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动力座椅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5473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车辆的动力座椅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动力座椅设备。
背景技术
JP2002-192996A (文献1)中公开了 一种已知的动力座椅设备。文 献l中所公开的动力座椅设备包括固定于车辆地板的下轨道;上轨道, 其由下轨道支撑成能够沿车辆的纵向滑动,并且其支撑车辆座椅;以及 螺杆,其设置在下轨道与上轨道之间使得沿上轨道能够滑动的方向延 伸。该动力的座椅设备还包括螺母构件,其固定至下轨道以与螺杆接 合;齿轮箱,其由上轨道支撑并连接至螺杆的一个端部;以及马达,其 将驱动力经由齿轮箱传递至螺杆。马达的旋转驱动螺杆旋转,从而使上 轨道沿车辆的纵向相对于下轨道滑动。
根据文献1,作为针对可能有很大的栽荷施加于车辆座椅的安全措 施,在螺杆处设置有两个垫團和套环,使得套环布置在两个垫團之间。 然后,通过在上轨道的侧面中制出两个切口并向内弯曲位于两个切口之 间的部分而形成的凹部面对垫围之间的部分,以便能够置于两个垫圏之 间。因此,施加于车辆座椅(具体地,上轨道)的过载荷经由与任何一 个垫围接触的凹部传递至下轨道,从而能够耐受过载荷。
然而,根据文献1,另外设置了两个垫围和套环,因而增加成本和 组装时间。
因此,需要一种用于车辆的动力座椅设备,其包括针对施加于车辆 座椅的过载荷而设置的便宜且构造简单的安全装置。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 一种用于车辆的动力座椅设备包括下轨 道,其设置在车辆g上;上轨道,其由所述下轨道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撑, 并且保持用于车辆的座椅;螺杆构件,其设置在所述下轨道与所述上轨道 之间并沿所述上轨道能够滑动的方向延伸;进给螺母构件,其与所述螺杆 构件啮合;固位构件,其固定至所述上轨道;保持构件,其由所述固位构 件保持;驱动单元,其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螺杆构件和所述a螺母 构件中的一个;以及第一和第二切开并抬起部,其分别形成在所述上轨道 的第一和第二纵向壁上,当栽荷沿所述螺杆构件和所述i^螺母构件的轴 向施加到所述螺杆构件和所述进给螺母构件中的一个上时,所述切开并抬 起部与所述保持构件接触,以将所述栽荷^t到所述上轨道,所述切开并 抬起部通过弯曲所述第 一和第二纵向壁的 一部分而形成。
根据上述创新,在没有增加新部件的情况下,仅通过切割和弯曲上 轨道的第一和笫二纵向壁的一部分就将施加到螺杆构件上的过栽荷分 散到上轨道。同时,保持螺杆构件的固位构件具有简单的结构,因而使 得可靠性提高。因为没有必要增加新部件,所以还使成本降低。此外, 在没有增加新部件的情况下,仅通过切割和弯曲上轨道的第一和第二纵 向壁的一部分就将施加到进给螺母构件上的过栽荷分散到上轨道。同 时,保持进给螺母构件的固位架具有简单的结构,因而使得可靠性提高。 因为没有必要增加新部件,所以还使成本降低。
所述动力座椅设备进一步包括齿轮箱,其安装在所述固位构件上并 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输出旋转构件,所述输出旋转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连 接至所述螺杆构件。所述进给螺母构件固定至所述下轨道,并且所述保持
配构件。所述驱动单元通过由所述齿轮箱支撑的所述输出旋转构件将旋转 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螺杆构件。并且,当载荷沿所述螺杆构件的轴向施加到 所述螺杆构件上时,所述第一和第二切开并抬起部与所述装配构件接触, 从而将所述载荷^t到所述上轨道。
根据上述发明,在没有增加新部件的情况下,仅通过切割和弯曲上 轨道的第一和第二纵向壁的一部分就将施加在螺杆构件上的过栽荷分 散到上轨道。同时,保持螺杆构件的固位构件具有简单的结构,因此使得可靠性提高。因为没有必要增加新部件,所以还使成本降低。
所述螺杆构件固定至所述下轨道,并且所述保持构件是支撑所述进给螺母构件的支撑构件。所述驱动单元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螺母构
件。并且,当载荷沿所述螺杆构件的轴向施加到所述i^螺母构件上时,所述笫一和第二切开并抬起部与作为所述固位构件的固位架接触,从而将所述栽荷^t到所述上轨道。
在没有增加新部件的情况下,仅通过切割和弯曲上轨道的第一和第二纵向壁的 一部分就将施加在进给螺母构件上的过栽荷分散到上轨道。同时,保持进给螺母构件的固位架具有简单的结构,因此使得可靠性提高。因为没有必要增加新部件,所以还使成本降低。
所述第一和第二切开并抬起部设置在所述装配构件或所述固位架的后端面附近。
在车辆碰撞发生在前侧因而碰撞影响相对较大并且座椅和固定至座椅的上轨道借助于惯性力继续向前运动的情况下,设置在上轨道上的切开并抬起部的前端面与装配构件或固位架的后端面接触,从而将栽荷分散到上轨道。可靠地限制了座椅向前的运动。因此,保护了保持螺杆构件的固位构件或者支撑进给螺母构件的固位架,因此使得可靠性提高。
所述第一和第二切开并抬起部在相对于所述上轨道和所述固位构件之间的连接部位远离所述螺杆的轴心的位置处与所述装配构件或所述固位架接触。
在过栽荷施加到螺杆构件或进给螺母构件的状态下,切开并抬起部与装配构件或固位架接触,从而以平衡的方式稳定地承受栽荷。
所述第 一和第二切开并抬起部在位于穿过所述螺杆的旋转轴线的水平
在所述上轨道与所述下轨道接合的状态下,作为用于弯曲各个所述切开并抬起部的基点的端部或弯曲部设置在所述下轨道的第一和第二纵向壁的上端部的上方。
在所述上轨道的第一和第二纵向壁上均形成具有预定的槽宽并呈u形的弯曲用槽,以面对所^*配构件或所述固位构件的后端面。
确保了用于在将座椅组装在上轨道上之后弯曲并切割所述切开并抬起部的工作空间。因此,仅需首先在上轨道的左右纵向壁上形成弯曲用槽,然后在将座椅组装于上轨道上之后弯曲并形成所述切开并抬起部,这样使得组装性能改善。


从以下参考附图所做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特点和特征
将变得明显,其中
图l是包括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座椅滑动设备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座椅滑动设备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沿图1中示出的线3-3的剖视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座椅滑动设备的沿螺杆轴向的剖视
