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7765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低滚动阻力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通过缩小胎面接地宽度与轮胎最大宽度之比(胎面接地宽度/轮胎最大宽度)来降低滚动阻力的充气轮胎(例如,专利文献I)。
这样的充气轮胎为了使胎面接地宽度相对于轮胎最大宽度较小,形成为从胎面部至胎侧部具有较缓的曲线的形状。因此,靠近胎面部的胎侧部和路面所形成的角度较小,胎侧部与路面间的距离减小。因而,例如,当在转弯时轮胎接地宽度向胎面宽度方向的外侧扩展时、当充气轮胎开上到路边石时、当充气轮胎的内压降低时,胎侧部与路面发生摩擦的可能性较高。
因而,在上述的专利文献I的充气轮胎中,为了抑制胎侧部的损伤,胎侧部由耐久性优异的橡胶材料形成。
但是,若利用耐久性优异的橡胶材料来形成胎侧部,则胎侧部的发热量增大。由此,产生能量损耗而增大滚动阻力。
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8 - 201379号公报发明内容
第I特征的充气轮胎具有一对胎圈部、横跨在上述一对胎圈部之间的帘布层、位于比上述帘布层靠轮胎径向的外侧处的胎面部、位于上述帘布层与上述胎面部之间的至少两层的带束层。上述至少两层的带束层构成相互重叠的重叠区域。在正常内压且无负载状态的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上述重叠区域中的、胎面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点为点B,通过上述胎面宽度方向上的上述帘布层的最外侧的点C’且沿着上述胎面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为直线CC,轮胎表面中的、上述直线CC所通过的点为点C,从赤道中心线沿着上述胎面宽度方向而延伸至上述点B的线段为线段BW,从上述赤道中心线沿着上述胎面宽度方向而延伸至上述点C的线段为线段CW,连结上述点B与上述点C的线段为线段BC。上述线段BW的长度与上述线段CW的长度的比率BW / CW为O. 6以上且O. 8以下。由上述线段BC和上述线段CW形成的角度Θ为50°以上且70°以下。
在第I特征中,上述胎圈部具有作为上述胎圈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的胎趾。 在上述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上述轮胎表面中的、赤道中心线所通过的点为点S,上述胎趾中的、上述轮胎径向上的最内侧的点为点T,上述点C与上述点T间的径向差为径向差CH, 上述点S与上述点T间的径向差为径向差SH,上述径向差CH与上述径向差SH的比率为比率CH / SH0上述比率CH / SH为O. 50以下。
在第I特征中,上述胎圈部具有用于提高上述胎圈部的刚性的胎边芯。在上述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上述胎边芯中的、上述轮胎径向上的最外侧的点为点U,上述点U与上述点T间的径向差为径向差UH。上述径向差UH为25mm以下。
在第I特征中,当在具有轮辋凸缘的标准轮辋上安装有上述充气轮胎时,在上述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上述轮辋凸缘中的、上述轮胎径向上的最外侧的点为点V,通过上述点V且沿着上述胎面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为直线VV’,上述帘布层中的、设在上述直线W 上且在上述胎面宽度方向上构成上述帘布层的中心的点为点W。从上述轮胎表面至上述点 W间的最短距离为2. 8mm以下。
在第I特征中,在上述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上述重叠区域中的、上述轮胎径向上的最外侧的点为点D,上述轮胎径向上的、上述点B与上述点D间的径向差为径向差BD。上述径向差BD的长度与上述线段BW的长度的比率BD / BW为O. 02以上且O. I以下。
在第I特征中,上述比率BD / BW为O. 05以上且O. 08以下。
在第I特征中,在上述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轮胎表面中的、上述轮胎径向上的最外侧的点为点E,轮胎表面中的、与从上述点B起沿上述轮胎径向延伸的直线相交叉的点为点F,上述轮胎径向上的、上述点E与上述点F间的径向差为径向差EF。上述径向差EF的长度与上述线段BW的长度的比率EF / BW为O. 05以上并且O. 15以下。
在第I特征中,上述比率EF / BW为O. 08以上且O. 13以下。
在第I特征中,在上述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上述至少两层的带束层中的、上述胎面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点为点G,上述胎面宽度方向上的点B与点G间的偏移宽度为偏移宽度BG。上述偏移宽度BG为Imm以上且15mm以下。
