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α-烯烃共聚物和成型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5477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乙烯-α-烯烃共聚物和成型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乙烯-a -烯烃共聚物和将该乙烯_ a “烯烃共聚物挤出成型而成的成 型体。
背景技术
乙烯-a-烯烃共聚物,通过各种成型法成型为膜、片、瓶等,应用于食品包装材等 各种用途。作为乙烯-a-烯烃共聚物,已知使用茂金属催化剂聚合而成的共聚物的冲击强 度、拉伸强度等机械性的强度优异。因此,期待利用成型品的薄壁化,在维持机械性的强度 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使成型品轻量化、低成本化,由此出发,正在研究在各种用途中利用该共 聚物。但是,以往的使用茂金属催化剂聚合而成的乙烯_烯烃共聚物,挤出加工时的挤 出负荷高,并且熔体张力和溶胀比小,因此成型加工性不充分,对其利用有限制。针对于此,目前,正在研究新的茂金属催化剂,提出了利用该催化剂聚合而成的成 型加工性改良了的乙烯-a-烯烃共聚物。例如,日本特开2003-96125号公报中记载了一 种乙烯_ a _烯烃共聚物,其使用如下茂金属催化剂聚合而成,所述茂金属催化剂含有含 有由2个具有环戊二烯型阴离子骨架的基团借助交联基结合了的配位基的过渡金属化合 物、含有互不结合的2个具有取代环戊二烯型阴离子骨架的基团的过渡金属化合物和活化 用催化助剂成分。另外,日本特开2004-149761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乙烯-a-烯烃共聚 物,其使用如下茂金属催化剂聚合而成,所述茂金属催化剂包含下述催化助剂成分、三异丁 基铝和消旋乙撑双(1-茚基)锆二苯氧基醚,所述催化助剂成分由二氧化硅、六甲基二硅氮 烷、二乙基锌、五氟苯酚和水接触而成。另外,日本特开2006-233206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 乙烯-a-烯烃共聚物,其使用茂金属催化剂以及作为催化助剂的使用将甲基铝氧烷在多 孔质二氧化硅上进行担载处理而成的载体进行聚合而得到,所述茂金属催化剂通过组合含 有由2个具有环戊二烯型阴离子骨架的基团借助交联基结合而成的配位基的过渡金属化 合物、和含有由具有环戊二烯型阴离子骨架的基团与具有芴型阴离子骨架的基团借助交联 基结合而成的配位基的过渡金属化合物而成。然而,日本特开2003-9612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149761号公报中记载的乙 烯_ a -烯烃共聚物,在成型加工时的挤出负荷和溶胀比方面,还未充分满足要求,对于日 本特开2006-233206号公报记载的乙烯-a -烯烃共聚物而言,其溶胀比尚不充分,而且由 于熔融的乙烯-a -烯烃共聚物分子链的松弛时间长,因此在基于成型而得的成型体的外 观和成型时的领取性方面未充分满足要求。

发明内容
在这样的状况下,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挤出负荷、溶胀比和机械性的强 度优异,且在熔融状态下分子链的松弛时间充分地短的乙烯-a-烯烃共聚物以及将该共 聚物挤出成型而成的成型体。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该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完成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乙烯-α-烯烃共聚物,其具有基于乙烯的单体单元 和基于碳原子数为3 20的α -烯烃的单体单元,密度(d)为860 950kg/m3,熔体流动 速率(MFR)为1 100g/10分钟,重均分子量(Mw)与数均分子量(Mn)之比(Mw/Mn)为4 30,Z均分子量(Mz)与重均分子量(Mw)之比(Mz/Mw)为2 5,溶胀比(SR)为1. 8以上, 通过线性粘弹性测定求得的特性松弛时间(τ )为0. 01 10秒。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将上述乙烯-α-烯烃共聚物进行挤出成型而成的成型 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是含有基于乙烯的单体单元和基于碳原子数为 3 20的α-烯烃的单体单元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作为该α-烯烃,可举出丙烯、 1-丁烯、1-戊烯、1-己烯、I-庚烯、I-辛烯、I-壬烯、I-癸烯、I-十二烯、4-甲基-1-戊烯、 4-甲基-1-己烯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作为α-烯烃,优选1-丁 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辛烯。本发明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除了具有上述的基于乙烯的单体单元和基于碳原 子数为3 20的α _烯烃的单体单元之外,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还可以具有基 于其他单体的单体单元。作为其他单体,例如可列举共轭二烯(例如丁二烯、异戊二烯)、非 共轭二烯(例如1、4_戊二烯)、丙烯酸、丙烯酸酯(例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 烯酸、甲基丙烯酸酯(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乙酸乙烯酯等。本发明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中的基于乙烯的单体单元的含量,相对于乙 烯-α-烯烃共聚物的总重量(100重量%),通常为50 99. 5重量%。另外,基于α-烯 烃的单体单元的含量,相对于乙烯- α -烯烃共聚物的总重量(100重量% ),通常为0. 5 50重量%。作为本发明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优选具有基于乙烯的单体单元以及基于碳 原子数为4 20的α _烯烃的单体单元的共聚物,更优选具有基于乙烯的单体单元和基于 碳原子数为5 20的α _烯烃的单体单元的共聚物,进一步优选具有基于乙烯的单体单元 和基于碳原子数为6 8的α-烯烃的单体单元的共聚物。作为本发明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可举出例如乙烯-1-丁烯共聚物、乙 烯-1-己烯共聚物、乙烯-4-甲基-1-戊烯共聚物、乙烯-1-辛烯共聚物、乙烯-1- 丁 烯-1-己烯共聚物、乙烯-1- 丁烯-4-甲基-1-戊烯共聚物、乙烯-1- 丁烯-1-辛烯共聚 物、乙烯-1-己烯-1-辛烯共聚物等、优选乙烯-1-己烯共聚物、乙烯-4-甲基-1-戊烯共 聚物、乙烯-ι- 丁烯-ι-己烯共聚物、乙烯-ι- 丁烯-ι-辛烯共聚物、乙烯-ι-己烯-ι-辛 烯共聚物。本发明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密度(以下,有时记载为“d”。),860 950kg/ m3。从提高得到的成型体的机械性的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940kg/m3以下,更优选935kg/m3 以下,进一步优选930kg/m3以下。另外,从提高得到的成型体的的观点出发,优选870kg/m3 以上,更优选880kg/m3以上,进一步优选890kg/m3以上,特别优选900kg/m3以上。该密度 是在进行了 JIS K 6760-1995中记载的退火之后,再根据JIS K7112-1980中A法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的。另外,乙烯_ α -烯烃共聚物的密度,可以通过乙烯_ α -烯烃共聚物中的基 于乙烯的单体单元的含量进行变更。本发明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熔体流动速率(以下,有时记载为“MFR”。),通 常为1 100g/10分钟。对于该熔体流动速率而言,从降低成型加工时的挤出负荷的观点 出发,优选1.5g/10分以上。另外,从提高得到的成型体的机械性的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 50g/10分以下,更优选20g/10分以下,进一步优选10g/10分以下。该熔体流动速率是基于 JISK7210-1995中规定的方法,在温度190°C、载荷21. 18N的条件下利用A法测定的值。另 外,乙烯- α _烯烃共聚物的熔体流动速率,可基于后述的制造方法,利用例如氢浓度或聚 合温度来进行变更,若提高氢浓度或聚合温度,则乙烯_ α -烯烃共聚物的熔体流动速率变 大。本发明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以下,有时记载为“Mw”。)与数均 分子量(以下,有时记载为“Mn”。)之比(以下,有时记载为“Mw/Mn”。)为4 30,Z均分 子量(以下,有时记载为“Mz”。)与重均分子量(Mw)之比(以下,有时记载为“Mz/Mw”。) 为2 5。若Mw/Mn过小,则成型加工时的挤出负荷增高。Mw/Mn优选4. 5以上,更优选5. 5 以上,进一步优选6以上。若Mz/Mw过大,则熔融状态中的聚合物的分子链的松弛时间变 长。Mz/Mw优选4. 5以下,更优选4以下。若Mw/Mn过大或者Mz/Mw过小,则有时得到的成 型体的机械性的强度变低。Mw/Mn优选25以下,更优选20以下,进一步优选15以下,特别 优选12以下。Mz/Mw优选2. 5以上。此外,所谓该Mw/Mn和该Mz/Mw,是利用凝胶渗透色谱 (GPC)法测定数均分子量(Mn)、重均分子量(Mw)和Z均分子量(Mz),并用Mw除以Mn、用Mz 除以Mw而求得的。另外,该Mw/Mn可基于后述的制造方法,利用例如氢浓度或聚合温度来 进行变更,若提高氢浓度或聚合温度,则乙烯_ α "烯烃共聚物的Mw/Mn变大。该Mz/Mw可 基于后述的制造方法,利用例如过渡金属化合物(Al)和过渡金属化合物(A2)的使用比例 来进行变更,若降低过渡金属化合物(A2)的使用比例,则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Mz/Mw变 小。Mz/Mw表示高分子量成分的分子量分布,因此与Mw/Mn相比,Mz/Mw较小意味着高 分子量成分的分子量分布狭窄,分子量非常高的成分的比例,即松弛时间非常长的成分少, 与Mw/Mn相比,Mz/Mw较大意味着高分子量成分的分子量分布宽,分子量非常高,即松弛时 间非常长的成分比例高。从挤出负荷降低的观点和松弛时间缩短的观点出发,优选(Mw/ Mn) - (Mz/Mw)为 1 以上,更优选(Mw/Mn) - (Mz/Mw)为 2 以上。(Mw/Mn) - (Mz/Mw)通过例如过 渡金属化合物(Al)与过渡金属化合物(A2)的使用比例可以进行变更,若增多过渡金属化 合物(A2)的使用比例,则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Mw/Mn)-(Mz/Mw)变大。另外,实施预聚 合,也可以增大(Mw/Mn) - (Mz/Mw)。本发明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溶胀比(以下,有时记载为“SR”。)为1.8以 上。若溶胀比过小,则有时T型模膜成型中缩幅(neck-in)变大。溶胀比优选1.85以上, 更优选1.9以上,进一步优选2.0以上。另外,从提高挤出成型时的领取性的观点出发,该 溶胀比优选2. 5以下。该溶胀比为通过以下方法得到的值测定熔体流动速率(MFR)时,在 温度190°C、载荷21. 18N的条件下从孔中以15 20mm左右的长度挤出乙烯-α -烯烃共聚 物的流线,并将该流线在空气中冷却,对于所得到的固体状的流线,测定从挤出的上流侧前 端至约5mm位置的流线的直径D(单元mm),并用该直径D除以孔径2. 095mm(Do)得到的值(D/Do)。另外,该溶胀比可基于后述的制造方法,利用例如聚合时的氢浓度、乙烯压或供电 子性化合物浓度来进行变更,提高氢浓度或降低乙烯压时,乙烯_α -烯烃共聚物的溶胀比 变大。此外,在聚合时实施预聚合等也可以对溶胀比进行控制。本发明的乙烯-α _烯烃共聚物的碳原子数为5以上的支链数(以下,有时记载为 "Nra”。),从进一步降低成型加工时的挤出负荷的观点出发,优选0. 1/1000C以上,更优选 0. 12/1000C以上。另外,从提高得到的成型体的机械性的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1/1000C以 下,更优选0.7/1000C以下。另外,该队⑶可基于后述的制造方法,通过例如供电子性化合 物的浓度或过渡金属化合物(Al)与过渡金属化合物(Α2)的使用比例来进行变更。另外, 实施预聚合也可以控制。Nlcb通过下述方法求得利用碳核磁气共振(13C-NMR)法测定13C-NMR谱图,将该 谱图中5 50ppm处观察到的所有峰的面积的总和设为1000,并求算来自结合了碳原子数 为7以上的支链的次甲基碳的峰面积而得到的值。来自结合了碳原子数为5以上的支链 的次甲基碳的峰可以在38. 2ppm附近观测(参考学术文献“Macromolecules”,(美国), AmericanChemical Society, 1999 年,第 32 卷,p. 3817-3819)。该来自结合了碳原子数为 5 以上的支链的次甲基碳的峰的位置,根据测定装置和测定条件的不同存在偏差,因此,通常 对于每个测定装置和测定条件通过标准品的测定来校正。另外,波谱解析中,总函数优选使 用负的指数函数。 本发明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特性松弛时间(以下,有时记载为“ τ ”。),从 提高成型时的领取性和成型体的外观的观点出发,为0.01 10秒。特性松弛时间是显示 具有乙烯-α -烯烃共聚物的长链分枝的长度的数值,若长链分枝短,则特性松弛时间为小 值,若长链分枝长则特性松弛时间为大值。特性松弛时间优选0.1秒以上。另外,特性松弛 时间优选5秒以下。特性松弛时间可通过例如氢浓度、乙烯压等聚合条件,过渡金属化合物 (Al)与过渡金属化合物(Α2)的使用比例来进行变更,过渡金属化合物(Α2)的使用比例减 少时,可以使乙烯- α -烯烃共聚物的特性松弛时间缩短。特性松弛时间是基于温度_时间重合原理建立的,其是通过显示190°C时的熔融 复数粘度(单元Pa*SeC)的角频率(单元rad/SeC)依存性的总曲线(master curve)算 出的数值。具体地说,基于温度-时间重合原理,将130°C、150°C、17(rC和190°C各温度(T, 单元°C)下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熔融复数粘度-角频率曲线(熔融复数粘度的单 位是Pa*SeC,角频率的单位是rad/sec。)与190°C时的熔融复数粘度-角频率曲线重合, 制成总曲线,用下式(1)将得到的总曲线进行近似,由此算出的值。η = η0/[1+( τ X ω)η]⑴n 熔融复数粘度(单元Pa · sec)ω 角频率(单位rad/sec)τ 特性松弛时间(单位sec)η Q:由每个乙烯-α-烯烃共聚物求得的常数(单元Pa · sec)n 由每个乙烯-α -烯烃共聚物求得的常数上述计算可以利用市售的计算软件,该计算软件可列举Rheometrics公司制 Rhios V. 4. 4. 4 等。熔融复数粘度-角频率曲线的测定使用粘弹性测定装置(例如,Rheometrics公司制 Rheometrics Mechanical Spectrometer RMS-800 等。),通常在以下条件下进行几 何(geometry)平行盘;盘直径25mm ;盘间隔1. 5 2mm ;应变率5 % ;角频率0. 1 IOOrad/秒。此外,测定可以在氮气氛下进行,还优选在测定试样中预先配合适量抗氧化剂 (例如 1 OOOppm。)。本发明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以下述式(II)所定义的g*优选为0.76 0· 95(对于 g氺可以参考以下的文献Developments in PolymerCharacterisatin-4,. J.V. . Dawkins,. Ed. ,. Applied Science,London,. 1983,Chapter. 1,. “Characterization, of Long Chain Branching in Polymers,,,Th. G. Scholte 著)。g* = [ n]/([ n]GPCxgSCB*) (II)[式中,[η]表示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极限粘度(单位dl/g),通过下式 (II-I)定义。也设为以下式(II-II)定义的数值。通过下述式(II-III)定义。[η] =23. 3Xlog( nrel) (II-I)(式中,nrel表示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相对粘度。)[ n]GPC = 0. 00046XMv0'725 (II-II)(式中,Mv表示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粘度平均分子量。)gSCB* = (I-A) L 725 (II-III)(式中,A可以通过乙烯-α_烯烃共聚物中的短支链的含量测定直接求得。)]对于[η ]ere而言,分子量分布具有与乙烯_ α -烯烃共聚物同样的分子量分布,且 表示假定分子链为直链状的聚合物的极限粘度(单位dl/g)。gseB*表示通过在乙烯_ α _烯烃共聚物中导入短支链而产生的对g*的影响。式(II-II)使用了在 L.H.Tung 著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36, 130 (1959) 287-294页中记载的算式。乙烯-α -烯烃共聚物的相对粘度(nrel)通过以下方法算出在含有0. 5重量% 的作为热劣化防止剂的丁基羟基甲苯(BHT)的四氢化萘100ml中,于135°C下溶解烯烃聚合 物lOOmg,制备样品溶液,再使用乌氏型粘度由上述样品溶液和由仅含有0.5重量%的作为 热劣化防止剂的BHT的四氢化萘构成的空白溶液的降下时间来算出。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粘度平均分子量(Mv)通过下式(II-IV)来定义,设为a
=0.725c 对于式(II-III)中的A而言,将短支链的支链碳数设为n(例如α _烯烃使用丁 烯时n = 2,使用己烯时n = 4),将利用NMR乃至红外分光求得的每1000个碳的短支链数 设为y时,以下式估算。A= ((12 X n+2n+l) Xy)/( (1000_2y-2) X 14+ (y+2)X 15+yX 13)
