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摩西球囊霉及其在促进植物磷吸收中的应用_2

文档序号:9780586阅读:来源:国知局
5mg的Cu (由 CuS〇4甜2〇提供)、50mg的 憐(由水合憐酸二氨巧提供),充分混匀,得到含憐培养基质。
[0044] 2、制备菌剂
[0045] 分别用Gm、Ga、Geb和化制备菌剂,方法均如下:
[0046] 挑取单个抱子,接种于lOOOg灭菌后的等体积混合的河沙与沸石的混合物中,并播 种20粒高梁种子,培养Ξ个月后(培养条件:溫度20-27°C,每天光照14小时,黑暗10小时), 收获沸石河沙混合物(其中含有抱子、被侵染根段及根外菌丝),即为菌剂。
[0047] 得到Gm菌剂、Ga菌剂、Geb菌剂和化菌剂。
[0048] 等体积混合的河沙与沸石的混合物灭菌后作为CK菌剂。
[0049] 二、菌剂对植物憐吸收的促进效果
[0050] 挑选大小一致且巧粒饱满的玉米种子,用1 %甲醒对种子进行表面消毒lOmin,再 W蒸馈水冲洗多次后于恒溫培养箱28°C催芽。
[0化1 ] 分组处理如下(每组设置4个花盆,前八组统称为试验组):
[0052] Gm-PO组:将1.33kg无憐培养基质装入花盆,然后表面撒上30g Gm菌剂,用消毒的 玻璃棒将菌剂与1cm厚培养基质混合均匀,然后放入0.67kg无憐培养基质并铺平,诱水,然 后每盆播种3粒催芽后的玉米种子,出苗后间留1株;
[0053] Gm-P50组:将1.33kg含憐培养基质装入花盆,然后表面撒上30g Gm菌剂,用消毒的 玻璃棒将菌剂与1cm厚培养基质混合均匀,然后放入0.67kg含憐培养基质并铺平,诱水,然 后每盆播种3粒催芽后的玉米种子,出苗后间留1株;
[0054] Ga-PO组:将1.33kg无憐培养基质装入花盆,然后表面撒上30g Ga菌剂,用消毒的 玻璃棒将菌剂与1cm厚培养基质混合均匀,然后放入0.67kg无憐培养基质并铺平,诱水,然 后每盆播种3粒催芽后的玉米种子,出苗后间留1株;
[0055] Ga-P50组:将1.33kg含憐培养基质装入花盆,然后表面撒上30g Ga菌剂,用消毒的 玻璃棒将菌剂与1cm厚培养基质混合均匀,然后放入0.67kg含憐培养基质并铺平,诱水,然 后每盆播种3粒催芽后的玉米种子,出苗后间留1株;
[0化6] Geb-PO组:将1.33kg无憐培养基质装入花盆,然后表面撒上30g Geb菌剂,用消毒 的玻璃棒将菌剂与1cm厚培养基质混合均匀,然后放入0.67kg无憐培养基质并铺平,诱水, 然后每盆播种3粒催芽后的玉米种子,出苗后间留1株;
[0化7] Geb-P50组:将1.33kg含憐培养基质装入花盆,然后表面撒上30g Geb菌剂,用消毒 的玻璃棒将菌剂与1cm厚培养基质混合均匀,然后放入0.67kg含憐培养基质并铺平,诱水, 然后每盆播种3粒催芽后的玉米种子,出苗后间留1株;
[005引Ds-PO组:将1.33kg无憐培养基质装入花盆,然后表面撒上30g Ds菌剂,用消毒的 玻璃棒将菌剂与1cm厚培养基质混合均匀,然后放入0.67kg无憐培养基质并铺平,诱水,然 后每盆播种3粒催芽后的玉米种子,出苗后间留1株;
[0059]化-P50组:将1.33kg含憐培养基质装入花盆,然后表面撒上30g化菌剂,用消毒的 玻璃棒将菌剂与1cm厚培养基质混合均匀,然后放入0.67kg含憐培养基质并铺平,诱水,然 后每盆播种3粒催芽后的玉米种子,出苗后间留1株;
[0060] CK-P0组:将1.33kg无憐培养基质装入花盆,然后表面撒上30g CK菌剂,用消毒的 玻璃棒将菌剂与1cm厚培养基质混合均匀,然后放入0.67kg无憐培养基质并铺平,诱水,然 后每盆播种3粒催芽后的玉米种子,出苗后间留1株;
[0061 ] CK-P50组:将1.33kg含憐培养基质装入花盆,然后表面撒上30g CK菌剂,用消毒的 玻璃棒将菌剂与1cm厚培养基质混合均匀,然后放入0.67kg含憐培养基质并铺平,诱水,然 后每盆播种3粒催芽后的玉米种子,出苗后间留1株;
[0062] 花盆随机摆放,试验期间每天诱水一次。
[0063] 培养条件:溫度20-30°C,自然光照。
[0064] 分组处理2个月后,将植株地上部、地下部根系分别收获,将根系用自来水和去离 子水冲洗干净。取〇.5g根系剪成1cm根段用于菌根侵染率测定。剩余的根系和地上部样品放 入信封纸袋,105°C杀青半小时后70°C烘干48小时,分别称量干重后分别粉碎并用于测定全 憐含量。
[0065] 分组处理2个月后,取花盆中混合均匀的培养基质测定抱子密度。
[0066] 全憐含量测定的方法:按照农业行业标准"NY/T 2421-2013植株全憐含量钢錬抗 比色法"测定。
[0067] 菌根侵染率测定方法:将根段用墨水醋染色方法化orst V,ArKlrew P C,化S W,et al.Ink and vinegar,a simple staining technique for arbuscular-mycorrhizal fungi.Applied and Environment! Microbiology,1998,64(12):5004~5007.)染色,取 30条根段制片,镜检进行菌根侵染率测定。菌根侵染强度分级标准(6个分级):0、大于0且小 于等于1 %、大于1 %且小于等于10 %、大于10 %且小于等于50 %、大于50 %且小于等于 90%,大于90%。丛枝丰度分级标准(Ξ个分级):0、大于0且小于等于50%、大于50%。把每 条根段按照上述分级定义,按加权平均方法计算整个根系的菌根侵染强度M% (代表整个根 系中真菌侵染的频度和侵染的强度)和整个根系的丛枝丰度A% (表示整个丛枝化根系中丛 枝结构的丰富程度)。
[0068] 抱子数的测定方法:称取20克培养基质,放入装有1000ml水的大烧杯中,揽拌,静 置10秒后过Ξ双层分样筛(上筛20目、中筛60目、下筛300目),用水收集300目筛子上的残留 物于培养皿中,在体式显微镜下观察抱子并计数。