在第I特征中,上述至少两层的带束层包括具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螺旋帘线的螺旋带束层。当以40N的力对构成上述螺旋帘线的帘线进行拉伸时,上述帘线的拉伸率为 5%以下。
在第I特征中,当以40N的力对构成上述螺旋帘线的帘线进行拉伸时,上述帘线的拉伸率为I. 5%以下。
在第I特征中,上述至少I层的带束层除了包括上述螺旋带束层之外还包括具有相对于上述轮胎周向具有15° 75°的倾斜的帘线的带束层。
在第I特征中,上述至少I层的带束层在上述螺旋带束层之外还包括具有相互交错的帘线的I对带束层。设在上述I对带束层上的帘线相对于上述轮胎周向具有45° 80。的倾斜。
在第I特征中,在上述胎面宽度方向上,上述至少I层的带束层在上述胎面部的中央部上包括I层上述螺旋带束层,在上述胎面部的端部上包括两层上述螺旋带束层。
在第I特征中,构成上述螺旋帘线的帘线由钢丝或芳纶形成。
在第I特征中,在上述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上述螺旋带束层中的、上述轮胎径向上的最外侧的点为点D,上述螺旋带束层中的、上述轮胎径向上的最内侧的点为上述点B, 上述轮胎径向上的、上述点B与上述点D间的径向差为径向差BD。在极低内压且无负载状态的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上述径向差BD的长度与上述线段BW的长度的比率BD / BW为 O. 005以上且O. 04以下。
在第I特征中,在上述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上述重叠区域中的、上述轮胎径向上的最外侧的点为点D,上述轮胎径向上的、上述点B与上述点D间的径向差为径向差BD。在极低内压且无负载状态的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上述线段BW的长度与上述径向差BD的长度的比率BD / BW为O. 05以上且O. 10以下。6
在第I特征中,在正常内压且无负载状态的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上述胎面部的表面中的、上述轮胎径向上的最外侧的点为点E,上述胎面部的表面中的、与从上述点B起沿上述轮胎径向延伸的直线相交叉的点为点F。上述轮胎径向上的、上述点E与上述点F间的径向差为径向差EF。上述径向差EF的长度与上述线段BW的长度的比率EF / BW为O. 05 以上且O. 10以下。
在第I特征中,在内压为从最大内压减去20kPa而成的内压且负载为根据内压来确定的最大负载的80%时的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胎面接地宽度为接地宽度GH。上述线段 Bff的长度与上述接地宽度GH的长度的比率GH / BW为I. O以上且I. 3以下。


图I是表不第
图2是表第
图3是表第
图4是表不第
图5是表第
图6是表第I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的胎面宽度方向截面的图。I实施方式的胎圈部10附近的胎面宽度方向截面的图。 2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的胎面宽度方向截面的图。2实施方式的带束层40的图。2实施方式的带束层40的图。3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的胎面宽度方向截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于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
但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图,应注意各尺寸的比率等不同于实际的情况。因而,应参考以下的说明来判断具体的尺寸等。另外,附图相互之间当然也含有彼此的尺寸的关系、比率不同的部分。
第I实施方式的概要
第I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具有一对胎圈部、横跨在上述一对胎圈部之间的帘布层、位于比上述帘布层靠轮胎径向的外侧处的胎面部、位于上述帘布层与上述胎面部之间的至少两层的带束层。上述至少两层的带束层构成彼此重叠的重叠区域。
在正常内压且无负载状态的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上述重叠区域中的、胎面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点为点B,通过上述胎面宽度方向上的上述帘布层的最外侧的点C’且沿着上述胎面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为直线CC,轮胎表面中的、上述直线CC所通过的点为点C, 从赤道中心线沿着上述胎面宽度方向延伸至上述点B的线段为线段BW,从上述赤道中心线沿着上述胎面宽度方向延伸至上述点C的线段为线段CW,连结上述点B与上述点C的线段为线段BC,上述线段BW的长度与上述线段CW的长度的比率BW / CW为O. 6以上并且O. 8 以下。由上述线段BC和上述线段CW形成的角度Θ为50°以上且70°以下。