图5是图4所示的动力座椅滑动设备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6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座椅滑动设备的主要部分的分解剖视图7是沿图4中示出的线7-7的剖视图8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形成在上轨道处的切开并抬起部的放大的剖视图9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动力座椅滑动设备的立体图IO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动力座椅滑动设备的分解立体图11是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弹性元件、驱动螺母、螺杆以及附连至上轨道的固位架的剖视图;以及
图12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形成在上轨上的切开并抬起部的放大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将参照

第一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诸如左、右、前、后、上和下等方向或方位对应于当由坐在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客观看时的方向或方位。设置在车辆地板11上的车辆用座椅(以下简称座椅)
10包括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作为动力座椅设备的动力座椅滑动设备12。座椅10包括形成乘客就坐的表面的座垫13和形成乘客倚靠的表面的靠背14。靠背14附连于座垫13的后部使得能够沿车辆的纵向相对于座垫斜倚,并通过已知的斜倚装置保持在预定的调节角度。
如图1和图2所示,动力座椅滑动设备12主要包括一对下轨道21、一对上轨道22、均作为螺杆构件的螺杆23、进给螺母构件24以及驱动单元25。
分别由长形轨道构件形成的这对下轨道21 (左下轨道和右下轨道)沿车辆纵向延伸。下轨道21设置在座椅10的宽度方向的左右侧上并设置成彼此平行。如图3所示,每个下轨道21包括底壁21a、作为第一和第二纵向壁的两个侧壁(左右侧壁)21b以及两个凸缘壁(左右凸缘壁)21c。两个侧壁21b从底壁21a的相应的端部(左右端部)向上延伸。两个凸缘壁21c从相应侧壁21b的上端部向内弯曲,然后向下延伸。下轨道21还包括向上开口以i更置在两个凸缘壁21c之间的开口部21d,从而形成大体U字形的横截面。下轨道21在其前后端部处通过诸如螺栓的紧固构件固定于车辆地板11。
分别由长形轨道构件形成的这对上轨道(左右上轨道)22沿车辆纵向延伸。上轨道22设置在座椅10的宽度方向的左右侧上并设置成彼此平行。如图3所示,每个上轨道22包括顶壁22a、作为第一和第二纵向壁的两个侧壁(左右纵向壁)22b以及两个凸缘壁(左右凸缘壁)22c。两个纵向壁22b从顶壁22a的相应的端部(左右端部)向下延伸。两个凸缘壁22c从相应纵向壁22b的下端部向外弯曲,然后向上延伸。上轨道22还包括向下开口以设置在两个凸缘壁22c之间的开口部22d,从而形成大体反U形的横截面。上轨道22由下轨道22通过辊柱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撑。另外,座椅10的座垫13通过固位架27固定在各个上轨道22上(见图1)。
如图4和图5所示,螺杆23分别布置在设置于座椅10的左侧上的下轨道21与上轨道22之间和设置在座椅10的右侧上的下轨道21与上轨道22之间。每个螺杆23布置成使得其轴心沿车辆纵向延伸。如图5所示,每个螺杆23包括后螺紋部23a (丝杠)和前螺紋部23c。后螺紋部23a形成于后侧并沿向前的方向攻丝,而前螺紋部23c相对于后螺紋部23a形成于前侧并沿与后螺紋部23a攻丝的方向相对的方向的攻丝。此时,前螺紋部23c可沿与后螺紋部23a相同的方向攻丝。
后螺紋部23a是与进给螺母构件24啮合的进给螺紋部。进给螺母构件24通过螺栓28固定至下轨道21 。前螺紋部23c为紧固和固定紧固螺母46 (稍后将说明)的紧固螺紋部位。此外,在螺杆23的外周上形成有装配部23d和阶梯部23e (套环部),装配部23d上装配有装配体83,装配体83的后端面与阶梯部23e接触。
每个螺杆23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均由上轨道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因此,当螺杆23旋转时,螺杆23与上轨道22—起沿车辆纵向相对于下轨道21滑动。下面将说明各个螺杆23相对于各个上轨道22的支撑结构以及驱动单元25的详细结构。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固位架31通过螺栓32紧固至各个上轨道22的前端部。此外,第二固位架33通过螺栓34紧固至各个上轨道22的后端部。
呈板状的第一固位架31包括大体位于中央的螺栓孔35和位于后端部处的定位凸起36。螺栓32的脚部32a插入螺栓孔35中。在上轨道22的顶壁22a的前端部处形成有插置螺栓32的脚部32a的螺栓孔22e和装配定位凸起36的定位孔22f。在定位凸起36装配至定位孔22f的状态下,螺栓32的脚部32a分别插入第一固位架31的螺栓孔35和上轨道22的螺栓孔22e中。然后,将螺母39拧到螺栓32的脚部32a上,从而使固位架31相对于上轨道22定位并固定。
如图5所示,螺栓32包括支撑部32b,该支撑部在下部延伸以一体固定至第一固位架31。支撑部32b构成第一固位架31的一部分。支撑部32b可与第一固位架31 —体形成。支撑部32b设置在第一固位架31与下轨道21之间。支承孔32c形成在支撑部32b上并形成为直径略大于螺杆23的直径。螺杆23经由设置构件8和装配构件75(作为保持构 件)插入支承孔32c中。
如图5和图6所示,设置构件8包括能够相对于螺栓32的支撑部 32b滑动的滑动设置构件80和具有弹性的环形构件84。固定于螺杆23 的装配构件75包括装配体83和紧固螺母46。
