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操作装置和车辆用座椅倾角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2666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座椅操作装置和车辆用座椅倾角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操作装置和车辆用座椅倾角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能够对车辆座椅的状态(座椅靠背的角度位置;座椅前后位置等的位 置)进行调整的车辆用座椅操作装置,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车辆用座椅倾角调 节装置。该装置具有存储机构,能够使座椅靠背返回到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坐垫朝最前方 (规定界限位置)前倾之前的角度位置。上述座椅倾角调节装置具有与存储操作杆连结的 第1线缆;锁定机构;与该锁定机构同轴的杆部件;与该杆部件连结的第2线缆;在座椅靠 背框架上安装的存储齿轮;与上述锁定机构同轴的扇形齿轮。在通过存储操作杆的操作牵 引第1线缆时,杆部件转动并且牵引第2线缆,从而存储齿轮与扇形齿轮啮合。扇形齿轮通 过在座椅坐垫框架上固定的板簧的摩擦力相对于座椅坐垫框架可装卸地保持。通过该板簧 限制扇形齿轮从初始位置向一侧方向(与座椅靠背框架的后倾方向相当)的转动。在存储齿轮和扇形齿轮的啮合后,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时,该存储齿轮和扇 形齿轮一体转动。当扇形齿轮转动时,取下与该扇形齿轮卡合的销,一体具有该销的保持联杆继续 存储齿轮和扇形齿轮的啮合以及锁定机构的解锁状态。另一方面,在使座椅靠背框架后倾而复原时,扇形齿轮与存储齿轮一起返回初始 位置而分开存储齿轮和扇形齿轮的啮合,座椅靠背返回到前倾之前的角度位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271581号公报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期望能够更可靠地解除存储机构的动作所涉及的锁定机 构的锁定状态并且维持解除状态。为此,在该锁定机构的啮合齿(内齿轮和棘爪的外齿) 的两齿顶分离而该解除完成后,通常也对存储操作杆设定剩余的操作量(冲程)以使两齿 顶离开一定距离。因此,存储操作杆的操作力增大该剩余的操作量,操作性有可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操作装置和车辆用座椅倾角调节装置,能够 降低存储操作杆的剩余操作力而提高操作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第1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操作装置,该车 辆用座椅操作装置包括能够保持车辆座椅姿态的锁定机构,通过对操作杆进行操作将上述 锁定机构从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并且在上述车辆座椅的状态变位到规定界限位置时 保持锁定机构的解锁状态。该车辆用座椅操作装置包括引导部件和移动部件。上述引导部 件包括解锁保持引导部,该解锁保持引导部具有形成为通过上述旋转力产生将上述锁定机 构切换为解锁状态的方向的分力的抵接面。上述移动部件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上述引 导部件协作。在上述锁定机构成为解锁状态时,上述移动部件与上述抵接面抵接。优选上述引导部件包括锁定解除引导部,上述移动部件伴随着上述操作杆的操作而沿着上述锁定解除引导部移动,从而将上述锁定机构从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据此,为了维持上述锁定机构的解锁状态而位于上述解锁保持引导部的上述移动 部件,在上述抵接面上产生将上述锁定机构切换为解锁状态的方向的分力。