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单细胞分选和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的微流控芯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1281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用于单细胞分选和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包括依次叠放在一起并相互密封的四层结构,由上至下分别为顶盖、微阀控制层、阀片层以及流道层;所述微流控芯片的底部外置磁铁;

所述顶盖上设有一个样品入口、一个样品出口、三个气泵连接口以及若干个样品采集口;所述样品入口与下层的微阀控制层以及阀片层的进样孔贯通相连,并与流道层上主流道的加样孔连通;所述样品出口与下层的微阀控制层以及阀片层的出样口贯通相连,并与流道层上主流道的流出孔连通;所述各气泵连接口分别与微阀控制层上每条凹槽末端相应的气泵接口连通;所述各样品采集口分别与流道层上各分支流道相应的收集孔连通,贯穿微阀控制层和阀片层;

所述微阀控制层设有三条平行的阵列凹槽结构,每条凹槽包括多个相互连通的微阀控制结构单元,每条凹槽的末端设有一个气泵接口,各气泵接口分别位于顶盖上相应气泵连接口的下方;其中,一条凹槽设置在流道层的捕获区和裂解区之间相应微阀的上方,一条凹槽设置在流道层的裂解区和扩增区之间相应微阀的上方,另一条凹槽设置在流道层的扩增区和收集孔之间相应微阀的上方;

所述阀片层上设有一个进样孔和一个出样口,以及与流道层收集孔对应的若干收集口;

所述流道层上设有一条主流道以及与主流道相连的若干并联式排列的分支流道;主流道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加样孔和一个流出孔;每条分支流道包括捕获区、裂解区、扩增区以及收集孔,各部分之间用微阀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阀控制层上凹槽结构的宽度为20~100微米,高度为10~100微米;所述微阀控制结构单元由高度为20~100微米,边长为100~1000微米的正方 形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片层的厚度为10~50微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层的主流道,其高度为10~200微米,宽度为50~2000微米;分支流道的高度为15~100微米。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层的主流道,其高度为10~200微米,宽度为50~2000微米;分支流道的高度为15~100微米。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层的分支流道,其捕获区是长为30~400微米,宽为30~200微米的长方形结构;裂解区是长为200~2000微米,宽为100~1000微米的长方形结构;扩增区是长为400~4000微米,宽为200~2000微米的长方形结构;收集孔的直径为400~1000微米。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层的分支流道,其捕获区是长为30~400微米,宽为30~200微米的长方形结构;裂解区是长为200~2000微米,宽为100~1000微米的长方形结构;扩增区是长为400~4000微米,宽为200~2000微米的长方形结构;收集孔的直径为400~1000微米。

8.根据权利要求1、2、5、6、7任一项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层的分支流道上设置的微阀,其顶端距阀片层底面2~50微米,微阀深度为5~20微米。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层的分支流道上设置的微阀,其顶端距阀片层底面2~50微米,微阀深度为5~20微米。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层的分支流道上设置的微阀,其顶端距阀片层底面2~50微米,微阀深 度为5~20微米。

11.根据权利要求1、2、5、6、7、9、10任一项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微阀控制层、阀片层以及流道层由透明、隔水、隔气的弹性材料制成。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微阀控制层、阀片层以及流道层由透明、隔水、隔气的弹性材料制成。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微阀控制层、阀片层以及流道层由透明、隔水、隔气的弹性材料制成。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微阀控制层、阀片层以及流道层由透明、隔水、隔气的弹性材料制成。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