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座位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6057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座位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具备前后座位的车辆的改良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在驾驶者乘坐的前部座位的后方设置后部乘员乘坐的后部座位的车辆,例如自动二轮车的技术是被公知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实开平3-67287号公报根据专利文献1的以往的车辆,是操作舵把的驾驶者坐在前部座位,后部乘员坐在后部座位的前后两人乘坐的踏板型二·三轮摩托车。
然而,对于二·三轮摩托车这样的车辆,期待不使其大型化而增加乘员数。因此,考虑到可以让多个后部乘员乘坐在后部座位。寻求即使在此情况下,也能确保后部乘员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技术,对于在前后具有座位的车辆,可以使多个后部乘员乘坐在后部座位的同时,可以确保后部乘员的舒适性,并且达到车辆的小型化。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车辆的座位构造,其特征在于,在驾驶者乘坐的前部座位的后方,设置具有后部乘员乘坐的左右的就座部的宽幅的后部座位,此后部座位具有对应左右的就座部的靠背,此靠背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向车宽度方向外侧的斜前方倾斜。
技术方案2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后部座位的各就座部之间以及靠背的中央,设置限制乘坐的后部乘员向车宽度方向的移动的突出部。
技术方案3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后部座位的各就座部前端向后方凹进。
技术方案4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前部座位具有驾驶者用就座部、驾驶者用靠背以及驾驶者用侧面支持的同时,在驾驶者用就座部的前部中央,设置限制乘坐的驾驶者向车宽度方向的移动的突出部。
技术方案5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后部座位的前端的宽度比前部座位的宽度还小。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由于在驾驶者乘坐的前部座位的后方,设置具有后部乘员乘坐的左右的就座部的宽幅的后部座位,左右两人的后部乘员可以乘坐在后部座位。
此外,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在后部座位具有对应左右的就座部的靠背,使此靠背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向车宽度方向外侧的斜前方倾斜。为使左右两位后部乘员以舒服的姿势乘坐在这样的后部座位中,应使身体沿着靠背的倾斜度边倾斜边倚靠而坐。即,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左边的后部乘员的身体向着左斜前方,右边的后部乘员的身体向着右斜前方。靠近前部座位配置宽幅的后部座位,在此后部座位即使乘坐有左右两位后部乘员,后部乘员的膝也不会顶到前方的前部座位。
因此,可以缩小前部座位和后部座位之间的距离。不需要扩大左右的就座部的间隔。可缩小车辆的全长以及全宽,达到小型化。并且,尽管前部·后部座位间的距离小,也可确保左右两位后部乘员的舒适性。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由于在后部座位的各就座部之间以及靠背的中央,设置限制乘坐的后部乘员向车宽度方向的移动的突出部,可以约束两位后部乘员向左右的移动,例如,在车辆转弯时等,后部乘员受到强的离心力。对此,由于可以通过突出部约束后部乘员向左右移动,可以将离心力的影响抑制至最小限度。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由于使后部座位的各就座部的前端向后方凹进,可以充分地保证就座的后部乘员的脚下的空间。进而可提高后部乘员的舒适性。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在前部座位具有靠背以及侧面支持的同时,在前部座位的就座部的前部中央,设置限制乘坐的驾驶者向车宽度方向的移动的突出部。通过靠背、侧面支撑件以及突出部可以充分地支持乘坐的驾驶者,并且通过侧面支撑件以及突出部可以约束驾驶者向左右的移动。例如,车辆转弯时等,驾驶者受到强的离心力。对此,由于可以通过侧面支撑件以及突出部约束驾驶者向左右的移动,可以将离心力的影响抑制至最小限度。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由于使后部座位的前端的宽度比前部座位的宽度还小,可以充分地确保就座的后部乘员的脚下的空间。进而,可以提高后部乘员的舒适性。