g*由长支链引起,是表示溶液中的分子的收缩度的指标,每个分子链的长支链含 量变多,分子链的收缩会变大,g*会变小。从降低挤出负荷的观点出发,乙烯_a-烯烃共 聚物的g*优选0. 95以下,更优选0. 85以下。g*大时,由于不能充分地含有长支链,所以不 能充分地降低挤出负荷。另外,从机械强度提高和缩短松弛时间的观点出发,乙烯_a -烯 烃共聚物的g*优选0. 76以上。若g*过小,则形成结晶时的分子链的扩展过小,因此连结 分子(tie molecule)的生成概率下降,除了强度降低之外,由长支链结构引起的分子链的 松弛时间变得过长,成型体的外观变差。g*可以通过例如实施预聚合进行控制。从进一步降低成型加工时的挤出负荷的观点出发,本发明的乙烯-a-烯烃共聚 物的流动活化能量(以下,有时记载为“Ea”。)优选50kJ/mol以上,更优选60kJ/mol以上。 另外,从提高挤出成型时的领取性的观点出发,流动活化能量优选150kJ/mol以下,更优选 130kJ/mol以下,进一步优选llOkJ/mol以下,最优选lOOkJ/mol。另外,流动活化能量可基 于后述的制造方法,利用例如过渡金属化合物(A1)与过渡金属化合物(A2)的使用比例进 行变更,若过渡金属化合物(A2)的使用比例增高,则乙烯-a-烯烃共聚物的Ea变大。流动活化能量(Ea)是由移位因子(aT)利用阿雷尼厄斯方程式算出的数值,所述 移位因子是基于温度-时间重合原理,制作190°C的显示熔融复数粘度(单位为Pa*SeC。) 的角频率(单位rad/sec)依存性的总曲线时的移位因子,流动活化能量通过以下所示方 法求得。即,基于温度-时间重合原理,将130°C、150°C、170°C和190°C各温度(T,单位°C ) 时的乙烯-a-烯烃共聚物的熔融复数粘度-角频率曲线(熔融复数粘度的单位是Pa vec, 角频率的单位是rad/sec。)与每个温度(T)的熔融复数粘度-角频率曲线中190°C下的 乙烯系共聚物的熔融复数粘度-角频率曲线重合,求得这时得到的各温度(T)的移位因子 (aT),由各个温度⑴、各温度(T)的移位因子(aT)根据最小2乘法算出[ln(aT)]与[1/ (T+273. 16)]的一次近似式(下述(III)式)。接着,由该一次式的斜率m和下述式(IV) 求Ea。ln(aT) = m(l/(T+273. 16))+n (III)Ea = |0. 008314Xm(IV)aT 移位因子Ea 流动活化能量(单位kJ/mol)T 温度(单位。C )上述计算可以使用市售的计算软件,作为该计算软件,可列举Rheometrics公司 制 Rhios V. 4. 4. 4 等。此外,移位因子(aT)是指使各温度⑴中的熔融复数粘度_角频率的两对数曲线 沿log(Y) =-log(X)轴方向移动(其中,将Y轴设为熔融复数粘度,将X轴设为角频率。) 而在190°C时的熔融复数粘度-角频率曲线中重合时的移动量,在该重合中,各温度(T)时 的熔融复数粘度_角频率的两对数曲线在各曲线中使角频率移动为aT倍、使熔融复数粘度 移动为l/aT倍。另外,利用最小2乘法由130°C、150°C、17(rC和190°C这4点的值求(1)式 时的相关系数通常为0. 99以上。熔融复数粘度-角频率曲线的测定使用粘弹性测定装置(例如,Rheometrics公 司制 Rheometrics Mechanical Spectrometer RMS-800 等。),通常在以下条件下进行几 何平行盘;盘直径25mm ;盘间隔1. 5 2mm ;应变率5% ;角频率0. 1 100rad/秒。此外,测定可以在氮气氛下进行,另外,优选在测定试样中预先配合适量抗氧化剂(例如
IOOOppmo )。作为本发明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可列举在接触聚合用催化剂的 存在下,使乙烯和碳原子数为3 20的α _烯烃进行共聚合的方法,所述接触聚合用催化 剂是使下述通式(1)所示的过渡金属化合物(Al)、下述通式(3)所示的过渡金属化合物 (Α2)、后述的催化助剂成分(B)接触而形成的聚合用催化剂,且将过渡金属化合物(Al)与 过渡金属化合物(Α2)的摩尔比((Α1)/(Α2))设为1 30。从缩短熔融状态中的乙烯-α-烯 烃共聚物的分子链的松弛时间,且提高机械强度的观点出发,(Α1)/(Α2)优选为5以上,更 优选为10以上。另外,从提高SR的观点出发,(Α1)/(Α2)优选为20以下。 [式中,M1表示元素周期表的第4族的过渡金属原子,X1和R1分别独立地为氢原 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为1 20的可以被取代的烃基、碳原子数为1 20的可以被取代 的烃氧基、碳原子数为1 20的取代甲硅烷基或碳原子数为1 20的取代氨基,其中多个 X1可以相同或不同,多个R1可以相同或不同,Q1表示下述通式(2)表示的交联基。 (式中,m为1 5的整数,J1表示元素周期表的第14族的原子,R2为氢原子、卤 素原子、碳原子数为1 20的可以被取代的烃基、碳原子数为1 20的可以被取代的烃氧 基、碳原子数为1 20的取代甲硅烷基或碳原子数为1 20的取代氨基,多个R2可以相
同或不同。)] [式中,M2表示元素周期表的第4族的过渡金属原子,X2、R3和R4分别独立地表示 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为1 20的可以被取代的烃基,碳原子数为1 20的可以被 取代的烃氧基,碳原子数为1 20的取代甲硅烷基或碳原子数为1 20的取代氨基,多个 X2可以相同或不同,多个R3可以相同或不同,多个R4可以相同或不同,Q2表示下述通式⑷ 所示的交联基。 (式中,η为1 5的整数,J2表示元素周期表的第14族的原子,R5为氢原子、卤 素原子、碳原子数为1 20的可以被取代的烃基、碳原子数为1 20的可以被取代的烃氧 基,碳原子数为1 20的取代甲硅烷基或碳原子数为1 20的取代氨基,多个R5可以相 同或不同。)]通式⑴的M1和通式(3)的M2表示元素周期表的第4族的过渡金属原子,例如可 列举钛原子、锆原子、铪原子等。通式(1)的X1、! 1、通式(3)的X2、R3、R4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 数为1 20的可以被取代的烃基,碳原子数为1 20的可以被取代的烃氧基,碳原子数为 1 20的取代甲硅烷基或碳原子数为1 20的取代氨基,多个X1可以相同或不同,多个R1 可以相同或不同,多个X2可以相同或不同,多个R3可以相同或不同,多个R4可以相同或不 同。作为X1、R\X2、R3和R4的卤素原子,可列举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等。作为X1、! 1、^、! 3和R4的碳原子数为1 20的可以被取代的烃基,可列举碳原子 数为1 20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 20的卤代烷基、碳原子数为7 20的芳烷基,碳原子 数为6 20的芳基等。作为碳原子数为1 20的烷基,例如可列举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正戊基、新戊基、异戊基、正己基、正庚基、正辛基、正癸基、正壬基、正癸基、正十二烷基、正十二烷基、正十三烷基、正十四烷基、正十五烷基、正十六烷基、正十七烷基、 正十八烷基、正十九烷基、正二十烷基等。作为碳原子数为1 20的卤代烷基,例如可列举氟甲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氯 甲基、二氯甲基、三氯甲基、溴甲基、二溴甲基、三溴甲基、碘甲基、二碘甲基、三碘甲基、氟乙 基、二氟乙基、三氟乙基、四氟乙基、五氟乙基、氯乙基、二氯乙基、三氯乙基、四氯乙基、五氯 乙基、溴乙基、二溴乙基、三溴乙基、四溴乙基、五溴乙基、全氟丙基、全氟丁基、全氟戊基、全 氟己基、全氟辛基、全氟十二烷基、全氟十五烷基、全氟二十烷基、全氯丙基、全氯丁基、全氯 戊基、全氯己基、全氯辛基、全氯十二烷基、全氯十五烷基、全氯二十烷基、全溴丙基、全溴丁 基、全溴戊基、全溴己基、全溴辛基、全溴十二烷基、全溴十五烷基、全溴二十烷基等。作为碳原子数为7 20的芳烷基,例如可列举苄基、(2-甲基苯基)甲基、(3-甲 基苯基)甲基、(4-甲基苯基)甲基、(2,3_ 二甲基苯基)甲基、(2,4_ 二甲基苯基)甲基、 (2,5_ 二甲基苯基)甲基、(2,6_ 二甲基苯基)甲基、(3,4_ 二甲基苯基)甲基、(4,6_ 二甲 基苯基)甲基、(2,3,4_三甲基苯基)甲基、(2,3,5_三甲基苯基)甲基、(2,3,6_三甲基苯 基)甲基、(3,4,5_三甲基苯基)甲基、(2,4,6_三甲基苯基)甲基、(2,3,4,5_四甲基苯基) 甲基、(2,3,4,6_四甲基苯基)甲基、(2,3,5,6_四甲基苯基)甲基、(五甲基苯基)甲基、 (乙基苯基)甲基、(正丙基苯基)甲基、(异丙基苯基)甲基、(正丁基苯基)甲基、(仲丁 基苯基)甲基、(叔丁基苯基)甲基、(正戊基苯基)甲基、(新戊基苯基)甲基、(正己基 苯基)甲基、(正辛基苯基)甲基、(正癸基苯基)甲基、(正癸基苯基)甲基、(正十四烷 基苯基)甲基、萘基甲基、蒽基甲基、苯基乙基、苯基丙基、苯基丁基、二苯基甲基、二苯基乙 基、二苯基丙基、二苯基丁基等。另外,可列举这些芳烷基被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或碘原 子等卤素原子取代了的卤代芳烷基等。作为碳原子数为6 20的芳基,例如可列举苯基、2-甲苯基、3-甲苯基、4-甲苯 基、2,3-二甲苯基、2,4-二甲苯基、2,5-二甲苯基、2,6-二甲苯基、3,4-二甲苯基、3,5-二 甲苯基、2,3,4-三甲基苯基、2,3,5-三甲基苯基、2,3,6-三甲基苯基、2,4,6-三甲基苯基、 3,4,5_三甲基苯基、2,3,4,5_四甲基苯基、2,3,4,6_四甲基苯基、2,3,5,6_四甲基苯基、 五甲基苯基、乙基苯基、二乙基苯基、三乙基苯基、正丙基苯基、异丙基苯基、正丁基苯基、仲 丁基苯基、叔丁基苯基、正戊基苯基、新戊基苯基、正己基苯基、正辛基苯基、正癸基苯基、正 十二烷基苯基、正十四烷基苯基、萘基、蒽基等。另外,可列举这些芳基被氟原子、氯原子、溴 原子或碘原子等的卤素原子取代了的卤代芳基等。另外,作为碳原子数为1 20的可以被取代的烃基,可列举被取代甲硅烷基取代 了的烃基,被取代氨基所取代了的烃基,被烃氧基取代了的烃基等。作为被取代甲硅烷基取代了的烃基,可列举三甲基甲硅烷基甲基、三甲基甲硅烷 基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丁基、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双(三甲基甲 硅烷基)甲基、双(三甲基甲硅烷基)乙基、双(三甲基甲硅烷基)丙基、双(三甲基甲硅 烷基)丁基、双(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三苯基甲硅烷基甲基等。作为被取代氨基取代了的烃基,可列举二甲基氨基甲基、二甲基氨基乙基、二甲基 氨基丙基、二甲基氨基丁基、二甲基氨基苯基、双(二甲基氨基)甲基、双(二甲基氨基)乙 基、双(二甲基氨基)丙基、双(二甲基氨基)丁基、双(二甲基氨基)苯基、苯基氨基甲基、二苯基氨基甲基、二苯基氨基苯基等。作为被烃氧基取代了的烃基,可列举甲氧基甲基、乙氧基甲基、正丙氧基甲基、异 丙氧基甲基、正丁氧基甲基、仲丁氧基甲基、叔丁氧基甲基、苯氧基甲基、甲氧基乙基、乙氧 基乙基、正丙氧基乙基、异丙氧基乙基、正丁氧基乙基、仲丁氧基乙基、叔丁氧基乙基、苯氧 基乙基、甲氧基正丙基、乙氧基正丙基、正丙氧基正丙基、异丙氧基正丙基、正丁氧基正丙 基、仲丁氧基正丙基、叔丁氧基正丙基、苯氧基正丙基、甲氧基异丙基、乙氧基异丙基、正丙 氧基异丙基、异丙氧基异丙基、正丁氧基异丙基、仲丁氧基异丙基、叔丁氧基异丙基、苯氧基 异丙基、甲氧基苯基、乙氧基苯基、正丙氧基苯基、异丙氧基苯基、正丁氧基苯基、仲丁氧基 苯基、叔丁氧基苯基、苯氧基苯基等。作为X1、! 1、^、! 3和R4的碳原子数为1 20的可以被取代的烃氧基,可列举碳原 子数为1 20的烷氧基、碳原子数为7 20的芳烷基氧基,碳原子数为6 20的芳基氧
基等o作为碳原子数为1 20的烷氧基,可列举例如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异丙 氧基、正丁氧基、仲丁氧基、叔丁氧基、正戊氧基、新戊基氧基、正己基氧基、正辛基氧基、正 壬基氧基、正癸基氧基、正十一烷基氧基、正十二烷基氧基、正十三烷基氧基、正十四烷基氧 基、正十五烷基氧基、正十六烷基氧基、正十七烷基氧基、正十七烷基氧基、正十八烷基氧 基、正十九烷基氧基、正二十烷基氧基等。另外,可列举这些烷氧基被氟原子、氯原子、溴原 子或碘原子等卤素原子所取代了的卤代烷氧基等。作为碳原子数为7 20的芳烷基氧基,可列举例如苄基氧基、(2-甲基苯基)甲氧 基、(3-甲基苯基)甲氧基、(4-甲基苯基)甲氧基、(2,3_ 二甲基苯基)甲氧基、(2,4_ 二 甲基苯基)甲氧基、(2,5-二甲基苯基)甲氧基、(2,6_ 二甲基苯基)甲氧基、(3,4_ 二甲基 苯基)甲氧基、(3,5-二甲基苯基)甲氧基、(2,3,4_三甲基苯基)甲氧基、(2,3,5_三甲基 苯基)甲氧基、(2,3,6_三甲基苯基)甲氧基、(2,4,5_三甲基苯基)甲氧基、(2,4,6_三 甲基苯基)甲氧基、(3,4,5_三甲基苯基)甲氧基、(2,3,4,5_四甲基苯基)甲氧基、(2,3, 4,6_四甲基苯基)甲氧基、(2,3,5,6_四甲基苯基)甲氧基、(五甲基苯基)甲氧基、(乙 基苯基)甲氧基、(正丙基苯基)甲氧基、(异丙基苯基)甲氧基、(正丁基苯基)甲氧基、 (仲丁基苯基)甲氧基、(叔丁基苯基)甲氧基、(正己基苯基)甲氧基、(正辛基苯基)甲 氧基、(正癸基苯基)甲氧基、(正十四烷基苯基)甲氧基、萘基甲氧基、蒽基甲氧基等。另 外,可列举这些芳烷基氧基被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或碘原子等卤素原子取代了的卤代芳 烷基氧基等。作为碳原子数为6 20的芳基氧基,可列举例如苯氧基、2-甲基苯氧基、3-甲基 苯氧基、4-甲基苯氧基、2,3-二甲基苯氧基、2,4_ 二甲基苯氧基、2,5-二甲基苯氧基、2, 6-二甲基苯氧基、3,4-二甲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氧基、2,3,4-三甲基苯氧基、2,3,5-三 甲基苯氧基、2,3,6-三甲基苯氧基、2,4,5-三甲基苯氧基、2,4,6-三甲基苯氧基、3,4,5-三 甲基苯氧基、2,3,4,5_四甲基苯氧基、2,3,4,6_四甲基苯氧基、2,3,5,6_四甲基苯氧基、五 甲基苯氧基、乙基苯氧基、正丙基苯氧基、异丙基苯氧基、正丁基苯氧基、仲丁基苯氧基、叔 丁基苯氧基、正己基苯氧基、正辛基苯氧基、正癸基苯氧基、正十四烷基苯氧基、萘氧基、蒽 氧基等。另外,可列举这些芳基氧基被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或碘原子等卤素原子取代了 的卤代芳基氧基等。
作为X1、R1、X2、R3和R4的碳原子数为1 20的取代甲硅烷基,可举出被烷基、芳 基等烃基取代了的甲硅烷基。具体地说,可列举例如甲基甲硅烷基、乙基甲硅烷基、正丙基 甲硅烷基、异丙基甲硅烷基、正丁基甲硅烷基、仲丁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甲硅烷基、异丁基甲 硅烷基、正戊基甲硅烷基、正己基甲硅烷基、苯基甲硅烷基等的1取代甲硅烷基;二甲基甲 硅烷基、二乙基甲硅烷基、二正丙基甲硅烷基、二异丙基甲硅烷基、二正丁基甲硅烷基、二仲 丁基甲硅烷基、二叔丁基甲硅烷基、二异丁基甲硅烷基、二苯基甲硅烷基等的2取代甲硅烷 基;三甲基甲硅烷基、三乙基甲硅烷基、三正丙基甲硅烷基、三异丙基甲硅烷基、三正丁基甲 硅烷基、三仲丁基甲硅烷基、三叔丁基甲硅烷基、三异丁基甲硅烷基、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 基、三正戊基甲硅烷基、三正己基甲硅烷基、三环己基甲硅烷基、三苯基甲硅烷基等3取代 甲硅烷基等。作为X1、R1、X2、R3和R4的碳原子数为1 20的取代氨基,可举出例如被两个烷 基、芳基等烃基取代了的氨基。具体地说,可列举例如甲基氨基、乙基氨基、正丙基氨基、异 丙基氨基、正丁基氨基、仲丁基氨基、叔丁基氨基、异丁基氨基、正己基氨基、正辛基氨基、正 癸基氨基、苯基氨基、苄基氨基、二甲基氨基、二乙基氨基、二正丙基氨基、二异丙基氨基、二 正丁基氨基、二仲丁基氨基、二叔丁基氨基、二异丁基氨基、叔丁基异丙基氨基、二正己基氨 基、二正辛基氨基、二正癸基氨基、二苯基氨基、二苄基氨基、叔丁基异丙基氨基、苯基乙基 氨基、苯基丙基氨基、苯基丁基氨基、吡咯基、吡咯烷基、哌啶基、咔唑基、二氢异吲哚基等。作为X1,优选氯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 基、异丙氧基、正丁氧基、三氟甲氧基、苯基、苯氧基、2,6_ 二叔丁基苯氧基、3,4,5-三氟苯 氧基、五氟苯氧基、2,3,5,6-四氟-4-五氟苯基苯氧基、苄基。作为R1,优选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 6的烷基,更优选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 4 的烷基,进一步优选氢原子。作为X2,优选氯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 基、异丙氧基、正丁氧基、三氟甲氧基、苯基、苯氧基、2,6_ 二叔丁基苯氧基、3,4,5-三氟苯 氧基、五氟苯氧基、2,3,5,6-四氟-4-五氟苯基苯氧基、苄基。作为R3,优选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 6的烷基,更优选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 4 的烷基,进一步优选氢原子。作为R4,优选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 6的烷基,更优选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 4 的烷基,进一步优选氢原子。通式(1)的Q1表示通式(2)所示的交联基,通式(3)的Q2表示通式(4)所示的交联基。通式⑵的m和通式(4)的n为1 5的整数。m优选1 2,n优选1 2。通式⑵的J1和通式⑷的J2表示元素周期表的第14族的过渡金属原子,可列 举碳原子、硅原子、锗原子等。优选碳原子或硅原子。通式⑵的R2、通式⑷的R5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为1 20的可以被取代的烃基,碳原子数为1 20的可以被取代的烃氧基、碳原子数为1 20的 取代甲硅烷基或碳原子数为1 20的取代氨基,多个R2可以相同或不同,多个R5可以相同 或不同。作为R2和R5的卤素原子、碳原子数为1 20的可以被取代的烃基、碳原子数为1 20的可以被取代的烃氧基,碳原子数为1 20的取代甲硅烷基和碳原子数为1 20 的取代氨基,可以举出在X1,R1,X2,R3和R4的卤素原子、碳原子数为1 20的可以被取代 的烃基、碳原子数为1 20的可以被取代的烃氧基、碳原子数为1 20的取代甲硅烷基和 碳原子数为1 20的取代氨基中例示的物质。作为Q1和Q2,可举出亚甲基、乙叉基、亚乙基、丙叉基、亚丙基、丁叉基、亚丁基、戊 叉基、亚戊基、己叉基、异丙叉基、甲基乙基亚甲基、甲基丙基亚甲基、甲基丁基亚甲基、双 (环己基)亚甲基、甲基苯基亚甲基、二苯基亚甲基、苯基(甲基苯基)亚甲基、二(甲基苯 基)亚甲基、双(二甲基苯基)亚甲基、双(三甲基苯基)亚甲基、苯基(乙基苯基)亚甲 基、二(乙基苯基)亚甲基、双(二乙基苯基)亚甲基、苯基(丙基苯基)亚甲基、二(丙基 苯基)亚甲基、双(二丙基苯基)亚甲基、苯基(丁基苯基)亚甲基、二(丁基苯基)亚甲 基、苯基(萘基)亚甲基、二(萘基)亚甲基、苯基(联苯)亚甲基、二(联苯)亚甲基、苯 基(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亚甲基、双(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亚甲基、双(五氟苯基)亚 甲基、硅烷二基、二硅烷二基、三硅烷二基、四硅烷二基、二甲基硅烷二基、双(二甲基硅 烷)二基、二乙基硅烷二基、二丙基硅烷二基、二丁基硅烷二基、二苯基硅烷二基、硅杂环丁 烷二基、硅杂环己烷二基、二乙烯基 硅烷二基、二烯丙基硅烷二基、(甲基)(乙烯基)硅烷 二基、(烯丙基)(甲基)硅烷二基等。Q1优选亚甲基、亚乙基、异丙叉基、双(环己基)亚甲基、二苯基亚甲基、二甲基硅 烷二基、双(二甲基硅烷)二基,更优选亚乙基、二甲基硅烷二基。另外,作为Q2,优选亚甲 基、亚乙基、异丙叉基、双(环己基)亚甲基、二苯基亚甲基、二甲基硅烷二基、双(二甲基硅 烷)二基,更优选二苯基亚甲基。作为通式(1)所表示的过渡金属化合物(Al),作为将M1设为锆原子、将X1设为氯 原子的化合物,可以例示亚甲基双(茚基)二氯化锆、异丙叉双(茚基)二氯化锆、(甲 基)(苯基)亚甲基双(茚基)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双(茚基)二氯化锆、亚乙基双(茚