构成装配构件75的一部分的装配体83由金属制成。具体地,装配 体83包括脚部83a、中间部83b、凸缘部83c以及轴孔83d。脚部83a 沿螺杆23的推力方向(即,轴向)延伸。中间部83b设置在脚部83a 的后方,并设置成其外直径略大于脚部83a的外直径。凸缘部83c设置 在中间部83b以及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后方,并设置成其外直径大 于中间部83b的外直径从而呈凸缘形状。轴孔83d贯穿脚部83a、中间 部83b以及凸缘部83c,并且螺杆23的装配部23d设置到该轴孔中。 前设置构件81设置在装配体83的脚部83a的外周与螺栓32的支承孔 32c之间。中间部83b的外周与支承孔32c的内周的后部以可滑动的方 式接触。后设置构件82设置在凸缘部83c的前端面与支撑部32b的后 端面之间。轴孔83d的后开口边缘与形成在螺杆23上的阶梯部23e接 合。
紧固螺母46布置在后设置构件82的与螺栓32相对的一侧即前侧 上。构成装配构件75的一部分的紧固螺母46包括脚部46a、凸缘部46b、 凸出端部46d以及阴螺紋部46c。脚部46a沿螺杆23的轴向延伸。凸缘 部46b布置在脚部46a的后方并位于螺栓32的支撑部32b之前。凸缘 部46b的外直径大于脚部46a的外直径。凸出端部46d在凸缘部46b的 后方延伸,并使得其外直径小于凸缘部46b的外直径。阴螺紋部46c沿 轴向贯穿脚部46a、凸缘部46b以及凸出端部46d,以便与螺杆23的前 螺紋部23c啮合。紧固螺母46的凸出端部46d的外周与装配体83的脚 部83a的外周共面。紧固螺母46的后端面与装配体83的前端面接触。
滑动设置构件80包括前设置构件81和后设置构件82。前设置构件 81由径向推力构件形成并由金属制成。前设置构件81包括圆筒部81a (径向部)、凸缘部81b (推力部)以及孔部81d。圆筒部81a的外周包 括径向滑动表面。凸缘部81b从圆筒部81a沿径向向外凸出,并在后端 部处包括推力滑动表面。凸缘部81b的外直径大于圆筒部81a的外直径。 孔部81d贯穿圆筒部81a和凸缘部81b。圆筒部81a布置在从紧固螺母46的凸出端部46d的外周至装配体83的脚部83a的外周的范围上。圆 筒部81a的外周表面即不与紧固螺母46或凸出端部46d的外周接触的 表面面对支承孔32c的内周。弹性环形构件84设置在凸缘部81b的前 端面与紧固螺母46的凸缘部46b的后端面之间。弹性环形构件84由横 截面呈圆形的环体形成。具体地,弹性环形构件84由诸如橡胶和硅胶 等弹性材料制成,以便在推力方向上具有弹性.在凸缘部81b的外周处 通过向前弯曲形成环形支撑部81c,以便支撑环形构件84的外周部分。 该环形支撑部81c防止弹性环形构件84沿径向向外凸出。前设置构件 81的凸缘部81b的后端面(即,推力滑动表面)借助于弹性环形构件 84在推力方向上的弹性力紧压支撑部32b的前端面。相应地,支撑部 32b通过其后端面朝装配体83的凸缘部83c挤压后设置构件82。
紧固螺母46通过作用于螺杆23的螺紋部23c的紧固力和弹性环形 构件84的弹性力沿推力方向向螺杆23的阶梯部23e弹性挤压装配体 83。诸如螺杆23和前设置构件81的尺寸误差和装配误差等误差被弹性 环形构件84吸收。
螺杆23的装配部23d经由装配体83面对螺栓32的支承孔32c的 内周。装配部23d恒定地承受从螺栓32经由装配体83施加的诸如座椅 重量等载荷。在装配部23d上形成有螺紋的情况下,这些螺紋会因栽荷 的施加而受损。因此,螺杆23的装配部23d以及装配体83的轴孔83d 的相对的内周不会以螺紋的方式形成。
第一固位架31的前端部在上轨道22的前方大体竖直向上弯曲以形 成竖直弯曲部31b。竖直弯曲部31b的上端部再以直角向前弯曲以形成 水平向前延伸的水平固位部31c。齿轮箱51通过诸如螺栓这样的适合的 紧固构件固定至水平固位部31c的下表面。
如图4所示,第二固位架33形成L形。第二固位架33包括水平部 33a和竖直部33b。在水平部33a处形成有插置螺栓34的螺栓孔33c。 在上轨22的安装第二固位架33的后端部处形成有同样插置螺栓34的 螺栓孔22g。将螺栓34插入第二固位架33的螺栓孔33c和上轨22的螺 栓孔22g中,然后将螺母47拧到螺栓34上,从而将第二固位架33 — 体安装在上轨22上。
在第二固位架33的竖直部33b上形成有插置螺杆23的通孔48。横截面形成为凹槽形的衬套79附连至通孔48。螺杆23的后端轴部由衬套 79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因此,与进给螺母构件24啮合的螺杆23分别 由两个部件一一即设置在螺杆23的前部处的前设置构件81和设置在螺 杆23的后部处的衬套79—一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
固定在第一固位架31的下表面的前端部处的齿轮箱51包括壳体 52。如图5所示,作为输出旋转构件的蜗轮53通过螺杆23以可旋转的 方式支撑成与螺杆23同轴。在蜗轮53的旋转中心处形成有花键孔53a。 因此,形成在螺杆23的前端部处的花键接合部23r与花键孔53a花键 接合。进一步地,包括与蜗轮53啮合的螺紋的蜗杆54由壳体52支撑 成能够绕与蜗轮53的轴线垂直的轴线旋转,即能够绕与车辆纵向垂直 的水平轴线旋转。蜗轮53和蜗杆54构成减速机构。
如图2所示,旋转传递轴55布置在设置于左右螺杆23上的齿轮箱 51 (左右齿轮箱51)之间以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延伸。 如图2和图5所示,旋转传递轴55的一端连接至由左齿轮箱51支撐的 蜗杆54,而其另一端连接至由右齿轮箱51支撑的蜗杆54。电动马达57 的输出轴通过齿轮机构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旋转输出轴55。马达57、 旋转输出轴55以及减速机构(蜗杆54和蜗轮53 )构成了驱动单元25。 第一固位架31和螺栓32则构成固定至上轨22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 固定至螺杆23的装配构件75的固位构件30。
接下来,将对形成在各个上轨22的左右纵向壁22b上的切开并抬 起部60、 61、 66和67进行^兌明。切开并抬起部60、 61、 66和67 i殳置 成通过与装配构件75接触使沿螺杆延伸的方向施加于螺杆23的栽荷分 散。
如图4和图5所示,分别在左右纵向壁22b上形成有各自具有预定 的槽宽并大体呈U形的弯曲用槽94。具体地, 一个弯曲用槽94形成在 左纵向壁22b上而另一个弯曲用槽94形成在右纵向壁22b上。弯曲用 槽94设置成面对装配构件75的后端面。因此,通过弯曲用槽94的构 造,构成装配构件75的一部分的装配体83的后端面与切开并抬起部60 和61 (作为第一和第二切开并抬起部)的相应的前端面设置成它们之 间具有很小的间隙(即,预定的间隙)。切开并抬起部60和61通过分 别在弯曲部60a和61a处弯曲i殳置在相应的弯曲用槽94内侧的内侧部 95而形成(见图7)。进一步地,分别在左右纵向壁22b上形成有各自具有预定的槽宽并 大体呈U字形的弯曲用槽98。具体地,具体地, 一个弯曲用槽98形成 在左纵向壁22b上而另一个弯曲用槽98形成在右纵向壁22b上。弯曲 用槽98设置成面对装配构件75的前端面。因此,通过弯曲用槽98的 构造,构成装配构件75的一部分的紧固螺母46的前端面与切开并抬起 部66和67 (作为第一和第二切开并抬起部)的相应的后端面设置成它 们之间具有很小的间隙。切开并抬起部66和67通过分别在弯曲部66a 和67a处弯曲设置在相应的弯曲用槽98内侧的内侧部99而形成(见图 7)。