因此,即使将上 述存储操作杆的操作量设定为上述锁定机构能够切换为解锁状态的最小限度的操作量,也 能够通过该分力产生将上述锁定机构切换为解锁状态的剩余操作量,从而更可靠地维持上 述锁定机构的解锁状态。因此,能够降低上述存储操作杆的剩余操作力而提高操作性。优选上述引导部件是伴随着上述操作杆的操作而转动的杆部件,该杆部件围绕与 将上述锁定机构切换为解锁状态的控制轴绕相同的转动轴线与该控制轴联动地转动。据此,由于上述引导部件与上述控制轴在相同轴线上转动,因此能够通过与上述 引导部件的转动联动的该控制轴的转动来将上述锁定机构切换为解锁状态。优选上述移动部件是伴随着相对于上述解锁保持引导部的相对移动而转动的转 动部件,通过上述旋转力对上述移动部件施力而在上述抵接面上产生将上述锁定机构切换 为解锁状态的方向的分力。据此,上述移动部件通过上述旋转力施力而能够在上述抵接面上产生将上述锁定 机构切换为解锁状态的方向的分力。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第2方面,提供具有上述一方面记载的座椅操 作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倾角调节装置。上述引导部件和上述移动部件构成存储机构。该存储 机构伴随着上述操作杆的操作,存储上述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下的座椅靠背框架相对于座 椅坐垫框架的角度位置。上述存储机构能够将上述锁定机构切换为解锁状态而使上述座椅 靠背框架向规定倾斜位置倾斜转动。据此,在车辆用座椅倾角调节装置所具有的上述存储机构的动作中,能够降低上 述存储操作杆的剩余操作力而提高操作性。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倾角调节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图1的座椅倾角调节装置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3是在图1的座椅倾角调节装置上设置的锁定机构的截面图。图4是在图1的座椅倾角调节装置上设置的存储机构的侧视图。图5是用于说明图4的存储机构的动作。图6是用于说明图4的存储机构的动作。图7是用于说明图4的存储机构的动作。图8是用于说明图4的存储机构的动作。图9是用于说明图4的存储机构的动作。图10是搭载有图1的车辆用座椅倾角调节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符号说明1...车辆座椅;6...施力部件;11...座椅坐垫框架;12...座椅靠背框架; 20...锁定机构;26...控制轴;30...存储机构;31...杆部件(引导部件);33...臂部件 (移动部件;转动部件);34...凸轮部件(移动部件、转动部件);37...引导部(移动部 件、转动部件);38···长孔;38a···第1长孔(锁定解除引导部);38b. · ·第2长孔(解锁保持引导部);38c··.推压部(抵接面)。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化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具备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倾角调节装置的车辆座椅1的 侧视图。如图10所示,在车辆底板2上设置有一对座椅滑动机构3,这一对座椅滑动机构3 将座椅1支承为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滑动。一对座椅滑动机构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 隔平行地配置。一对座椅滑动机构3支承形成上述座椅1的座面的座椅坐垫4。形成上述 座椅1的靠背部的座椅靠背5经由图1所示的周知的一对锁定机构20在车辆前后方向可 倾斜转动地连结于该座椅坐垫4的后端部。座椅靠背5相对于座椅坐垫4的倾斜转动角度,具有落座利用范围A,能够在较 小角度范围内多阶段地调整座椅靠背5 ;和前倾动作范围B,其比该落座利用范围A更靠车 辆前方侧,且能够使座椅靠背5无阶段地前倾至最前方(规定界限位置)。在座椅靠背5相 对于座椅坐垫4的转动轴线01周围设有辅助座椅靠背5在前倾动作范围B内的前倾的施 力部件(螺旋弹簧等)6。