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真空镀膜机的工件放置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46061发布日期:2019-12-17 22:08阅读:5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真空镀膜机的工件放置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真空镀膜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真空镀膜机的工件放置架。



背景技术:

现在的节日礼品市场上,各种装饰品层出不穷,多式多样,为了增加色彩的艳丽,很多工艺品为了获得金属色泽,在其表面镀上一层金属薄膜。镀膜时常用镀膜机,现有的真空镀膜机在对装饰品工件进行镀膜时,需要将工件均匀布置于真空镀膜机内腔中。

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390444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镀膜机工件夹具放置架,包括镀膜机内同步转动的上转架和下转架,所述放置架包括竖直的中间轴,所述中间轴的顶端和底部分别固定在上转架和下转架;在中间轴上等距设有顶架、中架和底架,所述顶架设有若干向四周辐射伸出的第一支架,中架设有若干向四周辐射伸出的第二支架,底架设有若干向四周辐射伸出的第三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分别设有若干组工件夹具的夹持机构。夹持机构包括设在第一支架上的一排若干个第一通孔和设在第二支架上一排若干竖直向上的第一柱状凸起。第一柱状凸起一一对应地位于第一通孔的正下方。并且夹持机构还包括设在第二支架上的一排若干个第二通孔和设在第三支架上一排若干竖直向上的第二柱状凸起。第二通孔设于第一柱状凸起的一侧。第二柱状凸起一一对应地位于第二通孔的正下方。

工作时,将夹有工件的工件夹具的一端穿设在第一通孔内,另一端套设在第一柱状凸起,以及工件夹具的一端穿设在第二通孔内,另一端插接在第二柱状凸起内,从而使得在下转架转动的时候带动工件转动,最终能够将工件上镀膜。

由于第一支架相对于第二支架之间的位置是固定的,第二支架相对于第三支架之间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所以在安装工件夹具的时候,需要先将工件夹具的一端先朝向第一通孔的方向穿设一段距离,靠近第二支架的一端才能套设在第一柱状凸起。上述安装工件夹具的过程很麻烦,并且不易安装,从而影响工件镀膜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是提供一种用于真空镀膜机的工件放置架,使得工件夹具的安装过程更加方便,且容易安装,最终提高了工件镀膜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真空镀膜机的工件放置架,包括设置于真空镀膜机内的下转架,所述下转架上沿竖直方向固定设置有中间轴,所述中间轴远离所述下转架的一端设置有上转架,所述上转架与所述下转架之间设置有多个工件夹具,所述上转架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孔,所述下转架上与所述第一固定孔相对的部位开设有多个第二固定孔,所述上转架滑移设在所述中间轴,且所述上转架与所述下转架之间设置有使得所述上转架沿所述中间轴滑移以及固定的调节组件;所述工件夹具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抵挡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时,工作人员先通过调节组件,使得上转架朝向远离下转架的一端运动,然后将若干个工件夹具放置在第二固定孔内,且使得工件夹具含有抵挡板的一端朝向第二固定孔,使得抵挡片抵紧在下转架朝向上转架的侧壁上。然后再通过调节组件,使得上转架朝向下转架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一固定孔套设在工件夹具,从而将工件夹具安装在上转架与下转架之间。通过使得上转架与中间轴滑移连接,且通过调节组件能够固定上转架的位置,从而使得工件夹具的安装过程更加方便,且容易安装,最终提高了工件镀膜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丝杠,所述丝杠的一端与所述下转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上转架螺纹连接;所述丝杠与所述中间轴互相平行,所述中间轴与真空镀膜机的内腔相连;所述丝杠远离所述下转架的端部设置有阻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要安装工件夹具的时候,工作人员转动丝杠,随着丝杠的转动,上转架沿丝杠的轴向移动,通过控制丝杠转动的方向,使得上转架朝向背对下转架的方向移动,直到上转架远离下转架的侧壁与阻挡板贴靠后,将工件夹具安装在第二固定孔内,然后转动丝杠,使得上转架朝向下转架的方向运动,最终使工件夹具远离第二固定孔的一端插接在第一固定孔内后,停止转动丝杠,升降上转架方便,并且传动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丝杠远离所述上转架的一端贯穿所述下转架,且与真空镀膜机的内腔相连;所述丝杠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丝杠转动的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驱动组件,方便工作人员转动丝杠。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丝杠上的从动锥齿轮、转动设置于所述下转架上且与所述从动锥齿轮互相啮合的主动锥齿轮、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主动锥齿轮轴心上的驱动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转动丝杠的时候,操作人员只需转动驱动杆,带动主动锥齿轮转动,带动从动锥齿轮转动,带动丝杠转动,传动稳定,并且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杆远离所述主动锥齿轮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握手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握手部能够为工作人员提供施力点,方便工作人员通过握手部借力来驱动驱动杆转动,从而达到方便调节上转架的位置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转架远离所述上转架的一侧设置有包裹所述主动锥齿轮以及从动锥齿轮的保护壳,所述保护壳上开设有供所述驱动杆穿过的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护壳能够起到保护的作用,防止一些杂质进入主动锥齿轮与从动锥齿轮上,提高了驱动组件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固定孔与所述第二固定孔的俯视投影均为矩形,所述工件夹具的横截面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固定孔的俯视投影的形状一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件夹具安装在上转架和下转架之间之后,防止在下转架转动的时候工件夹具随之一起转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阻挡板与所述丝杠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转架长期使用,磨损或者损坏后,通过拧动将阻挡板从丝杠上拆卸下来,从而方便对上转架进行更换或者维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使得上转架与中间轴滑移连接,且通过调节组件能够固定上转架的位置,从而使得工件夹具的安装过程更加方便,且容易安装,最终提高了工件镀膜的工作效率;

