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有机电致磷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80391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蓝光有机电致磷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有机半导体材料领域,其公开了一种蓝光有机电致磷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材料具有如下结构式:式中,R为氢原子、C1~C6的烷基或C1~C6的烷氧基;LK为铱金属配合物所含的辅助配体。本发明提供的蓝光有机电致磷光材料,其以2,3’-联吡啶为环金属配体主体结构,烷基、烷氧基的引入可以获得满意的能量传输效率和蓝光发光波长,而且可以产生一定的空间位阻效应,从而减少金属原子间的直接作用,减少三重态激子的自淬灭现象,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光转换效率;同时,同时,环金属配体上进行的Cl取代,可以改善发光性能,利于蒸镀,增加成膜型并提高器件的稳定性,提高了色纯度。
【专利说明】蓝光有机电致磷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有机半导体材料,尤其涉及一种蓝光有机电致磷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0002]有机电致发光是指有机材料在电场作用下,将电能直接转化为光能的一种发光现象。早期由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驱动电压过高、发光效率很低等原因而使得对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87年,美国柯达公司的Tang等人发明了以8-羟基喹啉铝(Alq3)为发光材料,与芳香族二胺制成均匀致密的高质量薄膜,制得了低工作电压、高亮度、高效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开启了对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研究的新序幕。但由于受到自旋统计理论的限制,荧光材料的理论内量子效率极限仅为25%,如何充分利用其余75%的磷光来实现更高的发光效率成了此后该领域中的热点研究方向。1997年,Forrest等发现磷光电致发光现象,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内量子效率突破了 25%的限制,使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入另一个新时期。
[0003]在随后的研究中,小分子掺杂型过渡金属的配合物成了人们的研究重点,如铱、钌、钼等的配合物。这类配合物的优点在于它们能从自身的三线态获得很高的发射能量,而其中金属铱(III)化合物,由于稳定性好,在合成过程中反应条件温和,且具有很高的电致发光性能,在随后的研究过程中一直占着主导地位。而为了使器件得到全彩显示,一般必须同时得到性能优异的红光、绿光和蓝光材料。与红光和绿光材料相比,蓝光材料的发展相对而言较滞后,提高蓝光材料的光转换效率和色纯度就成了人们研究的突破点。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光转换效率较高和色纯度较高的蓝光有机电致磷光材料。
[0005]本发明还提供该蓝光有机电致磷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0006]本发明还提供该蓝光有机电致磷光材料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作为发光材料的应用。
[0007]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种蓝光有机电致磷光材料,其特征在于,该材料具有如下结构式:
[0009]
【权利要求】
1.一种蓝光有机电致磷光材料,其特征在于,该材料具有如下结构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光有机电致磷光材料,其特征在于,R为C^C6的直链烷基或者C^C6的支链烷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光有机电致磷光材料,其特征在于,R为C1I6的直链烷氧基或者C1I6的支链烷氧基。
4.一种蓝光有机电致磷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将结构式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蓝光有机电致磷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R为C1i^C6的直链烷基或者C^c6的支链烷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蓝光有机电致磷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R为C1i^C6的直链烷氧基或者C1I6的支链烷氧基。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蓝光有机电致磷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为K2CO3或Na2CO3 ;所述碱的摩尔量为化合物D摩尔量的2飞倍。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蓝光有机电致磷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为四(三苯基膦)钯或二 (三苯基膦)二氯化钯,催化剂的摩尔量为化合物D摩尔量的0.05倍。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蓝光有机电致磷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溶剂为体积比为6:1的甲苯和水或者N,N- 二甲基甲酰胺和水的混合溶剂。
10.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蓝光有机电致磷光材料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材料的应用。
【文档编号】C09K11/06GK103666450SQ201210363797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6日
【发明者】周明杰, 王平, 张娟娟, 张振华 申请人: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海洋王照明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市海洋王照明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