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总成及其变速器悬置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0911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动机总成及其变速器悬置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重型机动车动力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变速器悬置系统。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应用该变速器悬置系统的发动机总成。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设计正朝向着轻型化和经济化发展,大功率发动机和轻量化汽车材料的使用,使得发动机总成传递至车身的振动幅值加大。发动机总成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路面的不平度是汽车振动的主要激励源。发动机总成作为汽车最主要的振源之一,其产生的振动若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会引起汽车钣金件及与车架相连的其它零件产生异常振动和噪声,进而影响汽车的平稳性和平顺性,严重时甚至损坏汽车的零部件,缩短汽车的使用寿命。发动机动力总成产生的振动必须通过悬置系统加以隔离,尽可能降低传递给汽车底盘和车身的振动,同时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还需隔离由道路不平引起的车架的振动,以规避车架的振动传递至发动机总成进而引起发动机以及变速器等相关装置振动加剧的问题。为达到此目的,一般在发动机以及变速器上分别设置相互配合的悬置装置以满足机动车的正常使用需要。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的重型汽车发动机总成的变速器部分的悬置系统结构俯视图。目前现有的发动机总成部分,通常在其变速器壳体11与发动机的装配端111处相对设置两个第一悬置装置12,并在变速器壳体11的中部设置有第二悬置装置13,同时,发动机壳体(图中未示出)上设置有两个第三悬置装置。然而,虽然该种发动机总成及其变速器悬置系统能够满足机动车的基本使用需要,但由于其变速器部分包括三个悬置装置,整个发动机总成包括五个悬置装置,各悬置装置同时作用会造成发动机总成部分的过定位,发动机总成部分的机械顺从性差,导致发动机总成与车架间极易产生振动耦合,从而对发动机总成及其相关装置的正常工作及其使用寿命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如何避免发动机总成及其变速器部分的过定位,规避其与车架间的振动耦合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速器悬置系统,该变速器悬置系统能够避免相关结构的过定位,规避其与车架间的振动耦合。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上述变速器悬置系统的发动机总成。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速器悬置系统,包括设置于变速器壳体的顶部的悬置装置,所述悬置装置具体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上表面的两侧。优选地,所述悬置装置具体设置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上表面的中部。
优选地,所述悬置装置具体设置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上表面的中部靠近发动机装配端处。优选地,所述悬置装置具体为橡胶悬置装置。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发动机总成,用于重型机动车,包括相互连接的发动机和变速器,所述发动机上设置有发动机悬置系统,所述变速器上设置有变速器悬置系统,所述变速器悬置系统具体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悬置系统。相对上述背景技术,本发明所提供的变速器悬置系统,包括设置于变速器壳体的顶部的悬置装置,所述悬置装置具体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上表面的两侧。装配完成后,只需两所述悬置装置即可保证所述变速器的减振支承需要,有效避免了相关结构的过定位,大大提高了所述变速器部分的机械顺从性,且两所述悬置装置与位于发动机壳体上的发动机悬置装置相互配合,使得整个发动机总成部分形成四点悬置结构,在避免所述发动机总成相关结构过定位的前提下,有效规避了因过定位造成的振动耦合,从而降低了因结构出现振动耦合而对发动机总成及其相关部件正常工作造成的影响。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方案中,所述悬置装置具体设置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上表面的中部。具有该种居中结构的悬置装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对所述变速器主体部分的支撑能力,使得所述变速器部分的结构强度及其工作稳定性得以相应提高。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的重型汽车发动机总成的变速器部分的悬置系统结构俯视图;图2为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所提供的重型汽车发动机总成的变速器部分的悬置系统结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变速器悬置系统,该变速器悬置系统能够避免相关结构的过定位,规避其与车架间的振动耦合;同时,提供一种应用上述变速器悬置系统的发动机总成。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2,图2为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所提供的重型汽车发动机总成的变速器部分的悬置系统结构俯视图。在具体实施方式
