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2218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座椅软垫和座椅靠背的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披露了相关的车辆座椅。如图32所示,在专利文献1中披露的车辆座椅中,座椅软垫504和座椅靠背505 设置在座椅框架502上。软垫504能够相对于座椅框架502倾斜,以使面向门洞的一侧可以低些。因此,当乘坐者下车时,只要通过相对于座椅框架502倾斜座椅软垫504,坐在座椅软垫504上的乘坐者就可容易地越过座椅软垫504的侧部5(Ms。因此,当乘坐者下车时,侧部5(Ms不会成为障碍。现有技术的文献专利文献日本特开实用型专利公开第60-168632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轿车或其它这种车辆中,座椅软垫504的软垫表面5(Mz放置的位置较低。 此外,在乘坐者的就座姿势中,他/或她的大腿会高于他/她的臀部位置。因此,如果侧部 504s降低,同时座椅软垫表面5(Mz保持在低的位置,那么,乘坐者的膝盖在他/她从座椅软垫504站立起来时弯曲很大。因此,乘坐者必须重压在他/她的膝盖上。这给上了年纪的人或其它如此情况的人造成负担。为了改善这一点,可在乘坐者下车时,相对于座椅框架502来升高座椅软垫504。 然而,如果座椅软垫504在图32所示的结构中升高,那么,就座乘坐者臀部和大腿也会一起升高。其结果,乘坐者大腿会接近方向盘或其它这种部件。当乘坐者下车时,他/她的大腿会与方向盘或其它这种部件相干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特作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能使乘坐者以基本上半蹲伏姿势上下车,在该姿势大腿位置低于臀部,使得乘坐者可容易地上下车。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上问题可用如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本发明来解决。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发明包括座椅软垫和软垫倾斜机构,座椅软垫由固定软垫部分和可动软垫部分组成,其中,可移动软垫部分能够在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倾斜成使得进出侧较低;软垫倾斜机构设置在座椅软垫下方,并构造成在可动软垫部分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使可动软垫部分倾斜。根据本发明,软垫倾斜机构可在乘坐者上下车时操作。其结果,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可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升高,使得可动软垫部分可倾斜而使进出侧变得较低。因此, 坐在座椅软垫上的乘坐者可具有基本上半蹲伏的位置,这样,乘坐者的膝盖可以伸展开。此夕卜,即使在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升高时,乘坐者的大腿也不容易与方向盘或其它这种部件相干扰。此外,由于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倾斜成使得进出侧较低,所以,当乘坐者越过座椅软垫的侧部时,乘坐者无需抬起他/她的腿,这样,乘坐者可保持基本上半蹲伏的姿势。在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本发明中,当可动软垫部分倾斜时,定位在可移动软垫部分的进/出侧的侧边支承部分可一体地倾斜。因此,就可更容易地上下车。在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本发明中,软垫倾斜机构具有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驱动部分,第一连杆在座椅软垫下面可从折叠位置转动到升高位置,第二连杆定位成与第一连杆相交,并连接到第一连杆相连,以能相对于第一连杆基本上对称地移动,驱动部分能够使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从折叠位置转动到升高位置。此外,当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从折叠位置转动到升高位置时,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在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可倾斜成使得进/出侧较低。因此,因为使用了彼此相交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以,能够调整上部极限位置中的座椅软垫的可移动软垫部分的倾斜角。在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本发明中,软垫倾斜机构具有连接机构和驱动部分,该连接机构能够将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垂直转动地连接到支承构件上,而驱动部分能够围绕连接机构的转动中心垂直地转动可动软垫部分。此外,当可动软垫部分围绕连接机构的转动中心向上转动时,可动软垫部分可在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倾斜成使得进/ 出侧较低。因此,当可动软垫部分围绕连接机构的转动中心向上转动时,可动软垫部分可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升高并倾斜成使进/出侧较低。因此,可在结构上简化软垫倾斜机构。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本发明还包括纵向滑动机构和框架升高/降低机构,纵向滑动机构构造成使支承座椅软垫和座椅靠背的座椅框架沿着车辆地板滑动,而框架升高/降低机构构造成使座椅框架相对于车辆地板升高和降低。因此,通过滑动机构和框架升高/降低机构就可相对于车辆地板调整车辆座椅的位置。在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本发明中,当打开门洞的车门的同时操作升高开关时,可沿着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可被升高的方向来驱动软垫倾斜机构。由此,仅在乘坐者下车时,才能执行软垫倾斜机构的升高操作。因此,可有效地阻止乘坐者意外地操作软垫倾斜机构。在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本发明中,软垫倾斜机构具有驱动机构和连杆机构,驱动机构构造成在座椅软垫下面水平地往复移动可动部分,而连杆机构构造成当可动部分由于驱动机构的作用而沿预定方向移动时,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可根据可动部分的运动量而倾斜。在本发明中,定位在座椅软垫下面的驱动机构构造成水平地往复移动该可动部分。因此,与可动部分作垂直往复运动的结构相比,该驱动机构的高度可减小。其结果,可保持定位在驱动机构上方的座椅软垫的就座位置较低。此外,因为可动部分构造成水平地往复运动,因此,在保持座椅软垫的就座位置较低的同时可动部分的往复行程可增大。其结果,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可在乘坐者上下车时大大地倾斜,从而增大构成可动软垫部分的一部分的臀部接纳部分的升高量。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本发明还包括转动机构,该转动机构构造成朝向车辆门洞水平地转动座椅软垫。因此,由于转动机构的作用,乘坐者可更加容易地上下车。根据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本发明,连杆机构构造成朝向车辆门洞来倾斜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本发明还包括滑动机构,该滑动机构构造成水平地朝向车辆门洞滑动可动软垫部分、连杆机构和驱动机构。因此,由于滑动机构的作用,乘坐者可更加容易地上下车。在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本发明中,连杆机构沿着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形成, 并具有软垫支承构件、水平支承部分以及连杆,软垫支承构件与可动软垫部分形成一体,水平支承部分水平地支承作为软垫支承构件的垂直转动中心的软垫支承构件的中间部分,连杆垂直能转动地连接软垫支承构件的更靠近水平支承部分的一端与驱动机构的可动部分。由此,通过驱动机构的可动部分和连杆机构的连杆,座椅软垫的支承构件的一端能够沿预定方向移动。因此,座椅软垫的支承构件可围绕水平支承部分向上转动,以使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能够倾斜。在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本发明中,连杆机构沿着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形成, 并具有软垫支承构件、水平支承部分以及连杆,软垫支承构件与可动软垫部分形成一体,水平支承部分水平地支承作为软垫支承构件的垂直转动中心的软垫支承构件的一端,连杆垂直能转动地连接软垫支承构件的中间部分和驱动机构的可动部分。由此,通过驱动机构的可动部分和连杆机构的连杆,座椅软垫支承构件的中间部分可沿预定方向移动。因此,座椅软垫的支承构件可围绕水平支承部分向上转动,以使座椅软垫的可移动软垫部分能够倾斜。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本发明还包括关闭构件,当可动软垫部分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升高时,该关闭构件能够关闭形成在可动软垫部分和固定软垫部分之间的边界位置处,可动软垫部分下端和固定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之间的敞开部分。根据本发明,当定位在进/出位置中的可动软垫部分降低时,即使乘坐者不留心朝向可动软垫部分和固定软垫部分之间的敞开部分移动他/她的手,该关闭构件也可阻止他/她的手进入该敞开部分。因此,可避免这样的麻烦,例如,他/她的手或类似东西可能被夹在可动软垫部分和固定软垫部分之间。在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本发明中,关闭构件由栅栏状的板部分和可变形的片状构件组成,该栅栏状板部分从可动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的下端向下突出,而可变形的片状构件能够关闭板部分的下端边缘和固定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之间的敞开部分。由此,因为关闭构件由板部分和可变形的片状构件组成,所以,可防止关闭构件 260与固定软垫部分S、软垫倾斜机构50以及其余部分的干扰,使得结构简单。在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本发明中,片状构件连接到板部分。在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本发明中,片状构件的近端部分连接到附连在可动软垫部分上的板部分的下端边缘,或者连接到板部分内侧的可动软垫部分,其中,片状构件的远端部分连接到固定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使得片状构件可随着可动软垫部分升高而被展开。此外,当可动软垫部分定位在进/出位置时,从可动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到板部分和片状构件的连接位置,或到板部分的下端边缘测得的高度设定为大于从连接部分或板部分的下端边缘到固定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测得的高度。由此,当可动软垫部分降低到就座位置时,可动软垫部分的板部分的下端边缘向下曳拉片状构件的近端部分,使得片状构件可被接纳在就座表面的下侧内。即,在可动软垫部分降低到就座位置的状态中,可防止片状构件的一部分留在可动软垫部分和固定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上。因此,可避免座椅软垫的舒适性变差。此外,还可避免坐表面的外观变坏。在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本发明中,固定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向上倾斜。可动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向下倾斜。此外,当可动软垫部分定位在就座位置内时,可动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能够表面接触固定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因此,当乘坐者在可动软垫部分处于就座位置的状态中坐在座椅软垫上时,他/ 她的重量可从可动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施加到固定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上。 