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遮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6383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遮挡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用遮挡装置,该遮挡装置包括多个遮挡板。
背景技术
在JP2000-203265A(下文中称为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一种已知的车辆用遮挡装 置包括导轨和两个遮挡板,这两个遮挡板用作前部驱动遮挡板和后部从动遮挡板。导轨沿 着形成在车辆的车内顶部构件中的开口的侧缘设置,并沿着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遮挡板 由导轨可滑动地支撑在其内。遮挡板打开和闭合车内顶部构件的开口。
此外,在根据专利文献1的遮挡装置中,前部驱动遮挡板和后部从动遮挡板分别 沿打开和闭合方向设置。打开方向是沿遮挡装置的纵向方向的前侧,而闭合方向是沿遮挡 板装置的纵向方向的后侧。前部驱动遮挡板包括沿闭合方向相对于后部从动遮挡板分别形 成在横向前端和横向后端处的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后部从动遮挡板包括沿闭合方向 相对于前部驱动遮挡板形成在前端处的被接合部。 在根据专利文献1的遮挡装置中的车内顶部构件的开口处于闭合的状态下,当沿 打开方向滑动前部驱动遮挡板时,第一接合部与后部从动遮挡板的被接合部接合,从而沿 打开方向滑动后部从动遮挡板。结果,打开车内顶部构件的开口。同时,在遮挡装置中的车 内顶部构件的开口处于打开的状态下,当沿闭合方向滑动前部驱动遮挡板时,前部驱动遮 挡板的第二接合部与后部从动遮挡板的被接合部接合,从而沿闭合方向滑动后部从动遮挡 板。结果,闭合车内顶部构件的开口。 在根据专利文献1的遮挡装置中,在前部驱动遮挡板与后部从动遮挡板打开和闭 合该开口之时,前部驱动遮挡板的第一接合部与后部从动遮挡板的被接合部彼此接触并接 合。在前部驱动遮挡板与后部从动遮挡板的这种打开和闭合操作期间,可能会发出由因前 述的接合引起的冲击所导致的异响。特别地,当快速或有力地滑动前部驱动遮挡板时,尤其 会发出异响,从而使乘员感到不舒服。 由此,对于车辆用遮挡装置存在一种需求,该车辆用遮挡装置防止在包括于遮挡 装置中的遮挡板的打开和闭合操作期间发出异响。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用遮挡装置,包括导轨机构,其适于沿着 形成于所述车辆的车内顶部构件中的开口的内周边的侧部设置;遮挡板机构,其由所述导 轨机构以可滑动方式支撑并构造成打开和闭合所述车内顶部构件的开口 ,所述遮挡板机构 包括第一遮挡板和第二遮挡板,所述第一遮挡板设置于所述开口的前侧和后侧中的一侧, 所述第二遮挡板设置于所述开口的前侧和后侧中的另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遮挡板相邻,所述 第一遮挡板和所述第二遮挡板能够在所述开口中沿所述第一遮挡板和所述第二遮挡板的 移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移动;接合构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一遮挡板和所述第二遮挡板中的一 者;以及弹性构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一遮挡板和所述第二遮挡板中的另一者并包括固定部和可变形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一遮挡板和所述第二遮挡板中的该另一者,所述可 变形部从所述固定部以预定长度延伸并包括接触表面,所述接触表面在所述第一遮挡板和 所述第二遮挡板中的该另一者相对于所述第一遮挡板和所述第二遮挡板中的该一者移动 时接触所述接合构件。