即,通过施力部件6产生座椅靠背5的旋转力。转动轴01沿着车 辆座椅1的宽度方向延伸。另外,在各座椅滑动机构3上设有选择性地禁止和容许其动作(滑动动作)的周 知的滑动锁定机构。该滑动锁定机构是所谓的通行(walk-in)机构,与座椅靠背5的前倾 联动地使车辆座椅1向车辆前方移动而容许座椅滑动机构3的动作。图1和图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倾角调节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 和图2所示,该座椅倾角调节装置具有构成座椅坐垫4的骨架的一对座椅坐垫框架11。构 成座椅靠背5的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12经由上述锁定机构20以转动轴01为中心可转动地 连结于各座椅坐垫框架11。在图1中,转动轴01的左上方向与车辆的外侧方向对应,右下 方向与车辆的内侧方向对应。座椅坐垫框架11和座椅靠背框架12由金属板构成。以下, 关于在座椅坐垫框架11和座椅靠背框架12之间分别配置的一对锁定机构20,将在靠车辆 的外侧配置的锁定机构20表示为第1锁定机构20A,将在靠车辆的内侧配置的锁定机构20 表示为第2锁定机构20B。各锁定机构20在限制座椅靠背框架12相对于座椅坐垫框架11 的转动(倾斜转动)的锁定状态、和容许座椅靠背框架12相对于座椅坐垫框架11的转动 (倾斜转动)的解锁状态之间选择性地切换。接着对第1锁定机构20A的构成进行说明。第2锁定机构20B是与第1锁定机构 20A左右对称的构成,因此省略其说明。如图3所示,第1锁定机构20A具有通过焊接固定 在上述座椅坐垫框架11的内侧面的圆环状的下板21 ;通过焊接固定在上述座椅靠背框架 12的外侧面的圆环状的上板22。上板22以转动轴01为中心转动自如地支承于上述下板 21。在上板22的内侧面、即与座椅靠背框架12对置的面形成台阶差部22c,由此形成环状 的安装面22a。此外,在上板22的内周面形成有内齿轮22b。在下板21和上板22之间形成的内部空间,收纳有在以转动轴01为中心的径向上 可移动地安装的多个棘爪23 ;和使该棘爪23在径向上移动的一个凸轮24。多个棘爪23配 置为能够与上述内齿轮22b啮合。凸轮M与棘爪23卡合,伴随着以转动轴01为中心相对 于上板22的转动而使棘爪23径向移动。即,伴随着凸轮M绕转动轴01在第1方向上相对于上板22的转动,棘爪23朝径向外侧移动,由此棘爪23与上述内齿轮22b啮合,从而将 第1锁定机构20A切换为锁定状态。或者,伴随着凸轮M绕转动轴01在第2方向上相对 于上板22的转动,棘爪23朝径向内侧移动,由此解除棘爪23与上述内齿轮22b的啮合,从 而将第1锁定机构20A切换为解锁状态。并且,第1锁定机构20A具有弹簧25,该弹簧25 对凸轮M施力而使棘爪23朝径向外侧移动,S卩,将第1锁定机构20A切换为锁定状态。该 弹簧25例如为螺旋弹簧。第1锁定机构20A通过棘爪23对弹簧25施力而通常保持为锁 定状态。如图1所示,沿着转动轴01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控制轴沈,具有管状的主体 部^a、第1铰链部位26b和第2铰链部位^c。第1铰链部位26b通过焊接固定在主体部 26a的指向车辆内侧(图1中为右下侧)的端部,并且分别贯通上述座椅坐垫框架11、上述 座椅靠背框架12和第2锁定机构20B。第2铰链部位26c通过焊接固定在上述主体部26a 的指向车辆外侧(图1中为左上侧)的端部,并且贯通上述座椅坐垫框架11、上述座椅靠背 框架12和第1锁定机构20A。并且,各铰链部位^b,26c与对应的锁定机构20的凸轮M 例如以嵌合的方式一体转动地连结。在上述第1铰链部位26b上,从座椅坐垫框架11朝车辆内侧突出的顶端,与在由 金属板制成的锁定解除操作杆27的基端部形成的嵌合孔嵌合并通过焊接固定。因此,当伴 随着锁定解除操作杆27的操作,第1铰链部位26b (控制轴沈)以转动轴01为中心转动时, 第2锁定机构20B的凸轮M与该第1铰链部位26b —体转动,由此将第2锁定机构20B切 换为解锁状态。与此同时,当经由主体部^a与第1铰链部位26b —体化的第2铰链部位 26c以转动轴01为中心转动时,第1锁定机构20A的凸轮M与该铰链部位26c —体转动, 由此将第1锁定机构20A切换为解锁状态。