其结果,在乘坐者重量作用下,可动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和固定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彼此可完全地表面接触,从而防止在可动软垫部分和固定软垫部分之间的边界位置中形成间隙。因此,可避免座椅软垫的舒适性变差。此外,与固定软垫部分和可动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垂直地形成的情形相比,当可动软垫部分升高和降低时,可在两个边界位置侧表面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使得片状构件可容易地被接纳在就座表面下面。在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本发明中,软垫倾斜机构的驱动部分的操作开关定位在乘坐者下车时所打开的车门的内侧内,并使其定位在窗的下方。此外,当门被打开同时操作所述操作开关时,驱动部分可被驱动。根据本发明,当乘坐者下车时,乘坐者在门打开之后乘坐者从车辆向外探出他/ 她的上身的同时可以前倾的姿势操纵该操作开关。当乘坐者操作该操作开关时,软垫倾斜机构被致动,于是,可动软垫部分可被升高。因此,因为在乘坐者处于前倾的姿势的同时乘坐者臀部可被可动软垫部分上推,所以,乘坐者可以前倾姿势站立起来。其结果,乘坐者头可避免接触到车辆门洞的天花板部分。在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本发明中,驱动部分具有电动机,其中,仅在操作开关被操作时,该操作开关才可被接通,且其中,仅在操作开关被接通时,电源才可供应到电动机。因此,乘坐者通过在可动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持续操纵着该操作开关而保持前倾的姿势。其结果,乘坐者的头不容易接触到门洞的天花板部分。在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本发明中,在门尚未沿打开方向转动到要求位置的状态下,即使操作开关接通了,也没有电流供应到电动机。因此,在驾驶过程中,即使乘坐者不留心碰到操作开关,可动软垫部分也绝不会升
尚ο本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乘坐者可以基本上半蹲伏的姿势上下车。因此,乘坐者可容易地上下车。


图ΚΑ)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车辆座椅的示意的立体图,示出车辆行驶中的状态,而图I(B)是车辆座椅的示意的立体图,示出乘坐者上下车的状态。图2是车辆座椅的全侧视图。图3是车辆座椅的正视图,示出乘坐者上下车的状态。图4是车辆座椅的软垫倾斜机构的正视图。图5是示出车辆座椅的软垫倾斜机构操作原理的示意图。图6是车辆座椅的软垫倾斜机构的侧视图(从图4的线VI-VI观察的视图)。图7是根据修改形式的车辆座椅的局部剖切图。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的车辆座椅的示意的立体图,示出乘坐者上下车的状态。图9(A)是车辆座椅的示意的立体图,示出车辆行驶中的状态,而图9(B)是车辆座椅的示意的立体图,示出乘坐者上下车的状态。图10是车辆座椅部分剖切的侧视图,示出乘坐者上下车的状态。图11是车辆座椅部分剖切的侧视图,示出车辆行驶的状态。图12是车辆座椅的正视图,示出车辆行驶的状态。图13是根据修改形式1的车辆座椅的侧视图,示出乘坐者上下车的状态。图14是根据修改形式2的车辆座椅的局部剖切的正视图。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的车辆座椅的全立体图。图16是车辆座椅的正视图,示出可动软垫部分升高到加载/卸载位置的状态。图17是可动软垫部分的升高/降低机构的正视图。图18是沿图15的线XVIII-XVIII截取的剖视图。图19是由图18的XIX所示部分的放大图。图20是车辆座椅的纵向剖视图,示出可动软垫部分升高到加载/卸载位置的情形 (沿图16的线XX-XX截取的剖视图)。图21是图20的XXI所示一部分的放大图。图22是根据修改形式的车辆座椅的全纵向剖视图。图23是图22的XXIII所示一部分的放大图。图M是车辆座椅的放大的纵向剖视图,示出可动软垫部分升高到加载/卸载位置的情形。图25(A)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4的车辆座椅的示意的立体图,示出车辆行驶中的状态,而图25(B)是车辆座椅的示意的立体图,示出乘坐者下车的状态。图沈是车辆座椅的纵向剖视图,示出乘坐者下车的情形(沿图25⑶的线 XXVI-XXVI截取的剖视图)。图27是车辆座椅的软垫倾斜机构的正视图(从图沈的线XXVII-XXVII观察的视图)。图观是显示作为软垫升高/降低机构的驱动源的电动机的电路的示意图。图四是电动机操作开关所附连的门的立体图。图30是显示车辆座椅的操作的后视图。图31是显示车辆座椅的操作的后视图。
图32是传统车辆座椅的示意正视图。图33是传统车辆座椅的示意正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下面将参照图1至7来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车辆座椅。此外,图中的向前和向后、向右和向左,以及向上和向下的方向分别对应于车辆座椅和具有车辆座椅的轿车的向前和向后、向右和向左,以及向上和向下的方向。此外,说明书中涉及到的向前和向后、向右和向左,以及向上和向下的方向也对应于如上所定义的向前和向后、向右和向左,以及向上和向下的方向。<车辆座椅10的概述>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是车辆高度相对低的车辆的座椅(驾驶员座椅或其它这种座椅),该座椅构造成允许乘坐者通过右门洞从右边坐到座椅上。如图1和2所示,车辆座椅10具有座椅主体30、纵向滑动机构20和升高/降低机构25,纵向滑动机构20构造成相对于车辆地板F纵向地滑动座椅主体30,而升高/降低机构25 (图2)构造成相对于车辆地板F升高和降低座椅主体30。如图2所示,座椅主体30由座椅框架31、座椅软垫40、座椅靠背35以及软垫倾斜机构50组成,座椅软垫40设置在座椅框架31上,座椅靠背35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座椅框架31的后端部,软垫倾斜机构50能够相对于座椅框架31升高座椅软垫40的一部分M,并朝向门洞倾斜座椅软垫40的一部分M。<关于纵向滑动机构20>如图1至3所示,纵向滑动机构20由一对右下和左下轨道22、右上和左上轨道23 以及驱动机构(未示出)组成,右下和左下轨道22设置在车辆地板F上以沿纵向方向延伸, 右上和左上轨道23构造成可沿着右下和左下轨道22在纵向方向上滑动,驱动机构构造成相对于下轨道22纵向地滑动上轨道23。每个下轨道22是开槽的轨道,其具有向上敞开的基本上呈C形的横截面。例如,如图2所示,每个下轨道22的前和后端部的下侧通过支承带21分别连接到车辆地板F。如图3所示,每个上轨道23是板形的轨道,其具有基本上为倒置T形的横截面。每个上轨道23的下部从其前端或后端与每个下轨道22配合啮合。因此,上轨道23可在上轨道23和下轨道22彼此配合啮合的同时沿着下轨道22在纵向方向上滑动。此外,纵向滑动机构20对应于本发明的滑动机构。<关于升高/降低机构25>升高/降低机构25是这样的机构,其构造成相对于纵向滑动机构20的右上和左上轨道23升高和降低座椅主体30的座椅框架31。例如,如图2所示,升高/降低机构25 由一对右前和左前升高连杆27、一对右后和左后升高连杆28,以及作为升高/降低驱动源的驱动机构(未示出)组成。成对的右前和左前升高连杆27和成对的右后和左后升高连杆洲构造成平行于右上和左上轨道23来升高和降低座椅框架31。此外,每个前升高连杆 27的一端部分(下端部)和每个后升高连杆观的一端部分(下端部)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每个上部轨道23。相反地,每个前升高连杆27的另一端部分(上端部)和每个后升高连杆28的另一端部分(上端部)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座椅框架31。此外,例如,如图1所示,座椅框架31、前升高连杆27和后升高连杆观被侧盖31c 盖住。在图2中,侧盖31c被略去。此外,升高/降低机构25对应于本发明的框架升高/降低机构。〈关于座椅软垫40>如图1 (A)所示,从座椅软垫40的中部分的前侧起,座椅软垫40依次具有软垫前部41、软垫中部42和软垫后部43。此外,座椅软垫40具有右侧部44和左侧部45,右侧部 44设置在中部的右侧(面向门洞(未示出)的一侧),左侧部45设置在中部的左侧(面向车辆内部的中心的一侧)。软垫前部41是主要支承就座乘坐者的大腿的部分,软垫前部41形成为略微地倾斜,使得其就座表面可在其后侧内降低。软垫中部42是主要支承乘坐者臀部的部分,软垫中部42形成为使其就座表面可定位在最低的位置并且呈平的。软垫后部43形成为略微地倾斜,以使其前侧较低。右侧部44倾斜,使其就座表面可在右侧(面向门洞的一侧)提高,并分为前部 44f、中部Mc和后部44b。左侧部45倾斜,使其就座表面可在左侧(面向车辆内部中心的一侧)提高。即,因为右侧部44的就座表面和左侧部45的就座表面形成为倾斜的表面,它们相对于软垫前部41、软垫中部42和软垫后部43的就座表面倾斜,所以,当乘坐者坐在座椅上时,座椅软垫40可具有提高的保持特性。软垫中部42和座椅软垫40的右侧部44的中部Mc彼此形成一体,并与座椅软垫 40的其余部分分离,其余部分即为右侧部44的前部44f和后部44b、软垫前部41、左侧部 45和软垫后部43。此外,右侧部44的前部44f和后部44b、座椅软垫40的软垫前部41、左侧部45和软垫后部43固定到座椅框架31上。因此,下面,将右侧部44的前部44f和后部 44b、座椅软垫40的软垫前部41、左侧部45和软垫后部43称之为固定软垫部分S。此外,如图I(B)所示,由于软垫倾斜机构50的作用(将在下文中描述),软垫中部42和座椅软垫40的右侧部44的中部Mc可相对于座椅软垫40的固定软垫部分S和座椅框架31升高和降低。因此,在下文中,将软垫中部42和座椅软垫40的右侧部44的中部 44c称之为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关于软垫倾斜机构50>软垫倾斜机构50是这样的机构,其能够相对于座椅框架31和座椅软垫40的固定软垫部分S升高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并且能够倾斜该可动软垫部分M,以使面向门洞的一侧低而面向车辆内部的一侧高。如图6的侧视图中所示,软垫倾斜机构50由从座椅框架31悬置下来的基板52、设置在基板52上的一对前和后交叉连杆53以及能够移动该交叉连杆53的驱动部分56组成。如图6所示,软垫倾斜机构50的基板52弯曲成侧视图中的大致U形。基板52的前上端部分用螺栓固定在前梁部分31h上,该前梁部分31h定位在座椅框架31的前部内, 以沿宽度方向上延伸。相反,基板52的后上端部分连接到后支承管31t上,该后支承管31t 定位在座椅框架31的后部内,以沿宽度方向上延伸。软垫倾斜机构50的成对的前和后交叉连杆53构造成在座椅软垫40的前和后部分处支承其可动软垫部分M,以便升高和降低和倾斜可动软垫部分M。此外,前和后交叉连杆53沿纵向方向对称地形成,并彼此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前交叉连杆53将参照图4和 5所示的正视图作代表性的描述。如图4所示,交叉连杆53由线性第一连杆53a和线性第二连杆5 构成。通过两个连杆53a和5 中心附近部分处的中心连接销53x,可使两个连杆53a和5 彼此垂直转动地连接。此外,第一连杆53a的近端部分(下端部分)通过下端连接销M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接纳部分(未示出),该接纳部分形成在基板52的前底部的右端内。相反,滚子53r 附连到第一连杆53a的远端部分(上端部分)。滚子53r能够沿着前侧轨道部分40f滚动, 该前侧轨道部分40f形成在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的下侧内,以侧向地延伸。第二连杆5 的近端部分(上端部分)通过其右端附近的部分处的上端连接销55 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前侧轨道部分40f,该前侧轨道部分40f形成在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内。相反,滚子53z附连到第二连杆53b的远端部分(下端部分)。滚子53z能够沿着基板52的前底部52y侧向地滚动。如图5所示,软垫倾斜机构50的驱动部分56由扇形齿轮57、双齿轮58、驱动齿轮 59和能够转动驱动齿轮59的电动机(未示出)组成。扇形齿轮57是构造成与交叉连杆 53的第一连杆53a —体地转动的齿轮,扇形齿轮57具有用作转动中心的中心孔57e。中心孔57e定位在对应于扇形中心的部分内。此外,将第一连杆53a连接到基板52的下端连接销讨不可转动地插入扇形齿轮57的中心孔57e内。S卩,扇形齿轮57构造成围绕与第一连杆53a的转动中心共用的转动中心与第一连杆53a —体地转动。扇形齿轮57具有形成在其外圆周部分(弧形部分)内的有齿部分57w。有齿部分57w与双齿轮58的小直径齿轮 58s啮合。此外,双齿轮58的大直径齿轮58r与驱动齿轮59啮合。