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节能型三聚氰胺生产线的方法

文档序号:3556945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构建节能型三聚氰胺生产线的方法
技术领域
:热化生产2、现有技术部分(1)三聚氰胺简介商品名三聚氰胺英文名Melamine学名三胺三嗪[性状]:白色单斜结晶或白色粉末[分子式]C3N6H6[分子量]126.13反应物尿素,W式CO(NH2)2,反应M吸热1737KJ/公斤尿素。反应温度390±5°C反应压力工艺压力反i^3l程流化载体氨,肝式NH3,定压比繊40KJ/千織尔).。C(下文中简称流化载体)反应方程式6CO(NH2)2=C3N6H6+3C02+6NH3[生成比率]反应物生成物=2.86主要用于纺织、木材、塑料、涂料、造纸、皮革、电气等行业。(2)能耗现状在三聚氰胺生产中主要消耗电能和热能(煤、蒸汽)。电能由外部电网供给,热能由内部供热装置提供。当前,国内的三聚氰胺生产工艺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工艺",二是"改良工艺"。"传统工艺"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该工艺分粗、精制两道工序生产,有副产物外排。"改良工艺"起步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是对"传统工艺"的革新和发展,达到了一道工序出成品生产,且配有副产物处理还原系统,基本实现了副产物再生原料的循环式生产。就能耗而言,两种生产工艺耗由熔盐加热炉供给的"尿素化学反应热"和"流化载体二级加热"(15(TC385'C)基本相同;耗"电"和由蒸汽供给的"物料物理热"、"低温辅助热"则不尽相同,现以较具代表性的"山东海化魁星化工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年产三聚氰胺3.8万吨,其中"传统工艺"装置L5万吨,"改良工艺"装置23万吨。两种生产工艺的吨产品平均能耗状况见"表l"和"图1"。3、发明的目的提高能源利用率。4、发明的技术方案以热效率》89%,配有脱硫装置的高性能锅炉取代原供热装置。以高势能蒸汽取代熔盐作尿素化学反应和流化载体的加热介质。以现有技术吨三聚氰胺能耗等价热值12306X104KJ为输入原煤基准,可得到压力》10Mpa,温度》560'C的蒸汽31.05吨。利用蒸汽势能,在设定的自动控温(标记@)、控压(标记③)的状态下进行四次做功,并利用热差、压差发电,一次功后蒸汽经稳压段进入发电机,发电后经抽汽加压继续做功……,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利用率,在满足自给后外销能源。形成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明技术的能耗状况见"表2"和"图2"。5、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积极效果(1)以同等能耗费用,通过综合循环利用热能,在满足自给后外销能源,提高了能源利用率。(2)集中脱硫后供热,淘汰落后的高污染供热装置,有益于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3)实现生产线温度自动化控制,有助于提高生产水平。6、实现发明的最好方式以生产工艺参数为依据,确定自动控温、控压的设定值。以自动控温控压调节做功蒸汽和富余蒸汽的流量。实现能流系统稳定协调,奠定坚实的生产基础。注1、参考书目(1)中国电力出版社《小型热电站实用设计手册》。(2)前苏联《锅炉机组热力计算标准方法》。(3)《企业职工培训教材》和生产工艺参数、实际数据等。2、图面说明图l:"现有技术——三聚氰胺生产线吨产品能流图"图中箭头所指为能流方向。图2:"发明技术——三聚氰胺生产线吨产品能流图"图中实线箭头所指为蒸汽做功方向,虚线箭头所指为富余蒸汽通道。"④"标记为自动控温装置。""标记为自动控压装置。(说明书续页)<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按当量热值折算的三聚氰胺综合能耗8439xl(^KJ/吨,按等价热值折算的三聚氰胺综合能耗12306xl(^KJ/吨,按2005年价格折算的三聚氰胺力元产值综合能耗(实物当量热值)9376xl()4KJ。制表时间2006年10月除标注外其余单位为X10410(千焦耳)/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权利要求发明技术“构建节能型三聚氰胺生产线的方法”的主要特征是通过采用自动控制手段,使高势能蒸汽四次做功,达到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目的。请求保护的范围是1、在三聚氰胺生产中,用蒸汽作尿素化学反应热和流化载体二级加热(180℃~385℃)的供热介质。1、在三聚氰胺生产中,用蒸汽作尿素化学反应热和流化载体二级加热(18(TC385'c)的供热介质。2、蒸汽供尿素化学反应热和流化栽体二级加热之后的余压余热发电流程。3、发电后的蒸汽,经抽汽加压4Mpa后再供流化载体一级加热的流程。全文摘要1.本发明技术“构建节能型三聚氰胺生产线的方法”属热化生产领域。2.实现本发明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依据工艺参数科学地设定自动控温、控压的理论值,必要时可根据生产实际之需进行调整。3.主要技术特征和用途循环利用热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三聚氰胺负能耗生产和清洁生产。文档编号C07D251/00GK101172969SQ20061014714公开日2008年5月7日申请日期2006年11月4日优先权日2006年11月4日发明者吕桐华申请人:吕桐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