当锁定解除操作杆27的操作释放后,通过上述 弹簧25的作用力使两锁定机构20的凸轮M与控制轴沈和锁定解除操作杆27 —起返回 转动,由此两锁定机构20切换(返回)为锁定状态。从上述第2铰链部位26c的座椅坐垫框架11朝车辆外侧突出的顶端,与在由金属 板制成的作为引导部件的杆部件31的基端部形成的嵌合孔46松动配合。该杆部件31与 未图示的作为操作杆的存储操作杆经由电线连结,伴随着该存储操作杆的操作而以转动轴 01为中心进行转动。因此,当第2铰链部位^c (控制轴26)伴随着存储操作杆的操作而经 由上述杆部件31以转动轴01为中心进行转动时,第1锁定机构20A的凸轮M与该第2铰 链部位26c —体转动而将第1锁定机构20A切换为解锁状态。同时,当经由主体部26a — 体化的第1铰链部位26b以转动轴01为中心转动时,第2锁定机构20B的凸轮M与该第 1铰链部位26b —体转动而将第2锁定机构20B切换为解锁状态。接着参照图2和图4对具有上述杆部件31的存储机构30进行说明。支承销32 支承在上述座椅坐垫框架11的图4右下侧的部位。如图2所示,支承销32沿着与转动轴 01平行的转动轴02延伸。在支承销32的座椅坐垫框架11侧的顶端部,第1嵌合部3 和 比第1嵌合部32a小径的第2嵌合部32b依次形成的各嵌合部32a、32b为圆柱状,具有彼 此平行的一对偏平面。在座椅坐垫框架11的外侧即杆部件31侧配置的由金属板制成的L 字状的臂部件33的基端部与第1嵌合部3 嵌合。在座椅坐垫框架11的内侧即锁定机构 20侧配置的由金属板制成的滴状的凸轮部件34的基端部与第2嵌合部32b嵌合。因此,臂 部件33和凸轮部件34通过支承销32夹着座椅坐垫框架11可一体转动地连结。
并且,在上述座椅坐垫框架11上通过焊接固定有沿着以转动轴01为中心的周向 圆弧状延伸的保持部件35。保持部件35的指向图4的顺时针旋转方向的端部,与上述凸轮 部件34的顶端部邻接。保持部件35由金属板形成,其截面为L字状。保持部件35的径向 靠外的部位具有以转动轴01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引导部,该引导部朝车辆内侧突出,该引导 部的内周面形成引导部面35a。在保持部件35的与上述凸轮部件34邻接的部位形成有切 口 35b。保持部件35的切口 3 容许上述凸轮部件34的顶端部进入。并且,在上述座椅坐垫框架11的图4中的转动轴02 (凸轮部件34)的左侧部位, 形成有沿着以转动轴01为中心的周向圆弧状延伸的长孔状的引导部孔11a。从上述杆部 件31延伸的引导部销36贯通该引导部孔11a。因此,当杆部件31以转动轴01为中心转动 时,与此联动,引导部销36沿着引导部孔1 Ia移动。在上述臂部件33的顶端部上固定有与转动轴01平行地朝上述杆部件31突出的 大致圆柱状的引导部37。该引导部37与上述臂部件33和上述凸轮部件34 —起构成作为 移动部件的转动部件。另一方面,在上述杆部件31上形成有插入引导部37的L字状的长 孔38。该长孔38具有沿着以转动轴01 (控制轴26)为中心的周向延伸的作为锁定解除引 导部的第1长孔38a ;和与该第1长孔38a连续而朝转动轴01延伸的作为解锁保持引导部 的第2长孔38b。因此,当引导部37处于第1长孔38a时,引导部37能够沿着第1长孔38a 相对移动(空走),从而容许杆部件31以转动轴01为中心的转动。当引导部37从第1长 孔38a进入第2长孔38b时,杆部件31的转动受到限制。或者,当引导部37处于第1长孔 38a,在该第1长孔38a的内周面上夹持引导部37,从而限制上述臂部件33以转动轴02为 中心的转动。当引导部37处于第2长孔38b时,容许上述臂部件33以转动轴02为中心的 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在杆部件31沿图4中朝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而引导部37 沿着第1长孔38a相对移动的期间,通过与该杆部件31联动的控制轴沈的转动分离上述 内齿轮22b与棘爪23的外齿的卡合,由此能够勉强完成上述锁定机构20的解除。这是为 了将杆部件31的转动所涉及的存储操作杆的操作量(冲程)抑制为最小限度而减轻操作 负荷。此时,臂部件33与上述凸轮部件34 —起以转动轴02为中心的转动受到限制。另外,在引导部37从第1长孔38a刚刚进入第2长孔38b之后的状态下,引导部 37与转动轴02之间的距离设定为比第2长孔38b的终端侧的端部与转动轴02之间的距离 短。