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9635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并且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如下的车辆座椅,其倾角调节器可通过从后面座椅侧向后拉动操作部分而解锁,该操作部分从形成在外罩处的开ロ向后面座椅侧突出。
背景技术
已知具有倾角调节器的车辆 座椅,所述倾角调节器可通过从后面座椅侧向后拉动从形成在外罩处的开ロ向后面座椅侧突出的操作部分(帯)而解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 2010-228614描述了车辆座椅,其中加强部件(斜面)设置在外罩的开ロ的边缘处。根据此结构,即使当倾角调节器通过从后面座椅侧向后倾斜地拉动操作部分而被解锁时,夕卜罩也不断开且不从座垫框架脱落,且因此操作部分的可操作性高。然而,根据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 2010-228614中描述的结构,因为加强部件使用螺钉固定到座垫框架侧,所以附接所述加强部件的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ー种车辆座椅,所述车辆座椅通过将加强部件附接为使得即使当倾角调节器通过从后面座椅侧向后倾斜地拉动操作部分而被解锁时、外罩也不断开且不从座垫框架脱落、来实现操作部分的高的可操作性,且所述车辆座椅也实现了附接所述加强部件的高工作效率。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ー种车辆座椅,所述车辆座椅具有倾角调节器,该倾角调节器调节座椅靠背组件相对于座垫组件的倾斜角度;外罩,该外罩覆盖了座垫组件的座垫框架的侧面;操作部分,该操作部分从形成在外罩处的开ロ向后面座椅突出且用于将倾角调节器从后面座椅侧解锁;和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附接到座垫框架以覆盖靠近外罩的开ロ形成的缺ロ。在此车辆座椅中,与形成在缺ロ边缘处的接合孔接合的接合钩和固定到设置在座垫框架处的板的固定部分形成在加强部件处。根据以上所述构造的车辆座椅,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 2010-228614中描述的结构中的情况,即使当倾角调节器通过向后倾斜地拉动操作部分而被解锁时,外罩也不断开且不从座垫框架脱落,且因此操作部分的可操作性高。此外,根据以上所述构造的车辆座椅,与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 2010-228614中描述的结构不同,因为加强部件使用接合钩附接,所以加强部件可容易地附接,从而改进了附接加强部件的工作效率。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可使得固定部分是插入沟槽,板插入到所述插入沟槽内以当加强部件的接合钩与接合孔接合时使板在车辆座椅的横向方向上被所述插入沟槽夹住。根据此结构,因为固定部分是插入沟槽,板插入到所述插入沟槽内以当加强部件的接合钩与接合孔接合时板在车辆座椅的横向方向上被所述插入沟槽夹住,所以不需要分开地执行附接加强部件的工作和将加强部件固定到板的工作。这样,工作效率高。以上所述的车辆座椅可使得加强部件具有面向加强部件的接合钩的接合片,且加强部件的接合钩通过相对于外罩围绕加强部件的接合片旋转而与接合孔接合。根据此结构,例如因为加强部件可使用单手附接,所以,附接所述加强部件的工作效率甚至更高。


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以及エ业意义将在下文中參考附图描述,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了相同的元件,且其中图IA是透视图,示出了当从后侧观察时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的第一排座椅,且示出了其中座垫组件的外罩尚未附接的状态;图IB是示出了从其背侧观察时的盖的放大视图;图2是示出了从图IA中示出的状态将座垫框架附接到外罩的状态的视图;图3是示出了如何从图2中示出的状态将盖附接到外罩的视图; 图4是示出了已经从图3中示出的状态将盖附接到其位置的状态的视图;图5是沿图4中示出的线V-V截取的截面图;和图6是沿图4中示出的线VI-VI截取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參考图I至图6描述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在下文中,第一排座椅1(例如,驾驶员座椅)将描述为“车辆座椅”的示例。此外,虽然在附图中未示出,但第二排座椅存在于第一排座椅I后方。应注意的是“上”、“下”、“前”、“后”、“左”和“右”在如下描述中应理解为分别对应于在附图中观察时的上侧、下侧、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即第一排座椅I的上侧、下侧、前侧、后侧、左侧和右側。