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生物可降解聚酯嵌段共聚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1085阅读:60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生物可降解聚酯嵌段共聚物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生物可降解聚酯嵌段共聚物。



背景技术:

生物可降解聚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可降解性,因此其在药物载体和组织工程等生物医学、工程塑料等领域获得广泛关注。但由于生物可降解聚酯脆性高、硬度大等因素使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单纯的生物可降解聚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其使用的需求。

端羟基聚硅氧烷是重要的有机硅中间体,利用羟基与其他基团的反应可将聚硅氧烷引入相应聚合物结构中,提高后者的柔韧性、耐热性、耐寒性和透光性等。与端羟基甲基聚硅氧烷相比,端羟基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含有乙烯基,不但能赋予改性聚合物更优异的耐高温性能和耐辐射性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进行聚合物的功能化,进而扩大其应用范围。本发明在生物可降解聚酯主链中引入了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含有乙烯基的聚硅氧烷-生物可降解聚酯嵌段共聚物,使合成的聚硅氧烷-生物可降解聚酯嵌段共聚物不仅保存了原有生物可降解聚酯的优良性能,而且可以有效改善材料的柔韧性、耐热性等,双键的存在为材料提供交联和功能化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甲基乙烯基羟基聚硅氧烷和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聚己内酯嵌段共聚物的红外光谱图。

图2为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聚己内酯嵌段共聚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图。

如图1所示,a为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聚己内酯嵌段共聚物(pcl-pmvs-pcl)嵌段共聚物的红外吸收光谱,b为pmvs的红外吸收光谱。对比后发现,pcl-pmvs-pcl中在1724cm-1处出现c=o吸收峰,而pmvs在此处没有吸收峰。pcl-pmvs-pcl中在2940cm-1和2869cm-1处出现-ch2-吸收峰,而pmvs在此处没有吸收峰。1599cm-1和1391cm-1处为si-c=c的吸收峰,1000-1125cm-1处为-si-o-si-键吸收峰,1250cm-1处为-si-ch3吸收峰。聚合反应前后,与si-c=c有关的吸收峰、-si-ch3吸收峰、-si-o-si-吸收峰没有变化,表明pmvs与pcl已发生聚合反应生成嵌段共聚物,即pcl-pmvs-pcl。

如图2所示,pcl-pmvs-pcl核磁谱图中,0~0.4ppm之间(a)为-si-ch3氢的化学位移,1.2~1.4ppm(e)、1.6~1.7ppm(d)、2.4ppm(c)、3.7ppm(g)、4.1ppm(f)均为-ch2-中氢的化学位移,6左右ppm(b)为乙烯基上氢的化学位移。采用1h-nmr表征的结果与ftir分析得到的结果相符,pmvs与pcl已经发生聚合反应生成嵌段共聚物,即pcl-pmvs-pcl。

具体实施方式

聚己内酯-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聚己内酯(pcl-pmvs-pcl)三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实施例1

在装有转子的反应瓶中加入己内酯(pcl)3.40ml,甲基乙烯基羟基聚硅氧烷(pmvs)2.57g,辛酸亚锡0.60ml,20ml甲苯为溶剂,在120℃的真空下反应24h,5倍甲苯体积量的石油醚沉降,过滤,用二氯甲烷(ch2cl2)将产物复洗,再次沉降,反复操作三次,将得到的产物抽滤,真空干燥过夜,最后所得白色粉末,即三嵌段聚己内酯-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聚己内酯共聚物(pcl-pmvs-pcl),所述反应投料摩尔比为,己内酯:甲基乙烯基羟基聚硅氧烷:辛酸亚锡=1:3.5:200。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生物可降解聚酯(PCL‑PMVS‑PCL)嵌段共聚物,采用甲基乙烯基羟基聚硅氧烷(PMVS)作为引发剂,在催化剂作用下引发生物可降解聚酯单体的开环聚合反应,得到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生物可降解聚酯嵌段共聚物。本发明首次在生物可降解聚酯主链中引入甲基乙烯基羟基聚硅氧烷,所合成的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生物可降解聚酯嵌段共聚物可与其它聚酯较好地共混相容。由于链段中甲基乙烯基聚硅氧优良的柔韧性和机械性能,因此可以用作聚乳酸、聚乙酸等生物可降解聚酯的增韧剂。同时所携带的乙烯基为交联和功能化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晓峰;任亚君;郭慧玲;张雪;崔心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春工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7.04.18
技术公布日:2017.07.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