[0069] 菌根效应(% )=试验组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根系的总干重(g)/相应CK组植物地 上部和地下部根系的总干重(g) X 100。
[0070] 植株吸憐量指的是植株地上部分的吸憐量。植株吸憐量(mg)=植株地上部的含憐 量(mg/g) X植株地上部的干重(g)。
[0071 ]菌根对植株吸憐量的贡献率(% )=(试验组植株吸憐量-相应CK组植株吸憐量)/ 试验组植株吸憐量XI00。
[0072] 试验数据用Microsoft Excel进行平均值计算并作图,用SAS统计分析软件 (Version 6.12)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5%水平下LSD多重比较检验各处理平均值之 间的差异显著性。
[0073] 分组处理2个月后,植株的照片见图2至图5。图2为Gm-PO组、Gm-P50组、CK-P0组和 CK-P50组的照片。图3为Ga-PO组、Ga-P50组、CK-PO组和CK-P50组的照片。图4为Geb-PO组、 Geb-P50组、CK-P0组和CK-P50组的照片。图5为Ds-PO组、DS-P50组、CK-P0组和CK-P50组的照 片。
[0074]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根系的侵染情况见表2。
[0075] 表2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根系的侵染情况
[0076]
[0077] 从表2可W看出,在每个憐水平处理中,Gm的侵染率、丛枝丰度、抱子数都显著高于 其他Ξ个菌种。
[0078]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见表3。
[0079] 表3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0080]
[0081] 由表3可见,在无憐或含憐环境中,均是接种Gm的玉米的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 显著高于CK对照和其他Ξ个接种处理,Gm的菌根效应也是最高的。
[0082]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吸收憐的影响见表4。
[0083] 表4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吸收憐的影响
[0084]
[0085] 由表4可见,在无憐或含憐环境中,均是接种Gm的玉米的吸憐量显著高于CK对照和 其他Ξ个接种处理,且Gm菌根对植株吸憐量的贡献率也是最高的(91.5%和61.7% )。
[0086] 上述结果表明,供试的四个丛枝菌根真菌中摩西球囊霉200705M的侵染率、丛枝丰 度、抱子数都显著高于其他Ξ个菌种,且其对玉米促生和吸收憐养分的菌根效应与菌根吸 憐贡献率都显著高于其他Ξ个菌种。
【主权项】
1. 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200705M,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 11662。2. 权利要求1所述摩西球囊霉在促进植物磷吸收中的应用。3. 权利要求1所述摩西球囊霉在促进植物生长中的应用。4. 一种菌剂,其活性成分为权利要求1所述摩西球囊霉。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权利 要求1所述摩西球囊霉与植物在同一培养基质中共培养,收获培养基质,即为所述菌剂。6. 权利要求4所述的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权利要求1所述摩西球囊霉与 植物在同一培养基质中共培养,收获培养基质,即为所述菌剂。7. 权利要求4或5所述菌剂在促进植物磷吸收中的应用。8. 权利要求4或5所述菌剂在促进植物生长中的应用。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株摩西球囊霉及其在促进植物磷吸收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摩西球囊霉(Glomus?mosseae)200705M,保藏登记号为CGMCC?NO.11662。本发明还保护摩西球囊霉200705M在促进植物磷吸收中的应用。本发明还保护摩西球囊霉200705M在促进植物生长中的应用。摩西球囊霉200705M能够显著增强植物根系对磷养分的吸收能力,促进玉米植株的生长。本发明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大价值。CGMCC NO.1166220151203
【IPC分类】A01N63/04, C12N1/14, C12R1/645, A01P21/00
【公开号】CN105543107
【申请号】CN201610023967
【发明人】张淑彬, 王幼珊, 殷小芳, 刘建斌, 武凤霞
【申请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公开日】2016年5月4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4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