中,本发明所提供的变速器悬置系统,包括设置于变速器壳体21 的顶部的悬置装置22,悬置装置22具体为两个,且分别位于变速器壳体21上表面的两侧。 装配完成后,只需两悬置装置22即可保证所述变速器的减振支承需要,有效避免了相关结构的过定位,大大提高了所述变速器部分的机械顺从性,且两悬置装置22与位于发动机壳体上的发动机悬置装置相互配合,使得整个发动机总成部分形成四点悬置结构,在避免所述发动机总成相关结构过定位的前提下,有效规避了因过定位造成的振动耦合,从而降低了因结构出现振动耦合而对发动机总成及其相关部件正常工作造成的影响。进一步地,悬置装置22具体设置于变速器壳体21上表面的中部。具有该种居中结构的悬置装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对所述变速器主体部分的支撑能力,使得所述变速器部分的结构强度及其工作稳定性得以相应提高。更具体地,悬置装置22具体设置于变速器壳体21上表面的中部靠近发动机装配端211处。工作过程中,所述变速器壳体21中部靠近所述发动机装配端211处为主要承重部,将所述悬置装置22设置于该部位能够显著提高所述悬置装置22的承重效果,并使得所述变速器及其相关结构的整体装配强度得以相应提高。应当明确,该悬置装置22具体设置于变速器壳体21上表面中部靠近发动机装配端211处仅为优选方案,该悬置装置22的装配位置并不局限于图2中所示,只要是能够满足所述变速器悬置系统的使用需要均可。另一方面,悬置装置22具体为橡胶悬置装置。该种橡胶悬置装置的机械韧度较高,采用该种橡胶悬置装置能够有效提高悬置装置22的缓冲支承性能,从而使得所述变速器悬置系统的整体工作性能得以相应提高。当然,该悬置装置22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所述的橡胶悬置装置,只要是能够满足所述变速器悬置系统的实际使用需要均可。在具体实施方式
中,本发明所提供的发动机总成,用于重型机动车,包括相互连接的发动机和变速器,所述发动机上设置有发动机悬置系统,所述变速器上设置有变速器悬置系统,所述变速器悬置系统具体为图2中所示的变速器悬置系统。该发动机总成能够避免相关结构的过定位,规避其与车架间的振动耦合。综上可知,本发明中提供的变速器悬置系统,包括设置于变速器壳体的顶部的悬置装置,所述悬置装置具体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上表面的两侧。装配完成后,只需两所述悬置装置即可保证所述变速器的减振支承需要,有效避免了相关结构的过定位,大大提高了所述变速器部分的机械顺从性,且两所述悬置装置与位于发动机壳体上的发动机悬置装置相互配合,使得整个发动机总成部分形成四点悬置结构,在避免所述发动机总成相关结构过定位的前提下,有效规避了因过定位造成的振动耦合,从而降低了因结构出现振动耦合而对发动机总成及其相关部件正常工作造成的影响。此外,本发明提供的应用了上述变速器悬置系统的发动机总成,该发动机总成能够避免相关结构的过定位,规避其与车架间的振动耦合。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变速器悬置系统以及应用了该变速器悬置系统的发动机总成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变速器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变速器壳体的顶部的悬置装置,所述悬置装置具体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上表面的两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装置具体设置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上表面的中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装置具体设置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上表面的中部靠近发动机装配端处。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装置具体为橡胶悬置装置。
5.一种发动机总成,用于重型机动车,包括相互连接的发动机和变速器,所述发动机上设置有发动机悬置系统,所述变速器上设置有变速器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悬置系统具体为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悬置系统。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速器悬置系统,包括设置于变速器壳体的顶部的悬置装置,所述悬置装置具体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上表面的两侧。装配完成后,只需两所述悬置装置即可保证所述变速器的减振支承需要,有效避免了相关结构的过定位,大大提高了所述变速器部分的机械顺从性,且两所述悬置装置与位于发动机壳体上的发动机悬置装置相互配合,使得整个发动机总成部分形成四点悬置结构,在避免所述发动机总成相关结构过定位的前提下,有效规避了因过定位造成的振动耦合,从而降低了因结构出现振动耦合而对发动机总成及其相关部件正常工作造成的影响。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应用上述变速器悬置系统的发动机总成。
文档编号B60K5/12GK102390256SQ201110382440
公开日2012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5日
发明者乔海周, 张有, 杨家峰, 雷保军 申请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