首先,将參考图I和图2描述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的第一排座椅I的结构的轮廓。第一排座椅I由座垫组件2和座椅靠背组件3构成,所述座垫组件2和座椅靠背组件3经由包括倾角调节器4的倾角调节器相互连接,如在图I和图2中示出。更具体地,固定在座垫组件2的座垫框架10的在右侧(车辆的横向外侧)上的后端处的下板12和座椅靠背组件3的靠背框架20的右侧表面通过倾角调节器4相互连接。另ー方面,固定在座垫组件2的座垫框架10的在左侧(车辆的横向内側)上的后端处的下板(在图中未示出)和座椅靠背组件3的靠背框架20的左侧表面通过另ー个倾角调节器(在图中未示出)相互连接。左倾角调节器和右倾角调节器4通过杆(在图中未示出)相互连接,使得左倾角调节器与右倾角调节器4同步运行。对用于解锁倾角调节器4的旋钮4a的操作使得座椅靠背组件3按需要相对于座垫组件2可枢转,从而允许座椅靠背组件3相对于座垫组件2的角度改变到希望的角度。旋钮4a的释放使得倾角调节器4返回到其锁定状态,从而将座椅靠背组件3锁定在设定角度。这样,座椅靠背组件3相对于座垫组件2的角度(倾斜)可调节。用于允许以上所述的解锁操作从后侧执行(例如,通过第二排座椅上的乘员执行)的带4c设置为它向后突出,且连杆5连接到所述带4c。连杆5是四连杆(B卩,第一连杆5a、第二连杆5b、第三连杆5c和第四连杆5d)。第ー连杆5a的第一端5al枢转地附接到带4c的第二端4c2 (即不被乘员操作的带4c的端部)。第二连杆5b的第一端5bl与第一连杆5a的第二端5a2 —起枢转地附接到座垫框架IOo
从第二连杆5b的第一端5b I弯曲的L形钩5b3与第一连杆5a的第二端5a2的边缘接触。第三连杆5c的第一端5cl枢转地附接到第二连杆5b的第二端5b2。此外,第四连杆5d的第一端5dl枢转地附接到第三连杆5c的第二端5c2。同时,第四连杆5d的第二端5d2固定到倾角调节器4的铰链销H。当带4c的第一端4cl被操作(例如被向后拉)时,第一连杆5a旋转(即当从右侧观察时逆时针旋转),从而将第一连杆5a的第二端5a2的边缘压靠第二连杆5b的钩5b3。此时,第二连杆5b旋转(即当从右侧观察时逆时针旋转),且因此拉动第三连杆5c,从而导致第四连杆5d使倾角调节器4的铰链销H旋转(即当从右侧观察时使其逆时针旋转)。以此方式,倾角调节器4以与使用旋钮4a时的相同的方式被操作。当带4c被操作吋,倾角调节器4如上所述通过连杆5解锁,以此座椅靠背组件3向前傾斜,从而使得第二排座椅上的乘员更容易离开车辆且使得乘客更容易坐上第二排座椅。这就是座垫组件2和座椅靠背组件3如何相互连接。用于装饰倾角调节器4的右侧表面和座垫框架10的树脂制成的覆盖件(外罩30)设置在座垫组件2处。外罩30具有旋钮4a通过其突出的开ロ 32和带4c通过其突出的开ロ 34。大致为矩形的且被盖40覆盖的缺ロ 36形成在外罩30的开ロ 34附近。盖40是用于覆盖缺ロ 36的大致矩形覆盖构件。应注意的是盖40是本发明中的“加强部件”的示例。插入到形成在外罩30的大致矩形的缺ロ 36的短侧边缘中的一个短侧边缘处的接合孔36a内的接合片40a形成在矩形盖40的短侧边中的一个短侧边处。另ー方面,与形成在外罩30的大致矩形的缺ロ 36的短侧边缘中的另ー个短侧边缘处的接合孔36b接合的接合钩40b形成在矩形盖40的短侧边中的另ー个短侧边处。此夕卜,与形成在外罩30的大致矩形的缺ロ 36的长侧边缘中的一个处的接合孔36c接合的接合钩40c形成在矩形盖40的长侧边中的一个长侧边处。多个接合钩(在图中未示出)和通过其将外罩30附接到座垫框架10的多个螺栓孔38由外罩30形成。接合钩形成在外罩30的内侧上。接合钩形成为使得它们接合在座椅的横向方向上(即左右方向上)。另ー方面,螺栓孔38中的ー个形成为使得螺栓B在座椅的横向方向上插入到其内,而螺栓孔38中的另ー个形成为使得另ー个螺栓B在座椅的纵向方向上插入到其内。如在图IA中示出,为允许倾角调节器4、旋钮4a、连杆5等布置在希望的位置,夕卜罩30的倾角调节器附近部分30a不可使用螺栓(多个螺栓)附接,且因此无螺栓孔形成在倾角调节器附近部分30a处。因此,如将在下文中描述,如果外罩30仅使用接合钩和螺栓B附接到座垫框架10,则倾角调节器附近部分30a处的附接強度低。此外,大致U形的插入沟槽42形成在盖40的内侧处,形成在下板12的外周处的突出部分12a插入在该插入沟槽42内以在座椅的横向方向上被该插入沟槽42夹住。如将在下文中描述的,插入沟槽42形成为使得当盖40的接合钩40b和40c分别与外罩30的接合孔36b和36c接合时突出部分12a配合在插入沟槽42内。应注意的是插入沟槽42是本发明中的“固定部分”的示例。然后,将參考图I至图6逐一描述外罩30和盖40的附接结构。首先,将參考图I至图2描述外罩30的附接结构,即用于将外罩30附接到座垫框架10的结构。首先,外罩30使用多个接合钩(在图中未示出)从图IA中示出的状态附接到座垫框架10。此时,旋钮4a和带4c分别插入到外罩30的开ロ 32和34内。然后,螺栓B插入到各螺栓孔38内且然后拧入到座垫框架10内。以此方式,将外罩30附接到座垫框架10 (參考图2)。然而,在此状态中,如前文所述,因为在所述外罩30的倾角调节器附近部分30a处未设置螺栓孔,所以在倾角调节器附近部分30a处附接強度低。