双齿轮58、驱动齿轮59和电动机被接纳在驱动部分56的外壳56h(图6)内并被外壳5 !支承。外壳5 !定位在基板52内并与其固定。根据上述的结构,当电动机在图5所示条件下被致动时,驱动齿轮59可被向左转动(正常方向)(箭头所示),于是,与驱动齿轮59啮合的双齿轮58的大直径齿轮58ι 可向右转动(箭头所示)。当双齿轮58向右转动时,与双齿轮58的小直径齿轮58s啮合的扇形齿轮57可向左转动(箭头所示)。其结果,与扇形齿轮57形成一体的第一连杆53a可在围绕下端连接销M向左转动的同时升高。当第一连杆53a升高时,附连到其远端部分的滚子 53r在上推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的同时沿着可动软垫部分M的前侧轨道部分40f 向右滚动。此外,当与扇形齿轮57形成一体的第一连杆53a在向左转动的同时升高时,通过中心连接销53x连接到第一连杆53a的第二连杆5 可被升高,同时围绕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的上端连接销55向右转动。其结果,第二连杆5 上推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的右端部分,而附连到第二连杆5 远端部分(下端部分)的滚子53z沿着基板52的前侧底部52y向右滚动。即,一旦电动机被致动,驱动齿轮59就向左转动(正常方向)。其结果,第一连杆53a和第二连杆5 沿升高方向转动,使得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可被上推。当第一连杆53a和第二连杆5 分别被升高到预定位置时,例如,如图4中实线所示,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可保持在上部极限位置内并保持倾斜,使得其右侧(面向门洞的一侧)可被降低。此外,连接第一连杆53a和第二连杆53b的中心连接销53x定位成当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处于上部极限位置时,可动软垫部分M的倾斜角θ近似为17度。因此,可动软垫部分M的倾斜角θ可根据中心连接销53χ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接下来,在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处于上部极限位置的情形中,当驱动齿轮59通过电动机向右转动(相反方向)时,则与上述相反,第一连杆53a可围绕下端连接销讨沿折叠方向(向右)转动,第二连杆5 可围绕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的上端连接销阳沿折叠方向(向左)转动。当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返回到下部极限位置(图I(A)和图4中的双点划线)时,可动软垫部分M的就座表面可定位成与固定软垫部分S的就座表面相连续。<关于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的操作>首先,从乘坐者完全进入车辆的情形开始来描述车辆座椅10的操作。在此情形中,如图I(A)所示,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保持在下部极限位置内,使得可动软垫部分M的就座表面与固定软垫部分S的就座表面相连续。此外,通过操作纵向滑动机构20 和升高/降低机构25,可针对乘坐者的体格来调整座椅主体30的纵向位置和座椅主体30 的高度位置。接下来,当乘坐者下车时,座椅安全带被解开。此后,操作升高开关(未示出),同时打开右边门。因此,可驱动软垫倾斜机构50的电动机,同时操作升高开关。其结果,驱动部分56可被致动而沿连杆被升高的方向转动交叉连杆53的第一连杆53a和第二连杆53b。 其结果,可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S和座椅框架31升高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于是, 可上推乘坐者的臀部。此外,当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升高时,该可动软垫部分M 可倾斜,而使面向门洞的那侧可被降低。此时,因为支承乘坐者大腿的座椅软垫40的软垫前部41(固定软垫部分S)保持在相对于座椅框架31的固定位置内,所以,它可定位成低于可动软垫部分M。其结果,坐在座椅软垫40上的乘坐者可具有大致半蹲伏的姿势,在该姿势大腿的位置低于臀部,使得乘坐者的膝盖可伸展开。此外,因为可动软垫部分M呈倾斜,使得面向门洞的那侧可降低,当乘坐者跨越座椅软垫40的右侧部44的中部Mc时,乘坐者无需抬起他/她的腿。因此,乘坐者可保持大致的半蹲伏姿势。此外,当乘坐者上车时,乘坐者可坐在定位在上部极限位置内的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上,这样,乘坐者无需很大地弯曲他/她的膝盖,只需保持在大致半蹲伏的位置中。因此,可减小乘坐者身体上的负重。坐好之后,可操作降低开关(未示出)。其结果, 软垫倾斜机构50的电动机可被驱动,使得驱动部分56致动而沿连杆折叠的方向转动交叉连杆53的第一连杆53a和第二连杆53b。其结果,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可降低。 如图I(A)所示,在可动软垫部分M到达下部极限位置的情形中,可动软垫部分M的就座表面可与固定软垫部分S的就座表面相连续。在该状态下,车门关闭。因此,乘坐者可在车辆内。 <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的优点>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中,当乘坐者上下车时,可操作软垫倾斜机构50。 其结果,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 (软垫中部42和其余部分)可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 S(软垫前部41)升高。此外,可动软垫部分M可倾斜,使得面向门洞的那侧低而面向车辆内部的那侧高。因此,当乘坐者上下车时,座椅软垫40的软垫前部41可定位得低于软垫中部 42和其余部分。因此,坐在座椅软垫40上的乘坐者可具有大致的半蹲伏姿势,使得乘坐者的膝盖可伸展开。此外,即使软垫中部42和其余部分被升高,乘坐者的大腿也不易与方向盘或其它这种构件相干扰。此外,由于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 (软垫中部42和其余部分)倾斜而使面向门洞的那侧低,所以,当乘坐者跨越座椅软垫40的右侧部44时,乘坐者无需抬起他/她的腿。因此,因为乘坐者可在大致半蹲伏姿势中上下车,此时,大腿位置低于臀部,所以,乘坐者可容易地上下车。此外,车辆座椅10具有纵向滑动机构20和升高/降低机构25,纵向滑动机构20 能够沿着车辆地板F滑动座椅框架31,而升高/降低机构25能够相对于车辆地板F升高和降低座椅框架31。因此,能够相对于车辆地板F调整车辆座椅10的位置。此外,当打开门洞内的车门的同时操作升高开关时,软垫倾斜机构50被操作而使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升高。即,仅在乘坐者准备下车时,才可能执行软垫倾斜机构50的升高操作。因此,乘坐者可有效地避免意外地操作软垫倾斜机构50。〈更改形式〉此外,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上所述的实施例,本发明可以进行更改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例如,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中,软垫倾斜机构50的交叉连杆53设置在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的前部和后部,每个上述交叉连杆53的第一连杆53a和第二连杆5 侧向地升高和折叠。然而,交叉连杆53也可设置在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的右部和左部,使得每个交叉连杆53的第一连杆53a和第二连杆5 可纵向地升高和折叠。此外,在以上的实例中,扇形齿轮57和其余部分被用作软垫倾斜机构50的驱动部分5。然而,例如,也可使用馈送螺杆/螺母、气缸或其它如此的装置。此外,代替具有交叉连杆53和其余部分的软垫倾斜机构50,可使用如图7所示的软垫倾斜机构60。图7所示的软垫倾斜机构60具有铰链状的连接机构60c和驱动部分60z,连接机构60c能够将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垂直转动地连接至座椅框架31,而驱动部分 60z能够围绕连接机构60c的转动中心垂直地转动可动软垫部分M。连接机构60c由软垫侧铰链构件(未示出)和框架侧铰链构件(未示出)组成,软垫侧铰链构件固定到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框架侧铰链构件固定到座椅框架31。 两种铰链构件通过铰链销60p连接,以便可相对于彼此垂直地转动。连接机构60c的铰链销60p是连接机构60c的转动中心,其设置在构成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的右侧部 44(中部44c)的背表面(下表面)上的部分内,以便可纵向地延伸,同时保持在大致水平的位置内。因此,当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围绕连接机构60c的铰链销60p向图7 中的左边转动(向上转动)时,可动软垫部分M的软垫中部42被升高,而可动软垫部分M 的右侧部44(中部44c)的右端降低,于是,可动软垫部分M倾斜,使得面向门洞的那侧较低 (双点划线所示)。此外,座椅框架31对应于本发明的支承构件。软垫倾斜机构60的驱动部分60z具有螺杆轴62和螺母63,螺杆轴62在座椅框架31上水平地设置成侧向地延伸,而螺母62螺纹地与螺杆轴62啮合。电动机61连接到螺杆轴62的近端部分,电动机61构造成围绕其轴线转动螺杆轴62。轴承64可转动地支承螺杆轴62的远端部分。此外,线性连杆67的近端部分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螺母63。同样地,线性连杆67的远端部分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连接销65,该连接销65固定到可动软垫部分M的背表面的右端位置(铰链销60p的右侧)。根据以上的结构,当电动机61在图7所示的情形中被驱动时,螺杆轴62沿正常方向转动,使得螺母63可沿着螺杆轴62向左移动(朝向电动机61),因为螺杆轴62和螺母 63彼此螺纹地啮合。其结果,附连到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的连接销65被线性连杆67向下和向左地曳拉(双点划线),于是,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可围绕连接机构60c的铰链销60p向左转动(向上转动)。在螺母63到达左极限位置的情形中,电动机 61停止,于是,可动软垫部分M可保持在这样的状态中,即,它倾斜预定的角度,使得面向门洞的那侧低(双点划线)。当螺杆轴62在此情形中反向转动时,因为螺杆轴62和螺母63彼此螺纹地啮合, 螺母63可沿着螺杆轴62向右移动(朝向面向门洞的那侧)。其结果,附连到座椅软垫40 的可动软垫部分M的连接销65被线性连杆67向上和向右地曳拉,于是,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可围绕连接机构60c的铰链销60p向右转动(向下转动)。在螺母63到达右极限位置的情形中,电动机61停止,于是,可动软垫部分M可返回初始位置中。因此,可动软垫部分M的坐表面可与固定软垫部分S的坐表面相连续(实线)。此外,在以上实例中,软垫倾斜机构60的驱动部分60z由螺杆轴62和螺母63及其余部分构成。然而,代替螺杆轴62和螺母63,可使用齿条/小齿轮、气缸或其它这种装置。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是这样的座椅(驾驶员座椅或其它这种座椅), 该座椅构造成允许乘坐者通过右门洞从右边坐到座椅上。在车辆座椅10中,座椅软垫40 的可动软垫部分M可通过软垫倾斜机构50和60倾斜,使得其右侧变低。然而,本发明也可适用于其它的车辆座椅(例如,副驾驶员座椅),该座椅构造成允许乘坐者通过左门洞从左边坐到座椅上。在诸如副驾驶员座椅的车辆座椅中,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通过软垫倾斜机构50和60倾斜,使得其左侧变低。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软垫倾斜机构50和60设置在座椅框架31上。然而,软垫倾斜机构50和60也可设置在座椅框架31下面。此外,座椅框架31可省略掉。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倾斜,使得面向门洞的那侧变低。然而,可动软垫部分M可倾斜,使得宽度方向上的一侧(进出侧)而不是面向门洞的那侧变低。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适用于朝向车辆前方的座椅。然而,本发明也适用于朝向车辆侧方的座椅。[实施例2]下面,将参照图8至14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车辆座椅。