具体地,如图7所示,切开并抬起部60和61通过分别在弯曲部60a 和61a处以预定的角度朝冲上轨道22的下侧开口的开口部22d弯折设 置在相应的弯曲用槽94的内侧的内侧部95而形成。同样,切开并抬起 部66和67通过分别在弯曲部66a和67a处以预定的角度朝冲上轨道22 的下侧开口的开口部22d弯折设置在相应的弯曲用槽98的内侧的内侧 部99而形成。切开并抬起部60、 61和/或切开并抬起部66、 67^:置成, 使得当过大的栽荷施加于座椅10 (具体为固定于座椅10的上轨道22 和螺杆23)时,切开并抬起部60和61的各自的前端面会与固定至螺杆 23的装配构件75的后端面接触,或者切开并抬起部66和67的各个后 端面会与装配构件75的前端面接触,从而限制上轨道22移动并使过栽 荷分散在上轨道22上。可以在将座椅10组装在上轨道22上之前弯曲 并形成切开并抬起部60、 61、 66和67。
切开并抬起部60和61的前端面形成为在穿过螺杆23的旋转轴线的水 平平面Ll下方与装配构件75的后端面接触。此外,切开并抬起部66和 67的后端面形成为与装配构件75的前端面在水平平面Ll下方接触。同时, 切开并抬起部60、 61、 66和67的弯曲部60a、 61a、 66a和67a设置在下 轨道21的左右凸缘壁21c或左右侧壁21b的相应的上端部的上方。
接着,以下将对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IO的操作进行说明.为了前 后移动座椅10,例如可操作设置在座椅10附近的用于向前运动或向后运 动的开关,以^t沿向前或向后的方向致动马达57。相应地,驱动旋转传递 轴55沿向前或向后的方向旋转。旋转传递轴55的旋转再传递至设置在连 接于旋转传递轴55的相应端部的相应的齿轮箱51内的蜗杆54。蜗杆54 的旋转使得分别作为输出旋转构件的相应的蜗轮53进行旋转。所产生的蜗轮53的旋转经由花键^^构件23r传递至相应的螺杆23。于是,由马 达57带动的旋转传递轴55的旋转通过由蜗杆54和蜗轮53构成的减速机 构实现了左右螺杆23的同步低速旋转。
当左右螺杆23均旋转时,设置构件8和固定至各螺杆23的装配构件 75与螺杆23—起旋转。因此,除螺杆23之外,装配构件75和设置构件 8也相对于螺检32的支撑部32b以可滑动的方式旋转。
因为固定至各个下轨道21的进给螺母构件24与各个螺杆23啮合,所 以螺杆23相对于进给螺母构件24旋转并沿螺杆的轴向移动。因此,每个 上轨道22通过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螺杆23的固位构件30以及第二固位 构件33前后移动,从而调节座椅10的位置。
下面,将对例如上述操作中的启动用于沿向后的方向移动座椅10的开 关从而致动马达57沿向前或向后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以及座椅10因夹住异 物等而无法移动的情况进^ti兌明。
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螺杆23均试图相对于进给螺母构件24旋转和 沿轴向向后移动。但是,座椅IO (具体为固定至座椅10的上轨道22)不 能移动,所以螺杆23使得紧固螺母46的凸缘部46b的后端面过度挤压弹 性环形构件84。然后,当大的载荷输入到螺杆23时,螺杆23试图相对于 上轨道22向后移动。此时,构成固位构件30的一部分的螺松32的支撑 部32b经由弹性环形构件84和前设置构件81的凸缘部81b承受沿向后方 向的栽荷。因此,在螺栓32上产生绕作为支撑点的点A(见图5)的旋转 力,其中点A是螺栓32的脚部32a的轴心与上轨道22的上表面之间的交 点。然后,如果螺杆23继续旋转,则环形构件84和螺栓32就可能损坏。
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形成在左右纵向壁22b 上的切开并抬起部60和61的相应的前端面设置成与构成装配构件75的 一部分的装配体83的后端面具有预定的间隙。因此,当螺杆23移动对应 于所述预定间隙的距离时,切开并抬起部60和61的前端面与装配体83 的后端面接触,于是切开并抬起部60和61将栽荷a到上轨道22上。 因此,稳定地P艮制了螺杆23沿向后的方向的移动。
另夕卜,在操作用于使座椅10沿向前的方向移动的开关的情况下并且座 椅10因夹住异物等而无法移动情况下,形成在左右纵向壁22b上的切开 并抬起部66和67的相应的后端面设置成,它们均与构成装配构件75的一部分的紧固螺母46的前端面具有预定的间隙。因此,当螺杆23移动对 应于所述预定间隙的距离时,切开并抬起部66和67的后端面与紧固螺母 46的前端面接触,于是切开并抬起部66和67将载荷^t到上轨道22。 因此,稳定地限制了螺杆23沿向前的方向的移动。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切开并抬起部60和61设置成在相对于上轨 道22和固位构件30之间的连接部位远离螺杆23的轴心的位置处与装配 构件75(具体地,装配体83)的后端面接触,即在位于螺杆23的轴心下 方的部位处接触。同样地,切开并抬起部66和67设置成在相对于上轨道 22和固位构件30之间的连接部位远离螺杆23的轴心的位置处与装配构件 75 (具体地,紧固螺母46)的前端面接触,即在位于螺杆23的轴心下方 的部位处接触。因此,当螺杆23向前或向后移动对应于所述预定间隙的 距离时,切开并抬起部60和61的前端面或切开并抬^部66和67的后端 面在远离点A的位置处与装配构件75的后端面或前端面接触,从而在螺 栓32试图绕作为支撑点的点A向前或向后旋转时承受栽荷。因此,进一 步稳定地限制了螺杆23的运动。
不仅在上述座椅IO因夹住异物等而无法移动情况下,而且在车辆碰撞 的情况下,都能够获得上述效果。也就是说,当车辆与物体在前侧发生碰 撞时,车身和固定于车身的下轨道21的运动^艮快停止。然而,M、乘 客就坐的座椅10以及固定座椅10的上轨道22则试图借助于惯性力继续 向前运动。此时,固定至各个上轨道22的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前端面 试图向前运动,同时通过前i殳置构件81的凸缘部81b挤压弹性环形构件 84。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祁^据第一实施方式,在构成装配构件75的一 部分的装配体83的后端面的后方附近设置有形成在左右纵向壁22b上的 切开并抬起部60和61。当上轨道22均向前移动对应于所述预定间隙的距 离时,切开并抬^部60和61的各自的前端面与装配体83的后端面接触, 使得将载荷^t到上轨道22。相应地,限制上轨道22向前移动。防止弹 性环形构件84和螺栓32受损。