在第I实施方式中,由线段BC和线段CW形成的角度Θ为50°以上且70°以下。 由于角度Θ为50°以上,因此抑制了胎侧部50的损伤。由于角度Θ为70°以下,因此提高了抑制滚动阻力特性。
在第I实施方式中,比率BW / CW为O. 6以上且O. 8以下。由于比率BW /CW为 0.6以上,因此抑制了操纵稳定性的降低。由于比率BW / CW为O. 8以下,因此提高了抑制滚动阻力特性。
另外,以下,应注意“正常内压”表示由JATMA (日本汽车轮胎厂协会)所确定的与最大负载能力相对应的空气压。
第I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充气轮胎的结构)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第I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结构。图I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的胎面宽度方向截面的图。图2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胎圈部10附近的胎面宽度方向截面的图。
另外,胎面宽度方向截面是沿着胎面宽度方向和轮胎径向的截面。在图I中,相对于赤道中心面CP (即,在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为赤道中心线CL)仅表示充气轮胎I的一侧。 在图2中,示出了在具有轮辋凸缘65的轮辋60上安装有充气轮胎I的状态。
另外,应注意在实施方式中是以正常内压且无负载状态的充气轮胎I为主进行说明的。
如图I所示,充气轮胎I包括一对胎圈部10、帘布层20、胎面部30、带束层40和胎侧部50。
胎圈部10具有胎圈芯12、胎边芯14和胎趾16。胎圈芯12是为了将充气轮胎I 固定在轮辋60上而设置的。胎圈芯12由钢丝圈(未图示)构成。胎边芯14是为了提高胎圈部10的刚性而设置的。胎边芯14与胎圈芯12 —起被包裹在帘布层20内。胎趾16是胎圈部10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
帘布层20配置为横跨在一对胎圈部10之间。帘布层20 —边在胎圈部10处包裹胎圈芯12和胎边芯14,一边向胎面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折。
在此,帘布层20由搓抢PET (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等帘线而成的帘线束构成。帘线束沿着相对于赤道中心面CP垂直的方向而配置。即,帘布层20为子午线构造。
另外,如图2所示,帘布层20具有外侧帘布层部分20a和内侧帘布层部分20b。外侧帘布层部分20a为帘布层20中的、向胎面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折的部分。内侧帘布层部分 20b为帘布层20中的、在胎面宽度方向的内侧与外侧帘布层部分20a重叠的部分。
胎面部30位于比帘布层20靠轮胎径向外侧处。胎面部30具有在正常内压且无负载状态下与路面相接触的胎面接地面31。
带束层40是利用橡胶覆盖多条并联的帘线而成的。带束层40位于帘布层20与胎面部30之间。带束层40由第I带束层40a和第2带束层40b这两层构成。第I带束层 40a与第2带束层40b相比,胎面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较短。第I带束层40a与第2带束层 40b构成重叠区域O。重叠区域O是第I带束层40a与第2带束层40b在轮胎径向上相互重叠的区域。
胎侧部50形成在胎面部30的胎面宽度方向的两端。胎侧部50位于胎圈部10与胎面部30之间。
(充气轮胎的外形)
以下,参照图I和图2来说明第I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外形。
第一,如图I所示,在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对各用语如下所述地进行定义。
点B :重叠区域O中的、胎面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点(换言之,第I带束层40a中的、胎面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点)
点C’ 胎面宽度方向上的帘布层的最外侧的点(构成帘布层最大宽度的点)
直线CC :通过点C’且沿着胎面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换言之,相对于赤道中心面 CP垂直且通过点C’的直线)
点C :轮胎表面中的、直线CC所通过的点
线段BW :从赤道中心面CP沿着胎面宽度方向而延伸至点B的线段(换言之,相对于赤道中心面CP垂直且从赤道中心面CP到达点B的线段,或构成从点B至赤道中心面CP 的最短距离的线段)
线段CW :从赤道中心面CP沿着胎面宽度方向而延伸至点C的线段(换言之,相对于赤道中心面CP垂直且从赤道中心面CP到达点C的线段,或构成从点C至赤道中心面CP 的最短距离的线段)
线段BC :连结点B与点C的线段
点S :轮胎表面中的、通过赤道中心面CP的点
点T :胎趾16中的、轮胎径向上的最内侧的点