〈传统的机构〉在传统的车辆座椅中(日本特开的专利公开第7-69106号),定位在座椅软垫中心内的可动座椅部分围绕其前端侧垂直地转动。此外,可动座椅部分的后部可通过驱动机构和设置在座椅软垫下方的驱动臂上推。即,当可动座椅部分的后部被驱动机构和驱动臂上推时,可动座椅部分围绕其前端侧向上转动,使得支承乘坐者臀部的臀部接纳部分可被升尚O驱动机构具有馈送螺杆部分、螺母部分和电动机,馈送螺杆部分垂直地定位,螺母部分与馈送螺杆部分螺纹地啮合,而电动机构造成围绕其轴线转动馈送螺杆部分。此外,驱动机构的螺母部分通过驱动臂连接到可移动座椅部分的后部。在上述的车辆座椅中,上推座椅软垫的可动座椅部分的后部的驱动机构由垂直定向的馈送螺杆部分和螺母部分及其余部分组成,其余部分构造成沿着馈送螺杆部分垂直地移动。因此,驱动机构的高度颇大。其结果,设置在驱动机构上的座椅软垫的就座位置相对较高。此外,如果为了使座椅软垫的就座位置保持较低而减小馈送螺杆部分的长度,那么,可相对地减小可动座椅部分的后部的上推量。其结果,不能够使乘坐者的臀部上推到理想的高度位置。本实施例车辆座椅的目的是防止座椅软垫的就座位置升高,并能够在乘坐者上下车时使支承乘坐者臀部的座椅软垫的臀部接纳部分被提高。〈车辆座椅10的概述〉如图8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是车辆高度相对低的车辆C的座椅(驾驶员座椅或其它如此的座椅),该座椅构造成允许乘坐者通过右门洞E从右边坐到座椅上。如图10至12所示,车辆座椅10具有座椅主体30、滑动转动机构120和纵向滑动机构127,滑动转动机构120构造成水平地转动座椅主体30,同时相对于车辆地板F纵向地滑动,而纵向滑动机构127构造成相对于滑动转动机构120的转动台1 纵向地滑动座椅主体30。例如,如图11所示,座椅主体30由座椅框架31、座椅软垫40、座椅靠背35以及软垫倾斜机构150组成,座椅软垫40设置在座椅框架31上,座椅靠背35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座椅框架31的后端部31b,软垫倾斜机构150能够倾斜(升高)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以使其前端边缘侧可向下定位(图10)。<关于滑动转动机构120和纵向滑动机构127>如图8所示,滑动转动机构120是这样的机构,其构造成当乘坐者下车时在向前滑动座椅主体30的同时水平地将座椅主体30向右转动而不会与中心立柱Cp相干扰。如图 10至12所示,滑动转动机构120由滑动机构122、转动机构125以及互锁机构(未示出) 组成,滑动机构122能够在车辆地板F上纵向地滑动滑动台123,转动机构125能够在滑动台123上水平地转动转动台126,而互锁机构能够移动彼此互连的机构122和125。滑动机构122由一对右下和左下轨道122i 、右和左滑动轨道123s以及诸如电动机那样的驱动机构(未示出)组成,右下和左下轨道1221 设置在车辆地板F上以沿纵向方向延伸,右和左滑动轨道123s附连到滑动台123的下表面,并与右下和左下轨道122r滑动地匹配啮合,驱动机构能够纵向地滑动滑动台123。转动机构125由内轮12 和外轮125r以及诸如电动机那样的驱动机构(未示出) 组成,内外轮彼此连接而围绕其轴线相对于彼此转动,驱动机构(未示出)能够使轮12 和125r绕其轴线相对于彼此转动。此外,内轮12 的下表面固定到滑动台123的上表面, 而外轮125r的上表面固定到转动台1 的下表面。座椅主体30通过纵向滑动机构127设置在转动台1 上。纵向滑动机构127是能够调整座椅主体30纵向位置的机构。如图9所示,纵向滑动机构127由一对右下和左下轨道127r、上轨道127u以及诸如电动机那样的驱动机构(未示出)组成,右下和左下轨道 127r设置在转动台1 上以沿纵向方向延伸,上轨道127u附连到座椅框架31的宽度向的两侧(侧壁部分)并与右下和左下轨道127i 匹配地啮合,驱动机构能够纵向地滑动座椅框架31。这里,例如,如图9和12所示,座椅框架31的侧壁部分被框架盖板31c盖住。在图10和11中,框架盖板31c和座椅框架31的侧壁部分都被省略掉。〈关于座椅软垫40>如图9(A)所示,从座椅软垫40的中部的前侧起,座椅软垫40依次具有软垫前部 41、软垫中部42和软垫后部43。此外,座椅软垫40具有右侧部44和左侧部45,右侧部44 设置在中部的右侧(面向门洞(未示出)的一侧),左侧部45设置在中部的左侧(面向车辆内部的中心的一侧)。软垫前部41是主要支承坐着的乘坐者的大腿的部分,软垫前部41形成为略微地倾斜,使得其就座表面可在其后侧内降低。软垫中部42是主要支承乘坐者臀部的部分,软垫中部42形成为使其就座表面可定位在最低的位置并且呈平的。软垫后部43形成为略微地倾斜,以使其前侧低下去。右侧部44倾斜,使其就座表面可在右侧(面向门洞的一侧)提高。左侧部45倾斜,使其就座表面可在左侧(面向车辆内部中心的一侧)提高。即,因为右侧部44的就座表面和左侧部45的就座表面形成为倾斜的表面,它们相对于软垫前部41、软垫中部42和软垫后部43的就座表面倾斜,所以,当乘坐者坐在座椅上时,座椅软垫40可具有提高的保持特性。座椅软垫40的软垫前部41和软垫中部42彼此形成一体,并与座椅软垫40的其余部分分离,其余部分即为软垫后部43、右侧部44和左侧部45。座椅软垫40的软垫后部 43、右侧部44和左侧部45固定到座椅框架31上。此外,如图9(B)所示,由于软垫倾斜机构50的作用(将在下文中描述),座椅软垫40的软垫前部41和软垫中部42可围绕软垫前部41的前端边缘侧垂直地转动。此外,座椅软垫40的软垫前部41和软垫中部42可被称之为可动软垫部分M,而座椅软垫40的软垫后部43、右侧部44和左侧部45可被称之为固定软垫部分S。〈关于软垫倾斜机构150>软垫倾斜机构150是这样的机构,其能够在逐渐地倾斜(升高)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的同时升高软垫中部42,以使其前端边缘侧向下定位。如图10和11所示,软垫倾斜机构150由软垫支承构件152、水平支承轴154、连杆155以及驱动部分160组成,软垫支承构件152与可动软垫部分M形成一体以从下面支承可动软垫部分M,水平支承轴154 能够垂直转动地支承软垫支承构件152的前部,连杆155能够围绕水平支承轴IM垂直地转动软垫支承构件152。软垫支承构件152由框架部分152f、转动中心部分152c以及突出部分152t构成, 框架部分152f沿着可动软垫部分M定位,转动中心部分152c钩住水平支承轴154,而突出部分152t从转动中心部分152c的位置突出出来,相对于框架部分152f成大致的直角,于是,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倒置的L形。
水平支承轴巧4定位在座椅主体30的前部以能沿座椅主体30宽度方向延伸。水平支承轴154的两端连接到座椅框架31的右和左侧壁部分(未示出)。因此,软垫支承构件152的转动中心部分152c可被确定在座椅主体30的预定位置上。此外,水平支承轴1M对应于本发明的水平支承部分。还有,水平支承轴154、软垫支承构件152和连杆155对应于本发明的连杆机构。软垫倾斜机构150的驱动部分160具有螺杆轴162和螺母163,螺杆轴162设置在座椅框架31的底板31z上,以沿着底板纵向地延伸,螺母163螺纹地与螺杆轴162啮合。 电动机161连接到螺杆轴162的近端部分(后端部分),电动机构造成围绕其轴线转动螺杆轴162。轴承16 和164b分别可转动地支承螺杆轴162的远端部分和近端部分。此外,连杆155的近端部分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螺母163。反过来,连杆155的远端部分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软垫支承构件152的突出部分152t的远端。因此,当电动机161在如图11所示条件下被驱动时,螺杆轴162沿正常方向转动, 因为螺杆轴162和螺母163彼此螺纹地啮合,使得螺母163可沿着螺杆轴162往后移动(朝向电动机161)。因此,连杆155向后和向下地曳拉软垫支承构件152的突出部分152t。其结果,如图10所示,软垫支承构件152和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围绕水平支承轴 154向右转动。换句话说,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可围绕可动软垫部分M的前端边缘侧倾斜,使得软垫中心部分42可定位得高。此外,在螺母163到达缩回的极限位置的情形中,电动机61停止,于是,可动软垫部分M可保持在它倾斜预定的角度的状态中(图10)。当螺杆轴162在此情况下反向地转动时,因为螺杆轴162和螺母163彼此螺纹地啮合,螺母163可沿着螺杆轴162向前移动。其结果,软垫支承构件152的突出部分152t 被连杆155向上和向前地推动,于是,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可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围绕水平支承轴巧4向左转动。此外,在螺母163前进到前进的极限位置的情形中,电动机61停止,于是,可动软垫部分M返回初始位置中。因此,可动软垫部分M的就座表面可与固定软垫部分S的就座表面相连续(图9(A))。此外,上述驱动部分160对应于本发明的驱动机构。还有,驱动部分160的螺母 163对应于本发明驱动机构的可动部分。<关于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的操作>首先,从乘坐者完全进入车辆的情形开始来描述车辆座椅10的操作。在此情形中,如图9 (A)所示,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保持在下部极限位置内,使得可动软垫部分M的就座表面与固定软垫部分S的就座表面相连续。此外,通过操作纵向滑动机构127, 可针对乘坐者的体格来调整座椅主体30的纵向位置。接下来,当乘坐者下车时,座椅安全带被解开。此后,打开右门的同时操作出来开关(未示出)。其结果,首先操作滑动转动机构120,使得座椅主体30在向前滑动的同时向右转动。因此,座椅主体30朝向门洞E。接下来,可操作软垫倾斜机构150的电动机161, 使得螺杆轴162可沿正常方向转动。因此,螺母163可沿着螺杆轴162从图11所示的状态向后移动。其结果,连杆155向后和向下曳拉软垫支承构件152的突出部分152t。因此,如图10所示,软垫支承构件152和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可围绕水平支承轴154向右转动。其结果,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逐渐地升高(倾斜),同时使前端边缘侧向下定位,使软垫中心部分42可定位得高。因此,可上推乘坐者的臀部(图8)。其结果,乘坐者的膝盖可伸展开。因此,可减轻乘坐者身上的负重。当乘坐者在图8所示条件下上车时,可操作进入开关(未示出),同时将他/她的重量施加到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其结果,首先,软垫倾斜机构150的电动机161 运行,使得螺杆轴162可沿反向转动。其结果,螺母163沿着螺杆轴162从图10所示状态向前移动。因此,软垫支承构件152和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围绕水平支承轴154 向左转动,使得软垫中部42可逐渐地降低。如图9(A)和11所示,在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到达下部极限位置的情形中,可动软垫部分M的就座表面可与固定软垫部分S的就座表面相连续。接下来,操作滑动转动机构120,以使座椅主体30可向左转动,同时向后滑动。因此,座椅主体30可朝向前面。在此情形中,右侧门关闭。因此,乘坐者可进入在车辆内。<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优点>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中,定位在座椅软垫40下面的软垫倾斜机构150 的驱动部分160构造成沿着螺杆轴162水平地往复移动螺母163 (可动部分)。因此,驱动部分160的高度可与螺母163(可动部分)垂直地往复运动的结构相比减小。其结果,定位在驱动部分160上方的软垫40的就座位置可保持较低。此外,因为螺母163(可动部分)构造成水平地作往复运动,因此可增大螺母 163(可动部分)的往复行程,同时使座椅软垫40的就座位置保持较低。其结果,座椅软垫 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可在乘坐者上下车时很大程度地倾斜,使得可动软垫部分M的升高量可增大。此外,因为座椅软垫40可通过滑动转动机构120朝向门洞E水平地转动,所以,乘坐者可更容易地上下车。〈更改形式〉此外,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上所述的实施例,本发明可以进行更改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例如,在根据以上所述的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中,定位在软垫倾斜机构150 的软垫支承构件152中间位置中的转动中心部分152c被水平支承轴IM支承,而软垫支承构件152的突出部分152t的远端通过连杆155连接到驱动部分160的螺母163。然而,如图13所示,设置在软垫支承构件152远端部分的转动中心部分152c可被水平支承轴154 支承,而软垫支承构件152的中间位置可通过连杆155连接到驱动部分160的螺母163。