在车辆碰撞发生在后侧的情况下,切开并抬起部66和67的各个后端 面与装配构件75的前端面接触,使得施加于螺杆23的栽荷分歉到上轨道 22。
^L据第一实施方式,通过弯曲部分左右侧部22b而形成切开并抬起部 60、 61、 66和67。因此,在没有增加新的部件的情况下,通过切开并抬起部60和61的各自的前端面与装配构件75的后端面接触,或者通过切 开并抬起部66和67的各个后端面与装配构件75的前端面接触,使施加 于各个螺杆23的载荷^L到各个上轨道22。通过简单的结构保护了固位 构件30,从而实现成本降低同时可靠性提高。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切开并抬起部60和61靠近装配构件75
的后端面设置。因而,即使在车辆与物体在前侧碰撞而JJaMi的影响相对
较大从而使得座椅10和固定至座椅10的上轨道22借助于惯性力继续向 前运动的情况下,切开并抬起部60和61的各自的前端面仍然会与装配构 件75的后端面接触。因而,将施加于螺杆23的栽荷^t到上轨道22,从 而稳定地限制座椅10的向前运动。保持螺杆23的固位构件30得到保护 并且可靠性提高。切开并抬起部60和61最初形成在左右纵向壁22b的预 定位置处,然后在将座椅10组装在上轨道22之后进行弯曲而形成。因此, 实现组装时间缩短。
进一步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切开并抬起部60和61 i更置成在相对 于上轨道22和固位构件30之间的连接部位远离螺杆23的轴心的位置处 与装配构件75的后端面接触,即在位于穿过螺杆23的旋转轴线的水平平 面Ll下方的位置处接触.同样,切开并抬起部66和67设置成在相对于 上轨道22和固位构件30之间的连接部位远离螺杆23的轴心的位置处与 装配构件75的前端面接触,即在位于水平平面Ll下方的位置处接触。因 而,即使当大的栽荷沿螺杆23的轴向施加到螺杆上时,切开并抬起部60 和61或者切开并抬起部66和67仍然能够以平衡的方式稳定M受载荷, 从而提高了可靠性。
而且,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切开并抬起部60、 61、 66和67的弯曲部 60a、 61a、 66a和67a分别设置在左右凸缘壁21c或左右侧壁21b的相应 的上端部的上方。因而,确保了用于在将座椅10组装于上轨道22之后弯 曲并形成切开并抬起部60、 61、 66和67的工作空间。因此,预先在纵向 壁22b上形成弯曲用槽94和98,然后在将座椅10组装于上轨道22上之 后弯曲并形成切开并抬起部60、 61、 66和67,从而改善了组装性能。
^il据第一实施方式,在支撑部32b的前侧上设置了弹性环形构件84 和保持弹性环形构件84的前i殳置构件81,同时在支撑部32b的后侧上i殳 置了由平垫围构成的后设置构件82。可替代地,弹性环形构件84和前设 置构件81可以设置在支撑部32b的后侧上,而后设置构件82可以设置在支撑部32b的前侧上。此外,弹性环形构件84和前设置构件81还可以既 设置在支撑部32b的前侧上又设置在支撑部32b的后侧上。此时,可以省 去后设置构件82。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将沿螺杆23的轴向施加于螺杆的 大的栽荷^t到上轨道22上,形成在左右纵向壁22b上的切开并抬起部 设置在支撑部32b的前侧,或者设置在支撑部32b的前后两侧。于是,切 开并抬起部能够与装配构件75的前端面或后端面接触。
将参照附图8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形成在每个上 轨道86的左右纵向壁86b上的切开并抬起部85、 87、 88和89设置成使 得对应于推^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弯曲用槽94和98的弯曲用槽均形成为大体 倒U形的。通过在弯曲部85b、 87b、 88b和89b处弯曲i殳置在形成于上轨 道2的左右纵向壁22b上的弯曲用槽的内侧的内侧部而获得切开并抬起部 85、 87、 88和89,这些切开并抬起部85、 87、 88和89 i殳置用于通过与
的载荷。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在弯曲之前所得到的切开并抬起部85、 87、 88 和89的端部85a、 87a、 88a和89a分别i殳置在各个下轨道21的左右凸缘 壁21c或左右侧壁21b的上端部的上方。因而,确保了用于在将座椅10 组装于上轨道86之后弯曲并形成切开并抬起部85、 87、 88和89的工作 空间。预先在上轨道86的左右纵向壁86b上形成分别具有预定的槽宽且 形成为大体倒U形的弯曲用槽,然后在将座椅10組装于上轨道86上之后 通过弯曲设置在弯曲用槽内侧的内侧部来获得切开并抬起部85、 87、 88 和89。可以在将座椅10组装于上轨道86上之前弯曲并形成切开并抬起部 85、 87、 88和89。
切开并抬起部85和87 (作为第一和第二切开并抬起部)的各自的前 端面在位于穿过螺杆23的旋转轴线的水平平面L2下方的位置处与装配构 件75的后端面接触,切开并抬起部88和89 (作为第一和第二切开并抬起 部)的各自的后端面在位于穿过螺杆23的旋转轴线的水平平面L2下方的 位置处与装配构件75的前端面接触。因此,当大的栽荷沿螺杆23的轴向 施加于螺杆23时,切开并抬起部85、 87、 88和89以平衡的方式稳定地 承受载荷,从而提高了可靠性。根据第二实施方式,还能够获得根据第一 实施方式所获得其它效果。
将参照图9至图12说明第三实施方式。如图9和图10所示,替代第一实施方式中设置的*螺母构件24,设置有支撑构件6 (均作为保持构 件),支撑构件6均包括驱动螺母65 (见图11 ),驱动螺母65用作*螺 母构件并由马达57驱动以旋转。当马达57驱动各个驱动螺母65旋转时, 各个支撑构件6相对于作为螺杆构件的螺杆26沿轴向前后方向移动。支 撑构件6还包括齿轮箱56,弹性外壳4从外部压配合到齿轮箱56。支撑 构件6和弹性外壳4由固位架5保持。固位架5设置在各个上轨道22上, 而螺杆26固定至各个下轨道21。上述结构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一 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基本相同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部件釆用相同的附图标 记,并且将省略对它们的说明。此外,将省略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l^作 相同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操作的说明,并且下面仅描述不同之处。