基)二氯化锆、亚甲基双(甲基茚基)二氯化锆、异丙叉双(甲基茚基)二氯化锆、(甲基)(苯 基)亚甲基双(甲基茚基)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双(甲基茚基)二氯化锆、亚乙基双 (甲基茚基)二氯化锆、亚甲基(茚基)(甲基茚基)二氯化锆、异丙叉基(茚基)(甲基茚基)二氯化锆、 (甲基)(苯基)亚甲基(茚基)(甲基茚基)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茚基)(甲基茚基) 二氯化锆、亚乙基(茚基)(甲基茚基)二氯化锆、亚甲基双(2,4_ 二甲基茚基)二氯化锆、异丙叉双(2,4_ 二甲基茚基)二氯化锆、 (甲基)(苯基)亚甲基双(2,4-二甲基茚基)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双(2,4-二甲基茚 基)二氯化锆、亚乙基双(2,4-二甲基茚基)二氯化锆、二甲基硅烷二基双(茚基)二氯化锆、二乙基硅烷二基双(茚基)二氯化锆、二 (正丙基)硅烷二基双(茚基)二氯化锆、二异丙基硅烷二基双(茚基)二氯化锆、二环己 基硅烷二基双(茚基)二氯化锆、二苯基硅烷二基双(茚基)二氯化锆、二(对甲苯基)硅 烷二基双(茚基)二氯化锆、二乙烯基硅烷二基双(茚基)二氯化锆、二烯丙基硅烷二基双 (茚基)二氯化锆、(甲基)(乙烯基)硅烷二基双(茚基)二氯化锆、(烯丙基)(甲基)硅烷二基双(茚基)二氯化锆、(乙基)(甲基)硅烷二基双(茚基)二氯化锆、(甲基)(正 丙基)硅烷二基双(茚基)二氯化锆、(甲基)(异丙基)硅烷二基双(茚基)二氯化锆、 (环己基)(甲基)双(茚基)二氯化锆、(甲基)(苯基)硅烷二基双(茚基)二氯化锆、二甲基硅烷二基双(甲基茚基)二氯化锆、二乙基硅烷二基双(甲基茚基)二氯化 锆、二(正丙基)硅烷二基双(甲基茚基)二氯化锆、二异丙基硅烷二基双(甲基茚基)二 氯化锆、二环己基硅烷二基双(甲基茚基)二氯化锆、二苯基硅烷二基双(甲基茚基)二氯 化锆、(乙基)(甲基)硅烷二基双(甲基茚基)二氯化锆、(甲基)(正丙基)硅烷二基双 (甲基茚基)二氯化锆、(甲基)(异丙基)硅烷二基双(甲基茚基)二氯化锆、(环己基) (甲基)双(甲基茚基)二氯化锆、(甲基)(苯基)硅烷二基双(甲基茚基)二氯化锆、二甲基硅烷二基(茚基)(甲基茚基)二氯化锆、二乙基硅烷二基(茚基)(甲基茚 基)二氯化锆、二(正丙基)硅烷二基(茚基)(甲基茚基)二氯化锆、二异丙基硅烷二基 (茚基)(甲基茚基)二氯化锆、二环己基硅烷二基(茚基)(甲基茚基)二氯化锆、二苯基 硅烷二基(茚基)(甲基茚基)二氯化锆、(乙基)(甲基)硅烷二基(茚基)(甲基茚基) 二氯化锆、(甲基)(正丙基)硅烷二基(茚基)(甲基茚基)二氯化锆、(甲基)(异丙基) 硅烷二基(茚基)(甲基茚基)二氯化锆、(环己基)(甲基)(茚基)(甲基茚基)二氯化 锆、(甲基)(苯基)硅烷二基(茚基)(甲基茚基)二氯化锆、二甲基硅烷二基双(2,4_ 二甲基茚基)二氯化锆、二乙基硅烷二基双(2,4_ 二甲 基茚基)二氯化锆、二(正丙基)硅烷二基双(2,4_ 二甲基茚基)二氯化锆、二异丙基硅烷 二基双(2,4-二甲基茚基)二氯化锆、二环己基硅烷二基双(2,4-二甲基茚基)二氯化锆、 二苯基硅烷二基双(2,4-二甲基茚基)二氯化锆、(乙基)(甲基)硅烷二基双(2,4-二甲 基茚基)二氯化锆、(甲基)(正丙基)硅烷二基双(2,4-二甲基茚基)二氯化锆、(甲基) (异丙基)硅烷二基双(2,4-二甲基茚基)二氯化锆、(环己基)(甲基)双(2,4-二甲基 茚基)二氯化锆、(甲基)(苯基)硅烷二基双(2,4- 二甲基茚基)二氯化锆等。在上述例示中,对于n5-茚基的取代物而言,交联基为1-位时,若为一取代物,则 包含2-位,3-位,4-位,5-位,6-位和7-位的取代物,交联位为1-位以外的情况下也同 样包含全部组合。二取代物以上也同样地包含取代基和交联位的所有组合。另外,可以示 例将上述过渡金属化合物的X1的二氯化物变更为二氟化物、二溴化物、二碘化物、二甲基化 物、二乙基化物、二异丙基化物、二甲氧基化物、二乙氧基化物、二丙氧基化物、二丁氧基化 物、双(三氟甲氧基)化物、二苯基化物、二苯氧基化物、双(2,6_ 二叔丁基苯氧基)化物、 双(3,4,5-三氟苯氧基)化物、双(五氟苯氧基)化物、双(2,3,5,6-四氟-4-五氟苯基苯 氧基)化物、二苄基化物等而成的化合物。进而,可以例示将上述过渡金属化合物的M1的 锆变更为钛或铪的化合物。作为通式(1)所示的过渡金属化合物(A1),优选亚乙基双(茚基)二苯氧基锆、亚 乙基双(茚基)二氯化锆、二甲基亚甲基硅双(茚基)二氯化锆。作为通式(3)所示的过渡金属化合物(A2),作为将M2设为锆原子、将X2设为氯 原子、将交联基Q2设为二苯基亚甲基的化合物,可以例示二苯基亚甲基(1-环戊二烯基) (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甲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甲 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4_二甲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5-二甲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 (3,4-二甲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_三甲基-1-环戊 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5-三甲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 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5_三甲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 3,4,5-四甲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乙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乙 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4_二乙基-1-环戊二烯基)(9-芴) 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5-二乙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 (3,4-二乙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三乙基-1-环戊 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5-三乙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 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5_三乙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 3,4,5-四乙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 (3-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4-二正丙基-1-环戊二 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5-二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 锆、二苯基亚甲基(3,4-二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 4-三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5_三正丙基-1-环戊 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5-三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 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5-四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
二苯基亚甲基(2-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 (3-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4-二异丙基-1-环戊二 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5-二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 锆、二苯基亚甲基(3,4-二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 4_三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5-三异丙基-1-环戊 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5-三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 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5-四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苯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苯 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4_二苯基-1-环戊二烯基)(9-芴) 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5-二苯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 (3,4-二苯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三苯基-1-环戊 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5-三苯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 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5-三苯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 3,4,5-四苯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三甲基甲硅烷基-1-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 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丨-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4_双(三 甲基甲硅烷基)-1_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5_双(三甲基甲硅烷 基)-1_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_双(三甲基甲硅烷基)-1_环戊 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_三(三甲基甲硅烷基)-1_环戊二烯基) (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5_三(三甲基甲硅烷基)-1_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5_三(三甲基甲硅烷基)-1_环戊二烯基)(9_芴)二氯化 锆、二苯基亚甲基(2,3,4,5_四(三甲基甲硅烷基)-1_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1-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甲基-1-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 亚甲基(3-甲基-1-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4-二 甲基-1-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5-二甲基-1-环 戊二烯基)(2,7- 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 二甲基-1-环戊二烯基) (2,7_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_三甲基-1-环戊二烯基)(2,7_二甲 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5_三甲基-1-环戊二烯基)(2,7_二甲基-9-芴) 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5_三甲基-1-环戊二烯基)(2,7_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 二苯基亚甲基(2,3,4,5-四甲基-1-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 亚甲基(3-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4-二 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5-二乙基-1-环 戊二烯基)(2,7- 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 二乙基-1-环戊二烯基) (2,7_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_三乙基-1-环戊二烯基)(2,7_二甲 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5_三乙基-1-环戊二烯基)(2,7_二甲基-9-芴) 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5_三乙基-1-环戊二烯基)(2,7_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 二苯基亚甲基(2,3,4,5-四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 基亚甲基(3-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 4-二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5-二正丙 基-1-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二正丙基-1-环 戊二烯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三正丙基-1-环戊二烯 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5-三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2, 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5-三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 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5_四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2,7_ 二甲 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 基亚甲基(3-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 4- 二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2,7- 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5- 二异丙 基-1-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二异丙基-1-环 戊二烯基)(2,7- 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三异丙基-1-环戊二烯 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5-三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2, 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5-三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 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5_四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2,7_ 二甲 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苯基-1-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 亚甲基(3-苯基-1-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4-二苯基-1-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5-二苯基-1-环 戊二烯基)(2,7- 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 二苯基-1-环戊二烯基) (2,7_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_三苯基-1-环戊二烯基)(2,7_二甲 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5_三苯基-1-环戊二烯基)(2,7_二甲基-9-芴) 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5_三苯基-1-环戊二烯基)(2,7_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 二苯基亚甲基(2,3,4,5-四苯基-1-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三甲基甲硅烷基-1-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 锆、二苯基亚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1-环戊二烯基)(2,7- 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 二苯基亚甲基(2,4_双(三甲基甲硅烷基)-1_环戊二烯基)(2,7_ 二甲基-9-芴)二氯化 锆、二苯基亚甲基(2,5_双(三甲基甲硅烷基)-1_环戊二烯基)(2,7_ 二甲基-9-芴)二 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_双(三甲基甲硅烷基)-1_环戊二烯基)(2,7_ 二甲基-9-芴) 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_三(三甲基甲硅烷基)-1_环戊二烯基)(2,7_ 二甲 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5_三(三甲基甲硅烷基)-1_环戊二烯基)(2, 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5-三(三甲基甲硅烷基)-1_环戊二烯 基)(2,7_ 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5_四(三甲基甲硅烷基)环 戊二烯基)(2,7-二甲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1-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甲基-1-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 