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炭黑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4330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炭黑冷却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炭黑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炭黑冷却器。



背景技术:

通常的炭黑颗粒冷却是利用颗粒在输送过程中自然散热,这样的方法稳定性和可靠性都差。现有技术公开一种“炭黑快速冷却除尘装置”(公开号CN201065393,公开日2008-05-28),该炭黑快速冷却除尘装置包括筒体,筒体顶部设有炭黑进料口,筒体下部设有炭黑出料口,筒体内正对炭黑进料口设有向下倾斜着的筛板,筛板下的筒体壁上设有进风口,上方设有出风口,出风口处设有风机。该装置能够起到冷却炭黑颗粒的效果,但是该装置结构比较复杂,投资较大,且冷却效果并不好。

因此,我们急需设计一种炭黑冷却器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炭黑冷却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炭黑冷却器,包括循环泵和冷却箱,所述冷却箱上设有出风管、进风管和进料管,出风管和进风管位于冷却箱的两端,进料管安装在冷却箱的侧壁上,冷却箱的内部安装有第一冷却板、第二冷却板和第三冷却板,其中,第一冷却板的一端焊接在冷却箱的一侧侧壁上,第一冷却板的另一端与导料槽的进料端连接,导料槽的出料端与第二冷却板的一端焊接连接,第二冷却板的出料端与导料槽的进料端连接,导料槽的出料端与第三冷却板的一端连接,第三冷却板的另一端与炭黑出料管连接,炭黑出料管安装在冷却箱的侧壁上,导料槽安装在冷却箱的内侧壁上,第一冷却板、第二冷却板和第三冷却板均为中空板,第一冷却板和第二冷却板通过导水管连接,第二冷却板与第三冷却板通过导水管连接,所述循环泵的输出端通过导管与第一冷却板的输入端连接,循环泵的输入端与冷却液罐的输出端连接,冷却液罐的输入端通过导管与第三冷却板的输出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循环泵通过支架安装在冷却箱的侧壁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冷却板与地面的夹角为30度-45度,第二冷却板与地面的夹角为135度-150度,第三冷却板与第一冷却板互相平行。

优选的,所述冷却箱的底部设有底座。

优选的,所述进风管的进风口上设有过滤网。

优选的,所述第一冷却板、第二冷却板和第三冷却板规格相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该炭黑冷却器其上不但设置了由冷却箱、进风管和出风管构成的风冷冷却系统,其上还设置了由数个中空冷却板、循环泵和冷却液罐构成的水冷系统,风冷与水冷两者的配合使用,使得整个炭黑冷却器冷却效果极好,且整个冷却器结构简单,造价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炭黑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炭黑冷却器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中:1底座、2过滤网、3冷却液罐、4循环泵、5第二冷却板、6进料管、7进风管、8炭黑出料管、9第三冷却板、10导料槽、11冷却箱、12第一冷却板、13出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炭黑冷却器,包括循环泵4和冷却箱11,冷却箱11上设有出风管13、进风管7和进料管6,出风管13和进风管7位于冷却箱11的两端,进料管6安装在冷却箱11的侧壁上,冷却箱11的内部安装有第一冷却板12、第二冷却板5和第三冷却板9,其中,第一冷却板12的一端焊接在冷却箱11的一侧侧壁上,第一冷却板12的另一端与导料槽10的进料端连接,导料槽10的出料端与第二冷却板5的一端焊接连接,第二冷却板5的出料端与导料槽10的进料端连接,导料槽10的出料端与第三冷却板9的一端连接,第三冷却板9的另一端与炭黑出料管8连接,炭黑出料管8安装在冷却箱11的侧壁上,导料槽10安装在冷却箱11的内侧壁上,第一冷却板12、第二冷却板5和第三冷却板9均为中空板,第一冷却板12和第二冷却板5通过导水管连接,第二冷却板5与第三冷却板9通过导水管连接,循环泵4的输出端通过导管与第一冷却板12的输入端连接,循环泵4的输入端与冷却液罐3的输出端连接,冷却液罐3的输入端通过导管与第三冷却板9的输出端连接,循环泵4通过支架安装在冷却箱11的侧壁上,第一冷却板12与地面的夹角为30度-45度,第二冷却板5与地面的夹角为135度-150度,第三冷却板9与第一冷却板12互相平行,冷却箱11的底部设有底座1,进风管7的进风口上设有过滤网2,第一冷却板12、第二冷却板5和第三冷却板9规格相同。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需要冷却的炭黑从进料管6装进冷却箱11内,冷却箱11、进风管7和出风管13构成的风冷冷却系统,第一冷却板12、第二冷却板5、第三冷却板9、循环泵4和冷却液罐3构成的水冷冷却系统,装进冷却箱11内的炭黑顺着第一冷却板12、第二冷却板5和第三冷却板9从炭黑出料管8流出。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