固位架5均容置在大致形成于各个上轨道22的顶壁22a和纵向壁22b 的纵向中央部位处的凹部22h中。螺栓58插入螺栓孔22j、 49和20b中并 通it^目应的螺母59柠紧,从而将固位架5和加强架20固定至上轨道22, 其中螺栓孔22j形成在上轨道22的凹部22h的附近;螺栓孔49分别形成 在固位架5的凸缘壁5d和5e上;并且螺栓孔20b形成在加强架20的端 部处。
如图10和图11所示,固位架5均包括前后壁5a和5b、空穴部50、 底壁5c以及凸缘壁5d和5e。前后壁5a和5b设置在螺杆26的轴向的前 后侧并设置成彼此相对。空穴部50形成在前后壁5a和5b之间,并且弹 性外壳4i殳置到该空穴部中。底壁5c作为连接壁,用于在空穴部50下方 连接前壁5a和后壁5b。凸缘壁5d和5e分别从前壁5a和后壁5b延伸, 并分别弯曲成凸缘形状。分别在前壁5a和后壁5b上形成使螺杆26插入 的开孔45。在前壁5a的下部处形成有两个凸起16。例如,每个凸起16 具有预定的长度并呈圆柱形朝空穴部50延伸。同样,在后壁5b的下部处 也形成有两个凸起15,例如,每个凸起15具有预定的长度并呈圆柱形朝 空穴部50延伸。凸起15和16用作止动件。此外,在弹性外壳4和齿轮 箱56压配合到固位架5的空穴部50内的情况下,凸起16设置到形成在 弹性外壳4的前壁4a上的切孔18内,而凸起15设置到形成在弹性外壳4 的后壁4b上的切孔17内。凸起16面对齿轮箱56的前壁56a,使得在前 壁56a与各个凸起16的面对空穴部50的端面之间形成预定的间隙。同样, 凸起15面对齿轮箱56的后壁56b,使得在后壁56b与各个凸起15的面对 空穴部50的端面之间形成预定的间隙。在底壁5c上形成有装配孔44,以 便与弹性外壳4的定位凸起42掩^。凸缘壁5d和5e设置在上轨道22的上壁22a的上方。
每个支撑构件6包括齿轮箱56、驱动螺母65以及蜗杆62。容置在齿 轮箱56内的驱动螺母65在其内直径部位(即,内周)处包括阴螺紋65a, 阴螺紋65a与螺杆26的阳螺紋26a啮合。蜗杆62容置在齿轮箱56内并 与形成在驱动螺母65的外周上的蜗齿啮合。设置在相应的齿轮箱56内的 两个蜗杆62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经由旋转传递轴55连接至马达 57。加强架20设置在旋转传递轴55上方。马达57通过螺栓20d固定至 加强架20,螺栓20d插入马达57的#^孔57a和加强架20的附连孔20c 中.
呈金属(例如,铝)立方体的齿轮箱56包括前壁56a和后壁56b、底 壁56c以及侧壁56d和56e。前壁56a和后壁56b沿螺杆26的轴向前后设 置成彼此相对的。面对座椅10的内侧的侧壁56d包括供旋转传递轴55插 入的通孔63。在前壁56a和后壁56b上形成有供螺杆26插入的孔64。在 收容驱动螺母65和螺杆62之后,分隔部分的隔段通过螺栓等彼此配合, 使得分隔部分彼此一体固定。
支撑构件6压配合并固定至形成盒状的弹性外壳4的容置部40。弹性 外壳4压配合至固位架5的空穴部50到能够调节弹性外壳4与固位架5 的相对位置的程度。
由诸如橡胶的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外壳4包括前壁4a和后壁4b、侧 壁以及底壁4c。前壁4a和后壁4b彼此相对,沿轴向前后设置。侧壁垂直 于螺杆26的轴向设置。在支撑构件6压配合至弹性外壳4的容置部40的 状态下,弹性外壳4的均作为压力接触表面的前壁4a、后壁4b以及侧壁 分别与齿轮箱56的前壁56a、后壁56b以及侧壁56d和56e以挤压的方式 进行接触,使得弹性外壳4弹性地保持齿轮箱56。在弹性外壳4的前壁 4a和后壁4b上形成有供螺杆26插入的定位孔41。在前壁4a的下部处形 成有两个切孔18,同时在后壁4b的下部处形成有两个切孔17。切孔17 和18均具有预定的长度并从底壁5c向上延伸。切孔17和18形成这样的 形状防止当将弹性外壳4压配合至固位架5的空穴部50时作为止动件 并从固位架5的前壁5a和后壁5b朝空穴部50延伸的凸起15和16对弹 性外壳4构成妨碍。在底壁4c上形成有定位凸起42。
每个螺杆26的轴向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设置到固定架29的轴孔29a内,并通过相应的螺母29b拧紧,从而固定于固定架29。固定架29通过 紧固螺栓29c固定至各个下轨道的底壁21a。接下来将对形成在各个上轨道22的左右纵向壁22b上以便分歉沿螺杆 26的轴向施加于作为*螺母构件的驱动螺母65的大的载荷的切开并抬 起部70、 71、 72和73进fr^兑明。如图11所示,在各个上轨道22的左右纵向壁22b上分别形成有弯曲 用槽96,每个弯曲用槽96均具有预定槽宽并形成大体U形。具体地,一 个弯曲用槽96形成在左纵向壁22b上,而另一个弯曲用槽96形成在右纵 向壁22b上。两个弯曲用槽96彼此面对并紧邻固位架5的前端面设置。 同样,在各个上轨道22的左右纵向壁22b上还分别形成有弯曲用槽97, 每个弯曲用槽97均具有预定槽宽并形成大体U形。具体地, 一个弯曲用 槽97形成在左纵向壁22b上,而另一个弯曲用槽97形成在右纵向壁22b 上。两个弯曲用槽97彼此面对并紧邻固位架5的后端面设置。弯曲用槽 96形成为使得分别通过在弯曲部70a和71a处弯曲所述弯曲用槽96的内 侧部90而形成的切开并抬起部70和71 (作为第一和第二切开并抬起部) 的后端面和固位架5的前壁5a的前端面被设置成它们之间具有很小的间 隙(即,预定的间隙)。此外,弯曲用槽97形成为4吏得分别通it^弯曲部 72a和73a处弯曲所述弯曲用槽97的内侧部91而形成的切开并抬起部72 和73 (作为第一和第二切开并抬起部)的前端面和固位架5的后壁5b的 后端面被设置成它们之间具有很小的间隙。在过载荷沿向后的方向施加于座椅10 (具体为固定于座椅10的上轨 道22 )和驱动螺母65的情况下,切开并抬起部70和71的后端面与固位 架5的前壁5a的前端面接触,从而将载荷^t到上轨道22。此外,在过 载荷沿向前的方向施加于座椅10的情况下,切开并抬^^部72和73的前 端面与固位架5的后壁5b的后端面接触,从而将载荷a到上轨道22。当切开并抬起部70和71的后端面以及切开并抬起部72和73的前端 面分别与前壁5a的前端面以及后壁5b的后端面接触时,相对于上轨道22 和固位架5之间的连接部位,相应的接触表面设置在远离螺杆26的轴心 的位置处,即设置在位于螺杆26的旋转轴线下方的位置处。将对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操作进#^兌明。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方 式IMt用于移动座椅lO的开关以致动马达57沿向前或向后的方向旋转。然后驱动旋转传递轴55沿向前或向后的方向旋转。旋转传递轴55的旋转 再传递至设置在连接于旋转传递轴55的两端的齿轮箱56内的蜗杆62。