因此,在上述锁定机构20的解除完成后(向解锁状态的切换完成后),引导部37向第 2长孔38b的终端部移动。于是,引导部37推压杆部件31而使杆部件31沿图4朝顺时针 旋转方向即将上述锁定机构20切换为解锁状态的方向进一步转动。即,第2长孔38b具有 作为抵接面的推压部38c,通过将该推压部38c向引导部37推压而使与杆部件31联动的控 制轴26转动以将锁定机构20切换为解锁状态。当引导部37在第2长孔38b中相对移动 时,虽然杆部件31以转动轴01为中心稍微摆动,但是锁定机构20从解锁状态向锁定状态 切换那样的杆部件31的转动受到限制。杆部件31与支承销32经由螺旋弹簧39连结。该 螺旋弹簧39向引导部37朝向第1长孔38a的终端侧即第2长孔38b相对移动的方向、即 将上述锁定机构20切换为锁定状态的方向施力。在上述上板22上固定有由金属板制成的环状的板部件40。板部件40与上述安装 面2 接合。在该板部件40的外周部形成有锯齿波状的啮合部40a。
并且,由金属板制成的圆环状的保持托架41在将上述锁定机构20包围在内周侧 的状态下,与上述控制轴26 (转动轴01)同轴并且可转动地设置。即,保持托架41被支承 于上述台阶差部22c,与座椅靠背框架12与上板22的连结面C (参照图幻相比在座椅宽 度方向上配置于座椅坐垫框架11侧。该保持托架41的大部分具有比上述保持部件35 (引 导部面35a)的内径小的外径。在保持托架41的周壁的图2的右下侧形成有朝径向内侧凹 陷的卡定凹部41a。通过上述切口 3 的上述凸轮部件34的顶端部能够嵌入保持托架41。 在上述方式中,当凸轮部件34的转动受到限制时,该凸轮部件34的顶端部嵌入上述卡定凹 部41a而限制保持托架41的转动。此时的保持托架41的角度位置称为初始位置。保持托架41的周壁在从卡定凹部41a朝向图4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一侧朝径向 外侧突出,与该卡定凹部41a邻接的突出部位的端部部位形成卡定片41b。另一方面,在上 述座椅坐垫框架11上,形成有为了限制卡定片41b向图4的顺时针旋转方向的转动而突设 的限制片lib。因此,保持托架41通过卡定片41b与限制片lib卡合而被限制朝图4的顺 时针旋转方向的转动。此时保持托架41的角度位置与上述初始位置一致。即,初始位置的 保持托架41的图4顺时针旋转方向的转动限制,通过凸轮部件34和限制片lib的协动进 行。由金属板制成的存储棘爪(memory pawl) 42的基端部,以在上述卡定凹部41a的 附近设置的支承销43的转动轴03为中心可转动地连结于上述保持托架41。转动轴03与 转动轴01平行。该存储棘爪42具有锯齿波状的啮合部42a。该啮合部4 通过存储棘爪 42以转动轴03为中心朝图4的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而能够与上述板部件40的啮合部40a 啮合。存储棘爪42通过适宜的施力部件(例如弹簧),赋予与板部件40啮合的方向相反方 向(图4中为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作用力(阻止力)。在存储棘爪42的顶端部,形成朝座椅坐垫框架11延伸的凸缘,该凸缘的外侧面与 上述保持托架41的转动角度位置对应地与上述引导部销36或保持部件35 (引导部面35a) 抵接,从而限制保持托架41朝图4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转动(参照图4 图9)。并且,存 储棘爪42的凸缘具有距离转动轴01 (控制轴沈)的径向距离小的第1圆弧部42b ;和距离 转动轴01的径向距离比第1圆弧部42b大的第2圆弧部42c。该第1和第2圆弧部42b、 42c经由台阶部42d连续。第1和第2圆弧部42b、42c分别形成以转动轴01 (控制轴26) 为中心的圆弧形状。伴随着杆部件31的图4的顺时针旋转方向的转动,引导部销36经由 台阶部42d从第1圆弧部42b向第2圆弧部42c移动,从而存储棘爪42为了以台阶部42d 的高度量向转动轴01侧移动而以转动轴03为中心沿着图4的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在引 导部销36配置于第2圆弧部42c的情况下,存储棘爪42的啮合部4 与板部件40的啮合 部40a啮合。S卩,通过杆部件31的引导部销36与第1圆弧部42b抵接或与第2圆弧部42c 抵接,切换为存储棘爪42与板部件40卡合的状态和不卡合的状态。