图1为从左前方看本发明的车辆的侧面图。
图2为从左前方看本发明的车辆的透视图。
图3为从左后方看本发明的车辆的透视图。
图4为本发明车辆的平面图。
图5为从左侧方看本发明的车辆的中央部以及后部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后部座位周围的透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后部座位周围的平面图。
图8为本发明的车辆的作用图。
图9为从左侧方看本发明的后备箱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后部座位的靠背和后备箱的结构图兼作用图。
图11为本发明的扶手支持部件的变形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附图,对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以下说明。并且,“前”、“后”、“左”、“右”、“上”、“下”按照从驾驶者来看的方向,Fr表示前侧,Rr表示后侧,L表示左侧,R表示右侧,CL表示车宽度中心(车体中心)。另外图面是在符号的对面看的。
图1是从左前方看本发明的车辆的侧面图,图2是从左前方看本发明的车辆的透视图,图3是从左后方看本发明的车辆的透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车辆的平面图。
车辆10是小型的四轮摩托车,在车体(车体框架)11上具有左右2个前轮12、12以及左右2个的后轮13、13,在车体11的前部具有舵把21式的控制方向机构20,在车体11的中央部具有前部座位30以及后部座位40,在车体11的后下部具有动力单元51,并且,还具有覆盖车体11前部的周围的前罩60,安装在前罩60的上部的挡风窗(window screen)71,从挡风窗71的上端向后方连续伸展,遮蔽前部、后部座位30、40上面的车顶72,覆盖车体11的后部的后罩73。
车顶72的支持构造,如图3所示,是通过左右的车顶侧柱81、81支持车顶72的构造。左右的车顶侧柱81、81,是从车体前部至车体后部弯曲成拱形的管状的车顶柱,是前部的前柱82、82和后部的后柱83、83的组合构造。
左右的前柱82、82是在车体前部从前罩60的上端向后上方延伸,在其上端之间架设前部横梁84的部件。挡风窗71设置在左右的前柱82、82之间。
左右的后柱83、83,是从设置在车体后部的左右的支持部件85、85的上端向上方延伸,从其上端再向前方延伸,将其前端用锚栓可拆下地安装在前柱82、82的后端的部件。86是在后柱83、83的后部上端之间架设的后部横梁。左右的支持部件85、85,通过螺栓87(参照图3)将左右的后柱83、83可拆下地安装在其上端,而对其支持。
通过在左右的前柱82、82、左右的后柱83、83以及前部·后部横梁84、86构成的框架上,可拆下地安装大致平板状的车顶72,而支持车顶72。
并且,左右的车顶侧柱81、81,也可以是一体地形成前柱82、82和后柱83、83的结构。另外,车顶侧柱81、81中,可以只是使前部和后部为管材构成的高刚性的部件,中央部为树脂材料构成的部件,可以是使这些的部件组合而成的构成。
如图4所示,车顶72的后端位于后部座位40的后方。车顶72的宽度,是和车宽度大致相同或者小一些的程度。车辆10的侧面开放,驾驶者、后部乘员可自由上下。
这样,由挡风窗71遮挡前部座位30前面的同时,可以由车顶72遮蔽前部座位30的上方和后部座位40的上方。可保护驾驶者和后部乘员免于淋雨。此外,在后部座位40放置物品时,也有利于避雨。此外,由于仅是车顶72侧面开放,尽管有车顶72,上下车也很方便。
图中,14是突出缘部、21是舵把,60是前罩,65a是变速杆,66a是停车杆(参照图4),91是头灯,92是方向指示灯,93是后视镜,94是前挡泥板,95是后挡泥板,96是加速踏板(参照图3),97是制动踏板(参照图3)。
图5是从左侧方看本发明的车辆的中央部以及后内部的剖视图。图6是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后部座位周围的透视图。图7是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后部座位周围的平面图。图8是本发明的车辆的作用图。
如图5所示,车辆10,使后部乘员乘坐的后部座位40接近驾驶者乘坐的前部座位30的后方而设置,在此后部座位40的后方,设置支持部件85、85,在乘员用靠背32以及支持部件85、85的后方设置后备箱100,在前部座位30的下方设置前部容纳箱111,并且在前部容纳箱111的下方设置燃料箱112。113是给油口。
左右的支持部件85、85是可拆下地安装在车体框架11的后部的短的支柱,起到扶手支持部件的作用。以下,将支持部件85、85说成“扶手支持部件85、85”。
后部座位40的座位高度,相对前部座位30的座位高度(hip point)高一些。
前部座位30可上下掀动,兼做封堵前部容纳箱111的顶盖。前部容纳箱111可以容纳头盔He等物品。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前部座位30具有驾驶者用的就座部31、靠背(背倚靠部)32以及左右的侧面支撑件33、33。驾驶者用就座部31在前部中央设置有限制乘坐的驾驶者向车宽度方向(左L、右R)移动的突出部34。