作 为输出旋转构件的各个蜗杆62与形成在驱动螺母65的外周上的蜗齿啮 合,从而使驱动螺母65旋转。驱动螺母65在螺杆26的与形成在驱动螺 母65的内直径部位上的阴螺紋65a啮合的阳螺紋26a上旋转。因为各个 螺杆26固定至各个下轨道21上,所以驱动螺母65旋转并在螺杆26的轴 线上移动。相应地,各个上轨道22通过构成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驱动螺 母65的支撑构件6的齿轮箱56、弹性外壳4以及固位架5前后移动,从 而调节座椅IO的位置。下面,将对座椅IO因夹住异物等而无法移动的情况进^i兌明。在这种 情况下,驱动螺母65均试图在相对于各个螺杆26旋转的同时沿轴向向后 移动。然而,固定至座椅10的上轨道22和固定至相应的上轨道22的固 位架5不能移动。即使在这种状态下,每个驱动螺母65仍然承受来自马 达57的旋转力并通过齿轮箱56沿螺杆26的轴向向后推压弹性外壳4的 后壁4b。然后,驱动螺母65试图进一步向后移动同时挤压弹性外壳4的 后壁4b和固位架5的后壁5b。然而,因为在固位架5的后壁5b上形成有 凸起15,所以当驱动螺母65移动对应于所述预定间隙的距离时,凸起15 的各个端面接触齿轮箱56的后端面。因此,限制驱动螺母65挤压弹性外 壳4的后壁4b,从而避免损坏后壁4b。但是,之后,可能驱动螺母65会 因承受来自马达57的驱动力而继续通过齿轮箱56的后壁56b和凸起15 挤压固位架5的后壁5b,因此可能导致固位架5相对于其与上轨道55之 间的连接部位沿向后的方向过度变形。但是因为形成在左右纵向壁22b上 的切开并抬起部72和73设置在固位架5的后壁5b的后端面附近,所以 当固位架5的后壁5b弹性变形预定程度时,后壁5b的后端面就会与切开 并抬起部72和73接触。于是,施加于驱动螺母65的栽荷被^t到上轨 道,从而限制驱动螺母65向后移动。因此,防止固位架5受损并提高了 可靠性。另外,在座椅IO因夹住异物等而无法向前移动的情况下,还可通过固 位架5的前壁5a的前端面与形成在左右纵向壁22b上的切开并抬起部70 和71的相应的后端面接触而将载荷^t到上轨道22,从而限制驱动螺母 65向前移动。进一步地,在车辆碰撞发生在前侧因而碰撞影响相对较大的情况下,也可获得上述效果。也就是说,当车辆与物体在前侧碰撞时,车身以及固定至车身的下轨道21的运动很快停止。然而,M、 M就做的座椅IO 以及固定座椅IO的上轨道22则试图借助于惯性力继续向前运动。此时, 每个固位架5,具体地,各个固位架5的固定至各个上轨道22的后壁5b 的前端面挤压弹性外壳4的后壁4b,并试图在挤压后壁4闭合齿轮箱56 的后壁56b的同时进一步向前移动。但是,才艮据第三实施方式,在各个固 位架5的后壁5b的后端面上形成有两个凸起15。当固位架5向前移动预 定距离时,凸起15的相应的端面与齿轮箱56的后壁56b的后端面接触。 因此,将栽荷^L到各个上轨道22上,从而限制各个上轨道22向前移动。 相应地,防止后壁4b受损。之后,各个上轨道22和各个固位架5试图通 过齿轮箱56进一步向前移动。然而,因为与固定至各个下轨道21的螺杆 26啮合的驱动螺母65不能向前移动,所以将很大的栽荷施加到驱动螺母 65,因此会导致固位架5相对于其与上轨道22之间的连接部位过度弹性 变形。此时,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在固位架5的后壁5b的后端面附近i殳 置有形成在各个上轨道22的左右纵向壁22b上的切开并抬起部72和73。 因此,当固位架5的后壁5b弹性变形到预定程度时,固位架5的后壁5b 的后端面与切开并抬起部72和73的相应的前端面接触,从而将栽荷^t 到上轨道22,并限制了固位架5的变形。所以防止每个固位架5受损并提 高了可靠性。此外,在从后面撞击车辆的情况下,当固位架5的前壁5a 弹性变形到预定程度时,前壁5a的前端面与切开并抬起部70和71的相 应的后端面接触,从而将栽荷^ft到上轨道22,并限制了各个固位架5的 变形。根据第三实施方式,通过弯曲部分左右纵向壁22b而形成切开并抬起 部70、 71、 72和73。因此,当过栽荷沿螺杆26的轴向施加于驱动螺母 65时,由于切开并抬起部70和71的各个后端面与固位架5的前壁5a接 触或者切开并抬起部72和73的各个前端面与固位架5的后壁5b接触, 载荷被^t到各个上轨道22。在没有增加新部件的情况下,将施加于驱动 螺母65的过栽荷^t到上轨道22。同时,通过简单的结构保护了支撑驱 动螺母65的固位架5,从而实现了成本降低,而可靠性却提高。另外,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相对于上轨道22和固位架5之间的连接部 位在远离螺杆26的轴心的位置处,切开并抬起部70和71的各个后端面固位架5的后端面进行接触,即在位于穿过螺杆26的轴心的水平平面下方的位置处进行接触。因此,当过载荷沿螺杆26的轴向施加于驱动螺母 65时,切开并抬起部70、 71、 72和73以平衡的方式稳定地承受栽荷,从 而提高了可靠性。进一步地,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切开并抬起部70和71的各个后端面 设置在固位架5的前端面附近,而切开并抬起部72和73的各个前端面设 置在固位架5的后端面附近。因而,当过载荷沿螺杆26的轴向向前或向 后施加于驱动螺母65时,切开并抬起部70和71的各个后端面就会与固 位架5的前端面接触,或者切开并抬起部72和73的各个前端面就会与固 位架5的后端面接触,从而将载荷分歉至上轨道22。支撑驱动螺母65的 固位架5得到保护且稳定性得到提高.首先在各个上轨道22的左右纵向 壁22b上的预定位置形成弯曲用槽96和97以及内侧部卯和91。然后在 将座椅10组装在上轨道22上之后,简单地通过弯曲而获得切开并抬起部 70、 71、 72和73。因此,缩短了组装时间。而且,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各个上轨道22的切开并抬起部70、 71、 72和73的弯曲部位70a、 71a、 72a和73a均设置在各个下轨道21的左右 凸缘壁21c或左右侧壁21b的上端部的上方。因而,确保了用于在将座椅 10組装在上轨道22上之后弯曲并形成切开并抬起部70、 71、 72和73的 工作空间。首先在左右纵向壁22b上形成弯曲用槽96和97,然后在将座 椅10组装在上轨道22上之后弯曲并形成切开并抬起部70、 71、 72和73。 因此提高了组装性能。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形成在各个上轨道22的左右纵向壁 22b上的切开并抬起部70、 71、 72和73可i更置成,4吏得弯曲用槽96和 97均形成为大体倒U形。