在所述遮挡装置中,在所述第一遮挡板和所述第二遮挡板中的一者 相对于所述第一遮挡板和所述第二遮挡板中的另一者沿移动方向移动、并且所述接合构件 与所述弹性构件接合之后,所述第一遮挡板和所述第二遮挡板沿移动方向以作为一个单元 的方式移动。 因此,在第一遮挡板和第二遮挡板的打开和闭合操作中,接合构件与弹性构件的 接触表面接合,从而将第一遮挡板的驱动力传送到第二遮挡板。此时,弹性构件变形;由此, 吸收了因接合构件与弹性构件之间的接合而导致的冲击。因而,防止在第一遮挡板和第二 遮挡板的打开和闭合操作期间发出异响。而且,包括与接合构件接触的接触表面的可变形 部从固定部延伸,从而在接合构件与弹性构件彼此接合时被压縮并变形。因此,有效吸收了 因这种接合而导致的冲击。由此减小了弹性构件的尺寸,并使用于设置弹性构件的空间最 小化。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接合构件包括以沿移动方向在彼此之间具有预定距 离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遮挡板和所述第二遮挡板中的该一者的第一接合套筒和第二接 合套筒,并且所述弹性构件在所述固定部处固定于所述第一遮挡板和所述第二遮挡板中的 该另一者,使得所述弹性构件的接触表面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合套筒和所述第二接合套筒之 间。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方面,所述弹性构件包括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在所述第一遮挡 板和所述第二遮挡板中的该另一者相对于所述第一遮挡板和所述第二遮挡板中的该一者 移动时与由所述导轨支撑的壁构件接触。 因此,弹性构件可用作关于第二遮挡板的止动构件,从而减少了遮挡装置的部件 数量,并防止在第二遮挡板的滑动运动停止时发出异响。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所述第一遮挡板包括驱动遮挡板,所述驱动遮挡板具有 驱动力施加至其上的操作部并设有竖直地竖立的所述弹性构件,而所述第二遮挡板包括从 动遮挡板,所述从动遮挡板因所述接合构件与所述弹性构件之间的接合而由所述驱动遮挡 板驱动并设有竖直地竖立的所述接合构件。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所述接触部形成为从所述固定部向上伸出,并且设置在
所述壁构件与所述驱动遮挡板的、在所述驱动遮挡板的打开方向的端部之间。 因此,弹性构件可用作用于所述驱动遮挡板的止动构件,从而减少了遮挡装置的
部件数量,并防止在快速或有力地使所述驱动遮挡板滑动进而该驱动遮挡板沿打开方向滑
动成过于靠前时发出异响。


本公开的前述和附加的特征及特性通过以下参照附图而考虑的具体实施方式
部 分而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其中 图1是遮阳装置沿纵向方向的竖向截面图,该遮阳装置包括根据文中所公开的实 施方式的车辆用遮挡装置;
图2是示出了根据文中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遮挡装置的闭合状态的平面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文中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遮挡装置的打开状态的平面图; 图4是根据文中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遮挡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平面图; 图5是沿图4的线V-V截取的截面图; 图6是沿图4的线VI-VI截取的截面图; 图7是沿图4的线VII-VII截取的截面图; 图8是沿图4的线VIII-VIII截取的截面图; 图9是根据文中所公开的遮挡装置的弹性构件的立体图; 图10是当根据文中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遮挡装置处于打开操作中时弹性构件和 接合构件的操作的说明图;以及 图11是当根据文中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遮挡装置处于闭合操作中时弹性构件和 接合构件的操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将参照图1至7的图示说明遮阳装置1的实施方式。 图1是车顶21沿车辆2的纵向方向的竖向截面图,该车顶21上安装有遮阳装置