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座椅主体30通过滑动转动机构120水平地朝向门洞E转动之后,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逐渐地倾斜,使得其前端边缘侧可定位得较低。然而,如图14所示,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可构造成倾斜,从而在可动软垫部分M朝向门洞E向右滑动之后,使右端边缘侧可定位得较低。S卩,在如图14所示的座椅软垫40中,可动软垫部分M由软垫中部42和右侧部44 的中部组成。软垫支承构件152设置在可动软垫部分M的下表面。此外,转动中心部分152c 定位在软垫支承构件152的右端附近。转动中心部分152c由纵向地延伸的水平支承轴154 支承。水平支承轴154由右滑动台131y的壁部分(未示出)水平地支承,该右滑动台 131y能够相对于座椅软垫40向右滑动。软垫倾斜机构150的驱动部分160的螺杆轴162设置在右滑动台131y上,以便可侧向地延伸。螺母163与螺杆轴162螺纹地啮合。电动机161连接到螺杆轴162的近端部分,电动机161能够围绕其轴线转动螺杆轴162。相反地,螺杆轴162的远端部分可转动地被轴承164支承。此外,连杆155的近端部分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螺母163。相反,连杆155 的远端部分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软垫支承构件152的右端。因此,当螺杆轴162通过电动机161转动时,因为螺母162与螺杆轴162螺纹地啮合,螺母163沿着螺杆轴162向左或向右移动。其结果,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可围绕水平支承轴1 在图14中向左或向右转动。右滑动台131y构造成由于具有下部轨道127r和上部轨道127u的纵向滑动机构 127的作用而在纵向滑动台123上侧向地滑动。因此,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可倾斜,这样,当乘坐者上下车时,在可动软垫部分M朝向门洞E向右滑动之后,可使右端边缘侧定位得较低,以使乘坐者的臀部可被上推。在本实施例中,软垫倾斜机构150的驱动部分160由螺杆轴162和螺母163及其余部分组成。然而,代替螺杆轴162和螺母163,例如,可使用齿条/小齿轮、气缸或其它这
种装置。此外,在本实施例之中,每个滑动转动机构120和纵向滑动机构127由诸如电动机那样的驱动机构操作。然而,它们也可构造成手动地操作。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适用于车辆座椅10 (驾驶员座椅或其它这种座椅), 该座椅构造成允许乘坐者通过右门洞E从右边坐到座椅上。然而,本发明还适用于这样的车辆座椅(例如,副驾驶员座椅),其构造成允许乘坐者通过左门洞从左边坐到座椅上。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适用于朝向车辆前面的座椅。然而,本发明还适用于朝向车辆侧面的座椅。〈权利要求草案〉1. 一种车辆座椅,包括座椅软垫、驱动机构以及连杆机构,其中,座椅软垫具有固定软垫部分和可动软垫部分,并构造成在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倾斜时,通过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一部分来升高支承乘坐者臀部的臀部接纳部分,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定位在所述座椅软垫下方,并构造成在所述座椅软垫下面水平地往复移动可动部分,且其中,所述连杆机构构造成当所述可移部分由于所述驱动机构的作用而沿预定方向移动时,所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可根据所述可动部分的运动量而倾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构造成朝向车辆的门洞水平地转动所述座椅软垫。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构造成朝向车辆的门洞倾斜所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并还包括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构造成朝向车辆门洞水平地滑动所述可动软垫部分、所述连杆机构和所述驱动机构。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沿着所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形成,并具有软垫支承构件、水平支承部分以及连杆,所述软垫支承构件与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形成一体,所述水平支承部分水平地支承作为其垂直转动中心的所述软垫支承构件的中间部分,而所述连杆可垂直转动地连接软垫支承构件的更靠近水平支承部分的一端和所述驱动机构的所述可动部分。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沿着所述座椅软垫的可动软垫部分形成,并具有软垫支承构件、水平支承部分以及连杆,所述软垫支承构件与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形成一体,所述水平支承部分水平地支承作为其垂直转动中心的所述软垫支承构件的中间部分,而所述连杆可垂直转动地连接所述软垫支承构件的中间部分和所述驱动机构的所述可动部分。[实施例3]下面,将参照图15至M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车辆座椅。<传统的结构>如图33所示,传统的车辆座椅(日本特开专利公开第.2007-237804号)具有座椅软垫600,其由软垫前部602和软垫后部603组成。软垫前部602的前端下部通过铰链605 连接到座椅框架606的前端部。相反地,软垫前部602的后端下部通过铰链607连接到软垫后部603的前端下部。此外,软垫后部603由阻尼器608从下面支承。其结果,当乘坐者坐在软垫后部603上时,阻尼器608上推软垫前部602,以使乘坐者进入车辆,软垫后部603 和软垫前部602借助于乘坐者的重量抵抗阻尼器608的作用力可缓和地降低到就座位置。 当乘坐者下车时,阻尼器608可发挥作用而上推试图站起来的乘坐者的臀部。如图33所示,在车辆座椅中,在软垫前部602和软垫后部603被阻尼器608上推的情形中,软垫前部602和软垫后部603以及座椅框架606之间形成的空间完全地打开。因此,当乘坐者进入车辆时,乘坐者会接近软垫后部603的下表面和阻尼器608。这对于安全来说是不希望的。本实施例车辆座椅的目的是防止手或此类物体被夹在能够上下移动的可动软垫部分和固定软垫部分之间,以提高座椅的安全性。<车辆座椅10的概述>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是车辆高度相对低的车辆的座椅(驾驶员座椅或其它如此的座椅),该座椅构造成允许乘坐者通过右门洞从右边坐到座椅上。如图15和16所示,车辆座椅10具有座椅主体30和纵向滑动机构20,该纵向滑动机构20构造成相对于车辆地板F纵向地滑动座椅主体30。此外,座椅主体30由座椅框架(未示出)、座椅软垫40、座椅靠背35以及软垫倾斜机构50组成,座椅框架由纵向滑动机构20支承,座椅软垫40设置在座椅框架上,座椅靠背35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座椅框架的后端部,软垫倾斜机构50能够相对于座椅框架和其余部分来升高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并朝向门洞倾斜座椅软垫的可移动软垫部分。此外,座椅框架被侧盖板31c盖住,以使从外面看不见座椅框架。〈关于滑动机构20>如图15和16所示,纵向滑动机构20由一对右下和左下轨道22、右上和左上轨道 23以及驱动机构(未示出)组成,右下和左下轨道22设置在车辆地板F上以沿纵向方向延伸,右上和左上轨道23构造成沿着右下和左下轨道22在纵向方向上滑动,驱动机构构造成相对于下轨道22纵向地滑动上轨道23。每个下轨道22是开槽的轨道,其具有向上敞开的基本上呈C形的横截面。例如,如图16所示,每个下轨道22的前和后端部的下侧通过支承带21分别连接到车辆地板F。如图16所示,每个上轨道23是板形的轨道,其具有基本上为倒置T形的横截面。每个上轨道23的下部从其前端或后端与每个下轨道22配合啮合。因此,上轨道23可在上轨道23和下轨道22彼此配合啮合的同时沿着下轨道22在纵向方向
上滑动。〈关于座椅软垫40>如图15所示,从座椅软垫40的中部的前侧起,座椅软垫40依次具有软垫前部 411、软垫中部412和软垫后部413。此外,座椅软垫40具有左侧部414和右侧部415,左侧部414设置在中部的左侧(面向车辆内部的中心的一侧),右侧部415设置在中部的右侧 (面向车辆门洞(未示出)的一侧)。右侧部415分为前部416、中部417和后部418。软垫中部412和座椅软垫40的右侧部415的中部417彼此形成一体,并与座椅软垫40的其余部分分开,其余部分即为右侧部415的前部416和后部418、软垫前部411、左侧部414以及软垫后部413。此外,座椅软垫40的右侧部415的前部416和后部418、软垫前部411、左侧部414以及软垫后部413固定到座椅框架。因此,下面,将座椅软垫40的右侧部415的前部416和后部418、软垫前部411、左侧部414以及软垫后部413称之为固定软垫部分S。此外,由于软垫倾斜机构50的作用(将在下文中描述),可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 S,升高和降低座椅软垫40的软垫中部412和右侧部415的中部417。因此,下面,将座椅软垫40的软垫中部412和右侧部415的中部417称之为可动软垫部分M。如图15所示,可动软垫部分M具有前端边界位置侧表面43f、左端边界位置侧表面 4 和后端边界位置侧表面43b,它们垂直地形成在可动软垫部分M和固定软垫部分S之间的边界部分内。此外,固定软垫部分S具有前端边界位置侧表面45f、左端边界位置侧表面 4 和后端边界位置侧表面45b,它们垂直地形成在固定软垫部分S和可动软垫部分M之间的边界位置内。如图15所示,在可动软垫部分M降低到就座位置的情况下,可动软垫部分 M的前端边界位置侧表面43f、左端边界位置侧表面4 和后端边界位置侧表面4 分别能够表面接触固定软垫部分S的前端边界位置侧表面43f、左端边界位置侧表面4 和后端边界位置侧表面45b。例如,如图18和19的垂直剖视图所示,可动软垫部分M具有由尿烷或其它如此材料形成的软垫主体434,它重叠在成形钢板432的上侧上。软垫主体434的表面被表皮构件 435覆盖。同样地,固定软垫部分S具有由尿烷或其它如此材料形成的软垫主体454,它重叠在成形钢板452的上侧上。此外,软垫主体454的表面被表皮构件455覆盖。<关于软垫倾斜机构50>软垫倾斜机构50是这样的机构,其能够相对于座椅软垫40的固定软垫部分S升高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并能够倾斜可动软垫部分M,以使面向门洞的一侧低,而使面向车辆内部的一侧高。例如,如图16至18所示,软垫倾斜机构50由基板52、一对前和后交叉连杆53 (图17)以及驱动部分56 (图18)组成,基板52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从座椅框架悬置下来,一对前和后交叉连杆53设置在基板52上,驱动部分56能够移动交叉连杆 53。例如,如图18所示,软垫倾斜机构50的基板52弯曲成侧视图中的大致U形。基板52的前上端部分用螺栓固定在前梁部分31h上,该前梁部分31h定位在座椅框架的前部,以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相反,基板52的后上端部分连接到后支承管31t上,该后支承管31t定位在座椅框架的后部,以在宽度方向上延伸。软垫倾斜机构50的成对的前和后交叉连杆53构造成在座椅软垫40的前和后部分处支承可动软垫部分M,以便升高和降低和倾斜可动软垫部分M。此外,前和后交叉连杆 53严纵向方向对称地形成,并彼此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前交叉连杆53将参照图17所示的正视图作代表性的描述。交叉连杆53由线性第一连杆53a和线性第二连杆5 构成。通过两个连杆53a和 53b中心附近部分处的中心连接销53x,可使两个连杆53a和5 彼此垂直转动地连接。此夕卜,第一连杆53a的下端部分通过下端连接销M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接纳部分(未示出), 该接纳部分形成在基板52的前底部的右端内。相反,滚子53r附连到第一连杆53a的上端部分。滚子53r能够沿着前侧轨道部分43y滚动,该轨道部分43y形成在可动软垫部分M 的下侧内,以便可侧向地延伸。第二连杆53b的上端部分通过其右端附近部分处的上端连接销55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前侧轨道部分43y,该前侧轨道部分43y形成在可动软垫部分M内。相反,滚子53z 附连到第二连杆53b的下端部分。滚子53z能够沿着基板52的前底部52y侧向地滚动。操作软垫倾斜机构50的驱动部分56,使第一连杆53a在围绕下端连接销M向左转动的同时被升高时,通过中心连接销53x连接到第一连杆53a的第二连杆5 在围绕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的上端连接销55向右转动的同时被升高。即,由于软垫倾斜机构50的驱动部分56的作用,可使交叉连杆53升高。