亚甲基(3-甲基-1-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4-二 甲基-1-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5-二甲基-1-环 戊二烯基)(2,7- 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 二甲基-1-环戊二烯基) (2,7_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_三甲基-1-环戊二烯基)(2,7_二乙 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5_三甲基-1-环戊二烯基)(2,7_二乙基-9-芴) 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5_三甲基-1-环戊二烯基)(2,7_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 二苯基亚甲基(2,3,4,5-四甲基-1-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 亚甲基(3-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4-二 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5-二乙基-1-环 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二乙基-1-环戊二烯基) (2,7_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_三乙基-1-环戊二烯基)(2,7_二乙 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5_三乙基-1-环戊二烯基)(2,7_二乙基-9-芴) 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5-三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 二苯基亚甲基(2,3,4,5-四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 基亚甲基(3-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 4-二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5-二正丙 基-1-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二正丙基-1-环 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三正丙基-1-环戊二烯 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5-三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5-三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 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5_四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2,7_ 二乙 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 基亚甲基(3-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 4- 二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2,7- 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5- 二异丙 基-1-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二异丙基-1-环 戊二烯基)(2,7- 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三异丙基-1-环戊二烯 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5-三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2, 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5-三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 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5_四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2,7_ 二乙 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苯基-1-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 亚甲基(3-苯基-1-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4-二 苯基-1-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5-二苯基-1-环 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二苯基-1-环戊二烯基) (2,7_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_三苯基-1-环戊二烯基)(2,7_二乙 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5_三苯基-1-环戊二烯基)(2,7_二乙基-9-芴) 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5_三苯基-1-环戊二烯基)(2,7_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 二苯基亚甲基(2,3,4,5-四苯基-1-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 亚甲基(2-三甲基甲硅烷基-1-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 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丨-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 4_双(三甲基甲硅烷基)-1_环戊二烯基)(2,7_ 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 (2,5_双(三甲基甲硅烷基)-1_环戊二烯基)(2,7_ 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 基(3,4_双(三甲基甲硅烷基)-1_环戊二烯基)(2,7_ 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 亚甲基(2,3,4_三(三甲基甲硅烷基)-1_环戊二烯基)(2,7_ 二乙基-9-芴)二氯化锆、 二苯基亚甲基(2,3,5-三(三甲基甲硅烷基)-1_环戊二烯基)(2,7-二乙基-9-芴)二氯 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5_三(三甲基甲硅烷基)-1_环戊二烯基)(2,7_ 二乙基-9-芴) 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5_四(三甲基甲硅烷基)-1_环戊二烯基)(2,7_ 二乙 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甲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 基亚甲基(3-甲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 4-二甲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5_ 二甲 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_ 二甲基-1-环 戊二烯基)(2,7- 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三甲基-1-环戊二烯 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5_三甲基-1-环戊二烯基)(2, 7_ 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5-三甲基-1-环戊二烯基)(2,7-二 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5-四甲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 基亚甲基(3-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 4-二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5-二乙 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二乙基-1-环 戊二烯基)(2,7- 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三乙基-1-环戊二烯 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5-三乙基-1-环戊二烯基)(2, 7_ 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5-三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 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5-四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 基-9-芴)二氯化锆、
二苯基亚甲基(2-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 二苯基亚甲基(3-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2,7- 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 甲基(2,4_ 二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2,7_ 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 (2,5_ 二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2,7_ 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 4-二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三 正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5-三正 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5_三正丙 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5-四-正丙 基-1-环戊二烯基)(2,7- 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 二苯基亚甲基(3-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2,7- 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 甲基(2,4- 二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2,7- 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 (2,5- 二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2,7- 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 4_ 二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_三 异丙基-1-环戊二烯基)(2,7- 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5-三异 丙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5_三异丙 基-1-环戊二烯基)(2,7- 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5-四异丙 基-1-环戊二烯基)(2,7- 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苯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 基亚甲基(3-苯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 4-二苯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5_ 二苯 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二苯基-1-环 戊二烯基)(2,7- 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三苯基-1-环戊二烯 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5-三苯基-1-环戊二烯基)(2, 7_ 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5-三苯基-1-环戊二烯基)(2,7-二 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5-四苯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 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三甲基甲硅烷基-1-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 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1-环戊二烯基)(2,7- 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4_双(三甲基甲硅烷基)-1_环戊二烯基)(2,7_ 二叔丁基-9-芴) 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5_双(三甲基甲硅烷基)-1_环戊二烯基)(2,7_ 二叔丁 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_双(三甲基甲硅烷基)-1_环戊二烯基)(2,7_二 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_三(三甲基甲硅烷基)-1_环戊二烯基) (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5_三(三甲基甲硅烷基)-1_环 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3,4,5_三(三甲基甲硅烷 基)-1_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2,3,4,5_四(三 甲基甲硅烷基)-1-环戊二烯基)(2,7- 二叔丁基-9-芴)二氯化锆等。还可以例示将上述过渡金属化合物的X2的二氯化物变更为二氟化物、二溴化物、 二碘化物、二甲基化物、二乙基化物、二异丙基化物、二甲氧基化物、二乙氧基化物、二丙氧 基化物、二丁氧基化物、双(三氟甲氧基)化物、二苯基化物、二苯氧基化物、双(2,6_ 二叔 丁基苯氧基)化物、双(3,4,5-三氟苯氧基)化物、双(五氟苯氧基)化物、双(2,3,5,6-四 氟-4-五氟苯基苯氧基)化物、二苄基化物等而形成的化合物。另外,可以例示将上述过渡 金属化合物的Q2的二苯基亚甲基变更为亚甲基、亚乙基、异丙叉基、甲基苯基亚甲基、二甲 基硅烷二基、二苯基硅烷二基、硅杂环丁烷二基、硅杂环己烷二基等而成的化合物。进而,可 以例示将上述过渡金属化合物的M2的锆变更为钛或铪而成的化合物。作为通式(3)所示的过渡金属化合物(A2),优选二苯基亚甲基(1-环戊二烯基) (9-芴)二氯化锆。在本发明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制造中可以使用的聚合用催化剂,作为在聚 合用催化剂的制备中使用的催化助剂成分(B),可列举使下述成分(bl)、下述成分(b2)、下 述成分(b3)和下述成分(b4)接触而形成的固体催化剂成分。(bl)下述通式(5)所示的化合物M3Lx (5)[式中,M3表示锂原子、钠原子、钾原子、铷原子、铯原子、铍原子、镁原子、钙原子、 锶原子、钡原子、锌原子、锗原子、锡原子、铅原子、锑原子或铋原子,X表示与M3的原子价相 当的数。L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或可以被取代的烃基,L为多个时,它们可以相同或不同。](b2)下述通式(6)所示的化合物R6t. J1H (6)[式中,T1表示氧原子、硫原子、氮原子或磷原子,t表示与T1的原子价相当的数。 R6表示卤素原子、吸电子性基团、含有卤素原子的基团或含有吸电子性基团的基团,R6为多 个时,它们可以相同或不同。](b3)下述通式(7)所示的化合物R7sl2T2H2 (7)[式中,T2表示氧原子、硫原子、氮原子或磷原子,s表示与T2的原子价相当的数。 R7表示卤素原子、烃氧基或卤代烃基。](b4)粒状载体通式(5)的M3为锂原子、钠原子、钾原子、铷原子、铯原子、铍原子、镁原子、钙原 子、锶原子、钡原子、锌原子、锗原子、锡原子、铅原子、锑原子或铋原子。优选镁原子、钙原 子、锶原子、钡原子、锌原子、锗原子、锡原子或铋原子,更优选镁原子、锌原子、锡原子或铋
21原子,进一步优选锌原子。通式(5)的x表示与M3的原子价相当的数。例如,M3为锌原子时,x为2。通式(5)的L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或可以被取代的烃氧基,L为多个时,它们可 以相同或不同。作为L的卤素原子,可列举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等。作为L的可以被取代的烃氧基,可列举烷基、芳烷基、芳基、卤代烷基等。作为L的烷基,优选碳原子数为1 20的烷基,可列举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异 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正戊基、新戊基、异戊基、正己基、正庚基、正辛基、正 癸基、正壬基、正癸基、正十二烷基、正十二烷基、正十三烷基、正十四烷基、正十五烷基、正 十六烷基、正十七烷基、正十八烷基、正十九烷基、正二十烷基等。优选甲基、乙基、异丙基、 叔丁基或异丁基。作为L的卤代烷基,优选碳原子数为1 20的卤代烷基,可列举例如氟甲基、二