由驾驶者用靠背32、驾驶者用侧面支撑件33、33以及突出部34可充分地支持乘坐的驾驶者。并且,由侧面支撑件33、33以及突出部34可约束驾驶者向左右的移动。例如,在车辆10转弯时等,驾驶者受到强的离心力,对此,由于可以通过侧面支撑件33、33以及突出部34约束驾驶者向左右的移动,可以将离心力的影响抑制至最小限度。
另一方面,后部座位40,是在座位座垫41上具有左右的乘员用就座部42、42的宽幅座位,具有对应左右的就座部42、42的一个的乘员用靠背45和左右的乘员用的扶手(凭肘几)48、48。两位后部乘员M2、M2可乘坐在左右的乘员用就座部42、42上。这样,由于设置有具有左右的就座部42、42的宽幅的后部座位40,左右两位后部乘员M2、M2可乘坐在后部座位40上。
座位座垫41,前部中央呈现狭窄的平面视略呈台状的形状。即,在座位座垫41中,凹进一些的左右的乘员用就座部42、42之间,具有平坦的中央部43。其中央部43的前端43a接近前部座位30的后端附近。
相对中央部43的前端43a,左边的就座部42的前端42a的棱线(轮廓)边向左斜后方后退,边向后方以半径为r1的圆弧状凹进。此外,相对中央部43的前端43a,右边的就座部42的前端42a的棱线(轮廓)边向右斜后方后退,边向后方以半径为r1的圆弧状凹进。这样,左右的乘员用就座部42、42的前端42a、42a在后方凹成平面视圆弧状。由于使各就座位42、42的前端42a、42a向后方凹进,可充分地确保就座的后部乘员M2、M2的脚下的空间。进而,可以提高后部乘员M2、M2的舒适性。
此外座位座垫41在中央部43(各就座部42、42之间)设置限制就座的左右后部乘员M2、M2向车宽度方向的移动的突出部44。
如图7所示,后部座位40的前端43a的宽度W1,也即中央部43的前端43a的宽度W1比前部座位30的宽度W2(即,就座部31以及侧面支撑件33、33总共的宽度W2)还小,通过这样设置,可以充分地确保就座的后部乘员M2、M2的脚下的空间,进而,可提高后部乘员M2、M2的舒适性。
乘员用靠背45,相对于车辆10的行进方向(向前行驶方向)、即相对前方Fr向车宽度方向外侧的斜前方倾斜。具体的,在乘员用靠背45中,左边的靠背面46相对于车辆10的行进方向朝向左斜前方,右边的靠背面46相对于车辆10的行进方向朝向右斜前方。
更为具体的,如图7所示,设相对于车宽度中心线CL垂直的线、即向车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为Li,相对此直线Li,左边的靠背面46只向左后方倾斜出倾斜角α。相对直线Li,右边的靠背面46只向右后方倾斜出倾斜角α。这些的靠背面46、46向后方略凹成圆弧状。
在这样的后部座位40中,为使左右两位后部乘员M2、M2以舒服的姿势乘坐,应使身体沿着靠背45的倾斜度边倾斜边倚靠而坐。即,相对于车辆10的行进方向,左边的后部乘员M2的身体向着左斜前方,右边的后部乘员M2的身体向着右斜前方。靠近前部座位30配置宽幅的后部座位40,在此后部座位40即使乘坐有左右两位后部乘员M2、M2,后部乘员M2、M2的膝也不会顶到前方的前部座位30。
因此,可以缩小前部座位30和后部座位40之间的距离。不需要扩大左右的就座部42、42的间距。可缩小车辆10的全长以及全宽,达到小型化。并且,尽管前部·后部座位30、40间的距离小,也可确保左右两位后部乘员M2、M2的舒适性。
此外,乘员用靠背45在中央(左右的靠背面46、46之间)设置用于限制乘坐的后部乘员M2、M2向车宽度方向的移动的突出部47,突出部47是上下细长的部分。
由于在后部座位40的各就座部42、42之间以及靠背45的中央,设置限制乘坐的后部乘员M2、M2向车宽度方向的移动的突出部44、47,可以约束两位后部乘员M2、M2向左右的移动,例如,在车辆10转弯时等,后部乘员M2、M2受到强的离心力,对此,由于可以由突出部44、47约束后部乘员M2、M2向左右的移动,可以将离心力的影响抑制至最小限度。
如以上的说明可知,如图8所示,车辆10,驾驶者M1可乘坐在前部座位30,后部乘员M2、M2可乘坐在后部座位40而行进。各后部乘员M2、M2应稍向斜前方倾斜身体而乘坐在后部座位40,双脚向前部座位30的侧方伸出,放在底板64上。
并且,如图5~图7所示,上述左右一对的扶手支持部件85、85,是支持用于后部座位40的左右一对的扶手48、48的同时,通过铰链49可前后转动地支持后部座位40的靠背45的下部的部件。
通过设置在后部座位40的后方的扶手支持部件85、85,支持乘员用扶手48、48的同时,还可以可前后转动地支持乘员用靠背45。即,支持扶手48、48的扶手支持部件85、85兼做支持靠背45的支持部件。通过使支持部件85、85共用化,可使车体框架11简单化的同时,达到车辆10的轻量化。
另外,由于通过扶手支持部件85、85支持车顶侧柱81、81,扶手支持部件85、85除了支持扶手48、48以及靠背45,还兼做支持车顶侧柱81、81(参照图3)的支持部件。因此,可以使支持部件85、85进一步共用化,其结果,可使车体框架11简单化的同时,达到车辆10的轻量化。
接着,对后部座位40的靠背45和后备箱100的关系进行说明。
图9是从左侧方看本发明的后备箱的剖视图,图10是本发明的后部座位的靠背和后备箱的结构图兼作用图。