I。 图1中的左侧对应于车辆2的前侧,并且图1中的上侧对应于车辆2的上侧。 如图1中所示,车辆2的车顶21包括面向车辆2的外侧的顶板22和面向车辆2的 内侧的饰板(车内顶部构件)23。在顶板22中形成开口 22a,并在饰板23中形成开口 23a。
顶板22的开口 22a通过两个可移动板11、 12的移动而打开和闭合,这两个可移动 板11、 12是遮阳装置1的部件。此外,允许光通过固定的玻璃板13进入到车辆2的内部。 通过设置在车顶21的前部处的驱动机构14的操作来移动可移动板11、12。另外,可移动板
II、 12、固定的玻璃板13和驱动机构14是已知的,因此省略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遮阳装置1包括均用作车辆2用遮挡装置的后部遮挡装置1A和前部遮挡装置1B。 后部遮挡装置1A包括导轨机构,其适于沿着形成在饰板23中的开口 23a的内周边的侧部 设置,以及包括遮挡板机构,其由导轨机构可滑动地支撑并构造成打开和闭合开口 23a。后 部遮挡装置1A的遮挡板机构具有分别用作第一遮挡板和第二遮挡板的两个遮挡板15、16。 前部遮挡装置1B包括导轨机构,其适于沿着形成在饰板23中的开口 23a的内周边的侧部 设置,以及包括遮挡板机构,其由导轨机构可滑动地支撑并构造成打开和闭合开口 23a。前 部遮挡装置1B的遮挡机构具有两个遮挡板17、18,这两个遮挡板17、 18分别用作第一遮挡 板和第二遮挡板。饰板23的开口 23a通过遮挡板15、 16、 17、 18的移动而打开和闭合。饰 板23的开口 23a由附连于底架27的中央饰板24沿纵向方向划分为两个部分,其中,底架 27起到用于将遮阳装置1附连于车顶21的框架的作用。饰板23的开口 23a的两个划分开 的部分是分别面向顶板22的开口 22a的后部开口区域和前部开口区域的后部开口 23b和 前部开口 23c。后部遮挡装置1A的遮挡板机构的遮挡板15、 16设置于开口 23a的后侧,而 前部遮挡装置1B的遮挡板机构的遮挡板17、 18设置于开口 23a的前侧。后部遮挡装置1A 的遮挡板机构的遮挡板15、 16在遮挡板15、 16中的一者相对于遮挡板15、 16中的另一者移 动之后沿移动方向作为一个单元移动,同时前部遮挡装置1B的遮挡板机构的遮挡板17、18 在遮挡板17、18中的一者相对于遮挡板17、18中的另一者移动之后沿移动方向作为一个单
5元移动。后部开口 23b通过遮挡板15、 16的移动而打开和闭合,而前部开口 23c通过遮挡 板17、18的移动而打开和闭合。此外,后部遮挡装置1A与前部遮挡装置1B的构造相同并 仅在遮挡板15、 16、 17、 18的打开/闭合方向上彼此不同(后部开口 23a通过后部遮挡装置 1A的遮挡板15、16沿纵向方向的向后移动而闭合,而前部开口23c通过前部遮挡装置1B的 遮挡板17、18沿纵向方向的向前移动而闭合)。因此,下文中仅将如下说明后部遮挡装置 1A的细节。 下文中,将说明用作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遮阳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后部遮挡装置 1A。 图2和图3均为后部遮阳装置1A的平面图。图2示出了饰板23的后部开口 23b 由遮挡板15、 16闭合的情形。图3示出了饰板23的后部开口 23b由遮挡板15、 16打开的 情形。后部遮挡装置1A形成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图2和图3中的竖直方向)的中间呈双 侧对称的形状和构造,因此图2和图3均示出了呈双侧对称的形状对应于车辆2的右侧的 半部。图2和图3的左侧均对应于车辆2的前侧。 