氟甲基、三氟甲基、氯甲基、二氯甲基、三氯甲基、溴甲基、二溴甲基、三溴甲基、碘甲基、二碘 甲基、三碘甲基、氟乙基、二氟乙基、三氟乙基、四氟乙基、五氟乙基、氯乙基、二氯乙基、三氯 乙基、四氯乙基、五氯乙基、溴乙基、二溴乙基、三溴乙基、四溴乙基、五溴乙基、全氟丙基、全 氟丁基、全氟戊基、全氟己基、全氟辛基、全氟十二烷基、全氟十五烷基、全氟二十烷基、全氯 丙基、全氯丁基、全氯戊基、全氯己基、全氯辛基、全氯十二烷基、全氯十五烷基、全氯二十烷 基、全溴丙基、全溴丁基、全溴戊基、全溴己基、全溴辛基、全溴十二烷基、全溴十五烷基、全 漠.~ 十焼基等o作为L的芳烷基,优选碳原子数为7 20的芳烷基,可列举例如苄基、(2-甲基苯 基)甲基、(3-甲基苯基)甲基、(4-甲基苯基)甲基、(2,3-二甲基苯基)甲基、(2,4-二 甲基苯基)甲基、(2,5_ 二甲基苯基)甲基、(2,6_ 二甲基苯基)甲基、(3,4_ 二甲基苯基) 甲基、(4,6_ 二甲基苯基)甲基、(2,3,4_三甲基苯基)甲基、(2,3,5_三甲基苯基)甲基、 (2,3,6_三甲基苯基)甲基、(3,4,5_三甲基苯基)甲基、(2,4,6_三甲基苯基)甲基、(2, 3,4,5_四甲基苯基)甲基、(2,3,4,6_四甲基苯基)甲基、(2,3,5,6-四甲基苯基)甲基、 (五甲基苯基)甲基、(乙基苯基)甲基、(正丙基苯基)甲基、(异丙基苯基)甲基、(正丁 基苯基)甲基、(仲丁基苯基)甲基、(叔丁基苯基)甲基、(正戊基苯基)甲基、(新戊基 苯基)甲基、(正己基苯基)甲基、(正辛基苯基)甲基、(正癸基苯基)甲基、(正癸基苯 基)甲基、(正十四烷基苯基)甲基、萘基甲基、蒽基甲基、苯基乙基、苯基丙基、苯基丁基、 二苯基甲基、二苯基乙基、二苯基丙基、二苯基丁基等。优选苄基。另外,可列举这些芳烷基 被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或碘原子等卤素原子所取代的碳原子数为7 20的卤代芳烷基寸。作为L的芳基,优选碳原子数为6 20的芳基,可列举例如苯基、2-甲苯基、3_甲 苯基、4-甲苯基、2,3-二甲苯基、2,4-二甲苯基、2,5-二甲苯基、2,6-二甲苯基、3,4-二甲 苯基、3,5-二甲苯基、2,3,4-三甲基苯基、2,3,5-三甲基苯基、2,3,6-三甲基苯基、2,4, 6-三甲基苯基、3,4,5_三甲基苯基、2,3,4,5_四甲基苯基、2,3,4,6_四甲基苯基、2,3,5, 6-四甲基苯基、五甲基苯基、乙基苯基、二乙基苯基、三乙基苯基、正丙基苯基、异丙基苯基、 正丁基苯基、仲丁基苯基、叔丁基苯基、正戊基苯基、新戊基苯基、正己基苯基、正辛基苯基、 正癸基苯基、正十二烷基苯基、正十四烷基苯基、萘基、蒽基等。优选苯基。另外,可列举这些芳烷基被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或碘原子等卤素原子所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 20的卤
代芳基等。作为L,优选氢原子、烷基或芳基,更优选氢原子或烷基,进一步优选烷基。通式(6)的T1为氧原子、硫原子、氮原子或磷原子,优选氮原子或氧原子,更优选 氧原子。通式(6)的t表示T1的原子价,T1为氧原子或硫原子时,t为2,T1为氮原子或磷 原子时,t为3。通式(6)的R6表示卤素原子、吸电子性基、含有卤素原子的基团、含有吸电子性基 团的基团,表示含有吸电子性基团的基团或吸电子性基团、R6为多个时,它们可以相同或不 同。作为吸电子性的指标,已知Hammett规则的取代基常数ο等,可举出Hammett规则的 取代基常数ο为正的官能团作为吸电子性基团。作为R6的卤素原子,可列举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等。作为R6的吸电子性基团,可列举氰基、硝基、羰基、烃氧基羰基、砜基、苯基等。作为R6的含有卤素原子的基团,可列举卤代烷基、卤代芳烷基、卤代芳基、(卤代烷 基)芳基等卤代烃基;卤代烃氧基;卤代烃氧基羰基等。另外,作为R6的含有吸电子性基团 的基团,可列举氰化芳基等氰化烃基,硝基化芳基等硝基化烃基等。作为R6的卤代烷基,可列举氟甲基、氯甲基、溴甲基、碘甲基、二氟甲基、二氯甲基、 二溴甲基、二碘甲基三氟甲基、三氯甲基、三溴甲基、三碘甲基、2,2,2-三氟乙基、2,2,2-三 氯乙基、2,2,2-三溴乙基、2,2,2-三碘乙基、2,2,3,3,3-五氟丙基、2,2,3,3,3-五氯丙基、 2,2,3,3,3-五溴丙基、2,2,3,3,3-五碘丙基、2,2,2-三氟-1-三氟甲基乙基、2,2,2-三 氯-1-三氯甲基乙基、2,2,2-三溴-1-三溴甲基乙基、2,2,2-三碘-1-三碘甲基乙基、1, 1-双(三氟甲基)-2,2,2_三氟乙基、1,1-双(三氯甲基)-2,2,2_三氯乙基、1,1-双(三 溴甲基)-2,2,2_三溴乙基、1,1-双(三碘甲基)_2,2,2-三碘乙基等。作为R6的卤代芳基,可列举2-氟苯基、3-氟苯基、4-氟苯基、2,4_ 二氟苯基、2, 6- 二氟苯基、3,4-二氟苯基、3,5- 二氟苯基、2,4,6-三氟苯基、3,4,5-三氟苯基、2,3,5, 6-四氟苯基、五氟苯基、2,3,5,6_四氟-4-三氟甲基苯基、2,3,5,6_四氟_4_五氟苯基苯 基、全氟-1-萘基、全氟-2-萘基、2-氯苯基、3-氯苯基、4-氯苯基、2,4_ 二氯苯基、2,6_ 二 氯苯基、3,4-二氯苯基、3,5-二氯苯基、2,4,6-三氯苯基、3,4,5-三氯苯基、2,3,5,6-四 氯苯基、五氯苯基、2,3,5,6_四氯-4-三氯甲基苯基、2,3,5,6_四氯_4_五氯苯基苯基、全 氯-1-萘基、全氯-2-萘基、2-溴苯基、3-溴苯基、4-溴苯基、2,4_ 二溴苯基、2,6_ 二溴苯基、 3,4-二溴苯基、3,5-二溴苯基、2,4,6-三溴苯基、3,4,5-三溴苯基、2,3,5,6-四溴苯基、五 溴苯基、2,3,5,6_四溴-4-三溴甲基苯基、2,3,5,6_四溴-4-五溴苯基苯基、全溴-1-萘基、 全溴-2-萘基、2-碘苯基、3-碘苯基、4-碘苯基、2,4-二碘苯基、2,6-二碘苯基、3,4-二碘苯 基、3,5-二碘苯基、2,4,6-三碘苯基、3,4,5-三碘苯基、2,3,5,6-四碘苯基、五碘苯基、2,3, 5,6-四碘-4-三碘甲基苯基、2,3,5,6-四碘-4-五碘苯基苯基、全碘-1-萘基、全碘-2-萘 基等ο作为R6的(卤代烷基)芳基,可列举2_(三氟甲基)苯基、3_(三氟甲基)苯基、 4_(三氟甲基)苯基、2,6_双(三氟甲基)苯基、3,5_双(三氟甲基)苯基、2,4,6_三(三 氟甲基)苯基、3,4,5_三(三氟甲基)苯基等。
作为R6的氰基化芳基,可以列举2-氰基苯基、3-氰基苯基、4-氰基苯基等。作为R6的硝基化芳基,可以列举2-硝基苯基、3-硝基苯基、4-硝基苯基等。作为R6的烃氧基羰基,可举出烷氧基羰基、芳烷基氧基羰基、芳氧基羰基等,更具 体地说,可列举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正丙氧基羰基、异丙氧基羰基、苯氧基羰基等。作为R6的卤代烃氧基羰基,可举出卤代烷氧基羰基、卤代芳烷基氧基羰基、卤代芳 基氧基羰基等,更具体地说,可列举三氟甲氧基羰基、五氟苯氧基羰基等。作为R6,优选卤代烃氧基,更优选卤代烷基或卤代芳基,进一步优选氟化烷基、氟 化芳基、氯化烷基或氯化芳基,特别优选氟化烷基或氟化芳基。作为氟化烷基,优选氟甲基、 二氟甲基、三氟甲基、2,2,2-三氟乙基、2,2,3,3,3-五氟丙基、2,2,2-三氟-1-三氟甲基乙 基或1,1-双(三氟甲基)-2,2,2-三氟乙基、更优选三氟甲基、2,2,2-三氟-1-三氟甲基乙 基或1,1-双(三氟甲基)-2,2,2-三氟乙基。氟化芳基优选2-氟苯基、3-氟苯基、4-氟苯 基、2,4-二氟苯基、2,6-二氟苯基、3,4-二氟苯基、3,5-二氟苯基、2,4,6-三氟苯基、3,4, 5-三氟苯基、2,3,5,6_四氟苯基、五氟苯基、2,3,5,6_四氟-4-三氟甲基苯基、2,3,5,6-四 氟-4-五氟苯基苯基、全氟-1-萘基或全氟-2-萘基,更优选3,5- 二氟苯基、3,4,5-三氟 苯基或五氟苯基。氯代烷基优选氯甲基、二氯甲基、三氯甲基、2,2,2-三氯乙基、2,2,3,3, 3-五氯丙基、2,2,2_三氯-1-三氯甲基乙基或1,1_双(三氯甲基)_2,2,2_三氯乙基。氯 代芳基优选4-氯苯基、2,6_ 二氯苯基、3,5- 二氯苯基、2,4,6_三氯苯基、3,4,5-三氯苯基 或五氯苯基。通式(7)的T2为氧原子、硫原子、氮原子或磷原子,优选氮原子或氧原子,更优选 氧原子。通式(7)的s表示T2的原子价,T2为氧原子或硫原子时,s为2,T2为氮原子或磷 原子时,s为3。通式(7)的R7表示烃基或卤代烃基。作为R7的烃基,可举出烷基、芳烷基、芳基 等,作为L的烷基、芳烷基、芳基可例示已经例示的基团。作为R7的卤代烃基,可举出卤代 烷基、卤代芳烷基、卤代芳基、(卤代烷基)芳基等卤代烃基等,作为R6的卤代烷基、卤代芳 基、(卤代烷基)芳基可以例示已经例示的基团。作为R7,优选卤代烃基,更优选氟化烃基。作为成分(bl)的通式(5)所表示的化合物,作为M3为锌原子的化合物,可列举二
甲基锌、二乙基锌、二正丙基锌、二异丙基锌、二正丁基锌、二异丁基锌、二正己基锌等二烷 基锌;二苯基锌、二萘基锌、双(五氟苯基)锌等二芳基锌;二烯丙基锌等二烯基锌;双(环 戊二烯基)锌;氯化甲基锌、氯化乙基锌、氯化正丙基锌、氯化异丙基锌、氯化正丁基锌、氯 化异丁基锌、氯化正己基锌、溴化甲基锌、溴化乙基锌、溴化正丙基锌、溴化异丙基锌、溴化 正丁基锌、溴化异丁基锌、溴化正己基锌、碘化甲基锌、碘化乙基锌、碘化正丙基锌、碘化异 丙基锌、碘化正丁基锌、碘化异丁基锌、碘化正己基锌等商代烷基锌;氟化锌、氯化锌、溴化 锌、碘化锌等卤代锌等。作为成分(bl)的通式(5)所示的化合物,优选二烷基锌,进一步优选二甲基锌、二
乙基锌、二正丙基锌、二异丙基锌、二正丁基锌、二异丁基锌或二正己基锌,特别优选二甲基 锌或二乙基锌。作为成分(b2)的通式(6)所示的化合物,可列举胺、膦、醇、硫醇、酚、苯硫酚、萘酚、萘基硫醇、羧酸化合物等。作为胺,可举出二(氟甲基)胺、双(二氟甲基)胺、双(三氟甲基)胺、双(2,2, 2-三氟乙基)胺、双(2,2,3,3,3-五氟丙基)胺、双(2,2,2-三氟-1-三氟甲基乙基)胺、 双(1,1-双(三氟甲基)-2,2,2_三氟乙基)胺、双(2-氟苯基)胺、双(3-氟苯基)胺、双 (4-氟苯基)胺、双(2,6_ 二氟苯基)胺、双(3,5_ 二氟苯基)胺、双(2,4,6_三氟苯基) 胺、双(3,4,5_三氟苯基)胺、双(五氟苯基)胺、双(2-(三氟甲基)苯基)胺、双(3-(三 氟甲基)苯基)胺、双(4-(三氟甲基)苯基)胺、双(2,6_ 二(三氟甲基)苯基)胺、双 (3,5_ 二(三氟甲基)苯基)胺、双(2,4,6_三(三氟甲基)苯基)胺、双(2-氰基苯基) 胺、(3-氰基苯基)胺、双(4-氰基苯基)胺、双(2-硝基苯基)胺、双(3-硝基苯基)胺、双 (4-硝基苯基)胺、双(1H,IH-全氟丁基)胺、双(1H,IH-全氟戊基)胺、双(1H,IH-全氟己 基)胺、双(1H,IH-全氟辛基)胺、双(1H,IH-全氟十二烷基)胺、双(1H,IH-全氟十五烷 基)胺、双(1H,IH-全氟二十烷)胺等。另外,可举出将这些胺的氟变更为氯、溴或碘而成 的胺。作为膦,可举出将上述胺的氮原子变更为磷原子而成的化合物。这些膦,是通过将上述胺中的胺取代为膦而表示的化合物。作为醇,可举出氟甲醇、二氟甲醇、三氟甲醇、2,2,2-三氟乙醇、2,2,3,3,3-五氟 丙醇、2,2,2_三氟-1-三氟甲基乙醇、1,1_双(三氟甲基)-2,2,2_三氟乙醇、1H,1H-全氟丁 醇、1H,IH-全氟戊醇、1H,IH-全氟己醇、1H,IH-全氟辛醇、1H,IH-全氟十二烷醇、1H,IH-全 氟十五烷醇、1H,IH-全氟二十烷醇等。另外,可举出将这些醇的氟变更为氯、溴或碘而成的醇。作为硫醇,可举出将上述醇的氧原子变更为硫原子的化合物。这些硫醇,是通过将 上述醇中的醇取代为硫醇而表示的化合物。作为苯酚,可举出2-氟苯酚、3-氟苯酚、4-氟苯酚、2,4_ 二氟苯酚、2,6_ 二氟苯 酚、3,4-二氟苯酚、3,5-二氟苯酚、2,4,6-三氟苯酚、3,4,5-三氟苯酚、2,3,5,6-四氟苯酚、 五氟苯酚、2,3,5,6-四氟-4-三氟甲基苯酚、2,3,5,6-四氟-4-五氟苯基苯酚等。另外,可 举出将这些苯酚的氟变更为氯、溴或碘而成的苯酚。作为苯硫酚,可举出将上述苯酚的氧原子变更为硫原子而成的化合物。这些苯硫 酚是通过将上述苯酚中的苯酚取代为苯硫酚而表示的化合物。作为萘酚,可举出全氟-1-萘酚、全氟-2-萘酚、4,5,6,7,8-五氟-2-萘酚、2_ (三 氟甲基)苯酚、3-(三氟甲基)苯酚、4-(三氟甲基)苯酚、2,6_双(三氟甲基)苯酚、3, 5_双(三氟甲基)苯酚、2,4,6_三(三氟甲基)苯酚、2-氰基苯酚、3-氰基苯酚、4-氰基苯 酚、2-硝基苯酚、3-硝基苯酚、4-硝基苯酚等。另外,可举出将这些萘酚的氟变更为氯、溴或 碘而成的萘酚。作为萘硫醇,可举出将上述萘酚的氧原子变更为硫原子的化合物。这些萘硫醇,是 通过将上述萘酚中的萘酚取代为萘硫醇而表示的化合物。作为羧酸化合物,可举出例如五氟苯甲酸、全氟乙酸、全氟丙酸、全氟丁酸、全氟戊 酸、全氟己酸、全氟庚酸、全氟辛酸、全氟壬酸、全氟癸酸、全氟十一烷酸、全氟十二烷酸等。作为成分(b2)的通式(6)所表示的化合物,优选胺、醇或苯酚化合物,作为胺,优 选双(三氟甲基)胺、双(2,2,2_三氟乙基)胺、双(2,2,3,3,3_五氟丙基)胺、双(2,2,2-三氟-1-三氟甲基乙基)胺、双(1,1-双(三氟甲基)_2,2,2_三氟乙基)胺或双(五氟苯 基)胺,作为醇,优选三氟甲醇、2,2,2-三氟乙醇、2,2,3,3,3-五氟丙醇、2,2,2-三氟-1-三 氟甲基乙醇或1,1_双(三氟甲基)-2,2,2_三氟乙醇,作为苯酚,优选2-氟苯酚、3-氟苯 酚、4-氟苯酚、2,6- 二氟苯酚、3,5- 二氟苯酚、2,4,6-三氟苯酚、3,4,5-三氟苯酚、五氟苯 酚、2-(三氟甲基)苯酚、3-(三氟甲基)苯酚、4-(三氟甲基)苯酚、2,6_双(三氟甲基) 苯酚、3,5_双(三氟甲基)苯酚、2,4,6_三(三氟甲基)苯酚或3,4,5_三(三氟甲基)苯 酚。作为成分(b2)的通式(6)所表示的化合物,更优选双(三氟甲基)胺、双(五氟 苯基)胺、三氟甲醇、2,2,2_三氟-1-三氟甲基乙醇、1,1_双(三氟甲基)_2,2,2_三氟乙 醇、2-氟苯酚、3-氟苯酚、4-氟苯酚、2,6-二氟苯酚、3,5-二氟苯酚、2,4,6-三氟苯酚、3,4, 5_三氟苯酚、五氟苯酚、4-(三氟甲基)苯酚、2,6_双(三氟甲基)苯酚或2,4,6_三(三 氟甲基)苯酚,进一步优选3,5- 二氟苯酚、3,4,5-三氟苯酚、五氟苯酚或1,1-双(三氟甲 基)-2,2,2_三氟乙醇。作为成分(b3)的通式(7)所示的化合物,可举出水、硫化氢、胺、苯胺化合物等。作为胺,可列举甲基胺、乙基胺、正丙基胺、异丙基胺、正丁基胺、仲丁基胺、叔丁基 胺、异丁基胺、正戊基胺、新戊基胺、异戊基胺、正己基胺、正辛基胺、正癸基胺、正十二烷基 胺、正十五烷基胺、正二十烷胺等烷基胺;苄基胺、(2-甲基苯基)甲基胺、(3-甲基苯基) 甲基胺、(4-甲基苯基)甲基胺、(2,3-二甲基苯基)甲基胺、(2,4-二甲基苯基)甲基胺、 (2,5_ 二甲基苯基)甲基胺、(2,6_ 二甲基苯基)甲基胺、(3,4_ 二甲基苯基)甲基胺、(3,
5-二甲基苯基)甲基胺、(2,3,4_三甲基苯基)甲基胺、(2,3,5_三甲基苯基)甲基胺、(2, 3,6_三甲基苯基)甲基胺、(3,4,5_三甲基苯基)甲基胺、(2,4,6_三甲基苯基)甲基胺、 (2,3,4,5-四甲基苯基)甲基胺、(2,3,4,6-四甲基苯基)甲基胺、(2,3,5,6-四甲基苯基) 甲基胺、(五甲基苯基)甲基胺、(乙基苯基)甲基胺、(正丙基苯基)甲基胺、(异丙基苯 基)甲基胺、(正丁基苯基)甲基胺、(仲丁基苯基)甲基胺、(叔丁基苯基)甲基胺、(正戊 基苯基)甲基胺、(新戊基苯基)甲基胺、(正己基苯基)甲基胺、(正辛基苯基)甲基胺、 (正癸基苯基)甲基胺、(正十四烷基苯基)甲基胺、萘基甲基胺、蒽基甲基胺等芳烷基胺; 烯丙基胺;环戊二烯基胺等。另外,作为胺,可列举氟甲基胺、二氟甲基胺、三氟甲基胺、2,2,2_三氟乙基胺、2, 2,3,3,3-五氟丙基胺、2,2,2-三氟-1-三氟甲基乙基胺、1,1_双(三氟甲基)-2,2,2-三氟 乙基胺、全氟丙基胺、全氟丁基胺、全氟戊基胺、全氟己基胺、全氟辛基胺、全氟十二烷基胺、 全氟十五烷基胺、全氟二十烷胺等卤代烷基胺等。另外,可举出将这些的胺的氟变更为氯、 溴或碘而成的胺。作为苯胺化合物,可举出苯胺、萘基胺、蒽基胺、2-甲基苯胺、3-甲基苯胺、4-甲基 苯胺、2,3_ 二甲基苯胺、2,4_ 二甲基苯胺、2,5_ 二甲基苯胺、2,6_ 二甲基苯胺、3,4_ 二甲基 苯胺、3,5-二甲基苯胺、2,3,4-三甲基苯胺、2,3,5-三甲基苯胺、2,3,6-三甲基苯胺、2,4,
6-三甲基苯胺、3,4,5_三甲基苯胺、2,3,4,5_四甲基苯胺、2,3,4,6_四甲基苯胺、2,3,5, 6-四甲基苯胺、五甲基苯胺、2-乙基苯胺、3-乙基苯胺、4-乙基苯胺、2,3_ 二乙基苯胺、2, 4- 二乙基苯胺、2,5- 二乙基苯胺、2,6- 二乙基苯胺、3,4- 二乙基苯胺、3,5- 二乙基苯胺、2, 3,4-三乙基苯胺、2,3,5-三乙基苯胺、2,3,6-三乙基苯胺、2,4,6-三乙基苯胺、3,4,5-三乙基苯胺、2,3,4,5-四乙基苯胺、2,3,4,6-四乙基苯胺、2,3,5,6-四乙基苯胺、五乙基苯胺 等。另外,可列举将这些苯胺化合物的乙基变更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仲丁基、叔丁基、 正戊基、新戊基、正己基、正辛基、正癸基、正十二烷基、正十四烷基等而成的苯胺化合物等。另外,作为苯胺化合物,可举出2-氟苯胺、3-氟苯胺、4-氟苯胺、2,6_二氟苯胺、3, 5- 二氟苯胺、2,4,6_三氟苯胺、3,4,5-三氟苯胺、五氟苯胺、2-(三氟甲基)苯胺、3_(三氟 甲基)苯胺、4-(三氟甲基)苯胺、2,6_ 二(三氟甲基)苯胺、3,5_ 二(三氟甲基)苯胺、2, 4,6_三(三氟甲基)苯胺、3,4,5_三(三氟甲基)苯胺等。另外,可举出将这些苯胺化合 物的氟变更为氯、溴、碘等而成的苯胺化合物。作为成分(b3)的通式(7)所示的化合物,优选水、硫化氢、甲基胺、乙基胺、正丙基 胺、异丙基胺、正丁基胺、仲丁基胺、叔丁基胺、异丁基胺、正辛基胺、苯胺、2,6_ 二甲基苯胺、 2,4,6_三甲基苯胺、萘基胺、蒽基胺、苄基胺、三氟甲基胺、五氟乙基胺、全氟丙基胺、全氟丁 基胺、全氟戊基胺、全氟己基胺、全氟辛基胺、全氟十二烷基胺、全氟十五烷基胺、全氟二十 烷胺、2-氟苯胺、3-氟苯胺、4-氟苯胺、2,6- 二氟苯胺、3,5- 二氟苯胺、2,4,6-三氟苯胺、3, 4,5_三氟苯胺、五氟苯胺、2-(三氟甲基)苯胺、3-(三氟甲基)苯胺、4-(三氟甲基)苯胺、 2,6_双(三氟甲基)苯胺、3,5_双(三氟甲基)苯胺、2,4,6_三(三氟甲基)苯胺、或3, 4,5-三(三氟甲基)苯胺,特别优选水、三氟甲基胺、全氟丁基胺、全氟辛基胺、全氟十五烷 基胺、2-氟苯胺、3-氟苯胺、4-氟苯胺、2,6-二氟苯胺、3,5-二氟苯胺、2,4,6-三氟苯胺、3, 4,5_三氟苯胺、五氟苯胺、2-(三氟甲基)苯胺、3-(三氟甲基)苯胺、4-(三氟甲基)苯胺、 2,6_双(三氟甲基)苯胺、3,5_双(三氟甲基)苯胺、2,4,6_三(三氟甲基)苯胺、或3, 4,5_三(三氟甲基)苯胺,最优选水或五氟苯胺。作为成分(b4)的粒状载体,可以适宜地应用在聚合用催化剂制备用的溶剂或者 聚合溶剂中不溶的固体状物质,更优选使用多孔质的物质,进一步优选使用无机物质或有 机聚合物,特别优选使用无机物质。对于成分(b4)的粒状载体而言,优选粒径整体的粒状载体,成分(b4)的粒状载体 的粒径的体积标准的几何标准偏差优选为2. 5以下,更优选2. 0以下,进一步优选1. 7以 下。作为成分(b4)的粒状载体的无机物质,可举出无机氧化物、粘土、粘土矿物等。另 外,可以将它们的多种混合使用。作为无机氧化物,可举出SiO2, A1203、MgO、ZrO2, TiO2, B2O3> CaO, ZnO, BaO, ThO2, SiO2-MgO, SiO2-Al2O3、SiO2-TiO2, SiO2-V2O5, SiO2-Cr2O3、SiO2-TiO2-MgO 以及它们的 2 种以 上的混合物。在这些无机氧化物之中,优选SiO2和/或Al2O3,特别优选SiO2 ( 二氧化硅)。 此外,上述无机氧化物可以含有少量的 Na2CO3、K2CO3、CaCO3、MgCO3、Na2SO4、Al2 (SO4) 3、BaSO4、 KN03> Mg (NO3) 2> Al (NO3) 3> Na2O, K2O, Li2O等碳酸盐、硫酸盐、硝酸盐、氧化物成分。另外,在无机氧化物中,通常,在表面生成而存在羟基,但是作为无机氧化物,可以 使用表面羟基的活性氢被各种取代基所取代的改质无机氧化物。作为改质无机氧化物,可 举出与例如三甲基氯硅烷,叔丁基二甲基氯硅烷等三烷基氯硅烷;三苯基氯硅烷等三芳基 氯硅烷;二甲基二氯硅烷等二烷基二氯硅烷;二苯基二氯硅烷等二芳基二氯硅烷;甲基三 氯硅烷等烷基三氯硅烷;苯基三氯硅烷等芳基三氯硅烷;三甲基甲氧基硅烷等三烷基烷氧 基硅烷;三苯基甲氧基硅烷等三芳基烷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等二烷基二烷氧基
