泥芯装置可以提高泥芯的强度和排气能力,使用简便,可以循环使用。
【专利说明】一种管状覆膜砂泥芯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浇铸用泥芯,特别涉及一种管状覆膜砂泥芯装置,属于镁合金浇铸【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浇铸镁合金制品时,往往由于产品内部存在弯曲的管状油路,需要根据管状油路的形状先做成泥芯,泥芯埋在铸件的型砂内腔,浇注后清理掉泥芯形成铸件的内部空腔。当铸件的壁厚比较薄时,需要较高的浇注温度,温度越高,泥芯的发气量越大。
[0003]泥芯制作时首先要制作芯盒,芯盒内腔的形状与管状油路的外形相吻合,向芯盒内填充芯砂,固化后形成泥芯。管状油路的泥芯很难用树脂砂成型,而用覆膜砂又存在透气性不足问题,如不能将发气顺利导出,气体膨胀增压会穿过金属液进入铸件中,造成浇注出来的铸件在油路部位出现气憋现象。此外,管状油路的泥芯直径较小,强度差,容易损坏,需要有小芯骨支撑,细铁丝可以起到支撑作用但还是不能解决排气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管状覆膜砂泥芯装置,可以提高泥芯的强度和排气能力。
[0005]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管状覆膜砂泥芯装置,包括包裹在泥芯外表的芯盒,所述芯盒的内腔形状与铸件内部的管状油路的型腔相吻合,所述芯盒的内腔设有铜管,所述铜管沿所述芯盒的中心线延伸,所述铜管的两端伸出芯盒外,沿所述铜管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有多个透气孔,所述芯盒的内腔与所述铜管的外壁之间填充有覆膜砂。
[000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铜管一方面起到芯骨的作用,提高泥芯的强度,浇注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由各个透气孔进入铜管内,再由铜管两端的排气口排出,避免产生气憋现象,可以使铸件的成品率由30%提高到95%以上;该装置简单实用,使用便捷,浇注完毕后,将铜管取出可以循环使用,节省制作时间且节约材料成本。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铜管的内腔设有钢丝,所述钢丝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铜管的两端口外且绕成圈状。在铜管内穿入钢丝,既不影响气体的排出,又可以在浇注后便于将铜管取出。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铜管的各透气孔设有将其封闭的蜡封。蜡封可以避免在制作泥芯时,覆膜砂进入铜管内堵塞气体通道,在浇注时受热融化,保证气体通道畅通。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芯盒由上下对称的两半合围而成。便于铜管的安放及芯盒的拆卸。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芯盒内腔的截面直径为flOmm,所述铜管的外径为2.5^3.0mm,所述铜管的内径为2.(Γ2.2mm。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铜管的透气孔孔径为0.5mm。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相邻透气孔的中心距为lcm。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透气孔沿铜管的长度方向呈螺旋线状排列。螺旋线状排列使得透气孔朝向各个方向,便于气体均匀排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管状覆膜砂泥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铜管的结构图。
[0017]图中:1.心盒;2.铜管;2a.透气孔;3.钢丝。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管状覆膜砂泥芯装置包括包裹在泥芯外表的芯盒1,芯盒I的内腔形状与铸件内部的管状油路的型腔相吻合,芯盒I由上下对称的两半合围而成,便于铜管的安放及芯盒I的拆卸。芯盒的内腔设有铜管2,铜管2沿芯盒I的中心线延伸,铜管2的两端伸出芯盒I外且绕成圈便于牵拉,沿铜管2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有多个透气孔2a。铜管2的各透气孔2a设有将其封闭的蜡封,蜡封可以避免在制作泥芯时,覆膜砂进入铜管内堵塞气体通道,在浇注时受热融化,保证气体通道畅通。芯盒I的内腔与铜管2的外壁之间填充有覆膜砂。
[0019]铜管2的内腔设有钢丝3,钢丝3的两端分别伸出铜管2的两端口外,既不影响气体的排出,又可以在浇注后便于将铜管2取出。
[0020]芯盒I内腔的截面直径为6?10mm,铜管2的外径为2.5?3.0mm,铜管2的内径为2.0^2.2mm,铜管2的透气孔2a孔径优选为0.5mm,相邻透气孔2a的中心距优选为lcm。透气孔2a优选沿铜管2的长度方向呈螺旋线状排列,使得透气孔2a朝向各个方向,便于气体均匀排出。
[0021]工作中,铜管2 —方面起到芯骨的作用,提高泥芯的强度,浇注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由各个透气孔2a进入铜管2内,再由铜管2两端的排气口排出,避免产生气憋现象,可以使铸件的成品率由30%提高到95%以上,浇注完毕后,泥芯被破坏,牵拉钢丝3将铜管2取出,可以循环使用,节省制作时间且节约材料成本。
[002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权利要求】
1.一种管状覆膜砂泥芯装置,包括包裹在泥芯外表的芯盒,所述芯盒的内腔形状与铸件内部的管状油路的型腔相吻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盒的内腔设有铜管,所述铜管沿所述芯盒的中心线延伸,所述铜管的两端伸出芯盒外,沿所述铜管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有多个透气孔,所述芯盒的内腔与所述铜管的外壁之间填充有覆膜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覆膜砂泥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管的内腔设有钢丝,所述钢丝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铜管的两端口外且绕成圈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覆膜砂泥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管的各透气孔设有将其封闭的蜡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覆膜砂泥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盒由上下对称的两半合围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管状覆膜砂泥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盒内腔的截面直径为6?10mm,所述铜管的外径为2.5^3.0mm,所述铜管的内径为2.(Γ2.2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状覆膜砂泥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管的透气孔孔径为 0.5mm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状覆膜砂泥芯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透气孔的中心距为l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覆膜砂泥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孔沿铜管的长度方向呈螺旋线状排列。
【文档编号】B22C7/06GK203992242SQ201420403740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2日
【发明者】眭怀明, 王养云, 贺从波, 赵引红, 蔡鑫梅 申请人:扬州峰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