另外,如图8和图9所示,通过存储棘爪42的凸缘进入保持部件35来维持存储棘 爪42与上述板部件40啮合的状态。因此,例如板部件40沿着图4的逆时针旋转方向即座 椅靠背框架12前倾的方向转动时,与板部件40啮合的存储棘爪42与保持托架41 一体转 动。此时,上述凸轮部件34在上述状态下与臂部件33 —体地沿着图4的顺时针旋转方向 转动,从而分离与保持托架41 (卡定凹部41a)的卡合。当板部件40沿着图4的顺时针旋 转方向即座椅靠背框架12后倾的方向转动时,与板部件40啮合的存储棘爪42与保持托架41 一体转动。此时,保持托架41通过在卡定凹部41a中嵌入凸轮部件34的顶端部,并且通 过卡定片41b与限制片lib抵接而限制进一步的转动,由此,保持托架41返回到上述初始位置。接着,对存储机构30的动作进行说明。释放对存储操作杆的操作力,并且如图4 所示,通过在杆部件31的第1长孔38a中配置的引导部37来限制臂部件33和凸轮部件34 以转动轴02为中心的转动。此时,凸轮部件34的顶端部嵌入上述卡定凹部41a,限制保持 托架41以转动轴01为中心的转动。在该状态下,伴随着存储操作杆的操作,杆部件31向图4的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 时,为了将锁定机构20切换为解锁状态,与嵌合孔46松动配合的铰链部位26c (控制轴26) 转动。此时,引导部37在第1长孔38a内相对地移动,继续限制臂部件33和凸轮部件34 以转动轴02为中心的转动。由于凸轮部件34以转动轴02为中心的转动受到限制,因此保 持托架41以转动轴01为中心的转动也继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在杆部件31上设置的引 导部销36,从存储棘爪42的第1圆弧部42b通过台阶42d向第2圆弧部42c移动,由此推 压存储棘爪42而使其以转动轴03为中心沿着图4的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使该存储棘爪 42与上述板部件40啮合。由此,与存储棘爪42连结的保持托架41,与板部件40 (座椅靠 背框架12)连结为可一体转动。并且,如图5所示,当引导部37到达第1长孔38a的第2 长孔38b侧的端部时,勉强完成锁定机构20向解锁状态的切换。此时,引导部37没有进入 第2长孔38b内,因此臂部件33以转动轴02为中心的转动和保持托架41以转动轴01为 中心的转动依然继续受到限制。接着,杆部件31朝图5的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如图6所示,引导部37进入第2 长孔38b内,则臂部件33和凸轮部件34的转动限制解除。因此,当杆部件31进一步朝图6 的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时,如图7所示,臂部件33和凸轮部件34开始以转动轴02为中心 朝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其结果是容许保持托架41的转动。同时,上述保持部件35与存储 棘爪42的凸缘抵接,由此上述保持部件35维持存储棘爪42与板部件40的啮合状态。并且,在该状态下,为了使座椅靠背5 (座椅靠背框架1 倾斜转动(前倾)至车 辆的最前方,使与上板22接合的板部件40朝图7的逆时针旋转方向转动时,如图8所示, 与该板部件40啮合的存储棘爪42和保持托架41 一体转动。在座椅靠背5 (座椅靠背框架 12)向最前方倾斜转动时,赋予上述施力部件6的作用力的情况如上所述。此时,通过保持部件35维持存储棘爪42与板部件40的啮合状态。并且,凸轮部 件;34分离与保持托架41 (卡定凹部41a)的卡合而朝图8的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并且与 凸轮部件34 —体转动的臂部件33,使引导部37向靠第2长孔38b的终端即靠嵌合孔46移 动。即,在臂部件33 (和凸轮部件34)转动而使引导部37向第2长孔38b的终端侧移动时, 间接地向臂部件33赋予上述施力部件6的作用力。通过施力部件6的作用力(座椅靠背5 的旋转力),引导部37与第2长孔38b抵接。因此,在推压部38c上产生使杆部件31在图 8朝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的分力、即使杆部件31转动而将锁定机构20切换为解锁状态的分 力。