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安全防护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64987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安全防护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安全防护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壮大,汽车日益成为人类社会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其科技水平及技术含量在飞速提升,消费者对汽车的安全性需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汽车主动安全被广泛关注。生活中,前面车辆突然停车并开启车门时,后面车辆或行人来不及反应,直接撞上前面下车的乘客或者开启的车门,造成安全交通事故,引起重大经济损失。由此,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辆的安全防护装置,该安装防护装置可以提醒乘客下车之前注意安全,从而可以消除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安全防护装置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安全防护装置,所述车辆包括车身,所述车身上设有车门,所述车门包括门体和设在所述门体的内侧的车门内扣手,所述安全防护装置包括:用于检测所述车辆的安全距离内有无移动物体的第一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检测装置设在所述车身上;用于检测所述车门内扣手的位置状态的第二检测装置,所述第二检测装置设在所述车门内扣手上;报警装置,所述报警装置设在所述车身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检测装置、所述第二检测装置及所述报警装置之间均有通讯,在所述第一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车辆的安全距离内有移动的物体且所述第二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车门内扣手打开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报警装置报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安全防护装置,通过设置的第一检测装置检测车辆的安全距离内有无移动的物体,并通过设置的第二检测装置检测车门内扣手的位置状态,由此在车内的乘客打开车门内扣手准备下车时,若检测到车辆的安全距离内有移动的物体,此时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报警装置报警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从而可以消除安全隐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门为所述车辆的后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检测装置为雷达探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为汽车,所述第一检测装置设在所述汽车的中立柱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报警装置设在所述门体的下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门内扣手包括基座和手柄,所述手柄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二检测装置设在所述基座上且邻近所述手柄的所述第一端设置,所述手柄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检测装置常分离,在所述手柄绕所述第一端枢转时所述手柄的所述第一端抵压所述第二检测装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检测装置为力敏传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报警装置通过执行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安全防护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的安全防护装置,可以保证乘客的下车安全,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安全防护装置用于车辆时第一检测装置的工作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安全防护装置的报警装置与门体的配合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安全防护装置的第二检测装置与车门内扣手的配合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车门内扣手及第二检测装置的分解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安全防护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辆100,

车身1,车门11,门体111,车门内扣手112,基座1121,手柄1122,第一端11221,第二端11222,枢转轴1123,复位扭簧1124,中立柱12,

第一检测装置21,第二检测装置22,报警装置23,控制装置24,执行器25,连接线束2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100的安全防护装置。

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车辆100的安全防护装置,车辆100包括车身1,车身1上设有车门11,车门11包括门体111和设在门体111的内侧的车门内扣手112,安全防护装置上设在车身1上。

具体而言,安全防护装置包括第一检测装置21、第二检测装置22、报警装置23和控制装置24。第一检测装置21设在车身1上,第一检测装置21用于检测车辆100的安全距离内有无移动物体,移动物体可以包括行驶的车辆及行人。其中,所述“安全距离”的范围可以包括以车辆100为中心并以设定距离为半径的扇形或圆所覆盖的范围。例如,在车辆100停下时,第一检测装置21可以检测车辆100的前后范围内距离车辆100的距离为上述设定距离的范围内有无移动物体,通过第一检测装置21的检测结果可以判定在近距离内有无移动的物体向车辆100靠近。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安全距离”的设定需要考虑检测到的移动物体与车辆100的之间的距离大小以及移动的速度。

第二检测装置22设在车门内扣手112上,第二检测装置22用于检测车门内扣手112的位置状态。由此,通过第二检测装置22检测车门内扣手112的状态,可以判断车内的乘客是否打开车门11准备下车。

报警装置23设在车身1上,控制装置24与第一检测装置21、第二检测装置22及报警装置23之间均有通讯,例如控制装置24与第一检测装置21、第二检测装置22及报警装置23之间均可以分别通过连接线束26相连。由此,第一检测装置21和第二检测装置22可以将检测到的信息传递给控制装置24,控制装置24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判断是否控制报警装置23进行报警。

在第一检测装置21检测到车辆100的安全距离内有移动的物体且第二检测装置22检测到车门内扣手112打开时,第一检测装置21和第二检测装置22将检测到的信息传递给控制装置24,控制装置24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判断此时车内乘客准备下车且该车辆100的安全距离内有移动物体,此时控制装置24控制报警装置23报警,以提醒乘客外部有危险并注意安全,由此可以消除安全隐患,避免事故发生。待移动的物体远离至安全距离外时,第一检测装置21接收不到危险信号并停止传递信号给控制装置24,报警装置23停止报警工作,车内乘客可以安全下车。

当然,在第一检测装置21检测到车辆100的安全距离内没有移动的物体时,第一检测装置21接收不到危险信号并停止传递信号给控制装置24,此时报警装置23不会报警,车内乘客可以安全下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100的安全防护装置,通过设置的第一检测装置21检测车辆100的安全距离内有无移动的物体,并通过设置的第二检测装置22检测车门内扣手112的位置状态,由此在车内的乘客打开车门内扣手112准备下车时,若检测到车辆100的安全距离内有移动的物体,此时通过控制装置24控制报警装置23报警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从而可以消除安全隐患。