祁^据这种结构,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车辆的动力座椅设备(12),包括下轨道(21),其设置在车辆地板上(11);上轨道(22),其由所述下轨道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撑并且保持车辆用座椅(10);螺杆构件(23、26),其设置在所述下轨道与所述上轨道之间并沿所述上轨道能够滑动的方向延伸;进给螺母构件(24、65),其与所述螺杆构件啮合;固位构件(30),其固定至所述上轨道;保持构件(75、6),其由所述固位构件(30)保持;驱动单元(25),其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螺杆构件和所述进给螺母构件中的一个;以及第一和第二切开并抬起部(60、61、66、67、85、87、88、89、70、71、72、73),其分别形成在所述上轨道(22)的第一和第二纵向壁(22b)上,当载荷沿所述螺杆构件和所述进给螺母构件的轴向施加到所述螺杆构件和所述进给螺母构件中的一个上时,所述切开并抬起部与所述保持构件(75、6)接触,以将所述载荷分散到所述上轨道,所述切开并抬起部通过弯曲所述第一和第二纵向壁的一部分而形成。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座^i殳备,进一步包括齿轮箱(51),其安装在所述固位构件(30 )上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 输出旋转构件(53 ),所述输出旋转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所述螺杆构 件,其中,所述进给螺母构件(24 )固定至所述下轨道(21 ),并且所述保持构件的装配构件(75 );所述驱动单元(25)通过由所述齿轮箱(51)支撑的所述输出旋转构 件(53)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螺杆构件(23);并且当栽荷沿所述螺杆构件(23)的轴向施加到所述螺杆构件上时,所述 笫一和第二切开并抬起部(60、 61、 66、 67、 85、 87、 88、 89)与所述装 配构件(75)接触,以将所述载荷分歉到所述上轨道(2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座^i殳备,其中,所述螺杆构件(26)固定至所述下轨道(21),并且所述保持构件是支 撑所述进给螺母构件(65)的支撑构件(6);所述驱动单元(25)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进给螺母构件(65);并且当载荷沿所述螺杆构件(26)的轴向施加到所述*螺母构件(65) 上时,所述第一和第二切开并抬起部(70、 71、 72、 73)与作为所述固位 构件(30)的固位架(5)接触,以将所述栽荷分散到所述上轨道(22)。
4.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动力座^i殳备,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切 开并抬起部(60、 61、 66、 67、 85、 87、 88、 89、 70、 71、 72、 73)设置 在所述装配构件(75)或所述固位架(5)的后端面附近。
5. 如权利要求2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座椅设备,其中,所述第 一和第二切开并抬起部(60、 61、 66、 67、 85、 87、 88、 89、 70、 71、 72、 73)在相对于所述上轨道(22)和所述固位构件(30)之间的连接部位远 离所述螺杆构件(23、 26)的轴心的位置处与所述装配构件(75)或所述 固位架(5)接触。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座椅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切开 并抬起部(60、 61、 66、 67、 85、 87、 88、 89、 70、 71、 72、 73)在位于 穿过所述螺杆构件(23)的旋转轴线的水平平面(Ll、 L2)下方的位置处 与所述装配构件(75)或所述固位架(5)的后端面或前端面接触。
7. 如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座椅设备,其中,在所述 上轨道(22)与所述下轨道掩^的状态下,作为用于弯曲各个所述切开并 抬起部(60、 61、 66、 67、 85、 87、 88、 89、 70、 71、 72、 73)的基点的 端部(85a、 87a、 88a、 89a)或弯曲部(60a、 61a、 66a、 67a、 70a、 71a、 72a、 73a)设置在所述下轨道(21)的第一和第二纵向壁(21b)的上端 部的上方。
8. 如权利要求2到7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座椅设备,其中,在所述 上轨道(22)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纵向壁(22b)上均形成具有预定的槽宽 并呈U形的弯曲用槽(94、 98、 96、 97),以面对所述装配构件(75)或 所述固位构件(30)的后端面。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车辆的动力座椅设备(12),包括下轨道(21),其设置在车辆地板(11)上;上轨道(22),其由下轨道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撑并保持车辆用座椅(10);螺杆构件(23、26),其设置在下轨道与上轨道之间并沿上轨道能滑动的方向延伸;进给螺母构件(24、65),其与螺杆构件啮合;固位构件(30),其固定至上轨道;保持构件(75、6),其由固位构件(30)保持;驱动单元(25),其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螺杆构件和进给螺母构件其中之一;以及第一和第二切开并抬起部(60、61、66、67、85、87、88、89、70、71、72、73),其分别形成在上轨道的第一和第二纵向壁上,当载荷沿螺杆构件和进给螺母构件的轴向施加到它们中的一个上时,切开并抬起部与保持构件接触以将载荷分散到上轨道,切开并抬起部通过弯曲第一和第二纵向壁的一部分而形成。
文档编号B60N2/07GK101670794SQ20091017078
公开日2010年3月17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12日
发明者古贺义孝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