此时,杆部件31将引导部37向第2长孔38b (推压部38c)推压而使其朝图8的顺时 针旋转方向即将锁定机构20切换为解锁状态的方向进一步转动的情况如上所述。因此,伴 随着座椅靠背5 (座椅靠背框架1 向最前方的倾斜转动,能够确保用于更可靠地将锁定机 构20切换为解锁状态的杆部件31的剩余操作量。与保持托架41 (卡定凹部41a)的卡合分离的凸轮部件34,通过保持托架41的周壁限制向图8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转动。另一方面,为了使座椅靠背5(座椅靠背框架12)的角度位置,返回到座椅靠背 5 (座椅靠背框架12)刚倾斜转动至最前方之前的角度位置,使与上板22接合的板部件40 朝图8的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则如图9所示,在上述方式中一体转动的保持托架41 (卡定 凹部41a)上开始嵌入凸轮部件34的顶端部。然后,按照与上述说明相反的顺序返回到图4 所示的状态。引导部37进入第1长孔38a内,则被上述螺旋弹簧39施力的上述杆部件31 返回转动而使引导部37相对地向第1长孔38a的终端部侧移动。本实施方式具有以下优点。(1)为了保持锁定机构20的解锁状态,臂部件33和凸轮部件34通过施力部件6 的作用力在推压部38c上产生将锁定机构20切换为解锁状态的方向的分力。因此,即使第 1长孔38a的引导部37的相对的移动量、即存储操作杆的操作量设定为能够将锁定机构20 切换为解锁状态的最小限度的操作量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该分力产生将锁定机构20切 换为解锁状态的剩余操作量,从而能够更可靠地保持锁定机构20的解锁状态。因此,能够 降低存储操作杆的剩余操作力而提高操作性。(2)杆部件31能够与控制轴沈绕同一旋转轴线转动,通过与杆部件31的转动联 动的该控制轴沈的转动来将锁定机构20切换为解锁状态。 (3)臂部件33和凸轮部件34通过施力部件6的作用力而被施力,从而能够在推压 部38c上产生将锁定机构20切换为解锁状态的方向的分力。(4)在存储机构30的动作中,能够降低存储操作杆的剩余操作力而提高操作性。(5)在存储棘爪42与板部件40啮合后,锁定机构20向解锁状态的切换完成。并 且,存储棘爪42与板部件40啮合后,凸轮部件34与保持托架41 (卡定凹部41a)的卡合分 离而容许该保持托架41的转动。因此,能够抑制存储机构30的误动作。上述实施方式可以按如下方式进行变更。代替与引导部37卡合的长孔38 (第1和第2长孔38a,38b),而采用同样的长槽 (或肋)。对在臂部件33上设置的引导部37,沿着在杆部件31上设置的第2长孔38b的延 伸方向赋予施力部件6的作用力,但是它们的关系也可以相反。具体而言,可以在杆部件31 上设置引导部,并且在臂部件33等上设置与该引导部卡合的第2长孔(或长槽;肋)。也可以代替第1和第2圆弧部42b、42c,而采用适宜的曲面或平面。作为锁定解除引导部,也可以代替第1长孔38a而采用相对于引导部37相对移动 的壁部。作为解锁保持引导部,也可以代替第2长孔38b而采用对引导部37进行引导的壁部。存储棘爪42也可以向与板部件40啮合的方向施力。此时,例如通过在存储操作 杆上设置的销等的挡块功能的阻止力的赋予来禁止存储棘爪42和板部件40的啮合,并且 通过存储操作杆的动作解除挡块功能(消除阻止力)而使存储棘爪42和板部件40啮合。 或者,在存储棘爪42上设置引导部孔,在杆部件31上设置被引导部孔引导的销,从而不对 存储棘爪42赋予作用力,通过杆部件31的转动来变更存储棘爪42的啮合、非啮合状态。也可以省略板部件40而将其卡合部(啮合部40a) —体形成于上板22。