除了遮挡板15、16之外,后部遮挡装置1A的导轨机构包括沿纵向方向延伸并设置 在开口23a的侧部处的导轨19。遮挡板15、16由导轨19沿着纵向方向可滑动地支撑,该纵 向方向即为遮挡板15、16的打开/闭合方向。如上所述,由于图2和图3示出了后部遮挡 装置1A的呈双侧对称的形状和构造的半部,因此图2和图3中示出了设置于车辆2的右侧 的导轨19。 各个导轨19均呈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长形。沿着纵向方向延伸并沿着开口 23a的 侧缘设置的导轨19固定于底架27。如将在下文中描述的那样,遮挡板15、 16由导轨19沿 对应于打开/闭合方向的纵向方向可滑动地支撑。此外,可移动板11、12,固定的玻璃板13 以及前部遮挡装置1B的遮挡板17、 18由导轨19支撑。 如图6至8中所示,导轨19包括沿着导轨19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竖向四阶导槽19a、 19b、19c、19d。遮挡板15由导槽19a可滑动地支撑,而遮挡板16由导槽19b可滑动地支 撑。在后部开口 23b的闭合状态下,由导槽19a支撑的遮挡板15沿遮挡板15和遮挡板16 的闭合方向定位成比由导槽1%支撑的遮挡板16更为靠后。如由图1中的实线所示并如 图2中所示,在后部开口 23b的闭合状态下,遮挡板15、16沿纵向方向即打开/闭合方向设 置,并对齐成沿竖直方向彼此部分地重叠。如由图1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并如图3中所示,在 后部开口 23b的打开状态下,遮挡板15、16被容置在中央饰板24内,以致沿竖直方向彼此 重叠。此外,提供导槽19c、19d,分别用于支撑前部遮挡装置1B的遮挡板17、 18。
如图2和图3中所示,遮挡板15包括形成在沿宽度方向的中间的后端部中的操作 凹入部15a。此外,用作弹性构件的驱动套筒3固定于沿纵向方向的遮挡板15的前部横向端 部,以便竖直地竖立在遮挡板15上。用作接合构件的接合套筒(第一和第二接合套筒)4、 5固定于沿纵向方向的遮挡板16的前部和后部横向端部。遮挡板15的驱动套筒3沿纵向 方向设置在遮挡板16的接合套筒4、5之间,以便根据遮挡板15的打开和闭合移动而与接 合套筒4、5接合。在后部开口 23b的闭合状态下(示于图2中),遮阳装置1的用户将他/ 她的手指放在操作凹入部15a上,并沿打开方向(图2中的左侧方向)移动遮挡板15。此 时,遮挡板15在打开方向上沿着导槽19a滑动,同时受到导轨19的导槽19a的引导。如图 10中所示,在遮挡板15的滑动状态下,遮挡板15的驱动套筒3与位于沿纵向方向的遮挡CN 101734126 A 板16的前部横向端部的接合套筒4接合。于是,根据遮挡板15的滑动运动,遮挡板16通过遮挡板15而沿打开方向移动,由此沿着导槽19b在其中滑动,同时受到导槽19b的引导。这样,形成了处于打开状态下的后部开口 23b(如图3中所示)。同时,在后部开口 23b的打开状态下,用户将他/她的手指放在操作凹入部分15a上,并沿闭合方向移动遮挡板15。于是,将遮挡板15从中央饰板24中推出并使其沿闭合方向(图3中的右侧方向)移动,从而在闭合方向上沿着导轨19的导槽19a滑动,同时受到导槽19a的引导。如图11中所示,在遮挡板15的滑动状态下,遮挡板15的驱动套筒3与位于沿纵向方向的遮挡板16的后部横向端部的接合套筒5接合。于是,根据遮挡板15的滑动运动,通过遮挡板15使遮挡板16从中央饰板24中推出并使遮挡板16沿闭合方向移动,从而在闭合方向上沿着导轨19的导槽19b滑动,同时受到导槽19b的引导。这样,形成了处于闭合状态下(如图2中所示)的后部开口23b。如上所述,遮挡板15用作驱动遮挡板并且遮挡板16用作从动遮挡板。驱动遮挡板包括驱动力施加至其上的操作部。驱动套筒3设置在驱动遮挡板上,以便竖直地竖立于其上。同时,由于接合套筒4、5与驱动套筒3之间的接合,从动遮挡板被驱动遮挡板驱动。此外,接合套筒4、5设置在从动遮挡板上,以便竖直地竖立于其上。