27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等二芳基二烷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等烷基三烷氧基硅 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等芳基三烷氧基硅烷;四甲氧基硅烷等四烷氧基硅烷;1,1,1,3,3, 3_六甲基二硅氮烷等烷基二硅氮烷;四氯硅烷;甲醇、乙醇等醇;苯酚;二丁基镁、丁基乙基 镁、丁基辛基镁等二烷基镁;丁基锂等烷基锂等接触的无机氧化物。还可以例示在与三烷基铝接触后,与二乙基胺和二苯基胺等二烷基胺、甲醇和乙 醇等的醇、苯酚接触的无机氧化物。另外,有时无机氧化物通过羟基彼此形成氢键来提高无机氧化物自身的强度。这 时,若表面羟基的活性氢全部被各种取代基所取代,则有时反而会导致粒子强度降低等。因 此,无机氧化物的表面羟基的活性氢没有全部取代的必要,适宜决定表面羟基的取代率即 可。改变表面羟基的取代率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作为该方法,例如,可以例示改变在接触 中使用的化合物的使用量的方法。作为粘土或粘土矿物,可举出高岭土、膨润土、木节粘土、蛙目粘土、铝石英、硅铁 石、叶腊石、滑石、云母群、蒙脱石、柱撑蒙脱石群、锂蒙脱石、锂皂石、皂石、蛭石、绿泥石群、 坡缕石、高岭石、珍珠陶土、地开石、多水高岭石等。其中优选蒙脱石、柱撑蒙脱石、锂蒙脱 石、锂皂石、皂石,进一步优选柱撑蒙脱石、锂蒙脱石。作为无机物质,优选使用无机氧化物。无机物质优选进行干燥实质上除去水分,优 选通过加热处理进行干燥了的物质。加热处理,通常对于目视不能确认水分的无机物质而 言,在温度100 1500°C的条件下进行,优选在100 1000°C的条件下实施,进一步优选 在200 800°C的条件下实施。加热时间优选为10分钟 50小时,更优选1小时 30小 时。作为加热干燥的方法,可举出在加热中以一定的流速流通干燥了的惰性气体(例如,氮 或氩等)的干燥方法,在减压下进行加热减压的方法等。无机物质的平均粒径通常为1 5000 μ m,优选为5 1000 μ m,更优选为10 500 μ m,进一步优选为10 100 μ m。细孔容量优选为0. lml/g以上,更优选0. 3 IOml/ go比表面积优选为10 1000m2/g,更优选100 500m2/g。作为成分(b4)的粒状载体的有机聚合物,优选具有活性氢的官能团或者具有非 质子供给性的路易斯碱性官能团的聚合物。作为具有活性氢的官能团,可列举伯氨基、仲氨基、亚氨基、酰胺基、酰胼基、脒基、 羟基、过氧羟基、羧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磺酸基、亚磺酸基、次磺酸基、硫醇基、硫甲酰 基、吡咯基、咪唑基、哌啶基、吲唑基、咔唑基等。优选伯氨基、仲氨基、亚氨基、酰胺基、亚氨 基、羟基、甲酰基、羧基、磺酸基、硫醇基。特别优选伯氨基、仲氨基、酰胺基或羟基。此外,这 些基团中,可以利用卤素原子、碳原子数为1 20的烃基取代。作为非质子供给性的路易斯碱性官能团、具有没有活性氢原子的路易斯碱部分的 官能团,可列举吡啶基、N-取代咪唑基、N-取代吲唑基、腈基、叠氮基、N-取代亚氨基、N, N-取代氨基、N, N-取代氨基氧基、N, N, N-取代胼基、亚硝基、硝基、硝基氧基、呋喃基、羰 基、硫代羰基、烷氧基、烷氧羰基、N,N-取代氨基甲酰基、硫代烷氧基、取代亚磺酰基、取代磺 酰基、取代磺酸基等。优选杂环基,进一步优选氧原子和/或环内具有氮原子的芳香族杂环 基。特别优选吡啶基、N-取代咪唑基、N-取代吲唑基,最优选吡啶基。此外,这些基团可以 利用卤素原子、碳原子数为1 20的烃氧基来取代。在有机聚合物中,对于具有活性氢的官能团或者非质子供给性的路易斯碱性官能团的含量,以构成每克有机聚合物的聚合物单元的官能团的摩尔量计,优选0.01 50mmol/g,更优选 0. 1 20mmol/go作为具有上述的活性氢的官能团或者具有非质子供给性的路易斯碱性官能团的 聚合物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举出使含有具有活性氢的官能团或者具有非质子供给性的路 易斯碱性官能团以及1个以上的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单体发生均聚合的方法;使该单体和 具有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其他单体发生共聚合的方法。这时,进一步优选还使具有2个以 上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交联聚合性单体一同共聚合的方法。作为上述的聚合性不饱和基,可举出乙烯基、烯丙基等烯基;乙炔基等炔基等。作为含有具有活性氢的官能团和1个以上的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单体,可举出 含有乙烯基的伯胺、含有乙烯基的仲胺、含有乙烯基的酰胺基化合物、含有乙烯基的羟基 化合物等。作为该单体的具体例,可列举N-(l-乙烯基)胺、N-(2-丙烯基)胺、N-(l-乙 烯基)-N-甲基胺、N-(2-丙烯基)-N-甲基胺、1-乙烯基酰胺基、2-丙烯基酰胺基、N-甲 基-(1-乙烯基)酰胺基、N-甲基-(2-丙烯基)酰胺基、乙烯基醇、2-丙烯-1-醇、3- 丁 烯-1-醇等。作为具有不含有活性氢原子的具有路易斯碱部分的官能团以及1个以上的聚合 性不饱和基团的单体,可举出乙烯基吡啶、乙烯基(N-取代)咪唑、乙烯基(N-取代)B引P坐寸。作为具有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其他单体,可举出例如乙烯、a _烯烃、芳香族乙烯 基化合物、环状烯烃等。作为该单体的具体例,可使用乙烯、丙烯、1-丁烯、1-己烯、4-甲 基-1-戊烯、苯乙烯、降冰片烯、二环戊二烯。这些单体可以使用2种以上。优选乙烯、苯乙 烯。另外,作为具有2个以上聚合性不饱和基的交联聚合性单体,可举出二乙烯基苯等。有机聚合物的平均粒径通常为1 5000iim,优选5 1000 ym,更优选10 500 iim。细孔容量优选为0. lml/g以上,更优选0. 3 10ml/g。比表面积优选为10 1000m2/g,更优选 50 500m2/g。有机聚合物优选进行干燥以便实质上除去水分,优选通过加热处理进行干燥了 的物质。对加热处理的温度而言,对于以目视不能确认水分的有机聚合物,通常为30 400°C,优选50 200°C,进一步优选70 150°C。加热时间优选10分钟 50小时,更优 选1小时 30小时。作为加热干燥的方法,可举出在加热中使干燥了的惰性气体(例如, 氮或氩等)以一定的流速流通进行干燥的方法、在减压下进行加热干燥的方法等。催化助剂成分(B)通过使成分(bl)、成分(b2)、成分(b3)和成分(b4)接触而形 成。作为成分(bl)、成分(b2)、成分(b3)和成分(b4))的接触顺序,可列举以下的顺序。<1>使成分(bl)与成分(b2)接触,使由该接触生成的接触物与成分(b3)接触,使 由该接触生成的接触物与成分(b4)接触。<2>使成分(bl)与成分(b2)接触,使由该接触生成的接触物与成分(b4)接触,使 由该接触生成的接触物与成分(b3)接触。<3>使成分(bl)与成分(b3)接触,使由该接触生成的接触物与成分(b2)接触,使 由该接触生成的接触物与成分(b4)接触。<4>使成分(bl)与成分(b3)接触,使由该接触生成的接触物与成分(b4)接触,使 由该接触生成的接触物与成分(b2)接触。
<5>使成分(bl)与成分(b4)接触,使由该接触生成的接触物与成分(b2)接触,使 由该接触生成的接触物与成分(b3)接触。<6>使成分(bl)与成分(b4)接触,使由该接触生成的接触物与成分(b3)接触,使 由该接触生成的接触物与成分(b2)接触。<7>使成分(b2)与成分(b3)接触,使由该接触生成的接触物与成分(bl)接触,使 由该接触生成的接触物与成分(b4)接触。<8>使成分(b2)与成分(b3)接触,使由该接触生成的接触物与成分(b4)接触,使 由该接触生成的接触物与成分(bl)接触。<9>使成分(b2)与成分(b4)接触,使由该接触生成的接触物与成分(bl)接触,使 由该接触生成的接触物与成分(b3)接触。<10>使成分(b2)与成分(b4)接触,使由该接触生成的接触物与成分(b3)接触, 使由该接触生成的接触物与成分(bl)接触。<11>使成分(b3)与成分(b4)接触,使由该接触生成的接触物与成分(bl)接触, 使由该接触生成的接触物与成分(b2)接触。<12>使成分(b3)与成分(b4)接触,使由该接触生成的接触物与成分(b2)接触, 使由该接触生成的接触物与成分(bl)接触。成分(bl)、成分(b2)、成分(b3)和成分(b4)的接触优选在惰性气体气氛下实施。 接触温度通常为-100 300°C,优选-80 200°C。接触时间通常为1分钟 200小时,优 选10分钟 100小时。另外,在接触中可以使用溶剂,也可以不使用而直接使化合物接触。使用溶剂时,使用与成分(bl)、成分(b2)、成分(b3)和成分(b4)及它们的接触物 不反应的溶剂。然而,如上所述,阶段性地使各成分的情况下,即使是与在某些阶段的某成 分反应的溶剂,只要该溶剂为与其他阶段的各成分不反应的溶剂,该溶剂也可以在其他阶 段中使用。也就是说,各阶段中的溶剂可以相互相同或不同。作为该溶剂,可举出例如脂 肪族烃溶剂、芳香族烃溶剂等非极性溶剂;商代物溶剂、醚系溶剂、醇系溶剂、苯酚系溶剂、 羰基系溶剂、磷酸衍生物、腈基系溶剂、硝基化合物、胺系溶剂、硫化合物等极性溶剂。作为 具体例,可举出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2,2,4_三甲基戊烷、环己烷等脂肪族烃溶剂; 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溶剂;二氯甲烷、二氟甲烷、氯仿、1,2_ 二氯乙烷、1,2_ 二溴乙 烷、1,1,2_三氯-1,2,2-三氟乙烷、四氯乙烯、氯苯、溴苯、邻二氯苯等卤代物溶剂;二甲基 醚、二乙基醚、二异丙基醚、二正丁基醚、甲基-叔丁基醚、苯甲醚、1,4_ 二噁烷、1,2-二甲氧 基乙烷、双(2-甲氧基乙基)醚、四氢呋喃、四氢吡喃等醚系溶剂;甲醇、乙醇、1-丙醇、2-丙 醇、1- 丁醇、2- 丁醇、2-甲基-1-丙醇、3-甲基-1- 丁醇、环己醇、苄基醇、乙二醇、丙二醇、 2-甲氧基乙醇、2-乙氧基乙醇、二甘醇、三甘醇、甘油等醇系溶剂;苯酚、对甲酚等苯酚系溶 剂;丙酮、乙基甲基酮、环己酮、乙酸酐、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N、 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等羰系溶剂;六甲基磷酸三胺、 磷酸三乙酯等磷酸衍生物;乙腈、丙腈、丁二腈、苯甲腈等腈系溶剂;硝基甲烷、硝基苯等硝 基化合物;吡啶、哌啶、吗啉等胺系溶剂;二甲基亚砜、环丁砜等硫化合物。成分(bl)、成分(b2)和成分(b3)接触而成的接触物(c),与成分(b4)发生接触 时,也就是上述的<1>、<3>、<7>的各方法中,作为制造接触物(c)时的溶剂(sl),优选上述 的脂肪族烃溶剂、芳香族烃溶剂或醚系溶剂。
另一方面,作为接触物(C)与成分(b4)接触时的溶剂(s2),优选极性溶剂。作为 显示溶剂的极性的指标,已知 ETN 值(C. Reichardt,“Solventsand Solvents Effects in Organic Chemistry", 2nd ed. , VCH Verlag (1988) ·)等,特别优选满足处于0. 8 彡 ETN 彡 0. 1 范围的溶剂。作为这样的极性溶剂,可举出例如二氯甲烷、二氯二氟甲烷氯仿,1,2_ 二氯乙烷、 1,2-二溴乙烷、1,1,2-三氯-1,2,2-三氟乙烷、四氯乙烯、氯苯、溴苯、邻二氯苯、二甲基醚、 二乙基醚、二异丙基醚、二正丁基醚、甲基叔丁基醚、苯甲醚、1,4_ 二噁烷、1,2-二甲氧基乙 烷、双(2-甲氧基乙基)醚、四氢呋喃、四氢吡喃、甲醇、乙醇、1-丙醇、2-丙醇、1-丁醇、2-丁 醇、2-甲基-1-丙醇、3-甲基-1-丁醇、环己醇,苄基醇、乙二醇、丙二醇、2-甲氧基乙醇、 2-乙氧基乙醇、二甘醇、三甘醇、丙酮、乙基甲基酮、环己酮、乙酸酐、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碳 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六 甲基磷酸三胺、磷酸三乙酯、乙腈、丙腈、丁二腈、苯甲腈、硝基甲烷、硝基苯、乙二胺、吡啶、 哌啶、吗啉、二甲基亚砜、环丁砜等。 作为溶剂(s2),进一步优选二甲基醚、二乙基醚、二异丙基醚、二正丁基醚、甲基叔 丁基醚、苯甲醚、1,4_ 二噁烷、1,2_ 二甲氧基乙烷、双(2-甲氧基乙基)醚、四氢呋喃、四氢 吡喃、甲醇、乙醇、I-丙醇、2-丙醇、1- 丁醇、2- 丁醇、2-甲基-1-丙醇、3-甲基-1- 丁醇、 环己醇、苄基醇、乙二醇、丙二醇、2-甲氧基乙醇、2-乙氧基乙醇、二甘醇、三甘醇,特别优选 二正丁基醚、甲基叔丁基醚、1,4-二噁烷、四氢呋喃、甲醇、乙醇、1-丙醇、2-丙醇、1-丁醇、 2- 丁醇、2-甲基-1-丙醇、3-甲基-1- 丁醇、环己醇,最优选四氢呋喃、甲醇、乙醇、1-丙醇、 2_丙醇。作为上述溶剂(s2),可以使用这些极性溶剂与烃溶剂的混合溶剂。作为烃溶剂,可 以使用作为脂肪族烃溶剂、芳香族烃溶剂而例示的化合物。作为极性溶剂与烃溶剂的混合 溶剂,可举出例如己烷/甲醇混合溶剂、己烷/乙醇混合溶剂、己烷/1-丙醇混合溶剂、己烷 /2-丙醇混合溶剂、庚烷/甲醇混合溶剂、庚烷/乙醇混合溶剂、庚烷/1-丙醇混合溶剂、庚 烷/2-丙醇混合溶剂、甲苯/甲醇混合溶剂、甲苯/乙醇混合溶剂、甲苯/1-丙醇混合溶剂、 甲苯/2-丙醇混合溶剂、二甲苯/甲醇混合溶剂、二甲苯/乙醇混合溶剂、二甲苯/1-丙醇 混合溶剂、二甲苯/2-丙醇混合溶剂等。优选己烷/甲醇混合溶剂、己烷/乙醇混合溶剂、 庚烷/甲醇混合溶剂、庚烷/乙醇混合溶剂、甲苯/甲醇混合溶剂、甲苯/乙醇混合溶剂、二 甲苯/甲醇混合溶剂、二甲苯/乙醇混合溶剂。进一步优选己烷/甲醇混合溶剂、己烷/乙 醇混合溶剂、甲苯/甲醇混合溶剂、甲苯/乙醇混合溶剂。最优选甲苯/乙醇混合溶剂。另 夕卜,在甲苯/乙醇混合溶剂中,乙醇比率的优选范围为10 50体积%,进一步优选为15 30体积%。使成分(bl)、成分(b2)和成分(b3)接触而形成接触物(C),再使接触物(C)与成 分(b4)接触时,即在上述的<1>、<3>、<7>的各方法中,作为溶剂(si)和溶剂(s2),可以都 使用烃溶剂。这时,优选成分(bl)、成分(b2)和成分(b3)接触后,直到所得接触物(c)与 成分(b4)接触时的时间较短。时间优选0 5小时,进一步优选0 3小时,最优选0 1 小时。另外,接触物(c)与成分(b4)接触的温度通常为-100°C 40°C,优选_20°C 20°C, 最优选-10°C 10°C。在上述的<2>、<5>、<6>、<8>、<9>、<10>、<11>、<12>情况下,可以任意使用上述的非极性溶剂、极性溶剂。优选非极性溶剂。原因可以认为是,对于成分(bl)与成分(b3)的 接触物、成分(bl)与成分(b2)的接触物与成分(b3)接触而成的接触物而言,一般来说相 对于非极性溶剂的溶解性低,因此这些接触物生成时,在反应体系内存在成分(b4)时,在 该接触物在成分(b4)的表面析出,更易于进行固定化。作为与每1摩尔成分(bl)的使用量对应的成分(b2)和成分(b3)的使用量,优选 满足下述的关系式(V)。|M3的原子价-成分(b2)的摩尔量-2X成分(b3)的摩尔量| ( 1 (V)另外,与1摩尔成分(bl)的使用量对应的成分(b2)的使用量优选为0. 01 1. 99 摩尔,更优选0. 1 1. 8摩尔,进一步优选0. 2 1. 5摩尔,最优选0. 3 1摩尔。对于与 1摩尔成分(bl)的使用量对应的成分(b3)的优选使用量、更优选使用量、进一步优选使用 量、最优选使用量而言,根据M3的原子价、与1摩尔的上述的成分(bl)的使用量对应的成 分(b2)的使用量以及上述关系式(1)来分别算出。对于成分(bl)和成分(b2)的使用量而言,来自催化助剂成分(B)中所含的成 分(bl)的金属原子,以每lg催化助剂成分(B)中所含的金属原子的摩尔数计,优选为 0. lmmol以上的量,更优选0. 5 20mmol的量。为了使反应更快进行,在上述那样的接触之后,可以附加以更高的温度加热工序。 在加热工序中,为了设定为更高温,优选使用沸点高的溶剂,进行加热工序时,可以将在接 触中使用的溶剂替换为其他沸点更高的溶剂。对于催化助剂成分⑶而言,这样的接触的结果,原料的成分(bl)、成分(b2)、成 分(b3)和/或成分(b4)可以以未反应物的形式残存,但是优选预先进行除去未反应物的 洗涤处理。这时的溶剂,可以与接触时的溶剂相同也可以不同。这样的洗涤处理优选在惰 性气体气氛下实施。接触温度,通常为-100 300°C,优选-80 200°C。接触时间通常为 1分钟 200小时,优选10分钟 100小时。另外,在这样的接触、洗涤处理之后,优选从生成物馏去溶剂,然后在0°C以上的温 度、减压条件下进行1小时 24小时的干燥。更优选在0°C 200°C的温度下进行1小时 24小时,进一步优选在10°C 200°C的温度下进行1小时 24小时,特别优选在10°C 160°C的温度下进行2小时 18小时,最优选在15°C 160°C的温度下进行4小时 18小 时。过渡金属化合物(A1)和过渡金属化合物(A2)的合计的使用量相对于每lg催化 助剂成分(B),通常为1 10000 u mol/g,优选10 1000 u mol/g,更优选20 500 u mol/在聚合用催化剂的制备中,除了过渡金属化合物(A1)、过渡金属化合物(A2)和催 化助剂成分(B)之外,可以使有机铝化合物(C)与其接触。对于有机铝化合物(C)的使用 量,相对于每1摩尔过渡金属化合物(A1)和过渡金属化合物(A2)的合计的摩尔数,以有机 铝化合物(C)的铝原子的摩尔数计,优选为0. 1 1000,更优选0.5 500,进一步优选1 100。作为有机铝化合物(C),可举出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正丙基铝、三正丁基铝、三
异丁基铝、三正己基铝、三正辛基铝等三烷基铝;二甲基氯化铝、二乙基氯化铝、二正丙基氯 化铝、二正丁基氯化铝、二异丁基氯化铝、二正己基氯化铝等二烷基氯化铝;甲基二氯化铝、