2、当需要转动丝杠的时候,操作人员只需转动驱动杆,带动主动锥齿轮转动,带动从动锥齿轮转动,带动丝杠转动,传动稳定,并且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真空镀膜机的工件放置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保护壳的高度方向上的剖视结构示意图,用于表示驱动组件的结构;

图3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用于表示抵挡片的结构。

附图标记:1、真空镀膜机;2、下转架;3、中间轴;4、上转架;5、调节组件;6、阻挡板;7、驱动组件;71、主动锥齿轮;72、从动锥齿轮;73、驱动杆;8、保护壳;9、握手部;10、第一固定孔;12、工件夹具;13、抵挡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真空镀膜机的工件放置架,包括设置在真空镀膜机1内腔内的下转架2,下转架2为一个横截面为圆形的片。下转架2的轴心穿设有中间轴3,中间轴3的一端穿过下转架2与真空镀膜机1的内腔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的端部滑移设置有上转架4。下转架2与中间轴3固定连接。上转架4的外形与下转架2的外形一致,且轴心开设有供中间轴3穿插的通孔。

参照图1,上转架4与下转架2之间设置有调节组件5,调节组件5包括丝杠。丝杠的一端穿过下转架2与真空镀膜机1的内腔侧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并且与下转架2也通过轴承相连接。丝杠远离真空镀膜机1的一端穿过上转架4螺纹连接有阻挡板6。丝杠与上转架4螺纹连接;丝杠的轴线与中间轴3的轴线互相平行。

参照图2,丝杠上设置有驱动组件7,驱动组件7包括主动锥齿轮71、从动锥齿轮72以及驱动杆73。从动锥齿轮72的轴心焊接在丝杠上,且位于下转架2远离上转架4(见图1)的一侧。下转架2远离上转架4的一侧焊接有保护壳8,从动锥齿轮72位于保护壳8内,并且保护壳8上开设有供驱动杆73穿过的通孔;保护壳8的顶部开设有供丝杠穿过的通孔。主动锥齿轮71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在保护壳8的内壁上,且与从动锥齿轮72互相啮合。驱动杆73的一端焊接在主动锥齿轮71的轴心部位,另一端穿过保护壳8上的通孔,并且固定连接有握手部9。

参照图3,下转架2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孔10,多个第一固定孔10以下转架2的圆心为圆心,呈环状分布。上转架4上与第一固定孔10相对的部位开设有若干第二固定孔。第一固定孔10内插接有工件夹具12,工件夹具12为长条状的杆。工件夹具12的一端插接在第一固定孔10内,另一端插接在第二固定孔内。第一固定孔10和第二固定孔的俯视投影均为矩形;工件夹具12的横截面的形状与第一固定孔10的横截面相同以使得工件夹具12插接进入第一固定孔10内。工件夹具12朝向第一固定孔10的一端焊接有抵挡片13,当工件夹具12插接在第一固定孔10内时,抵挡片13与下转架2朝向上转架4的侧壁抵紧,工件安装在工件夹具12的侧壁上。

实施原理:

工作时,工作人员通过转动握手部9,带动驱动杆73转动,带动主动锥齿轮71转动,带动从动锥齿轮72转动,带动丝杠转动,带动上转架4沿丝杠的轴向移动,使得上转架4持续移动与阻挡片抵紧后,停止握手部9转动。然后工作人员将安装有工件的工件夹具12一端插接在第一固定孔10内,且使得抵挡片13抵紧在下转架2上。接着转动握手部9,使得工件夹具12远离下转架2的一端插接在第二固定孔内,然后停止转动握手部9。最后使得工件夹具12安装在下转架2与上转架4之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