其结果,该交叉连杆53上推可动软垫部分M,并逐渐地倾斜使其右侧(面向门洞的一侧)降低,同时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S升高。当可动软垫部分M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S升高超过可动软垫部分M厚度时,即,超过边界位置侧表面43f、4;3e和43b的高度时,可在可动软垫部分M和固定软垫部分S之间的边界部分内形成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敞开部分。在交叉连杆53被进一步升高以具有预定角度 (如图17中实线所示)的情形中,可将可动软垫部分M升高到预定高度的位置,并且倾斜使得其右侧(面向门洞的那侧)可降低。即,可动软垫部分M可保持在进/出位置中。当反向操作驱动部分56使得交叉连杆53被操作而折叠起来时,与以上相反,可动软垫部分M在降低同时转动而更加缓和地倾斜。此后,当可动软垫部分M降低到初始位置 (就座位置)时,可动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40f可与固定软垫部分S的就座表面40f相连续。<关于关闭构件洸0>关闭构件260定位在可动软垫部分M和固定软垫部分S之间的边界位置内,以及可动软垫部分和座椅框架的右侧之间的边界位置。关闭构件260是能够关闭形成在边界部分内的敞开部分的构件,当可动软垫部分M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S和其余部分升高超过可动软垫部分M的边界位置侧表面43f、4;3e和43b的高度时,关闭构件260就关闭该敞开部分。如图19至21所示,关闭构件沈0由树脂板部分262和片状构件264组成,该片状构件 264用与可动软垫部分M的表皮构件435相同的材料制成。板部分262是矩形管状体,其沿着可动软垫部分M的下表面外围边缘形成为栅栏状。例如,如图19所示,板部分沈2的上端边缘通过夹子、螺钉或其它这种装置(未示出),固定到形成在可动软垫部分M的成形钢板432内的垂直肋432f。此外,设定板部分262的高度,在可动软垫部分M降低到就座位置的情况下,使得板部分262的远端(下端)不会与基板52和软垫倾斜机构50的其余部分干扰。片状构件264是这样的构件,其能够覆盖板部分沈2,并在可动软垫部分M升高到进/出位置的情形中,关闭会形成在板部分262下端部分与固定软垫部分S及座椅框架之间的敞开部分。例如,如图19和21所示,片状构件沈4的近端边缘缝合在可动软垫部分M 的表皮构件435的下端边缘上。此外,片状构件沈4近端边缘附近的一部分,连同板部分沈2 的上端边缘一起,固定到可动软垫部分M的成形钢板432的垂直肋432f上。此外,片状构件264的覆盖板部分沈2的下端部分的一部分,通过多个圆周地等距离定位的固定销沈5, 固定到板部分262的下端部分。此外,固定销沈5的每个位置对应于本发明的板部分和片状构件彼此连接的连接位置。片状构件264具有当可动软垫部分M升高到进/出位置(图20和21)时向下悬挂在板部分262下端部分下面的一部分,该部分在其四角处垂直地滑动。即,片状构件沈4 被切割成前侧板片部分264f、左侧板片部分(未示出)、后侧板片部分(未示出),以及右侧板片部分(未示出),前侧板片部分264f定位在可动软垫部分M的前端边界位置侧表面 43f下方,左侧板片部分定位在可动软垫部分M的左端边界位置侧表面4 下方,后侧板片部分定位在可动软垫部分M的后端边界位置侧表面4 下方。此外,例如,如图19和21所示,片状构件264的前侧板片部分的远端部分缝合在固定软垫部分S的前端边界位置侧表面45f内的表皮构件455的下侧上。同样地,片状构件沈4的左侧板片部分和后侧板片部分的远端部分,分别缝合在固定软垫部分S的左端边界位置侧表面45e内的表皮构件455上,以及缝合在固定软垫部分S的后端边界位置侧表面45b内的表皮构件455上。此外,片状构件沈4的远端部分连接到右侧座椅框架。此外,如图21所示,高度H为从可动软垫部分M的就座表面40f到板部分沈2的下端边缘(即,固定销沈幻量测得到的高度,而高度L是可动软垫部分M定位在进/出位置时,从固定销265的某一位置到固定软垫部分S的就座表面40f量测得到的高度,将高度 H设定为大于高度L。<关于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的操作>首先,从乘坐者完全进入车辆的情形开始来描述车辆座椅10的操作。在此情形中,如图15所示,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保持在就座位置(下部极限位置)内,使得可动软垫部分M的就座表面40f与固定软垫部分S的就座表面40f相连续。此外,通过操作纵向滑动机构20,可针对乘坐者的体格来调整座椅主体30的纵向位置。接下来,当乘坐者从车辆中出来时,座椅安全带被解开。此后,在打开右边门的同时操作升高开关(未示出)。其结果,软垫倾斜机构50被致动而升高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使得乘坐者的臀部可被逐渐地上推。此外,当升高可动软垫部分M时,关闭构件沈0的板部分沈2也与可动软垫部分M 一起被升高。其结果,也可升高连接到板部分262的片状构件沈4的近端部分,使得片状构件264可逐渐地被展开。因此,可动软垫部分M的边界位置侧表面43f、4;3e和4 可向上, 与固定软垫部分S的边界位置侧表面45f、4k和4 分离。此外,可动软垫部分M的右端与座椅框架的右侧分离时所形成的敞开部分可被关闭构件260关闭。
此外,在可动软垫部分M升高到进/出位置的情形中,软垫倾斜机构50停止,使得可动软垫部分M可保持在进/出位置内。同时,如图20和21所示,关闭构件沈0的片状构件264可完全地展开。当乘坐者上车时,在乘坐者坐在定位在进/出位置中的可动软垫部分M上之后,乘坐者操作降低开关(未示出)。其结果,软垫倾斜机构50可被致动而降低可动软垫部分M。 当可动软垫部分降低时,关闭构件沈0的板部分262也会与可动软垫部分M —起降低,使得连接到板部分沈2的片状构件沈4的近端部分也可降低。其结果,可逐渐地松弛开片状构件沈4。当板部分沈2的下端部分进一步降低超过固定软垫部分S的就座表面40f时,板部分沈2的下端部分下拉片状构件沈4的近端部分,以使片状构件264可被接纳在位于可动软垫部分M和固定软垫部分S之间以及可动软垫部分和座椅框架的右侧之间的边界位置内侧内。因此,在可动软垫部分M降低到就座位置的情形中,软垫倾斜机构50停止,于是可动软垫部分M保持在就座位置内。同时,如图18和19所示,关闭构件沈0的片状构件264可完全地被接纳在边界位置的内侧内。此外,可动软垫部分M的就座表面40f可与固定软垫部分S的就座表面40f相连续。<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的优点>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中,当可动软垫部分M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S升高时,关闭构件260可关闭形成在可动软垫部分M的下端和固定软垫部分S的就座表面40f之间的敞开部分,该敞开部分位于可动软垫部分M和固定软垫部分S之间的边界位置内。因此,即使当定位在进/出位置内的可动软垫部分M降低时,乘坐者不留心朝向可动软垫部分 M和固定软垫部分S之间的敞开部分移动他/她的手,关闭构件260也可防止他/她手进入该敞开部分。因此,可避免出现的麻烦,例如,防止他/她手或诸如此类东西被夹在可动软垫部分M和固定软垫部分S之间。此外,由于关闭构件沈0由板部分262和可变形的片状构件264形成,所以,有可能防止关闭构件260与固定软垫部分S、软垫倾斜机构50和其余部分相干扰,使结构简单。此外,如图21所示,高度尺度H为从可动软垫部分M的就座表面40f到板部分沈2 的下端边缘和片状构件264彼此连接的连接位置(固定销沈5的位置)测量得到的高度, 而高度尺寸L是可动软垫部分M定位在进/出位置时,从固定销沈5的位置到固定软垫部分S的就座表面40f测量得到的高度,将高度H设定为大于高度L。因此,当可动软垫部分M降低到就座位置时,片状构件沈4的近端部分被板部分 262的下端边缘往下曳拉,使得片状构件264可被接纳在就座表面40f的下侧内。S卩,在可动软垫部分M降低到就座位置的情形中,可防止片状构件264的一部分留在可动软垫部分M 和固定软垫部分S的就座表面40f上。因此,可避免降低座椅软垫40的舒适性。此外,可避免坐表面40f的外观变坏。<更改形式>此外,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上所述的实施例,本发明可以进行更改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例如,如图18至2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可动软垫部分M的边界位置侧表面43f、 43e和4 (下文中将称其为边界位置侧表面43f),以及固定软垫部分S的边界位置侧表面 45f、4k和45b (下文中将称其为边界位置侧表面45f)垂直地形成。然而,如图22至对所示,固定软垫部分S的边界位置侧表面45f和可动软垫部分M的边界位置侧表面43f,可分别形成为向上倾斜的表面和向下倾斜的表面,使得在就座位置可动软垫部分M的边界位置侧表面43f,可表面地接触固定软垫部分S的边界位置侧表面45f。因此,当乘坐者在可动软垫部分M处于就座位置的情况下坐在座椅软垫40上时, 他/她的重量可从可动软垫部分M的边界位置侧表面43f施加到固定软垫部分S的边界位置侧表面45f上。其结果,可动软垫部分M的边界位置侧表面43f和固定软垫部分S的边界位置侧表面45f,可在乘坐者重量作用下彼此完全地表面接触,从而防止在可动软垫部分 M和固定软垫部分S之间的边界位置内形成间隙。因此,可避免降低座椅软垫40的舒适性。此外,与固定软垫部分S和可动软垫部分M的边界位置侧表面45f和43f是垂直地形成的情形相比,当可动软垫部分M升高和降低时,在两个边界位置侧表面45f和43f之间可形成较大的间隙,以使片状构件264可容易地被接纳在就座表面40f的下面。此外,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可动软垫部分M由软垫中部412和座椅软垫40 的右侧部415的中部417组成,于是,可动软垫部分M和固定软垫部分S之间的边界位置可具有平面图中U形结构。然而,座椅软垫40可不同地划分,以改变可动软垫部分M和固定软垫部分S之间的边界位置,以及改变关闭构件沈0的附连位置。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关闭构件260布置成可延伸到可动软垫部分M的右端和座椅框架右侧之间的区域。然而,如果可动软垫部分M升高时,在可动软垫部分M的右端和座椅框架盖板31c之间没有形成间隙,那么,关闭构件260可布置成不延伸到这样的区域。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片状构件264和关闭构件260的板部分262的下端边缘通过固定销265彼此连接。然而,片状构件264可连接到板部分沈2内侧中的可动软垫部分M 的下端,而不连接到板部分262。根据该结构,在可动软垫部分M降低时,板部分262的下端可下推(曳拉)片状构件264。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关闭构件260的片状构件264的近端部分连接到与可动软垫部分M附连的板部分262的下端部分。反过来,片状构件264的远端部分缝合在固定软垫部分S的边界位置侧表面45f上。然而,可以对座椅框架侧提供接纳装置,以使片状构件沈4 的远端侧可被吸纳和取出。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适用于驾驶员的座椅。然而,本发明适用于副驾驶员座椅或其它如此的座椅。此外,用来升高和降低可动软垫部分M的软垫倾斜机构50的结构, 可合适地作更改。<权利要求书草案>1. 一种车辆座椅,包括座椅软垫以及关闭构件,其中,所述座椅软垫由固定软垫部分和可动软垫部分组成,其中,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可在就座位置与进/出位置之间升高和降低,在所述就座位置中,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和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彼此相连续, 而在所述进/出位置中,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位置高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且其中,当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相对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升高时,所述关闭构件能够关闭形成在所述可动软垫部分下端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之间的敞开部分,所述敞开部分处于所述可动软垫部分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之间的边界位置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关闭构件由栅栏状板部分和可变形的片状构件组成,所述栅栏状板部分从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的下端向下突出出来,而所述可变形的片状构件能够关闭所述板部分的下端边缘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之间的敞开部分。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构件连接到所述板部分。