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弯道龙头脱模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77384发布日期:2020-12-29 14:00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弯道龙头脱模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龙头成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弯道龙头脱模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龙头产品外观艺术性要求日益提高,龙头本体内部出现弯曲的水道,现有的锌合金水龙头普遍采用砂芯铸造的方式进行生产,但是铸造后需要进行落砂处理,工艺繁琐,生产效率较低。

有鉴于此,本申请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弯道龙头脱模模具,其具有成型精度佳和生产效率高的特点。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弯道龙头脱模模具,其中,包括第一模芯座、第二模芯座和抽芯机构;所述第一模芯座和第二模芯座合模后形成有龙头模腔,所述抽芯机构包括弧形内芯、摆动座和驱动连杆,所述摆动座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模芯座上,所述弧形内芯固定安装在所述摆动座上并能够伸入于龙头模腔内,所述驱动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摆动座转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弯道龙头脱模模具还包括上模芯和内模芯;所述上模芯位于龙头模腔的顶部,所述内模芯伸入所述龙头模腔内以成型龙头进水口;所述上模芯和内模芯与所述第一模芯座和第二模芯座上滑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模芯座上形成倾斜抵顶座,所述摆动座上形成有与倾斜抵顶座配合的导向抵紧面;所述第一模芯座和第二模芯座合模时,所述倾斜抵顶座抵顶在所述导向抵紧面上。

进一步,所述倾斜抵顶座具有第一抵顶斜面和第二抵顶斜面,所述第一抵顶斜面与第二抵顶斜面相连,所述第一抵顶斜面位于第二抵顶斜面靠近第一模芯座的一侧;所述第一抵顶斜面与分型面的夹角小于第二抵顶斜面与分型面的夹角。

进一步,所述弧形内芯靠近所述摆动座的一端形成有锥形定位块,所述第一模芯座和第二模芯座上合模时围成有与所述锥形定位块配合的锥形定位腔;所述锥形定位块能够与锥形定位腔内壁紧密贴合。

进一步,所述锥形定位块的横截面呈圆角矩形形状。

进一步,所述第一模芯座靠近所述摆动座一侧的边缘形成有防护凹槽,所述第二模芯座上形成有能够嵌合在所述防护凹槽内的防护凸条。

进一步,所述第一模芯座和第二模芯座内部均形成有冷却流道。

进一步,所述第二模芯座上形成有浇注口。

进一步,所述摆动座包括第一摆动段、连接段和第二摆动段,所述连接段分别与所述第一摆动段和第二摆动段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摆动段转动连接在第一模芯座上,所述弧形内芯连接在所述第二摆动段上;所述连接段上形成有朝向第一摆动段的弧形面。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涉及的一种弯道龙头脱模模具,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所述第一模芯座和第二模芯座合模后,弧形内芯伸入至所述龙头模腔内,当浇注完成后,所述弧形内芯能够在所述摆动座的带动下抽出,如此实现具有弯道的龙头的生产。

二、所述导向抵紧面与所述倾斜抵顶座相配合,使得所述第一模芯座和第二模芯座合模的最后阶段能够将所述摆动座抵紧实现准确定位。如此保证了生产出的水龙头的质量。所述锥形定位块与所述锥形定位腔配合,进一步保证了弧形内芯的位置精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设置具有弧形内芯的抽芯机构,能够方便生产具有弯道的水龙头,提高了龙头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涉及一种弯道龙头脱模模具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模芯座和抽芯机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模芯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抽芯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弧形内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和图8为第二模芯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分解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另一角度的使用状态分解示意图。

图11为第一模芯座和第二模芯座上的冷却流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第一模芯座1;防护凹槽11;冷却流道12;第一流段121;第二流段122;第三流段123;锥形定位腔13;第二模芯座2;倾斜抵顶座21;第一抵顶斜面211;第二抵顶斜面212;防护凸条22;浇注口23;

抽芯机构3;弧形内芯31;锥形定位块311;摆动座32;导向抵紧面321;第一摆动段322;连接段323;第二摆动段324;弧形面325;驱动连杆33;

龙头模腔4;上模芯5;内模芯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至图11所示,其为本发明涉及的一种弯道龙头脱模模具,包括第一模芯座1、第二模芯座2和抽芯机构3;所述第一模芯座1和第二模芯座2合模后形成有龙头模腔4,所述抽芯机构3包括弧形内芯31、摆动座32和驱动连杆33,所述摆动座32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模芯座1上,所述弧形内芯31固定安装在所述摆动座32上并能够伸入于龙头模腔4内,所述驱动连杆33的一端与所述摆动座32转动连接。

