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化合物及包含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90302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化合物及包含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由下述结构式1或2表示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化合物及包含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由此,能够提供电稳定性以及电子和空穴传输能力优秀、三重态能量高而能够提高磷光发光材料的发光效率的、能够作为主体、空穴传输物质、以及电子传输物质使用的有机发光器件用化合物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专利说明】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化合物及包含该化合物的有机电 致发光器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化合物及包含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更 详细地说,涉及能够使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提高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化合物及 包含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变加速,平板显示器的比重在逐渐增加。其中,目前使用最 多的是IXDd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但是其采用的是如下方式,S卩,对液 晶施加电压,使来自背光灯的光通过滤光镜而得到三原色,从而形成画面,相比之下,有机 EL(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有机发光二极管)作为自发光器件,视角和对 比度等优秀,能够进行轻量化和薄型化,还能够使用于可弯曲性质的基板,能够进行透明、 柔性显示,因此,作为下一代显示器件而备受瞩目。
[0003] 有机EL是通过阴极和阳极注入到有机物薄膜的电子和空穴通过再结合而形成激 子并由形成的该激子产生特定的波长的光的现象,由Pope等于1963年从蒽(anthracene) 的单晶中首次发现,此后伊士曼柯达(Eastman Kodak)公司的C. W Tang等发表了层叠型的 有机 EL 器件(C. W Tang,S. A Vanslyke,Applied physics Letters. 51 卷 913p,1987),此 后研宄开展得很活跃。
[0004] 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使用的有机物质大体分为高分子形态和低分子形态,低分 子又可以分为纯有机物质和与金属形成螯合物的金属络合物。
[0005] 高分子物质能够在高分子链结合多种功能的单元而制成多功能的物质,但是,在 纯化合成物时或形成器件时存在困难,低分子物质能够合成各种特性的物质,但是,在合成 显示出多功能的特性的物质方面存在极限。
[0006]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可以形成为层叠结构。层叠结构的优点是能与各功能相匹配 地选择物质进行使用,通常的器件结构为,在阳极与阴极之间形成有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 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从而使得在发光层容易地形成激子,能够提高发光效 率。
[0007] 发光物质大体可分为主体物质和发光物质(掺杂剂),发光物质按照发光机理划 分为焚光和磷光。
[0008] 在化合物内电子的受激状态中,单重态与三重态的比率为1 : 3,三重态会产生3 倍左右。因此,从单重态跃迀到基态的荧光的内部量子效率仅为25%,相反,从三重态跃迀 到基态的磷光的内部量子效率为75%。此外,在从单重态向三重态产生系间窜越的情况下, 内部量子效率的理论极限值达到1〇〇%。利用这一点来改善发光效率的发光材料就是磷光 发光材料。
[0009] 从有机物的特性考虑,难以进行磷光发光,因此,作为磷光发光材料正在开发利用 了过渡金属(铱)的有机金属化合物,作为对其进行辅助的主体物质而利用有机物质。对 磷光发光物质进行辅助的物质(主体)需要带隙宽、三重态能量高。虽然电流效率和发光 效率优秀的磷光物质受到青睐,但是还没有电子传输能力、空穴传输能力、热性质、电性质 稳定的主体物质,特别是,还没有三重态的能量高的主体物质,因此,亟待开发。


【发明内容】

[0010]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1]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电稳定性以及电子和空穴传输能力优秀、三重态能量高 而能够作为能够提高磷光发光材料的发光效率的主体而在发光层中使用的有机发光器件 用化合物以及包括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0012]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能够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子传输材料、空穴 传输材料中使用的有机发光器件用化合物以及包含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0013] 但是,本申请所要解决的课题并不限于上述的课题,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以 下的记载清楚地理解尚未提及的其它课题。
[0014]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5]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侧面,能够提供一种由下述结构式1或2表示的有机电致发光 器件用化合物。

【权利要求】
1. 一种由下述结构式1或2表示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化合物, [结构式1]
[结构式2]
其中,在所述结构式1或2中, R4至R6彼此相同或不同,R4至R6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

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l至C30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至C30芳基、经取代或未 经取代的Cl至C30杂芳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3至C30环烷基、或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 Cl至C30杂环烷基,或者R4至R6中的至少一个通过与结合有所述R4至R6中的至少一个的 碳原子的相邻碳原子再结合而形成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稠合的C3至C30环烷基、经取代或 未经取代的稠合的Cl至C30杂环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稠合的C6至C30芳基、或经取 代或未经取代的稠合的Cl至C30杂芳基, X1至X37彼此相同或不同,X1至X37分别独立地表示氮原子、每
Y1至Y13彼此相同或不同,Y1至Y13分别独立地表示氧原子、硫原子、
R8至R7(1彼此相同或不同,R8至R7(1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 ΓΧ 、 ΓΛ
、 1\ 、
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l至C30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 代的C3至C30环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l至C30杂环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 至C30芳基、或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l至C30杂芳基,或者R8至R7(1中的至少一个通过与 结合有所述R8至R7ci中的至少一个的碳原子的相邻碳原子再结合而形成经取代或未经取代 的稠合的C3至C30环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稠合的Cl至C30杂环烷基、经取代或未经 取代的稠合的C6至C30芳基、或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稠合的Cl至C30杂芳基, Ar3至Ar7彼此相同或不同,Ar3至Ar7分别独立地表示 1 '
>
经取代或 未经取代的Cl至C30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3至C30环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l至C30杂环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至C30芳基、或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l至C30杂 芳基, Ar1和Ar2彼此相同或不同,Ar1和Ar2分别独立地表示

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l至C30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3至C30环烷基、经取代或 未经取代的Cl至C30杂环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至C30芳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 Cl至C30杂芳基,或者Ar1和Ar2彼此结合并与它们之间的氮原子一起形成经取代或未经 取代的Cl至C30杂环烷基、或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l至C30杂芳基, X38至X4(1彼此相同或不同,X38至X4(1分别独立地表示氮原子、g
Y14至Y17彼此相同或不同,Y14至Y17分别独立地表示氧原子、硫原子、
R71至R116彼此相同或不同,R71至R116彼此独立地表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l至C30 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3至C30环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l至C30杂环烷基、经 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至C30芳基、或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l至C30杂芳基, Ar8表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l至C30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3至C30环烷基、 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l至C30杂环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至C30芳基、或经取代或 未经取代的Cl至C30杂芳基, R1至R3、以及R7彼此相同或不同,R1至R3、以及R7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经取代或未 经取代的Cl至C30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3至C30环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l 至C30杂环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至C30芳基、或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l至C30杂 芳基,或者R1至R3、以及R7中的至少一个通过与结合有所述R1至R3、以及R7中的至少一个 的碳原子的相邻碳原子再结合而形成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稠合的C3至C30环烷基、经取代 或未经取代的稠合的Cl至C30杂环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稠合的C6至C30芳基、或经 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稠合的Cl至C30杂芳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化合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化合物是选自由下述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1至92的一种:





3. -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含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 发光器件用化合物。
4.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含第1电极、第2电极、以及介于第1电极与第2电极之 间的单个或复数个有机物层,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特征在于, 选自所述单个或复数个有机物层的1种以上的有机物层包含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2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化合物。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个或复数个有机物层包含发光层。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数个有机物层包含发光层,所述复数个有机物层还包含选自电子注入层、电子 传输层、空穴阻挡层、电子阻挡层、空穴传输层、以及空穴注入层的1种以上。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层包含主体和掺杂剂。
【文档编号】C07D409/10GK104471021SQ201380038179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4日
【发明者】玄瑞镕, 尹涌浩, 宋政翰 申请人:株式会社P&H Tech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