4.如权利要求2和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构件的近端部分连接到与所述可动软垫部分附连的所述板部分下端边缘,或连接到所述板部分内侧内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其中,所述片状构件的远端部分连接到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所述边界位置侧表面,以使所述片状构件可随着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升高而展开,且其中,从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到所述板部分和所述片状构件的连接位置,或到所述板部分的下端边缘量测得到的高度设定为大于在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定位在所述进/出位置时,从所述连接位置或所述板部分的下端边缘到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量测得到的高度。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所述边界位置侧表面向上倾斜,其中,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所述边界位置侧表面向下倾斜,且其中,当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定位在就座位置内时,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所述边界位置侧表面能够表面地接触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所述边界位置侧表面。[实施例4]下面,将参照图25至31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车辆座椅。<传统的机构>如图33所示,传统的车辆座椅(日本特开专利公开第2007-237804号)具有座椅软垫600,其由软垫前部602和软垫后部603组成。软垫前部602的前端下部通过铰链605 连接到座椅框架606的前端部。相反地,软垫前部602的后端下部通过铰链607连接到软垫后部603的前端下部。此外,软垫后部603由阻尼器608从下面支承。根据上述结构,当乘坐者下车时,座椅软垫600可用于凭借阻尼器608的力上推乘坐者的臀部。其结果,乘坐者可容易地站立起来。因此,即使乘坐者的力量减小,乘坐者也可用他/她自己的力量下车。然而,在上述的车辆座椅中,当乘坐者试图站立起来时,不管乘坐者的姿势如何, 座椅软垫600都可上推乘坐者的臀部。因此,当乘坐者试图在就座位置中站立起来时,乘坐者头可能接触到车辆门洞的天花板部分。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目的是,在乘坐者下车时,防止乘坐者头碰到门洞的天花板部分。<车辆座椅10的概述>如图30和3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是车辆高度相对低的车辆2的座椅(驾驶员座椅或其它如此的座椅),该座椅构造成允许乘坐者通过右门洞3从右边坐到座椅上。如图25 (A)和25 (B)所示,车辆座椅10具有座椅主体30和纵向滑动机构20,该纵向滑动机构20构造成相对于车辆地板F纵向地滑动座椅主体30。座椅主体30由座椅框架31、座椅软垫40、座椅靠背35以及软垫倾斜机构50组成, 座椅软垫40设置在座椅框架31上,座椅靠背35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座椅框架31的后端部,软垫倾斜机构50能够相对于座椅框架31和其余部分来升高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 M 02、44c)。<关于座椅软垫40>
如图25(A)所示,从座椅软垫40的中部前侧起,座椅软垫40依次具有软垫前部 41、软垫中部42和软垫后部43。此外,座椅软垫40具有右侧部44和左侧部45,右侧部44 设置在中部的右侧(面向车辆门洞(未示出)的一侧),左侧部45设置在中部的左侧(面向车辆内部的中心的一侧)。软垫前部41是主要支承坐着的乘坐者的大腿的部分,软垫前部41形成为略微地倾斜,使得其就座表面可在其后侧降低。软垫中部42是主要支承乘坐者臀部的部分,软垫中部42形成为使其就座表面可定位在最低的位置并且呈平的。软垫后部43形成为略微地倾斜,以使其前侧较低。右侧部44倾斜,使其就座表面可在右侧(面向门洞的一侧)提高,并分为前部 44f、中部Mc和后部44b。左侧部45倾斜,使其就座表面可在左侧(面向车辆内部的中心的一侧)提高。座椅软垫40的软垫中部42和右侧部44的中部Mc彼此形成一体,并与座椅软垫 40的其余部分分离,其余部分即为右侧部44的前部44f和后部44b、软垫前部41、左侧部 45和软垫后部43。此外,座椅软垫40的右侧部44的前部44f和后部44b、软垫前部41、左侧部45和软垫后部43固定到座椅框架31上。因此,下面,将座椅软垫40的右侧部44的前部44f和后部44b、软垫前部41、左侧部45和软垫后部43称之为固定软垫部分S。此外,如图25(B)所示,由于软垫倾斜机构50的作用(将在下文中描述),座椅软垫40的软垫中部42和右侧部44的中部Mc可相对于座椅软垫40的固定软垫部分S和座椅框架31升高和降低。因此,在下文中,将软垫中部42和座椅软垫40的右侧部44的中部 44c称之为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关于软垫倾斜机构50>软垫倾斜机构50是这样的机构,其能够相对于座椅框架31和座椅软垫40的固定软垫部分S升高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并且能够倾斜该可动软垫部分M,以使面向门洞的一侧低而面向车辆内部的一侧高。如图26纵向剖视图中所示,软垫倾斜机构50由从座椅框架31前后部悬置下来的基板52、设置在基板52上的一对前和后交叉连杆53 (图 27)以及能够移动该交叉连杆53的驱动部分(未示出)组成。如图沈所示,软垫倾斜机构50的基板52弯曲成侧视图中的大致U形。基板52 的前上端部分用螺栓固定在座椅框架31的前部上。相反,基板52的后上端部分连接到后支承管31t上,该后支承管31t定位在座椅框架31的后部内,以沿宽度方向延伸。软垫倾斜机构50的成对的前和后交叉连杆53构造成在座椅软垫40的前和后部分处支承可动软垫部分M,以便升高和降低和倾斜可动软垫部分M。如图27所示,每个交叉连杆53由线性第一连杆53a和线性第二连杆5 构成。通过两个连杆53a和5 中心附近部分处的中心连接销53x,可使两个连杆53a和5 彼此垂直转动地连接。此外,第一连杆53a的近端部分(下端部分)可通过下端连接销M垂直转动地连接到接纳部分(未示出),该接纳部分形成在基板52的底部的右端内。相反,滚子 53r附连到第一连杆53a的远端部分(上端部分)。滚子53r能够沿着其中一个轨道部分 40f滚动,轨道部分40f形成在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的下侧内,以侧向地延伸。第二连杆5 的近端部分(上端部分)通过其右端附近的部分处的上端连接销55 可垂直转动地连接到轨道部分40f,该轨道部分40f形成在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内。相反,滚子53z附连到第二连杆53b的远端部分(下端部分)。滚子53z能够沿着基板 52的底部52y侧向地滚动。软垫倾斜机构50的驱动部分(未示出)是这样一个部分,其使用电动机56 (图 28)的转动力沿着升高方向或折叠反向,能够移动每个交叉连杆53的第一连杆53a和第二连杆53b,以便升高、降低和倾斜可动软垫部分Μ。S卩,当电动机56沿正常转动方向转动时, 驱动部分可被致动而升高交叉连杆53。其结果,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从就座位置升高,并随着可动软垫部分M升高到上部极限位置而朝向门洞3倾斜预定的角度。相反地, 当电动机56沿反向转动方向转动时,驱动部分可被致动而折叠交叉连杆53。其结果,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可被降低而返回到初始的就座位置。电动机56构造成可被图28所示的电路驱动。S卩,该电路主要由操作开关57、门开关LS组成,操作开关57可由乘坐者操作,而门开关LS能够在面向驾驶员座椅的门5沿打开方向水平地转动超过预定角度(例如,约30 度)时接通。座椅软垫40还设置有体重探测传感器或其它如此的传感器,以使门开关LS 的接通角度可根据体重进行调整。如图四所示,操作开关57附连到扶手fe的上表面的前部,该扶手fe附连到门5 的内侧而定位在窗W下方。因此,当乘坐者上下车时,在乘坐者可在门5沿打开方向水平地转过预定角度(约30度)的同时从门洞3中探出他/她上身之后,乘坐者可用向前弯的头接触到操作开关57。如图观所示,操作开关57能够切换到三个位置升高位置、降低位置和停止位置。 此外,操作开关57可较佳地例如通过弹簧力偏置为持续地保持在停止位置中。在停止位置中,升高侧触头和降低侧触头分别地打开(断开状态)。在此情形中,如图观所示,当抵抗弹簧力朝向升高位置按压操作开关57时,按压操作开关57时升高侧触头关闭(升高侧接通状态)。当抵抗弹簧力朝向降低位置按压操作开关57时,按压操作开关57时降低侧触头关闭(降低侧接通状态)。如图观所示,操作开关57通过门开关LS连接到电动机56。因此,当面向驾驶员坐位的门5打开超过预定角度(例如,约30度)且门开关LS接通时,并且当操作开关57 同时定位在升高侧接通状态或降低侧接通状态中时,电流就供应到电动机56。甚至在操作开关57处于升高侧接通状态或降低侧接通状态中时,除非门5打开超过预定角度(例如,约30度),否则没有电流供应到电动机56,因为此时门开关LS已断开。<关于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的操作>如图30所示,当坐在车辆座椅10 (驾驶员座椅)上的乘坐者下车时,门5首先打开。此后,乘坐者将他/她身体转向右边,并通过门洞3将他/她的腿伸出车外。在此情形中,门5水平地转过约30度或以上,以使门保持在半开的状态中。接下来,乘坐者在他/她上身伸出到门洞3之外的同时将操作开关57朝向升高位置按压。如上所述,因为操作开关 57附连到门5扶手fe的上表面,所以,在操作操作开关57时,乘坐者呈现向前倾斜的姿势。 因此,当操作开关57被朝向升高位置按压时,电流提供到软垫倾斜机构50的电动机56,使电动机56可沿正常转动方向转动。其结果,交叉连杆53沿升高方向上操作,使得座椅软垫 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可被升高。因此,可动软垫部分M可上推乘坐者的臀部。此时,因为乘坐者用前倾的头按压操作开关57,所以,即使可动软垫部分M上推乘坐者的臀部(图31),也可防止乘坐者的头接触到门洞3的天花板部分。此外,如图31所示,在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升高到上部极限位置,且倾斜得使面向门洞3的那侧低而使面向车辆内部的那侧高的情况下,电动机56停止。在此情况下,因为乘坐者处于半蹲伏姿势中,乘坐者的膝盖可伸展开,使得乘坐者可容易地站立起来。其结果,即使乘坐者的力量减小,乘坐者也可用他/她自己力量下车。此外,为了在此情况下将可动软垫部分M降低到初始坐位,可在门5打开的同时, 将操作开关57朝向降低位置按压。<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的优点>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中,软垫倾斜机构50的操作开关57定位在门5的内侧,当乘坐者下车时,门5被打开,并布置成在门5水平地沿着打开方向转动到要求位置的情况下使乘坐者前倾的头可碰到操作开关57。因此,当乘坐者下车时,在门5打开之后, 乘坐者可以在乘坐者使他/她的上身探出到车外的同时以前倾姿势操作该操作开关57。当乘坐者操作该操作开关57时,软垫倾斜机构50被致动,可使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 M升高。因此,因为在乘坐者处于前倾的姿势的同时可动软垫部分M可上推乘坐者的臀部, 所以,乘坐者可容易地以前倾姿势站立起来。其结果,乘坐者头可避免接触到门洞3的天花板部分。此外,操作开关57仅在它操作时才可被接通。此外,仅当操作开关57接通时,电流才可供应到电动机56。因此,通过在可动软垫部分M被升高的同时不断地操作该操作开关57,乘坐者可保持前倾的姿势。其结果,乘坐者头不容易碰到门洞3的天花板部分。此外,在门5不沿着打开方向转动到要求位置的情况下,即使操作开关57接通时, 也没有电流供应到电动机56。因此,即使在行驶期间乘坐者不留心碰到操作开关57,可动软垫部分M也绝不会升高。<更改形式>此外,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上所述的实施例,本发明可以进行更改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示范了软垫倾斜机构50,其能够升高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并能倾斜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使得面向门洞3的那侧低而面向车辆内部的那侧高。然而,能够提供这样的结构,在此结构中,座椅软垫40从向前的位置水平地转动,以朝向门洞3,在此结构中,座椅软垫40的可动软垫部分M可倾斜,使得前侧(面向门洞 3的一侧)可在其升高时变低。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操作开关57附连到门5的扶手fe。然而,操作开关57也可定位在门5的打开横杆附近。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座椅软垫40由可动软垫部分M与固定软垫部分S组成,通过软垫倾斜机构50可升高和降低可动软垫部分M。然而,例如,座椅软垫40可构造成通过软垫倾斜机构50使整个座椅软垫40升高和降低。此外,示范了使用交叉连杆53的软垫倾斜机构50。然而,可提供这样的软垫倾斜机构,其使用滚珠螺杆/螺母机构、气缸或其它如此机构来代替交叉连杆53。此外,能够探测乘坐者头靠近的传感器(例如,光电传感器)和光源可定位在门洞 3的天花板部分内,这样,当光电传感器探测到乘坐者头切断天花板部分附近的光线时,软垫倾斜机构50可停止可动软垫部分M的升高运动。
