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2,4-二取代-噻唑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和在制备抗癌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11423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手性2,4-二取代-噻唑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和在制备抗癌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合成技术领域,涉及一类手性2,4- 二取代-噻唑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同时还涉及这类手性化合物在制备抗癌药物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手性药物是由具有药理活性的手性化合物组成,它在人体内通过与生物大分子间相互手性匹配和分子识别而发挥治疗作用。虽然对应异构体药物在体外的物理化学性质基本上相同,但是,由于药物分子所作用的受体或靶位是由氨基酸、核苷、膜等组成的手性蛋白和核酸大分子等,它们对与其结合的药物分子的空间立体构型有一定的要求,因此, 对映异构体药物在体内往往呈现很大的药效学、代谢动力学等方面的差异。在二十世纪末,随着人们对对映异构体药物的研究与认识不断深入,FDA等药政部门于1992年开始把对应异构体药物当做混合物加以审批,要求生产厂家提供对应异构体药物各个异构体的研究数据。这一措施大大促进了手性药物的研制与开发。世界手性药物的年销售额在 1993,1994,1995,1996年分别为356,452,614,729亿美元,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幅度增长。到2000年世界手性药物年销售额增至1233亿美元,达药物年销售总额(2000年3900 亿美元)的三分之一(StinsonS. C, Chem & Eng News. 2001, 0ct7么15)。与对映异构体药物相比,单一组分的手性药物还具有用量少,疗效高,不良反应低等优点。目前的手性药物获取方法主要有三种1)从天然产物中提取。该方法应用比较早, 并且提取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手性药物,如紫杉醇;2)拆分法分离手性药物。通过拆分外消旋体来获得手性药物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根据外消旋体的存在类型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如使用右旋樟脑磺酸拆分D-苯基甘氨酸,年产量已达1000吨;3)不对称催化法合成手性药物,这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合成方法的发展和先进分析技术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手性化合物已可以通过手性合成方法得到,因此不对称合成已成为获取手性药物的重要手段,也是最有希望和活力的研究领域。噻唑环类化合物作为一种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杂环,广泛存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中,并且应用于抗生素和消炎药的制备(Van Muijlwijk-Koezen J. Ε.,Timmerman H., Vollinga R. C.,et al. 7; fife . 2001,《 749)。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许多的含有这类杂环的化合物应用于药物市场。例如已发现的噻唑烷酮就具有抗菌以及改善免疫力的作用; 而氨基噻唑环则应用于治疗HIV,高血压和炎症。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噻唑类药物的研究依然局限于非手性以及消旋类化合物。因此,开发一种简单有效,绿色环保的有机不对称催化方法来合成手性噻唑类药物,对于降低药物生产成本,提高疗效,以及进一步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类手性2,4- 二取代-噻唑酮类化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类手性2,4- 二取代-噻唑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类手性2,4- 二取代-噻唑酮类化合物作为活性在制备抗癌药物中的应用。(一)手性2,4-二取代-噻唑酮类化合物
本发明的手性2,4- 二取代-噻唑酮类化合物,其结构式如下所示
权利要求
1.一类手性2,4- 二取代-噻唑酮类化合物,其结构式如下所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手性2,4-二取代-噻唑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是以将2,4- 二取代-噻唑酮与硝基苯乙烯为原料,以手性配体奎宁胺-松香硫脲为催化剂,甲基叔丁基醚为溶剂,在搅拌下,于(T5°C反应6 12h,浓缩反应液,硅胶柱层析纯化,得到目标产物。
3.如权利要求2所述手性2,4-二取代-噻唑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2,4- 二取代-噻唑酮如下R2为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 R3为乙基、卞基。
4.如权利要求2所述手性2,4-二取代-噻唑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2,4- 二取代-噻唑酮与硝基苯乙烯的摩尔比为1. 5:Γ . 2。
5.如权利要求2所述手性2,4-二取代-噻唑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手性配体奎宁胺-松香硫脲的用量为硝基苯乙烯摩尔量的广10 %。
6.如权利要求2所述手性2,4-二取代-噻唑酮类化合物作为活性物质在制备抗癌药物中的应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类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手性2,4-二取代-噻唑酮类化合物,其结构式中如下R1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基;R2为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R3为乙基、苄基。本发明通过经典的体内、体外实验证实手性2,4-二取代-噻唑酮类化合物对乳腺癌、或膀胱癌、或前列腺癌、或肝癌、或宫颈癌的各类肿瘤具有增殖抑制作用。
文档编号C07D277/36GK102391204SQ201110283640
公开日2012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2日
发明者刘晓东, 宋虹瑾, 王锐 申请人:兰州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