径向差CH :点C (点C’)与点T间的径向差(换言之,轮胎径向上的、直至构成帘布层最大宽度的点(点C’)为止的高度(以下,也称为“帘布层最大宽度高度”))
径向差SH :点S与点T间的径向差(换言之,轮胎径向上的、直至点S为止的高度 ((以下,也称为“轮胎最大高度”))
点D :重叠区域O中的、轮胎径向上的最外侧的点
点E :轮胎表面中的、轮胎径向上的最外侧的点(在此,点E与点S为同一点)
点F :轮胎表面中的、与从点B起沿轮胎径向延伸的直线相交叉的点
点G :至少两个带束层40中的、胎面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点(换言之,第2带束层40b中的、胎面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点)
径向差BD :轮胎径向上的、点B与点D间的径向差
径向差EF :点E与点F间的径向差
偏移宽度BG :胎面宽度方向上的点B与点G间的偏移宽度(换言之,第I带束层40a 与第2带束层40b间的偏移宽度)
在此,作为线段BW的长度与线段CW的长度的比率的比率BW / CW为O. 6以上且 0.8以下。由于比率BW / CW为0.6以上,因此确保了胎面接地面31的面积,抑制了操纵稳定性的降低。由于比率BW / CW为O. 8以下,因此抑制了构成重叠区域O的橡胶材料(耐久性优异、发热性较高的橡胶材料)的量的增多。换言之,抑制了构成带束层40的橡胶材料的量的增多,抑制了随着橡胶材料的发热的能量损耗。由此,提高了抑制滚动阻力特性。
由线段BC和线段CW形成的角度Θ为50°以上且70°以下。由于角度Θ为50° 以上,因此由靠近胎面部30的胎侧部50和路面形成的角度较大。即,胎侧部50与路面间的距离变远。由此,抑制了胎侧部50与路面间的摩擦,降低了胎侧部50与路面上的异物相接触的可能性。即,抑制了胎侧部50的损伤。由于角度Θ为70°以下,因此抑制了构成重叠区域O的橡胶材料(易于发热的橡胶材料)的量的增多。换言之,抑制了构成带束层40 的橡胶材料的量的增多,抑制了随着橡胶材料的发热的能量损耗。由此,提高了抑制滚动阻力特性。
作为径向差CH与径向差SH的比率的比率CH / SH,优选为O. 50以下。S卩,帘布层最大宽度高度为轮胎最大高度的一半以下。这样,由于构成帘布层最大宽度的点(点C’) 设在轮胎径向的内侧,因此不会向帘布层20施加过量的应力,能够将比率BW / CW控制在 O. 6以上且O. 8以下的范围内,能够将角度Θ控制在50°以上且70°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径向差BD的长度与线段BW的长度的比率BD / BW优选为O. 02以上且O. I 以下。进一步,比率BD / Bff优选为O. 05以上且O. 08以下。
径向差EF的长度与线段BW的长度的比率EF / BW优选为O. 05以上且O. 15以下。 进一步,比率EF / Bff优选为O. 08以上且O. 13以下。
偏移宽度BG优选为Imm以上且15mm以下。
第二,如图2所示,在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对各用语如下所述地进行定义。
点U :胎边芯14中的、轮胎径向上的最外侧的点
径向差UH :点U与点T间的径向差(换言之,轮胎径向上的、直至点U为止的高度 (以下,也称为“胎边芯高度”))
点V 轮辋凸缘65中的、轮胎径向上的最外侧的点
直线VV’ 通过点V且沿着胎面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换言之,相对于赤道中心面 CP垂直且通过点V的直线)
点W :外侧帘布层部分20a中的、设在直线VV’上且在胎面宽度方向上构成外侧帘布层部分20a的中心的点(外侧帘布层部分20a的厚度的中心点)
测量厚度Gr :设在外侧帘布层部分20a的外侧的橡胶的厚度(换言之,点W与轮胎表面间的最短距离)
在此,径向差UH优选为25mm以下。由此,即使构成帘布层最大宽度的点(点C’) 靠近胎圈部10也不会受到胎边芯14的阻碍,从而能够弯曲帘布层20。换言之,即使构成帘布层最大宽度的点(点C’)设在轮胎径向的内侧也不会受到胎边芯14的阻碍,从而能够弯曲帘布层20。因而,不会向帘布层20施加过量的应力,从而能够将比率BW / CW控制在 O. 6以上且O. 8以下的范围内,能够将角度Θ控制在50°以上且70°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通常,由于胎边芯具有提高胎圈部的刚性的功能,因此胎边芯具有较高的刚性。另一方面,帘布层最大宽度是通过弯曲帘布层来形成的。由于难以弯曲具有较高的刚性的胎边芯,因此也难以使构成帘布层最大宽度的点靠近胎圈部。因而,应注意,在以往的技术中不得不使角度Θ小于50°。
测量厚度Gr优选为2. 8mm以下。S卩,轮辋凸缘65与外侧帘布层部分20a间的距离较短,且在点W处,外侧帘布层部分20a (帘布层20)相对于轮胎径向的倾斜较大。因而, 在不缩小沿着胎面宽度方向的线段CW的长度的情况下就能够缩小沿着轮胎径向的径向差 CH。由此,不会向帘布层20施加过量的应力,从而能够将比率BW / CW控制在0.6以上且 0.8以下的范围内,能够将角度Θ控制在50°以上且70°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在轮辋凸缘65与外侧帘布层部分20a间的距离较长,且在点W处外侧帘布层部分20a (帘布层20)相对于轮胎径向的倾斜较小的情况下,应注意为了缩小沿着轮胎径向的径向差CH,需要缩小沿着胎面宽度方向的线段CW的长度。