这样,本发明涉及的一种弯道龙头脱模模具,所述第一模芯座1和第二模芯座2合模后,弧形内芯31伸入至所述龙头模腔4内,当浇注完成后,所述弧形内芯31能够在所述摆动座32的带动下抽出,如此实现具有弯道的龙头的生产。

优选地,所述弯道龙头脱模模具还包括上模芯5和内模芯6;所述上模芯5位于龙头模腔4的顶部,所述内模芯6伸入所述龙头模腔4内以成型龙头进水口;所述上模芯5和内模芯6与所述第一模芯座1和第二模芯座2上滑动连接。所述内模芯6用于成型水龙头的进水端,所述上模芯5用于成型水龙头的顶面。

优选地,所述第二模芯座2上形成倾斜抵顶座21,所述摆动座32上形成有与倾斜抵顶座21配合的导向抵紧面321;所述第一模芯座1和第二模芯座2合模时,所述倾斜抵顶座21抵顶在所述导向抵紧面321上。所述导向抵紧面321与所述倾斜抵顶座21相配合,使得所述第一模芯座1和第二模芯座2合模的最后阶段能够将所述摆动座32抵紧实现准确定位,如此保证了生产出的水龙头的质量

优选地,所述倾斜抵顶座21具有第一抵顶斜面211和第二抵顶斜面212,所述第一抵顶斜面211与第二抵顶斜面212相连,所述第一抵顶斜面211位于第二抵顶斜面212靠近第一模芯座1的一侧;所述第一抵顶斜面211与分型面的夹角小于第二抵顶斜面212与分型面的夹角。这样,合模时,所述第一抵顶斜面211与摆动座32的导向抵紧面321先接触,随着合模的进行,所述第二抵顶斜面212与所述摆动座32的导向抵紧面321接触。

优选地,所述弧形内芯31靠近所述摆动座32的一端形成有锥形定位块311,所述第一模芯座1和第二模芯座2上合模时围成有与所述锥形定位块311配合的锥形定位腔13;所述锥形定位块311能够与锥形定位腔13内壁紧密贴合。所述锥形定位块311与所述锥形定位腔13配合,进一步保证了弧形内芯31的位置精度。更进一步的,所述锥形定位块311的横截面呈圆角矩形形状。避免在浇注时所述弧形内芯31的扭转,提高固定精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模芯座1靠近所述摆动座32一侧的边缘形成有防护凹槽11,所述第二模芯座2上形成有能够嵌合在所述防护凹槽11内的防护凸条22。所述防护凸条22和所述防护凹槽11配合起到避免浇注熔液对抽芯机构3造成干扰,所述防护凸条22和所述防护凹槽11能够将所述摆动座32与龙头模腔4隔离开。

优选地,所述第一模芯座1和第二模芯座2内部均形成有冷却流道12。所述冷却流道12在模芯座侧壁上形成有冷却进口和冷却出口;浇注后通过所述冷却流道12通过冷却液,对第一模芯座1和第二模芯座2进行降温冷却。更进一步,所述冷却流道12包括第一流段121、第二流段122和第三流段123,所述第一流段121和第二流段122平行设置,所述第三流段123与所述第一流段121和第二流段122的连通。所述第三流段123垂直于所述第一流段121和第二流段122。所述第一流段121、第二流段122和第三流段123均由钻孔形成。所述第一流段121的内端与所述第三流段123的内端连通,所述第二流段122的内端与所述第三流段123的中部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二模芯座2上形成有用于浇注金属熔液的浇注口23。

优选地,摆动座32包括第一摆动段322、连接段323和第二摆动段324,所述连接段323分别与所述第一摆动段322和第二摆动段324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摆动段322转动连接在第一模芯座上,所述弧形内芯31连接在所述第二摆动段324上;所述连接段323上形成有朝向第一摆动段322的弧形面325。通过所述第一摆动段322和所述弧形面325使得所述摆动座32能够更稳固的安装在所述第一模芯座1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设置具有弧形内芯31的抽芯机构3,能够方便生产具有弯道的水龙头,提高了龙头的生产效率。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发明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