然后,将描述盖40的附接结构,即用于将盖40附接到外罩30的结构。首先,从图2中示出的状态起将盖40的接合片40a插入到外罩30的接合孔36a内(參考图3和图5)。然后,当接合片40a插入到接合孔36a内时,盖40围绕越过接合片40a延伸的横向轴线旋转,使得盖40覆盖了外罩30的缺ロ 36。 然后,当盖40覆盖缺ロ 36时,盖40的接合钩40b和40c分别与外罩30的接合孔36b和36c接合。以此方式将外罩30附接到盖40 (參考图4和图5)。当如前文所述盖40附接在外罩30上时,下板12的突出部分12a配合在盖40的插入沟槽42内,使得突出部分12a被盖40的插入沟槽42在座椅的横向方向上夹住(參考图6)。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的第一排座椅I如上所述构造。根据此结构,因为当外罩30附接到盖40时盖40的固定部分固定到下板12,所以外罩30的倾角调节器附近部分30a的运动在对应于倾角调节器附近部分30a的宽度的方向上被限制。因此,即使在外罩30的倾角调节器附近部分30a上不使用任何螺栓以允许倾角调节器4、旋钮4a、连杆5等布置在希望的位置处,外罩30处的附接强度也是高的。这样,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 2010-228614中描述的结构中,即使在倾角调节器4通过倾斜向后拉动带4c而解锁时,外罩30也不断开且不从座垫框架10脱落,且因此带4c的可操作性高。此外,与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 2010-228614中描述的结构不同,因为盖40的接合钩40b和40c用于附接,所以盖40可容易地附接,从而改进了附接盖40的工作效率。根据以上所述的结构,此外,在盖40的接合钩40b和40c接合时,通过在座椅的横向方向上夹住下板12的盖40的插入沟槽42将盖40固定到下板12。即,盖40在附接的同时被固定到下板12,且因此不需要分开地执行用于附接盖40的工作和用于将盖40固定到下板12的工作。这样,工作效率高。根据所述的结构,此外,通过将盖40的接合片40a插入到外罩30的接合孔36a内且然后将盖40围绕越过接合片40a延伸的横向轴线旋转来附接盖40。因此,例如,盖40可使用单手附接,且因此用于附接盖40的工作效率甚至更高。本发明已參考示例实施例仅为阐述的目的被描述。应理解的是描述不意图于是详尽的或意图于限制本发明的形式,且本发明可被调整以使用在其它系统和应用中。例如,虽然第一排座椅I已作为“车辆座椅”的示例在前述示例实施例中描述,但应注意的是“车辆座椅”不限制于第一排座椅I。即,例如,车辆座椅可以是具有第三排座椅的车辆的“第二排座椅”。
权利要求
1.ー种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座椅包括 倾角调节器(4),所述倾角调节器(4)调节座椅靠背组件(3)相对于座垫组件(2)的倾斜角度; 外罩(30),所述外罩(30)覆盖所述座垫组件的座垫框架的侧表面; 操作部分(4c),所述操作部分(4c)从形成在所述外罩处的开ロ朝向后面座椅突出,并且所述操作部分(4c)用于从后面座椅侧解锁所述倾角调节器;以及 加强部件(40),所述加强部件(40)被附接到所述座垫框架,以便覆盖靠近所述外罩的所述开ロ形成的缺ロ(36),其中 接合钩(40b)和固定部分(42)形成在所述加强部件处,其中所述接合钩(40b)与形成在所述缺ロ的边缘处的接合孔(36b)接合,而所述固定部分(42)被固定到设置在所述座垫框架处的板(12a)。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 所述固定部分是插入沟槽(42),所述板被插入到所述插入沟槽(42)中,以便当所述加强部件的所述接合钩与所述接合孔接合时,所述板在所述车辆座椅的横向方向上被所述插入沟槽夹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 所述加强部件具有接合片(40a),所述接合片(40a)面向所述加强部件的所述接合钩,并且 所述加强部件的所述接合钩通过相对于所述外罩围绕所述加强部件的所述接合片旋转而与所述接合孔接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座椅(1),所述车辆座椅带有操作部分(4c),该操作部分(4c)从形成在外罩(30)处的开口(34)向后面座椅侧突出且所述操作部分(4c)用于将倾角调节器(4)从后面座椅侧解锁;和加强部件(40),该加强部件(40)附接到座垫框架(10)侧,以覆盖形成在外罩(30)的开口(34)附近的缺口(36)。与形成在缺口(36)的边缘处的各接合孔(36b、36c)接合的接合钩(40b、40c)和固定到提供在座垫框架(10)侧处的板(12a)的固定部分(42)形成在加强部件(40)处。
文档编号B60N2/22GK102642485SQ20121003497
公开日2012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16日
发明者三田弘之, 上田润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