(作用和效果)
在第I实施方式中,由线段BC和线段CW形成的角度Θ为50°以上且70°以下。由于角度Θ为50°以上,因此抑制了胎侧部50的损伤。由于角度Θ为70。以下,因此提高了抑制滚动阻力特性。
在第I实施方式中,比率BW / CW为O. 6以上且O. 8以下。由于比率BW /CW为 0.6以上,因此抑制了操纵稳定性的降低。由于比率BW / CW为O. 8以下,因此提高了抑制滚动阻力特性。
在第I实施方式中,比率CH / SH为O. 50以下。因而,不会向帘布层20施加过量的应力,从而能够将比率BW / CW控制在O. 6以上且O. 8以下的范围内,能够将角度Θ控制在50°以上且70°以下的范围内。
在第I实施方式中,径向差UH为25mm以下。因而,不会向帘布层20施加过量的应力,从而能够将比率BW / CW控制在O. 6以上且O. 8以下的范围内,能够将角度Θ控制在50°以上且70°以下的范围内。
在第I实施方式中,点W处的测量厚度Gr为2. 8mm以下。因而,不会向帘布层20 施加过量的应力,从而能够将比率BW / CW控制在O. 6以上且O. 8以下的范围内,能够将角度Θ控制在50°以上且70°以下的范围内。
评价结果
以下,说明实施例与比较例的评价结果。表I示出了以往例、比较例、实施例的详细内容。
权利要求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该充气轮胎具有一对胎圈部、横跨在上述一对胎圈部之间的帘布层、位于比上述帘布层靠轮胎径向的外侧处的胎面部、位于上述帘布层与上述胎面部之间的至少两层的带束层,上述至少两层的带束层构成相互重叠的重叠区域,在正常内压且无负载状态的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上述重叠区域中的胎面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点为点B,通过上述胎面宽度方向上的上述帘布层的最外侧的点C’且沿着上述胎面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为直线CC,轮胎表面中的上述直线CC所通过的点为点C,从赤道中心线沿着上述胎面宽度方向延伸至上述点B的线段为线段BW,从上述赤道中心线沿着上述胎面宽度方向延伸至上述点C的线段为线段CW,连结上述点B与上述点C的线段为线段BC,上述线段BW的长度与上述线段CW的长度的比率BW / CW为O. 6以上且O. 8以下,由上述线段BC和上述线段CW形成的角度Θ为50°以上且70°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胎圈部具有作为上述胎圈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的胎趾,在上述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上述轮胎表面中的赤道中心线所通过的点为点S,上述胎趾中的上述轮胎径向上的最内侧的点为点T,上述点C与上述点T间的径向差为径向差CH,上述点S与上述点T间的径向差为径向差SH,上述径向差CH与上述径向差S H的比率为比率CH / SH,上述比率CH / SH为O. 5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胎圈部具有用于提高上述胎圈部的刚性的胎边芯,在上述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上述胎边芯中的上述轮胎径向上的最外侧的点为点U,上述点U与上述点T间的径向差为径向差UH,上述径向差UH为25m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I 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当在具有轮辋凸缘的标准轮辋上安装有上述充气轮胎时,在上述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上述轮辋凸缘中的上述轮胎径向上的最外侧的点为点V,通过上述点V且沿着上述胎面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为直线W,上述帘布层中的、设在上述直线VV’上且在上述胎面宽度方向上构成上述帘布层的中心的点为点W,从上述轮胎表面至上述点W间的最短距离为2. 8m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上述重叠区域中的上述轮胎径向上的最外侧的点为点D,上述轮胎径向上的上述点B与上述点D间的径向差为径向差BD,上述径向差BD的长度与上述线段BW的长度的比率BD / BW为O. 02以上且O. I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比率BD / BW为O. 05以上且O. 08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轮胎表面中的上述轮胎径向上的最外侧的点为点E,在轮胎表面中与从上述点B起沿上述轮胎径向延伸的直线相交叉的点为点F,上述轮胎径向上的上述点E与上述点F间的径向差为径向差EF,上述径向差EF的长度与上述线段BW的长度的比率EF / BW为O. 