接着,将参照图4至9对驱动套筒3与接合套筒4、5的细节描述如下。由于接合套筒4、5的构造是相同的,因此,下面将仅对接合套筒4的构造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了在形成于饰板23中的开口 23a的后部开口 23b被打开的状态下,后部遮挡装置1A的遮挡板15、16的、沿纵向方向的前部横向端部之一的详细情形的平面图。图4中的右侧对应于车辆2的后侧,并且图4中的竖直方向对应于车辆2的宽度方向。图9是驱动套筒3的立体图。在遮挡板15的附连状态下,图9中的水平方向对应于车辆2的纵向方向并且图9中的透视方向对应于车辆2的宽度方向。 如图4、图5和图7中所示,设置在沿纵向方向的、遮挡板16的前部横向端部处的接合套筒4由树脂制成。接合套筒4包括形成在中间的通孔41和形成在通孔41周围的环形凸缘部42。利用插在通孔41中的销钉43,接合套筒4固定于遮挡板16面向车辆2的外侧的后表面16b(从车辆2的内侧看)。 如图4至6和图9中所示,驱动套筒3包括诸如橡胶的弹性构件。此外,驱动套筒3包括形成大致矩形板状的套筒主体31。在驱动套筒3的套筒主体31中形成有一对通孔32。各个通孔32沿厚度方向贯穿套筒主体31。通孔32彼此远离地定位,并靠近沿驱动套筒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销钉33插入通孔32中,从而将驱动套筒33固定于遮挡板15面向车辆2的内侧的正表面15a(从车辆2的内侧看)。在沿套筒主体31的纵向方向的第一端面31a(图4中的左侧)上形成有第一接触表面34。当驱动套筒3与接合套筒4接合时,第一接触表面34接触接合套筒4的凸缘部42。在沿套筒主体31的纵向方向的第二端面31b(图4中的右侧)上形成有第二接触表面35。当驱动套筒3与接合套筒5接合时,第二接触表面35接触围绕接合套筒5的通孔形成的环形凸缘部。此外,套筒主体31上通孔32形成在其中的部分分别用作固定部31c。在套筒主体31的固定部31c之间限定的部分用作在固定部31c之间沿宽度方向以其间的预定距离延伸的可变形部31d。第一接触表面34和第二接触表面35沿纵向方向形成在套筒主体31的可变形部31d上。
如图4、图5和图9中所示,一对臂部36与固定部31c —体成形,以便从套筒主体31的第一端面31a朝向车辆2的前方向(图4中的左侧)延伸。臂部36设置成在其间具
7有大于接合套筒4的直径的距离。臂部36的两端通过横向联接部(接触部)37彼此连接。从固定部31c向上伸出的联接部37相对于套筒主体31的位置沿车辆2的竖直方向位于上部位置(图5中的上侧)。此外,联接部37沿车辆2的纵向方向设置成比遮挡板15的前端面15b(端面)更为靠后(图5中的右侧),以面向前端面15b。 如图4、图5和图8中所示,止动构件19e利用螺钉19f固定于支撑遮挡板16的各个导轨19的导槽19b。止动构件19e定位成在后部开口 23b的打开状态下比遮挡板16的位置更为靠前(图4中所示的左侧)。此时,止动构件19e在后部开口 23b的打开状态下与遮挡板16的前端面接触,从而阻止遮挡板15、16沿打开方向的滑动运动。此外,饰件26经由固定于导轨19的支架25 (壁构件)连同螺钉19f而固定于导轨19。饰件26沿车辆2的宽度方向(图4中的竖直方向)延伸。饰件26与中央饰板24使得不易于在后部开口部分23b的打开状态下,从车辆2的内侧看到容置在中央饰板24内的遮挡板15、16,从而改善了车顶21的外观。此外,在后部开口 23b的打开状态下,驱动套筒3的联接部37位于遮挡板15的前端面15b与支架25的后端面25a(图5中的右侧)之间 一-其中饰件26通过该支架25而相对于导轨19得以固定,从而与支架25的后端面25a接触。 下文中将对包括在后部遮挡装置1A中的驱动套筒3的操作细节说明如下。包括在与后部遮挡装置1A具有相同构造的前部遮挡装置1B中的驱动套筒3以与后部遮挡装置1A的驱动套筒3相同的操作方式操作。 在示于图2中的饰板23的后部开口 23b的闭合状态下,移动后部遮挡装置1A的遮挡板15,并使其朝向对应于打开方向的前方向滑动,以便打开后部开口 23b。此后,驱动套筒3与接合套筒4接合,从而根据遮挡板15的滑动运动,朝向对应于打开方向的前方向移动和滑动遮挡板16。在这种状态下,如图10中所示,驱动套筒3的第一接触表面34接触接合套筒4的凸缘部42,从而将驱动力从遮挡板15传送到遮挡板16。此时,驱动套筒3的可变形部31d相对于固定部31c沿后方向被压縮并变形。由此,驱动套筒3吸收因驱动套筒3与接合套筒4之间的接合而导致的冲击,并防止发出异响。同时,在示于图3中的后部开口 23b的打开状态下,驱动套筒3的联接部37与支架25接触,从而阻止遮挡板15的滑动运动,并防止遮挡板15、16沿打开方向滑动成过于靠前。此外,因联接部37与支架25之间的接触而导致的冲击通过联接部37的弹性变形而被吸收,从而降低了异响的发出。