此外,在实例中,车辆座椅10是驾驶员座椅,因此,操作开关57附连到面向驾驶员座椅的门5。然而,本发明的车辆座椅10可以是除驾驶员座椅之外的其它座椅。<权利要求书草案>1. 一种车辆座椅,具有座椅软垫以及构造成升高至少一部分座椅软垫的软垫倾斜机构,其中,在乘坐者下车时,由于所述座椅软垫的升高运动,坐在所述座椅软垫上的乘坐者能够受到上推力作用,其中,所述软垫倾斜机构的驱动部分的操作开关定位在门的内侧内使其位于窗下面,当乘坐者下车时,所述门打开,且其中,当门打开的同时操作开关被操作时,驱动部分就可被驱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分具有电动机,其中, 所述操作开关仅在所述操作开关被操作时才可接通,且其中,仅在所述操作开关接通时电流才可供应到所述电动机。3.如权利要求1和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门未沿打开方向转动到要求位置的情况下,即使所述操作开关被接通时,也没有电流供应到所述电动机。附图标记20 纵向滑动机构25 升高/降低机构31 座椅框架(支承构件)35 座椅靠背40 座椅软垫41 软垫前部42 软垫中部44 右侧部44c中部(侧支承部分)50 软垫倾斜机构53 交叉连杆53a 第一连杆53b 第二连杆56 驱动部分60 软垫倾斜机构60c 连接机构60z 驱动部分F 车辆地板M 可动软垫部分S 固定软垫部分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座椅,包括座椅软垫,所述座椅软垫由固定软垫部分和可动软垫部分组成,其中,所述可动软垫部分能够在相对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倾斜成在进出侧较低,以及软垫倾斜机构,所述软垫倾斜机构设置在所述座椅软垫下方,并构造成使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在使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相对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倾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倾斜时,定位在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所述进出侧的侧支承部分可一体地倾斜。
3.如权利要求1和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垫倾斜机构具有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驱动部分,所述第一连杆在所述座椅软垫下面能够从折叠位置转动到升高位置,所述第二连杆定位成与所述第一连杆相交,并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杆,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杆基本上对称地移动,所述驱动部分能够使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从所述折叠位置转动到所述升高位置,以及其中,当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从所述折叠位置转动到所述升高位置时,所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能够在相对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倾斜成在所述进/出侧较低。
4.如权利要求1和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垫倾斜机构具有连接机构和驱动部分,所述连接机构能够将所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垂直转动地连接到支承构件,而所述驱动部分能够围绕所述连接机构的转动中心垂直地转动所述可动软垫部分,以及其中,当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围绕所述连接机构的转动中心向上转动时,所述可动软垫部分能够在相对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升高的同时倾斜成在所述进/出侧较低。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纵向滑动机构和框架升高/降低机构,所述纵向滑动机构构造成使支承所述座椅软垫的座椅框架沿着车辆地板滑动,而所述框架升高/降低机构构造成使所述座椅框架相对于所述车辆地板升高和降低。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当在打开门洞的车门的同时操作升高开关时,能够沿着所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能够升高的方向来驱动所述软垫倾斜机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软垫倾斜机构具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构造成在所述座椅软垫下面水平地往复移动所述可动部分,以及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构造成当所述可动部分由于所述驱动机构的作用而沿预定方向移动时,所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能够根据所述可动部分的运动量而倾斜。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构造成朝向车辆门洞水平地转动所述座椅软垫。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构造成朝向车辆门洞来倾斜所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以及还包括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构造成朝向车辆门洞的水平地滑动所述可动软垫部分、所述连杆机构和所述驱动机构。
10.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沿着所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形成,并具有软垫支承构件、水平支承部分以及连杆,所述软垫支承构件与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形成一体,所述水平支承部分水平地支承作为所述软垫支承构件的垂直转动中心的所述软垫支承构件的中间部分,所述连杆垂直能转动地连接所述软垫支承构件的更靠近所述水平支承部分的一端和所述驱动机构的所述可动部分。
11.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沿着所述座椅软垫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形成,并具有软垫支承构件、水平支承部分以及连杆,所述软垫支承构件与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形成一体,所述水平支承部分水平地支承作为所述软垫支承构件的垂直转动中心的所述软垫支承构件的一端,所述连杆垂直能转动地连接所述软垫支承构件的中间部分和所述驱动机构的所述可动部分。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关闭构件,所述关闭构件能够关闭当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相对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升高时,在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和所述固定软垫部分之间的边界位置处形成在所述可动软垫部分下端和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之间的敞开部分。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关闭构件由栅栏状的板部分和可变形的片状构件组成,所述栅栏状板部分从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边界位置侧表面的下端向下突出,而所述可变形的片状构件能够关闭所述板部分的下端边缘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所述边界位置侧表面之间的敞开部分。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构件连接到所述板部分。
15.如权利要求13和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构件的近端部分连接到附连在所述可动软垫部分上的所述板部分的下端边缘,或者连接到所述板部分内侧的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其中,所述片状构件的远端部分连接到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所述边界位置侧表面,使得所述片状构件能够随着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升高而被展开,以及其中,当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定位在进/出位置时,从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到所述板部分和所述片状构件的连接位置或到所述板部分的下端边缘测得的高度设定为大于从所述连接位置或所述板部分的下端边缘到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就座表面测得的高度。
16.如权利要求12至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所述边界位置侧表面向上倾斜,其中,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所述边界位置侧表面向下倾斜,且其中,当所述可动软垫部分定位在就座位置内时,所述可动软垫部分的所述边界位置侧表面能够表面接触所述固定软垫部分的所述边界位置侧表面。
17.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垫倾斜机构的驱动部分的操作开关定位在乘坐者下车时所打开的车门的内侧内,并定位在窗的下方,其中,当打开所述门的同时操作所述操作开关时,所述驱动部分能够被驱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分具有电动机,其中,仅在所述操作开关被操作时,所述操作开关才可被接通,且其中,仅在所述操作开关被接通时,电源才可供应到所述电动机。
19.如权利要求17和1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门尚未沿打开方向转动到要求位置的状态下,即使所述操作开关接通,也没有电流供应到所述电动机。
全文摘要
揭示了一种能使乘坐者以基本上半蹲伏姿势上下车的布置,在基本上半蹲伏姿势中大腿部分位置低于臀部,由此使得乘坐者可容易地上下车。更具体地,揭示了一种车辆座椅,该车辆座椅包括固定软垫部分(S)和可动软垫部分(M)。前述车辆座椅的特征是设有座椅软垫(40)和软垫倾斜机构,该座椅软垫能够倾斜,使得进出侧较低,而可动软垫部分(M)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S)升高;软垫倾斜机构设置在座椅软垫(40)下方,且由此可动软垫部分(M)在被致使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S)升高的同时倾斜。
文档编号B60N2/16GK102470782SQ20108002747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3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15日
发明者吴竹弘行, 堀口贤治, 木下英纪 申请人: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