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异戊烯基黄酮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23053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异戊烯基黄酮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异戊烯基黄酮,以及该化合物在制备治疗乳腺癌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小叶莲(FructusSinopodophylli)为常用藏药,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其来源为小檗科植物桃儿七尸0^^//"7/^"^,11(^^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活血调经功能,常用于治疗多种妇科疾病。但是目前关于小叶莲的研究却少见报道。目前,从小叶莲中分离得到的主要化合物有木脂素类(lignanoids)化合物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去氧鬼臼毒素(deoxypodophyllotoxin)、4'-去甲去氧鬼臼毒素(4'-demethyldesoxypodophyllotoxin)。黄酮类(flavones)化合物槲皮素(quercetin)、8-异戊烯基山柰酚(8-prenylkaemfero1)和柠檬酚(citrusinol)。至今未见小叶莲及其化合物在抑制乳腺癌方面的报道。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异戊烯基黄酮,以及该化合物在制备治疗乳腺癌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通过将小叶莲干燥粉碎,以80%95%乙醇回流提取2~4次,每次0.5-2小时,回收乙醇,浓縮至608(TC时相对密度为1.051.30的浸膏。将其均匀分散至水中,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回收溶剂得到不同极性的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经反复硅胶柱色谱(石油醚-丙酮或氯仿-甲醇洗脱)并通过SephadexLH-20纯化、氯仿-甲醇洗脱,得到一个新化合物,将其命名为8,2'-二异戊烯基槲皮素3-甲醚(8,2'-diprenylquercetin3-methylether)。8,2'-二异戊烯基槲皮素3-甲醚为黄色粉末,盐酸镁粉反应呈阳性。HR-ESI-MS:m々453.19118[M+H]+,给出分子式C26H2807。iH-NMR、13C-NMR、HSQC和HMBC数据见表1。该化合物为一新化合物,命名为8,2'-二异戊烯基槲皮素3-甲醚。表18,2'-二异戊烯基槲皮素3-甲醚的核磁数据Position'H-NMR(500MHz,methanol-*^)"C陽NMR(125MHz,methanol-^)HSQC(13C-NMR,ppm)訓BC(13C-NMR,ppm)2-161.83-140.34-180.45-跳766.26(1H,s)99.399.3106.2,107.9,160.7,163.17-163.18-107.99-156.210-106.2r-123.22,-129.43,-144.74,-148.35'6.75(1H,d,8.5)113.2113.2123.2,144.7,148.36,6.78(1H,d,8.5)122.5122.5129.4,148.3,161.8r'3.32(2H,d,7.0)22.422.4107.9,123.3,132.3,156.2,163.12"5.08(1H,m)123.3123.3107.93"-132.34"1.30(3H,s)17.717.7124.1,132.15"1.57(3H,d,1.0)25.925.9123.3,132.3r"3.42(2H,d,7.0)26.626.6123.2,124.1,129.4,132.1,144.72'〃5.01(1H,m)124.1124.1129.43'〃-132.14'〃1.48(3H,s)17.717.7123.3,132.35"'1.42(3H,d,1.5)25.725.7124.1,132.1-OCH33.56(3H,s)60.960.9140.34其结构式如下:该化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实验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l干燥小叶莲药材,粉碎后约18kg,以8倍量95。/。乙醇回流提取2次,提取时间分别为2小时和1小时,回收乙醇,浓縮至7(TC时相对密度为1.10的浸膏约5.2kg。取约4.8kg,加10L蒸馏水充分搅拌至完全悬浮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等体积萃取5次。萃取液减压回收溶剂,得各萃取部位。取乙酸乙酯部分274g,经硅胶柱(100~200目)色谱进行分离,氯仿-甲醇(10:0~0:10)梯度洗脱,根据TLC检测结果,在氯仿甲醇为40:130:1极性部位含有8,2'-二异戊烯基槲皮素3-甲醚,通过SephadexLH-20纯化、氯仿-甲醇(6:4)洗脱,得到8,2'-二异戊烯基槲皮素3-甲醚60mg。实施例2采用酸性磷酸酶法检测8,2'-二异戊烯基槲皮素3-甲醚对人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人乳腺癌MDA-231细胞株和人乳腺癌T47D细胞株均用含体积分数为10%新生牛血清、100U/mL青霉素、100U/mL链霉素的DMEM培养基培养,37°C,95%湿度,5%0)2孵箱条件;常规2.5g/L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取对数生长期细胞消化后,制成细胞悬液按1.5xlOV孔的密度接种于96孔培养板,培养24h细胞完全贴壁之后,实验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化合物;空白对照组加入DMEM培养液。实验中,每个浓度设6个平行孔,作用24h、48h、72h后,弃去96孔板中的培养基,各孔用PBS100|iL洗2遍,弃PBS,加入1Ommol/L的硝基苯磷酸盐溶液lOOpL(O.lmol/L醋酸缓冲液配制,含O.P/。TritonX-IOO),置于37。C孵育2h后,每孔加入lmol/L氢氧化钠10pL终止反应。用酶联免疫检测仪在405nm处检测光吸收度"值)记录结果,重复实验3次。结果表明,如表2所示,8,2'-二异戊烯基槲皮素3-甲醚具有较强的乳腺癌细胞抑制作用。表28,2'-二异戊烯基槲皮素3-甲醚对两种细胞株的ICso<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权利要求1.一种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8,2′-二异戊烯基槲皮素3-甲醚,其特征在于该化合物具有以下结构式所示的化学结构2.—种治疗乳腺癌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以及药学上可以接受的载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在制备治疗癌症药物中的应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在制备治疗乳腺癌药物中的应用。全文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异戊烯基黄酮,以及该化合物在制备治疗乳腺癌药物中的应用。所述的异戊烯基黄酮是从小叶莲中分离得到的一个新化合物,为8,2′-二异戊烯基槲皮素3-甲醚。对人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实验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作用。文档编号C07D311/00GK101648934SQ200910092768公开日2010年2月17日申请日期2009年9月24日优先权日2009年9月24日发明者越孔,尚明英,肖军军,葛跃伟,蔡少青,马祥君申请人:北京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