在示于图3中的饰板23的后部开口 23b的打开状态下,推动后部遮挡装置1A的遮挡板15,并使其朝向对应于闭合方向的后方向滑动,以便闭合后部开口 23b。此后,驱动套筒3与接合套筒5接合,从而根据遮挡板15的滑动运动而沿对应于闭合方向的后方向推动并滑动遮挡板16。在这种状态下,驱动套筒3的第二接触表面35接触接合套筒5的凸缘部,从而将驱动力从遮挡板15传送到遮挡板16。此时,驱动套筒3的可变形部31d相对于固定部31c沿前方向被压縮并变形。由此,驱动套筒3吸收因驱动套筒3与接合套筒5之间的接合而导致的冲击,并防止发出异响。 如上所述,套筒主体31的可变形部31d被压縮并变形,由此有效防止因驱动套筒3与接合套筒4之间的接合以及驱动套筒3与接合套筒5之间的接合而导致的异响的发出。这样,可实现后部遮挡装置1A的安静的打开和闭合操作。此外,与因驱动套筒3与接合套筒4之间的接合以及驱动套筒3与接合套筒5之间的接合而导致的冲击仅由套筒主体31的可变形部31d吸收的情况相比,可吸收大的冲击。于是,减小了驱动套筒3的尺寸。结果,使遮挡板15中的驱动套筒3的附连空间最小化。这导致遮挡板15上的多余区域减小,由 此实现了在成本和重量上非常有效的后部遮挡装置1A。 本实施方式中的遮阳装置1包括可移动板11、12和固定的玻璃板13 ;但是,可移 动板的数量并不限于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可移动板11、12的数量,并因此而可应用一 个或多个可移动板。而且,遮阳装置1可包括可移动板与固定的玻璃板的组合,或仅包括可 移动板或固定板。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在饰板23中的开口 23a被划分为后部开口 23b和前部开口 23c,并且遮阳装置1包括后部遮挡装置1A和前部遮挡装置1B ;但是,对于开口 23a而言, 并非必需被划分为后部开口 23b和前部开口 23c。当不划分开口 23a时,遮阳装置l包括一 个遮挡装置。而且,遮挡装置可包括两个或更多的遮挡板。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套筒3包括支撑可变形部31d的两个固定部31c。驱动套 筒3可被构造成包括支撑可变形部31d的一个固定部。而且,可变形部31d并非必需是实 心部。可在可变形部31d中形成有通孔,以使驱动套筒3能够易于变形。
权利要求
一种车辆(2)用遮挡装置(1A、1B),其特征在于包括导轨机构,其适于沿着形成于所述车辆(2)的车内顶部构件(23)中的开口(23a)的内周边的侧部设置;遮挡板机构,其由所述导轨机构以可滑动方式支撑并构造成打开和闭合所述车内顶部构件(23)的开口(23a),所述遮挡板机构包括第一遮挡板(15、17)和第二遮挡板(16、18),所述第一遮挡板(15、17)设置于所述开口(23a)的前侧和后侧中的一侧,所述第二遮挡板(16、18)设置于所述开口(23a)的前侧和后侧中的另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遮挡板(15、17)相邻,所述第一遮挡板(15、17)和所述第二遮挡板(16、18)能够在所述开口(23a)中沿所述第一遮挡板(15、17)和所述第二遮挡板(16、18)的移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移动;接合构件(4、5),其设置于所述第一遮挡板(15、17)和所述第二遮挡板(16、18)中的一者;以及弹性构件(3),其设置于所述第一遮挡板(15、17)和所述第二遮挡板(16、18)中的另一者并包括固定部(31c)和可变形部(31d),所述固定部(31c)固定于所述第一遮挡板(15、17)和所述第二遮挡板(16、18)中的该另一者,所述可变形部(31d)从所述固定部(31c)以预定长度延伸并包括接触表面(31a、31b),所述接触表面(31a、31b)在所述第一遮挡板(15、17)和所述第二遮挡板(16、18)中的该另一者相对于所述第一遮挡板(15、17)和所述第二遮挡板(16、18)中的该一者移动时接触所述接合构件(4、5),其中,在所述第一遮挡板(15、17)和所述第二遮挡板(16、18)中的一者相对于所述第一遮挡板(15、17)和所述第二遮挡板(16、18)中的另一者沿移动方向移动、并且所述接合构件(4、5)与所述弹性构件(3)接合之后,所述第一遮挡板(15、17)和所述第二遮挡板(16、18)沿移动方向以作为一个单元的方式移动。