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4648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含氮芳香族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对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发光层施加电场时会发出光的薄膜型器件。
背景技术
通常,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下面称作有机EL元件)的最简单的构造由发光层及夹着该层的一对对置电极构成。即,在有机EL元件中利用这样的现象:在两电极间施加电场时,电子从阴极注入,空穴从阳极注入,二者在发光层上再结合,发出光。近年来,人们开始开发使用有机薄膜的有机EL元件。尤其是为了提高发光效率,以提高从电极注入载流子的效率为目的而对电极的种类进行最优化,开发了将由芳香族二胺构成的空穴输送层和由8 —羟基喹啉铝络合物(下面称作Alq3)构成的发光层作为薄膜设置在电极间的元件,与以往使用蒽等的单晶的元件相比,发光效率大幅度改善,由此,有机EL元件的开发一直以使具有自发光、高速响应性的特点的高性能平板(显示器)实用化为目标而进行着。此外,作为提高元件发光效率的尝试,也对不使用荧光而使用磷光的情况进行了研究。设置有由上述芳香族二胺构成的空穴输送层和由Alq3构成的发光层的元件等许多元件都是用荧光发光的,但使用磷光发光,即利用由三重激发状态产生的发光,与以往使用荧光(单态)的元件相比,有望提高3 4倍左右的效率。为此目的,对以香豆素衍生物、二苯甲酮衍生物为发光层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但仅得到极低的辉度。此外,作为利用三重态的尝试,对使用铕络合物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但也未达到高效发光。近年来,进行了多个如专利文献I中列举的以发光的高效化、长寿命化为目的,以铱络合物等有机金属络合物为中心的对磷光发光掺杂剂材料的研究。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3-51589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313178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054809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9-246139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9-246140号公报为了得到高的发光效率,与前述掺杂剂材料同时使用的主体(host)材料就显得重要。作为主体材料而提出的代表性物质例如有专利文献2中介绍的咔唑化合物4,4’ 一双(9 一咔唑基)联苯(下面称作CBP)。CBP作为以三(2 —苯基吡啶)合铱络合物(下面称作Ir(ppy)3)的绿色磷光发光材料的主体材料使用时,由于其容易使空穴流动而不易使电子流动的特性,电荷平衡瓦解,过剩的空穴流到电子输送层侧,结果,Ir(ppy)3的发光效率降低。为在有机EL元件中得到高的发光效率,需要具有高的三重激发能且在两电荷(空穴和电子)注入输送特性中取得平衡的主体材料。还希望有在电化学上稳定、兼具高耐热性和优异的无定形稳定性的化合物,并有进一步的改良。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所示的吲哚并吲哚化合物,但该化合物被限定于作为有机晶体管材料的用途,没有公开作为有机EL材料、尤其是作为磷光主体材料的有用性。
权利要求
1.机电致发光元件,其基板上层积有阳极、多个有机层及阴极,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有机层中添加有下述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通式(I)中,A分别独立地表示碳数6 30的芳香族烃基或不包括4环以上的稠杂环的碳数3 30的芳香族杂环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通式(I)中,X为Ν-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通式(I)中,X为氧或硫。
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添加有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的层为选自发光层、空穴输送层及电子阻挡层中的至少一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添加有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的层为含有磷光发光掺 杂剂的发光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改善元件的发光效率、充分确保驱动稳定性且拥有简单的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有机EL元件)。该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在层积在基板上的阳极和阴极之间具有多个有机层,该有机层中的至少一层含有下述通式(1)表示的含氮芳香族化合物。式(1)中,X为N-A、氧或硫,A为烷基、环烷基、芳香族烃基或芳香族杂环基,R为氢、烷基、环烷基、芳香族烃基或芳香族杂环基。
文档编号C09K11/06GK103098253SQ20118004385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3日
发明者泽田雄一, 崛田正则, 松本惠 申请人:新日铁住金化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