如图5以及图9所示,配置于乘员用靠背45的正后方的后备箱100,是安装在车体框架11的后端部的构件,是在上部开有上部开口101的同时,在后部开有后部开口102,开口面积大的后部容纳箱。
可由上部盖103覆盖上部开口101的同时,由后部盖104覆盖后部开口102。上部盖103是由平坦的板材构成,兼做放置物品的平台,在覆盖上部开口101时,成大致水平状态。
扶手支持部件85、85,通过铰链105可上下转动地支持上部盖103的前端部。扶手支持部件85、85除了支持扶手48、48以及靠背45,还兼做支持上部盖103的支持部件。因此,可进一步地使支持部件85、85共用化,其结果,使车体框架11简单化的同时,达到车辆10的轻量化。
另一方面,后部盖104的下端部,在后备箱100的后下端部通过铰链106安装成可前后转动。通过这样设置,构成上部盖103以及后部盖104向互相相反的方向打开的,所谓的双开门。
因此,如图9所示,通过将上部盖103以及后部盖104打开成双开门,可同时开放上部开口101和后部开口102。上部开口101和后部开口102是相互连通的开口,根据需要,通过同时开启上部盖103和后部盖104,由于可大开后备箱100的开口101、102而装入取出物品,容纳操作性良好。
如图10所示,乘员用靠背45的后面45a,在将靠背45向前方推倒时,相对闭锁状态的上部盖103的上表面103a成大致平坦状,靠背45可向前方推倒直至抵到座位座垫41。
在左右的扶手48、48之间以及左右的扶手支持部件85、85之间,可使向前方推倒时的靠背45的后表面45a以及上部盖103的上表面103a形成为连续的宽大的装载面107。因此,可容易地向车辆10中装入大的货物Ba。并且,在装载面107的左右两侧有扶手48、48以及扶手支持部件85、85,不必担心堆积在装载面上107上的货物Ba向侧方滑动。
图11(a)、(b)是本发明的扶手支持部件的变形例图。
(a)是表示在扶手支持部件85的后端,设置停车灯121、方向指示灯122等的各种附属品的侧面图。
(b)是表示通过树脂罩123覆盖扶手支持部件85的周围的侧面图。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此外,本发明对于实施方式,车辆10应该是至少具有1个前轮12以及左右2个后轮13、13的三轮摩托车、四轮摩托车。
本发明的车辆,特别适用于在设置于前部座位的后方的后部座位上,乘坐有多个后部乘员的小型的三轮摩托车、四轮摩托车。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的座位构造,其特征在于在驾驶者乘坐的前部座位的后方,设置具有后部乘员乘坐的左右的就座部的宽幅的后部座位,此后部座位具有对应左右的就座部的靠背,此靠背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向车宽度方向外侧的斜前方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座位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部座位的所述各就座部之间以及所述靠背的中央,设置限制乘坐的所述后部乘员向车宽度方向的移动的突出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座位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部座位的所述各就座部的前端向后方凹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座位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座位,具有驾驶者用就座部、驾驶者用靠背以及驾驶者用侧面支撑件的同时,在驾驶者用就座部的前部中央,设置限制乘坐的驾驶者向车宽度方向的移动的突出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座位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座位的前端的宽度比所述前部座位的宽度还小。
全文摘要
本发明对于在前后具有座位的车辆,可以在后部座位乘坐有多个后部乘员,可以确保后部乘员的舒适性,可以达到车辆的小型化。车辆的座位构造如下在驾驶者乘坐的前部座位(30)的后方,设置具有后部乘员(M2、M2)乘坐的左右的就座部(42、42)的宽幅的后部座位(40),在后部座位上,具有对应左右的就座部的靠背(45)。靠背相对于车辆(10)的行进方向向车宽度方向外侧的斜前方倾斜。在后部座位的各就座位之间以及靠背的中央,具有限制乘坐的后部乘员向车宽度方向的移动的突起部(44、47)。各就座部前端(42a、42a)向后方凹进。后部座位的前端(43a)的宽度(W1)比前部座位的宽度(W2)还小。
文档编号B60N2/24GK1603158SQ200410011990
公开日2005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30日
发明者藤原清隆, 杉冈浩一, 大坪守, 小泽英治, 齐藤俊一, 柴田弓夫, 井之川浩志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