下面参照图1-图5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100的安全防护装置。

参照图1-图5,车辆100包括车身1,车身1上设有车门11,车门11为车辆100的后门,车门11包括门体111和设在门体111的内侧的车门内扣手112,安全防护装置上设在车身1上。安全防护装置包括第一检测装置21、第二检测装置22、报警装置23和控制装置24。第一检测装置21、第二检测装置22、报警装置23和控制装置24均设在车身1上。例如,控制装置24可以设在门体111的中部,报警装置23可以设在门体111的下部。由此,可以使安全防护装置在门体111上布置合理且可以使安全防护装置中的各个部件均位于车门11上,可以减少安全防护装置中的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线束26的长度。并且,使得报警装置23更靠近乘客,以更好地起到提醒作用。

控制装置24与第一检测装置21、第二检测装置22及报警装置23之间均有通讯。其中,控制装置24可以为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控制装置24与报警装置23通过执行器25连接,执行器25接收控制装置24发送的控制信息并对报警装置23施加控制作用以使报警装置23报警。可选地,报警器可以为蜂鸣器。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3,车辆100可以为汽车,第一检测装置21设在汽车的中立柱12上,例如第一检测装置21可以设在汽车的中立柱12的中部且位于中立柱12的外侧。由此,方便第一检测装置21进行检测,可选地,第一检测装置21可以为雷达探头。在需要检测汽车的后侧的安全距离内有无移动物体时,可以将雷达探头朝向后,以使雷达探头发射的超声波可以向车辆100的后侧传播,从而可以检测车辆100的后侧的安全距离内有无移动的物体。

参照图4和图5,第二检测装置22设在车门内扣手112上,车门内扣手112包括基座1121和手柄1122,手柄1122的第一端11221可枢转地连接在基座1121上,手柄1122的第二端11222为自由端。手柄1122的第一端11221与基座1121之间的通过枢转轴1123相连,且枢转轴1123上套设有复位扭簧1124以使手柄1122在打开后可以自动复位。第二检测装置22设在基座1121上且邻近手柄1122的第一端11221设置,手柄1122的第一端11221与第二检测装置22常分离,在拉动手柄1122时手柄1122绕第一端11221枢转,手柄1122的第一端11221抵压第二检测装置22。此时,通过手柄1122对第二检测装置22的抵压,第二检测装置22检测到车门内扣手112打开,乘客准备下车,第二检测装置22可以将该信号传递给控制装置24。由此,第二检测装置22的检测结果可靠且检测过程简单,可以提高安全防护装置的可靠性。

可选地,第二检测装置22可以为力敏传感器。由此,通过手柄1122绕第一端11221枢转时手柄1122的第一端11221抵压力敏传感器,力敏传感器受到手柄1122的第一端11221的压迫,力敏传感器可以将该信号传递给控制装置24。

下面参照图1和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100的安全防护装置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参照图1,安全防护装置安装在后车门11上,第一检测装置21可以检测车辆100的后侧范围内有无移动的物体,第一检测装置21为雷达探头且雷达探头朝向后,雷达探头辐射的有效范围可以认为是危险区域,若检测到该危险区域内有移动的物体且该移动的物体以速度V靠近车辆100,若同时检测到此时车内乘客准备开门下车,此时控制装置24控制报警装置23报警提醒乘客有危险,从而可以避免事故发生。由此,车辆100前排的乘客(驾驶座和副驾驶座上的乘客)可以通过后视镜发现车辆100的后侧是否有其他车辆或行人接近,车辆100后排的乘客可以通过安全防护装置的提醒知晓是否有其他车辆或行人接近,从而可以保证车辆100上的前后排乘客安全下车。

具体而言,参照图1和图6,在车辆100停车后,第一检测装置21和第二检测装置22均工作。第一检测装置21检测上述危险区域内是否有移动的物体,第一检测装置21将检测到的信息传递给控制装置24。若此时车内乘客扣动手柄1122,手柄1122的第一端11221抵压第二检测装置22,第二检测装置22将该信号传递给控制装置24。控制装置24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判断是否控制报警装置23报警。若第一检测装置21检测到上述危险区域内有移动的物体,控制装置24控制报警装置23报警以提醒乘客有危险并注意安全。在移动物体离开上述危险区域后,报警装置23停止报警,确认安全后乘客可以打开车门11下车。若第一检测装置21检测到上述危险区域内没有移动的物体,此时报警装置23不会报警,乘客可以打开车门11下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100,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车辆100的安全防护装置,安全防护装置设在车辆100的车身1上。可选地,车辆100可以为汽车。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安全防护装置应用在车辆100上时安全防护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上述已进行详细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通过设置上述的安全防护装置,可以保证乘客的下车安全,提高车辆100的安全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