32乙基二氯化铝、正丙基二氯化铝、正丁基二氯化铝、异丁基二氯化铝、正己基二氯化铝等烷 基二氯化铝;二甲基氢化铝、二乙基氢化铝、二正丙基氢化铝、二正丁基氢化铝、二异丁基氢 化铝、二正己基氢化铝等二烷基铝氢化物;甲基(二甲氧基)铝、甲基(二乙氧基)铝、甲 基(二叔丁氧基)铝等烷基(二烷氧基)铝;二甲基(甲氧基)铝、二甲基(乙氧基)铝、 甲基(叔丁氧基)铝等二烷基(烷氧基)铝;甲基(二苯氧基)铝、甲基双(2、6_ 二异丙基 苯氧基)铝、甲基双(2、6_ 二苯基苯氧基)铝等烷基(二芳基氧基)铝;二甲基(苯氧基) 铝、二甲基(2、6_ 二异丙基苯氧基)铝、二甲基(2、6_ 二苯基苯氧基)铝等二烷基(芳基氧 基)铝等。这些有机铝化合物可以仅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二种类以上使用。作为有机铝化合物(C),优选三烷基铝,更优选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正丁基铝、 三异丁基铝、三正己基铝、三正辛基铝,进一步优选三异丁基铝、三正辛基铝。另外,在聚合用催化剂的制备中,除了过渡金属化合物(A1)、过渡金属化合物 (A2)和催化助剂成分⑶之外,可以使供电子性化合物⑶与其接触。对于供电子性化合 物(D)的使用量,相对于每1摩尔过渡金属化合物(A1)和过渡金属化合物(A2)的合计的 摩尔数,以供电子性化合物(D)的摩尔数计,优选为0.01 100,更优选0.1 50,进-步 优选0. 25 5。作为供电子性化合物(D),可举出三乙基胺、三正辛基胺。过渡金属化合物(A1)、过渡金属化合物(A2)、催化助剂成分(B)、根据需要的有机 铝化合物(C)和供电子性化合物(D)之间的接触,优选在惰性气体气氛下实施。接触温度 通常为-100 300°C,优选-80 200°C。接触时间通常为1分钟 200小时,优选30分 钟 100小时。另外,接触可以通过将各成分分别投入到聚合反应槽内,在聚合反应器内进 行。作为本发明的乙烯-a-烯烃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可列举通过气相聚合法、浆状聚 合法、本体聚合法等,使乙烯和a-烯烃发生共聚合的方法。优选气相聚合法,更优选连续 气相聚合法。作为在该聚合法中使用的气相聚合反应装置,通常为具有流动层型反应槽的 装置,优选具有扩大部的流动层型反应槽的装置。也可以在反应槽内设置有搅拌翼。聚合用催化剂,作为将各催化剂成分供给于聚合反应槽的方法,可以使用通常利 用氮、氩等惰性气体、氢、乙烯等在无水的状态下进行供给的方法,将各成分在溶剂中溶解 或稀释而在溶液或浆状态下进行供给的方法。将乙烯和a _烯烃气相聚合时,作为聚合温度,通常为不足乙烯- a _烯烃共聚物 熔融的温度,优选0 150°C,更优选30 100°C。在聚合反应槽中,可以导入惰性气体,也 可以导入作为分子量调节剂的氢。另外,可以导入有机铝化合物(C)、供电子性化合物(D)。作为在聚合中使用的a-烯烃,可列举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庚烯、 1"辛烯、I-壬烯、1-癸烯、I-十二烯、4-甲基-1-戊烯、4-甲基-1-己烯等碳原子数为3 20的a-烯烃。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优选1-丁烯、1-己烯、4-甲 基-1-戊烯、1-辛烯。作为乙烯和a-烯烃的组合,可举出乙烯/I-丁烯、乙烯/I-己烯、乙烯 /4-甲基-1-戊烯、乙烯/I-辛烯、乙烯/I- 丁烯/I-己烯、乙烯/I- 丁烯/4_甲基-1-戊烯、 乙烯/I- 丁烯/I-辛烯、乙烯/I-己烯/I-辛烯等,优选乙烯/I-己烯、乙烯/4_甲基-1-戊 烯、乙烯/I- 丁烯/I-己烯、乙烯/I- 丁烯/I-辛烯、乙烯/I-己烯/I-辛烯。另外,在乙烯和a-烯烃的共聚合中,根据需要可以在聚合反应槽中导入其他单体,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可以使该其他单体共聚合。作为该其他单体,可举出 二烯烃、环状烯烃、烯基芳香族烃、α,β-不饱和羧酸等。作为这些的的具体例,可列举例如1,5-己二烯、1,4-己二烯、1,4-戊二烯、1,7-辛 二烯、1,8-壬二烯、1,9-癸二烯、4-甲基-1,4-己二烯、5-甲基-1,4-己二烯、7-甲基-1, 6-辛二烯、5-乙叉基-2-降冰片烯、二环戊二烯、5-乙烯基-2-降冰片烯、5-甲基-2-降冰 片烯、降冰片二烯、5-亚甲基-2-降冰片烯、1,5-环辛二烯、5,8-内亚甲基六氢萘、1,3- 丁 二烯、异戊二烯、1,3-己二烯、1,3-辛二烯、1,3-环辛二烯、1,3-环己二烯等二烯烃;环戊 烯、环己烯、降冰片烯、5-甲基降冰片烯、5-乙基降冰片烯、5-丁基降冰片烯、5-苯基降冰片 烯、5-苄基降冰片烯、四环十二烯、三环癸烯、三环十一烷烯、五环十五烷烯、五环十六烷烯、 8-甲基四环十二烯、8-乙基四环十二烯、5-乙酰降冰片烯、5-乙酰氧降冰片烯、5-甲氧基羰 基降冰片烯、5-乙氧基羰基降冰片烯、5-甲基-5-甲氧基羰基降冰片烯、5-氰基降冰片烯、 8-甲氧基羰基四环十二烯、8-甲基-8-四环十二烯、8-氰基四环十二烯等的环状烯烃;苯 乙烯、2-苯基丙烯、2-苯基丁烯、3-苯基丙烯等的烯基苯、对甲基苯乙烯、间甲基苯乙烯、邻 甲基苯乙烯、对乙基苯乙烯、间乙基苯乙烯、邻乙基苯乙烯、2,4_ 二甲基苯乙烯、2,5-二甲 基苯乙烯、3,4_ 二甲基苯乙烯、3,5_ 二甲基苯乙烯、3-甲基-5-乙基苯乙烯、对叔丁基苯乙 烯、对仲丁基苯乙烯等烷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等双烯基苯、1-乙烯基萘等烯基萘等烯基芳 香族烃;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富马酸、马来酸酐、衣康酸、无水衣康酸、双环(2,2,1)-5_庚 烯-2,3_ 二羧酸等α,β-不饱和羧酸;α,β -不饱和羧酸的钠、钾、锂、锌、镁、钙等金属 盐;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异丙酯、丙烯酸叔丁酯、丙烯酸2-乙基 己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 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等α,β -不饱和羧酸烷基酯;马来酸/衣康酸等不饱和二羧 酸;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己酸乙烯酯、癸酸乙烯酯、月桂酸乙烯酯、硬脂酸乙烯酯、三氟 乙酸乙烯酯等乙烯基酯;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衣康酸单缩水甘油基 酯等不饱和羧酸缩水甘油基酯等。作为本发明的乙烯-α _烯烃共聚物的制造方法,优选以下方法使用过渡金属化 合物(Al)、过渡金属化合物(Α2)、催化助剂成分(B)、根据需要进一步使用的有机铝化合物 (C)和供电子性化合物(D),将少量的聚合烯烃(以下称为预聚合。)而得到的预聚合固体 成分用作聚合用催化剂成分或聚合用催化剂,将乙烯和α -烯烃共聚合的方法。作为在预聚合中可以使用的烯烃,可举出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 1-辛烯、4-甲基-1-戊烯、环戊烯、环己烯等。这些可以使用1种或2种以上组合。优选仅 使用乙烯,或者并用乙烯和α-烯烃,进一步优选仅使用乙烯或者将选自1-丁烯、1-己烯和 1-辛烯中的至少1种的α-烯烃与乙烯并用。预聚合固体成分中的被预聚合了的聚合物的含量,相对于每Ig催化助剂成分
(B),优选为0.01~ IOOOg,更优选0. 05 500g,进一步优选0. 1 200g。作为预聚合方法,可以是连续聚合法也可以是间歇式聚合法,例如,间歇式浆液聚 合法、连续式浆液聚合法、连续气相聚合法。作为在进行预聚合的聚合反应槽内投入过渡 金属化合物(Al)、过渡金属化合 物(A2)、催化助剂成分(B)、以及根据需要的有机铝化合物
(C)和供电子性化合物(D)的方法,通常可以使用利用氮、氩等惰性气体、氢、乙烯等在无 水状态下投入的方法,将各成分在溶剂中溶解或稀释而以溶液或浆液状态下投入的方法。
利用浆液聚合法进行预聚合的情况下,作为溶剂,通常可以使用饱和脂肪族烃化 合物,例如可列举丙烷、正丁烷、异丁烷、正戊烷、异戊烷、正己烷、环己烷、庚烷等。可以将这 些单独或者2种以上组合使用。作为饱和脂肪族烃化合物,优选在常压下的沸点为100°C以 下的化合物,更优选在常压下的沸点为90°C以下的化合物,进一步优选丙烷、正丁烷、异丁 烷、正戊烷、异戊烷、正己烷、环己烷。另外,利用浆液聚合法进行预聚合时,作为浆液浓度,相对于1升溶剂的催化助剂 成分(B)的量通常为0. 1 600g,优选0. 5 300g。预聚合温度通常为_20 100°C,优选 为0 80°C。预聚合中,聚合温度可以适宜变更。另外,在预聚合中的气相部的烯烃类的分 压通常为0. 001 2MPa,优选0. 01 IMPa。预聚合时间通常为2分钟 15小时。作为将预聚合了的预聚合固体催化剂成分供给于聚合反应槽的方法,通常可以使 用利用氮、氩等惰性气体、氢、乙烯等在无水的状态下进行供给的方法,将各成分在溶剂中 溶解或稀释而在溶液或浆液状态下进行供给的方法。在本发明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中,根据需要,可以含有公知的添加剂。作为该 添加剂,可列举例如抗氧化剂、耐候剂、润滑剂、抗结块剂、防静电剂、消雾剂、防滴剂、颜料、
填料等。本发明的乙烯_ α -烯烃共聚物可以通过公知的成型方法例如吹塑膜成型法、T型 模膜成型法等挤出成型法、中空成型法、射出成型法;压缩成型法等进行成型。作为成型方 法,优选使用挤出成型法、中空成型法、更优选挤出成型法,特别优选使用吹塑膜成型法、。本发明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可以成型为各种形态。成型品的形态没有特别限 定,可以在膜、片、容器(托盘、瓶等)等中使用。该成型品,优选用于食品包装材;医药品包 装材;半导体制品等包装中的电子部件包装材;表面保护材等用途中。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在成型加工时的挤出负荷、溶胀比和 机械性的强度方面优异。因此,T型模膜成型时的缩幅也能够降低。另外,挤出成型时的领 取性也良好。本发明的乙烯-α _烯烃共聚物,以改良缩幅差的乙烯系聚合物的缩幅作为目的, 可以适量掺合与以往的乙烯系聚合物中。例如在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等之类的乙烯系聚合 物中适量掺合本发明的乙烯-α -烯烃共聚物,可以大幅地改良缩幅。以下,根据实施例和比较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物性根据以下方法进行测定。(1)密度(d,单位Kg/m3)根据JIS K7112-1980中A法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此外,对试样进行JIS K6760-1995中记载的退火。(2)熔体流动速率(MFR,单位g/10分)基于JIS K7210-1995中规定的方法,以载荷21. 18N、温度190°C的条件利用A法 进行测定。(3)熔体流动速率比(MFRR)基于JIS K 7210-1995中规定的方法,对在试验载荷211. 82N、测定温度190°C的 条件下测定的熔体流动速率(H-MFR)进行测定,以及基于JISK7210-1995中规定的方法对 在载荷21. 18N和温度190°C的条件下测定的熔体流动速率(MFR)进行测定,再利用H-MFR除以MFR求得所需值。(4)溶胀比(SR)在(2)的熔体流动速率的测定中,在温度190°C、载荷21. 18N的条件下,从孔中以 15 20mm左右的长度挤出乙烯_ a _烯烃共聚物的流线,使该流线在空气中冷却,得到固 体状的流线。接着,在从该流线的挤出的上游侧前端开始约5mm的位置对流线的直径D (单 位mm)进行测定,算出将该直径D除以孔径2. 095mm(Do)而得的值(D/Do),作为溶胀比。(5)分子量分布(Mw/Mn、Mz/Mw)使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法,利用下述的条件⑴ ⑶,测定z平均分子量(Mz)、 重均分子量(Mw)和数均分子量(Mn),求出Mw/Mn和Mz/Mw。色谱图上的基线,设定为连接 与试样溶出峰出现相比保持时间充分地短的稳定的水平区域的点,以及与观测到溶剂溶出 峰相比保持时间充分地长的稳定的水平的区域的点而成的直线。(1)装置Waters 制 Waters 150C(2)分离柱T0S0H TSK gel GMH6-HT(3)测定温度140°C(4)淋洗液邻二氯苯(5)流量1.0mL/分(6)注入量500ii L(7)检测器差示折射(8)分子量标准物质标准聚苯乙烯(6)碳原子数为5以上的支链数(NlCB,单位1/1000C)利用碳核磁共振法,根据以下测定条件,测定碳核磁共振谱(13C_NMR),通过下述计 算方法求得。<测定条件>装置Bruker公司制 AVANCE600测定溶剂1,2- 二氯苯/I,2- 二氯苯-d4 = 75/25 (容积比)的混合液测定温度130°C测定方法质子去耦法脉冲宽度45度脉冲重复时间4秒测定标准三甲基硅烷总函数负的指数函数<计算方法>将在5 50ppm中观测到的所有峰的总和设为1000,求出在38. 22 38. 27ppm附 近具有峰尖的峰的峰面积。该峰的峰面积设定为从与在高磁场侧的峰邻接的谷的化学位 移开始,直到与在低磁场侧的峰邻接的谷的化学位移为止的范围内的信号的面积。需要说 明的是,在根据本条件进行的乙烯-1-辛烯共聚物的测定中,来自结合了碳原子数为6的支 链的次甲基碳的峰的峰尖的位置,处于38. 21ppm。(7)短支链数(Nscb,单位1/1000C)乙烯-a-烯烃共聚物中的短支链数由红外吸收图谱求得。需要说明的是,测定以及计算,根据文献(Die Makromoleculare Chemie,177,449 (1976)McRae,Μ. Α.,Madams, W. F.)记载的方法,利用来自α -烯烃的特性吸收来实施。红外吸收光谱利用红外分光光度 计(日本分光工业公司制FT-IR7300)进行测定。(8) g*利用上述式(II)求g*。此外,通过在135°C时在含有0.5重量%的作为防热劣化剂的丁基羟基甲苯(BHT) 的四氢化萘IOOml中溶解乙烯-α -烯烃共聚物IOOmg以制备样品溶液,利用乌氏粘度计求 出上述样品溶液与由仅含有0. 5重量%作为防热劣化剂的BHT的四氢化萘构成的空白溶 液测定降下时间,由此计算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相对粘度(nrel),再利用式(11_1)求 得[η];根据(5)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布的测定,利用式(II-II)求得[η] Gpc;根据(7)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短支链数的测定,利用式(II-III)求得& *。(9)熔融复数粘度(η*,单位Pa· sec)使用粘弹性测定装置(Rheometrics公司制Rheometrics MechanicalSpectrometer RMS-800),在下述测定条件下测定在190 °C时的熔融复数粘 度-角频率曲线,求得在角频率IOOrad/秒条件下测定的熔融复数粘度。该熔融复数粘度 越低,挤出成型时的挤出负荷越优异。〈测定条件〉几何平行盘盘直径25mm盘间隔1.5 2mm应变率5%角频率0.1 IOOrad/ 秒测定气氛氮(10)最高领取速度(MTV,单位m/分)使用东洋精机制作所制熔体张力测试机,以150°C的温度和0. 32g/分的挤出速度 的条件,从直径2. 095mm、长度8mm的孔中熔融挤出乙烯_ a _烯烃共聚物,利用领取辊以 6.3(m/分)/分的领取上升速度将该挤出了的已熔融的乙烯- α _烯烃共聚物领取为细丝 状。将细丝状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断裂时的领取速度作为最高领取速度。该值越高,挤 出成型时的领取性越优异。(11)冲击强度(单位kj/m2)根据ASTM D1822-68 进行测定。(12)特性松弛时间(τ,单位秒)使用粘弹性测定装置(Rheometrics公司制 RheometricsMechanicalSpectromete r RMS-800),在下述测定条件下测定130°C,150°C,170°C和190°C的熔融复数粘度_角频率 曲线,接着,由得到的熔融复数粘度-角频率曲线,利用Rheometrics公司制计算软件Rhios V. 4. 4. 4,制成190°C时的熔融复数粘度_角频率曲线的总曲线,求得特性松弛时间(τ )。<测定条件>几何平行盘盘直径25_
盘间隔1.5 2mm应变率5%角频率0.1 IOOrad/ 秒测定气氛氮(13)流动活化能量(Ea,单位kJ/mol)使用粘弹性测定装置(Rheometrics公司制Rheometrics MechanicalSpectrometer RMS-800),在下述测定条件下测定130°C、150°C、170°C和190°C的熔融复数粘度-角频率曲 线,接着,由得到的熔融复数粘度-角频率曲线,利用Rheometrics公司制计算软件Rhios V. 4. 4. 4,制作190°C的熔融复数粘度-角频率曲线的总曲线,求得活化能量(Ea)。<测定条件>几何平行盘盘直径25_盘间隔1.5 2mm应变率5%角频率0.1 IOOrad/ 秒测定气氛氮实施例1(1)固体催化剂成分的制备在经氮气置换了的具备搅拌机的反应器中,在氮气流通、300°C条件下加入经加热 处理的二氧化硅(Davison公司制Sylopol 948 ;50%体积平均粒径=55μπι ;细孔容量= 1.67ml/g;比表面积=325m2/g)2.8kg和甲苯24kg,并进行搅拌。然后,冷却至5°C后,保持 5°C的反应器的温度,用时30分钟将1,1,1,3,3,3-六甲基二硅氮烷0. 9kg与甲苯1. 4kg的 混合溶液滴入反应器。滴加结束后,在5°C下进行1小时搅拌,然后升温至95°C,在95°C下 搅拌3小时,进行过滤。将得到的固体生成物利用甲苯20. 8kg洗涤6次。然后,加入甲苯 7. Ikg制成浆液,静置一夜。在上述得到的浆液中,投入二乙基锌的己烷溶液(二乙基锌浓度50重 量% ) 1. 73kg和己烷1. 02kg,并进行搅拌。然后,冷却至5°C后,在保持反应器的温度5°C 的情况下用时60分钟滴加3,4,5-三氟苯酚0. 78kg与甲苯1. 44kg的混合溶液。滴加结束 后,在5°C下搅拌1小时,接着升温至40°C,在40°C下搅拌1小时。然后,冷却至22°C,在保 持反应器的温度为22°C的情况下用时1.5小时滴加水0. Ilkgo滴加结束后,在22°C下搅拌 1. 5小时,接着升温至40°C,在40°C下搅拌2小时,进一步升温至80°C,在80°C下搅拌2小 时。搅拌后,在室温下除去上清液直至残余量为16L,投入甲苯11. 6kg,接着升温至95°C,搅 拌4小时。搅拌后,在室温下除去上清液,得到固体生成物。将得到的固体生成物利用甲苯 20. 8kg洗涤4次,用己烷24升洗涤3次。然后通过进行干燥,得到固体催化剂成分。(2)预聚合催化剂成分的制备在预先进行氮气置换的内容积5升的带搅拌机的高压釜中,投入丁烷835g,然后 将高压釜升温至50°C,将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相当于过渡金属 化合物(A2)]60mg、消旋乙烯双(1-茚基)二苯氧基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A1)]0. 68g 以粉体形式投入,在50°C下进行75分钟搅拌。接着加入28g乙烯,在体系内稳定后,投入实施例1 (1)中得到的固体催化剂成分10. 6g,接着投入4. 2mL的三异丁基铝浓度为lmmol/ mL的三异丁基铝的庚烷溶液,引发聚合。一边连续供给氢浓度为0. 2%的乙烯与氢的混合 气体一边在50°C下进行100分钟的预聚合。聚合结束后,对乙烯、丁烷、氢等进行脱气,将剩 余固体在室温下干燥,得到相对于每lg固体催化剂成分含有16. 5g的聚乙烯的预聚合催化 剂成分。(3)聚合将减压干燥后经氩气置换了的5升的带搅拌机的高压釜内抽成真空,加入氢使其 分压为0. 051MPa,再加入1-己烯200mL、1065g 丁烷,将体系内的温度升温至70°C后,导入 乙烯使其分压为1.6MPa,使体系内稳定。气体色谱的结果是,在体系内的气体组成中,氢 =2. 65mol%。在其中投入1. 0ml的三乙基胺浓度为0. Immol/mL的三乙基胺的甲苯溶液, 然后投入2. OmL的三异丁基铝浓度为Immol/mL的三异丁基铝的庚烷溶液。接着,投入实 施例1(2)中得到的预聚合催化剂成分355mg。一边连续地供给乙烯/氢混合气体(氢= 0. 49mol%)以使聚合中的总压和气体中的氢浓度维持恒定,一边在70°C下进行220分钟的 聚合。然后,对丁烷、乙烯、氢进行脱气,得到乙烯-1-己烯共聚物117g。将得到的共聚物的 物性示于表1。实施例2(1)聚合将减压干燥后经氩气置换了的内容积3升的带搅拌机的高压釜内抽成真空,加入 氢使其分压为0. 03MPa,再加入180ml 1-己烯、650g作为聚合溶剂的丁烷,升温至70°C。然 后,加入乙烯使其分压达到1.6MPa以使体系内稳定。气体色谱分析的结果是,在体系内的 气体组成中,氢=1.84mol%。在其中加入作为有机铝化合物(C)的将浓度调整为lmol/1 的三异丁基铝的己烷溶液0.9ml。接着,投入浓度调整为Zymol/ml的消旋乙烯双(1-茚 基)二苯氧基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A1)]的甲苯溶液0. 5ml、浓度调整为0. lymol/ ml的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A2)]的甲 苯溶液0.8ml,接着投入上述实施例1(1)中得到的固体催化剂成分38. 7mg。一边连续地供 给乙烯/氢混合气体(氢=0. 25mol% ),以使聚合中的总压和气体中的氢浓度维持恒定, 一边在70°C下进行60分钟的聚合。然后,对丁烷、乙烯、氢进行脱气,得到乙烯-1-己烯共 聚物182g。将得到的共聚物的物性示于表1。实施例3(1)聚合将减压干燥后经氩气置换的内容积3升的带搅拌机的高压釜内抽成真空,加入氢 以使其分压为0.04MPa,加入200ml 1_己烯、作为聚合溶剂的丁烷650g,升温至70°C。然 后,加入乙烯以使其分压为1.6MPa,使体系内稳定。气体色谱分析的结果是,在体系内的气 体组成中,氢=2.21mol%。在其中投入作为有机铝化合物(C)的浓度调整为lmol/1的三 异丁基铝的己烷溶液0.9ml。接着,投入浓度调整为2i!m0l/l的消旋乙烯双(1_茚基)二 苯氧基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A1)]的甲苯溶液0. 3ml、浓度调整为0. 1 u mol/1的二 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A2)]的甲苯溶液 0.5ml,接着投入上述实施例1(1)中得到的固体催化剂成分16. 4mg。以使聚合中的总压和 气体中的氢浓度维持恒定,一边连续地供给乙烯/氢混合气体(氢=0. 25mol% ),一边在