板部件40和存储棘爪42例如也可以通过代替啮合部设置的摩擦件的摩擦卡合而 成为卡合状态。对通过座椅靠背框架12 (座椅靠背)的前倾而处于最终倾斜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 明。与此相对,也可以通过座椅靠背框架12 (座椅靠背)的后倾而处于最终倾斜位置。锁定解除操作杆27自身也可以不固定在铰链部位26b上而保持游隙地与其嵌合, 被其它部件夹入而固定锁定解除操作杆27。杆部件31的转动中心也可以与控制轴沈非同轴。保持托架41也可以被支承于在下板21设置的台阶部。杆部件31也可以与存储操作杆一体形成。在杆部件31的第2长孔38b上设置推压部38c并且利用施力部件6的作用力来 实现存储操作杆的操作性提高等。即使对具有车辆座椅的前后位置能够变位到规定界限位 置的通行功能、收纳功能等的车辆用座椅进行操作的装置所涉及的存储操作杆,也能够与 本实施方式同样地提高操作性。即,对于具有车辆座椅的状态能够变位到规定界限状态的 功能的装置能够适用本申请发明。或者,即使在不具备施力部件的车辆座椅(例如第二排 座椅)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由使用者的操作引起的座椅靠背的旋转力来提高存储操作杆 的操作性。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座椅操作装置,其包括能够保持车辆座椅姿态的锁定机构,通过对操作 杆进行操作而将所述锁定机构从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并且在所述车辆座椅的状态变 位到规定界限位置时保持锁定机构的解锁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座椅操作装置具备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包括解锁保持引导部,该解锁保持引导部具有形成为通过所述 旋转力产生将所述锁定机构切换为解锁状态的方向的分力的抵接面;和移动部件,该移动部件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所述引导部件协作,在所述锁定机构成为解锁状态时,所述移动部件与所述抵接面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件包括锁定解除引导部,所述移动部件伴随着所述操作杆的操作而沿着所 述锁定解除引导部移动,从而将所述锁定机构从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件是伴随着所述操作杆的操作而转动的杆部件,该杆部件围绕与将所述锁 定机构切换为解锁状态的控制轴相同的转动轴线与该控制轴联动地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件是伴随着相对于所述解锁保持引导部的相对的移动而转动的转动部件, 通过所述旋转力对所述移动部件施力而在所述抵接面上产生将所述锁定机构切换为解锁 状态的方向的分力。
5.一种车辆用座椅倾角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车辆用座椅倾角调节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操作装置,所述 引导部件和所述移动部件构成存储机构,该存储机构伴随着所述操作杆的操作,存储所述 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下的座椅靠背框架相对于座椅坐垫框架的角度位置,并且能够将所述 锁定机构切换为解锁状态而使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向规定倾斜位置倾斜转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车辆用座椅操作装置和车辆用座椅倾角调节装置,通过对存储操作杆进行操作而将锁定机构从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并且在车辆座椅的状态变位到规定界限位置时保持锁定机构的解锁状态。车辆用座椅操作装置包括杆部件和移动部件。杆部件包括具有抵接面的解锁保持引导部。抵接面形成为通过旋转力产生将锁定机构切换为解锁状态的方向的分力。移动部件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杆部件协作。在锁定机构成为解锁状态时移动部件与抵接面抵接。
文档编号B60N2/22GK102088889SQ20098012696
公开日2011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16日
发明者二本松英雄, 小岛康敬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