05以上且O. 15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比率EF / BW为O. 08以上且O. 13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上述至少两层的带束层中的上述胎面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点为点G,上述胎面宽度方向上的点B与点G间的偏移宽度为偏移宽度BG,上述偏移宽度BG为1_以上且15_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两层的带束层包括具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螺旋帘线的螺旋带束层,当以40N的力对构成上述螺旋帘线的帘线进行拉伸时,上述帘线的拉伸率为5%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当以40N的力对构成上述螺旋帘线的帘线进行拉伸时,上述帘线的拉伸率为I. 5%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I层的带束层除了包括上述螺旋带束层之外还包括具有帘线的带束层,该帘线相对于上述轮胎周向具有15° 75°的倾斜。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I层的带束层在上述螺旋带束层之外还包括具有与上述螺旋帘线相交错的帘线的I对带束层,设在上述I对带束层上的帘线相对于上述轮胎周向具有45° 80°的倾斜。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胎面宽度方向上,上述至少I层的带束层在上述胎面部的中央部包括I层上述螺旋带束层,在上述胎面部的端部包括两层上述螺旋带束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构成上述螺旋帘线的帘线由钢丝或芳纶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上述螺旋带束层中的上述轮胎径向上的最外侧的点为点D,上述螺旋带束层中的上述轮胎径向上的最内侧的点为上述点B,上述轮胎径向上的上述点B与上述点D间的径向差为径向差BD,在极低内压且无负载状态的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上述径向差BD的长度与上述线段 BW的长度的比率BD / BW为O. 005以上且O. 04以下。
1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上述重叠区域中的上述轮胎径向上的最外侧的点为点D,上述轮胎径向上的上述点B与上述点D间的径向差为径向差BD,在极低内压且无负载状态的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上述线段BW的长度与上述径向差 BD的长度的比率BD / BW为O. 05以上且O. 10以下。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正常内压且无负载状态的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轮胎表面中的上述轮胎径向上的最外侧的点为点E,在轮胎表面中与从上述点B起沿上述轮胎径向延伸的直线相交叉的点为点F,上述轮胎径向上的上述点E与上述点F间的径向差为径向差EF,上述径向差EF的长度与上述线段BW的长度的比率EF / BW为O. 05以上且O. 10以下。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内压为从最大内压减去20kPa而成的内压且负载为根据内压来确定的最大负载的 80%的负载时的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胎面接地宽度为接地宽度GH,上述线段BW的长度与上述接地宽度GH的长度的比率BW / GH为I. O以上且I. 3以下。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在正常内压且无负载状态的胎面宽度方向截面上,重叠区域中的胎面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点为点B,通过胎面宽度方向上的帘布层的最外侧的点C’且沿着胎面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为直线CC,轮胎表面中的直线CC所通过的点为点C,从赤道中心线沿着胎面宽度方向延伸至点B的线段为线段BW,从赤道中心线沿着胎面宽度方向延伸至点C的线段为线段CW,连结点B与点C的线段为线段BC。线段BW的长度与线段CW的长度的比率BW/CW为0.6以上且0.8以下。由线段BC与线段CW形成的角度θ为50°以上且70°以下。
文档编号B60C15/00GK102939209SQ20118002797
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7日
发明者市原永司 申请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