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遮挡装置,其中,所述接合构件(4、5)包括以沿移动方向在彼 此之间具有预定距离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遮挡板(15、 17)和所述第二遮挡板(16、 18)中 的该一者的第一接合套筒(4)和第二接合套筒(5),并且所述弹性构件(3)在所述固定部 (31c)处固定于所述第一遮挡板(15、 17)和所述第二遮挡板(16、 18)中的该另一者,使得所 述弹性构件(3)的接触表面(31a、31b)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合套筒(4)和所述第二接合套筒 (5)之间。
3. 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遮挡装置,其中,所述弹性构件(3)包括接触部 (37),所述接触部(37)在所述第一遮挡板(15、 17)和所述第二遮挡板(16、 18)中的该另一 者相对于所述第一遮挡板(15、 17)和所述第二遮挡板(16、 18)中的该一者移动时与由所述 导轨(19)支撑的壁构件(25)接触。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遮挡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遮挡板(15、17)包括驱动遮挡板,所 述驱动遮挡板具有驱动力施加至其上的操作部并设有竖直地竖立的所述弹性构件(3),而 所述第二遮挡板(16、 18)包括从动遮挡板,所述从动遮挡板因所述接合构件(4、5)与所述 弹性构件(3)之间的接合而由所述驱动遮挡板驱动并设有竖直地竖立的所述接合构件(4、 5)。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遮挡装置,其中,所述接触部(37)形成为从所述固定部(31c) 向上伸出,并且设置在所述壁构件(25)与所述驱动遮挡板的、在所述驱动遮挡板的打开方 向的端部之间。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2)用遮挡装置(1A、1B),包括导轨机构,其适于沿着形成于所述车辆的车内顶部构件(23)中的开口(23a)的内周边的侧部设置;遮挡板机构,其由所述导轨机构以可滑动方式支撑、构造成打开和闭合所述车内顶部构件的开口并且包括第一和第二遮挡板(15、17及16、18);接合构件(4、5),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和第二遮挡板中的一者;以及弹性构件(3),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和第二遮挡板中的另一者并包括固定部(31c)和可变形部(31d)。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遮挡板中的一者相对于所述第一和第二遮挡板中的另一者沿移动方向移动、并且所述接合构件与所述弹性构件接合之后,所述第一和第二遮挡板沿移动方向以作为一个单元的方式移动。
文档编号B60J7/043GK101734126SQ20091022610
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20日
发明者村中诚, 沢田和希, 河村一成, 酒井信治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