39然后,对丁烷、乙烯、氢进行脱气,得到乙烯-1-己烯共聚物101g。 将得到的共聚物的物性示于表1。实施例4(1)聚合将减压干燥后经氩气置换了的内容积3升的带搅拌机的高压釜内抽成真空,加入 氢使其分压为0. 04MPa,加入1-己烯180ml、作为聚合溶剂的丁烷650g,升温至70°C。然后, 加入乙烯使其分压达到1. 6MPa以使体系内稳定。气体色谱分析的结果是,在体系内的气体 组成中,氢=2. 12mol%。在反应体系中投入作为有机铝化合物(C)的浓度调整为lmol/ 1的三异丁基铝的己烷溶液0. 9ml。接着,投入浓度调整为2 u mol/1的消旋乙烯双(1-茚 基)二苯氧基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A1)]的甲苯溶液0. 5ml、浓度调整为0. lymol/ ml的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A2)]的甲 苯溶液0.8ml,接着投入上述实施例1(1)中得到的固体催化剂成分29. 2mg。一边连续地供 给乙烯/氢混合气体(氢=0.27mol%)以使聚合中的总压和气体中的氢浓度维持恒定, 一边在70°C进行60分钟聚合。然后,对丁烷、乙烯、氢进行脱气,得到乙烯-1-己烯共聚物 189g。将得到的共聚物的物性示于表1。实施例5(1)聚合将减压干燥后经氩气置换了的内容积3升的带搅拌机的高压釜内抽成真空,加入 氢使其分压为0. 04MPa,再加入1-己烯160ml、作为聚合溶剂的丁烷650g,升温至70°C。然 后,加入乙烯使其分压为1.6MPa以使体系内稳定。气体色谱分析的结果是,在体系内的气 体组成中,氢=2.52mol%。在其中投入作为有机铝化合物(C)的浓度调整为lmol/1的三 异丁基铝的己烷溶液0. 9ml。接着,投入浓度调整为Zymol/ml的消旋乙烯双(1_茚基)二 苯氧基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A1)]的甲苯溶液0. 5ml、浓度调整为0. 1 u mol/1的二 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A2)]的甲苯溶液 0.8ml,接着投入上述实施例1(1)中得到的固体催化剂成分20. 6mg。一边连续地供给乙烯 /氢混合气体(氢=0.25mol%)以使聚合中的总压和气体中的氢浓度维持恒定,一边在 70°C下进行60分钟聚合。然后,对丁烷、乙烯、氢进行脱气,得到乙烯-1-己烯共聚物135g。 将得到的共聚物的物性示于表1。实施例6(1)聚合将减压干燥后经过氩气置换了的内容积3升的带搅拌机的高压釜内抽成真空,加 入氢使其分压为0. 06MPa,再加入1-己烯180ml、作为聚合溶剂的丁烷650g,升温至70°C。 然后,加入乙烯使其分压1. 6MPa以使体系内稳定。气体色谱分析的结果是,在体系内的气 体组成中,氢=3. 56mol%。在体系内投入作为有机铝化合物(C)的浓度调整为lmol/1的 三异丁基铝的己烷溶液0. 9ml。接着,投入浓度调整为2 u mol/1的消旋乙烯双(1-茚基) 二苯氧基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A1)]的甲苯溶液0. 5ml、浓度调整为0. lymol/ml的 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A2)]的甲苯溶 液0.8ml,接着投入上述实施例1(1)中得到的固体催化剂成分23. lmg。一边连续地供给乙 烯/氢混合气体(氢=0. 29mol%)以使聚合中的总压和气体中的氢浓度维持恒定,一边在
4070°C下进行60分钟聚合。然后,对丁烷、乙烯、氢进行脱气,得到乙烯-1-己烯共聚物118g。 将得到的共聚物的物性示于表1。实施例7(1)聚合将减压干燥后经过氩气置换的内容积3升的带搅拌机的高压釜内抽成真空,加入 氢使其分压为0. 08MPa,加入1-己烯180ml、作为聚合溶剂的丁烷650g,升温至70°C。然后, 加入乙烯使其分压为1. 6MPa以使体系内稳定。气体色谱分析的结果是,在体系内的气体组 成中,氢=4.99mol%。在其中投入作为有机铝化合物(C)的浓度调整为lmol/1的三异丁 基铝的己烷溶液0. 9ml。接着,投入浓度调整为2 u mol/ml的消旋乙烯双(1_茚基)二苯氧 基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A1)]的甲苯溶液0. 3ml、浓度调整为ly mol/ml的二苯基亚 甲基(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A2)]的甲苯溶液0.3ml, 接着投入上述实施例1(1)中得到的固体催化剂成分31. 8mg。一边连续地供给乙烯/氢混 合气体(氢=0.31mol% )以使聚合中的总压和气体中的氢浓度维持恒定,一边在70°C进 行60分钟聚合。然后,对丁烷、乙烯、氢进行脱气,得到乙烯-1-己烯共聚物97. lg。将得到 的共聚物的物性示于表1。实施例8(1)聚合将减压干燥后经氩气置换的内容积3升的带搅拌机的高压釜内抽成真空,加入氢 以使其分压为0. 04MPa,加入1-己烯180ml、作为聚合溶剂的丁烷650g,升温至70°C。然后, 加入乙烯使其分压为1. 6MPa以使体系内稳定。气体色谱分析的结果是,在体系内的气体组 成中,氢=2.41mol%。在其中投入作为有机铝化合物(C)的浓度调整为lmol/1的三异丁 基铝的己烷溶液0.9ml。接着,投入浓度调整为2 y mol/ml的消旋乙烯双(1_茚基)二苯 氧基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A1)]的甲苯溶液0. 45ml、浓度调整为0. 1 u mol/ml的二 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A2)]的甲苯溶液 0. 3ml,接着投入上述实施例1(1)中得到的固体催化剂成分9. 9mg。连续地供给乙烯/氢混 合气体(氢=0. 25mol% )以使聚合中的总压和气体中的氢浓度维持恒定,在70°C下进行 60分钟聚合。然后,对丁烷、乙烯、氢进行脱气,得到乙烯-1-己烯共聚物124. 4g。将得到 的共聚物的物性示于表1。实施例9(1)预聚合催化剂成分的制备在预先充满氮气的内容积5升的带搅拌机的高压釜内投入丁烷833g,然后将高 压釜升温至50°C,接着,加入乙烯28g,使体系内稳定。接着,另取50ml的烧瓶,在氮气氛 下在其中混合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 (A2)]57mg、消旋乙烯双(1-茚基)二苯氧基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Al)]0.67g、作为 有机铝化合物(C)的三异丁基铝的浓度为Immol/mL的三异丁基铝的己烷溶液4. lmL,在 50°C下进行4小时搅拌混合,得到溶液,将该得到的混合溶液投入到高压釜中。接着投入实 施例1中制备的固体催化剂成分10. 4g,引发聚合。一边连续供给氢浓度为0. 2%的乙烯和 氢的混合气体,一边在50°C下实施80分钟的预聚合。聚合结束后,对乙烯,丁烷,氢等进行 脱气,在室温下干燥残余固体,得到相对于每lg固体催化剂成分含有17. 5g的聚乙烯的预聚合催化剂成分。(2)聚合将减压干燥后经氩气置换了的3升的带搅拌机的高压釜内抽成真空,加入氢使其 分压为0. 035MPa,加入1-己烯180ml、丁烷650g,将体系内的温度升温至70°C后,导入乙 烯使其分压为1.6MPa,以使体系内稳定。气体色谱的结果是,在体系内的气体组成中,氢= 2. 15mol%。在体系内投入作为有机铝化合物(C)的三异丁基铝浓度为Immol/mL的三异丁 基铝的己烷溶液0.9mL。接着投入实施例9(1)中得到的预聚合催化剂成分363mg。一边连 续地供给乙烯/氢混合气体(氢=0. 24mol% )以使聚合中的总压和气体中的氢浓度维持 恒定,一边在70°C下进行60分钟聚合。然后,对丁烷、乙烯、氢进行脱气,得到乙烯-1-己烯 共聚物128g。将得到的共聚物的物性示于表1。实施例10(1)聚合将减压干燥后充满氩气的内容积3升的带搅拌机的高压反应釜内抽成真空,加入 氢使其分压为0. 028MPa,加入1- 丁烯55g、作为聚合溶剂的丁烷695g,升温至70°C。然后, 加入乙烯以使其分压为1.6MPa使体系内稳定。气体色谱分析的结果是,在体系内的气体组 成中,氢=1.3411101%,1-丁烯=2.311111%。在体系内投入作为有机铝化合物(C)的浓度 调整为lmol/1的三异丁基铝的己烷溶液0.9ml。接着,投入浓度调整为2 y mol/ml的消旋 乙烯双(1-茚基)二苯氧基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A1)]的甲苯溶液0. 5ml、浓度调整 为0. 1 y mol/ml的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 物(A2)]的甲苯溶液1ml,接着投入上述实施例1(1)中得到的固体催化剂成分10. lmg。连 续地供给乙烯/氢混合气体(氢=0. 38mol% )以使聚合中的总压和气体中的氢浓度维持 恒定,在70°C下进行60分钟聚合。然后,对丁烷、乙烯、氢进行脱气,得到乙烯-1- 丁烯共聚 物105g。将得到的共聚物的物性示于表1。实施例11(1)聚合将减压干燥后经氩气置换了的内容积3升的带搅拌机的高压釜内抽成真空,加入 氢使其分压为0. 058MPa,加入1- 丁烯45g、作为聚合溶剂的丁烷705g,升温至70°C。然后, 加入乙烯使其分压为1. 6MPa以使体系内稳定。气体色谱分析的结果是,在体系内的气体组 成中,氢=3. 21mol%,l-丁烯=2.82mol%。在体系中投入作为有机铝化合物(C)的浓度 调整为lmol/1的三异丁基铝的己烷溶液0.9ml。接着,投入浓度调整为2 y mol/1的消旋 二甲基亚甲基硅双(1-茚基)二氯化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A1)]的甲苯溶液0. 5ml 和浓度调整为0. lymol/1的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相当于过渡 金属化合物(A2)]的甲苯溶液1.0ml,接着投入上述实施例1(1)中得到的固体催化剂成分 8. 9mg。一边连续地供给乙烯/氢混合气体(氢=0. 77mol%)以使聚合中的总压和气体中 的氢浓度维持恒定,一边在70°C下进行60分钟聚合。然后,对丁烷、乙烯、氢进行脱气,得到 乙烯-1- 丁烯共聚物85g。将得到的共聚物的物性示于表1。实施例12(1)聚合将减压干燥后经过氩气置换的3升的带搅拌机的高压釜内抽成真空,加入氢使其分压为0. 03MPa,加入1-己烯120ml、丁烷650g,将体系内的温度升温至70°C后,导入乙烯 使其分压为l.OMPa,以使体系内稳定。气体色谱的结果是,在体系内的气体组成中,氢= 2. 37mol%。在体系中投入作为有机铝化合物(C)的三异丁基铝浓度为Immol/mL三异丁基 铝的己烷溶液0.9mL。接着,一边投入上述实施例9(1)中得到的预聚合催化剂成分289mg。 连续地供给乙烯/氢混合气体(氢=0. 24mol% )以使聚合中的总压和气体中的氢浓度维 持恒定,一边在70°C下进行120分钟聚合。然后,对丁烷、乙烯、氢进行脱气,得到乙烯-1-己 烯共聚物79g。将得到的共聚物的物性示于表1。实施例13(1)预聚合催化剂成分的制备在预先经过氮气置换的内容积5升的带搅拌机的高压釜中投入丁烷836g后,将 高压釜升温至50°C,接着加入乙烯28g,以使体系内稳定。接着,另取50ml的烧瓶,在氮气 氛下在其中混合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 (A2)]0. 25g、消旋乙烯双(1-茚基)二苯氧基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A1)]0. 52g、三异 丁基铝浓度为Immol/mL三异丁基铝的己烷溶液4. 3mL,在50°C下进行4小时搅拌,将所得 溶液投入高压釜。然后,进一步投入实施例1(1)中得到的固体催化剂成分10. 3g,引发聚 合。一边连续供给氢浓度为0. 2%的乙烯和氢的混合气体,一边在50°C下实施100分钟的 预聚合。聚合结束后,对乙烯、丁烷、氢等进行脱气,在室温下干燥残余固体,得到相对于每 Ig固体催化剂成分含有15. 9g的聚乙烯的预聚合催化剂成分。(2)聚合将减压干燥后经过氩气置换的3升的带搅拌机的高压釜内抽成真空,加入氢使其 分压为0. 08MPa,加入1-己烯180ml、丁烷650g,将体系内的温度升温至70°C后,导入乙烯 使其分压为1.6MPa,以使体系内稳定。气体色谱的结果是,在体系内的气体组成中,氢= 4.73mol%。在体系中投入作为有机铝化合物(C)的三异丁基铝浓度为Immol/mL三异丁 基铝的己烷溶液0.9mL。接着,投入上述实施例13(1)中得到的预聚合催化剂成分333mg。 一边连续地供给乙烯/氢混合气体(氢=0. 33mol% )以使聚合中的总压和气体中的氢浓 度维持恒定,一边在70°C下进行120分钟聚合。然后,对丁烷、乙烯、氢进行脱气,得到乙 烯-1-己烯共聚物78g。将得到的共聚物的物性示于表1。比较例1(1)聚合将减压干燥后充满氩气的内容积3升的带搅拌机的高压釜内抽成真空,加入氢使 其分压为0. 065MPa,加入1-丁烯50g、作为聚合溶剂的丁烷700g,升温至70°C。然后,加入 乙烯使其分压为1.6MPa以使体系内稳定。气体色谱分析的结果是,在体系内的气体组成 中,氢=3.6911101%,1-丁烯=2.09mol%。在体系中投入作为有机铝化合物(C)的浓度调 整为lmol/1的三异丁基铝的己烷溶液0.9ml。接着,投入浓度调整为2 μ mol/ml的消旋乙 烯双(1-茚基)二苯氧基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Al)]的甲苯溶液0.5ml、浓度调整 为2μ mol/ml的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 (A2)]的甲苯溶液0. 5ml,接着投入上述实施例1(1)中得到的固体催化剂成分21. 8mg。一边 连续地供给乙烯/氢混合气体(氢=0. 58mol% )以使聚合中的总压和气体中的氢浓度维 持恒定,一边在70°C下进行60分钟聚合。然后,对丁烷、乙烯、氢进行脱气,得到乙烯-1- 丁烯共聚物85g。将得到的共聚物的物性示于表1。比较例2(1)聚合将减压干燥后经过氩气置换的内容积3升的带搅拌机的高压釜内抽成真空,加入 氢使其分压为O.OSMPa,加入1-丁烯55g、作为聚合溶剂的丁烷695g,升温至70°C。然后, 加入乙烯使其分压为1. 6MPa以使体系内稳定。气体色谱分析的结果是,在体系内的气体组 成中,氢=3.68mol%,l-丁烯=2. 22mol%。在体系中投入作为有机铝化合物(C)的浓度 调整为lmol/1的三异丁基铝的己烷溶液0.9ml。接着,投入浓度调整为2 y mol/ml的消旋 乙烯双(1-茚基)二苯氧基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A1)]的甲苯溶液0. 5ml、浓度调整 为2 u mol/ml的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9-芴)二氯化锆[相当于过渡金属化合物 (A2)]的甲苯溶液1.0ml,接着投入上述实施例1(1)中得到的固体催化剂成分31. 3mg。一边 连续地供给乙烯/氢混合气体(氢=0. 80mol% )以使聚合中的总压和气体中的氢浓度维 持恒定,一边在70°C下进行60分钟聚合。然后,对丁烷、乙烯、氢进行脱气,得到乙烯-1- 丁 烯共聚物121g。将得到的共聚物的物性示于表1。比较例3(1)经改质的粒子的制造在经氮气置换了的5升的四口烧瓶中,加入四氢呋喃2升、二乙基锌的己烷 溶液(2M)1. 35升(2. 7mol),冷却至-50°C。用时25分钟在体系中滴加将五氟苯酚 251. 5g(l. 37mol)溶解于四氢呋喃390ml而成的溶液。滴加结束后,慢慢地将温度升至室 温,进行3小时搅拌。然后,加热至45°C,进行1小时搅拌。在冰浴中降温至20°C,用时1.4 小时滴加水37.72g(2.09mol)。其结果是分层为黄色透明液状物和黄色凝胶状物。滴加结 束后,进行2小时搅拌,加热至40°C,然后再搅拌1小时。室温下静置过夜,然后将黄色透明 液状物中的72重量%以及全部黄色凝胶状物,分别提取到经氮气置换了的各个烧瓶中,分 别馏去挥发性成分,减压、120°C下进行8小时干燥。然后,将来自黄色透明液状物的固形物 溶解于四氢呋喃3升中,再将其转移至已装入来自黄色凝胶状物的固形物的5升的烧瓶中。 在室温下,静置69小时,然后在120°C下进行8小时减压干燥。结果得到固体生成物374g。在氮气置换了的5升的四口烧瓶中,加入上述固体生成物374g、四氢呋喃3升, 进行搅拌。在氮气流、300°C条件下,在其中加入经加热处理的二氧化硅(Davison公司制 Sylopol948 ;平均粒径=61um ;细孔容量=1. 61ml/g ;比表面积=296m2/g) 282g。加热至 40°C,进行2小时搅拌后,使固体成分沉降,除去上层的浆液部分。作为洗涤操作,在体系中 投入3升四氢呋喃,搅拌后,使固体成分沉降,除去上层的浆液部分。将以上的洗涤操作重 复5次。利用玻璃滤器除去液体成分之后,在减压下于120°C进行8小时干燥,由此得到经 改质的粒子452g。(2)聚合将减压干燥后经氩气置换了的内容积3升的带搅拌机的高压釜内抽成真空,加入 氢使其分压为0. OOlMPa,加入丁烷680g、l- 丁烯70g,升温至70°C。然后,加入乙烯使其 分压为1.6MPa以使体系内稳定。气体色谱分析的结果是,在体系内的气体组成中,氢= 0.04mOl%,l-T.= 3.21mOl%。在体系中投入作为有机铝化合物(C)的将浓度调整为 lmmol/ml的三异丁基铝的庚烷溶液0. 9ml。接着,投入7. 9ml消旋乙烯双(1-茚基)二氯化铪浓度为0.84μπιΟ1/πι1、消旋乙烯双(1-茚基)二氯化锆浓度为0·06μπιΟ1/πι1、双(正 丁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锆浓度为0. 25 μ mol/ml的3种过渡金属化合物的混合甲苯溶液, 接着投入上述比较例4(1)中得到的经改质了的粒子14. Omg作为固体催化剂成分。一边供 给含有0. 09mol %氢的乙烯与氢的混合气体以使总压保持一定,一边在70°C下进行60分钟 聚合。其结果是得到乙烯-1-丁烯共聚物98g。将得到的共聚物的物性示于表1。表 1表 1 表1 (续)表1 (续)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挤出负荷、溶胀比和机械性的强度优良,且在熔融状态下的 分子链的松弛时间足够短的乙烯_ a “烯烃共聚物、以及将该共聚物挤出成型而成的成型 体。
权利要求
一种乙烯-α-烯烃共聚物,其具有基于乙烯的单体单元和基于碳原子数为3~20的α-烯烃的单体单元,密度d为860~950kg/m3,熔体流动速率MFR为1~100g/10分钟,重均分子量Mw与数均分子量Mn之比Mw/Mn为4~30,Z均分子量Mz与重均分子量Mw之比Mz/Mw为2~5,溶胀比SR为1.8以上,基于线性粘弹性测定而求得的特性松弛时间τ为0.01~10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乙烯_a-烯烃共聚物,基于13C_NMR测定的碳原子数为5以 上的支链数为每1000个碳原子中0. 1个以上。
3.一种成型体,其是将权利要求1 2中任一项所述的乙烯-a _烯烃共聚物挤出成型 而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乙烯-α-烯烃共聚物,其具有基于乙烯的单体单元和基于碳原子数为3~20的α-烯烃的单体单元,密度d为860~950kg/m3,熔体流动速率MFR为1~100g/10分钟,重均分子量Mw与数均分子量Mn之比Mw/Mn为4~30,Z均分子量Mz与重均分子量Mw之比Mz/Mw为2~5,溶胀比SR为1.8以上,基于线性粘弹性测定而求得的特性松弛时间τ为0.01~10秒。
文档编号C08F4/6592GK101878236SQ20088011846
公开日2010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30日
发明者川岛康丰, 越智直子, 野末佳伸 申请人: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